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黃金的供給來源

黃金的供給來源

發布時間:2021-05-23 12:35:28

1. 黃金的來源以及存在形式

世界各地好多地方有黃金,山脈,河流。由於黃金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黃金幾乎沒有化合狀態,都是黃金本身的晶體,只不過混有些沙石的雜質罷了。黃金易於冶煉,也就在冶煉的同時去除雜質進行提純。

2. 黃金起源與什麼時期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由於19世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段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2013年,全世界黃金總產量約2,770噸。

(2)黃金的供給來源擴展閱讀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煉」就是金的化學穩定性很高,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不必擔心會氧化變色。即使是在熔融狀態下也不會氧化變色,冷卻後照樣金光閃閃。密度大,手感沉甸。

韌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導性。純金具有艷麗的黃色,但摻入其他金屬後顏色變化較大,如金銅合金呈暗紅色,含銀合金呈淺黃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狀,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狀的原因,純金首飾也易被磨損而減少分量。

3.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

金子的形成原因:

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

據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大意是:中國產金地區,約有100多處,難以一一列舉。山石中出產的,大者名叫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為瓜子金。

水沙中出產的大者名叫狗頭金,小者名叫麩麥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經過淘洗後進行冶煉,才能成為整塊的金子。

(3)黃金的供給來源擴展閱讀:

在自然界中,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在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沖積層中。金的單質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抗腐蝕,其延展性是已知金屬中最高的。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黃金因為極其稀有而十分珍貴,黃金開采成本非常高、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便於長期保存,這些特點使得黃金得到了人類社會的格外青睞,黃金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復雜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黃金主要來自哪幾個方面

你好~
(1)金礦開采
全世界近幾年每年金礦開采量約2500噸左右,每年產量變動平穩。全球已探明未開採的黃金儲量約7萬噸,只可供開采25年。南非,美國等主要產金國產量下降,勘探大型金礦可能小。開采一大型金礦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時間。1980年後長期跌勢中,開采投入支出不斷減少。
??? 對黃金價格的影響:金礦開采受本身行業特性限制,對價格的敏感度低,價格的大幅上漲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到產量增加。例如:1979-1980年金價爆漲,最高曾至850美元,但金礦開采量直到1981年都無重大改變,到了1983年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2)央行售金
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央行售金對金價的影響最大最直接,是1980以後金價大熊市一大原因。例如:在蘇聯解體前的十多年中,作為世界第二大黃金出產國的「蘇聯賣金」傳聞,對下降的金價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前蘇聯也經常在農業收成不佳的年度中,拋售黃金換取外匯
各國中央銀行在市場上拋售黃金是黃金的供給來源之一。盡管各國央行儲備黃金總量巨大,但除了CBGA簽約國,其他央行每年售金量極少。CBGA售金量透明、有計劃,成為黃金市場穩定的供應源。
央行售金協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是1999年9月27日歐洲11個國家央行加上歐盟央行聯合簽署的一個協定。當時由於金價處於歷史低谷,而各個歐洲央行為了解決財政赤字紛紛拋售庫存的黃金,為了避免無節制的拋售將金價徹底打垮,這個協議規定在此後的5年中,簽約國每年只允許拋售400噸黃金。
5年後的2004年的9月27日,央行售金協定第二期(CBGA2)被續簽,又有兩個歐洲國家加入協議,而且考慮到當時金價復甦,因此每年限售數量被提高為500噸。從協議簽署後各國央行售金的實際情況來看,如下圖,央行們基本上完成並略微超過售金限額。但2006年卻大為不同,歐洲央行在06年售金量僅為393噸,遠低於500噸的限額。究其原因,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金價大幅飈升,黃金儲備的價值日漸受到央行的關注。
(3)再生金
再生金變動平穩,有平抑金價波動之作用,2005年僅增加1.5%,為861噸,投資者對金價漲跌的預期對再生金的影響較大。
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再生金與金價漲跌成正相關關系。例如:1980年金價升至歷史高位850美元,當年再生金量也為1980年前的歷史最高記錄482噸,而當年全球的總產量僅為1340噸。再例如:韓國政府在1997-1998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鼓勵國民以黃金換取國債,吸納了300噸的黃金用以維持該國貨幣的穩定.
再生金,黃金的還原重用,相比新產天然黃金增長的有限性和央行售金的政策性,再生金的供應更具有彈性。
通常人們認為,金價對再生金的供應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金價顯著波盪時,供應量會大起大落。金價確實是影響再生金供應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單純的價格因素並不足以引發再生金的變化,因為再生金主要來自舊首飾、報廢的電腦零件與電子設備、假牙以及其它各式各樣的黃金製品,沒有緊急需要人們不必將這些有實用價值的黃金變現。再生金的供應量往往受金價和其它因素共同影響,其中對金價變動的預期對再生金供給意義重大,當人們預期金價仍會繼續上漲時,即使金價已經處於相當高的位置,人們也不會立刻拋售再生金,而是希望在更好的價位拋售。而如果人們預期金價將會下跌,則會選擇立即拋售。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經濟周期,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再生金市場供求增加。這時,最先受到經濟衰退影響,現金流出現問題的個人和機構會套現存有的、不能作為直接支付手段的黃金,形成再生金的供給。與此同時,對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的理性預期,使人們不會繼續在股票等風險較大的證券上投入資金而投資風險小的產品。另外,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會調低利率,這時將資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債券的低風險投資策略只是為保值而已,如果遇到通貨膨脹,實際價值還會下降。相比之下,黃金的內在穩定性,它不像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受發行該紙幣政府的信用和償付能力的影響,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這使有剩餘資金的人更願意持有黃金。而在經濟增長階段,一方面,人們不需要急著將手中的再生金套現;另一方面,黃金和其它投資工具相比,既不會生息也不會分紅,人們對黃金投資的熱情就會降低,這使再生金的供給減少。

我們是各大銀行的客戶服務商,為開戶簽約機構客戶提供後續免費的專業操作指導和行情分析軟體,我們有專業龐大的分析團隊,對黃金市場趨勢有很好的把握。我們公司目前和銀行合作,是銀行的授權服務商。也就是說,投資黃金白銀T+D是通過銀行的平台,我們公司只是為簽約客戶提供後續免費的操作指導服務,服務包括:
1:免費提供行情分析系統。行情比銀行快1-3秒
2:早晚各兩條黃金操作建議。每日早報,下單通知;
3:手機看行情黃金價格(免費)
4:免費模擬操作指導(培訓)。
5:享受同行業最低手續費,量大更優;
6:強大的投資經紀人團隊為你解答投資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5. 中國古代黃金的產地和黃金的主要來源

中國古代的黃金儲備曾經很驚人,主要還是自身開採得來的。
就黃金產地而言,先秦時期,回楚國是有名的黃金答產地:雲南有麗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漢水、河南有汝河。
漢代黃金產地,見於文獻的有四處:1、豫章郡之鄱陽(今江西波陽縣西南),2、汝、漢流域,3、陵陽(今安徽黃山市太平區西),4、永昌郡之博南(今雲南永平縣西南)。三國、兩晉時,見於史冊的四川、福建產今之地比前代多起來。南北朝時,見於記載的產金地仍然是漢水流域、四川、福建。
唐代產今地頗多,以嶺南為最,嶺南又以邕州(今廣西南寧市南)為第一,其次四川盆地的長江、嘉陵江沿岸,漢水上游又次之,黃河流域很少。
宋代除兩湖、雲南、廣西、四川之外,最大的特點是膠東金礦崛起,僅登、萊兩州就佔了全國黃金產量的大部分。
元明清各朝,金礦產地劇增,河北有遷安、豐潤,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饒州、撫州,山東有棲霞、萊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陝西有藍田。此外,四川、雲南、兩廣、東北三省皆有金礦產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續到現在仍是我國重要的產金基地及重要的產金省。

6. 黃金供求關系

20世紀70年代以前,黃金價格基本由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決定,國際上黃金價格比較穩定。70年代初期,黃金價格不再與美元直接掛鉤,黃金價格逐漸市場化,影響黃金價格變動的因素日益增多,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供給:
(1)金礦開采:
a.全世界近幾年每年金礦開采量約2500噸左右,每年產量變動平穩.

b.全球已探明未開採的黃金儲量約7萬噸.只可供開采25年.

c.南非,美國等主要產金國產量下降, 勘探大型金礦可能小

d.開采一大型金礦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時間.

e.1980年後長期跌勢中,開采投入支出不斷減少

對價格的影響:金礦開采受本身行業特性限制,對價格的敏感度低,價格的大幅上漲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反映到產量增加。

例子:1979-1980年金價爆漲,最高至850美元,但金礦開采量直到1981年都無重大改變,到了1983年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世界黃金生產的歷史與現狀: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局來看,19世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世紀。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 200噸黃金。到19世紀黃金生產躍上了新台階,100年期間生產的黃金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間就生產了1萬噸。

進入20世紀後,總得來說,世界上黃金的生產總體呈上升趨勢,分別出現過幾次產量大增的現象。在1900年世界黃金產量每年300噸,在20世紀早期最高年份產量達到每年700噸、3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達到每年1300噸、6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產量接近1500噸,80年代世界黃金年產量突破2000 噸,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量總體還在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黃金產量還是比較穩定的,21世紀以來世界黃金產量平均穩定在2600噸左右。

目前,雖然一些國家的黃金產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亞、秘魯、印尼黃金產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國等黃金生產大國的黃金產量在下降。另外,由於金礦產業投資周期長、開采成本高。從歷史數據看,全球礦產金數量不可能快速增長。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幾年世界黃金產量不會變化很大,依然比較穩定。

據科學家推斷,地殼中的黃金資源大約有60萬億噸,人均1萬多噸。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現查明的黃金資源量僅為8.9萬噸,儲量基礎為7.7萬噸,儲量為4.8萬噸。截止2005年,人類採掘出的黃金不過12.5萬噸,約占總儲量的六億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地球上的黃金分布很不均勻,雖然,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生產金,但是各國產黃金產量差異很大,各地產量卻頗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產金國依次為: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秘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中中國黃金產量近年來一直處於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亞及美國產量分別佔到世界總產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國的產金量也達到8.6%。 目前,世界每年礦產黃金2600噸左右,但是能達到目前這個產量是經過了人類幾千年不斷探索和努力的結果。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全局來看,19世紀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世紀。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由於19紀一系列黃金資源的發現,使得從那時起黃金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紀後半葉的50年裡,黃金產量超過了這之前5000年的總量。

19世紀開創黃金生產新紀元的是俄國在18世紀中期烏拉爾山東坡岩金礦的發現,這個發現使俄國採金業開始復甦,不過當時產量不很高,40年後僅生產了 2.6噸黃金,但這使沙皇看到了希望,從而加強了金礦資源勘探工作,在這之後的70年裡,俄國又發現並開采了許多金礦,到1840年俄國的黃金年產量已經達到43.5噸,到1847年俄國黃金年產量佔全世界年總產量的60%。但是俄國人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同以後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所取得的收獲相比卻有些相形見絀了。

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了黃金,很快就有數千人匯集在此處尋找金礦,第一年就生產了25萬美元的黃金,第二年就增加了40倍,之後黃金產量逐年提高,到了1852年產量達到77噸,1853年達到93噸。

美國發現黃金3年後的1851年,在澳大利亞也發現了黃金,澳大利亞黃金產量也開始快速提高,1852年澳大利亞產金26.4噸,1853年年產金達到70噸。

之後是南非在1886年發現黃金,1887年南非的黃金產量僅有1.2噸,5年後增加了25倍,達到30噸,1898年達到120噸,居世界第一。一直到現在,南非總計生產了數千年來全世界礦產黃金總量的40%。

趕上19世紀黃金生產力大發展末班車的是加拿大。1896年兩個探金者亨德森和卡馬克在捕撈大馬哈魚時,在克朗代克發現了黃金,從而誕生了一個新城市——道森市,這一地區的黃金一直開採到1966年。

總結19世紀世界黃金生產歷史,可以看出:18世紀的100年間全世界共生產黃金不足200噸,到19世紀黃金生產躍上了新台階,100年期間生產的黃金達到了1.15萬噸,是18世紀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間就生產了1萬噸,也就是說,19世紀後50年平均每年全世界產金200噸。

進入20世紀後,總得來說,世界上黃金的生產總體呈上升趨勢,分別出現過幾次產量大增的現象。在1900年世界黃金產量每年300噸,在20世紀早期最高年份產量達到每年700噸、3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達到每年1300噸、60年代最高產量年份產量接近1500噸,80年代世界黃金年產量突破2000 噸,20世紀90年代至今產量總體還在增長。

19世紀形成的世界黃金生產力分布的基本格局延續至今,19世紀形成的產金大國目前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產出國。自1980年以來,南非的產金量呈穩步下降趨勢,尤其90年代以後,下降速度稍有加快,但其產金量仍居世界各國第一位;美國的產金量一直處於不斷增長狀態,特別是自80年代後期起,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澳大利亞的產金量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產金量趨於穩定,變化不大。目前全球主要產金國有: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不過,百年來世界黃金生產格局也有一些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非洲黃金產量下降的同時,南美的秘魯、阿根廷以及東南亞的黃金產量在顯著增加,其中,拉丁美洲黃金產量已佔到全球的14%。

目前,雖然一些國家的黃金產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亞、秘魯、印尼的黃金產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國等黃金生產大國的黃金產量卻在下降,特別是南非,其 2005年的產量下降了15%,僅為300噸左右,這將使得全球的黃金產量難有提高。另外,由於金礦產業投資周期長、開采成本高,如果在一個地方勘探出黃金,按照正常的程序需要7-10年才能生產出黃金來,因為光地質探礦就需要2~3年,然後再做工程,開采礦石,再冶煉,最快也要4~5年。從歷史數據看,全球礦產金數量不可能快速增長,未來幾年世界黃金產量不會變化很大,依然會比較穩定。
需求:
(1)工業需求:
a.主要在電子工業需求與牙醫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10%左右

b. 受工業行業限制,變動平穩,對金價影響小

c. 2005年同比平穩增長2%,為419噸

對價格的影響:與經濟景氣度相關,受行業本身限制

例子:2001-2006年,世界經濟快速平穩增長,電子工業,及航天等高端也發展迅速,工業對黃金的需求也保持穩定增長.

簡析:作為五金之王,黃金是少有的化學、物理、電子性能優異的金屬,應用領域非常廣,在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部門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生活日用品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日本黃金年消費量在160噸左右,其中工業用金就達100噸,我國目前每年工業用金卻不足10噸。

現代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對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黃金具有其他金屬無法替代的高穩定性。同時,電子產品日益微型化,單位用金量會很小,對產品成本構不成威脅。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可以使用金作原材料。

金由於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大量應用,隨著大量航空航天技術應用於民,黃金在這些方面的市場前景非常被看好。例如一種鍍金玻璃,在航空航天中用於防紫外線,現在可應用於建築,能起到很好的防太陽輻射和隔熱作用。

黃金還可以用於日用品,如鍍金鍾表、皮帶扣、打火機、鋼筆等。鍾錶王國瑞士國度不大,但其飾品業每年用金量達40噸左右,其中95%都用在製表業上。日本僅一家手錶廠一年消耗金鹽就達1噸,相當於消耗黃金68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鍍用金前景也會十分廣闊。

(2)飾金需求:a.占黃金需求比例為75%左右,分額最大

b.2005年增長5%,為2736噸

c.傳統飾金消費大國為印度,沙特,阿聯酋,中國,土耳其等

對價格的影響:對價格的影響巨大, ,呈現季節性與周期性,通常第一及第四季度,飾金需求增長明顯.

例子:每年印度的婚慶及宗教節日,中國的農歷新年,西方的聖誕節和情人節,對飾金的需求都較其他時間增多.

簡析:印度被稱為拜金之城,印度人對黃金以及金飾品之所以情有獨鍾,購買黃金在印度是一種固有的傳統,甚至印度的窮人手裡一旦有了積蓄便會購置金銀用於保值。黃金在印度社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它的基本用途之外,還具有特別的宗教意義。印度黃金的歷史可以說和人類的發展歷史並駕齊驅,早在出現絲綢和香料交易的古羅馬時代就已有記錄記載印度黃金的存在。第一枚金幣是由威尼斯鑄幣廠製造的,經過地中海的"累范特"地區進入印度。17世紀,荷蘭和英國在東印度的公司開始以黃金和白銀為貿易的支付手段互通有無。隨後在美國內戰時期,美國以黃金大量換取印度的棉花以補足內需,因此大約有13000噸黃金留在了印度國內,而這個數量大約是當時全球金礦產量合計的9%。

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深深植根於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宗教傳統。這個國家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宗教社會之一,對印度教的信仰遍及全國佔到了總人口的大約 80%。黃金在印度教的信仰中是財富與繁榮的象徵。被尊為財富、豐饒以及繁榮之神的拉薩米(Lakshmi)神傳說是由馱著裝滿清水的黃金器皿沐浴的。她被描繪成一個美麗的被黃金裝飾的女子,穿著黃金鑲邊的紅色衣服,從她的手中不斷流出黃金。自從傳說信奉她的人會得到財富,印度人就認為黃金是能帶來吉運的金屬並且他們喜歡在宗教節日期間將黃金作為禮品或者裝飾。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是Diwaii,這個節日被視作印度新年的開始並且通常在10或11月到來。

通常在4月或5月到來的Akshaya Thrithiya節被認為是購買黃金的重要節日。在這一天購買黃金被認為會帶來吉運(這一天是印度歷中的第三吉日)。人們將黃金和「吉運」聯系起來被認為是近年來推動黃金購買的原因。在過去的5年中,Akshaya Thrithiya節已經成為了南部印度購買黃金的主要時節,特別是在Tami Na州,該地區的黃金銷售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從2005年開始人們關於黃金和「吉運」有關的思想在印度的北部和西部廣泛傳播,這也使得黃金的銷售在這些地區大幅增加。

黃金在婚禮儀式上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婚禮上新娘通常從頭到腳都都戴著黃金飾品。這些飾品中的大部分都來自新娘的父母並作為她的嫁妝,根據印度傳統的規定家庭的財產通常只會讓兒子來繼承。新娘收到的黃金(以及其他禮物)意味著新娘的父母能夠保證她有經濟保障並且能夠至少享受和她童年相同的生活水平。在這一方面黃金顯得特別重要,只要她仍然擁有黃金(她仍然能夠保護自己),即使她對家中其他「財政事務」沒有什麼發言權。由於每年印度結婚的人數估計會達到1000萬,和婚禮相關的需求就成了一個「大蛋糕」。這其中的大部分需求都發生在結婚季節,通常的結婚季節在10月到1月,4月到5月之間到來,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購買在結婚季節來到之前就開始了。我們統計1975-2005年黃金月度波幅可以看出,9月和10月往往是金價表現最好的時候,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印度人為他們的宗教及婚慶季節的到來提前做准備而集中購買黃金。
此外,印度人以熱衷於儲備著稱,國內金融儲蓄的比例很高,大約佔到GDP值的90%還要多。這種儲蓄的習慣也被繼承了下來,深深植根於印度人的思想中,對於黃金也同樣適用。一直以來黃金在印度被當作儲備和投資的主要工具,它的受歡迎程度以及普及程度僅次於銀行存款。在擁有全國人口70%的農村,黃金同樣被視為一種保障並且很容易作為一個儲藏的媒介。黃金同樣被認為是用來對抗通貨膨脹的良好資產。隨著近些年印度國內針對黃金市場一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實施,印度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透明規范為標準的自由運作的黃金交易市場。

印度是全球黃金最大的消費國。在2005年,印度的珠寶需求佔全球黃金珠寶總需求的22%,占總零售凈投資(金幣和金條)的35%。自從1990年黃金控製法案(Gold Control Act)開始重新實施印度黃金需求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該法案禁止以金條的形式持有黃金。估計盡管情況有所變化,但是目前印度仍然持有接近 15000噸的黃金,這佔了全球整個地表黃金總量的10%。在過去的10年間印度平均每年出售黃金676噸,這個數量是美國所持有黃金數量的1.5倍還要多,而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場,同時是世界其他主要黃金消費國中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聯酋的3到8倍。(圖1),過去的10年中印度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印度國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其對黃金的需求也穩健增長,在過去的幾年(2002~2005)印度對黃金的需求沒有完全受到黃金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當時黃金需求從2760億盧比(571噸)穩步上漲到4730億盧比(750噸),盡管黃金價格在此期間從15026盧比上漲到19599盧比。在2005 年,盡管黃金的盧比價格上漲了6%,黃金的消費確從前一年的639噸上漲到750噸,同時表現為各方面的增長(珠寶、金幣和金條、金牌以及鑄幣、電子和其他工業和裝飾需求)。

(3)投資需求:
A.投資需求分為零售投資和EFTs(黃金交易基金)

B.EFTs為近年投資黃金之最新途徑,05年以噸數計增長53%

C.亞洲和中東地區國家有投資黃金的傳統

對價格的影響:投資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其他需求因素最大,對價格影響也最大.

例子: EFTs自2003年面市以來,已吸引上千億的資金流入黃金市場.成為近幾年金價大幅上漲最直接的動力.

簡析: 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s的英文縮寫,它是一種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跟蹤「標的指數」變化,既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又可以通過一級市場用一籃子證券進行創設和置換的基金品種。美國證券交易委員對ETF的定義是「投資目標是獲得與標的指數回報率類同的一類投資公司」。為滿足這樣的投資要求,ETF選擇投資某一指數中的所有證券,或者選擇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組合。ETF基金份額可以像封閉式基金一樣在交易所二級市場方便地進行交易。

2004年11月,道富環球投資推出了第一支以實體黃金為投資對象的ETF--streetTRACKS Gold Shares(GLD)。由於其允許投資者持有金條卻無須承擔儲存成本,投資者通過股票賬戶就可以直接買賣黃金,交易門檻和成本低,方便快捷,與金價完全聯動的特點使其成為投資黃金市場的絕佳方式,實際為投資大眾提供了其他投資工具無法提供的管道,這大大增強了人們參與黃金市場的積極性。 streetTRACKS系列產品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streetTRACKS Gold Trust的凈資產值已經達到了73億美元之巨,較之去年同期的31億美元增長130%以上。

對於這一新興的黃金方式,除了一些在海外有資產的投資者,大多數國內的投資者還不能參與。但黃金ETF這一方式具有門檻低,交易便捷,交易成本較小,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該方式更為適合,必將取代傳統的實物黃金的投資方式,成為黃金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

7. 中國增加黃金儲備來源的途徑有哪些

雜金提純的方式或者民間收購,還可以從國際市場買入,不過最近金價漲勢迅猛,國際市場上賣黃金的少,買黃金的多~所以不好增加啊~

8. 地球上的黃金從何而來

黃金等重金屬來源於中子星合並。重元素在恆星爆炸等宇宙事件的過程中,被散發到宇宙空間中,變成了漂浮在宇宙中的塵埃。這些塵埃經過無數億年的漂移和匯聚,和氫等塵埃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星雲,其中主要的成分還是氫。

在星雲再次演化成恆星的過程中,氫被壓縮之後重新被點燃,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就誕生了一顆新的恆星。在氫等比較輕的元素聚合形成恆星的同時,在新恆星周圍的塵埃中,這些相對比較重的元素,在恆星周圍形成了行星,所以這些行星基本上和恆星是同時形成的。

現在再來說地球上的金、銀等重元素是從哪裡來的,是在太陽存在之前其「附近」就存在過的別的恆星,爆炸之後產生了各種元素,在重新生成星雲並演化產生太陽這個新恆星以及地球這樣行星的過程中留在了地球上。

所以,現在的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而可能是第二代、第三代恆星了。其實不光是重元素,所有比氫和氦重的元素,包括組成我們人體的所有元素,都是在恆星的生命過程中一步一步演化來的。從一片虛無到如今,宇宙已經過了138億年的演化。

黃金的供給因素

(1)地球上的黃金存量:全球大約存有13.74萬噸黃金,而地上黃金的存量每年還在大約以2%的速度增長。

(2)年供求量:黃金的年供求量大約為4200噸,每年新產出的黃金占年供應的62%。

(3)新的金礦開采成本:黃金開采平均總成本大約略低於260美元/盎司。由於開采技術的發展,黃金開發成本在過去20年以來持續下跌。

(4)黃金生產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變動狀況:在這些國家的任何政治、軍事動盪無疑會直接影響該國生產的黃金數量,進而影響世界黃金供給。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地球上的金子從哪來

9. 黃金的來源,金店裡的黃金都是從哪裡來的

對於金店而言,黃金就是商品,本質上和小超市沒什麼區別,你賣方便麵、火腿腸,我賣金條、金首飾,都是賣商品的。

我們能夠看到品牌連鎖金店的黃金它的來源是比較多的,其中像頭部的連鎖店品牌,它的黃金來源主要是來自於黃金行業類的金條。這些黃金首飾品會向上游的黃金行業來訂購標準的金條,也就是我們在銀行里看到的儲蓄保值型的那種金條,基本上都是1千克起步。當然行業上游能夠生產標准金條的廠家數量並不多,並且每個廠家都具有獨立的標准識別代碼。

閱讀全文

與黃金的供給來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1加幣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826
國外橡膠期貨實時行情 瀏覽:159
股票市盈動靜 瀏覽:270
麥田外匯 瀏覽:202
中建新塘天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575
基金估值計算 瀏覽:354
基金投資債權稅 瀏覽:859
航天機電資金流向 瀏覽:774
股票賬戶借用 瀏覽:712
國泰君安微融資 瀏覽:767
興業銀行貴金屬交易客戶端 瀏覽:251
菲拉格慕股票 瀏覽:637
基金660010今日 瀏覽:261
農業銀行惠農貸款如何還貸 瀏覽:154
星期六可外匯轉帳 瀏覽:55
融資需要抵押嗎 瀏覽:159
匯泉投資 瀏覽:177
鉛蓄電池股票 瀏覽:883
遠東貴金屬交易中心官網 瀏覽:8
新浪外匯加元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