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哪一年开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更清晰,开始成为城镇人口为主
近来,舆论对我国城镇化率真实水平的质疑之声再起。其背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3年《城市蓝皮书》认为,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仅42.2%。而这一数据比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6%,低了10.4个百分点。为何会出现10.4个百分点的数据差?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究竟是多少?城镇化率是越高越好吗?2013《城市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对此进行回应并解读。
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52.57%的城镇化率,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城市蓝皮书》中提到的42.2%,是完全能够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完全城镇化率。按照市民化的标准,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被高估了10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3《城市蓝皮书》认为,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仅42.2%,而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6%。两个数据相差10.4个百分点。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数据差?
魏后凯:这两个数据表示的是不同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该数值表示的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城市蓝皮书》中提到的42.2%,是严谨的、完全能够享受市民待遇人口的完全城镇化率。
城镇户籍人口即可以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人口。而没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即不能跟城镇户籍人口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购房、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市民化的过程,是变农民为市民的过程。从市民化的角度看,不能单纯地将所有进到城镇里的人都统计为城镇人口,因为这类人群没有享受城镇市民的待遇,所以呈现的数据也是不完全的城镇化数据。
2012年全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35.29%,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跟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差大概17个百分点。这17个百分点则包含了没有完全市民化的人群。若按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平均为40%推算,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这表明,按照市民化的标准,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被高估了10个百分点左右。
城镇化水平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城镇化的质量太低。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为自己设定城镇化率的目标值,并且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是越高越好吗?对此你怎么看?
魏后凯:当前,确实有很多城市开始设定城镇化率的目标值,但这最终也只是起到一个参考作用。城镇化水平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的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不可盲目地与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且不均衡,亦不能要求西部地区与北京、上海大城市呈现同样的城镇化率。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也不在于城镇化速度的快慢,而在于城镇化的质量太低。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当然,城镇化的速度也并非越快越好。我认为城镇化的速度需要有“五个适应”。第一,城镇化速度的快慢要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城镇化速度要跟经济工业化的阶段相适应;第三,城镇化速度应该跟区域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第四,城镇化速度应该跟城镇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容量相适应;第五,城镇化速度要与就业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因此,城镇化的速度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发展速度若过快,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将会出现过度城市化的问题。目前,存在过度城市化问题的城市有很多,比如拉美地区、印度、蒙古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以后,没有就业岗位,形成大量贫民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但城镇化发展速度若太慢,水平太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相差太大,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实际上,归根结底,城镇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必须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所以,我国未来的主要问题还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⑵ 2012年无锡城市化率将达到多少
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区域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备,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进一步健全,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显著提升。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
⑶ 中国2012城市排名
中国2012年城市GDP排行榜:
排名 城市 2012年GDP 较2011年增长率 (省、直辖市)
1、 上海市 19500.00亿元 增长 8.0% (沪)
2、 北京市 16000.00亿元 增长 8.0% (京)
3、 广州市 12380.00亿元 增长11.0% (广东1)
4、 天津市 11300.00亿元 增长16.5% (津)
5、 深圳市 11000.00亿元 增长10.0% (广东2)
6、 苏州市 10500.00亿元 增长12.0% (江苏1)
7、 重庆市 10000.00亿元 增长16.7% (渝)
8、 杭州市 7000.00亿元 增长10.0% (浙江1)
9、 无锡市 6900.00亿元 增长11.5% (江苏2)
10、成都市 6800.00亿元 增长15.0% (四川1)
11、佛山市 6613.00亿元 增长12.0% (广东3)
12、青岛市 6600.00亿元 增长--.-% (山东1)
13、武汉市 6500.00亿元 增长12.0% (湖北1)
14、南京市 6140.00亿元 增长12.0% (江苏3)
15、大连市 6100.00亿元 增长14.0% (辽宁1)
16、宁波市 6000.00亿元 增长10.0% (浙江2)
17、沈阳市 5950.00亿元 增长12.6% (辽宁2)
18、长沙市 5600.00亿元 增长14.0% (湖南1)
19、唐山市 5400.00亿元 增长11.3% (河北1)
20、烟台市 3620.64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12.5% (山东2)
21、郑州市 4900.00亿元 增长13.0% (河南1)
22、东莞市 4735.00亿元 增长11.1% (广东4)
23、济南市 4400.00亿元 增长10.5% (山东3)
24、泉州市 4270.00亿元 增长13.5% (福建1)
25、南通市 4100.00亿元 增长12.0% (江苏4)
26、长春市 4040.00亿元 增长15.2% (吉林1)
27、哈尔滨市 4000.00亿元 增长12.5% (黑龙江1)
28、石家庄市 4000.00亿元 增长12.0% (河北2)
29、西安市 3800.00亿元 增长14.9% (陕西1)
30、大庆市 3737.00亿元 增长12.0% (黑龙江2)
31、福州市 3705.00亿元 增长13.0% (福建2)
32、潍坊市 2615.45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11.2% (山东4)
33、常州市 3600.00亿元 增长12.0% (江苏5)
34、徐州市 3600.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6)
35、合肥市 3600.00亿元 增长16.0% (安徽1)
36、温州市 3337.14亿元 增长9.5% (浙江3)
37、淄博市 3280.00亿元 增长12.0% (山东5)
38、绍兴市 3200.00亿元 增长--.-% (浙江4)
39、鄂尔多斯 3000.00亿元 增长--.-% (内蒙古1)
40、包头市 2150.85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15.6% (内蒙古2)
41、济宁市 2820.00亿元 增长11.0% (山东6)
42、邯郸市 2800.00亿元 增长--.-% (河北3)
43、东营市 2057.58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12.8% (山东7)
44、盐城市 2760.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7)
45、台州市 1951.79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8.6% (浙江5)
46、洛阳市 2723.00亿元 增长12.8% (河南2)
47、临沂市 2700.00亿元 增长12.0% (山东8)
48、嘉兴市 1871.96亿元(前三季度) 增长11.0% (浙江6)
49、扬州市 2630.00亿元 增长12.0%(江苏8)
50、南昌市 2610.00亿元 增长13.0% (江西1)
⑷ 城市化率的中国的城市化率
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6%。
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1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2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中国城市人口呈现双重性: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居第70位。
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100%。城市化达到90%以上的城市已达到8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46.6%,2010年达到47.5%。
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
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末,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2011年末,城市化率达到51.27%。
2012年10月31日,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领衔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31日在北京发布。这份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称,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该报告还揭示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五大战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所对应的非匹配;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明显地表达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三是中国的城市化亟需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四是中国的城市化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出粗放式生产的非集约;五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解决如何进入现代管理制度、消除城市病的非成熟。
根据“城乡发展动力”、“城乡发展质量”、“城乡发展公平”指数计算,《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还给出中国内地50个代表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成都、广州、苏州、重庆、杭州、无锡位居前10名。
⑸ 中国城市化率速度在上升吗
近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方正证券公司协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第十九次月度例会召开。本期会议主题为"大都市圈发展战略与政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国在会议上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成绩都是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下一步就是城市化,城市化阶段也已经来了,以后的增长模式一定会变,而这个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了。
徐建国认为,房地产作为城市的重点行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清楚显示2013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元年。他说,2013年以前各种城市价格统涨, 2013年以后是一线大涨,二线小涨,三线几乎不涨,这是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规律。2013年以前,因为工业化驱动,任何地方都会带来生产、收入,带来房地产繁荣,而现在小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再建下去,几乎就是纯粹的浪费。
徐建国表示,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在2013年已经开始了,从出口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服务业占比、消费占比的变化都可以看出来。
社会在发展,城镇化也在加速。
⑹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是多少要权威数据
2012年2月2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51.3%。这个城市化率是按照全国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如果按照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的话城市化率应该要低于51.3%。
⑺ 美国城镇化率多少了,我国大陆城镇化率多少2012年
这是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普查10年一次,2003年没有相关资料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公报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中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家庭户均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构成等,进行了简要公告。随后,2001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第2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进行了公布。2001年6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又结集出版了这些数据。随后出版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汇总的数据。 本文利用这些已知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认识,对中国当前的人口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中国的人口总量 在“五普”公布中国人口总量的可靠数据之前,国外某些学术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曾经对中国的人口总量持有疑虑,认为由于存在漏报等问题,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这就解除了国外学术界及国内某些学者的疑虑,也证明了计划生育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抑制。可以说,除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其分别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 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 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 自1998年开始,中国大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下降到了10/‰以下,为9.53‰。1999年进一步下降到了8.77‰。因而,即使将中国大陆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估计为8‰,那么,在2000年的126583万人的基础上,当仍然净增加1000多万人口。所以,中国大陆在2001年年底的人口总量大约为127600万人左右。 三、中国大陆人口构成的变化 1、 性别构成 从性别构成上来说,中国大陆男性人口一直稍多于女性人口。国际上一般以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的比值来检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性别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当前的人口性别比为106:74,男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四普”有少许增长。中国当前并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婚龄人口的失调却是存在的。比如说农村的某些山区,由于婚龄女青年向城市的流动,就出现了这些地区男性婚龄人口择偶的困难现象。 2、城乡构成 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到了36.06%。1990~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年均增加大约1个百分点。 从“一普”到“四普”,中国乡村人口的数量在净增加。但自“四普”之后,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却开始减少,这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也表明中国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增加了。自2000年开始,中国部分大城市和绝大多数的中小城镇,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到2001年年底,中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对原有的户籍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宽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户口的政策限制。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更加加快。 3、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构成 中国人口的文盲率到2000年的“五普”时,已经降低到了7%左右。把文盲率降低到7%左右是中国一件大事。而且,因为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中国新生人口中的入学率基本已经达到了99%以上,所以,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中国的文盲率将越来越少。 虽然2000年中国总人口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个不同地区的文盲率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文盲率较低,绝大多数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盲率却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于在32.50%左右。其他如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 4、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 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1%,只比1990年“四普”的8.04%增长了0.37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增长意味着民族构成中汉族人口增长速度的放慢。 三、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构成 2000年人口普查还表明,中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0.15%。所以,中国现在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红利”时期。但决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因为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出生的那些人正处于就业大军之中。劳动力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在增长。倘若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人口增长之所需,那么,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初叶的中国。 另外,2000年人口普查还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农村为7.35%,城镇为6.30%。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按地区和城乡分的年龄构成统计表明,越是城市化速度快的省份,其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就越快,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得较高。比如说,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浙江、重庆这7个省(直辖市)自1990年“四普”以来的城镇化速度最快,而相应地,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也高,农村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百分比差也就越大。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已经使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凸现了出来。2000年11月“五普”表明,上海乡村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了13.73%、浙江达到了10.51%、江苏达到了9.73%、山东达到了9.15%、北京市达到了8.35%、重庆市达到了8.04%。 四、中国大陆家庭户规模变小 总体上来说,中国大陆的家庭户人口规模在逐渐变小。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动率的加大、离婚率和婚龄人口未婚率的增加,都会促使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但在中国家庭户规模的缩小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当应该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因为正是在人口迅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平均数到达峰顶,并开始下降。 依据2000年的“五普”数据,从总体上来说,农村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较城镇家庭要大。全国总计城镇户均人口规模为3.1人,农村平均户均人口规模为3.65人。这就是说城镇单身家庭、无子女家庭和只有一个子女的夫妇家庭,已经将家庭户均规模降低到了比较低的水平上。从发达国家现在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来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其户均人口规模也在3人左右。这就是说,城镇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中国农村的家庭户均人口规模虽然大于城镇,但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督使之下,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其还有下降的空间。
⑻ 中国2012年各省份城市化率排名
这个没有人能回答。 不过可以从各地公布的年报来比较。 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就是100%.个人观点:如果一个城市有10%的人口从事农业6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30%的人口从事工业。这样的城市就是完美的。 各个阶段他们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如果该地区从事工业和农业人口数量太大,即便都集中住在一起,也不能说是城市化水平高。繁华的城市应该有一个相对自然合理的人口职业分布。否则,这样的城市发展会出现大量问题。历史上衰落的名城大概就如此。 某一种主要因素可能是城市兴起的原因,但维持其发展的就需要多种因素。人为制造城市是以掠夺其他地域发展为前提的。
⑼ 中国城镇化率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说,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统计显示,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
专家认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动能。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说,城镇化率提升将带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强劲增长,也更容易实现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增长。要借鉴国际经验,走一条能带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续城镇化道路。
毛有丰说,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中包括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