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

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

发布时间:2021-06-17 18:15:47

㈠ 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定义是什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有什么影响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影响:

跨国公司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
大的跨国企业的投资举措,会带来"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其投资地的选择,就象一面旗帜,指引者为其所在行业的企业的投资和转移的方向。

请参考中国网《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
报告指出,2003年美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下滑53%,由2002年的630亿美元降到300亿美元,为近12年来最低水平,位列卢森堡、中国和德国之后。如果不计卢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额为870亿美元,FDI流出额达960亿美元),中国是2003年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535亿美元,比2002年高出8亿美元。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愈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两项吸引外资的最基本因素一直没变。金伯生说,随着我国对外资、合资企业在外资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渐取消,到中国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
金伯生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有所增强,在逐步履行对WTO的承诺和各行业领域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外商可投资的范围也更加宽泛。另外,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强,连续几年的持续高增长使全球企业在寻找投资地点时纷纷看好中国;还有就是近年来世界制造业集团处在新一轮调整之中,并开始对中国重新定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指出,国际上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形式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方式,而中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研究自2003年4月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来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系统配套措施的建立,并购方式将为中国持续有效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开启新的大门。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认为,今后,制造业依然是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但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领域靠拢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行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该机构经济学家詹姆斯·詹称,尽管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略微放缓,但外资进入中国仍呈上升势头。
实际上,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得出的结论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大致相同。早在今年7月初,经合组织就在一份名为《外国直接投资趋势和近期发展》的报告中提出,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该组织公布的数字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有些出入:2003中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0亿美元,美国为399亿美元。
对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获得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一些外国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全球经济复苏总体而言还显乏力;二是市场对国际安全形势忧心忡忡;三是很多大公司着力对此前的并购业务进行整合,因此推迟了新的跨国并购活动。
此外,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同时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连续3年下滑,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但今年以来呈现回升态势。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03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去年却同比增长9%,达到1720亿美元。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940亿美元升至1070美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两大主要原因。

1、外国直接投资之利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2、吸纳劳动力就业;3、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4、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5、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6、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储蓄-外汇双缺口。截至1999年实际流入我国的FDI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国内的配套投资,这种资本形成效应则更为明显;从上文我们对国内投资与FDI关系的计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对增加国内投资与促进资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显著。其次,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我国1990-1999年这10年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增从业人员565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三,FDI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从上文我们选用何洁等人和沈坤荣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总体上FDI确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尽管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谈到外资企业在保守先进技术方面对中方的损害),这主要是因为FDI是一揽子创造性投资,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也会随之移向受资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看,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五,FDI企业的进出口比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745.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8.39%,其中进口比重为53.5%,出口比重为44.0%,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扩大。FDI企业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使我国享受全球分工的好处、促进出口和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上。1998年我国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资企业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分别为90.70%和94.18%,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最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为我国提高了一笔可观的税收收入。

2、外国直接投资之弊
由于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动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极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大型跨国公司的涌进和对并购的逐步放开,这种消极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的更重要的企图在于控制我国产业和垄断市场。据统计,1997年外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及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等行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来,外商有投资建厂向更多的并购国有企业、国有品牌发展,而且开始从分散、随意性收购国有企业转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并购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以新设企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股权调期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的投资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我国应考虑选择适用技术,但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五、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知道FDI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吸纳就业和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方面贡献都是比较显著的,同时在我们对经济增长率与FDI的回归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总体上比较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我们对FDI的积极影响的进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缴税收等途径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不过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出现了FDI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http://news.webtextiles.com/info/info_view.asp?infoid=2958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om.cn/ch-sjjj/guojitouzi.htm

㈡ 高中历史 北美自由贸易区目的和特点

贸易区介绍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相随,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明显。
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与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所组成的非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内容主要是自由贸易。三国签定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十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囊括了4.2亿人口和11.4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十多年来,虽然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NAFTA成为十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间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问基本得到消除。
合作成果与经济效益
十多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FDI)、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首先,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直接投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由于关税的减免,有力地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经过10年的发展,NAFTA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了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由于NAFTA提供了一个强大、确定且透明的投资框架,确保了长期投资所需要的信心与稳定性,因而吸引了创记录的直接投资。2000年,NAFTA三国之间的FDI达到了2992亿美元,是1993年1369亿美元的两倍多。同时,从NAFTA区域外国家吸引的投资也在增长。目前,北美地区占全球向内FDI的23.9%和全球向外FDI的25%.其次,发达国家继续保持经济强势地位。自由贸易区内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交往和产业合作,其中美向墨西哥的出口增加了一倍多,从511亿美元增至1072亿美元。自由贸易区还强化了各国的产业分工和合作,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协议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提高了各国产业的竞争力。如墨西哥、加拿大的能源资源与美国互补,加强了墨西哥、加拿大能源生产能力。特别在制造业领域,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与美国的技术资本互补,大大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使美国将一些缺乏竞争性部门的工作转移到更有竞争性的部门,把低技术和低工资的工作转变为高技术和高工资的工作。在如汽车、电信设备等美国许多工业部门都可以看到这种就业转移的影响。在美国汽车工业中,1994年以来整个就业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NAFTA之前的年份。以至美国缅因大学加拿大和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莫里奇在谈到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时指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可能是在一种促进竞争力的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关键因素。”

再则,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一般认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入NAFTA以来,墨西哥与伙伴国的贸易一直增长迅速,从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都翻了一番,变化最明显的是墨西哥在美国贸易中的比重,其出口占美全部出口的比重从9.0%上升到13.5%,进口从6.8%上升到11.6%.墨西哥与NAFTA伙伴国的贸易占其总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51%.墨西哥在加入协定后,其进口关税大幅度下降,对外国金融实行全面开放,加上拥有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墨西哥,FDI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从1993年的6%增长到2002年的11%,到2001年,墨西哥的年均累积FDI已达到1119亿美元。

最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NAFTA南扩趋势明显,有关成员国在2005年1月1日前完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在NAFTA中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除了把NAFTA看作增加成员国贸易的手段外,还把NAFTA看作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以及向美洲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扩展的重要工具,因此美加两国和墨西哥签订的协议在很多方面都是样板性的。随着“9.11”之后美国贸易政策变得更加外交化,NAFTA已成为美国实现区域贸易对外扩张的样板,开始向FTAA扩展。
组织架构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织机构体系,包括了自由贸易委员会、秘书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专家组、环境合作委员、劳工合作委员会、各国行政办事处、北美发展银行和边境环境委员会。

㈢ 中国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不同

对外直接投资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已逐渐从贸易主导型转向投资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整个80年代和 90年代初中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199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3064.65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56.42亿美元,所占份额为14.9%。最近几年,几个对外投资数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投资的能力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呈增长态势,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995.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不同,目标也不同,因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各国国内建设资金短缺,大规模地引进外资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属于“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整体产业素质偏低

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之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艰巨,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这意味着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具备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或优势,相反,是要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种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增长,同时还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客观要求,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通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3.行业分布以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种经营和传统制造业。以发达国家公司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相比,产业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样化经营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所占比例高达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仅占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投资相对集中于电子、电器设备、化工与制药、汽车等行业,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行业中的投资比例较低,尤其是汽车、传媒和电信三个行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很少涉足。

4.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相对较低

跨国程度指数是一个跨国企业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3个比率的均值。跨国程度指数可以衡量一个跨国公司对国外资产、国外销售和国外雇员的依赖程度。跨国程度指数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在跨国公司中的地位较为重要;跨国程度指数低,表明这个公司虽然也有海外投资企业,但对母国的资产、市场和雇员依赖性较大。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指数为54.8%,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5.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劳动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30.4万美元,发展中国家50家最大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的人均资产占有量为6.4万美元。表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项目,具有资本含量较少而劳动相对密集的显著特点。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

为了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笔者引入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两个概念。对外投资依存度是指货币和资本流入流出累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I+FI*/GDP)。这里对外投资中的货币和资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股票与债券投资以及贸易信贷、各类贷款、存款和其他长短期的金融资产的投资。对外投资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中金融资产的国际化程度。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则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流出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FDI*/GDP)。这一指标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际产业资本的依赖程度或生产的国际化程度。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国在经济国际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步提高。但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出现了相对稳定或缓慢增长的态势,而对外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投资依存度和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明显提高,并超过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还处在快速增长时期,除韩国等少数新型工业化国家以外,马来西亚、墨西哥、泰国及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仍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但他们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也已出现增长的态势。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增长较快,韩国从1990年的0.729%增长到2000年的 3,04%,巴西从1990年的0.386%增长到2000年的6.13%,马来西亚则从1990年的6.22%增长到2000年的9.43%。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依存度总体上增长较快,对外直接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2.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均衡

(1)对外直接投资额在经常项目的收支中已占有一定比例。例如,2002年马来西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占经常项目收入的比例为34.7%,韩国为30.2%,泰国为0.64%。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对经常项目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对外直接投资的收入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缓解商品贸易项目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会加剧经常项目赤字,使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金融危机与这些国家连续数年的经常项目赤字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国家出现经常项目持续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出现了连续逆差。马来西亚的商品贸易项目是连续盈余的,但由于服务项目和收入项目的较严重逆差而冲销了商品项目的盈余,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泰国和韩国的商品、服务和收入三个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收入项目和服务项目的逆差加剧了经常项目的赤字。而收入项目赤字则主要是由投资不对称(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流入流出严重不对称),以及长短期信贷投资的严重不对称引起的。投资不对称导致投资利润支出大于投资利润收入,引起收入项目连续逆差。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过分强调外来的直接投资,注重外商在本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缓慢,投资收入逆差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三、当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宏观产业政策与微观经营决策的冲突

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政府希望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推动本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从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其着眼点在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但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有自己的经营决策,其对外投资的目的仍然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投资流向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这样,国家的目标函数与企业的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偏离。企业对此要么以“隐藏行动”的方式不予合作,要么要求国家给予补贴。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函数中一开始就包含着政府补贴的部分。实践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这部分补贴盲目进行数量扩张,更有少数企业通过寻租的方式始终将这部分补贴控制在自己手中。结果,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具竞争力,出现了所谓的“大企业病”。

2.产业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不匹配

一般来说,一国的产业结构是依据其资源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禀赋多为不可转移的自然资源储备和劳动力。这样在不具备垄断优势的情况下,一旦离开母国的生产区位,其产业结构与新的投资区位就难以匹配,区位优势甚至会转变为区位劣势。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多是建立在资本、技术和知识这类可转移的资源禀赋之上的,这样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在转移上述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新投资区位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即使在面对区位劣势或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突破资源禀赋的限制,或者利用自己对知识和技术的垄断以及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弥补其他要素的劣势并攫取超额利润。这一点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

3.世界市场结构的新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建立了近百个区域经济集团。但不论哪一个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内相互开放市场,实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而对外实行壁垒。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有自由贸易的性质又具有反自由贸易的性质。自由市场在缩小,封闭市场在扩大,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世界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区域内市场、区域内与区域外市场以及区域间市场等新的次级市场结构。这种新的市场结构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提出了挑战: (1)如果发展中国家被排除在区域集团外,就会遭遇更多的壁垒,原有的市场机会会被区域内成员的相互投资所取代; (2)如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经济集团,由于他们实行贸易一体化的结果主要是贸易转向而不是贸易创造,因此反而可能产生净福利损失,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通常失败的原因; (3)对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从理论上说,将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在现实中,这种形式的经济集团很少,只有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获益较少,缺少动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其分工演进水平决定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对外直接投资遵循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国家再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路径,但该条路径在动态过程中是可逆的。新兴工业国家在分工演进中加速了对技术、人力资本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从而能够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新兴工业国家的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即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技术和生产经验的累积,同时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开发和掌握发达国家外溢的生产技术。

2.由于与国内目标、企业微观经营决策发生冲突,再考虑到技术是否可得和成本、风险、对手反应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理论上可行的一些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如学习型和策略竞争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由于这一行为并不是完全遵循比较优势逆资源禀赋而动,因而可能会导致政府的产业政策被少数厂商利用,通过寻租竞争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率及福利。

4.对于我国“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投资活动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去解析。企业的跨国投资不仅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投资回报的项目,而且这种投资项目还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越大,跨国投资也就越有利。企业对外投资对母国经济发展辐射效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资本的增值程度,还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因为只有在优化跨国投资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还能通过技术传递和市场扩展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㈣ 请问谁知道FDI(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和来源国的经济各有什么的影响

FDI对东道国的来经济效应
1、资本源形成效应包括直接资本流入效应;间接示范效应。
2、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改变东道国的投资结构,改变了东道国的消费结构;对东道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引导作用

3、技术进步效应
直接的技术转移,间接的技术扩散和外溢
4、对外贸易发展效应
外资企业直接出口产品;外资企业进入所引起的东道国当地企业增加出口
5、国际收支平衡效应
发展中东道国初期为正效应;长期负效应明显
6、就业效应
总体表现为就业机会净增加
FDI对投资母国的经济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1、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投资对投资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正效应最大
2、技术进步效应
获得东道国相关的先进技术
3、对外贸易效应
水平型是替代关系;垂直型是互补关系。
4、国际收支效应
短期负效应;长期正效应
5、就业效应
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二者相抵后,一般表现为正效应

㈤ 影响FDI的因素

就是外国直接投资啊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影响:

跨国公司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影响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
大的跨国企业的投资举措,会带来"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其投资地的选择,就象一面旗帜,指引者为其所在行业的企业的投资和转移的方向。

请参考中国网《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
报告指出,2003年美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下滑53%,由2002年的630亿美元降到300亿美元,为近12年来最低水平,位列卢森堡、中国和德国之后。如果不计卢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额为870亿美元,FDI流出额达960亿美元),中国是2003年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535亿美元,比2002年高出8亿美元。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愈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两项吸引外资的最基本因素一直没变。金伯生说,随着我国对外资、合资企业在外资比例、国产化程度、外汇持有量和出口方面的要求逐渐取消,到中国发展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
金伯生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外商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有所增强,在逐步履行对WTO的承诺和各行业领域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外商可投资的范围也更加宽泛。另外,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强,连续几年的持续高增长使全球企业在寻找投资地点时纷纷看好中国;还有就是近年来世界制造业集团处在新一轮调整之中,并开始对中国重新定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指出,国际上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形式主要来自于跨国并购方式,而中国对于外资并购的研究自2003年4月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来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系统配套措施的建立,并购方式将为中国持续有效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开启新的大门。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认为,今后,制造业依然是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但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领域靠拢的大趋势下,中国服务行业吸收外资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该机构经济学家詹姆斯·詹称,尽管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略微放缓,但外资进入中国仍呈上升势头。
实际上,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得出的结论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的大致相同。早在今年7月初,经合组织就在一份名为《外国直接投资趋势和近期发展》的报告中提出,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该组织公布的数字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有些出入:2003中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为530亿美元,美国为399亿美元。
对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获得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减少,一些外国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去年全球经济复苏总体而言还显乏力;二是市场对国际安全形势忧心忡忡;三是很多大公司着力对此前的并购业务进行整合,因此推迟了新的跨国并购活动。
此外,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同时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已连续3年下滑,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但今年以来呈现回升态势。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03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去年却同比增长9%,达到1720亿美元。流入亚太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由2002年的940亿美元升至1070美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两大主要原因。

1、外国直接投资之利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2、吸纳劳动力就业;3、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4、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5、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6、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储蓄-外汇双缺口。截至1999年实际流入我国的FDI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国内的配套投资,这种资本形成效应则更为明显;从上文我们对国内投资与FDI关系的计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对增加国内投资与促进资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显著。其次,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我国1990-1999年这10年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增从业人员565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三,FDI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从上文我们选用何洁等人和沈坤荣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总体上FDI确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尽管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谈到外资企业在保守先进技术方面对中方的损害),这主要是因为FDI是一揽子创造性投资,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也会随之移向受资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看,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五,FDI企业的进出口比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745.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8.39%,其中进口比重为53.5%,出口比重为44.0%,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扩大。FDI企业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使我国享受全球分工的好处、促进出口和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上。1998年我国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资企业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分别为90.70%和94.18%,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最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为我国提高了一笔可观的税收收入。

2、外国直接投资之弊
由于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动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极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大型跨国公司的涌进和对并购的逐步放开,这种消极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的更重要的企图在于控制我国产业和垄断市场。据统计,1997年外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及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等行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来,外商有投资建厂向更多的并购国有企业、国有品牌发展,而且开始从分散、随意性收购国有企业转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并购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以新设企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股权调期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的投资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我国应考虑选择适用技术,但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五、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知道FDI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吸纳就业和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方面贡献都是比较显著的,同时在我们对经济增长率与FDI的回归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总体上比较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我们对FDI的积极影响的进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缴税收等途径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不过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出现了FDI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http://news.webtextiles.com/info/info_view.asp?infoid=2958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om.cn/ch-sjjj/guojitouzi.htm

㈥ FDI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投资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为止,5.3万跨国公司约有3.5万亿美元资产。且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且基本上分布于日本,美国,欧盟三极之中。日本早前的FDI主要投资于东南亚,80年代后,80%投资于美国,20%投资于欧洲。现在为中国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对外投资趋缓。
主要有三种跨国投资的方式,第一种是在国外直接新建一个跨国公司,也就是俗称的绿地投资(Greenfield);第二种是建立跨国合资企业,也称作联合经营(Joint Venture);第三种则是跨国并购(Acquisition)。

㈦ 谁帮我找论文“发达国家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及对策”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特点
近20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高速增长态势。然而,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在美国的破灭,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并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仅复兴无望,反而雪上加霜,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剧,外国直接投资也由此出现了大幅下降的局面。根据联合国2001年9月18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年投资将下跌到7600亿美元,跌幅近1/3.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达到了16.1%,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了39.9%.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趋势却又急转直下,发达国家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统计数字表明,1995 - 200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自3058亿美元增加到104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034亿美元增加到100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242.2%和336.3%,都超过了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结果,发达国家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86.1%提高到了91.0%,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61.4%提高到了79.1%.相比之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下降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13.8%下降到了8.6% (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下降为4.8%),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34.2%下降到了18.9% (1996年曾回升为38.4%)。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非常活跃。1995 - 1999年,美国和西欧的相互投资由840亿美元增加到2863亿美元,增加了240.8%.其中,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488亿美元增加到582亿美元,欧盟对美国的投资由351亿美元增加到228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9.3%和549.9%.由于美国和欧盟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按对内直接投资额计),就由1995年的25.3%提高到了1999年的33.1%.另外,欧盟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也非常活跃,1999年达到了3180亿欧元, 2000年又达到了4360亿欧元,约相当于1995年630亿欧元的6.9倍,占欧盟对内直接投资的60%以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于1979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综合经营类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贸易与非贸易企业累计为6513家,协议投资额117.9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79.03亿美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因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我们应该明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观念

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获取微观经济利益,还必须兼顾宏观经济利益。一方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投资利润,还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抓住机遇,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要注意石油、铜矿、铁矿、森林、橡胶等中国十分缺乏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另一方面,“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

2、我们应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培育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主体

跨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微观经济主休。这主体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水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思路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预算软约束”问题然存在,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境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微观因素即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3、根据经济利益目标确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及产业流向

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一般地说,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市场广阔,政治稳定,法制健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市场和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政治相对较不稳定。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尽管贸易型企业(占49.7%)仍旧占据了中国海外投资的半壁江山,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18.1%)增长比较快。我们应该根据微观经济利益目标和宏观经济利益目标确定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㈧ 转型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的特点

(一)供需变化——供给充足,需求更旺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良好发展态势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的《1999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总额增长近40%,达6400多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比上年增长46%,达5950亿美元。报告预计,199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远远超过7000亿美元。

尽管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供给规模空前,但从总体来看,全球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需求大于供给,几方面因素造成引资争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相继复苏,国内需求旺盛,投资收益率提高,对资本的需求及吸引力加强;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在短期内未能形成有序的资本市场,财政乏力使外资成为十分重要的资本来源;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融危机国家迫切需要引进外资来重振本国经济。

㈨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什么其经济效益如何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1、北美自由贸易区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区内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成熟程度差距很大,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
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区,美国的经济运行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方向与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3、 由于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自《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墨西哥的产品进口关税平均下降84%,而墨西哥对美国的产品进口关税只下降43%;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
4、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只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前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益
1、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直接投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由于关税的减免,有力地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经过10年的发展,NAFTA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增长迅速,三边贸易额翻了一番,从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
2、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一般认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入NAFTA以来,墨西哥与伙伴国的贸易一直增长迅速,从1993年至2002年,墨西哥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出口都翻了一番。
3、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NAFTA南扩趋势明显,有关成员国在2005年1月1日前完成了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

㈩ FDI的类型及作用 对中国的影响(正面和负面)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类型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作用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

我国的应对措施: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努力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真心诚意地解决外商投资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与广大国际投资者间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中外经贸关系和投资合作一再经受住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考验,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在国际经济形势下,吸收外资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加强自身的投资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与管理,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地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10)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扩展阅读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商投资项目,列为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

属于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属于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适应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

属于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能够提高产品档次,开拓新市场,扩大产品外销,增加出口的;属于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属于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属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鼓励的其他项目。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商投资项目,列为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

属于国内已开发或者已引进技术,生产能力已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属于国家吸收外商投资试点或者实行专卖的产业的;属于从事稀有、贵重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属于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的产业的。

属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限制的其他项目。限制类外商投资项目,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分别列入限制类(甲)或者限制类(乙)。

阅读全文

与发达国家FDI投资环境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票飞龙在天 浏览:769
天邑股份投资5G 浏览:891
外汇培训招聘 浏览:869
海通证券资金账户销户 浏览:560
一百人民币兑换多少西非法郎 浏览:546
如何模拟外汇交易 浏览:66
股票的日记账 浏览:16
金杯汽车股票的历史价格 浏览:878
海外汇款限制 浏览:276
股票学术论文 浏览:894
人民币对泰铢汇率今天 浏览:552
企业的银行融资租赁 浏览:388
主力资金是当天买当天卖 浏览:893
天首集团股票 浏览:47
股票质押债权 浏览:928
九鼎华信投资管理 浏览:744
999黄金回收价格走势图 浏览:606
px行业融资 浏览:535
四川久远投资 浏览:148
人民币美金股票 浏览: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