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內容
1、黃金儲備的結構管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8年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以後,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基本採取維持黃金儲備實物量基本不變的政策。有些石油輸出國和非產油發展中國家曾採取有限增加黃金儲備的政策,目前也改為採取黃金儲備量基本不變的政策。南非採取統一出售黃金政策。 2、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外匯儲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流動性強,它能及時而較自由地用於對外支付和清償的需要;二是不穩定性,它經常隨著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匯率經常上下波動;三是風險大,作為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和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都會給外匯儲備帶來較大的風險。
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選擇儲備貨幣的原則。選擇何種貨幣作為儲備貨幣並確定其所佔比重除遵循上述三項原則外,還應考慮下列因素:一國國際貿易結構及國際債務結構;彌補財政赤字和干預外匯市場時所需貨幣;各種貨幣的收益率;儲備貨幣多元化。第二、外匯儲備的資產形式的管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是指外幣現金、外幣存款、外幣短期證券和外幣長期證券等資產形式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和地位。
一般來說,短期的、變現能力強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強、風險較小,且收益水平低;長期的、變現能力弱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差、風險較大,且收益水平高。要確定不同形式資產的比率,應根據本國的實際需要。一國持有儲備資產首先要考慮其流動性和安全性,其次考慮其收益性。有些金融管理當局如英格蘭銀行和一些金融專家按照流動性的強弱,將儲備資產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為一級儲備,即流動性強、隨時可以變現使用的資產,主要用於一國經常性和臨時性對外支付的需要,包括現金、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短期債券、商業票據等。一級儲備的數量應以滿足國家對外支付、維護國際信譽為標准,在外匯儲備資產中佔一定比例;第二檔次為二級儲備,即流動性稍弱的資產,用於一國發生臨時性或突發事件時對外支付的保證,如各種定期存單、年限在2~5年的中期國債等;第三檔次為三級儲備,即流動性差但收益率高的資產,是外匯儲備資產中用於長期投資的部分,如期限為4~10年的長期債券、AAA級歐洲債券,以彌補一級儲備資產收益的不足。
② 你是怎麼看待最佳的中國的國際儲備結構
國際儲備結構管理是指各國貨幣當局對儲備資產所進行的最佳配置回,使黃金儲備、外匯儲答備、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四種形式的國際儲備資產的持有量及其構成要素之間保持合理比例,以便分散風險、獲取收益,充分發揮國際儲備資產應有的作用。 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四種儲備資產之間的數量構成比例管理;二是各類型國際儲備資產內部的比例管理。由於各國持有的普通提款權和特別提款權數量,取決於所繳納的份額的多少,不能隨便改變,其內在構成也相對簡單,黃金儲備在國際儲備資產的作用也日漸削弱。因此,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重點是外匯儲備結構管理。
中國目前的國際儲備結構中外匯的儲備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於中國的壓力也與日俱增,所以在經濟領域,必須合理的進行壓縮外匯的持有,對於中國的金融安全也是一個挑戰。
③ 中國黃金儲備量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中國跟美國乃至其他大國在黃金儲備上的差距是相當大的,從版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權構上就可以看出,中國的黃金儲備只佔了外匯總儲備的1.6%,而美國的外匯儲備70%以上是黃金儲備,人民幣匯率之所以受美國那邊牽制,是因為我們中國黃金儲備甚少,中國央行行長小川同志在1010初就對外發表講話指出中國要減持美國國債,增加黃金儲備,所以要不斷增加黃金儲備
④ 國際儲備的構成有哪些哪一種儲備占的比重最高
國際儲備的構成有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外匯儲備占的比重最高
⑤ 國際儲備的資產組成
1、國際收支的順差;
2、政府或貨幣當局向外借款;
3、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而收進外匯;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
5、貨幣當局增加黃金持有量,或者從國內收集黃金並集中於中央銀行,或者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
國際儲備的資產必須具備這樣三個特點:
1、它必須為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而不是為其他機構或經濟實體所持有;
2、它必須具有流動性,即能夠進行轉移和轉換;
3、它必須能為各國所普遍接受。
(5)黃金儲備結構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進口規模:由於國際儲備最基本的作用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而進口規模越大、佔用的外匯資金越多,發生逆差的可能性極數額也往往越大,就需要保持較多的國際儲備。另外,進口規模也是影響一國儲備下限——「經常儲備量」的決定因素。
2、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儲備水平與貿易差額的波動幅度正相關。
3、外債的規模與期限結構:外債規模越大,短期需償還的外債越多,還本付息的壓力就越大,就越需要持有較多的國際儲備。
4、持有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持有的國際儲備越多,意味著放棄利用實際資源就越多,利潤損失就越大。該機會成本=一國邊際投資收益率-國際儲備資產利率-因儲備而減少的實際資源的投入經乘數效應引起的總利潤
5、外部沖擊的種類、規模和頻率。
6、一國對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的選擇:如果一國採用浮動匯率制而非定製匯率制、目標匯率區制等,就可適當減少持有的儲備量。
7、政府的政策偏好/一國特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
8、一國在國際市場上籌集應急國外資金的能力和成本:籌資能力越強,成本越低,一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適當減少持有儲備的數量。
9、一國國際儲備的范圍和該國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如果一國是IMF成員國並且參與SDR的分配,則該國的國際儲備中除了黃金和外匯儲備外,
還包括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普通提款權)和分配的特別提款權,從而增加了該國的儲備形式和國際清償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
10、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經濟封閉、對外開放程度低的國家,通常對外匯儲備的需求量也較少。
11、其他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運用及其有效性。比如,一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並且能採用配額的形式嚴格有效地控制進口和外匯資金流動,就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
⑥ 國際儲備的管理結構的構成
國際儲備主要由四種形式的資產構成:
1、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版持有的以國權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主要採取國外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等形式。
2、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3、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賬面資產,並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會員國, 用於會員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並允許會員國用它換取可兌換貨幣進行國際支付。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