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大霄的個人觀點
2000年中期提出摘荔枝
2005年中期提出播種
2006年提出不拔青苗
2007年提出摘熟蘋果
2008年提出「保護勝利果實」
2009年提出股票帶來希望
2012年先後提出校花理論、黃金底及鑽石底
2015年提出嬰兒底(藍籌底)
『貳』 李大霄說的磚石底是多少點謝謝了
李大宵當時說的時候在2000點以下 是前年說的 當時很少有人信
『叄』 股民怒問李大霄:到底有幾個「嬰兒底」
李大霄做客騰訊證券「看財經」直播間,就在直播間隙指數暴跌,跌穿「嬰兒底」,李大霄機智應對主持人犀利提問。
主持人:此刻指數暴跌,您的「嬰兒底」已經被跌穿了……
李大霄:沒有跌破,那隻是瞬間擊穿,並未有效擊破,嬰兒底依然存在。嬰兒會哭也會鬧,過段時間大家看到嬰兒會長大成小孩,小孩再過段時間就會長出翅膀,再過段時間小孩就飛走了,這時就會懷念跟嬰兒在一起的時候。所以一定要「抱緊緊」。鑽石底亮晶晶,地球頂沉甸甸,嬰兒底要抱緊緊。
『肆』 請問有人知道李大霄說的2132鑽石底是怎麼判定的嗎
對於「2132不是鑽石底,只是暫時底」的觀點,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在博客中說,「不可否認,現在的市場處在弱勢,但仍在低點上方徘徊,證明多空拉鋸仍是當下主基調。」他認為,要客觀看待當前市場,還得結合深成指、滬深300等指數,片面強調2132這個點位是一種誤讀。
盡管李大霄對於2132這個點位不再執著,但他認為,支撐「鑽石底」的六大因素都還存在,包括估值水平與1664點接近、從緊縮到略寬松的貨幣政策、產業資本的抄底、匯金社保資金的入市等。
「只是市場正在熊末牛初的轉化過程中,優質股和垃圾股分化明顯,所謂的『鑽石底』指的是優質股的『鑽石底』,垃圾股的『暫時底』。」李大霄說。
談到如何在弱市中選擇優質股,李大霄表示要滿足四個標准:首先,企業領導人是實幹家,為人正直﹔其次,公司所處的領域快速發展﹔第叄,企業要能為股東創造財富,上市一兩年便出現業績變臉的企業要堅決迴避﹔第四也是最為關鍵的,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公司被投資者拋棄的時候,其價值開始凸顯。 跟上熱點,踏准市場節奏,選擇經傳軟體,唯信號論,長期生存。
『伍』 李大霄到底有多少底和頂
李大霄作為「網紅經濟學家」,被大家所熟悉的是不管的底部言論,像「黃金底」、「鑽石底」、「嬰兒底」、「少年底」等等,不計其數的底部。要說頂部的話,李大霄很少言頂,主要還是以言論底部為主。
其中,有一個規律可以參考,李大霄往往言論底部並不是亂言的,在3000點以下如果還有著下跌,他就會有著一些底部論了。要是上證高於3000點,往往並不會有底部論。
對於李大霄的一些言論,網路中有很多的誤解。怎麼講呢?你如果以估值的角度思考、指數的角度思考,以及他所提到的相關目標市場,均是能夠獲得客觀支撐的,並不虛晃,並非亂說。但是,這個觀點不能以短期來看,如果你是偏投機、偏短線的投資者對於他的言論,就消化不了了。因為,根本不在一個調上。
我們總在說「短線就是短線,中線就是中線,長線就是長線」,你如果把時間的期限弄混了,那麼很多問題都是看不清楚的。李大霄所言的是中長線,並非短線。那麼,你帶著短線的思路去看待,當然就認為不對了,因為股市仍舊有著震盪。但是,你要是以中長線的角度思考呢?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不是為李大霄說話,而是客觀的評論。在股市投資的過程中,機遇很重要,但也會有著時效性。所以,要將時間區分看待。
往往李大霄言論底部的時候,均是市場的相對底部。要說李大霄能真正的預測底部,這是不對的,畢竟一波下跌能每天給你一個底部論,這一點是不可取的。但是,當他言論底部的時候,是相對底部區域卻是可以參考的。
不管李大霄到底有多少底與多少頂,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辨別,如果對自己具有參考作用,不管多少底也好、多少頂也好,均是可以利用的。
『陸』 李大霄再次提示瘋牛風險是否會和15年一樣是大盤見頂的信號
我認為是的。因為現在A股已經站上3400點,在股市的歷史中都屬於非常高的點位,因此已經見頂了。
『柒』 李大霄在股市說了幾個底
市場底,嬰和底,鑽石底,每次暴跌都會出來鼓舞散戶士氣。當散戶士氣高漲加倉時,機構順勢跑路。其實股票這東西沒有底也沒有項,一級市場原始股價就是1元1股,二級市場幾塊幾十幾百的股都有,這種股票除非跌到2元以下,否則不存在底部一說。要真說股票跌到底了,那就是ST了
『捌』 股票軟體指標黃金底怎麼編公式
{「黃金底」--共參考}
MA4:=MA(C,4);
MA24:=MA(C,24);
MA10:=MA(C,10);
J:=KDJ.J;
SJ:=BARSLAST(CROSS(MA4,MA24));
TJ:=COUNT(CROSS(MA4,MA24),SJ+1)=1;
DD:=DMI.ADX;
XG:=CROSS(C,MA24) ;
DIF:=EMA(C,12)-EMA(C,27);
DEA:=EMA(DIF,9);
MACD:=(DIF-DEA)*2;
T:=BARSLAST(MACD<0);
X:=HHV(MACD,T);
GD:=IF(T>0,X,-1);
FF:=CROSS(-0.5,GD);
T2:=BARSLAST(FF);
黃金底:=GD>REF(GD,T2+1);
JJ:=GD>REF(GD,T2+1) AND REF(MACD,1)<=REF(GD,T2+1) AND REF(MACD,2)>REF(GD,T2+1) AND MACD>REF(GD,T2+1) ;
XG2:=XG AND 黃金底 ;
XG3:=XG2=0 AND TJ AND SJ<5 AND 黃金底 ;
XG4:=FILTER(XG3,6);
GL:=COUNT(XG2,BARSLAST(XG2)+4) AND XG4;
ZXG:=(XG2 OR XG4) AND GL=0 AND MA4>REF(MA4,1) AND C>O ;
ZZ:FILTER(ZX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