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论述我国中央政策启动四万亿投资及地方政府十六万亿投资过程中,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你指望谁给你写5000字的东西?
上网抄吧,
这需要有经济和金融的知识,还要对宏观形式和商业有一定的了解
没闲人给你写这个
⑵ 中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政策优惠,发展潜力大,投资机会
中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政策优惠,发展潜力大,投资机会多,专市场前属景广阔。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rich in resources, good instrial base, preferential policie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mo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s.
⑶ 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下,哪些行业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哪些行业最具发展潜力
去分四万亿的羹吧。
开个贸易公司,转卖生产设备之类的,先接订单再买货,版本钱比较少,而且现在基建投资权多的话可以多准备点这种设备去政府部门试试。
农村地方不要忽视。
发改委强调发展农村,尤其水利建设,现在很多政府都发愁没有项目,你去开个项目建议公司也可以,卖水利设备之类也可。
⑷ 做国家政策生意,投资少回报大,
我有好项目。
想创业,别愁,男人得有霸气,有野心,我记得我2008年刚到北京的时候,做的房地产中介,在CBD的金台夕照那边儿,遇到一个外国客户,是个意大利人,当时我本来就是出于套近乎,随口一请教,我问他,你是怎么成功的,你知道这意大利人怎么说的吗?就俩字“野心”。
你们别羡慕富二代,你们应该羡慕富一代,你们也应该努力做富一代,做开疆辟土创立家族企业的那一代,哪个富一代以前不也是普通老百姓,穷人一个?只要头脑富裕,肯定能发家,没脑子的,金山也能挥霍空。
后来2010年我自己开始创业,现在在北京南三环买了一套87平米的房子,价值也300多万,有自己的公司,我就信一条,弱肉强食,别人没有义务同情你,人们大多数都是救急不救穷,只有你自己脑子开窍了,找到好的项目了,别人看好你了,自然才能发家致富。
穷人家的孩子发家致富,一定要学会两个字,投机,就是做杠杆率大的项目,投资小,回报高,但是切记,不要赌博,玩儿股票,那都不是一般人玩儿的,那都是大庄家玩儿的,股民都是小鱼,被吃的,你踏踏实实找个实体行业的好项目,一定要是新项目,因为做的人少,记得刚才和你说的富一代吗?富一代为什么能从一堆穷人里脱颖而出?脑子好那就不用说了,重要的是,他做的是什么项目,他做的项目,一定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想到的项目,等他挣了钱,这个行业也热火起来,那些愚蠢的人都来跟风的时候,肯定造成市场缩水,竞争压力增大,而早做这行的人已经有了规模,也有固定的客源,所以后来的人只能在低利润和不好找客户的条件下苦苦经营。为什么那么多人做餐饮服装?因为大部分人的智慧和见识有限,要不然都是大富翁了,权力和财富总是掌握在少数有智慧的人手里,大多数普通人他们脑子里一提到创业,条件反射性的第一个想到的就只能是餐饮服装,五金配件,所以造成了生产过剩,也就是供大于求,你看看这两年开服装店和开饭店的,有几个能挣来房子和车甚至别墅的?一年到头,大多数钱都给房东了,因为店租很贵。你们看到街上有那么多做服装餐饮的,大多数不是因为很挣钱才继续营业,而是他们已经干了很长时间,擅长做这个,养成了一种习惯,虽然挣的大多数钱给了房东,但是起码剩下的钱平时的吃喝拉撒够他们用,挣大钱的机会是没有了,他们也不敢做别的他们不擅长的行业,怕万一赔了钱,连吃喝拉撒都维护不住了,而且有些人慢慢的有了孩子,孩子长大,更需要钱,就更把他们套牢了,什么都不敢做了,这样一辈子慢慢也就过去了。
找竞争小,客源多,利润大,投资小的项目的找我。在乡镇或农村创业的别找我,勿扰,举个例子,你让肯德基去村里开我想除了在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肯定在哪儿都是赔钱,很多好项目,都是在市区最起码是县城才能运作,乡镇和农村的消费观念和市场十分有限,不适合以企业的形式创业,所以我能帮到的必须是打算在市区或者最少是县城创业的。
⑸ 企业预计将有一投资机会,则选择定率股利政策较好
剩余股利政策
⑹ 政策与房产政策的挤压,三四线房产还有投资机会吗
没有
一二线都横盘了
别提三四线,跌只是时间的问题,本来人口就少,哪里有那么多接盘侠
⑺ 国内大循环政策下有哪些投资机会
国内大循环政策下有哪些投资机会?
国内大循环政策为资本市场带来重大机遇,我认为投资机会的重点板块是:农业、军工、5G半导体芯片、券商。
总之:国内经济大循环搞活了,外资就会买入A股越来越多,在A股上市的好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垃圾公司退市也会常态化,A股优胜劣汰机制会逐渐形成,我国资本市场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投资机会也值得大家珍惜!
⑻ 所谓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公司的盈余首先应满足投资方案的需求。
应该是首先满足目标资本结构的需求。
比如要投一千万,然后目标结构为30%权益,70%债务。
假设本期盈余800万,那就投300万盈余就好,剩下500万拿去分,而不是800全投了去满足需要。
不明白追问。
⑼ 宏观经济政策对投资的指导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基金观察》记者刘思强专访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李俊,本期主题:宏观经济分析对投资的指导作用。
刘思强:从当前时点看,哪些宏观因素会影响您下一步的投资决策?
李俊:宏观环境方面,我的判断是:经济增速预计会窄幅波动,逆周期政策以及部分行业投资升温会带动经济出现温和的回暖,但是房地产引擎退出以后,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没有形成;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大概率是中性,未来货币政策很难进一步宽松,但是鉴于内外部压力明显,收紧可能性不太大。这是年初我对宏观基本面的判断。但是目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评估,至少对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会带来较大影响。与此同时,我们的政策由于应对疫情这一突发事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方面比之前预计的更为宽松;财政政策方面,对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也给予了大力度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
关于市场机会方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2018年和2019年,可能更为清晰一些。2018年市场大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和去杠杆。2019年则是另外一番气象,货币环境大幅宽松,这可以看作是对2018年的修正,也就是影响2018年市场环境的主要因素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市场大涨,年度涨幅处于历史第二高的位置。而2020年与2019年相比已经不再是修正的过程。在国内,在空间换取的宝贵时间里,如果我们简单选择放水,则是一种“逃避”。所以,我个人还是期待在改革方面有一些切实硬核的措施能够出台。如果有这样的一系列举措,我对市场是充满信心的。那么今年,需要关注的市场主要矛盾,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改革举措是否能够出台;第二,货币政策的松驰;第三,经济能否齐稳;第四,美国大选以及中美关系的走向;第五,世界地缘政治的演变。这是主要的几个方面。
另外,就像疫情打乱了经济运行的节奏一样,这对市场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变量,给市场的投资节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资金量方面,更为宽松了;在政策选择上,鉴于我们要完成既定的增长目标与任务,在政策上也将推出一系列的稳增长政策,投资者在具体投资的板块上需要予以关注。
刘思强:从实战经验来看,宏观基本面对投资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重要?
李俊:我认为宏观研究对于实际投资的重要性是见仁见智的。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投资理念,这个其实无所谓好坏,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了。我个人对宏观研究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宏观研究在我个人的投资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投资上,我的投资框架里有三个因素:一是投资者;二是资产;三是资金。更详细来说是指”投资人的认知、资金的可获得性以及资产性价比”。从宏观的视角看,这三个因素更容易看得清。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宏观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刘思强:投资者、资产和资金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关联,该如何理解?
李俊:投资者主要是指投资者认知,但是投资者的认知和市场主流观念还不是特别一致。一般市场主流观点代表市场整体的趋势,但投资者个人的认知有时是在市场主流认知之前,有时是在之后,所以有时做了左侧交易,有时做了右侧交易,这是投资者的认知方面。资产性价比方面主要是看标的的未来成长性,另外是看它的价格,如果你成长性很好,但是价格非常高,性价比就不是特别高了,那么资金肯定会流向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资产上去。资金的可获得性主要是看市场的货币环境是宽松还是比较紧张。这是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建议个人投资者从这三个方面来参考决策。毕竟宏观概念是比较庞杂的,如果整体来看,会容易抓不到重点,主要抓这三个方面就可以了。
刘思强:关于资产配置的方向,具体到配置策略上,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
李俊:对于大类资产配置,我目前比较看好的有几个方向:第一是我觉得港股目前性价比是比较好的,主要是因为去年跌得比较多,今年我觉得一些边际上的影响会逐渐消除,相对于A股来说,港股目前配置价值可能更为明显一些;在商品方面,我觉得有色表现应该会好于黑色,主要是看房地产这块,因为我觉得今年主要是制造业投资可能会上来,未来在科技板块这块可能会更明显一些;在其他方面,我觉得如果未来全球地缘风险上升,下半年黄金会有一定的机会。这是我对未来大类资产简单的判断。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经济之声10:30播出。
李俊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工商管理学硕士。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曾任职于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证券部。2008年12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数量投资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现任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华夏5GETF、华夏新能源汽车ETF、华夏新锦绣混合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刘思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专栏编辑、记者,《基金观察》制作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