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剛經放在家裡好嗎
家裡放《金剛經》,尤其是手寫《金剛經》能夠祈福、祝壽、鎮宅、避邪。
《金專剛經》是佛教經屬典之經,無相之宗也,即心即佛,即心即親,心佛無二。昔日台灣笑堂居士請皇親溥心畲端書《金剛經》為其遠在大陸母親祈福、祝壽,成為報親恩之典範。
佛經可以放在干凈的地方和書架上,不用包起來纏起來,這樣就有違了佛經流通之意。
2. 張心啟金剛經價值多少
張心啟 一九六三年生於河南鹿邑,當代著名抄經人,所得均獻於寺廟,父母均系佛教信徒,先生出生既皈依佛門,三歲習字,六歲誦經,秉性聰慧,終年不輟,不入仕途,不求聞達,游歷於名山大川,鑽研佛經四十載,筆耕於紙墨的無垠天地;立志今世弘揚佛法,抄寫經書普渡眾生,先後師從多位佛門高僧,及著名歐體書法家孟繁禧先生、張博岩先生,曾習唐楷,後專北魏石刻。築基於《龍門二十品》,六朝摩崖、墓誌,鍾情於《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魏靈藏造像》。取法高古,得其神髓,比年多有變法,碑中寓帖,方峻挺秀中含清新機動。其用筆方中寓圓,剛柔相濟,中側兼施;結體開合有變,天然成趣,雄渾博大;通篇血脈通暢,精力飛揚,取法諸體,兼收眾長,書風從不別出心裁,求奇索怪,墨守於先賢字態之體勢,放縱與天然而然之妙處,雄渾敦厚,陽剛陰柔,險絕遒勁,收放自若。形成本身獨特的書法氣魄魄力,曾在中國書法大賽中多次獲獎,其小楷讓書法泰斗劉炳森、歐陽中石先生贊不絕口,愛不釋手。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親自為其題寫卷首「張心啟小楷金剛經」並對其小楷進行了高度評價,他說:此金剛經小楷傳統功底深厚結體完美,飄灑自如,師古不泥,在當今書風中實不多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開光題寫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多年來其作品金剛經被千年古剎福建昭明寺主持界空法師,台灣慈光護僧會、慈光寺主持體慧法師,少林寺主持釋永信,九華山主持慧深,西藏班禪活佛,等五十多個寺院主持啟請供養。其道德經被政協主席賈慶林收藏 ,其金剛經被九西山主持慧深法師轉呈於國度主席收藏,2010年6月16日本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親自為其作品金剛經開光並題寫開經偈,『書寫經典,光大三千,菩提覺道,圓滿無上。』2011年1月12日其作品【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被中南海收藏,懸掛於中南海首長餐廳.現其作品已被國賓館、中央文史館、中國現代文學館等國內多家機構及海外幾十個藝術館及個人收藏。現為中國儒釋道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金剛經中「持經功德分第十五」有雲: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大概九十九萬元
3. 交易之家是個什麼網站
交易之家是國內最好的期貨論壇。論壇上有很多實盤高手潛伏著。新人內在那裡能學習到很多容東西,少走彎路。高手也會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理念,幫助新人。
目前我也一直在那裡學習,感覺很實用。
論壇地址 http://www.jiaoyijia.net/
4. 金剛經在家中應該擺放著什麼位置
這有一段宣化上人對佛經曾經做過這樣的開示:
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對於安放經書的常識應該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無論是哪一部,我們應該看著這一切經典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看著這一切經典比任何珍寶更重要。《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所以經典是佛的法身所在處。
助印經典、閱讀經書、恭敬經書,皆可啟發無限的智慧;但若對經書不恭敬,也能令人墮落不如意處。安置經書所應注意事項,略說如下:
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不可燒毀或丟棄。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佛經要放在其它書籍的上面。舉凡經、律、論其放置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原文經典、經典批註、一般佛學書籍、聖賢的言論、教化性書籍、一般書籍。
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
經書應恭敬放於清凈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幾上,及不凈處。
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持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
不可在看經的桌面上,擺置雜物,或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凈布拭去。
書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間(限單身凈房),睡覺時應用干凈的布將經書蓋好,且要安置在頭的那一邊。
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看經應專心,若有雜念,應先合上經典,凈念後,再閱讀。
若無暇閱讀,應轉送他人,廣為流通。
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5. 家裡放手寫的《金剛經》有什麼好處
家裡放手寫的金剛經,鎮宅驅邪來佛門一大一物,手寫金剛經表達了對佛祖虔誠的敬意
6. 大家好,哪個版本的金剛經最好
以大正藏收錄的金剛經,目前幾個版本都是一卷。包括:
1.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專:金剛波若波屬羅蜜經
2.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金剛波若波羅蜜經
3. 陳天竺三藏真諦:金剛波若波羅蜜多經
4. 隋大業年中三藏芨多:金剛能斷波若波羅蜜經
5. 唐三藏沙門義凈:佛說能斷金剛波若波羅蜜多經
6. 唐三藏法師玄奘:能斷金剛波若波羅蜜多經
諸多譯本中,以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本,流通最為廣泛。
建議先看原典,再看經疏。
古來高僧大德的經疏、贊述、纂要、註解、口訣、會解、科釋、補注、宗通、偈釋、決疑、筆記、直解、大意、疏鈔、闡說…等,不勝枚舉。
至於今人註疏之金剛經,已難以估量。
尋找自己讀得通的先看,再閱讀大德註疏,比對參考。
供參~
7. 金剛經正文是多少個字
金剛經正文有幾個版本,字數分別為:
7-8世紀中國書店本5040字;868年咸通本5125字;流行本共計5176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7)交易之家金剛經擴展閱讀:
《金剛經》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一、流通本的加工:
1、字數的添加:《金剛經》從824年柳公權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經文字數不斷增多。
2、「冥司偈」的添加:以歷代藏經的校勘記看,《金剛經》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其最大變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並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添加的時間不很明確,後來佛徒為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經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從咸通印刷本開始,經首已出現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經文前後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願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二、流通本的分期:
1、以柳公權本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權本紀年准確、法度森嚴、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於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欄位落;字數在5040左右。
2、以咸通本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時(868年)對《金剛經》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數在5140左右。
3、以朱棣本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後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添加,經文逐步定型為5176字;此外經文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啟請分第二的「應雲何住」被改為「雲何應住」,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菩薩心者」被改為「發菩提心者」。
8. 金剛經第二品正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在三十二分科目中,是善現啟請分第二,『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的翻譯。大家可要好好的注意,這一段經文是佛在世時請法的禮節,表示三業虔誠,三業恭敬。『時』者就是指釋迦如來吃了飯,洗了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也即是釋迦如來無言已說好了『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已經大徹大悟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人沒有開悟,沒有看到這個境界,因此須菩提尊者替他們請問。請法得有個禮節,以表示三業虔誠恭敬。『時』就是佛敷座而坐的時候。『長老須菩提』,『長老』者,就是德臘俱高的尊稱,意即道德長,戒臘老,故曰『長老』。『長老』這兩個字,一個指道德,一個指戒臘,這『老』字不按世間年齡來算,是按受戒的戒臘來算,受戒之後,結一個夏算一個戒臘,他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稱他叫『長老』,就像『阿彌陀經』里有十六尊者,稱十六長老,如長老舍利
釋迦佛座下的諸弟子眾,成了佛再來的很多,如眾所知道的,觀世音菩薩,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這個『須菩提』尊者,他是『青龍陀如來』再來的。『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要聽般若經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外,還有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國王大臣及一切的人民,由於眾多,故叫『大眾』。聽經的時候,大家都在打坐,各有一個本位,如果要出來請法,有請法的禮節,即須由本座而起,『即從座起』是在他的本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來之後,要行禮。『偏』是偏到一邊,『袒』是把它顯露出來,這就是在聽經的時候搭袈裟叫通覆肩,通覆肩是將兩個肩蓋起來,因為打坐的時間久,恐怕受了風寒,可是要出來頂禮,則須把右肩露出來,這叫『偏袒右肩』。我們中國出家人,因為有便服、短衫、長衫、再加上一件大袍叫海青,然後才披袈裟,所以用不著通肩披衣,袈裟一搭到身上,就是『偏袒右肩』的相。『右膝著地』,這是印度人禮拜的儀節。中國人禮拜,必須兩膝都跪下,這叫長跪。可是長跪不能持久,除了地上菩薩才可做到,凡夫二乘人要是兩個膝跪下,是不能跪久的。因此請法一走要依著佛定的規矩,不跪下來不合禮節,但跪下來要持久,要請問佛法,於是就要『右膝著地』。
這里還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什麼不『偏袒左肩,左膝著地』呢?這是順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印度是以右為上的社會,要是你以左為上,人家就會說你不對,這就是順乎世間法的禮節。以右為上是順乎世間法,但是是否順乎佛法呢?佛法也是向右轉才順乎法性,例如我們繞佛也是向右轉,向右繞,這才順法性,向左則順生死,是故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這叫合乎世間法的禮節,也合乎法性,這就是身業虔誠。『合掌恭敬』,兩個手合起來,表示恭敬。『恭敬』二字,貫通於身業、意業、口業等恭敬,叫三業虔誠,三業恭敬。『合掌恭敬』則表示意業,而意業是無相的,意業也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很虔誠的心,要怎樣表示出來呢?合起掌來表示一心,兩手分開則表示散亂。『合掌』來表示一心請法、聽法、即意業虔誠,意業恭敬。
『而白佛言』,在下的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叫做『白』。世尊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告』,即上白下告,『而白佛言』就是指弟子雖然跟佛說話,也要虔誠、恭敬,表示口業虔誠,口業恭敬,這是請法的禮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此科文是承前贊善,即承著前文而加以贊美,善就是美善。『希有世尊!』,希有就是希奇少有,這是贊善之詞,他還沒有請法,而世尊還沒有說法,他為什麼一開口就贊嘆『希有』呢?這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贊善而來的。在過去長老須菩提和眾弟子們皆以為世尊說法是在講堂上才說法,今天須菩提他才看出來,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是在說法。這是他過去沒有看到這段消息,今天看出來了。世尊真是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是護念弟子,無不是付囑弟子們。因此贊嘆佛甚為『希有』。世尊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在講經說法,這實在太希奇少有了。在他自己份上也開口說了一句『希有』,因過去聽佛說法聽到現在,『阿含十二方等八』聽了二十年,二十二年般若談,這『金剛經』在六百卷中的五百七十卷,這二十二年的般若將快說完,自從親近佛就聽佛法,沒有看到這段消息,沒有悟到日用尋常生活就是『實相般若』的本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今天忽然開悟了,在自己本份上也覺得希奇少有。故在佛那邊贊嘆『希有』,在自己這方面而言,以前未悟,今天悟到也贊嘆了『希有』,總之,是承著前文,承著發起序來贊嘆。若沒有『希有』這兩字的贊嘆,則發起序與正宗分也就連貫不起來。因此講顯理之詞,顯淺的道理及顯深的道理都要把他連貫起來。在經文上就是用『希有』二字連貫起來。下邊稱呼『世尊』,這『世尊』是世出世間之所尊稱的意思,就如現在我們稱贊師父道:『啊!真是太希有的師父』就是這樣的口氣。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它的意義,有二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另一種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法身如來』。此處講的是應化身如來。但是有一部『金剛經』的註解,叫『金剛經講義』在台灣翻版,不曉得流通多少,大家認為只有這一部講義講得最好,那講義上對『如來』的解釋都解釋為法身如來,我並不大贊成這種說法,何以故?因須菩提在此處贊嘆佛出入往返,托缽化飯和吃飯這一段光景,那是化身如來,不是法身如來。我們參考註解,要有明智的選擇,對的我們採取,不對的則放棄。須菩提贊嘆釋迦佛『希有世尊!』,是怎樣的『希有』呢?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的心常常在加護弟子,(加護現在叫加被)。如來的心常常在懷念我們,沒有一時忘記我們,這是講如來的心業意業對於弟子常常加護,常常懷念。如來的口常常委付叮囑,佛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我們叫『付』,委付是詳詳細細的傳授給我們叫『委付』。『囑』是如來告訴我們,開示我們要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說了再說叫叮囑,這是說如來的口業,對我們這些弟子,常常委付,叮囑。
『善』是善巧方便,釋迦如來成佛之後如證而說『華嚴經』,那些上上根的大菩薩都得了利益,還有這些凡夫二乘根機的,得不到利益。所以釋迦佛就從最淺顯的地方說起,說人天乘,說聲聞、緣覺乘。就是說『阿含經』,一說說了十二年。佛的本意,他出世是為令眾生成佛,不是說了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就達到目的,於是再說『方等經』八年。『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是贊嘆大乘訶斥小乘的,是告訴小乘人過去所學的那隻是一種權巧方便說的法,因為你的根機不夠,所以先學小乘法就如小學畢業了,你得再學大乘佛法。說了八年後,再說般若經又說了二十二年,這般若經純粹是談大乘的智慧道理。這些二乘根機的,他證了阿羅漢、辟支佛後,他已了脫生死,因此,認為『所作已辦,具諸佛法』,既然生死已了,三界已出,也脫出輪回之苦,還有什麼事沒有辦呢?還說什麼般若呢?怎樣勸導他,他也不受勸,於是佛就在般若會上加以善巧方便叫那些小乘人代佛講課去講般若經。佛說我今天不要講,你們替我講一座吧。他們本來是小乘人,硬要學佛來講大乘佛法,這叫『囑小化大』,小乘人來化大乘菩薩,這就是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禳他們知道,你們所教的都是大菩薩而你們自己講的都是大乘般若的道理,那你們怎麼不發大心呢?這就叫做『善』——善巧方便接引這些二乘人叫他們『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講這個『善』是可以這么解釋,但是還不是『金剛經』上的『善』,這又有什麼分別呢?因般若會上的『善』,是『將大付小,囑小化大』的『善』,這不算是希有之『善』。而『金剛經』上的善巧方便,才是『希有』之『善』。怎樣希有呢?就是我們過去認為世尊在講堂上說法加護我們,付囑我們,卻不曉得佛就在穿衣吃飯,出入往返,走路的時候也是在護念我們,也是在付囑我們,這真是『善』之又『善』,這真是『希有』之『善』,所以這樣子,就是承前贊善。
下面還要請法,如來於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在護念眾生,付囑眾生,這些眾生還是昏昏倒倒,沒有看出消息來。所以為這一些不了解世尊妙用的弟子,而假設一個問答來請問。下面問的都是為這些中下之根機的眾生而問的,如來解釋所謂『無言之般若』,依著言語解釋也是為這些中下之根而說的。
丁二、因機設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五種不翻之『順古不翻』。分段來解釋,『阿耨多羅』翻成中國話叫『無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覺。『三』是梵語的語音,不是中國數目字的一二三的三,『菩提』叫覺,『三菩提』叫正覺,這是釋迦如來果位上的名詞。世尊成了佛,證得兩個果位,一曰智果,就是菩提果,一曰理果,就是涅槃果,合起來理智不二,理智一如,就是一個佛果。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從下往上解釋。梵語『三菩提』,華言正覺。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梵語『三藐』,華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聖人雖稱正覺,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為正等。佛名為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為無上。唯佛一人,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超九界以獨尊,這就是佛的智果。但要注意上面有個『發』字,下面有個『心』字,這不是講世尊的果德,世尊成了佛有兩個果,一是菩提果,一是涅槃果。這里是講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如果把上面的『發』和下面的『心』字忽略過去,則這經文就講不通了。要想成佛,先要學佛發心,發什麼心呢?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為了使這道理能了解清楚,現我舉例說明。譬如說在社會上作一個人,想陞官發財,這就是發陞官的心,發財的心,那就在作凡夫,也就是貪名貪利,陞官是名,發財是利。若學了佛,要求更進步,光是陞官發財還不夠,還要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是發什麼心呢?這是人天乘的心。來生來世轉一個人,來生來世可以升天,這個不出輪回只能超出三惡道。那麼要超出六道輪回,要超出三界以外,要了生死,即要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二乘心。自己要成佛也要度一切眾生成佛,這個發心,發的是什麼心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么一對比,你就懂了,了解了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分上中下根,上根當時就發,中根過了一個時期再發,下根勉勉強強還是要發,為什麼?因為天天在講這個道理。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實在可憐,社會上聽不到法音,出了家到了寺院里,就是換了出家衣服,唯一的修行,就是吃素,中國佛教視吃素為第一,這是守戒律,沒有吃眾生肉,少造惡業是好的,但是吃了素干什麼呢?光吃素能成佛嗎?誰也沒有聽過這個道理!不懂又怎能發心呢?故發不起心來,出了家住在寺院里,不在社會上爭名奪利,在寺院里還是爭名奪利,還是嫉妒障礙,若這樣子出家叫做冤枉出家。這能怪現在這個出家人嗎?不怪,我們只是感到可悲,因為沒有善知識講經。在我們講堂里還有幾個帶發的同學,你們聽了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們沒有聽到不會發心,你們聽到了就要發心,你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們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剛才說到修五戒、十善,人天乘那也叫『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這也超過世上一般只求名利的人。但是,在『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多麼的高尚,你必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是『金剛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
須菩提他根機夠,他看見釋迦如來,出入往返,穿衣吃飯就開悟了,其他的善男子、善女人未開悟,因根機不夠,他比那些聲聞、緣覺的根機高明得多。我們可要注意這段經文,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句應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心印疏』卻把此當做一個問題,而又分三個問題,在下半卷,完全講『發菩提心』,這是對經文上顛倒錯誤所致。我剛才講過參考註解,應該採取的則採取,不應該採取的則放棄。譬如我說講經的題目,講『金剛經』有堅、利、明,講『般若』有『三般若』,這是依著「心印疏』說的。『新眼疏』則只講到二個,沒有講到三個,沒有講到『其相光明』,『三般若』配不上三,只配了兩個,因此我看那個好,就採取他的材料,就以『發菩提心』來說,我不採取『心印疏』的那個大問題,何以故?因這『善男子,善女人』他怎樣被稱為『善』,因他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這底下已有了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雲何』就是如何,也就是怎樣,怎樣安住他的真心,怎樣降伏他的妄心。這個真心就是剛剛發,就是那個『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來是怎樣的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只上求佛道而不下化眾生,那你只是發二乘的菩提心,而不是大乘的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心最難得發起來,此『善男子,善女人』居然能發起這個心,但是他還是個凡夫,外面五欲六塵的境界常要轉動他,一轉動『菩提心』就失了,沒有『安住』是很苦惱的,因為好不容易發起此心,又給打岔失掉了。這須菩提就替這些發心的人來請問,他這個『菩提心』不能安住,有什麼好方法能令他安住呢?『菩提心』為什麼不能安住?因為有『妄心』,『妄心』就是貪圖五欲,攀緣六塵的心。既然你已發了『菩提心』,何以還要貪圖五欲,攀緣六塵呢?原因是我們還是凡夫,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故『妄心』一現前,真心就走了,這就是『新眼疏』所說的『漢賊不兩立』。『妄心』一起,真心就不能安住了,要使真心安住,第一要緊還是先降伏這『妄想心』,那有什麼法子呢?請世尊說說降伏這妄想心是要怎樣降伏?
丙二、如來許說(分二)
丁一、贊善印是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長老誠懇請法,如來就允許跟他說法。佛先贊嘆他說:『你問的好』再印證他說的對。『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一連贊嘆他兩個『善哉』,這是加重口氣說法的腔調,就如我們平常說話『你太好了,太好了』就是這個意思。這『金剛經』沒有什麼高深玄奧的道理,可是這『金剛經』不言高深自然高深,不言玄奧自然玄奧。佛贊須菩提『這太好了,太好了』,是怎樣的好呢?第一你能在佛穿衣,吃飯,日用尋常生活之中,領悟到般若之理,這太好了,『善哉』!第二你會掛念那些沒有悟到這個道理的大眾,而替大眾請問妙法,這是好上加好,故言:『善哉!善哉!』因此佛連贊嘆兩個『善哉!善哉!』,再叫一聲『須菩提』。佛叫當機者,意思也就是叫我們。這經文的組織都是問答體,一問一答與普通說白話一樣,若說難懂,這是少聽少研究之故。每次叫須菩提注意聽,實實在在就是叫我們注意聽,叫一聲須菩提就要印證他說的對,『如汝所說』,如你上面所說的兩句話,說的很對。是那兩句話呢?就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上面這樣贊嘆我,我現在就給你印證,你贊嘆的對。這並不是世尊愛聽人家贊嘆他的好話,若這樣解釋,便是凡夫的境界了。因為世尊自從成佛以來,無時無刻不在護念眾生,付囑眾生,一舉一動都是在護念,都是在付矚,可惜弟子們沒有看出消息來;今天被須菩提看出消息來,他贊嘆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所以才說:你贊嘆我如來這兩句話太對了,我如來就是這個樣子,護念弟子,付囑弟子的,不但在講堂說法護念你們,出入行走,乃至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在給你們做榜樣,做模範。你們要學佛在那裡學呢?不是光學佛的說法,而是要學佛的行持。須菩提你贊嘆的對,如來就印證你贊嘆的對。
丁二、誠聽許說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要諦聽,我當為汝說,此雲『為汝說』即為大眾說。『諦聽』有兩種意思(一)真實之意——你要發真實心來聽,我們要求學佛法,要聽佛法,若不發真實心,那怎麼能聽得懂呢?因為聽佛法貴在以真實心聽,勿以生滅心而聽,因生滅心是妄想之心。若以生滅妄想心來聽這真實的佛法,是聽不懂。『楞嚴經』上有兩句話:『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緣心』就是攀緣六塵的心,攀緣心也就是生滅心。我們的心,起心動念,不出六塵的境界,若拿這個攀緣六塵的心來聽法,佛說的真實妙法,也都變成六塵之法,攀緣之法。這話『圓覺經』上也有:『汝以旋心聽法,此法亦旋』,意即若以旋轉的心來聽法,這個法也跟著旋轉。佛說的法都是真實妙用之法,怎麼有的聽了開悟,有的沒有開悟呢?就是你用生滅心來聽,故聽不到真實妙用的道理。(二)審思之義——審是詳審,思是思惟,意即要詳審的思惟,聽經聞法得詳詳細細的聽講其道理。這就是教他聽經要以審思而聽,勿過耳成空,聽法要聽到心裡,勿聽到耳朵里,不然的話,不要說今天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三年也等於沒聽。『大智度論』說:『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這是說:聽經的人,兩個眼睛要端端正正的看著說法的人,因為如來說法,那時還沒有經書,現在看著經文要端端正正的看,身體不要坐得歪歪斜斜,不要靠著桌子,手托到腮膀子上,起懈怠放逸相,因佛經上講成佛的道理,度眾生的道理,不發虔誠的心怎麼行呢!『如渴思飲』,這表示求法的心很懇切。『一心入於語義中』,不要打妄想,應一心思惟深入義理之中,佛說法的語言含有深妙義理,有的人聽聞佛法,聽到開悟就是這么聽出來的。『踴躍聞法生歡喜』,『踴躍』是大歡喜的意思,聽法聽到心裡得了法樂,對妙法真了解,心裡生出了一種喜法樂法之心。『如是之人可為說』,像這樣聽法的人,可以跟他說。這就叫『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反過來說,你不是諦聽的人,你跟他說法,說了他沒有聽,就是聽了,只聽到耳朵沒聽到心裡,這叫失言,你說的話都冤枉費氣。那麼真正來聽法的人,你不說,這叫失人,你把這個人錯過了,這個人是真正要聽法的人,所以『如是之人可為說』,你就當說。
現在我解釋一下,我講經的方法,先是消文釋義,然後才顯理。為什麼要顯理?應該顯才顯,不顯不行,講『諦聽』是引證『新眼疏』上的。我的五種講經方法(一)消文(二)釋義(三)顯理(四)勸修(五)舉證。以上所講的是勸修的話,舉證的話,勸你要好好諦聽,不要用生滅心聽,不要打妄想來聽,這樣子就是勸修。前面解釋真實義,引證『楞嚴經』。前面講審思義,引證『大智度論』,這就是舉證、舉經、舉論來說明,你就知道我道源講經的五種方法,不是我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古人解經都是這個樣子。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如來開口說法,但這種說法,是說而不說,就是『實相般若』的理體,『觀照般若』的妙用,不是能用口說出來的。你要會去參,領悟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說了等於沒有說。佛說善男子善女人,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了,你的真心不能安住,叫我告訴你一個方法,怎麼樣安?『應如是住』。真心不能安住,妄心不能降伏,你叫我告訴你,降伏妄心的方法,『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你的真心,『如是』降伏你的妄心。佛說了兩個『如是』,這就是方法。註解上有三種解釋,一種作顯理解,怎樣叫做『如是』?『如是』就是『生佛一如,莫不皆是』。你要想安住真心,先要明白『生佛一如,莫不皆是』的道理。釋迦如來成了佛,所證得的實相理體,並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實相理體是如如不動的。我們眾生在流轉生死,『實相般若』的理體也沒有減少一點,因為它是如如不動的。所以說『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與佛一被穿衣吃飯之境界所轉動的修行者很少,何以故?因他用功不在穿衣吃飯上用,他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9. 交易之家為什麼賣課程和交易方法
別買。
10. 金剛經有什麼用
金剛經的好處 金剛經的作用
讀金剛經的好處:
明朝正德年間有位皮匠叫嚴江,平日喜歡持誦《金剛經》。中年時,常去寺廟擔柴做飯,更加精進修持《金剛經》,聲聲不絕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到了六十多歲,忽然有一個月不吃飯,每天只喝一點水,沒有飢餓的感覺,身體亦無有痛苦。他向別人說:「現在我的身心沒有一點痛苦,非常快樂。」並清楚地講出圓寂的時間。圓寂那天,勸告別人此經不可思議功德,要經常念誦。之後沐浴更衣,金剛跏趺坐,安祥圓寂了。遺體進行荼毗時,出現了許多舍利子,舌頭猶如金剛石般燒不壞,成為堅固舍利,用手敲時發出鏘鏘的聲音。
獲得人身
《楗椎經》雲:「為示講法時,擊鼓敲楗椎,聞聲獲解脫,何況去聽聞。」甚至旁生聽聞佛法亦獲得極大利益。如世親論師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鴿子時經常聽世親論師背誦般若經,死後獲得人身,轉生王族,依止世親論師終成為班智達。《極樂願文》中講:乃至旁生以上人類以下,凡是聰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聽聞過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來。歷史上記載了極多旁生聽聞佛經,獲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貞觀年,並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師,平日參禪,喜歡持誦《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有一對鴿子生活在殿堂的樑柱上,還孵出兩只小鴿子,法師常用剩飯喂養它們,每天念《金剛經》發願祝禱:「以我誦經的功德力,希望小鴿子脫離痛苦的惡趣,獲得人身。」小鴿子逐漸長大。有一天,它們學起飛時,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嘆,一邊念《金剛經》為他們超度,一邊將屍體埋葬。十天後明度夢見兩個小孩對他說:「我們以宿世的罪業轉為鴿子時,每天聽師父誦《金剛經》,依此功德力,現在獲得人身,在南方距離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謝。」做了這樣希有之夢。
十個月以後,明度按所說的地址尋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對孿生兄弟,咕咕嚕嚕的哭聲就象鴿子在叫,他喊一聲:「鴿兒」兩個嬰兒應聲回頭。一年以後,鴿子的習氣沒有了,開始學習人語。
降伏湖神
降伏是瑜伽士慈悲之心調化惡劣眾生的殊勝方便法。如今時代,有許多人誤解降伏法的含義,妄圖以嗔恨心誦持猛咒制伏邪魔,這種南轅北轍的修法顯然不合理,若深明教義,依法如理而行,生起慈悲心,至心念誦《金剛經》即可降伏一切鬼神。
在晉朝時,揚州江畔有一坐亭湖神廟,傳說湖神嗔心很大,非常凶惡,若有眾生接近此地立即葬命,若是空中飛禽飛到此地上空便墜落於地,附近的眾生無不畏懼。當時有一位修持多年密咒的僧人,能降伏種種邪魔。他來到亭湖廟,擺設降伏用的法器食子,准備誦咒誅伏湖神,不料忽然暴死。他的上師得知弟子死亡的消息,非常忿怒,立即趕到亭湖廟作法,湖神的嗔心入於他的心間,使他的頭裂碎,腦漿四溢,也暴屍於此地。
與兩位密咒師同住一寺的小沙彌,平日專持《金剛經》。聽說師徒二人先後被湖神害死,便決定降伏此非人。師兄弟們都很擔心他會死於非命,勸阻再三,然而沙彌意願已定。他來到亭湖神廟開始誦經,不久見到一個身如山一樣的怪物,眼光如電、青面獠牙、猙獰恐怖,還不時現出種種神變,眾多蝦頭龜面的兵卒,手持利刃口出怪聲,張牙舞爪,聲勢浩盪地來到小沙彌面前。但是小沙彌卻神色泰然,誦經的聲音越來越大,張牙舞爪的兵卒聽到後無不抱頭鼠竄。此時怪物變得乖乖的,右膝著地,雙手合掌恭恭敬敬聆聽法音。沙彌念完經,問道:「你是何怪物,長得如此兇相?」湖神回答說:「我是湖神,因前世業力而感召今生惡報。」沙彌疑惑地問:「為何兩位法師都被你殺害,而你在我面前卻如此恭敬呢?」湖神說:「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殺害他們。而您誦經威德力超勝我的魔威,所以恭敬聽經,願懺悔惡業早日獲得人身。」說完向沙彌頂禮而去。
第二天清晨小沙彌就回到寺院。大家驚奇地問他是否降伏湖神,他將全部經過告訴他們,大家無不歡喜贊嘆《金剛經》的威德力不可思議。此事傳遍了遠近,凡聽到的人都合掌贊嘆生起信心,發心念誦的人越來越多。
往生凈土
本經是諸佛的心髓,三乘聖者的如意源泉。《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恆時不可得。」不論修持哪一種法門皆應聞思般若教理,才能遣除相續中的惡見,樹立正見奠定堅固的基礎。上師法王如意寶說:「因為大般若空性的正見是大小乘顯蜜一切佛法的基礎……」由此可知依此經修持極為殊勝,尤為懺罪、往生之最勝法。
唐朝鄜州寶林寺比丘法藏,慈悲濟人,精進修持佛法。於隋開皇十三年,買賣衣缽、佛像等物掙了一批錢,在洛交縣葦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房二十餘間,青磚硫璃瓦修建的宏偉大雄寶殿,一丈六尺高的觀音像栩栩如生,倍及庄嚴,並且書寫了八百卷的佛經。
唐武德二年,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個月,見一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剛神手持一卷經,對他說:「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買賣衣缽等造下嚴重的罪業,由於善惡摻雜,死後將墮入惡趣。若能發願書寫我手上這部《金剛經》,罪業就能消滅,病也會痊癒。」於是法藏發願抄寫此經,因為病情嚴重,便交代弟子說:「將衣缽賣掉,書寫一百遍《金剛經》,施送一切僧俗讀誦。」說完去世了。來到冥府,閻羅法王在高高的寶座上面嚴肅地問道:「師父,你一生作過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坦然地說:「建造塔寺,書寫一百遍《金剛經》,送給一切僧俗讀誦。」閻羅法王合掌說:「法師所作功德很大。」便命鬼卒拿取功德薄親自查找,記錄的功德與法藏比丘所說一致。閻羅法王歡喜贊嘆地說:「希望法師返陽後精進修持《金剛經》,並勸大眾讀誦。」法藏比丘復活之後,晝夜六時精進,廣泛弘揚此甚深經典,引導善男信女讀誦授持。
法藏比丘九十九歲那年正月十五日,邀請很多凈戒僧人書寫《妙法蓮華經》、《金剛經》。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圓滿,離開人間之際身體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此時空中彩虹縈繞,花雨紛紜香氣彌滿,阿彌陀佛燦燃而現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金剛經(譯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入舍衛國都城化緣。在城內乞食,化緣完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現在你認真聽著,我來告訴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該像這樣守護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須菩提說:「我正在認真聽著,世尊,我很願意聽您再講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濕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余涅盤的境界。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質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這是什麼緣故呢?」「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該是無所執著,無所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要執著於表相的布施。」「這是什麼緣故?」「如果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來嗎?」「不可思量,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思量,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執著於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訴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我寂滅後,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說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生空靈潔凈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為什麼呢?」「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麼原因呢?」「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這又是為什麼呢?」「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壽者。因此,我們既不應該執迷於佛法的表相,也不執迷於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後就不用惦記它了。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著,何況對於非佛法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我說過法嗎?」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麼固定的法。」「為何這樣說呢?」「您所說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所有的聖賢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須菩提回答道:「相當多,世尊。」「原因何在?」「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復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的聖人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為什麼?」「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須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麼?」「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須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到無來的境界嗎?」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為什麼?」「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說是不需輪回,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須菩提,我再問你,阿羅漢能認為自己已經修行到達不再生死輪回這種境界嗎?」須菩提說:「不能這樣認為,世尊。」「為什麼呢?」「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法是永恆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阿羅漢認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世尊,您曾說我已達到沒有勝負心、斗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 「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您就不會說我已是達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麼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
第十品 庄嚴凈土分
佛對須菩提說:「你想想,我當初在然燈佛那裡,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沒有,您在然燈佛處並未修得什麼佛法。」「須菩提,我再問你,菩薩用其功德來庄嚴佛土嗎?」「沒有,世尊。」「為什麼呢?」「說是庄嚴佛土,就是不庄嚴,是叫做莊嚴。」「因此,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修得清凈心,不應當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應該無所執著而生成空靈潔凈的心念。須菩提,比方說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 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就如恆河中有無數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恆河。你想想,恆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須菩提說:「很多,世尊。」「只算恆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恆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里,不要說講全部經文,甚至只領受執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說,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所獲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著,佛又說:「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而至於僅只念誦四句偈語等,應當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當像供養佛塔廟宇一樣供養這個地方。何況有人能誦讀並領受修持這部經!須菩提,應當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如果有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時,須菩提問佛道:「世尊,應當叫這部經一個什麼名字呢?我們這些人該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憑這個名字,你們都應供奉、修持。」「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須菩提,佛說的般若波羅蜜,要按真諦來講,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個假名而已。須菩提,我再問你,我講過法沒有?」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須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多還是不多?」須菩提道:「很多,世尊。」「須菩提,各種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假借個名稱;我說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個名叫世界。須菩提,你再想想,你能憑借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嗎?」 「不能,世尊。我不能憑佛的三十二相來認識佛的本性。」「為什麼呢?」「因為您說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恆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有一人堅持修這部《金剛經》,甚至只念四句偈語之類,給別人講解經文,那麼他的福報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還要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金剛經》,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說:「真是難得的經文啊!世尊,您解說像這樣深刻的經文,我自從修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經文。世尊,如再有人能聽到這經文,信仰此經並帶著潔凈的心念,就能認識本相,(因此)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見的功德。世尊,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說它只是取名為本相。世尊,我現在有機會聽這部經典的講義,由信仰佛法,到解悟義理,再修行,最後印證得果也就不困難了。如有來世,五百年後,有眾生聽說此經,也會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叄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里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里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里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布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叄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叄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叄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叄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里,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系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里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里,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里,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金剛經能消業障
在這里,誠心誠意的再貢獻各位一點意見,在多生多劫之中,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種下很多善因,今世才會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聽得懂中文的金剛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中文金剛經,流暢美麗,我看過數種英文的譯本,但都不及中譯本的好。換句話說,各位實在太幸運了,就如同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樣,有這麼好的機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錯失良好機緣。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到了相當的成就之後,往往會體驗出業障的重要。無始以來,多生多世,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會投生為人的,但也難免積了很多的罪業,這種往昔所造的惡業,尤其是結怨的怨業,往往會在緊要的關頭來障礙我們。
從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凈土修得很不錯,在他臨終時,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歡喜,說他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此時,忽然「呯!」的一聲!門應聲而開,一個披頭散發的女子跑進來,這就是他的姨太太。這個女子哭啼著:「老爺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過活啊!您不能走啊!」經這麼一叫,這位老居士雙眼一白,臉上現出很難看,狠痛苦的樣子,阿彌陀佛不見了,西方凈土也不見了,這就是業障現前,前世的業在這緊要關頭現出來了。
造業要受報,往往受報的時候,就會障礙我們,不但是障礙修行,也可以障礙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佛教里有很多消業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剛經中,有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剛經,如果受他人批評、侮辱、辱罵,或者生病、破財等,這些都是先世的惡業,原本應該投生到惡道去的,現在因為受持金剛經,惡業取消,重報輕受,所以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無邊功德。上面經中這句「若為人輕賤」,「為人輕賤」這句話含義很廣,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罵、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這種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記得這句話的含義。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惡道」就是叄惡道,也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簡而言之,就是此人過去的罪業,本應投生在惡道中,現在因受持金剛經,或者為人解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而將他應該投生至惡道的罪業消滅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釋為「重罪輕報」,重的罪可以消,輕的業當然更可以消了。一個人,如果過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來生會更好,就是現世的生活情況都會改善的。所以就這一點來研究,如果有人能精進地念金剛經,研究金剛經,為人解說金剛經,不論是一句兩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經文,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可以將他要成熟的重罪消滅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現在為人輕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各位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要將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於你的人,視如幫你消滅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識,甚至是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