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企业管理
随着中国三峡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逐步由项目法人向集团化管理架构的转变,逐步加强了战略管理、投融资管理、资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职能,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 战略管理:初步建立健全了总公司的战略管理体系。总经理办公会是总公司的战略决策机构,负责总公司战略体系内各层次战略、规划、计划的审批;投资委员会是总公司战略决策的参谋机构,负责总公司战略体系内各层次战略、规划、计划的审议,并在总公司重大战略性事项方面为总经理办公会提供决策和专业咨询意见;计划发展部是总公司战略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总公司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3―5年发展规划,对总公司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监控,提出改进建议;各二级经营单位在总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明确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投资管理:建立了投资项目立项申报和审批制度。对于属于企业长期投资、收购、兼并等资本性经营行为,要求先提出立项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全资子公司上报总公司的立项申请报告,由总公司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管理程序进行组织评审,评审意见和主管部门意见报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决策;对总公司控股企业,按照项目的立项审批程序报请董事会、股东会决策,总公司派出的董事和股东代表在征求有关职能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并经总公司授权后代表总公司提出审批意见。 财务管理: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并帐并轨核算,组建了三峡坝区、溪洛渡、向家坝、北京和总部机关五个会计核算中心;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了“资金集中管理、会计分级核算、全面预算控制、数据综合分析”的集团化财务管理体制。对各工程建设部和二级公司全面实行了经营业绩考核,建立了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实现了预算控制、绩效考核、工资挂钩联动。 人力资源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权管理、灵活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总公司发展战略对各业务板块人才的总体需求,制订总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开发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依靠现代化手段对集团人力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和总量控制,为总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信息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促进管理体制创新和管理流程再造。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系统全面覆盖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如合同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技术供应、物资设备采购等各环节,实现了对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开发了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构建了集成化的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平台,满足了三峡电厂和葛洲坝电厂设备维护、安全运行、计划、合同、财务、文档、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的需要,提高了电厂的运行管理水平。
B.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但是物价上涨得那么历害!生活水平高不了。为什么物价上涨
现在人民因为高房价而备受煎熬,而被称为全国人民的企业的“国企”,他们却一点都不缺钱,拿人民的钱大大的消费,有些央企,特别是央企的领导人确实不像话了,中石化的陈同海一天消费数万元,中石化一盏吊灯就上千万元,一个分公司领导人就敢买350万元的茅台自己喝!
审计署昨天的审计报告公布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7户央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
从公告中发现,7家央企存在职工薪酬管理问题,涉及违规发放奖金、补贴、旅游费等。其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央企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突出,审计署在公告中有专门篇幅详述。
根据公告统计,2007-2009年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发放的问题薪酬福利超过1.5亿元;2007年,三峡集团为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22540.33万元;2007年至2010年7月,中远集团本部和所属企业使用虚假发票分别套取资金97.9万元和1689.18万元,用于发放职工奖金、补贴;广州远洋公司部分领导班子成员违规在兼任董(监)事的下属公司领取薪酬1375.51万元。
至2009年底,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公司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为职工缴纳的19.52亿元企业年金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3亿元;2006年至2009年,南方电网公司及所属单位违规动用工资结余等资金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19.40亿元。
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被称为国企的钱,也就是每个百姓的钱,没有这样涨价他们怎么会有钱如此的消费呢?没人管啊!
C. 三峡水电站的项目投资
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即电费附加费。
据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三峡后续工作目标所需的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人民币。
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审计署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对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按照三峡集团公司等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三峡工程财务决算总金额为2078.73亿元。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枢纽工程:截至决算基准日2008年12月31日,决算草案金额873.61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投资801.51亿元,升船机、坝区整理完善等尾工项目预计投资72.1亿元。截至2011年底,这两个尾工项目分别完成其总投资的38%和43%。
输变电工程:截至决算基准日2008年12月31日,输变电工程全部完工,决算草案金额348.59亿元。其中:一次系统项目322.95亿元(直流工程192.24亿元、交流工程130.71亿元),二次系统项目12.32亿元,专项费用8.59亿元,总预备费2.23亿元,电网调度大楼2.5亿元。
移民资金:截至决算基准日2011年6月30日,实行任务和资金“双包干”、纳入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的移民资金共856.53亿元,按21︰4︰75的比例分别计入防洪、航运和发电资产。此外,用于移民的资金还包括国家相关支持政策派生资金(移民资金存款利息、耕地占用税返还、超面积使用土地的出让金等)、三次提前蓄水一次性补助、工矿企业关闭破产补助等63.76亿元2。截至2011年6月30日,移民搬迁安置已支出共计757.7亿元,在建项目或未完成结算项目162.59亿元。
按照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三峡工程形成资产2078.73亿元。其中:交付三峡集团公司1729.25亿元,包括防洪资产179.87亿元、发电资产1300.24亿元、航运资产247.55亿元(含升船机等尾工项目)、坝区接待中心等其他独立资产1.59亿元;交付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资产348.59亿元;三峡办办公楼等资产8800万元待财政部批准后转出;核销80.8万元。
D. 三峡两岸的古迹如何迁移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084平方公里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曾是古代先民们劳动耕作,休养生息的重要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至今地面上耸立着形形色色的众多古代建筑,一二级台地下埋藏着大量的未经系统发掘的古代文化遗址和墓葬群。这里,地面上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天下闻名的“鬼城”——丰都名山,“长江明珠”——忠县石宝寨,南方珍贵少见的忠县“汉代双阙”,殿宇巍峨的云阳张飞庙,多姿多彩的三峡石刻……;地下有国内外闻名的巫山大溪古文化遗址,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丰都烟墩堡旧石器遗址,忠县中坝文化遗址……。长江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资源将被淹没或受到严重影响。及时保护抢救好这些地面文物,系统发掘地下文物,搞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事业,是国家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三峡工程建设本身的要求和人们的共同心愿,也是衡量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成败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就与文物部门配合,在三峡库区进行了文物资源调查工作。1990年形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论证可行性报告中专门列出了文物古迹保护迁建规划一章,并于1992年随同移民报告通过了国务院及全国人大的审查批准。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专家及
作者简介:梁福庆:男(1952年-),重庆市人,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库移民管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有关文物工作者,深入三峡库区开展了调查、勘测和试掘,并着手规划有关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随后,湖北、四川两省文物部门又在宜昌、万县设立了三峡工程文物部门保护工作站,具体进行调查、勘测、发掘、迁建等文物保护工作。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明确规定:“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的……等专业设施和文物古迹,需要复建的,应根据安置区的建设规划,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前在淹没线上复建”。《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中也指出:“淹没区及移民迁建区的文物古迹要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原则提出保护规划”。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部署,受湖北省移民局、四川省移民办(今重庆市移民局)委托,199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研究所抽调全国3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数百名科学工作者到三峡库区进行调查、勘察等规划工作,并于1996年初步制订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1997年后,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及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本着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和着力搞好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推动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
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特色及成效
2.1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的数量及特色
2.1.1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数量及资金
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共1087处,其中地面项目346处,地下项目723处(重庆752处,湖北335处)。地下723处项目的考古发掘面积为171万平方米,其中重庆127万平方米,湖北44万平方米。
2003年,根据国务院三峡建委《关于三峡工程淹没区及移民迁建区文物保护总经费及切块包干测算报告的批复》规定: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包干资金5.0587亿元(静态资金,不包括白鹤梁、石宝寨、张恒候庙、屈原祠四个重点工程项目经费),其中地面文物保护1.2628亿元、地下考古发掘3.5765亿元,行管、库房、培训、综合监理等其它费用2193万元;切块包干给重庆市3.7986亿元,湖北省1.1633亿元,国务院三峡建委统筹967万元。
2.1.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特色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文物、地面文物两大类,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2.1 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有60多处,许多遗址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特征的砍砸器、刮削器,是解决我国旧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地点。
2.1.2.2 新石器时代遗址有80多处,是解决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文化系统分界的关键地区。
2.1.2.3 古代巴人包括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墓地100多处,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
2.1.2.4 楚、秦、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500余处,是说明楚、秦及中原文化如何进入三峡地区,并与当地巴文化逐渐融合的重要地段。
2.1.2.5 古代枯水题刻6处和宋代以来洪水题刻数十几处,组成了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水文记录长廊。
2.1.2.6 东汉石阙数处和唐宋明清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数十处之中,既有著称于世的珍贵艺术品,又有可说明当地重要历史情况的历史文物。
2.1.2.7 包括庙祠、民居、桥梁等明清建筑近300处,具有鲜明的三峡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特点。
2.1.2.8 数处古代栈道、纤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址。
2.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成效
2.2.1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近10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及湖北省、重庆市文物、移民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湖北省、重庆市文物部门都制订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分阶段“倒计时”计划,并分别与各县区政府及文物保护单位签订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责任状及有关工作合同,制定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序开展了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截止2005年底,湖北、重庆两省市累计已开展文物保护项目913处(湖北323处,重庆590处),占规划任务的84%,其中地面项目334处,地下项目579处。累计下达资金6.5亿元(动态资金。下同。包括白鹤梁等四大项工程资金),折合静态资金5.118亿元,占规划资金84.5%,完成动态投资4.63亿元。地下考古发掘方面,累计完成发掘面积 143万平方米,其中湖北累计完成40万平方米,占规划任务90%;重庆累计完成103 万平方米,占规划任务79%。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一般文物数万件,各类标本10多万件。地面文物保护方面,现已征地数百亩,迁建、复建地面文物或留取资料300多处。其中,湖北省已完成留取资料71处、搬迁复建40处,原地保护5处,除屈原祠正在按计划复建外,其余地面保护项目已基本完成;重庆市完成留取资料96处、占规划任务90%;原地保护46处,占规划任务90%;完成建筑物落架拆除76处,占规划任务90%,其中完成搬迁复建16处(含张飞庙)。目前,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情况总体良好,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文物保护的投资基本控制在包干范围内。
2.2.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情况
2.2.2.1 地下文物发掘保护成效情况
三峡库区地下考古发掘项目进展较为顺利,施工进度与计划基本衔接,投资控制在限额范围内,施工管理比较规范,发掘工作能严格按照国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发掘质量较好,并有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新发现,经过近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在从学术上探索三峡地区古代历史信息方面,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丰都高家镇、烟墩堡等旧石器中期遗址的发掘,将重庆的旧石器文化向前推进至距今5-10万年前。奉节横路、鱼复浦等遗址年代在7000-8000年之间,对于研究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问题很有价值。
二是在重庆市忠县哨棚、中坝遗址等地发现的“哨棚嘴文化”可能是重庆峡江地区龙山时代以前的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三峡地区“老关庙下层文化”、“魏家梁子文化”到“哨棚嘴文化”的提出,反映着对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逐步认识过程。丰都玉溪遗址发现的相当城背溪时段的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年左右,对建立重庆地区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遗址保存有完好的城背溪文化时期的文化层,是湖北三峡工程库区城背溪文化遗存最丰富的遗址。在秭归县独石子遗址发现了较丰富的大溪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和墓葬,秭归官庄坪遗址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地层,这些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峡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内涵。
三是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哨棚嘴遗址、万州区中坝子遗址、云阳县李家坝遗址等出土的夏商周时期遗存,大大改变了人们过去对重庆地区夏商至西周这一段早期巴文化知之甚少的状况。上接新石器时代,初步显现出这一时段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并将过去通过战国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进到了春秋时代,使巴文化从商周到战国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完整序列。巴人聚落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从功能布局、建筑结构到巴人的建筑、冶金、盐业、窑业,可以说已经打开了深入研究巴人社会的神秘之门。由于不少楚墓的发现,以及湖北秭归县白水河遗址、柳林溪遗址、官庄坪遗址都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巴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四是秦汉以后大量城址、军寨、聚落、墓葬、建筑、窑业、农作遗迹的勘探发掘以及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出土,为峡江地区文明进程、战争事件、环境变迁补充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
五是对重庆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及湖北秭归东门头城址范围内的李家街遗址等的发掘,使我们对峡江地区汉、宋、明时期依山临江的县城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六是秦汉唐宋代的墓地发掘,为研究三峡地区古代的丧葬礼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同时,库区各区县加强了文物库房建设,出土文物的保管条件有显著改善,文物管理制度较为规范,没有发生文物重大安全问题。
2.2.2.2 地面文物迁建保护成效情况
三峡工程库区各地地面文物保护工作正在按规划有计划地实施。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的设计、征地等前期工作都已基本到位,建筑物落架拆除工作进展顺利,工程施工顺利开展,项目复建把关严格,质量较好,能够按计划完成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任务。其中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忠县“汉代双阙”,奉节县瞿塘峡壁石刻、清静庵、永安宫,湖北省巴东县清风亭,秭归县青滩民居、江渎庙、屈子桥、水府庙等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己经完工,保护工程质量良好,并投入旅游、文物保护开发等使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文石刻,忠县石宝寨,巫山县大昌古镇古民居,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祠等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工程施工正在按计划进行,工程进度正常,项目保护施工质量良好,能够按期完成有关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任务。
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保存了峡江古民俗建筑,展现了库区古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并为库区地方今后发展民俗旅游创造了物质条件。
2.2.2.3 文物保护工作管理成效情况
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率先实行了文物保护任务完成与资金使用完成“双包干”政策,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重庆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在全国开创了地方政府出台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系统管理办法的先河。在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中,三峡库区开拓创新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单项监理(包括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及地面文物搬迁复建的单项监理)、综合监理,促进和确保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使用及管理效益提高。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单项监理及综合监理还推广应用到“南水北调”工程及全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日常性开展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检查及文物工作稽察,有力推进了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健康、有序,确保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经费的正常使用及文物保护工作的 “双包干”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峡库区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管理的作法及经验,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推广应用到全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3 进一步搞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保护抢救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建立三峡文明工程形象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历史研究、艺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价值。因此,我们要按照依法、科学的原则,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做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3.1 依法按规定进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系统协调工作
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中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同时严格按照移民规划大纲、移民经费切块包干使用、分省市负责等有关规定来规范和指导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保证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科学有序地顺利进行。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又是三峡移民工程的子系统工程,需要与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程建设紧密衔接,协调配合,统一行动。三峡工程建设具有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特点,作为移民子系统的三峡库区的淹没区及迁建区的文物古迹保护项目,也必须与移民工作同步或者超前,才能不拖三峡工程建设的后腿,不贻误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因此,地下文物的发掘和地面文物的迁建保护,要遵循按照蓄水位从低到高优先安排的原则进行计划及实施。在移民迁建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还要注意与移民迁建区的建设活动协调配合,才能切实搞好文物保护工作。
3.2 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工作,组织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
3.2.1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会议、资料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正面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宣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家大型建设工程对文物保护的积极作用,看到解放后近50年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就是因为紧紧依靠国家大型建设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也将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得到迅速发展;正确疏导舆论,澄清和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解;引导人们理解、关心和支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合力”来齐心协力搞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与其同时,各地还可以采取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组织考察团实地考察等形式和方法,组织动员全社会来献计献策、技术支援、经济赞助等,关心、支持和帮助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3.2.2 组织动员三峡工程库区全体社会力量来进行和搞好文物保护工作。
3.2.2.1 要全力争取三峡库区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领导,努力把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变成各级政府的大事,切实加强其领导,时常研究及协调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保证文物古迹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2.2.2 要努力争取三峡库区各级建委、国土、移民、地质等有关部门的理解、协作和支持,进而在文物发掘、迁建等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划、建设规范、征用土地、资金保障、地质勘探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帮助,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3.2.2.3 要认真争取库区干部群众对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努力把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变成库区全社会的事。要采取各种措施广泛、深入宣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组织动员库区全社会来献计献策、技术支援、经济赞助、行动支持等关心、支持和帮助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如在地下文物发掘方面,积极提供有关线索,在占用土地、补偿青苗、提供发掘劳力等方面积极配合、支持,不要狭不漫天要价,同时,及时揭露、制止和打击“盗墓”行为及损毁文物行为;在地面文物迁建、复建方面,有文物价值的民居迁建时,主动将有文物价值的构件等以合理价格提供给文物部门,在地面文物复建的规划占地、提供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3.3 多渠道多方面筹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经费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耗资巨大,今后的维护费用也不菲,因此,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经费。
3.3.1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经费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以移民资金为主,各方主动支援的原则精神,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以移民资金为主,不足部分由国家、文物部门及省市政府各出一部分来解决。
3.3.2 专项向国家申请一部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资金,以解决文物古迹保护经费的不足部分资金。
3.3.3 建立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基金,组织动员全国人民、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国外有关组织等全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并通过募捐、赞助、发行债券等多种方法,广泛吸纳、筹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资金,用于三峡库区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及今后的有关文物维护工作。
3.4 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发掘、重点保护原则,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学术意识,努力提高库区文物保护科技含量
3.4.1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由于数量繁多,保护力量不足,又受水库移民工作时间制约,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又有限,因此,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发掘、重点保护”原则,在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上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保护重点,项目有取有舍,才能在有限的人力和有限的时间内保护好库区文物古迹的精品及重点。
3.4.2 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学术意识,努力建立起三峡文化的原有风貌及文化脉络。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保护文物而保护文物,而是要通过文物古迹的发掘、迁建等文物保护工作努力保护和建立起三峡文化的原有风貌及文化脉络:一是地下文物发掘工作要牢固树立学术课题意识,应以形成三峡库区学术脉络为主,要通过地下文物的发掘研究,了解和探索巴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情况,了解和探索巴、楚文化的交流、交融及发展情况,等等,从而建立及形成具有鲜明三峡特色的学术文化。二是地上文物的保护应系统全面地反映三峡库区文化的原有风貌,要通过地面文物的留取资料、迁建、复建等保护工作,重现三峡库区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重现三峡库区的特色文化。
3.4.3 要努力增大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为了提高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要努力引进及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增加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如地下发掘工作要设法应用物理勘探、三S技术、系统方法等,地面文物迁建工作要大力应用环境系统理论,采用安全环保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努力达到费省效宏的目的。
3.5 健全完善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实施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和效益
3.5.1 要进一步完善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规划、计划、项目立项评批、咨询审估、建设管理“四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综合监理、成果竣工验收、财务审计、项目销号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实施管理体系,促进和确保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5.2 要注意健全完善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监督信息系统。要努力健全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简报、报告、月报、季报、年报等统计、信息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工作档案,并通过计算机联网,建立起信息收集全面、详细,反映及时、快捷的信息系统,以便文物管理部门及有关领导部门全面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决策解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日常性检查和稽察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保证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及圆满完成。
3.6 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库区文物保护工作
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把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物的文化保存、考古、教育、旅游、发展地方经济等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及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是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严格区分和使用文物保护经费与发展经费的前提下,可以充分保护和利用库区文物资源,通过地面文物的复原搬迁,重现三峡历史风采,结合地下文物的发掘展示,提高三峡文物知名度,辅以三峡新的人文自然景观,系统开发三峡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有:
3.6.1 迁建保护寺庙、塔、桥、石刻等古迹或纪念性建筑物时,要认真考虑它们的时代文物价值性和旅游开发性的有机结合;
3.6.2 迁建保护传统民居时,可选其典型修建成民俗街、民俗村落,在完成迁建保护任务的同时,可供人们旅游参观;
3.6.3 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的财力、物力修建文物库房或博物馆、博物馆区,保存及展示各种文物,或将三峡库区一些各具特色的寺庙、殿宇、街道等复原或浓缩修建于内,再现三峡库区的历史风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供人们旅游欣赏、参观学习;
3.6.4 一些价值不大的文物经专家鉴定筛选后可由国家批准成立的文物商店出售给国内外游客,或进行文物复制出售给游客,以文物养文物等等,从而使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E. 想知道: 宜昌市 宜昌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培训中心 在哪
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位于三峡坝区三峡工程大酒店正后面坎上
F. 广州东站广场前面的烂尾楼的详情,谁知道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天知道,如果是钱能解决的,就不会成烂尾楼了,那块地几百亿吧,
G. 三峡工程的完工给我们带来了是机遇吗
1997年11月来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源功,标志着第一期工程结束、进入第二期工程实施阶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是跨世纪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不仅对我国能源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布局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分析和研究三峡工程对湖北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机遇、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十分必要。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湖北省内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跨世纪工程,湖北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要搞好库区移民工作,深化改革,调整湖北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围绕三峡工程,带动湖北地区工农业、交通运输、商贸物资、旅游及信息等诸多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在服务三峡过程中,应综合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