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財務評價指標體系三類八大指標是什麼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三類體系: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償回債能力分析
八大指答標: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流動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總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固定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發展能力指標
杜邦體系財務分析指標
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指標
希望那個忽地啊對您有幫助!
② 財政八項支出包括哪些
財政八項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城鄉社區支出。
財政八項支出是支撐GDP增速的重要指標,其增長速度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影響很大,加快財政八項支出進度,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八大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政府購買,如政府花錢修建道路、設立法院、提供國防、開辦學校等。這部分計入GDP。另一部分不計入GDP,有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
③ 2017中國經濟「成績單」哪八大指標亮眼
2017年中國經濟「成績單」今日出爐,一系列指標尤為亮眼:GDP增速實現企穩回升;GDP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就業目標超額完成;居民收入增速大幅跑贏GDP增速;企業效益明顯好轉;進出口扭轉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物價漲幅重返「1時代」;經濟結構繼續優化。
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消費是經濟增長主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7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扎實推進,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④ 國民經濟指標是什麼
我國國民經抄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
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
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
⑤ 財政部的十大經濟效益指標有哪些啊
1、銷售利潤率:反映企業銷售收入的獲利水平。計算公式:
銷售利潤率= 利潤總額,產品銷售凈收入×100%
產品銷售凈收入:指扣除銷售折讓、 銷售折扣和銷售退回之後的銷售凈額。
2、總資產報酬率:用於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獲利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3、資本收益率:是指企業運用投資者投入資本獲得收益的能力。計算公式:
資本收益率=凈利潤,實收資本×100%
4、資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計算公式:
資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權益總額,期初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資本保值增值率=100%,為資本保值;資本保值增值率大於100%,為資本增值。
5、資產負債率:用於衡量企業負債水平高低情況。計算公式: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6、流動比率:衡量企業在某一時點償付即將到期債務的能力,又稱短期償債能力比率。計算公式: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速動比率:是指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 它是衡量企業在某一時點上運用隨時可變現資產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速動比率是對流動比率的補充。計算公式: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
7、應收帳款周轉率:也稱收帳比率,用於衡量企業應收帳款周轉快慢。計算公式:
應收帳款周轉率=賒 銷 凈 額,平均應收帳款余額×100%
賒銷凈額=銷售收入-現銷收入-銷售退回、折讓、折扣。由於企業賒銷資料作為商業機密不對外公布,所以,應收帳款周轉率一般用賒銷和現銷總額,即銷售凈收入。
平均應收帳款余額=(期初應收帳款余額+期末應收帳款余額)÷2
8、存貨周轉率:用於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存貨資產的周轉次數,反映企業購、產、銷平衡的效率的一種尺度。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成本×100%
平均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
9、社會貢獻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計算公式:
社會貢獻率=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 即企業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含獎金、津貼等工資性收入)、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應交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凈利潤等。
10、社會積累率: 衡量企業社會貢獻總額中多少用於上交國家財政。計算公式:
社會積累率=上交國家財政總額,企業社會貢獻總額×100%
上交國家財政總額:包括應交增值稅、 應交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等。
⑥ 如何承建千人工廠辦預案 要求是要從四大資源和五大職能還有八大經濟技術指標
來金晶科技吧,工資1000還拖欠,獸性化管理,工人自殺的有跳樓的,抹脖子的,還有在單位上吊的,事故也很多,又被車撞死的,被玻璃砸成肉泥的,被破碎機攪成肉餡的,領導比禽獸還禽獸,自己的工資掙一年這輩子就夠花了,工人1000怎麼活,毛主席在就好了,能給人民做主
⑦ 國民經濟增長的七大指標是什麼
一、 關於主要指標
國民經濟指標非常多,僅《中國統計年鑒》中發布的統計指標就有數千個。就宏觀經濟指標來說,至今國際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宏觀調控指標體系。經過長期探索,並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里重點報告一下這四大指標。
(一)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一個寬泛、綜合的概念,是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把經濟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考察經濟增長的最常用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GDP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了中間投入價值後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是對一國總體經濟運行表現作出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國際可比性,是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為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作國際比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GDP稱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GDP核算有三種方法:一是生產法,由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總和來表示,各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各產業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勞動者(個人)收入、國家稅收(含規費)、企業利潤和折舊的總和來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凈出口幾項的總和來核算。實際上,任何國家的核算結果都不可能絕對准確地反映實際情況。但只要按照科學的態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長率是可以基本反映總體經濟增長水平和發展趨勢的。
GDP是考察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萬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能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只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增長,而不顧資源損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就有可能造成經濟增長了,而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經濟本身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科學的態度對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視它,卻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長速度。
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我國各地區GDP的匯總數比國家核算的GDP數要大。從2000到2003年,各省區市核算的GDP增長速度的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分別高出1.7、2.0、2.6和2.8個百分點,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價格因素。以前地方統計工業產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變價,而十幾年來工業產品的結構和內涵已發生很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在核算時考慮了這些因素,做了適當調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統計局決定從今年起全國和各地區工業和農業不變價增加值一律採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以解決這一問題。二是跨地區的人員、物資、資金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在地區核算中是難以區分的,往往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跨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其總公司和分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地區核算中也容易產生重復統計的現象。三是統計方法不同。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很多地區還沿用全面報表數據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下工業則是通過直屬企調隊抽樣調查資料進行計算的。四是統計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統計網路還不能完全覆蓋第三產業的各個方面。由於第三產業統計領域的薄弱,為地區調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往往「總量不夠三產湊」。五是受年初預期目標的影晌。各級政府制訂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往往自上而下層層加碼,於是統計數據就相應層層加「水」。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各省區市匯總GDP增長率高於全國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而省內各地市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省級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各縣級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市級核算數1~2個百分點。六是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長率等指標排隊,統計數據成了基層幹部的「政績單」,上報數字時往往左顧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改革統計體制,加強基礎工作,改進統計方法。比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實行GDP下算一級的辦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各州、省都不進行本地區GDP的核算,而是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核算後分解到各地區。省對地市也下算一級。同時,國家統計局正在從數據採集、方法制度以及信息發布等各個環節積極推進GDP核算制度的改革。
另外,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綠色GDP的研究。綠色GDP是在傳統GDP數量的基礎上,扣除或增加環境、資源和生態變化的價值量因素。但具體核算非常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施,都處於研究階段。去年,國家統計局已經會同有關部委、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等單位,就綠色GDP問題開展課題研究。作為一個過渡性措施,我們在2003年統計公報中已設立了一個「衛星賬戶」指標體系,即在公布GDP數據等各項指標的同時,把環境、資源、生態等的變化情況單列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為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些方面付出的代價,以警示世人;或者反映出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激勵大家。
(二)就業
就業狀況通常用失業率來衡量。目前我國主要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反映。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就業情況。比如,外來勞動力中的失業人員、不願進行登記的失業人員和已經登記失業但實際處於隱性就業的人員還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所以,還需要按國際通用做法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通過科學設計調查方案,採取抽樣調查的辦法,獲得調查失業率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作了長期探索,並在部分地區作了試點。從幾年的試點情況看,調查數據可以基本反映我國勞動力就業情況,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關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直接調查失業率為7.12%,據今年5月對48萬個樣本量調查,與國際同口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未公布),比登記失業率高一些。最近,統計局已與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名就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了報告,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技術准備已完成,一經批准很快就可以在全國城鎮開展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為滿足有關部門用於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和對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幫助的需要,登記失業率統計還將繼續保留。
(三)價格
目前,我國從生產、建設領域到流通、消費領域,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價格指數體系。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價格指數、工業品價格指數(包括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等。
這里僅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代表作一說明。該指數反映城鄉居民購買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分析和制定貨幣政策、價格政策、居民消費政策、工資政策以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依據。按國際慣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還是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調查范圍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類。根據全國550個市縣、近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其中城市5萬戶、農村7萬戶)的消費支出資料,並結合相關市場資料,從中選取了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品種、120萬個以上價格,作為經常性調查項目,並計算其相應的權數和指數。具體是由國家統計局直屬的全國調查系統以定時、定點、定人的直接調查方式採集數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品類的權數已由1995年的91.0%下降到2004年的76.64%,其中糧食的權數相應由6.37%降到3.12%;而服務類的權數則由1995年的9.0%上升到2004年的23.36%。我國選用的品種數、調查價格數、調查地區數都比西方國家多,計算方法也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鏈式拉氏公式。經國際專家嚴格論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價格指數已登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數據通用公布系統(GDDS)網站,因此不僅具有法定的權威性,而且方法是科學的,結果也是可信的。
(四)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商品、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結果。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的形勢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對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更有重要意義。當然,適度的順差或逆差是允許的。
國際收支平衡由經常項目(主要是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生產經營要素收入)、資本項目和統計誤差三個部分組成。
由於國際收支表一般比較滯後,我國在月度、季度分析中經常通過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國家外匯儲備等情況來觀察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全面報表層層上報匯總得出,按月公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是今年開始採用的新口徑,與原來的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增加了城鎮集體、私營個體投資以及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的投資。目前(2004年一季度)約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0%。二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取得,只有季度數據。所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季度數據。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能等同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GDP核算中的數據,要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扣除土地購置費、舊建築和舊設備的購置費等項目,因為這些不屬當期新增財富。同時,還要加上商品房銷售增值等項目。
(六)工業增加值
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二是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加值,是通過全面報表取得的,為月度公布指標。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是年產品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是採用抽樣調查取得的,為季度公布指標。目前(2004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總的工業增加值約近70%。
(七)居民收入
通常分別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人均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了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等支出費用後的收入總和,反映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在季度調查中,只有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指標,它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在於沒有包括實物性收入,沒有扣除相應的生產費用支出。社會上常有人反映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收入數與他們自身的情況差別很大,於是批評統計部門數據不真實。而我們公布的是全國平均數,具體個人一般是難以完全對號入座的。平均數也確實掩蓋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⑧ 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有那些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章程》 和《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的建議》。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而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8)八大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當然,由於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並取得深刻的共識。
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生反復。但是,八大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於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⑨ 涉及gdp核算的財政八項指標是什麼
以海口市為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醫療衛生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城鄉社區事務支出等財政八項支出。
財政八項支出納入GDP核算范圍,對市縣經濟社會績效考核規定,部分中部市縣不納入GDP考核范圍。要深切認識加快財政八項支出的緊迫性,深刻認識加快財政八項支出對於推動市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對於已批復的預算,各部門及各區要推進項目進展,加快支出進度;對於尚未分配的部門待分指標,預算單位要盡快提出分配方案,加快指標下達,滿足項目建設需求。
「八項支出」增速應與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體增幅大體一致,且一定程度上受制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長速度。從近期各級各地區公布的財政收支數據來看,很多地區財政「八項支出」增幅明顯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體增幅,也遠超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幅。
因此,地方政府紛紛將財政「八項支出」增幅作為財政支出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進行考核,為了完成GDP預期增長任務,一些地方甚至要求「八項支出」增幅必須達到既定的目標,以支撐GDP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