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取得得债券利息要计入投资收益中去而不是应收利息或者财物费用中哪些应该计入投资收益中,麻烦...
首先你应该明确应收利息是一个资产类科目,而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是损益专类科目。属
其次应该弄清楚这三个科目的核算范围。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回报。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所分得的股利和收到的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的或到期前转让债权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等。财务费用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等。
取得债券利息,在计提利息是应借:应收利息;贷:投资收益
收到利息时,借:银行存款;贷:应收利息
『贰』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投资收益为什么和应收利息不符
如果贷款人正常抄近期还款袭的话,应收本息会和你的投资收益加上本金数额一致的,如果不符的话,有可能是因为贷款人没有按期还款,造成项目逾期,因此收益会受影响。等平台垫付该笔贷款后,投资人的本金会到账,如果享受本息保障,则同时支付收益。e元贷专业网贷为您解忧。
『叁』 借: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其中投资收益是什么意思 ,属于什么科目
投资收益是属于损益科目,投资收益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
『肆』 怎样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为什么应收利息不全部算投资收益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版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权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伍』 投资收益与应收利息的有什么分别
投资收益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人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收益!而应收利息一般是对债权投资而应收回的利息!
『陆』 持有至到期投资中的实际利息收入小于应收利息该怎么做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和实际利息的差额)
『柒』 如果持有至到期柚子的初始确认金额小于其面值,则各期确认的投资收益大于当期的应收利息 对吗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万
应收利息 50万
贷:银行存款 1015.35万
持有至到期投专资--利息调属整 34.65万
2007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50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921万
贷:投资收益 57.921万元
比如这个例子,是折价发行,初始确认金额小于票面,投资收益大于应收利息,利息调整在借方,会增加摊余成本,逐渐使之接近票面价值。
所以投资收益大于应收利息。
反之亦然。
『捌』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累计投资收益,为什么是所有年度确认的应收利息+初始购入时的利息调整。。要通俗讲解
记得那个分录吗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持-利息调整(差,可能在借方)在借方就是你说的情况
你把每年的分录都写出来,所有分录相加,再想想
应该能想通了
『玖』 为什么持有至到期投资里应收利息是票面利息,而投资收益是实际的
比如,就针对来你的提问来做一源个较通俗的回答。
应收利息,是到期时债务人要支付给你的利息,就像你存定期一样,会一开始就告诉你一个存款利率,这个就是票面利率,每期的应支付的利息就根据这个利率来计算(类似单利计算)。
如果说收取利息看作是收付实现制(Cash basis)的话,投资收益的确认则看作是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它是摊销确认的,而摊销率就必须使用实际利率。使用票面利率是行不通的,见以下举例。
**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举个例子说明。1000元,年利率8%,存1年,每半年付一次利息,那它的票面利率就是8%,而实际利率是8.16%。每三个月付一次利息,实际利率则是8.24%。只有票面利率是不会随着支付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是收取利息要采用票面利息的原因之一。
『拾』 为什么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的差额利息调整是对债券溢折价的摊销
溢折价发行使企业确定的金融资产成本高于其票面价值,这个差值就是溢折价。但是应收利息版是根据票面价权值和票面利率确定的,企业要根据应收利息和实际成本计算出实际利率,所以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就不一样,按照实际利率确认的投资收益也不一样。投资收益和应收利息的差额就是由于债券折溢价产生的。每年的差额都对折溢价进行一次抵减,使实际成本不断接近票面价值。最后一期正好回归到票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