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只有銀行理財才需要明確底層資產,是為了了解資金最終流向
㈡ 基金的底層資產是什麼
這個要看你自己買的什麼基金,如果是貨幣基金,底層資產是國債,央行票據,大額存單等。
如果是債券基金,那可能是政府債,企業債等。
如果是股票基金,那底層資產就是股票。
如果是黃金基金,那底層資產就是黃金。
㈢ 什麼是底層資產
2015年11月,中央結算公司發布《關於增強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要素等事項的通知》,首次明確了底層資產的類別及定義。
底層資產劃分為15類,其中主要是金融資產,分別是現金及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工具、債券、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新增可投資資產、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金融衍生品、代課境外理財投資、商品類資產、另類資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買根火腿腸,它用的是哪家的豬腿肉,這個豬腿肉就是火腿腸的「底層資產」。
我們看到的銀行理財、信託、基金事實上都是包裝過之後再賣給你的狀態。如神童一樣,或多或少都有誇大和掩蓋不良資產的成分,所以剝離一切包裝之後的底層資產流向,才真正的決定理財產品的盈利和虧損。
以銀行理財為例,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多是固收產品,像債券、存款、存單,也有權益類資產(股票);有標准化的能夠在公開市場交易的股票、債券、公募基金,也有非標的應收賬款、非上市公司股權。
雖然大部分都是相當穩健的投資渠道,但是往往風險就出現在小部分當中。比如R2級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投的都是國債、銀行存款類標准化產品,都出現了凈值虧損。
所以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就是很多投資者需要面對的問題了。
辨險識財在7月新版本中加入風險榜功能,揭示理財產品風險,進行提前預警,幫助投資者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
同時辨險識財還具有定製測評功能,專業理財產品分析師團隊幫助投資者分析和測評理財產品性價比,幫助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做到主動「避坑」。
最後,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盡量不要買非標類的固收產品(信託、P2P、私募固收、非標企業債)。標准化的債基即便跌一跌,時間長點也就回本(不違約),不行還能贖回。非標理財搞得不好,真有可能血本無歸。
㈣ 為什麼廣信貸的底層資產都是長期標的
標的期限的長短是底層資產的借款期限決定的,廣信貸都是小額信貸資產,平均借款額度比較低,僅為8萬,1年到3年的等額本息還款模式,可以有效的緩解借款人的還款壓力,降低還款逾期率。
㈤ 什麼是信託的底層資產
並不屬於啊,財產權信託屬於一般的信託。不過是用財產權來做為底層資產。特殊目的的信託。是指資金的投向比較特殊,比如說慈善信託。
㈥ 為什麼現在企業都是在交易所掛牌融資而非中基協備案
一般來講,企業選擇交易所掛牌融資,一是程序較為簡單。二是交易內所的掛牌的資產多數屬容於非標准化金融資產,比如應收賬款、不良金融資產、股權債權投資、信託受益權、小貸資產收益權、融資租賃收益權、商業票據收益權等,資產種類多,涉及的底層資產更加豐富。三市體現在產品形式上,也同樣具備多樣性,既有復雜的衍生品交易,也有簡單的現貨產品,既有專業性很強的金融產品,也有大眾化的理財產品。受眾群體交廣。私募基金,是指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特定目標為投資對象的產品,其專業性水平較高。對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更高。
㈦ 非標資產是什麼,怎麼理解
非標資產全抄稱非標轉化債權資產襲,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投資門檻較高,投資期限較長,在國內還未形成成熟的交易市場,以至於多數投資者對這類投資標的望而生畏,對於大眾所期望的低投資門檻、高流動性投資標的,非標資產項目顯然還難以達到。
㈧ 理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時,需要穿透至底層資產,對嗎
這個不用的,你可以用你的賬戶就可以直接搞到了就對了哈
㈨ 底層資產是什麼意思
底層資產就是你資金最終的實際流向,沒有經過包裝的資產,底層資產靠譜的話投資風險就會小。
㈩ 什麼叫底層資產增信
由於信貸規模擴張較快導致銀行明年融資壓力較大,未來需要多種渠道化解融資壓力。 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11月份理財產品研究月報分析:「自2009年7月以來,銀行理財市場景氣指數除在10月份進行短暫調整外,後期幾乎呈一路上漲態勢,主要原因在於信貸類理財產品放量增長。」 受監管控制,外部增信產品增多 社科院認為,從產品的增信措施來看,11月份734款產品中僅有35款產品設置外部增信措施,佔比約為4.77%,較上月略有提升。 據普益財富統計,2009年11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達530款,募集資金規模為1599.50億元,在這530款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信貸類產品發行量佔比超八成達到425款。 今年初,銀監會要求銀行不得為銀信理財合作涉及的信託產品及該信託產品項下財產提供任何形式擔保。原先國開行及商業銀行向信貸類產品提供擔保的做法有所改變,這類產品也變為不保本不保收益的產品。 日前,中國銀監會向各銀監局、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儲銀行和銀監會直接監管的信託公司緊急下發《關於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在強調信託公司加強自主管理的同時,重點對銀行出售信貸資產等行為進行規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博士解釋說:「外部增信一般為企業的上級主管機構或第三方給企業提供的擔保,但是第三方增信的情況比較少見。由信託公司或者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擔保的則為內部增信。」 但在700多款產品中,僅35款產品為外部增信產品,外部增信產品的數量佔比仍然是「小眾」產品,在2010年這類產品的數量預計會增長。 保險納入理財產品投資組合 據社科院分析,2009年11月,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共有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買產品送服務,二是將保險納入理財產品投資組合,三是部分產品參與率超過100%。 例如客戶現在購買深發展銀行的「聚財寶」系列產品,即可享受辦理金卡、綠色通道及多項業務的費用減免,免費一年8次汽車道路救援,贈送金色卡包、贈送網銀編碼器等。」 這是既理財產品市場在收益上競爭過後,又一個新的競爭方向。 此外,銀行保險合作的趨勢在理財產品方面也日漸增強。例如,繼光大銀行等機構首次推出FOF產品後,法興銀行推出一款掛鉤歐元兌美元的結構類產品和投資連接保險產品的混合類產品,首次將保險產品納入理財產品的投資組合。 法興銀行表示,保險與銀行理財產品共同組成客戶的資產配置池子是未來的趨勢,家庭理財一定是保障與增值相結合的模式。 此外,還有一項創興是德意志銀行推出指數籃子掛鉤結構性投資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參與率高達115%,超過100%。社科院研究報告認為,這在結構類理財產品市場尚屬首次。 市場震盪理財風險再次凸顯 盡管理財產品市場在信貸類產品放量增長的情況下,景氣度指數升高,但是風險卻仍舊存在。 「又爆高額浮虧事件。」社科院理財產品月報稱:「自2009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一路上揚,基金理財產品也是賺多虧少,然而招行的金葵花增強型基金優選系列之『金選雙贏』計劃8129號產品卻出現了近40%的浮虧,背後成因,值得深思。」 社科院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銀監會已明令禁止不允許對個人投資者發售股票掛鉤的零售產品,但仍有部分機構變相銷售相關產品。比如,對原有股票產品進行展期,再如將私人銀行發售的股票類產品賣給高凈值(資金門檻10萬元以上)的非私人銀行客戶。 資本市場的震盪和部分機構的僥幸心理給個人客戶投資理財方面都帶來一定的風險,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首先關注風險,再看產品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