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总结

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总结

发布时间:2021-01-27 01:56:28

1. 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调节利润,这些公司调整的是“资产减值损失”,还是“资产减值准备”

新会计准则来下“资产减值自损失”包含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减值。减值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不再计入管理费用。
“资产减值准备”是资产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不显示。资产显示净值,即资产净值=资产-资产减值准备

2. 新会计准则针对上市公司利润调节还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多项新准则影响企业利润
现行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中获得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及债转股等方式偿还债务,其原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存货的计账方法,新准则中也做了调整。“后进先出法”被取消,企业一律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对于原本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而言,转换计账方法,至少会引起毛利率的波动。而具体的影响,则还取决于其存货周转情况、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
(二)压缩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会计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粉饰经营业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一,存货发出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当期利润产生明显的影响。当存货的价格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得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当期利润减少;而采用先进先出法,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利润增加。当存货的价格下降时,则作用相反。以往企业通过变更对存货的计价方法就可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目的。由于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新准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这项准则变动将使得企业无法再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作为利润调节手段,促使企业的存货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历史成本,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
第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是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惯用手段。企业在亏损会计期间通过转回前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可以达到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在盈利会计期间,进行反向操纵,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增加当期费用,降低当期利润,以便以后期间利润下降时再予以转回。
(三)抑制关联方操纵
关联方操纵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之一,新会计准则对其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企业在利润操纵中往往倾向于利用确乏公允性的关联交易,将利润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新准则对关联方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扩展,包括了一系列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三大类。且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明确指出需要披露的层次具体包括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此外,关联方发生交易,取消金额或比例的披露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重大交易须同时披露交易金额和交易额占该类总交易额的比例;对未结算项目要求披露详细信息及金额;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新准则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第二,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新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此外,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旧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且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
综上所述,与现行17项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规范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容比较全面。新会计准则先在上市公司中实行,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还存在差异。除极少数事项外,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显然、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上市公司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http://www.studa.net/kuaiji/070207/1630272-2.html

新会计准则3项规定对企业利润影响最大:
http://info.ceo.hc360.com/2006/11/23082732380.shtml

仅供参考!

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相关实证以及对它们的分析

利用会计报表识别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傅继波 (一) 利润操纵可以定义为公司管理层违反一般会计准则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证券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并决定其资金投向的。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经过利润操纵行为后的会计报表信息,投资者据以推测、判断公司未来业绩的水平,将变得毫无意义,投资者的利益必将受到侵害。更为严重的是,错误的信息将导致资金非合理的流动,使证券市场丧失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无论是对广大投资者、注册会计师,还是市场监管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法很多,往往又比较隐蔽,不了解公司实际情况的外部人员很难发现,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是广大投资者可以直接以较低成本获取的公开信息。所以如何从公司的会计信息来辨别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为了识别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我们可以将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分成两类:第一类反映公司操纵利润的倾向。实证研究表明,具有某些特征的公司容易发生利润操纵行为。例如增长较快而规模较小的公司为了保证较高的增长率以维持其股价,往往会发生利润操纵行为;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那些前景堪忧的公司中。第二类信息是会计报表中与现金流有关的科目和各类应计科目。上市公司常常是通过虚增收入、虚计存货、虚减成本等手段操纵利润,任何利润操纵行为必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某些科目。这样,就为利用会计报表来识别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提供了可能。综合两类信息,我们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1、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该指标等于第t年与第t-1年应收帐款周转率之比,反映了连续两年应收帐款和销售收入之间是否保持相对的稳定。应收帐款周转率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因为公司为应付激烈的竞争而改变公司销售信用政策来扩大销售,也可能是公司通过虚增应收帐款增加收入。无论是哪种情况,公司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增大。 2、毛利率指标。该指标等于第t年与第t-1年毛利率之比。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这是公司前景不妙的一个信号。因为前景不好的公司容易发生利润操纵,所以该指标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即指标越小于1,公司利润操纵的可能性越大。 3、资产质量指标。资产质量是指资产给公司带来利润的能力,公司帐面上的有些资产能否为公司盈利并不确定,如无形资产、待摊费用等,所以往往用这些盈利能力不确定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质量的指标。如果公司将应该摊入本期的费用资本化,或推迟确认费用,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那么资产的质量就会下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公司连续两年的资产质量,来分析公司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4、销售额增长指标。该指标等于第t年与第t-1年的销售额之比,反映了公司的成长性。销售额的增长本身并不意味着利润操纵,但是成长型的公司较其他公司更容易发生利润操纵,因为这类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对资本的需求给公司的管理层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要求公司达到一定的利润。当公司的增长率达不到市场的预期时,公司的股价会大幅下降,这使得这类公司有更强烈的动机操纵利润。 5、折旧率指标。该指标是第t年与第t-1年的折旧率之比,折旧率=本期折旧/(本期折旧+固定资产净值)。折旧率指标小于1,说明公司折旧的速度下降了,可能是由于公司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改变了折旧的方法以提高利润水平,所以公司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增大了。 6、费用率指标。该指标是第t年与第t-1年的费用率之比,费用率为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标大于1,说明公司的费用率上升,这是公司前景悲观的一个信号。所以该指标和公司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7、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是第t年与第t-1年的资产负债率之比。一般来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保持相对的稳定。所以如果两年间公司资产负债率发生较大的变化,就要考虑公司是否存在利用债务合同操纵利润的行为。 8、应计项目占总资产比例指标。应计项目的会计处理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管理者往往通过这些科目进行利润操纵。如果应计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变化较大,公司就有利润操纵的嫌疑。我们可以用下面一个指标来反映应计项目占总资产的比重: (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本期折旧与摊销)+总资产 我们很容易从公司连续两年的会计报表中获取上述的指标。这些指标给我们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非利润操纵因素也可能会导致上述指标的波动。因此,上面的分析只是给出了公司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不能仅凭这些指标就断定公司有利润操纵的行为,还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总而言之,我们不但可以从会计报表中获取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分析会计报表,对其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做出一定的判断。

满意请采纳

4. 求: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英文文献!!!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十大手段》
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报告亮相后,除去那些预警预亏的公司外,其他公司大多数在每股收益上又创了新高,交出了一份好看的答卷。但是,随着银广夏虚假利润的暴露,结合科技股泡沫的破灭,投资者已经理性地对待上市公司的业绩,业绩的好坏并不决定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已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这几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确实存在虚假成分,本人总结出部分上市公司虚增利润主要有以下十大手段:
一、成立法律上无关联关系而实际上控制的公司,进行大量交易,虚做收入。
上市公司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点,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这些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由上市公司所控制,平常作为一个销售点,通过从上市公司有限公司客户的环节,正常销售上市公司的产品,在利润不足时,将大量产品“销售”给这些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商品仍在公司,只由上市公司向有限责任公司开出发票的提货单,便完成了大额销售,虚增巨额利润。

二、对非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虚做投资收益
对于占被投资单位的股权在20%到50%之间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因这些被投资单位未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没有延伸审计,而上市公司往往要求这些公司虚做利润,上市公司因此而虚增投资收益,至于这些子公司是否有盈利,就不得而知了。

三、管理费用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一些由国有企业的分厂或分公司改制上市的公司,在人员及一些管理费用方面,与大股东之间没有分开,费用的分摊也无严格区分标准和依据,因此这类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管理费用变成可以随意分摊,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四、免费或近乎免费使用控股股东的房屋和土地,减少支出、虚增利润
一些由国有企业的分厂或分公司改制上市的公司,使用控股股东的房屋和土地,几乎是免费使用,而房屋的维护、折旧和交纳有关税费则全部由控股股东开支,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成本,虚增了上市公司的利润。

五、与控股股东共用同一个商标品牌,大量广告宣传费开支由控股股东开支
与控股股东共享用一个品牌几乎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通病,有的是由控股股东拥有产权,有的由上市公司拥有产权,在控股股东拥有产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只需支付少许使用费用,而品牌宣传的大额费用由控股股东开支,而未让上市公司分摊,虚增了上市公司的利润。
六、大量期间费用挤入在建工程,虚增利润
在建工程仅仅是核算与工程开支有关的一些费用和支出的会计科目,而到底哪些与工程有关,哪些与工程无关,对非经办人而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如一些差旅费、招待费用等,一些上市公司在建工程的核算内容随意性较大,将大量期间费用列入在建工程,虚增利润。

七、多交所得税,年度内申请退回,冲减所得税费用,增加净利润
对于一些享受所得税先征后退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对返还所得税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到时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先按利润总额计提所得税,而交纳时超过了计提的所得税,然后申请退回应返还的所得税和多交纳的部分,将退回部分予以冲减所得税费用数额很少,甚至出现负数,虚增盈利。
八、假借其他公司名义将资金转借给控股股东,并收取大额资金占用费,增加利润
中国证监会三令无申,不允许大股东占用资金,为逃避监管和处罚,部分上市公司借给一些可控制的非关联企业大额资金,再由这些企业转借给控股股东,在期末时再向这些企业收取高额资金占用费。增加利润。

九、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别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共需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年,不影响当年利润,而以后年度冲回减值准备时则可以增加当年利润,某些上市公司为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先前提取大额减值准备,而以后以各种各义说明那些已减值资产逐年恢复了原有价值,因此冲回已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至于资产的减值和升值本来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主观问题,提取减值准备为以后增加利润提取了来源。

十、与其他上市公司联手,互相高价转让长期股权投资,超出帐面价值的转让价形成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将一些拥有重大影响的子公司,以高于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的价格转让给另一家上市公司,高于帐面价值的部分作为投资收益。当然对方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多出冤枉钱,作为补偿,以同样方式向对方购买子公司,做到互不相欠,而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超值购买子公司不影响公司当期利润。
上述所列举虚增利润十大手段,从表面上看,大多数情况并没有违反有关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从本质上看则虚增了利润,这正是一些上市公司比较常用且带有普遍性的做假手段。
"Inflated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of the 10 means"
Listed company in 2001 after the interim report appearance, except for those companies warning Yukui, the majority of other companies on the earnings per share also set a new high, to proce a good-looking of the respondents. However, as Yin Guangxia false profits of exposure, with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vestors have reason to treat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good or bad performance of the stock market does not decide the two Change, from one aspect Investors have reflected on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are skeptical about.
In fac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profits of some listed companies there are indeed fake, I summarized some listed companies inflated profit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10 means:
Firs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 and in fact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rol of the company, a larg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to do virtual income.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distributed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s point of sale, conversion t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thes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actually controlled by listed companies, usually as a point of sale, through Limited, a listed company from the part of the normal sale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cts, the profit is insufficient, a large number of procts will "sell" to thes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in fact, commodities are still companies, listed companies only to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to invoice the bill of lading, it completed the sale of large, empty By huge profits.

Second, the non-inclusion of statements of the merger, a subsidiary accounting for using the equity method, investment income do virtual
The unit accounted for the equity investment of 20% to 50% between the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using the equity method investment income, investment by these units were not included in consolidated accounting statements of the scope of the audit process are often not Extension of the audit, listed companies often require these companies to do virtual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refore inflated investment income, for these subsidiaries is a profit, on the unknown.

Third, management fees into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regulator
S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branch or branche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some of the staff and management costs, and major shareholders are not separated from the cost-sharing has no strict distinction between standard and basis, with such major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Between the management fee can become a free sharing, as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regulator.

4, free or virtually free use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the housing and land, rece expenditure, inflated profits
S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branch or branche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use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the housing and land, is almost free of charge, and housing maintenance, depreciation and related taxes and fees are paid by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all expenditure and rece the listed companies The cost of a listed company inflated profits.

5, with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hare the same trademark brands, large advertising expenses from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expenditure
And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with a brand share of listed companies is almost a common problem, some property owned by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ome property owned by the listed companies,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wne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ircumstances, the listed companies only pay a small fee to use, and the brand Promotion of large fees from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expenditure, not to share listed companies, listed companies inflated the profits.
6, ring the massive costs squeeze into the construction-in-progress, inflated profits
Construction-in-progress is only accounting and engineering costs related to some of the costs and expenditure accounting subjects, but in the end with what works,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roject, in terms of non-Action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trict, as some travel, hospitality, etc. , A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works for the accounting content of arbitrary larger, will include a lot ring the construction-in-progress costs, inflated profits.

7, to pay income tax return for the year, Chongjian income tax expenses, net profit increase
For income tax Xianzheng back to enjoy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list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n a cash basis return of income tax system, it was received directly Chongjian income tax expense, to their total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vision income tax, paid when Provision of more than income tax, then, should be returned for refund of income tax and pay some more, will be Chongjian income tax rebate of the amount for little or negative, inflated profits.
8, the name of other companies on behalf of the funds Zhuanjie to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will collect large sums of money occupancy costs, increase profits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to three non-Shanghai,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does not allow occupation of funds, to escape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some listed companies may lend some of the non-affiliated companies control large funds, and then from these enterprises to Zhuanji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in the end of the period These companies charge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high capital costs. Increase profits.

9, the use of assets for impairment adjustment of profit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1999 and 2001 respectiv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ystem, would require a total of eight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in the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of the year, profit was not affected, and the year after back-impairment Preparations that can increase profits, some listed companie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policy, previously extracted large amounts of impairment, and after a variety of meaning that those who have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each year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value, so back - Have mentioned impairment, inflated profits, as for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revaluation itself is difficult to define a subjective issue, after preparations for impairment from increased profits from the source.

10, jointly with other listed companies, mutual transfer of high-priced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s in excess of book value of the transfer price formation of investment income

Some listed companies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ubsidiaries, higher than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book value of the transfer price of a listed company to another, higher than the book value as part of investment income. Of course, the other for no reason and no reason can not be wronged more money as compensation, in the same way to the other party to purchase subsidiaries, owed to each other,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Value does not affect the company's subsidiaries to purchase the current profit.
Cited by the inflated profits above 10 means the surface, the majority of cases and not in violation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from the essence, the inflated profits, this is some listed companies with relatively common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bogus means.
相关http://www.hh80.com/BBS826/topic/20049/2004924172418.htm(不过没英文哦 英文是自己翻的)

5. 求关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方面的外文资料

"Inflated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of the 10 means"
Listed company in 2001 after the interim report appearance, except for those companies warning Yukui, the majority of other companies on the earnings per share also set a new high, to proce a good-looking of the respondents. However, as Yin Guangxia false profits of exposure, with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vestors have reason to treat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good or bad performance of the stock market does not decide the two Change, from one aspect Investors have reflected on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are skeptical about.
In fac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profits of some listed companies there are indeed fake, I summarized some listed companies inflated profit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10 means:
Firs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 and in fact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rol of the company, a larg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to do virtual income.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distributed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s point of sale, conversion to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thes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actually controlled by listed companies, usually as a point of sale, through Limited, a listed company from the part of the normal sale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cts, the profit is insufficient, a large number of procts will "sell" to thes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in fact, commodities are still companies, listed companies only to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to invoice the bill of lading, it completed the sale of large, empty By huge profits.

Second, the non-inclusion of statements of the merger, a subsidiary accounting for using the equity method, investment income do virtual
The unit accounted for the equity investment of 20% to 50% between the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using the equity method investment income, investment by these units were not included in consolidated accounting statements of the scope of the audit process are often not Extension of the audit, listed companies often require these companies to do virtual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refore inflated investment income, for these subsidiaries is a profit, on the unknown.

Third, management fees into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regulator
S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branch or branche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some of the staff and management costs, and major shareholders are not separated from the cost-sharing has no strict distinction between standard and basis, with such major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Between the management fee can become a free sharing, as the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regulator.

4, free or virtually free use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the housing and land, rece expenditure, inflated profits
Som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branch or branches of the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use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the housing and land, is almost free of charge, and housing maintenance, depreciation and related taxes and fees are paid by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all expenditure and rece the listed companies The cost of a listed company inflated profits.

5, with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hare the same trademark brands, large advertising expenses from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expenditure
And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with a brand share of listed companies is almost a common problem, some property owned by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ome property owned by the listed companies,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wne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ircumstances, the listed companies only pay a small fee to use, and the brand Promotion of large fees from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expenditure, not to share listed companies, listed companies inflated the profits.
6, ring the massive costs squeeze into the construction-in-progress, inflated profits
Construction-in-progress is only accounting and engineering costs related to some of the costs and expenditure accounting subjects, but in the end with what works,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roject, in terms of non-Action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trict, as some travel, hospitality, etc. , A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works for the accounting content of arbitrary larger, will include a lot ring the construction-in-progress costs, inflated profits.

7, to pay income tax return for the year, Chongjian income tax expenses, net profit increase
For income tax Xianzheng back to enjoy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listed companie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n a cash basis return of income tax system, it was received directly Chongjian income tax expense, to their total profits of listed companies Provision income tax, paid when Provision of more than income tax, then, should be returned for refund of income tax and pay some more, will be Chongjian income tax rebate of the amount for little or negative, inflated profits.
8, the name of other companies on behalf of the funds Zhuanjie to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will collect large sums of money occupancy costs, increase profits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to three non-Shanghai,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does not allow occupation of funds, to escape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some listed companies may lend some of the non-affiliated companies control large funds, and then from these enterprises to Zhuanji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in the end of the period These companies charge to the occupation of the high capital costs. Increase profits.

9, the use of assets for impairment adjustment of profit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1999 and 2001 respectiv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ccounting system, would require a total of eight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in the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of the year, profit was not affected, and the year after back-impairment Preparations that can increase profits, some listed companie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policy, previously extracted large amounts of impairment, and after a variety of meaning that those who have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each year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value, so back - Have mentioned impairment, inflated profits, as for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revaluation itself is difficult to define a subjective issue, after preparations for impairment from increased profits from the source.

10, jointly with other listed companies, mutual transfer of high-priced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s in excess of book value of the transfer price formation of investment income

Some listed companies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ubsidiaries, higher than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book value of the transfer price of a listed company to another, higher than the book value as part of investment income. Of course, the other for no reason and no reason can not be wronged more money as compensation, in the same way to the other party to purchase subsidiaries, owed to each other,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Value does not affect the company's subsidiaries to purchase the current profit.
Cited by the inflated profits above 10 means the surface, the majority of cases and not in violation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from the essence, the inflated profits, this is some listed companies with relatively common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bogus means.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十大手段》
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报告亮相后,除去那些预警预亏的公司外,其他公司大多数在每股收益上又创了新高,交出了一份好看的答卷。但是,随着银广夏虚假利润的暴露,结合科技股泡沫的破灭,投资者已经理性地对待上市公司的业绩,业绩的好坏并不决定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已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这几年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确实存在虚假成分,本人总结出部分上市公司虚增利润主要有以下十大手段:
一、成立法律上无关联关系而实际上控制的公司,进行大量交易,虚做收入。
上市公司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销售点,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这些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由上市公司所控制,平常作为一个销售点,通过从上市公司有限公司客户的环节,正常销售上市公司的产品,在利润不足时,将大量产品“销售”给这些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商品仍在公司,只由上市公司向有限责任公司开出发票的提货单,便完成了大额销售,虚增巨额利润。

二、对非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虚做投资收益
对于占被投资单位的股权在20%到50%之间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因这些被投资单位未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没有延伸审计,而上市公司往往要求这些公司虚做利润,上市公司因此而虚增投资收益,至于这些子公司是否有盈利,就不得而知了。

三、管理费用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一些由国有企业的分厂或分公司改制上市的公司,在人员及一些管理费用方面,与大股东之间没有分开,费用的分摊也无严格区分标准和依据,因此这类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管理费用变成可以随意分摊,成为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四、免费或近乎免费使用控股股东的房屋和土地,减少支出、虚增利润
一些由国有企业的分厂或分公司改制上市的公司,使用控股股东的房屋和土地,几乎是免费使用,而房屋的维护、折旧和交纳有关税费则全部由控股股东开支,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成本,虚增了上市公司的利润。

五、与控股股东共用同一个商标品牌,大量广告宣传费开支由控股股东开支
与控股股东共享用一个品牌几乎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通病,有的是由控股股东拥有产权,有的由上市公司拥有产权,在控股股东拥有产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只需支付少许使用费用,而品牌宣传的大额费用由控股股东开支,而未让上市公司分摊,虚增了上市公司的利润。
六、大量期间费用挤入在建工程,虚增利润
在建工程仅仅是核算与工程开支有关的一些费用和支出的会计科目,而到底哪些与工程有关,哪些与工程无关,对非经办人而言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如一些差旅费、招待费用等,一些上市公司在建工程的核算内容随意性较大,将大量期间费用列入在建工程,虚增利润。

七、多交所得税,年度内申请退回,冲减所得税费用,增加净利润
对于一些享受所得税先征后退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对返还所得税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到时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先按利润总额计提所得税,而交纳时超过了计提的所得税,然后申请退回应返还的所得税和多交纳的部分,将退回部分予以冲减所得税费用数额很少,甚至出现负数,虚增盈利。
八、假借其他公司名义将资金转借给控股股东,并收取大额资金占用费,增加利润
中国证监会三令无申,不允许大股东占用资金,为逃避监管和处罚,部分上市公司借给一些可控制的非关联企业大额资金,再由这些企业转借给控股股东,在期末时再向这些企业收取高额资金占用费。增加利润。

九、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别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共需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当年,不影响当年利润,而以后年度冲回减值准备时则可以增加当年利润,某些上市公司为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先前提取大额减值准备,而以后以各种各义说明那些已减值资产逐年恢复了原有价值,因此冲回已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至于资产的减值和升值本来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主观问题,提取减值准备为以后增加利润提取了来源。

十、与其他上市公司联手,互相高价转让长期股权投资,超出帐面价值的转让价形成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将一些拥有重大影响的子公司,以高于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的价格转让给另一家上市公司,高于帐面价值的部分作为投资收益。当然对方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多出冤枉钱,作为补偿,以同样方式向对方购买子公司,做到互不相欠,而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超值购买子公司不影响公司当期利润。
上述所列举虚增利润十大手段,从表面上看,大多数情况并没有违反有关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从本质上看则虚增了利润,这正是一些上市公司比较常用且带有普遍性的做假手段。

以助人为快乐之本。

6. 本人会计专业,大四,准备写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内容…见补充

这个抄论题我毕业的时袭候也写过。我的题目是《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里面就有涉及到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内容。你的题目可以定为《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等等。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首先分析一下资产减值准备这个科目,然后分析一下它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利润的,再举例证明,最后出结论等等。这一类的文章网上有很多。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么,你可以到他们的官网上去找,季报、年报都会公布的。

7. 怎么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润的以五粮液为例

1、虚假财务报表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更难以识别,常见的手段有:
(1)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利润虚增或虚减。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A、销售行为完成(商品已销售,商品发出,取得权利;劳务已提供),无论货款是否收到,即可视为收入实现;B、按生产进度确认(完工程度或工程进度);C、按合同约定确认,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同时规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还应扣除折扣、折让、销售退回。造假时,企业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或调整扣除项目。
(2)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费用。如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使帐面资产或产品成本费用虚增、虚减。
(3)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A、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B、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C、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主要方式有:A、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B、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C、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D、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E、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一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往往带有间发性;另一个特点是非上市公司企业的利润大量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6)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帐、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7)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资产负债表,严格的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
企业通过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达到减少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
(8)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9)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主要做法是在对外投资中,企业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权益法或成本法来进行对外投资核算,从而增大投资收益,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如: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但规定公司将对外投资转让时,必须借记与这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同时贷记营业外收入。这一规定无疑给企业虚增利润提供了借口。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协议相互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评估资产时彼此将对方资产价值高估,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对方的关联企业,从而将高估的资产价值作为营业外收入虚增彼此的利润。这是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的又一方法。
此外还有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调节利润、虚增资本金等。
2、虚假财务报表的识别方法
(1)对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的识别方法:
主要采取掌握证据,对比分析,查帐核实等手段进行,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①尽可能多的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比异同点,对差异的数据提出质疑。
②连续向企业要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有差异的数据进行质疑。
③核对各财务报表内部的平衡关系和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找出疑点。
④与平时观察掌握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关键或重要财务项目的漏洞、疑点。
⑤现场调查,进行帐表、帐帐、帐证和帐实核对。
(2)对会计方法选择形成的虚假报表的识别方法:
此类情况的会计较为高明,往往做到了报表平衡及帐表、帐帐、帐证等相符,因此在识别方法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①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其方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相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损益表含有“水分”。
②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该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关联企业,就应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以不等价交换方式与关联企业交易从而虚增或虚减利润的现象。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
③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调节利润时,主要在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对此类情况该方法特别有效。
④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想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
3、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分析和调整
(1)对损益表的分析与调整
一般情况下,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调整:
①了解收入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如不一致,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应分析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的来源是否真实、合理。
②了解费用支出的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如不一致,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如果费用成本过高或过低,则应分析存货的计价方法、折旧计提方法以及折旧年限是否合理,有无关联交易形成不等价交换等。
③如果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过大或绝对量较大,或通过前后期报表对比有较大的变动,则应分析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有无通过关联交易形成虚增、虚减利润的情况。
④将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和现金净流量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差异的大小,判断分析营业收入是否正常、利润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损益表中利润总额较大且主要由营业利润构成,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净流量较小,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等)较大且出现不正常增长,则虚假利润的可能性较大,应进一步摸清情况并作相应调整。
(2)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调整
①流动资产项目的分析与调整:
A、短期投资:关键是落实投资的合法有效性。
— 种类有哪些?
— 是否合法合规?
— 投资来源是否真的为闲置资金?如不是,有可能占用经营资金,来源可能是银行借款,导致营运资金缺口,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
— 是否做过抵押、质押?已抵押、质押的短期投资不能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应从资产项中予以扣除。
— 价值如何?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历史成本?
B应收票据
— 数量多少?是否真实?如过多,应了解是否属于正常的商品交易。与前后期报表对比,分析是否与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发生规律一致等。
— 承兑人是谁?
— 可贴现性如何?
— 期限是否超过所定期限?
— 是否合法?有无拒付事项?
C、应收帐款
— 数量多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多大?是否真实?
— 帐龄长短?对呆帐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金融形式较紧张的情况下,购货单位会以赊购方式作为筹资手段,易导致发生呆帐。分析后对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应从应收帐款中予以剔除。
— 帐款分布情况?(客户的分布情况、区域的分布情况)
— 企业坏帐损失和回收政策是什么?
— 坏帐准备能否弥补损失?
D、存货
存货指企业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以及商品等。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计价方法如何?如在通货膨胀时,采用后进先出法,高估存货成本,可减少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低估费用,增加利润。关键要比较前后期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一贯根据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调整。
— 存货量在流动资产和总资产中的比重高低?与合理的存货差别多大?其原因是什么?
— 存货周转速度是否正常?
— 存货结构如何?
材料:过多,是否有不合理超储积压

存货构成内容 在产品:过少,是否生产在萎缩;过
多,是否生产效率低?
产成品:过多,是否销售受阻?
生产用
生产适应性结构 管理部门用
非生产用
非经营范围用
质量完好
质量结构 霉烂变质、毁损
冷背呆滞,变现能力差
— 是否作了抵押、质押?
— 变现能力如何?
— 市场价值如何?
E、其他应收款
如数额长期居高不下,应特别关注有如下情况:
— 是否有较多长期未还的个人借款(挪用公款?)
— 对外借款?
— 是否有当地党政部门平调资金?
— 是否有注册资本的虚拟处理?
F、其他
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般不是主要分析项目,但如果数额过大,且时间较长,则要关注其真实性、原因和管理的有效性。
②非流动资产
A、长期投资
经济过热?
— 投资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正常环境?
生产经营扩张需要?
— 流动性如何?(是否有较强的变现能力?)
— 变现价值有多大?
— 盈利能力如何?
B、固定资产
— 原值、净值占总资产中的比重是否恰当?一般说来,技术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高,如果过低,有可能缺乏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低,如果过高,有可能出现设备闲置。
— 原值与净值比较的情况。主要据此分析企业生产技术含量的先进性。
— 折旧方法是否合理?
— 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生产用。应分析主要关键设备配置与经营规模是否
适应?
非生产用。
— 是否已作了抵押?
C、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 真实价值如何?
— 数额大小?
③负债
数量多少?
A、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 拖欠情况?还款意愿判定。
是否全面反映?
B、应付帐款
— 是否全面反映?
— 帐龄如何?
— 是否经常拖欠?
— 内容是否是贸易负债?
C、应付票据
— 数额大小?
— 付款对象?
— 期限、利率、到期日怎样?是否与借款期限项冲突?
D、应交税金
— 数量多少?
— 与交税期限比较。主要分析是否用借款交税的可能性。
E、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企业财务报表以外反映的业务,主要指对外担保、未决诉讼、已贴现未到期票据和质量事故赔偿纠纷等。信贷人员一般可通过报表附注、日常调查等渠道掌握情况。主要应分析以下一些内容:
— 数量多少?
— 付给谁?
— 什么条件下转化为真实负债?
— 对外担保是以什么资产作担保?
④所有者权益
主要分析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无进帐单和验资证明,在帐表上直接虚拟登记形成虚假资本。这种情况主要通过了解企业的现金(含存款)资金进出情况即可分析出真假并据此予以调整。一般说来此类企业的信贷风险非常高,一经发现,无论是评级还是贷款决策均应予以否定。
— 借款形成资本。企业往往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款时:
借: 银行存款
贷:资本金
还款时:
借: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银行存款
对于一个成立不久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构成主要是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且一直保持高比例的金额,或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出现与实收资本相当的借方发生额甚至出现借方余额,则上述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应进一步通过查帐弄清事实真相,并对虚假数据进行调整。
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对每个企业以及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整。一般说来,对重点企业(包括将评为A级以上的企业,或拟决定信贷准入将进行较大额度信贷投入的企业等)应重点分析调整;对某一具体企业,又应对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包括对银行债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经分析可能有较大出入的项目等)进行重点分析调整。总的原则是“突出重点,抓大放小”。

8. 上市公司是如何操纵利润的

3、将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

这个容易理解,比如一家企业2010年买了10套房,共1000万。到现在这些房子已经涨到了5000万。如果按照成本计量,那账面上依然是1000万,那如果改为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是所谓的市价,那么账面上将是5000万,平白无故地增加4000万。

4、利息处理的猫腻。

在利息处理中,分为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比如说房企经常要贷款拿地盖房子,这里就会涉及到长期借款。如果房子还没盖好,这里又欠着银行的钱,这时的利息支出是算作资本化的,即算作房屋的价值,不影响利润;如果房子盖好了,开始出售,那就要费用化处理,应该算作出售价格的一部分。但这时就要把原来没算的利息算做费用,冲减利润。

因此,很多企业为了不减少利润,在账面上迟迟拖着不把在建工程确认为固定资产,因此利息也就迟迟不会影响到利润,间接地增加当期利润。但这种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

其实调节利润的手段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说明。但最后笨笨想提几个自己遇见比较奇葩的利润调节大法。

1、会计中俗称“垃圾箱”——应收款

感觉好像这钱收不回来了,但又对未来回款带有一丝幻想,这么纠结咋办?!没关系,放进应收账款吧!你看,既不影响利润,又不确认损失,多好!

2、商誉减值准备。

根据会计新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应当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这其中就很有意思了。商誉的定价是很难界定的,你说值10亿,他说值百亿。因此很多企业会利用商誉为利润大洗澡,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今年扭亏无望,干脆多减值一些,减轻未来几年利润的压力。

3、投资收益。

还是拿买房子举例,比如你2010年买了A楼盘1套100平的房子,花了100万,现在2017年你又买了A楼盘1套100平的房子,花了500万;这时,你原来的那套房投资收益就是400万,利润也多了400万。是不是很神奇,买买买也能做利润。

讲真,如果你有扎实的会计基础,你去深挖财务报表其实比小说都更有意思。

9. 企业如何通过会计手段调节企业的利润

如果楼主真想有人回答你,为何不上网找到相关事实填写在问题补充里面呢?

一是匿名,二是没分,三是要别人上网查找相关事实,最后还要回答一连串的问题。不吐槽才怪呢

10. 识别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有哪些

利润操纵一般是指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危害极大,它歪曲了企业当期的盈利状况,掩盖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误导了投资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动摇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一、利润操纵的动机

1.为了发行股票而操纵利润。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分为设立发行和定向配售发行(配股)两种。设立发行: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股票才能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和盈利能力有关。因此,企业为了顺利地上市并募集到尽量多的资金,往往要进行利润操纵。配股规定:公司在近三年内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1999年3月27日,中国证监会下发了《配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净资产收益率下调为平均10%,每年不低于6%)。因此,10%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成了上市公司再筹资的“生命线”。据统计,1997年755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至11%的高达211家,而实际上除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企业外,净资产收益率在9%至10%的寥寥无几,严重违背了自然正态分布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亏损企业,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如果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中国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并限期消除亏损,如果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中国证监会将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由于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连城,为保住上市资格,连续两年亏损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并不亚于前两者。

2.为了提高股票选择权的价值。在正常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达不到市场的利润预期,股价就会下降。因此,上市公司总是力争达到或超过市场对它的利润预期,为自己描绘一条缓缓上升的盈利曲线,用欺骗的手段掩盖公司实际财务状况。

3.为了配合庄家操作共同获利。一些上市公司与证券公司或其它投资咨询机构合谋,操纵利润从而达到操纵股价共同获利的目的。如某证券公司借某种名义,将一块利润“包装”给上市公司,并以市场价格购入该公司的股票。由于增量利润产生的乘数效应,该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上扬,证券公司从中获得了利益,股份公司也从中获得了利益。

4.为了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提升和奖金、福利等。企业业绩的考核,利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此,为了业绩,企业难免要对利润进行操纵。

5.为了使公司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持有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公司职工股是本公司职工在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时按发行价格所认购的股份。按照《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个月后,可安排上市流通。原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股作为投资者所持有的公司发行的股份,按规定在公司股票上市3年后可上市流通。企业为了使职工获得更大的利益,往往要在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上市前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达到提高股价使职工获利的目的。

二、利润操纵的方式

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转换和股权转换。然而,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却被用作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年关将近,那些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0%的公司或亏损公司,纷纷进行资产重组,把非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常见的做法是:①把上市公司一些闲置资产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②把非上市公司下属的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③以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2.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是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从理论上说,关联交易是一种中性交易。而事实上有些公司在关联交易中利用协议定价,实现利润在关联方之间的转移。

①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例如:ST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净利润2000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这项交易利润占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②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的,但实际上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对关联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报,为企业创造了一大块利润。③利用合作投资项目调节利润。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弥补所需的利润缺口,便与其关联企业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利润缺口确定。为了应付注册会计师的查帐,公司先指使其关联企业在查帐前支付这笔利润,然后在审计人员撤离后再把这笔款子打回去。④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就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企业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反之,关联企业也可以通过把获利强较的资产以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为上市公司注入利润。⑤转嫁费用负担。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上市公司利润不足时,母公司就出现承担上市公司应承担的管理费、广告费、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甚至把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支付的有关费用也调到母公司,从而达到转移费用、提高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目的。

3.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调节利润。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以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但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时,相应地改变会计核算方法还是可以的。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事实上,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

4.利用利息资本化操纵利润。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可计入成本(利息资本化);如果资产已经交付使用,即使未办理工程决算,利息资本化也应予停止。但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息处理时,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年年利息资本化,以虚增资产和利润。一些公司在建工程中利息资本化数额和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远远少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支出。

5.潜亏挂帐。按规定,公司资产帐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均属于不良资产。根据配比原则,这些不良资产要在一定期间内成为利润的抵减项。但不少上市公司为提高当期利润,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使其长期挂帐。反过来,对于三年以上的应付帐款,企业一般都非常积极地进行处理。

6.利用“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调节利润。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科目主要是指除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以外的其它款项。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科目的期末余额不应太大,但事实上,许多公司的期末余额巨大。主要是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其它应收款”,可以隐藏潜亏、费用挂帐、高估利润;而“其它应付款”,可以隐瞒收入,低估利润。

7.地方政府以财政手段扶持企业。由于上市指标少,“壳”资源紧张,地方政府不忍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在危难时刻,往往要伸出援助之手。其主要形式有:⑴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补贴;⑵为上市公司降低税负;⑶给上市公司以利息减免和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

三、利润操纵的识别方法

1.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还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了解,都需要以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资料的审查和鉴证结论为必要前提。目前注册会计师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的报告日益增多,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应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分析说明段内容和保留意见的深层含义。

2.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识别利润虚实。在正常条件下,一定的帐户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关系,当财务报表反映的帐户之间的关系不合理时,就要警惕了,可能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在粉饰报表。因此投资者和债权人必须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识别。①进行现金流量和利润的对比分析,②分析企业的利润构成,③分析企业资产质量。

3.分析研究企业披露的信息。对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建立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判断企业利润的真实性。

阅读全文

与上市公司利润调节手段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十英镑人民币 浏览:412
股票陈文 浏览:823
津贴买理财 浏览:262
中国股指期货的事件 浏览:564
油菜籽期货相关外盘品种合约 浏览:733
科创板基金靠谱吗第一批 浏览:791
理财女销售 浏览:174
080012基金亏损多少 浏览:180
投资最终结果盈和亏或平 浏览:318
投行融资案例 浏览:41
民生货币理财 浏览:516
如何看股票的资金流入 浏览:18
中投届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938
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 浏览:177
一元人民币等于多少捷克钱币 浏览:66
贷款承诺函赎楼 浏览:764
32新加坡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959
新兴筹管股票 浏览:267
一百块钱人民币可兑换多少港币 浏览:328
005449基金赎回有费用吗 浏览: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