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软集团的主要事件
2012年7月24日,东软集团爆出知识产权商业犯罪案,涉案人数多达28人,十余人被警方拘捕,案值总计6400余万元。公开的案情显示,“2011年5月份起,出于经济利益目的,东软某公司现任副总经理李某伙同东软某公司CT机研发部负责人张某、采购负责人岳某等人,以许诺高额经济利益为手段,相继鼓动原东软公司CT机研发部17名核心技术人员窃取公司医用CT机核心技术资料后,相继离职,聚集于北京某公司,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某机械厂一厂房内,继续进行医用CT机的技术研发工作。”
该案没有走完调查审理阶段,最后的定刑和案值金额还没有确定。 2014年12月11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将与弘毅投资、高盛等投资者签订协议,由上述投资者对东软集团旗下的两家子公司——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进行增资扩股,交易涉及金额约38亿元。
其中,东软熙康将获得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共1.7亿美元(约合10.52亿人民币)的增资,同时为东软熙康管理团队及员工设置股权激励。投资完成后,东软集团仍是东软熙康的第一大股东,将持有32.81%的股权。
2. 东软集团这只股票怎么样!
1、从中长期看,软件行业是国家支持行业,向好
2、买一只股票,主要看版大盘权,大盘企稳了或即将企稳时买入。从大势上看还看不出即将企稳。但从技术面看大盘有望在2245点附近止跌。从均线东软集团受20日线压制,最近几天,KDJ金叉,MACD绿柱缩短,但量能偏小,表示买卖谨慎。若能在9.25元站稳,有可能走出头肩底形态,若站不住,则将继续下探寻底,最低可能到a.8.34元,b.7元附近。个人认为向上可能性第一,第二可能性到8.34元止跌。
可否长期持有?不妨逐步分批买入
3. 东软集团与用友网络哪个股有潜力
用友网络。
基本面分复析:
东软集团,净制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下,以长线投资者的思维,是不会选择收益率10%以下的股票进行投资,未来价值过于慢。
用友网络,净资产收益率,从2010年到现在,最差也有13%,去年是近16%
技术分析:
东软集团,日K线的MACD已经形成金叉过半了,未来涨幅可能不会很大,毕竟最高只有36.60元。
用友网络,日K线的MACD才刚形成金叉,未来涨幅是可观的,毕竟最高是74.39元。
总的来说,用友网络比较有潜力。
4. 东软集团股票代码多少
600718,你是新手吗找个代码都不知道?
5. 阿尔派为什么转让百分之五的股权给东软集团
东软集团复股份有限公司(600718.SH,以下简称制“东软集团”)对外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宣布公司将面向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今天,东软控股与阿尔派中国分别发布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披露东软控股将收购阿尔派中国持有的东软集团的部分股权。这意味着东软将通过股权激励方式,面向公司管理层和核心员工正式启动新一轮激励计划,而由东软管理层参股的东软控股增持东软集团股份,也预示着东软的核心管理团队将更聚焦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此轮激励计划的实施,将持续并充分与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形成东软在战略转型升级时期的重要助推力.
6. 东软集团股票为何爆跌
涨跌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跌,说明有人抛售,为什么抛售?因为不看好呗。
7. 东软真是垃圾,纯粹的骗子公司!
我在东软svvd部门工作一年,开发部门工作了2年,还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黑东软……先来一句酸酸的话,如果你这是一个有实力的人,何苦不去微软……
我已经做好了写完以下内容被喷的准备,不过你是大喷子也好还是小喷子也好,请你看完,然后尽可能喷的我说不出话,在此感谢了。
标题说东软是骗子公司……我想不通的是,一个骗子公司居然在全国有这么多自己的办公点,北到沈阳总部,南到成都;大连东软分公司占了半座山(自己去网络,那个城堡就是大连东软),沈阳东软占了一整个园区,如果从头到尾这都是一个骗局,我觉得这个“刘”骗子可能比马云有才华……毕竟歪门邪道走到这个份上我觉得还是很有实力的。
前两张图是大连东软的部分照片,最后一张国旗后是我所在的办公楼
待遇低,的确,我承认,我在大四实习的时候在大连东软,月工资1000,员工福利除了带着大家到处沙滩到处玩,过节发点发点月饼粽子汤圆啥的,什么巴黎贝甜什么的,也不太了解,盒子倒是挺好看,哦对,还有个四人宿舍,毕业以后,我在东软试用期刚刚拿到4k+5险1金,作为it公司,女士带着产假丈夫带着陪产假,其他婚丧家庭变故假都很齐全,我不知道还要什么待遇,前提是沈阳的消费并没有你家那高,而且沈阳的中小it公司几乎都没有公积金。
领导,最为技术阶层员工,我接触的领导只有我们办公室经理(沈阳),和以前办公室经理(大连),如果说他们三位经理是靠关系上去的我是绝对不信的,很多公司都是领导从不加班,但是我却很少能在我的经理下班后再下班,有一天我就好信儿,我就想看看我们经理每天几点走,然后我后悔了……起码,我遇见的三个经理,都是实打实的靠谱,你什么时候问他“还不走?”,他们的回答要么是“今天活多”,要么是“你先走吧,我还有点事忙活”,呵呵,这走关系,没走明白啊,不会那20%都被我遇上了吧……
这个世界总会有人站在你的对立面,我也有我不喜欢的东西,就好比我非常不喜欢php,偶尔会在csdn公众号吐槽一下,但是绝不会如此恶毒地诅咒。远了不说,我看见这个帖子,2012年2月12日就有人在诅咒东软倒闭,但是真的有点不走运,我刚刚涨了工资。就好像dnf从出生那天就有人说它这个月就会关服一样。
东软对待新人绝对是足够宽容的,这点亲身体会,员工是分等级的,我最早是1级,那时候是实习生,现在是2级,初级软件工程师,下周一我要升到3级,这三年经历了很多,以前一直以为自己行了,老牛比了,啥活都能干了,但是每一次我接触到新项目的同事,他们总会给我技术上的震撼,由于我的组长休产假,另一个组员因为孩子太小决定要做全职太太,所以临时调来一位同事,他是5年前在做我这门语言,5年后,他依旧能用这些“旧东西”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我的效率。如果你们觉得东软是靠压榨新人来盈利……我不想笑,但我忍不住。
项目不论水平多烂,能做出来就行?
我咋没发现啊!?我独自接的第一个项目其中涉及到道一个ui,要求做一个滚动式的日期和时间选择器,还拿了一些其他app做例子,我查了很久网络,做,是做出来了,但是,丑,也是丑哭了,组长路过我的工位,看见我在撸这个选择器,她只说了一句,咱们的neuui工程里有通用的,你那来设置一下属性,颜色样式都有现成的……组长一句话,我倒没有觉得多轻松,反而觉得更沉重,我查了好几天的功能,他们说居然有现成的……而这种ui,上百个,这种东西,暂不说靠烂技术,就是靠我自己,我要做多久能做出来这些功能……然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我做出来的app都是不超过10mb。
代码和语言一样,是纯粹的,如果你不懂,你一句话也听不懂,也说不出。
加班与加班费?
我在大连实习阶段,天天加班,也没说不给钱啊?来到沈阳东软,也没说天天加班啊,我新项目的同事,从来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工作从来不拖拉,每天8小时,绝对高效率工作……如果我分配的工作我干不完,我一定会和同事沟通,和领导反应,而不是成天在微信上和朋友抱怨,一聊就是一上午。我每天都会在公司多干两小时,不是为了报答公司,而是为了自己能有一天,和我身后这些同事一样牛逼。
你明明很弱,人家努力的时候,你不努力,人家下班,你跟着下班,你还想要高福利,不好意思,东软或许是个骗子,但是骗子也不想养懒人。
所以,以上,恕我难以理解在座各位的看法
对了,说到发展太快,我得纠正一下,我还真是在“小城市”生活惯了,但是“大城市”真的好吗?干这行的都知道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很厉害,但是这些地方普遍有个状况就是,公司核心员工就只有从“搬家前”带来的“大手子”,剩下干活的都是来混工龄的年轻人,最后真正能留在公司的只有那么百分之一,弄不好还会跳槽更大的公司,而我所在的东软,我的经理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因为当时因为功能做不出来,想“引咎辞职”,经理问我,你想不想在这干?我说想,那你就踏踏实实干,有难处了,找同事帮忙,身后的那个“全职太太”抬头看了我一眼,还给我一个肯定的微笑,再干不了就找我,我给你调人!虽然不知道这里多少是实话,但是我感动了,我相信,在华为的狼性态度下,是不可能允许有这种情况发生的。
程序员从来都是能干就干,不能干拎包走人,我不相信在没有人情味儿的南方有哪个公司会这么做,@dayulxl ,城市发展慢怎么了?我上班也不用起大早,赶地铁换地铁的,也不用为了省下房租水电住到N环之外,最起码,我打车还便宜啊。怎么啊?发展慢影响我喘气了,还是影响我8点半上班8点钟才起床了?
8. 谁有关于IT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案例!
IT行业是新兴行业,作为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IT行业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IT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力资源成本构成企业的最重要的运营成本,而且是企业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在过去的几年中,IT企业争相提升对员工的激励水平,以吸引和挽留他们。最频繁使用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加薪和进行股权激励(如员工与经营者持股、MBO或股票期权等)。以下分别以联想集团、北京朗新、信雅达、东软股份等公司为例,介绍这些成功经营的公司是如何进行改制从而实施股权激励的。
联想集团ESOP
联想是我国本土IT企业的杰出代表。早在1993年,联想已经开始意识到解决其产权问题的重要性。1993年,联想从所办公司变为院管公司。联想向中科院提出由管理层和员工占有35%的分红权的方案。1994年,经过联想和中国科学院一年多的磋商,中科院同意对联想股权进行划分,确定按照中科院占20%,计算所占45%,联想集团的管理层和员工占其余35%股权的分红权,从1995年实施。联想集团的管理层没要股权,要的是分红权。因为国有资产的股权属于国资局,不属于中科院,中科院无权决定如何划分。中科院没有国有资产让渡权,但有利润分配权,因此有权给予联想管理层分红权。然而即使是对分红权的分配,当时在中科院系统内也算是特例处理。另外,35%的比例也是终获批准的因素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红利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效益,这使全体联想人都关心企业的发展,而不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的得失利益。同时,它为联想的新老交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由于认识到自己的创业已经通过红利权的形式得到了认可,联想的老同志非常愿意并支持将年轻人推到领导岗位上去,他们也希望联想的事业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但是分红权毕竟不是股权,获得分红权的联想员工持股会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时机。1998年,联想更名为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并成为香港联想的最大股东。同时,有关把联想员工持股会拥有的分红权转变为股权的计划也开始实施,其指导思想是:让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业务骨干能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联想这次股权改革涉及到的只有员工持股会所持有的35%股份。这35%原来是以分红权的方式存在,这次股份改革就是要将这35%的分红权变为股权。按照1993年确定的比例,中科院和联想员工持股会正式确定中科院拥有联想65%的股权,管理层和员工自身占有其余35%的股权。
1999年,联想又在集团内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这个员工持股计划是进一步明确员工持股会所持35%股份的分配。按照1994年就已经确定的方案,第一部分是创业员工,总共有15人,将获得其中的35%,这些人主要是1984年、1985年创业时的骨干;第二部分是核心员工,约160人,他们主要是1988年6月1日以前的老员工,将获得其中的20%;第三部分是未来的骨干员工,包括现在的联想员工,获得其余的45%。可以认为,联想的股权改革是将35%的股权切割分成两份:一份用于激励老员工,这部分占35%中的55%;另一份,是对联想未来的留成,这可以看成是联想的“未来激励”,它占其余股份的45%。这一方案的最大特点正是兼顾了企业的过去和未来,既妥善地解决了早期创业人员的历史贡献问题,又恰当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途,因而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比较公平、合理的股权改革方案。
信雅达MBO
1993年3月,郭华强与香港商人熊融礼等人一起投资10万美元创办了新利软件公司。熊融礼任董事长,郭华强当总经理。1995年,沉浸在成功中的新利公司却发生了一件预想不到的事情。这一年年初,新利公司8位主要中层经理集体出走,创办了杭州恒生电子公司,也进入了他们熟悉的证券技术市场。他们出走的原因很简单——没有新利的股份。
1998年底,在新利的30%股份被折成2000多万元现金后,郭华强与新利正式分道扬镳。此后,一批与郭华强在新利共过事的管理人员先后来到他主持的信雅达公司。
2001年11月,信雅达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2个总裁级管理人员都拥有自己的股份。2002年1月,信雅达完成MBO。郭的具体做法,一是直接转让信雅达的股权:以每股一元的价格,转让实际价格为28元的股权。另一方面,郭通过转让信雅达电子的股权,再由这家公司持有信雅达股权,从而使核心团队成员间接持有信雅达。信雅达电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由郭华强与胡自强、叶慧清出资成立。郭占50%的股份,胡与叶各持25%。但是,信雅达电子经营得并不理想。至2000年中期,其每股净资产仍维持在1元左右。是年,郭开始对信雅达电子进行改组。2000年9月,胡自强以每股1元的价格将所持信雅达电子25%股权全部转让至郭华强,叶慧清也以同样价格将所持25%股权转让出去,其中12.48%转让至朱宝文、6.38%转让至张健、2.55%转让至杨文山、2.55%转让至潘庆中、1.04%转让至郭华强。同时,新任5大股东同比例对信雅达电子增资扩股至100万股。2001年9月,信雅达董事副总裁蔡亮以1:1的价格再次对信雅达电子增资6万股,信雅达电子的股权结构为:郭华强71.73%、朱宝文11.77%、张健6.02%、蔡亮5.66%、潘庆中2.41%和杨文山2.55%。
在总股本5846万股中,流通股为1800万股,占30.79%;发起人法人股为4046万股,占69.21%。而在69.21%的股权分配中,以实际持有股份比例计算,郭华强占35.8%,相当于发起人股份中的半数;其余的33.41%的股权则被许建国、朱宝文等14人核心团队成员分持,其中持股次多的许建国占10.83%。
北京朗新MBO
朗新成立于1996年4月,当时名为“北京朗新电子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福建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1200万元入主朗新,控股51%,公司更名为“北京实达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实达朗新以管理层收购(MBO)的形式将51%的控股权收回,并与实达软件脱离关系,将公司正式更名为 “北京朗新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朗新作为一个电信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几年来为实达贡献良多,期间也获得快速发展。之所以要进行这次股权变更,朗新的总裁徐长军认为,“实达朗新的机制不合理,体制设计上有矛盾,公司无法持续发展。”结局似乎只有两个,要么是由朗新的管理层采取MBO的方式,由管理层将控股权买回;要么徐长军带领管理层离开,另起炉灶。最终实达和朗新选择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双赢”的抉择,由管理层采取MBO的方式回购股份。“如果实达行使他们的控股权,否决我们的提议,朗新可能就要有一个大震荡。当时双方都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很负责,选择了后者。”
朗新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数千万元量级的股权回购,也承受着相当程度的经营压力。这样一个过程尽管非常痛苦但对于一个公司和它的管理者来说却极有意义:在融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自身发展的方向,寻找理性的游戏规则,选择好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样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在这次MBO的过程中,朗新引进了很多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而且设置了相对完整的员工期权计划,产权关系更为明晰合理。从大量海归人士的加盟不难看出,他们的目标将是海外资本市场。
而实达软件在其下属公司超速成长的时候,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成长。对于下属企业来说,实达软件无论在品牌、资金还是管理上再也难以适应这些下属企业的发展要求,反而因为各方面的局限而成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平台。他们要上市,要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在这些方面实达软件显然是不能有所帮助的。
东大阿派职工持股案
东大阿派成立于1993年6月,前身是东北大学下属的两家公司:沈阳东大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1995年公司更名为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公开发行社会公众股1500万股,公司总股本达到5500万。主要股东为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9. 东软集团股票以前是什么名称
600710曾用名:东大阿派、G东软、东软股份
10. 东软集团的性质
东北大学是大股东,但是飞利浦 阿尔派 SAP东芝inter都有股份,还有高管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