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为什么先在电影院上映,电影在上映多少天之后电脑上才有
以前也有过,电影没上市,在审核时就被盗出,所以之后就严格了,现在回所谓抢先版,答都是在电影院里盗摄的枪版。
话说电影如果不在电影院放,那这些大投资从哪里收回?都让你在电脑上免费?那没钱谁还愿意花时间制作精品?
所以第一时间在电影院几十元上百元的一张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收回投资和赚钱
然后高峰时段过了,就开始往电视台、网络影院送了,他们拿了也是要给钱的,但他们可以在上面附放广告等待来收回投资
而在电影院放映时,是最严格的时候,此时如果你来个正版拷贝免费,那收益就会泡汤,虽说还是有枪版出现,但是那种效果,愿意看的人有几个?
等电影院放映时段一过,开始往其它地方送带时,这时就不必花大心血来防了,因此一般盗版都会在此时出现在网上。
❷ “人人云快播”是什么
是CWV基金会与人人影视的战略结合,一方是高歌猛进的老牌公链,另一方是互联网原生视频项目的巨头,此次战略投资为行业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在绝大多数人还感知不到区块链落地应用的时候,为区块链带来上千万真实用户的增量市场。现在国内也有一个区块链影视项目,是横店、江苏、甘肃几大文交所参与建设的影剧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用区块链技术给影视剧登记备案、项目投资、项目宣发的服务,可以去了解一下。
❸ 苏宁的合作伙伴有哪些
你好,2010年8月17日,苏宁电器与日本先锋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8月10日,阿里宣布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2015年9月6日上午,万达与苏宁将发布重大战略合作。
拓展资料
2018年1月14日,苏宁云商发布公告,拟计划将“苏宁易购”这一苏宁智慧零售的渠道品牌名称升级为公司名称,对公司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证券简称等拟进行变更。
苏宁创办于1990年12月26日,总部位于南京,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线下实体门店1600多家,线上苏宁易购位居国内B2C前三,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引领零售发展新趋势。正品行货、品质服务、便捷购物、舒适体验。
2004年7月,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2013年9月,包括苏宁银行在内的9家民营银行名称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2014年1月27日,苏宁云商收购团购网站满座网。2014年10月26日,中国民营500强发布,苏宁以2798.13亿元的营业收入和综合实力名列第一。
[3]2015年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投资283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
2015年12月21日苏宁全面接手原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成立苏宁足球俱乐部。
2016年12月21日,其苏宁银行获批,黄金老担任苏宁银行行长。 2017年1月3日,拟全资收购天天快递。
2017年7月20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苏宁云商位列485位。
2017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苏宁控股以4129.51亿元的年营业收入名列第二。
2017年11月11日苏宁发布双十一1小时战报:7秒破亿,首单13分47秒送达。
参考网络词典-苏宁易购网页链接
❹ 投资可以去哪里找投资人,软件 平台 线下活动有哪些
好项目找不到投资人,说白了是一种投融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找投资人方式越来越难。除非那种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再次创业,比如快播王欣再次创业就拿了好友的一大笔钱,否则作为一个小白你身边很难有现成的大量的投资人资源。
平台确实有蛮多的,但现在普遍的融资平台都是在对接投资人这一块的服务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帮助创业者对融资有一定的了解,要是光靠见投资人就能融到资的话那机构早就人山人海了。
线下活动各个平台每隔一段时间也会举办一些比赛,不过这样真的比较费时费力,项目如果不是太符合市场融资条件,也就是交完入场费、演讲完、听评委讲几句这些流程走完也是对项目帮助不大。尽量选择当地的一些创业大赛,孵化基地什么的。
1、网上可以找早期投资机构,发PPT版BP到邮箱,效果不大。(发视频BP会有优势)
2、通过身边融资成功的创业者来介绍。
3、可以直接找认识早期投资人的FA来服务,这样更加机会大些。
当然说了这么多,前提还是要在项目有一定基础之下再去做这融资一系列的事。创始人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项目上。项目想融资之前建议用飞鸽创服的免费视频BP工具,会有投资人对项目进行点评反馈,看看项目是否是伪需求,值不值得坚持下去。能减少一些试错成本,不要一昧的去找融资,要正确对待融资。不要脑海里一有想法就跳出要创业要融资做法,我这项目国内乃至全亚洲还没对手,市场空白,3年市值破多少多少亿这些从创业者口中会经常听见的话。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祝您在融资道路上顺利前行。
❺ 郑伊健为什么不拍古惑仔了
你好`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 这是当年古惑仔的其中一位老板文隽写的`你看一下` 很明确了``里面写了7篇关于古惑仔的文章。
有关《古惑仔》的回忆(七)我为什么没有继续拍《古惑仔》!
经常被影迷或圈中的朋友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还会不会拍古惑仔电影?”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肯定不会。”
我和刘伟强在2000年拍《胜者为王》时,我们心裏都已明白,这是最后一部古惑仔电影!
为什麼把话说得那麼决绝?
不再拍“古惑仔”,或拍不成“古惑仔”,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古惑仔”的版权问题十分复杂。大家细心的话可以留意到,《胜者为王》的海报或片头字幕,都没有打上“古惑仔之六”的字样!虽然海报上印了郑伊健和陈小春两个大头,任何人一看都知道这就是“浩南”和“山鸡”,但我们却弃用了“古惑仔之六”,因为避免侵犯知识产权。
事缘嘉禾公司在一年前(99年)已把他们的片库卖了给美国华纳,华纳声称拥有该批影片的所有权利,包括续集拍摄权,重拍权和改编权。他们发出律师信警告,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授权,就是侵权,一定会打官司!
当时我大惑不解!《古惑仔》明明是改编自漫画书,过去五集,都是由我和牛佬的浩一出版社谈判版权费,怎会忽然间变成属於“华纳”的!
华纳公司的解释:如果陈浩南和山鸡这些角色由其他演员去演,那版权的确属於漫画出版社;但这些角色如果沿袭过去五集中出现的的演员去演,那麼,这个肖像版权就归他们所有,换言之,只要是郑伊健演陈浩南,就侵犯了他们的权利!
我们听后真有些莫名火起,而投资方(也是嘉禾公司)亦奈何他们不了。所以,避免麻烦,一方面我们依然付了版权费给漫画出版社和华纳,另一方面,却也不明显地用“古惑仔之六”这些字眼!
华纳公司要的价钱极不合理,拍完这集,我们也不想自找烦恼。
另一个原因,是回归后的香港,电检尺度收紧。明确指出,若用“古惑仔”这三个字,他们一定会评为三级,那表示十八岁以下的观众不能入场,也就是说,少了我们最主要的拥趸和捧场客,投资方一定不敢冒风险!
正因为明知这是最后一套“古惑仔”电影,所以我在创作上有种大团圆的心态,把过去已死去的角色,大部分复活。至於如何复活,哪个演员可以复活,下回再谈!
网址参考`http://wenjuanvip.blog.sohu.com/81465314.html
❻ 3dm不再破解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请参考游民星空等一系列网站
3DM不再破解让人痛心疾首,但是我觉得3DM才是单机游戏的推动者,也是单机游戏质量的保障,促使单机游戏的发展,现在好玩的游戏,不缺人买正版,做的好就有人买,很多正版玩家都是先玩破解然后判断值不值得入正,再加上单机合作模式的大趋势,不怕没人玩。
比如像三国志13,我觉得就是信长之野望改了一下,毫无可玩性,居然卖那么贵,那我就是体验一下,绝对不想花钱买的(个人观点)
如果3DM不再破解,指不定游戏的水平会有所下降,划水的游戏会越来越多,换个套套重新卖一遍,以前霸王机的时代不就是这样的吗,许多游戏其实就是换个模型。
还有不要说我什么盗版狗,我告诉你,我玩的正版比你想象的还多,我为了玩游戏,体验更好的效果,一台电脑就是上W,我只是想表达,你们口中的盗版玩家,为了GTA,全境封锁这类游戏,已经投资了很多钱,不要觉得你多交了几百块钱,就一副要不玩的嘴脸。
没有3DM的破解,正版玩家也不会增多,特别是现在主播时代,对于单人单机,没有了破解,很多玩家宁愿看主播玩,所以合作模式是大趋势,既然是合作模式,为何不能让3DM继续破解,小肚鸡肠。
有点偏题,3DM作为游戏交流平台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必要的不是3DM,所以只希望她能越办越好,或者说她能众望所归,重操旧业,以前只是她一个人顶着压力,如果重来,会有很多人站在3DM身后!
❼ 如何找投资人
客观来说,创业公司寻找天使投资人的渠道很多,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去找而已,真正用心的创业者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找到投资人的方式,不论是邮箱还是联系方式,投资人是否投你的项目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反馈,投资人见的项目比你吃的饭还多,当然不是说投资人都是对的,但是在某些地方投资人看的角度可能比你更深更远,前提是投资人熟悉你这个领域,或者说有投资过类似的公司和案例。
在创业路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创业者在挤破头找天使投资,可是最终真正拿到投资的又有多少个呢?我们先来看看《2018年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的整体情况:
融资案例数量共计6052起,同比小幅增长5.09%
获投项目数量共计5438个,其中559个项目再度进入下一轮
参与投资的VC/PE机构4164家
融资总规模达852亿美元,同比增长62.91%
融资均值达1407.53万美元,同比增长54.86%
从表面数据上来看,似乎去年创投市场的融资交易活跃度稳中有升,然而我们仔细查看细微的数据可以发现,尽管融资总规模和均值同比增加了将近60个百分点,但是融资案例数量仅仅是小幅增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VC/PE市场全面进入洗牌期,在募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资金争夺战也在日益激烈,马太效应愈来愈明显,也就是说头部领域的热门项目+明星项目的募资金额在不断攀升,长尾部分的项目融资金额和数量都在渐渐下滑,另外再来看获投项目数量,首次成功拿到融资的企业有5438家,但是进入下一轮融资的企业仅仅只有559,仅仅只占获投数量的10个百分点,剩下90%的企业没有获得下一轮融资,也就是说要么死掉了,要么处于转型现金流还能够勉强维持的状态。
正因为超高的项目死亡率,现在投资人出手都很谨慎,要想获得投资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投资人心中是有一把秤的,项目能否获得投资,不仅和项目所处行业,赛道有关,也和其商业模式,创始团队,创始人背景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就好像大学考试一样,最终成绩是按照平时+期末+其他表现各个方面做一个权重的综合评估来打分的。
客观来说,现在资本寒冬,有投资人肯投资你说明你的项目商业模式尚可,所以找投资人渠道是一方面,关键还是打铁还需自身硬,100家创业公司投BP,最后投资人看中的可能不到10家,最终决定投资的可能就2-3家左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一切的前提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找到对你感兴趣的投资人,并且对他进行你的创业演说,所以第一步,我们先思考天使投资人一般会出现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寻找潜在的创业项目呢?下面我列举几个思路,大家可以发散一起思考。
被动渠道
1.熟人推荐
首先不管是什么投资领域的VC/PE,彼此之间肯定是有一个消息互通的人脉圈,就好像明星的俱乐部一样,但凡在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投资人,身边的资源多到你难以想象,各大行业领域的高管,CEO,产品经理,总监等成功人士不认识几万也认识几千吧,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熟人推荐有很强的信任背书,如果说你朋友刚好是某个大佬然后他认可你的项目,这个大佬刚好和某投资公司知名的VC关系还不错,他只要顺手向投资人提一下,比什么融资方法都管用。
2.FA推荐
FA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俗称投融资中介。也就是介于创业者和VC之间的中间人,他们帮VC找好项目如果成功融资,那么就可以收到一笔佣金,而且金额还不低,和房地产中介一样,属于要么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那种,因为项目推介本身就是成功率极低的方式,所以FA也不是什么项目都合作的,基本上FA觉得项目靠谱然后稍微包装一下有希望能够入投资人法眼的才会去推,当然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个人FA,也就是区别于机构身份的个人投融资中介,其本身从事与人脉,创业服务相关的行业,手头有不少创业项目的资源。
3.明星项目跟投
明星项目跟投已经不再是圈内公开的秘密了,好项目本身就不多,然后被发现的好项目可能有多个投资人感兴趣,也就是所谓的明星项目,比如创始人很大牌,或者项目关注热度飙升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投资人的情绪,僧多粥少怎么办呢?于是就出现了跟投的情况,现在很多融资新闻都会写XX项目领投方,还有跟投方,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项目很多投资人都看好,但风险也挺大的又没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干脆大家一起投,相当于降低风险就是挂了也至少拉个垫背的。
4.孵化器,众创空间内推
现在有很多创投媒体弄的孵化器都是和投资人有合作的,比如氪空间,猎云网孵化器这些,项目方的发展其实孵化器是最清楚的,所以投资人实地考察也会和孵化器这边做深度沟通,包括孵化器内部也会有一些项目的报道,等待时机成熟会将好项目一并推给投资人,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优先选择有投资人渠道或者背景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入驻。
5.邮箱接收BP
邮箱看BP是投资人看项目最普通的方式,但也是成功率最低的方式,因为投资人的邮箱在各大平台信息都是公开的,每天都会收到数以万计的BP,就跟老板招聘选简历一样,本来投资人就很忙,每天各种各样的BP映入眼帘,哪有可能一个个仔细看,基本上是看下行业, 看下标题,简单浏览下商业模式,感兴趣继续看,不感兴趣直接丢一边,有很多创业者项目还不错但是BP水平很糟糕,甚至于表达方式有问题,所以投资人直接晾在一边,还是挺可惜的,况且现在很多项目方都是海投,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大海捞针。
主动渠道
1.行业研究
投资人对创投市场的信息是很敏感的,如果没有一点风口的嗅觉怎么能够做投资人呢?所以投资人会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搜集市场信息,而且会针对某个细分领域做专题研究,另外还会总结分析近几年这个领域的融资事件,了解这个赛道融资动态,特别是有跑出独角兽的行业领域会重点关注,如果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之外的新知识,投资人会找到懂这个赛道的同行或者是寻找圈内对该领域熟悉的创业者,高管吃饭聊天,最后将这个行业的上下游和可能存在的机会剖析,整理成清晰的报告,从而预判行业机会。
2.公开投融资平台
创投媒体的公开投融资平台是投资人经常都要去看的地方,比如说36氪的鲸准,项目工场等,首先能被这些平台收录的项目肯定是在网上可以查到相关信息的,三无产品基本不可能出现,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搜索关键词,甚至于找到几个知名的头部项目然后研究这个领域其他细分市场的项目,发现感兴趣的直接联系媒体拿到创始人的方式,然后开始沟通,因此精美的logo和详细的项目介绍显得尤为重要,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3.媒体报道
创投媒体报道其实是投资人非常关注的一个信息来源,比如说36氪,虎嗅创业团队的报道,因为既然能够被报道出来,说明项目本身的质地是不差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付费报道的情况,但付费报道的成本可不低,即便真的是给了钱报道的,那至少说明这个创业者还有点实力,有时候投资人投项目是看人的,所以寻求各大创投媒体的报道很重要,说不准哪一天就被发现了呢。
4.创业大赛获奖团队
和政府,媒体合作的创业大赛是投资人获取项目信息的线下渠道之一,除了有国家政策支持之外,这些项目选择参赛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亮相机会,投资人会非常关注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当然重点关注的是获奖团队,那是不是意味着没获奖的团队就没机会了呢?也未必,只不过获奖的团队更能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罢了,就好像选秀节目,你会发现几年下来混的好的不是冠军,而是复赛被刷下来的那些。
5.(熟悉或听说的)牛人跨界创业
牛人跨界创业的项目如果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这就是典型的感性投资,投资人给的这笔钱不是给项目,而是给人,比如说曾经在某某领域行业知名度很高的大V,或者有非常卓越的成功项目运作案例,像快播王欣,网络李叫兽这些牛人无论创业做什么项目,投资人不投也会看两眼,不管是听说的还是自己熟悉的牛人跨界创业了,这种项目获投的几率很高。
6.有成功创业经验的连续创业者
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做的项目其实和牛人跨界创业有一点相似之处,都是属于投人的感性投资,因为一个创业者多次创业都成功了,说明这个人的能力很强,所以这笔投资投下去很放心。
7.挖掘项目举一反三
挖掘项目举一反三主要是针对一些头部领域的知名(或已上市)的项目,比如说之前火爆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火了,那么就有投资人赶紧去找同样领域的另一个黑马,所以哈罗单车,XX单车全都出来了,只要一个赛道跑出了黑马或者独角兽,那么就有投资人去挖掘这个项目领域其他可能潜在的黑马,拼多多火了,淘集集横空出世了,一样的道理。
8.出席项目路演,创业沙龙,活动
出席活动没什么好说的,投资人参加的活动,饭局,沙龙都非常多,有朋友邀请参加的活动,有政府部门邀请出席的商业活动,各种展会交流会等等,俗称投资人站台,如果说你能在这些地方和投资人有一面之缘,一定要去拿到联系方式。
9.寻找创业者聚集的平台 (适用于寻找早期项目的VC)
现在网上创业者聚集的平台还是蛮多的,比如说创业社群,商学院,还有高管的圈子,有些是要付费的,这些圈子是为有实力的创业者开放的,比如正和岛,行业门槛较高,所以剔除掉了一些不靠谱的创业者,但如果是寻找早期项目的VC,他们寻找的方向会更偏向早期创业的平台,比如说找合伙人的爱合伙,缘创派等平台,总而言之,多尝试总是不会错的。
了解清楚了天使投资人找项目的这些渠道,接下来就要思考创始人该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接触到这些投资人,首先有名气的一些投资人,什么朱啸虎啊,徐小平啊那些大咖都是有点实力才可以接触到的,一般的创始人不在这个圈子根本接触不到,也就是说你的创业项目根本入不到他们的法眼,知道为什么投资人对外留联系方式的时候一般留邮箱不留微信或者电话吗?因为每天都是数以万计的创业项目BP发过来,如果留电话的每天光接电话聊微信就够了都不用干活了。
著名投资人找好的创业项目不会所有的渠道都用上,基本上是和优质渠道合作,然后渠道自己找上门引荐,光是自己人脉圈子转介绍的项目都已经看不过来了,再加上一些需要出席的路演活动,创投活动,电视节目(比如合伙中国人,我是独角兽这些),大咖每天活动排期都好多的,完全不愁创业项目,基本上是优质项目中再挑拔尖的去投。
还有一些知名度不是那么高的投资人,有个人也有机构,比如经常见到很多号称XX公司投资经理的,某某创投公司的总监,混迹到各大路演活动,社交产品,创业软件当中去,说句不中听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忽悠人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这个要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投资公司都是打着天使投资的幌子去赚钱的,比如拉人去做项目路演,先交几千元参加,然后台下坐几个投资人装模作样的听听,至于投不投你看运气了,这种大部分都是套路圈钱的,你想想人家都天使投资人了,身上少说也得几百上千万了,还差你这几千元?用脑袋想想都知道的了。
当然从个人找投资的角度来说,不可能一个个投资机构去海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我简单推荐自己有了解过的投资人入驻平台,不过每个FA都有自己的项目投资喜好,一定要在官网上看清楚不要病急乱投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国内权威老牌FA八巨头
2.华兴资本(旗下还有星起,专门做早期项目VC的)
1.36氪鲸准(重点推荐)
2.易凯资本
3.以太资本
4.方创资本(旗下有方客也是做早期项目VC的)
5.汉能投资
6.清科资本
7.汉理资本
8.青桐资本
国内知名新兴FA
1.光源资本
2.指数资本
3.左驭资本
4.泰合资本
5.氧气资本
6.创新工场
7.天使湾
8.创投名堂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投融资平台
1.微链
2.聚份子
3.秒见
非广告,只是个人从业原因了解过这些平台,相对来说比较靠谱,至于哪个渠道好我只能说创始人多去试试,还是那句话只要自己用心去找肯定能找到更多。
当然除了投融资平台,一些延伸服务的社交平台,创业服务平台也可以入手,比如以创业找合伙人的方式发帖子发项目,比如爱合伙,乌鸦部落都不错,或者是找创客空间,孵化器,一般来说都会和投资机构进行合作,比如氪空间,优客工场,wework这些等等。
最后我只能说,发散思维很重要,多多尝试总会有点收获的,天使投资人不会从天而降,除了看机遇也得看运气,当然最关键的是你的项目是否足够吸引投资人,你要是对自己和创业项目都有足够的自信,投资人自然而然会出现的。
总结:找天使投资人获取渠道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完善自己的BP,千万不要拿一些概念性的半成品给人家看,投资人时间都很紧张的,每天看数不清的项目,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和idea就不要浪费时间了,第三步包装自己,对个人演讲和项目阐述能够自圆其说形成一套体系,用通俗浅显的话别人知道你做的是什么,解决的什么样的一个问题,投资人既然能走到这个位置上头脑肯定不比别人差,越复杂的东西门槛越高,投资人未必不懂只是不认为有能够出手投资的必要,越简单的适合普通老百姓的,投资人反而会感兴趣,当然具体要看投资人投资项目的喜好和风格,然后对症下药。
❽ 寻找投资人的途径
先把商业计划书撰写好,再去各类融资渠道多接触投资人,给你推荐几个版渠道:
1、到各大投资机构官权网进行BP投递。
2、多参加一些线下的沙龙活动,这也是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经常露出的一个渠道虽然不多也有可能不一定投你行业但至少能接触到,经济相关发达的城市都有。
3、找融资平台,建议不要选会员制的尝试成本太高,可以选择那种能自助申请一对一电话对接投资人的,要让投资人看过你BP还愿意对接,这样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推荐到云对接试试。
❾ 曾李青的人物经历
曾李青,腾讯公司五位创始人之一,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读通信专业。自1999年起受雇于腾讯集团,曾于1999年-2007年期间担任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全面负责腾讯集团业务范围及产品种类,同时管理全国各市场推广工作。
离开腾讯之后,转做天使投资人。投资的企业包括北京太美、拉特兰、淘米网、快播、呈天游、广东卓越教育等。
在加入腾讯集团前,曾先生曾在深圳市数据通信局工作,熟悉中国互联网及电信行业。曾先生于2007年6月起担任腾讯公司终身荣誉顾问,从腾讯首席运营官的位置上离开后,创办了德迅投资,开始走上了天使投资人的道路。曾李青投资的企业包括北京太美、拉特兰、淘米网、快播、呈天游、广东卓越教育等。2010年德讯资本投资重点转向用户年龄层次更高的网络游戏领域,其中核心重点是淘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回合制网络游戏《桃花源记》,该游戏代表着传统回合制游戏向着深度社区化以及微端无端化的方向发展。推出伊始便受到大量玩家追捧,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游戏可玩性获得了业界强烈关注,是2011年网络游戏行业里程碑式的大作。
其所掌控的淘米网于2011年6月9日登陆纽交所,市值3.8亿,曾李青拥有18.7%的股份。
这几年,人们已经熟悉了曾李青作为天使投资人出席各种场合,而渐渐淡去他的“腾讯科技控股公司联合创始人”和“终身荣誉顾问”的身份。 1999年,马化腾、张志东和曾李青三人创立腾讯;2004年 6月腾讯上市,三位创始人步入亿万富豪行列;三年后,曾李青辞去腾讯COO,成为“终身荣誉顾问”。之后他过了几个月“清闲”生活,每天在家看电视、打游戏。
谈及为何会成为天使投资人,他说的很简单,“就是想给自己找一份轻松的工作。”
早期的德讯投资可谓“败也腾讯,成也腾讯”。曾李青开始很想避开与老东家相似的业务,于是投了5、6个服装、旅游甚至房地产项目,结果铩羽而归。“投了差不多三四千万,有的公司从投资到关门,连一片叶子都没看到。”面对《环球企业家》记者,他回忆起起当年的失败,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无所谓,就当交学费了。”
之后,豁达的他也不再“避嫌”,回到了熟悉的行业—互联网。“没有人比我们对这个行业(互联网)更熟 悉。”
2007年年底,曾李青投资了淘米网,这不是他投资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最成功的一家。淘米网创始人汪海兵,曾是曾李青的部下—腾讯“QQ宠物”项目总监,他当时想做中国最大的儿童社区,找到曾李青后二人一拍即合。
在外界看来,投资前腾讯员工创业的公司是曾李青的“独家秘籍”。除了汪海兵,贝瓦网CEO杨威也是腾讯的员工。但他表示,并非一开始就有意为之,而是经过一年多的投资后,通过统计,忽然发现所投的大部分创业者都是腾讯离职员工,后来就把这个定为德讯投资的规则。他笑言,“当年这些人帮助老板创业,现在我也要帮助他们创业。”
投资人和创业者,曾李青认为,两者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了解。“如果一个投资人只听一个陌生创业者讲故事就去投,风险太大。而对于前腾讯员工和我的熟人圈子,对他们的素质和水平比较了解,这样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曾李青投资基本奉行“一流团队,二流项目”的标准。 只在我熟悉的、细分的行业做(比如网游),没有经验的就不投;
我的投资规模更大,一般从200万~1000万都有;
我们过半的项目都是联合创始的,其中相当多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我,有点像我带着他们创业;
我们一般只投最早的一轮,后面不会再跟投;
如果你拿了别人的钱就不要拿我的钱了。而且我们投的钱只够你这个公司干一件事情,如果不成功就要关门,第一件事情成功了以后才有可能讨论来干第二件事情;
不投单人,只投团队组合:“产品+技术+市场”经典三人组;
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给钱+培训+生活帮助;
投资的项目从网络游戏到在线视频,从移动互联网到虚拟社区。
通常是第一大股东,首次投资占股比例在25%~35%,不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