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营企业现金管理办法
当前,在中国企业战略转型重的第三次浪潮中,企业更多的是通过横向兼并,以图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并购之于企业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堕入财务黑洞。很显然,企业控制好现金流至关重要。而李嘉诚与郭广昌的投资战略,正是基于要保证良好的现金流。
现金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现金的同时,尽可能节约现金,减少现金持有量,而将闲置的现金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换言之,企业应该在降低风险与增加收益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以确定最佳现金流量。
那么,如何才能掌控企业的现金流?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首先要有稳定的收入。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管理现金将无从谈起。那如何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稳定收入的取得是从降低风险开始的,在这一点上李嘉诚的投资战略堪称楷模。
投资回报期不同的业务
李嘉诚的思路是: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对当前经济状况敏感度也不同。通常回报期短的业务,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抓住时机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报期长的业务,受当前经济状况影响较低,这些业务的好处是收入稳定,但资本投资较为巨大,例如:基建和电力。
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短的业务,盈利波动就会非常大。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长的业务,资金回流会比较慢,而且因为资本投资较为巨大,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最理想的是将不同回报期的业务进行组合,以实现回报期上的风险分散。“长和系”的不同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确保了每段时间都有足够的资金回流,以资助长回报期业务。
透过收购稳定回报业务,也能将盈利波动幅度降低,从而达到平滑盈利的效果。除此之外,稳定回报项目还有其策略性的一面,例如:它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有助于集团内其它业务的发展,再者它能降低遇到困境时出现财务或资金困难的机会。
投资不同地域的业务
而且,为了获得稳定的投资收入,在李嘉诚的投资战略安排中,他采取了分别投资于不同地域同一业务的方式。比如“和记黄埔”的货柜码头业务:“和黄”1977年成立后,一直将货柜码头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头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此项业务便开始不断向海外扩展。集团于1991年收购了英国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迈出了全球化拓展的第一步。
之后的数年里,“和黄”就已经将其货柜码头业务扩展至全球不同的策略性地理位置,包括中国内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的15个国家与地区。目前,“和黄”经营着全球30个港口,共169个泊位。根据“和黄”1995-2001年年报资料显示,货柜码头业务的收入这几年仍然是稳步增长。
货柜码头业务的总收入能保持稳定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港口业务分散在不同地区,无论集团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大环境,各港口受影响程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好、盈利增长快的地区往往可以支持表现相对较差、盈利增长缓慢甚至呈负增长的地区,使码头业务的整体盈利始终保持正增长。
采用增资方式投资
李嘉诚的投资堪称楷模,而一些国内企业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复星集团就是一例。近年来,郭广昌和他的“复星系”展露了最具想象力的运作模式:投身行业整合,公司投资收购范围涉及生物制药、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钢铁、汽车等领域,直接和间接控股参股的公司超过了100家。而复星投资的核心,就是现金流的平衡。
复星如何掌控现金流?“我们主张以增资为主,不主张转让,因为增资的现金流就在我们的体系里面。”复星实业总经理汪群斌说。
2003年,复星巨资要约收购“南钢股份”(600282),则体现了其操控现金流的高超技艺。这次收购简单来讲,就是复星出现金,南钢集团出资产,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由复星控股。然后通过增资,合资公司收购“南钢股份”。经过这样安排,收购资金仍掌握在复星手中。
为缓解出资压力,复星分两步走:“先设立、后增资”。第一步,复星三家关联公司以现金出资6亿元,南钢集团以一些经营性资产出资4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南钢联合”。而第二步双方同比例增资,复星仍以现金增资,南钢集团则以“南钢股份”股权增资。
采用控股方式投资
除了主张用增资方式收购以外,复星还有一个主张,就是控股。还以收购南钢为例:南钢集团以“南钢股份”股权增资,需经政府批准。而审批需要时间,况且先期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由复星控制,所以复星第二步增资所需的现金就可通过各种融资安排来实现。另外,根据合资协议,为了“南钢联合”的增资收购,复星需要先期缴付2.1亿元。加上事先设立合资公司的6亿元资金,复星共出资8.1亿元就达到收购的目的,而且作为控股股东,这8.1亿元还在复星控制之中。
合资公司的最终注册资本27.5亿元,27.5亿元的60%是16.5亿元。这样,一个需出资16.5亿元的合资计划,在精巧安排下,只需要 8.1亿元的初期出资即可实现。
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往往是直接收购60%的“南钢股份”股权,而如果按照“南钢股份”2002年年底的净资产数据174253万元计算,那就意味着即刻有超过约10亿元的现金要流出复星集团。而且“南钢股份”2002年年底的货币资金余额高达9亿元。这大大减少了复星的筹资压力,因为复星集团 2002年年底的货币资金余额只有12亿元。
现金流的行业战略
前文中提到,零售和酒店等行业的现金流比较连续,也是一种投资的好选择,具体说来,这就是掌控现金流的行业战略。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流通业,就是冲着现金流去的。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就坦言:新希望进军流通业的原因之一,就是零售业具有连续的现金流。而且在复星实业的战略版图中,商业流通领域对于复星也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复星旗下的联华超市、豫园商城,有遍布全国的连锁药店,有200亿的零售额,按照国内的惯例,起码有3到4个月的时间,大约有60亿的供货商的资金可以延期支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行业,也有充沛的现金流量,比如旅游业。德隆就把旅游业作为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来发展,除了因为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外,就是看好了旅游业的运营模式。正如德隆的一位负责人所说的那样:“德隆进入旅行社业最大原因是,这个行业的赢利模式有别于其它任何行业。其它行业是先投入再收钱,而旅行社组织的国内外旅游业务都是先收钱再做事。”这种资金停留的时间差,可以为企业运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⑵ 类似头胞复星的口服药
复星系”旗下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南钢股份,招金矿业,联华超市、复星医药(H)和复星国际等、豫园商城、友谊股份,一致药业,海翔药业,天药股份,翔锐股份
⑶ 南钢股份为什么要接受复星集团的收购,而股东为什么不愿意被收购
复兴集团抄作为一家袭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南钢集团和南钢股份接受它的收购,一是因为南钢集团当时的效益好在很大一部分上源于当时的钢铁价格的上涨以及南钢股份将募集资金用于还贷而降低了财务费用,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南钢集团并没有规模优势,一旦钢材价格回落,势必对公司业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南钢集团决定通过实施宽中厚板项目,尽快提高自身的规模和竞争力,为此便决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募集资金,而合资组建项目公司便成为了股权筹资的第一选择;二是强强联合的表现,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股东不愿意接受收购要约,一是复星集团提出的收购价格过低,低于当时的二级市场价格以及市场对南钢集团股价的未来预期;二是南钢集团的股权分裂。在我国,股权分裂的情况客观现实存在,这就要求要约收购必须分别实行定价,而流通股的价格必须高于非流通股,这就使得当时的要约收购变得相当复杂。
⑷ 中国首富是谁是做什么的
84岁的李嘉诚以财富240亿美元成为“2012年中国首富” 李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版长江基建权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
67岁的宗庆后以财富105亿美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 浙江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以70亿美元的身价排在全球第103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宗庆后,男,1945年10月出生,高级经济师,浙江大学MBA特聘导师,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0年9月,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这是中国第一次有“饮料大王”成为全国首富。
⑸ 中华人民共和国复兴集团总公司
复星集团创建于1992年。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专注于中国动力的投资集团,复星先后投资复星医药、复地、豫园商城、建龙集团、南钢联、招金矿业、海南矿业、永安保险、分众传媒、Club Med、Folli Follie、复星保德信人寿等。2007年,复星国际(00656.HK)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复星始终胸怀感恩之心,与员工、社会共享企业发展。2011年,复星投资企业纳税89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9万个,年度员工薪酬超50亿元人民币。20年来,复星已累计向社会捐赠超6亿元。
复星集团的前身是“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之初,上海“广信”只是一家小规模的科技咨询公司,主营业务为市场调查和科技咨询,创业资本不过3.8万元。最初选择做市场调查业务,一是同为第一次创业的创业者都没有过产业经营的经验,而且当时允许私人参与的行业也有限;二是市场调查和咨询行业不需要很大的资本金,主要是靠智力因素,而且客户还会支付预付资金,很适合初次创业;三是当时市场有需求,但却没有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广信”作为第一批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很快打开了局面,成为行业中领先企业。这从一定意义上鼓励了士气和勇气,激发了团队的战斗力。“广信”还有另外一个业务,就是科技咨询或科技推广,现任复星集团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先生说:“我们当时想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把大学的这些技术能够产业化、在社会上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