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看待李嘉诚将转向欧洲投资
2017年10月16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确认以402亿港元的价格出售香港·中环中心75%的权益,这笔交易创造了香港大楼成交金额的新纪录。
⑵ ara资产管理公司 为什么李嘉诚
ARA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ARA集团”)是亚洲知名的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是由集团总裁林惠璋先生和香港著名财团长江实业集团联手创立的,于同行中首个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经过近年来的长足发展,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ARA集团旗下管理的总资产价值已增长到85亿美元(约合580亿人民币)。目前ARA集团旗下拥有在三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包括在新加坡上市的置富信托和新达信托、在香港上市的泓富信托,及在马来西亚上市的AmFIST、涵盖写字楼、商业和工业等多重物业类型;旗舰房地产私募基金——亚腾基金,投资于新加坡、香港、中国、马来西亚及其他亚洲区域的新兴经济体;及专业股权基金——ARA亚洲资产收入基金,主要着眼于亚太地区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础和公用设施信托等上市股权证券。
ARA 是香港富豪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的附属公司,2002 年由ARA 资产管理公司CEO 林惠璋和长实共同创立,当时股权比例为7:3;2007 年ARA 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2007 年6 月,ARA 完成了第三次集资,共筹得11.3 亿美元,管理资金的总额扩大至85 亿美元。
目前长实拥有ARA 的15.6% 股权,林惠新加坡ARA试水中国地产璋拥有36.4%. ARA 主要业务包括:管理私募股权基金、REIT 及投资亚洲区房地产。运作和管理REIT 是ARA 的核心业务,目前ARA拥有四个上市交易REIT——
新加坡挂牌的新达信托(Suntec REIT)、置富产业(Fortune REIT ),以及在香港挂牌的泓富产业信托(Prosperity REIT)和在马来西亚挂牌的AmFIRST REIT.REIT 资产包中的物业大多都来自于长江实业,类型囊括了写字楼、零售商业以及工业地产,这些物业分布于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
⑶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分析, 1,李嘉诚的经营理念及其合理性 2,从巴菲特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李嘉诚的经营理念
——“诚赢天下”
1、做事先做人,会做人才能成大事; 2、诚赢天下,要立事先立信;
3、善谋人脉,人脉决定财脉,财脉决定命脉; 4、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年轻人,要把吃苦当成吃补; 6、人家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 7、成功10%靠运气;90%靠勤奋。=
在李嘉诚的这七条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先生对于诚信的看重。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以信论商,诚赢天下。 “信”不成人不立。由此可见,诚信是人立足的根本。
案例1: “股神”巴菲特的6大投资良策
巴菲特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投资成绩,他的投资成绩每年平均复息增长24%,保持达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将一万美元交给他,今天这笔钱已超过一亿四千万,当中已扣除了所有税收和有关一切的交易费用。
二十多年来,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资,有二十八年成绩跑赢标准普尔五百(S&P
500)指数。大家不要以为标普表现不济,事实上该指数过去的回报,保持在10%左右复息增长,这个投资成绩比很多基金的表现还要优胜;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已是非常满意的数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现,抛离标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长,真令人惊讶!真令人佩服。
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王国以股票形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名为巴郡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计最贵的股票,时值每股美元七万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拥有巴菲特的股票为身份的象征,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奥马哈开股东大会为乐,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写的年报为投资界的“圣经”。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股神之称,实至名归。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如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s)、有效市场假设(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资本产定价(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学说,股神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而且多了些实用性,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value)的股票买入(buy),然后长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资:巴菲特的意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合理的数目是十至十五间。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二、挑选价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科网、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等的评语都套用在他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战胜心魔,理性投资:很多研究都指出,决定一个投资者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找到了买入股票的真正价值后,就不要理会它短期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远离市场(纽约)是股神的选择,这是为了“旁观者清”。巴菲特的理论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持谨慎恐惧的态度,相反当众人都小心谨慎时,要勇往直前。”事实上,短线的股价经常都不可理喻。
3,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现实中的体现
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何在:
(一)多元化生产经营的理论基础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因而,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一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 成。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 掉,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风险则无法分散。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的 个别证券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至于那些无法用多角化投资分 散的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当这一原理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时,即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活动。 然而,证券组合投资具有其特定的条件,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应用,必然陷 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一丧失核心竞争能力、资金短缺和协调困难、财务失控。
(二)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矛盾 运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进行分散风险的要点之一在于,只有非完全相关的 证券所构成的投资组合方可分散部分投资风险。这项原理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时, 就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部分原有业务(甚至可能是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从 事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陌生业务。可满足这一要求的结果有时不仅不能降低风险, 反而会把原来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这与多元化经营的目的相矛盾。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润、市场份额、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等因素中, 对企业影响最深远的是核。动竞争能力,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项竞争优势资源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支撑力。它可能表现 为先进的技术,或一种服务理念,其实质就是一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尽管 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核心能力所衍生出来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市场之 争,但其实质归结为核心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具有 持久的竞争优势。否则,只能“昙花一现”。企业一时的成功并不表明企业已经拥 有了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要靠企业的长期培植。 在企业的经营中,获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有:内部管理型战略 和外部交易型战略。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是一种产品扩张战略,在现有资本结构 下,通过整台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等,维持并发展 企业竞争优势,横向延伸企业生命周期线。内部管理型战略通过企业内部的力量 培植、巩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创造竞争优势。外部交易型战略是一种资本扩 张战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推动企业生命周期线的纵向延伸。外部交易型战略可 以借助外力来培植、巩固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精髓 就是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效应用。从国际上所有著名企业的发 展可以看到,企业在其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综合运用这两种发展 战略。 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只有共同作用于企业,通过有机配合、 有效运用,才能使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得以延伸,核心能力得以巩固和发展,竞 争优势将持续存在。否则,企业就难以维持原有的竞争优势,更不可能培育出可以 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由此可见,企业应该根据其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作出是否采取多 元化经营的策略。
⑷ 李嘉诚在房地产方面主要投资哪些城市
旗下产业多元化,主要涉及物业发展及投资、房地产代理及管理、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基建、财务及投资、电子商贸、建材等。
长江实业: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长实)为长江集团的旗舰。长江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五十二个国家,雇员人数约二十七万名。
1、长江基建: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综合基建公司,专注于发展、投资及经营本港、内地、澳洲、英国、加拿大、菲律宾以至全球的基建业务。
2、电能实业:包括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港灯国际有限公司(港灯国际)、港灯协联工程有限公司(港灯协联)及若干附属公司。港灯成立于1889年,是港灯集团主要的营运公司,负责发电、输电及配电予香港岛及南丫岛。
(4)从投资管理角度分析李嘉诚投资房地产扩展阅读:
同一般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具有以下特征:
一、房地产投资对象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
房地产投资对象是不动产,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都具有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不仅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土地上的建筑物及其某些附属物一旦形成,也不能移动。
这一特点给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带来重大影响,如果投资失误会给投资者和城市建设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投资决策对房地产投资更为重要。
二、房地产投资的高投资量和高成本性
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投资一宗房地产,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元的资金。这主要是由房地产本身的特点和经济运行过程决定的。
⑸ 李嘉诚为什么4000亿投资英国而不是中国
李嘉诚已投资4000亿元收购英国一半地区,顺便帮助华为赢得200亿订单!随着改革开放,许多香港企业家在中国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为香港的富人赚了很多钱。但今年,香港许多房地产大亨纷纷在中国出售房地产项目,并相继兑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当然,最受欢迎的是中国富豪李嘉诚。
此前有报道称,李嘉诚旗下长江基建将收购英国西北电力公司,交易价值高达20亿英镑。目前,英国近30%的天然气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都归李家诚家族所有。网友说,李嘉诚买下了英国一半的土地,可以说是敌人。
李嘉诚斥资4000亿收购了英国一半的土地,还顺便帮助华为获得了200亿订单。我们不得不说,李嘉诚是霸道的。在此之前,英国第一次5G直播及时使用了华为的技术。从画面的流畅性可以看出,华为的技术还是很优秀的,但是没有你的帮助我们做不到。诺基亚总部英国和芬兰位于欧洲,但李嘉诚致力于帮助国内企业发展。这也是李嘉诚作为首富的独特愿景。华为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国内企业互相帮助,那么美国的禁令根本就不是问题
⑹ 李嘉诚为何继续看涨内地房地产求解
2012-05-3000 当上周李嘉诚将他在北京集零售、办公、酒店和住宅楼宇于一体的东方广场打包成汇贤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简称汇贤REIT)、并通过将其上市募得资金16亿美元时,此事自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李嘉诚看到了一些其他人所忽视的东西吗?不错,政府在打压房市,经济有可能硬着陆,为什么李超人依然看好内地房地产?人民币国际化使得投资者对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产品需求增加,而地产证券化可以填补这种投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汇贤REIT乃李超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大手笔。地产证券化的好戏才刚刚开头。李嘉诚的大陆项目从拿地到建成周期极长,囤地就像屯实物黄金,得耐得住寂寞。而李超人在这方面是相当耐得住寂寞的,最近读华夏时报读到:和记黄埔东莞“海逸豪庭”尽管2007年曾因囤地被罚7915万元,但该项目继续晒了5年太阳。近日,该项目终于通过了东莞规划的审议,将在今年正式进行开发。而从1999年和记黄埔拿下这块地算起,14年已经倏忽而过。一个项目开发八九年甚至十几年,“长和系”超长时间的开发,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长实上海普陀真如项目在2009年已动工,但现在仍然在打地基。同年动工的浦东世纪都会项目,进度也相当缓慢。为什么李超人这么耐得住寂寞呢?这是因为货币超发,通胀高举,地方财政扩张,这一切都是土地价格和房价长期看多02的结构性因素。短期内房产或有起起伏伏,但在长期内房产看多时没有问题的。买一块金砖放个十年看看价格,你就知道地产价格走势也差不多。货币是无限的,地产和黄金都是有限的,都是对冲信用扩张似GDP增长和货币贬值的最好投资工具。要挣大钱除了像李超人这般看得准还不够,还得在云起云落中耐住寂寞。吴迪——————————————————————————————————————–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投资,其终极目标就是建立多重收入渠道,你获得的投资收入将轻易覆盖你所有的开支。【 实现财务自由的秘密 】<<—-点击了解具体详情。——————————————————————————————————————–第三石股票分析中心的投资策略涵盖价值投资、小盘股投资、收入分红股票投资、黄金和能源投资,美股,股票期权等各个投资领域,为投资者提供顶级的国际股票和海外股票分析和独立精准的投资建议和推荐,带您通往财富之路。
⑺ 如何看待李嘉诚抛售500亿内地资产的举动呢
这段时间李嘉诚又要开始出售在北京和上海的房产了,每一次关于李嘉诚抛售在大陆的房产,都会引起媒体们广泛关注,这两年李嘉诚频繁在大陆套现也引发了国人对李嘉诚的不满情绪。
不过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说到重点,我个人认为李嘉诚在内地屯地炒地是事实,这个事情是无法洗白的,其次投资国外的基础建设,注意是基础建设啊,基础建设的利润是比较低的,而且投入也大,李嘉诚宁愿投资给国外,也不愿意为国内建设发展出一份力,这样就真的不厚道了。
⑻ 李嘉诚慌了,转而开始疯狂投资大陆!是因为4000亿将被没收吗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的今天,很多人发现商机,站在风口上,一夜捞金无数。有人曾戏称,只要找对风口,肥猪也能起飞。虽然这确实说明了把握机会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准确的投资眼光和创业实干的毅力,也很难取得成功,产业大佬李嘉诚,虽然他财大气粗,但也有发慌之时。有网友传言,李嘉诚这次慌张了,他的4000亿资产或将被英国没收,如今,他看准时机,转而开始疯狂投资大陆。
英国的泰晤士报也表示,将会对国内的公共行业进行整合,收归国有。这也意味着,一旦这项政策得以施行,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项目可能就会一夜收归,功亏一篑。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行各业一片利好,也在积极地推出政策招商引资,李嘉诚转而开始疯狂投资大陆,也是对大陆实力的肯定。
⑼ 李嘉诚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香港有这样两个大享,一个连续减持,一个却还在一掷就是10个亿地增持;一个反复示警,一个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唱多。他们就是分别据有香港首富前两把交椅的李嘉诚和李兆基。香港股市及其投资者陷入了不知该听从谁的迷惘。于是,有人忽发奇想:谁赚得多就听谁的,不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吗?
尽管这并不是一场从同一个起跑线开始的比赛,要想知道谁赚得多也并不容易,不过,由于他们的言行反映了两种殊途同归的思路,探究一下怎么赚钱至少可以让人们更具体地理解什么才是投资的硬道理。
对中国人寿的不同操作
单单就某一笔投资而言,谁比谁赚的钱多,本应该是可以算一算的。比如,当年李嘉诚和李兆基都认购过中国人寿,但在2005年禁售期一过,李嘉诚就在5块多钱的价位抛售手上一半的股份,赚了约3.7亿,回报率为40%。李兆基则一直持股至今。按中国人寿今年11月末的收市价42.4元计算,4年回报超过10倍。不过,这里所计算的只是他们在中国人寿H股发行时所认购的份额,加上后来的变量,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其实,李嘉诚还在2003年12月按每股场外均价3.625 港元购入中国人寿4.284亿股,增仓数量是其后来所减持2.14亿股的一倍。换言之,李嘉诚的减持,实际上不过用相当于其增量部分一半的减持就收回了全部的增持成本,而且还凭空比其原有存量多出了50%的股份。假如李兆基后来对中国人寿未有其他的动作,那么,李嘉诚似乎要比李兆基多赚很多。但李兆基最近投入的10个亿,其中一部分也就是继续增持中国人寿。此前是否有过什么动作则从未告人。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国人寿上的账还远未到最后清算的时候呢!
一个减仓一个增仓
对某一阶段行情的投资,如果等到行情收尾,也不难分出高下。就眼前而言,李嘉诚不仅一再说A股有泡沫,就是港股和H股他也认为风险已大。出于落袋为安的考虑,从今年8月以来,他与减持中石油的巴菲特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减持中资股的做法,并且一动手就是大手笔的连续减持,减持的重点分别为南航、中国远洋、中集海运等H股。据截至12月12日的统计,其套现的资金总额达近88亿港元之多。假如我们的讨论只是就事论事,而不去计较入市的先后和股票的异同,那么,到此为止,吃了个鱼身的李嘉诚赚得踏踏实实,应该是可以没有任何的遗憾的了。
而李兆基则于11月22日还在动用10多亿资金分段入市。李兆基虽然比李嘉诚可能还可以多吃一个鱼头,如果这个鱼头又尖又小,则非但食之无味,而且就怕嘴里还有倒钩。若非李兆基这样胆大,一般的人还真不敢轻易下口。
哪种理念和原则适合自己?
李嘉诚和李兆基都并不是只投资了一个中国人寿,李嘉诚和李兆基的投资也都不是参加一个有起止时间限制的模拟炒股大奖赛,而且,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李兆基,他们的钱也不是都投在了股市这一个篮子。问题的实质显然不在于算清楚谁比谁赚多或赚少,也不是唱空唱多的孰是孰非,而是他们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而这种意义,对于经验和思路并不相同的人们来说,也不见得都是相同的。
李嘉诚的原则其实就是以过去的坐标为参照的一定的盈利目标。对于已经发生的投资来说,长期投资和短线投资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尽管有着时间长度上的区别,但在达到一定心理价位的时候就止赢,那是没有什么分别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巴菲特抛售中国石油不就是对这种李嘉诚原则的一个最好的支持吗?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保持金刚不败之身的最重要的秘诀。李嘉诚认为股价涨到一定程度会有风险的观点,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
而李兆基的唱多和做多所基于的则是对未来的看好。他相信年底港股恒生指数会升至30000点的目标,明年农历年间会升到33000点的水平。目前看来,李兆基似乎过于乐观了一点,港股年内要达到他的目标已是难上加难,就连他自己本人最近也将上述两个目标分别延至了明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过,富贵险中求,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理所当然的追求。如果港股照目前这样的趋势A股化下去,那么,只要A股还有行情,港股和H股就不会没有前景,谁又能说李兆基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又大又肥的大鱼头呢?
其实,任何一种投资之道,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区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不可能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比较。对于投资者来说,永远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赚钱就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