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复旦大学和复星集团有什么关系
没什么大的关系,只是这个集团里面好多人是从复旦出去的,望采纳,谢谢!
Ⅱ 复星集团的成功经验
“汇聚成长力量”是复星成功的经验浓缩。具体而言,复星之所以取得了创业的成功,在于四个因素:首先是选好了人,梁信军说,复星归结到底,一切的一切,是人。第二是优秀的发展理念,帮助复星始终能做行业的领跑者,把握时代脉搏。第三,稳健的风格。第四,坚守底线,建设健康的新商业生态。
企业和谐,团队生态
复星非常重视健康的企业生态建设:一是重视领导团队之间的互补和谐;二是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三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四是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人才观。
——构建领导团队之间的和谐互补。在团队建设上,创业团队能够始终志同道合,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都能够求同存异,能力互补;二是相同的价值观;三是重视团队合作,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四是能够以感激感恩之情正确处理与国家、与团队成员分项发展成果的问题;五是明确的分工的同时共同对结果负责。领导层的能力互补是团队和谐的一个因素。有的人擅长投资,有的人擅长优化运营,有的人擅长融资,有的擅长对内,有的擅长对外,这个非常好。如果几个人都一样,将来就是竞争;几个人完全不同,就会冲突。所以,要有同有异才行,但核心的价值观一定要相同,这是一个团队最根本的东西。
——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把优秀的企业家吸引来、留得住,关键是要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从复星来说,最核心的就是“汇聚成长力量”。第二层面是“创造价值,分享发展”。这是复星文化的根,一切都从这儿开创出来的。
——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如果用人都是靠情感、靠领导个人魅力肯定会有问题。一定要制度化。制度能保证有好的文化,从而不断地吸引人、留住人;制度,尤其是法人治理体系完备,能超越个人、持续保障企业的稳定。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复星最大限度地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高度关联,把企业进步与个人价值的提升高度融合,较好地实施了“追求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高度和谐统一”的企业人才经营战略。复星将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产,从创业之初就提出了“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凝聚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业绩来考核人”的用人观。所谓“以发展来吸引人”,就是强调要为优秀人才提供广阔多样的发展空间,激励员工将个人的发展愿望融入企业整体发展的大局,使员工的潜能在事业推进的过程中得到释放;所谓“以事业来凝聚人”,就是创造价值、分享发展,将复星的发展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帮助员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激发员工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创业激情;所谓“以工作来培养人”,就是企业鼓励员工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提高,将工作中的挑战与压力,转化为自身前进、成熟的动力,同时公司充分提供多种角色的培养环境,鼓励员工成为掌握投资、融资、优化运营等多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所谓“以业绩来考核人”,就是将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员工工作、衡量工作能力最根本的依据,不断探索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形成结果导向、注重效率的良好氛围。
理念优秀,决策果断
——优秀的发展理念。复星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复星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投资,包括黄金、地产、钢铁、矿业、商业的投资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些投资项目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基于复星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对“中国动力”的理解。复星真正地深入市场,懂得投资之道。准确判断形势,在不同阶段抓住了不同的高成长行业,这就是复星集团成功的一条经验。
——适应中国快速的产业成长规律。复星集团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集团优秀的发展理念与敢于决断的勇气。复星的成功,在于领导层能够快速反应,发现中国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动力的转变,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从最先开始从事的市场调查,到之后介入房地产销售、医药领域,再到后来进行的产业投资、PE投资、资产管理,复星迈出的每一步都比市场快半拍。主动出击为复星赢得了不少商机。其次是学会了适应中国快速的产业成长规律的变化,这是对中国企业家的考验,也是复星成功的关键。
稳健经营,管控风险
——聪明投资、自律自省。聪明强调的是时机的选择和理性的思考,选择和自身资源相匹配的项目;自律指的则是在把握机会时,不是什么都抓,而是首要关注其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性。对于复星来说,站在全球角度,现阶段的聪明投资就是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复星在每一年里,也许并不是明星企业。梁信军说:“我们不会跟别人去比拼规模、比拼销售额……做企业是一场马拉松,暂时的领先不代表最终的成功。与销售额比,我们更在意利润、税收、还有风险控制”
文化自觉,商业生态
——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国民企形象。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复星集团受命组馆后,主动联合阿里巴巴、苏宁电器、民生银行、大连万达、易居中国、华谊兄弟、美特斯邦威等16家各行业的龙头民营企业,只用了不到16个月建设起了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第一次以一个方阵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新面貌,在广大民营企业中传播先进文化。
这一展示的成效是明显的,不仅成为网友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演出、举办高层次国际活动最多的中国企业馆,更极大推进很多参展成员的国际业务合作。对复星而言,民企馆所展示的活力健康形象正是最好的名片,成为向国际合作伙伴美国凯雷集团、保德信金融集团、法国地中海俱乐部集团等展示的最好平台。当时,复星正与法国地中海俱乐部集团洽谈合作,该集团董事长德斯坦先生就悄悄来到民企馆参观,看复星的企业实力究竟如何。德斯坦先生事后回忆说,民企馆的效率、复星团队的高效和专业说服了他,使他确信中国元素的加入不仅不是威胁,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推动健康的商业生态和自然生态建设。世博民企馆的经历让复星越来越认识到,走出国门与全世界的合作伙伴交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对赢得国际伙伴理解、尊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复星在努力打造“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要在推动中国健康商业文明环境和健康自然生态环境营建、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和文化复兴中贡献力量。
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复星开始更多地向世界推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助故宫珍藏展品走进卢浮宫,出资共建中国木雕文化博物馆,持续推动传统戏曲保护等。
复星集团还身体力行,在世界高端人群中大力推广平衡调和、活力包容的中华太极文化。复星在华尔街成功举办太极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推介活动中,吸引到了包括美国前财长斯诺在内的政商两界重量级人物。与此同时,复星“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投资理念也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向复星的合作伙伴传递中国和中国企业崛起的善意,让世界、全球企业从中国的经济成长中分享成果、共赢发展,体会合作共生、生生不息的太极文化理念。
Ⅲ 复星集团和平安集团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两家公司的发展理念不同 不太好放一起比较。
复星走的是广域发展,涉及行业比较多比较杂。
平安走的是综合金融,主要理念是打造一站式服务。
所以说轮前景的话这个不好说。
Ⅳ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吗
是啊,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来又获得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还是我老爸的校友呢~
Ⅳ 复星集团董事长的学历是什么
这个在网络查看吧,一般会有他的学历介绍的,算是师出名门呢~
Ⅵ 复星集团郭广昌董事长是复旦哪届的毕业生
只知道他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但是哪届不太清楚。
复星郭广昌董事长本科读的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读的复旦大学工商管理。
Ⅶ 郭广昌创办的复星集团和复旦大学有什么关系吗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他创办的复星集团,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谐音“复星”。
Ⅷ 复星集团郭广昌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
本科的时候,复星的郭广昌读的是哲学,后来研究生的时候读的是工商管理管业。
Ⅸ “复星系”旗下相关上市公司有哪些
“复星系”旗下相关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南钢股份、豫园商城、友谊股份,天药股份,翔锐股份,一致药业,海翔药业,招金矿业,联华超市、复星医药(H)和复星国际等。(投投金融)
Ⅹ 上海复星集团是和哪个集团一起创办的
郭广昌,男,1967年生,浙江东阳人。现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生于浙江东阳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1985年毕业于浙江名校--东阳中学,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9年毕业留校,3年后他和四个同学用借来的3.8万元创业,靠一种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此后,复星进入房地产、百货、钢铁、金融等行业。复星投资3.5亿于张志祥(本排名139位)的“建龙钢铁”,并于2002年组建德邦证券。复星还通过友谊股份持有中国最大的连锁超市“联华超市”的股份,旗下的房地产企业复地集团是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正计划在香港上市。“复星”还持有著名财经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的股份。郭广昌持有复星集团58%的股份,他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盟员。
复旦大学本科复旦大学MBA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生物医药、房地产
行业地位: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
主要上市公司:复星实业(600196),1998年6月IPO
商业策略:借助上海的地域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展开多元化投资
历程
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
1992年,已经顺利通过TOEFL和GRE考试的郭广昌,放弃到国外发展的机会,毅然“下海”创业。
1992年他与四个同学用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出国学费3.8万元开始创业,先后从事过市场调查,食品、电子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
1993年进入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开始生产乙肝诊断试剂。靠乙肝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
1993年5月,郭广昌决定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1995年郭广昌倡导设立了“复星——大华百万科教发展基金”。
1996年设立“复星——曹家渡街道百万扶贫帮困基金”。
1996年10月开始,郭广昌先后斥资近5亿元,坚持市场导向,在现代生活医药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领域里,积极参与了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和改造嫁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开展了资源优化配置和“1+1>2”的共同发展。
1997年设立“复星——普陀百万科教发展基金”等。
1997年郭广昌把市场拓展的眼光瞄准国际市场,经过大量的艰苦工作,复星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家积极拓展业务,并首批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后,“复星集团”开始多元化历程。目前“复星”涉足房地产、钢铁、金融等行业。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沪期间,专门会见了郭广昌等12名上海非公经济企业代表,克林顿回国后还给郭广昌来信,对他和复星集团的发展表示赞赏,并约请复星到美国发展。
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郭广昌是全国政协委员,间接持有“复星实业”和“豫园商城”各35.1%和11.6%的股份,财富5.19亿元。他的投资集中在上海,目前控股、参股5家上市公司,以及其他70多家公司,去年的总销售收入达10亿美元,纳税1000万美元,有4000名员工。
他是中国资本市场中最活跃的企业家之一,他还投资媒体、钢铁行业,其中钢铁是与张志祥(第95位)合作的.复星集团旗下还有零售行业,主要是一个超市连锁,两个医药连锁和一个大卖场。
主要社会职务: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工商联九届执委会常委;
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
所获主要荣誉:
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第五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
第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0年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成就奖;
2001年中国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家“开拓奖”;
2002年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
中国400富人榜第45名;
2002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九名。
2007年度胡润百富榜榜第10名。
------------------------------------------------------------------------------------------------------------
郭广昌的三大人生转折
人大了,面临的机会和诱惑就多,选择也就多了。
尤其是像郭广昌这样的“大”人。
对复星这样的企业来说,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考验着他的睿智和创造力。这些选择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重要的关口,几乎每次选择,对郭广昌的人生轨迹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
初中毕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是被确定了的:小学—中学—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人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可是对于郭广昌来说,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出现在中学时代。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杰地灵的东阳,在经济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了师范。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农门”,就这样,成绩优异的郭广昌报考了师范。
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呆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自己的大学梦呢?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做出了第一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上了东阳中学。高中3年,靠着每星期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他熬了过来。
正是过早地担受人生的风雨和苦难,使得郭广昌能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今天的郭广昌,已经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往事了,可是他自己知道,那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抉择。
这个看似很小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的上大学的机会,他的眼界也由此而更加开阔,这为他以后在资本和产业这条路上一路飞奔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个转折点
1992年:受邓小平南巡讲话影响,放弃出国改而“下海”
郭广昌实现了他的大学梦。从东阳到上海,郭广昌发现了一片比东阳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大学期间,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接触社会上。
大学期间,郭广昌做了两件令他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事: 第一件是在1987年暑期,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骑自行车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是在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到了海南。
这两件事无疑帮助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认识了自己,更直接的结果是使他毕业时被留在了校团委。
在学校团委,他工作出色。但年轻的心使他渴望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他想出国留学,并为此积极准备,先后通过了TOFEL和GRE考试,而且还向亲戚借好了出国所需的资金。
如果命运不发生转折,他也许出国做了一名留学生。
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人生的这一轨迹。
这件事就是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在南巡中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地打动了郭广昌的心。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热情洋溢的讲话,让25岁的郭广昌热血沸腾。
上海,也因这位老人的讲话而成了投资和创业的热土。在国内也可以大有作为!何必一定要到国外去呢?
经过权衡和思考,郭广昌放弃了出国的念头,而是决定辞职,自己去闯荡一番事业,决定在上海的热土中根植自己的理想。
事实证明,郭广昌的选择是正确的。
也就是在那一年,25岁的郭广昌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和同校4位同学凑足人民币10万元,办起了当时还相当少见的信息咨询和调查专业公司。机缘和努力让他在25岁那年就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第三个转折点
创业之后,实施人才战略
此后的郭广昌,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
他和他的团队,在中国商界名声渐大。
做大了的郭广昌,对名利看得更加淡薄,对外界也保持着一贯的低调。
因为他知道,更大危机往往潜伏于顺利之时,这种“危机”就是暗藏于想做大企业过程中的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是一种在外人很难领略到的“高处不胜寒”的心境。
因此,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反而成了一种风险。
如何来度过这种风险也是人生的一大选择。
郭广昌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选择了“人才战略”来度过这个“危机”。
早在创业初始,郭广昌就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青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80分,但是我们要做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和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郭广昌不只一次地说这番话。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郭广昌深化“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的用人观念。
事实证明,“人才战略”是郭广昌最为明智的选择。
在郭看来,他的选择很多,转折点也很多,但是这三点,对他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郭广昌信奉的理念:
◆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
◆青年人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80分,但是我们要做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和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
◆我坚信,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