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外債規模大小的控制指標主要有哪幾個
1、承受能力指標
2、償還能力指標
3、外債結構指標
㈡ 我國外債管理的內容是什麼是什麼
我國的外債管理的內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外債總量管理;二是外債結構管理;三是外債營運管理。其中外債營運管理是對外債整個運行過程進行管理,包括外債借入管理、外債使用管理和外債償還管理。
外債管理主要包括外債總量管理、外債結構管理和外債營運管理三個方面內容。
一、外債總量管理
外債總量管理的核心,是使外債總量適度,不超過債務國的吸收能力。外債的吸收能力取決於債務國的負債能力和償債能力兩個方面。前者決定債務國能否將借入的外債消化得了,使用得起;後者決定債務國對外債能否償還得起。
世界各國用來監測外債總量是否適度的指標主要有:
負債率,即當年未清償外債余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其公式為:負債率=×100%
債務率,即當年未清償外債余額與當年貨物服務出口總額的比率。其公式為:債務率=×100%
償債率,即當年外債還本付息總額與當年貨物服務出口總額的比率。其公式為:償債率=×100%
根據國際上通行的標准,20%的負債率,100%的債務率和25%的償債率是債務國控制外債總量的警戒線。也就是說,當有關外債指標處於警戒線以下時,外債總量是適度和安全的;反之,當有關指標超過警戒線時,則外債總量超過吸收能力,需要進行調整。
二、外債結構管理
外債結構管理的核心,是優化外債結構。外債結構是指外債的各構成部分在外債總體中的排列組合與相互地位。外債結構的優化具體包括:
1、外債種類結構的優化;
2、外債期限結構的優化;
3、外債利率結構的優化;
4、外債幣種結構的優化;
5、外債國別結構的優化;
6、外債投向結構的優化。
三、外債營運管理
外債營運管理是對外債整個運行過程進行管理,包括外債借入管理、外債使用管理和外債償還管理。外債借入管理要掌握好借債窗口,控制好借債總量,調整好借債結構,控制好借債成本。外債使用管理要掌握好外債的投向,力爭使外債投到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綜合最優的產業和項目上去。外債償還管理要落實好償債資金,合理安排償債時間,避免出現償債高峰。
㈢ 衡量一國外債負擔的償債率指標是
衡量一國外債負擔的償債率指標是? [ 標簽:衡量 指標,償債率,指標 ] A.外債余額/國內生產總值
B.外債余額/出口外匯收入
C.外債還本付息額/出口外匯收入
D.外債余額/國民生產總值 問題補充 2009-04-14 20:49 選擇哪個答案啊? 匿名 回答:2 人氣:2 解決時間:2009-04-15 13:18 滿意答案償債率在衡量償債能力中的作用
根據償債率的一般標准,可以計算出一國在現有外匯收入的條件下借入外債的適度規模,或者在現有外債的基礎上所要求的出口收匯規模。還要根據借款國的外匯儲備、國內生產等綜合考察。但是,在衡量償債能力時,當年償債率並不是唯一的依據。由於借款國各筆債務的期限、利率等條件不同,實際還本付息額各年不同,有的國家各年度的償債率變化很大,當年償債率並不是唯一的依據。衡量償債能力時要考慮到這些因素。
衡量一國償債能力,還要根據借款國的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國內生產等綜合考察。或者在現有外債的基礎上所要求的出口收匯規模。尤其是外匯儲備,對於債務國來說,應該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低於一定的程度,即使沒有過多的債務也會出現清償困難。有的國家還用其他比例作為債務監測的指標,如未清償債務余額和商品勞務出口金額的比例、按人口計算的平均債務、未清償債務余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與其他債務監測指標相比,一般來說,償債率的優點是能反映出優惠債務在債務余額中所佔的比重,償債率是一個臨界線,因為優惠債務導致較小的償債額;但缺點是不能反映因債務重新安排或拖延還本付息所尚未支付的償債額。
答案補充 A 選C吧……
㈣ 外債管理的管理內容
外債管理主要包括外債總量管理、外債結構管理和外債營運管理三個方面內容。 外債總量管理的核心,是使外債總量適度,不超過債務國的吸收能力。外債的吸收能力取決於債務國的負債能力和償債能力兩個方面。前者決定債務國能否將借入的外債消化得了,使用得起;後者決定債務國對外債能否償還得起。
世界各國用來監測外債總量是否適度的指標主要有:
負債率,即當年未清償外債余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其公式為:負債率=×100%
債務率,即當年未清償外債余額與當年貨物服務出口總額的比率。其公式為:債務率=×100%
償債率,即當年外債還本付息總額與當年貨物服務出口總額的比率。其公式為:償債率=×100%
根據國際上通行的標准,20%的負債率,100%的債務率和25%的償債率是債務國控制外債總量的警戒線。也就是說,當有關外債指標處於警戒線以下時,外債總量是適度和安全的;反之,當有關指標超過警戒線時,則外債總量超過吸收能力,需要進行調整。 外債結構管理的核心,是優化外債結構。外債結構是指外債的各構成部分在外債總體中的排列組合與相互地位。外債結構的優化具體包括:
1、外債種類結構的優化;
2、外債期限結構的優化;
3、外債利率結構的優化;
4、外債幣種結構的優化;
5、外債國別結構的優化;
6、外債投向結構的優化。 中國對外債管理實行的是「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加強管理、從嚴控制」的政策,但是至今為止,中國的外債管理體系還缺乏一個集中的權威機構。中國是由計委定借債規模,下達中長期外債的項目、類型計劃,外管局審批借款單位的金融條件;而具體的使用則由借款單位負責。這種外債宏觀管理的高度分散,造成條塊脫節的局面,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對外債進行事後統計監測,尤其是對窗口企業的管理乏力。
1989年國家設置了十大對外籌資窗口(中國銀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投資銀行、交通銀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大連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福建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天津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海南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負責國際商業貸款和發行外幣債券。其在法律上是獨立的企業,但又以政府支持為背景,窗口企業常常成為地方政府對外融資的橋梁。各級地方政府從局部經濟利益出發,常鼓動借款窗口加大借款力度。 雖然90年代後,中國越來越強調政企分開,不允許地方政府用財政收入為窗口公司的債務進行擔保,但各地仍有不少變通辦法,如政府開具安慰信等。地方外匯管理局不可能凌駕於地方政府之上對此類借款行為進行干涉,使借款窗口的行為缺乏約束。而不少窗口公司本身經營觀念與機制落後,不能按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操作,會出現不考慮償還能力,也不充分考慮企業的吸收能力的現象,盲目引進。再加上監管不力及腐敗因素,造成不少投資決策的失誤。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關閉充分暴露了這一制度的弊端。
據資料統計,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資產總額為214.71億元,負債361.65億元,嚴重地資不抵債,其中對外債務達到32億美元。這一債務的累積必然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但由於沒有一個權威的外債管理機構可以約束其行為,致使事態急劇惡化。窗口企業的關閉影響到中國對外借債的信譽。 按1997年9月發布的外債統計監測實施細則第三條規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局依法履行外債統計監測的職能,具體負責轄區內外債的登記監督,貸款專戶和還貸專戶的審批,債務償還的核准,債務信息的採集發布和對外債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管理。」而在實際工作中,外管局只側重於外債數量和及結構方面的統計,監督工作卻未能及時跟上。
原則上外管局對境內機構借款條件進行審批,若發現一些不合理的條件應予以拒批,如借款利率大大高於國際金融市場相同信用級別借款機構的同期借款利率等,但實際上拒批的情況極少發生。外管局的指導思想仍是以鼓勵引進外資為主,企業只要有途徑與外方簽訂借款合同,一般都予以批准。而對外債資金的使用情況更是沒有制定具體的監管政策。 截止到1998年6月底,中國的外債余額已高達近1380億美元,上半年上漲了5.3%,比1997年同期上漲16.3%,與過去兩年不到10%的經濟增長率相比十分驚人。尤其應注意的是,中國的經濟不可能長期保持高速增長,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又將影響中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外債的過快積聚將加重中國的償債負擔。
按債務人類型分析,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債增長最快,佔全國外債總額的比重逐年升高。由於中國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借款不納入國家外債規模管理,對其借入外債實行事後登記政策,不必象中國企業那樣事前報批。因此,外商投資企業外債中有不少是中國企業通過外商投資企業對外籌資,由中方機構提供擔保,這部分外債逃避了外管局的監管,成為中國外債管理的一個難點。 1、基礎產業所佔外債比重過高
中國由於中央各部委、中央銀行掌握大部分外債,因此其投向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意圖大體吻合,但借入的外債投向基礎產業的比例過大。「六五」期間,用於基礎產業的比重占外債余額的67%,「七五」、「八五」期間雖有所下降,也仍達52%以上。這種外債投向盡管可以緩解中國基礎產業緊張對經濟發展所造成的 「瓶頸」制約,社會效益高,但因其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從經濟上看效益並不高,而且由於自身不能創匯,更給未來的償債增加了困難。
2、企業經營機制尚不健全
中國部分企業經營機制尚不健全,仍以粗放性經營為主,重規模,不重效益,嚴重影響了外債的使用效果,主要表現在:
(1)可行性研究不夠。一些中國企業對於外債,只考慮能否借得到,對償債責任考慮不多,對使用外債可能遇到的風險估計不足。在做項目可行性研究時,往往縮小或掩蓋不利的因素,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決策體系,一些借用外債興建的項目未經科學論證,就盲目上馬,留下虧損隱患;
(2)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由於對項目的盲目投產,再加上相應的配套資金、設備、原材料不足以及技術消化能力差等原因,致使一些項目開工後遲遲不能投產,投產後又產生不了預期收益;
(3)經營管理不善。由於部分企業管理人員素質差,未能實施科學的管理決策,企業管理混亂,內部機制不健全,造成對外債的盲目使用,浪費嚴重。 隱性外債是指處於國家對外債的監督管理之外且不反映於國家外債統計監測系統之中的實際對外負債。它是中國當前外債管理中存在的一大問題,由於這些外債沒有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注冊,政府很難掌握這些外債的數額,無法進行控制。未經注冊的外債在不受監控的情況下增加,將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與穩定。
中國隱性外債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假合資,真融資;二是境內機構未經批准對境外借款予以擔保。
由於隱性外債未納入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政府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又脫離了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有效管理和監督,還繞開了外債登記,使國家公布的對境外實際負債的數字失真,可能導致國家宏觀債務經營管理偏離預期的目標。國家進行外債管理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減輕貸款單位的債務負擔,提高償債能力。
而隱性外債的利率一般較高,許多外債所投資項目又為非創匯項目,這就大大提高了借債成本與風險。而且由於大量的隱性外債還款合同屬私下簽訂,還款時的突發性風險很大,過大的債務風險和較高的還款成本有可能使國家的外債管理政策在執行中出現偏差,嚴重的話,將會造成償債危機。
㈤ 短期外債指標包括哪些內容
應該用排除法。
首先短期外債的定義是1年期以內的外債。
除下列情況外,金融機構各種形式的短期對外負債均應納入指標管理。
(一)期限在90天(含)以下已承兌未付款遠期信用證和90天(含)以下海外代付。開證行開立信用證後續做海外代付的,兩者期限合計不超過90天。在期限、金額、時間等方面,海外代付與進口合同、進口貿易融資存在合理對應關系。
(二)在同一法人銀行的50萬美元(含)以下非居民個人存款。
(三)經外匯局核准以非居民名義開立的各類外國投資者專用賬戶余額。
(四)外匯局明確的其他不需要納入指標管理的情形。
㈥ 用來衡量外債總量是否適度的債務率指標等於
永衡量外在呃總量時候呃施工的在屋裡吃不要等,因為餓總餓。公司的這種人就是3000萬,他假如說超過3000萬了,就是這個。嗯,在屋的總量已經嗯超超過了百分之幾了。
㈦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不包括: A.國民總收入 B.貨幣總量 C.國內生產總值 D.外匯儲備
這好像是一道國考的真題,這個題本身有問題。。。B和D都很少用來衡量經濟總量。官方答案好像是B。。。我建議這道題不用太糾結正確答案是哪個,以後不會再出這種有漏洞的題目了。
㈧ 外債結果管理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外債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外債總量管理;
2、外債結構管理;
3、外債營運管理。
㈨ .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不包括( ) A.國民總收人
B、貨幣總來量
衡量一個自國家經濟總量的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不包括貨幣總量,貨幣總量是指投入流通中紙幣的總額。貨幣總量由央行控制,其本身沒有價值,由國家根據社會需要發行,不能反映國家經濟總量,但對貨幣總量的研究有利於國家出台合理的貨幣政策,推動經濟健康有效運行。
(9)外債總量管理的常用指標不包括擴展閱讀: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能夠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CPI(商品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GDP(國內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CPI(商品價格指數)通貨膨脹率等指標來實現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中應用最廣的事GDP國內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