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永刚的介绍
郑永刚,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上海新沪商联谊会会长,杉杉专品牌创始人。1989年,郑永刚创立属杉杉品牌,并率先在中国服装界提出并实施品牌战略,1996年带领企业成功上市并组建杉杉集团,1998年推进“多品牌,国际化”战略,以创新理念和变革精神推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1999年,将杉杉总部移师上海,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郑永刚带领杉杉成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供应商,并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方面迅速与三星、索尼等并驾齐驱。同时,在金融服务、城市综合体、贸易物流、园区开发等领域也取得多项突破,成功带领杉杉企业自2002年来连年荣登“中国企业500强”。
2. 中国哪些企业家当过兵
柳传志:一往无前的“教父”
1944年4月29日生于江苏镇江市。1961—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通院)学习。1984年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现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截至2003年12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共上缴国家各种税收54.5亿元人民币。
对于军营生涯,柳传志,当今这位中国企业界“教父”级人物从来也不讳言:是军营塑造了他。
柳传志说,“企业成功跟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这一定的关系之中,跟我在军队里养成的性格又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一往无前,在柳传志眼中不是盲目的一往无前,而是要把事情想明白,判断是不是一定能攻得下,一旦下了决心就要一往无前。
郭凡生:“善败”的儒商
1955年出生,经历了上山下乡,当过四年兵,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慧聪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CEO),被业界誉为“中国分类广告之父。”第一次见到郭凡生,如果不说话,绝不会想到浑身透着股书生味的他竟会有着四年的军人背景。
他入伍后是一名背着线拐子的电话兵,一年不到就当了班长、入了党……这些特殊经历,锻造了他的韧劲。
1991年郭凡生毅然辞去“坐办公室的铁饭碗”,从国家体改委的研究员摇身一变成了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无名小卒。创业之初,他同公司的所有员工骑着自行车,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搜集家电、计算机等各种商品经销商的报价信息,然后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再将最新的价格发布在报纸上。然而,他这项“发明”在当时许多人眼里,竟是些不入流的街头小广告,很多商家都拒绝在上面刊登他们的价格信息。但此时的郭凡生没有退缩,而是从暂时的败中,分析市场走向,最终坚信自己一定会反败为胜。
果然,市场毕竟需要报价信息,信息出了几期后,一些大小老板们就没辙了,一面怒骂着,一面却又把钱打到了他们的账上。
而这次反败为胜引发的竟是中国信息服务业的一场漂亮而又深刻的革命。如今,慧聪已经是一家下设三个独立公司—HC360慧聪网、中搜在线、华媒盛视,拥有商务数据中心和慧聪研究院的集团公司,拥有2000多名员工以及超过20家的分支机构。
王石:不爱当兵的兵
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17岁时入伍到徐州,从军5年后,复员。1983年到深圳,后在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房地产市场上叱咤风云。
商界老总出身行伍者众多,深圳万科老总王石是其中一员。
但王石跟别的老总不一样,虽然他承认“部队生活的磨砺对我日后的成功是有巨大价值的”—但,从骨子里,王石是不怎么热爱军旅生活的:“到了部队以后,我发现我的个性特征可能不大适合当兵,因为我比较喜欢出风头,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所以在当了5年汽车兵之后,我就离开了部队。”
的确,王石与其他从部队出来的战友不同,他自由,他潇洒,他按自己的爱好生活,像个明星似的频频曝光于财经媒体、户外杂志、电视荧屏、广播电台……
然而,不管愿意与否,部队的经历却已注入了王石的血液直至影响他后来的生活及事业,脱下军装的王石反而显得严肃、生硬。
任志强:格局思维的将军
1951年3月出生于山东掖县,1968—1981年参军,先后任排长、参谋,退伍后任北京怡达公司副总经理至1984年,1991年成为北京市华远经济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市华远集团总裁,华远集团公司总经理。
2004年7月,作为东直门交通枢纽工程的东华广场项目股权交易结果浮出水面,华远公司接手北京城建,成为这一2008奥运工程的“新主人”。
其实早在4个月前,任志强将尚都项目后期转让给潘石屹时,就已经策划完备了对东华广场项目的收购。“如果说华远在与潘的交易中,是用手中的‘粮票’换了潘的‘鸡蛋’,那么在东华广场的项目则是华远用手中的‘鸡蛋’换了北京城建的‘粮票’”。任志强坦言。
二十余年,任志强带领着新老华远在迂回转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因势利导、谋定而后动。
就像任志强所说,“能征善战的士兵并不一定能胜任将军”。11年军人生涯的追求,赋予任志强“格局”思维的能力:前瞻、识大局。
“当年孔明应该尊敬司马懿,棋逢对手,往往别人还是一头雾水之时,司马懿已经抽身而去,承认自己的失败。如今中国地产界的处境,需要你做几十步以外的思考。”任志强说。
任正非:技术自立方能企业自强
1944年出生。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8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后公司发展迅猛,年销售额达15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其个人财产为5亿美元。
由于处世低调,任正非被媒体称为神秘人物,其个人公开资料甚少,但他领导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是赫赫有名。
任正非是军人出身,他经常和员工讲毛泽东、邓小平,谈论三大战役、抗美援朝,而且讲得群情激奋。他讲到,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则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而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任正非选择了走技术自立,发展高新技术的实业之路。当时的中国交换机市场,大型局用机和用户机基本上都来自国外的电信企业和他们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在通信圈中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风险性。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华为公司为何放着轻而易得的钱不赚,却去劳神费财地搞科研。
郑永刚:运筹帷幄的服装“巴顿”
中国·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195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8岁高中毕业后参军,1979年复员。1989年5月,接管了亏损一千多万的甬港服装厂,并把它改名为“杉杉”。今天,杉杉旗下已拥有21个服装品牌,两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近50亿元。
郑永刚因在20世纪80年代末先知先觉地推行服装名牌战略而被公认为中国服装界的先行者。加之郑永刚敢作敢为、果决刚毅的个性,业内人士送他一个称号:中国服装界的“巴顿将军”。
巴顿说:“战争是地狱,但我喜欢战争。”而郑永刚说:“地狱是苦难,但巴顿喜欢,既然喜欢,那其中就必有其令人喜乐之处,这种喜乐在我看来就是‘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如果生在战争年代,我会是个将军或者元帅。”郑永刚,这位在杉杉集团扮演最重要的战略定位角色的人物对“战略家”的直白解释就是“将军”,“我基本不做具体工作,主要研究企业发展战略”。
3. 中国哪些著名企业家有军人背景
1、天津宝成集团董事长柴宝成
主要行业:锅炉、压力容器
创业前身份:军人。
柴宝成于1978年当兵,1983年退伍,之后他开始研究和试制民用采暖炉,1984年创办了一个作坊式的工厂,叫津南民用节能设备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柴宝成把这个小工厂逐步发展壮大为一个天津宝成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2000年被列为天津市30家大型私营企业第4位,并被国家环境保护协会定为环境保护骨干企业。
2、广东湛大集团董事长封亚军
主要行业:饲料
创业前身份:军人,服役5年。
封亚军,生于广东遂溪,曾在军队服役5年。1984年至1986年,封亚军在航天部属下公司工作,之后又在家乡的乡镇企业局工作。1987年,他辞职下海,创办了湛大集团。湛大集团1997年被评为广东十大私营企业、广东省先进私营企业,1998年被评为广东乡镇企业"百强企业"。"湛大牌"饲料2002年元月起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3、山西安泰集团董事长李安民
主要行业:焦炭、生铁和水泥
创业前身份:军人,服役7年。
李安民,生于山西,1963年至1969年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1984年在家乡创办义安安民焦化厂,经过几次重组,成立山西安泰集团,并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焦炭生产企业之一。
4、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双大
主要行业:中央空调、锅炉
创业前身份:军人(10年)。
缪双大,生于江苏江阴,在军中服役10年,1982年,缪双大从部队转业回家,被分配在江阴钢铁厂工作,一年不到他即辞职,与人合伙投资9300元在上海做空调安装生意。1985年春,他们用50万元在家乡办起了一家冷冻设备厂,其产品迅速打进了上海和西南地区市场。在双良,员工每天要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上下班。双良集团目前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央空调制造商之一。
5、苏泊尔集团董事长苏增福
主要行业:炊具
创业前身份:海军,服役8年。
苏增福,生于浙江台州,曾在海军服役8年。1989年,苏开始创业,使用沈阳的"双喜"商标生产压力锅。5年后,失去商标使用权的苏增福被迫创出了自己的"苏泊尔"品牌,并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炊具生产商。目前在职员工1500余人。2001年压力锅市场销售份额达到53.11%,压力锅产品被轻工总会誉称为"中国压力锅第一品牌"。
6、江苏永钢集团董事长吴栋材
主要行业:钢铁
创业前身份:军人,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吴栋材17岁,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8月复员返回江苏张家港。此后的20多年,他变换过很多身份:代课教师、下放工人、生产队长、"小商贩"、副业大队长、珠宝商……直到1978年,被调到全县最小最穷的永联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兴办办永钢轧钢厂。到1984年8月20日,永联村制出第一根螺纹钢,之后一两年时间内,永联村就进入了全县十大富裕村行列。2002年底,永钢集团总资产超过20亿元,成为全国500强企业集团之一。
7、贵州长寿长乐集团总裁曾超文
出生地:贵州遵义;教育背景:大学(医科)
主要公司:贵州长寿长乐集团;总部所在地:贵州遵义;首次证券市场融资:未上市;主要行业:中医药产品;财富: 6亿
曾超文曾是部队里的一名医生,1985年他用2500元开办了自己的医院,他的治疗男性
不育的方法曾获得专利。今天,长寿长乐也生产其它中药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他是全国政协委员。
8、财富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宁君
9、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洪潭
10、263网络集团总裁黄明生
11、天津银座集团董事长王贵武
12、青岛华仁集团总裁梁福东
13、河北鸣鹿服装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砚田
14、广州和元堂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秀山
15、大连环宇集团总裁周全利
10年里从2800元起家到登上大连市开发区内资高科技企业的榜首,
16、湖北三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立荣
17、天津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
18、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中军
19、华平创投公司北亚办公室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强
20、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董事长杜克荣
21、昆仑饭店董事长兼总经理海岩
22、安徽华源发展有限公司陈鹰
23、芜湖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新华
24、武汉航空公司总裁程耀坤
25、福建龙宇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克龙
26、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竹林
27、福建荣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荣达
28、九龙公司总经理黄晓东
29、新疆天彩科技股份公司赵小林
30、派力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于建初
31、河南华鑫公司董事长张建华
32、北京金旅祥和文化交流公司总经理王晓璐(女)
33、广州唐都广告公司董事长吴扬文
34、湖北三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立荣
35、武汉城开集团辉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幼生
36、北京金房子钻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振迎
37、海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陈峰
38、美林阁餐饮集团董事长沈飞宇
39、大千美食林总经理黄海伯
40、深圳市西湖企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吴炯声
41、孙广信
职务:广汇集团董事长
主要行业:房地产、建材、天然气
创业前身份:军人。曾参加过1979年的对越南自卫反击战
孙广信,1962年12月出生在乌鲁木齐,1980年参加高考落榜后当了兵,当兵第一年,考上了解放军安徽蚌埠汽车管理学院。孙广信在部队服役9年后,带着3000元的安置费退役。1989年5月,孙广信拿出那3000元和40万元借款创办了广汇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一开始靠推销拖拉机积累资金,同一年开办了乌鲁木齐第一家海鲜餐馆,从东南沿海空运海鲜。在九十年代初的石油勘探热中,孙广信转而从事石油勘探设备的贸易。他的公司也投资到房地产业,为1/4的乌鲁木齐人口提供了居所。后来依仗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创建了专门的采石场。
42、赵新先
职务:三九集团总裁兼CEO
主要行业:制药
创业前身份: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药局主任。
赵新先原是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的教授兼药局主任,为部队文职干部。1985年以500万元起家创办了南方制药厂。1987年正式投产后,当年完成产值18亿元,被总后勤部授予军队模范企业。1991年,总后出资1亿元现金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手中收购了南方制药厂,1992年10月26日,三九企业集团在南方制药厂的基础上成立,注册资本金为1.6亿元,由赵新先任总经理及药厂厂长。自1998年以来,在国家经贸委公布的年度全国制药工业100强三项经济指标排序中,三九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利润、利税三项指标,均列第一位。集团多次荣获"中国制药之王"称号,成为中国最大制药企业。
43、郑永刚
职务: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主要行业:服装
创业前身份:军人。
郑永刚,195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8岁高中毕业后参军。1979年中央军委下发文件,要求部队的干部全都要从学校出来,郑永刚就复员了。复员后郑永刚在外贸公司和县棉纺织厂工作过。1989年5月,郑永刚接管了亏损一千多万的甬港服装厂,并把它改名为"杉杉"。郑永刚提出争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于是放开手脚,借钱先做广告,一时间,那句"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而1989年下半年开始,杉杉西服就以200%的利润率飞速成长,最高增长速度达到1000%。截至2000年5月底,杉杉集团总资产已达26亿元,属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520家重点建设企业。
44\深圳华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任正非
任正非,生于1944年,家中排行老大,下有6个弟妹,一家九口靠着父母在学校当教员的微薄薪水过活。读大学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亲因曾经在国民党的兵工厂做过事,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任正非因此学到宝贵经验: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而当时的中国,主流价值由农民、劳工和军人所主导,这三种身份对受过大学教育的任正非来说,军方的研究单位是最好的选择,他由此成了一名解放军军官。1982年任离开军队,到一家电子公司当经理,却因为没有商业经验而受骗,丢了工作。任正非被迫创业,于1988年创办了深圳华为,此后公司迅猛发展,现在年销售额已达15亿美元。
45 海尔集团张瑞敏
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7年12月,获 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1999年出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1999年12月,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2000年5月,改任海尔集 团首席执行官。
46 深圳万科王石
王石,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省柳州市,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毕业。17岁时入伍,当了五年汽车兵,后离开部队。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
47 慧聪国际郭凡生
郭凡生,1978年从装甲兵部队退伍,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毕业后和朋友们凑了14.8万元注册慧聪公司。目前,30多个城市里有自己的分支机构的慧聪资讯,每月发行200多种商情广告,覆盖IT、汽车、家电、化工、广电等20多个行业,平均每周发行50多种、20余万册。2000年,慧聪又首先实行了网刊合一、网刊互动,使商情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服务对象、方式、内容再一次发生革命性巨变。经过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两次向慧聪投资,慧聪国际资讯目前的价值估计在10亿元左右。
4. 郑永刚的科技之路
郑永刚抓住国家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战略机遇,十年磨一剑,带领杉杉在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及电解液领域成为国内最大,并在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方面迅速与三星、索尼等并驾齐驱,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上覆盖最广、技术最领先、规模最大的企业。
1999年5月,杉杉与鞍山热能研究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杉杉以资金、鞍山热能研究院以“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技术,共同投资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浦东新区支持的第一家以技术评估入股的公司。同时,“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正式列入国家863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至此,杉杉战略转型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接下来在锂电池产业横向与纵向上不断的发展壮大。
2001年1月,“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正式投产,终结了日本企业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对中国锂电池这一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3年11月,杉杉股份并购了中南大学新能源材料领军人物创建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经重组后共同成立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2005年,杉杉科技收购年产500吨电解液的东莞市锦泰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随后,杉杉布局锂矿资源,从而参股了海外两家锂矿勘探与开采企业;并抢先在动力电池领域布局,2010年与航天科技集团合资成立宁波航天杉杉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杉杉取得锂电行业领先地位,与奔驰、索尼齐名的全球技术最优、规模最大的锂电综合材料生产企业;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成为国内最大并技术先进性和规模化跻身世界前三的生产企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行业,在技术与规模上同时能与国际巨头竞争;拥有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国内电解液领域综合规模与实力排名第二。
经过近12年持续的转型升级,不断的深耕锂电池产业,取得了初步的战略转型成功。在锂电产业,杉杉科技分别在上海、宁波、湖南、东莞等地设有6家生产企业和1家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的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
高瞻远瞩的战略进入锂电池产业给杉杉股份带来丰厚的回报。2002年,锂电产业贡献收入近5000万,占上市公司比重5.67%,而2012年近17亿元,占比近45%;利润从2002年的500万上涨至2012年的近9700万元。2013年将实现暴发式增长,形成以动力电池材料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材料供应商。
5. 什么是经营决策知识化
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来个源方面,第一个是把经营决策的经验、教训、工具、方法等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范畴;第二个是把经营决策的知识自动化,即通过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的数据,用自动化的工具和方法提高决策的效率,辅助决策。
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基于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平台,来积累知识和数据,使知识的获取、组织、检索、分析直至建立规则、辅助决策、提供建议。
例如,一家连锁店运营机构,在开设新的连锁店前,需要对店面选址进行决策。此时,需要对选址决策涉及到的各项因素进行显性化,从“开店专家”的经验,量化为诸如人流量、停车便利度、商圈覆盖人群等显性化的评估因素。再进一步,将这些评估因素所需的数据量化为模型,用自动化的系统进行自动评估,计算其得分,给出适合、不适合或适合程度的决策建议。
6. 郑永刚的管理理念
品牌运营的变革目的也很清楚,即针对细分市场增加产品的分众性,以增加设计元素来提升品牌含金量和时尚感。杉杉看上去是将品牌运营理解为从大规模工业品到设计品的飞跃。“设计是灵魂,设计师是灵魂的载体,要让灵魂归位。我毫不怀疑,中国的设计师时代已经到来。”这是郑永刚当时喊出的口号——也是中国服装产业第一次提出自主创新的想法。
在“多品牌国际化”实践中,杉杉对品牌的理解得到了又一次升华。“我们现在是在做品牌运营商,像耐克、路易·威登和伊藤忠商社那样,杉杉是做投资,以资本为纽带控制了很多时尚品牌,但每个品牌的运作我们交给具体的品牌公司来做,生产环节也被剥离。”郑永刚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那些跨国公司赚钱的路子。” 国际著名企业都把技术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力。杉杉一贯重视技术创新,尤其是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郑永刚带领杉杉科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获得诸多技术创新荣誉:
CMS项目纳入“九五”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被列为国家“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CMS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项目及“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CMS项目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百佳”及“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高容量硅炭复合嵌锂负极材料”项目列入“十五”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被评为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荣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复合人造石墨(FSN)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制造技术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GS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对企业来说,单靠一次创新难以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持续创新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不断地实行制度创新!1989年郑永刚接任宁波甬港服装总厂厂长时,这个厂是一个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郑永刚认为,当时这个企业的制度不适合劳力密集型的服装行业。为了增强全厂上下的凝聚力,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这次制度上的创新为创造杉杉和打造出杉杉这个名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郑永刚感觉企业的发展又到了一个瓶颈时期,假如不进行制度创新,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1995年,杉杉实行股份制改造;1996年,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上市的服装企业。毫无疑问,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对当时的杉杉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制度创新,其影响十分深远。后来,杉杉发展成为了集团公司。
1999年,公司总部迁到上海以后,杉杉的发展更加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服装产业转为了以服装为基础、高科技为主导的大型的现代化国际化企业集团。在这种形势下,及时进行制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于是,2004年12月成立了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对杉杉企业作了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上的重大改革。所以,今天的杉杉企业是以资本为纽带组合而成的多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是由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名下的全资、控股、参股和无形资产委托管理的所有企业依法组成的企业共同体。 现在的杉杉企业是我国著名的民营企业,然而十几年前,它却是一家负债近80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救活了这家小厂,并带领其发展为现在服装年销售30个亿的产业集团的人,便是郑永刚。
郑永刚是位有个性的人。他不回避任何问题,越是有点楞角的问题,他越有精神;他也不会羞答答地谈自己的成功,这源于他的自信与勇气:“我去服装厂(杉杉前身)的时候,它已是个烂摊子。我勇敢地去跟领导谈要接下来。我的胆子很大,我太太就担心说,你行吗?我知道我行。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信,我从来没有认为同一件事别人能做到我不能做,除非是科研,这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其它事我都是从不服输的。”
“我这个人就是别人管我不行。我有很多想法。就像看书吧,我跟别人看书不一样。我看了很多介绍成功人士的书,像王永庆、李嘉诚。我看这些书从来不是想学习他们,我是一边看一边和他们交流。比如处理一件事,我会想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解决,效果可能更好;再就是我会去研究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处理。所以别人想领导我都难,而我要领导别人呢?我会给他机会。”郑永刚认为,能有今天的成就,一靠创新二靠用人,他称他对服装不是内行,但对当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总则是内行。他谈道:“我从不做具体的工作,我是用人,用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我的企业为什么会从一家资不抵债的小企业走到今天,成为国家500强,连续三届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增长最快的企业?它关健的一条就是考评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本人对企业的贡献是具有超前的意识,每一次我们上台阶都是靠创新。” 第一是集团的发展战略;第二是投资决策,这需要强大的专家团支撑;第三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或经营团队的引进;第四是机制创新,让人才安心做事;第五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创新。一个公司的决策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同时要保持与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交流,这是对事业最大的保障。
7. 创业者为什么要具备勇气和见识
胆识是胆量与见识的合称,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犹如“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之关系。拿破仑说过,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他的勇气与见识好比誓边三角形的两条边,应该平衡发展,不可偏废。这二者是成功男人的左臂右膀,或者说是哼哈二将,缺一不可。
两个对手狭路相逢,胜负有这么几种情况:如果是两智者相遇,那么是勇者胜;如果是两勇者相遇,那么智者胜;如果两个都有胆有识,那么就会发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了。
胆量大于见识,会因为轻举妄动而导致失败;胆量小于见识,会因为保守而贻误战机。想要成功,单有发现机会的眼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决策的智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当然,勇敢不是瞎撞乱闯,而是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后盾,是凭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果敢迅猛的冒险精神,当机立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
郑永刚在1989年接手宁波甬港服装厂时,它还是一个员工不到300人,亏损却超过1000万元的小企业。今天,他领导的杉杉旗下已拥有21个服装品牌,两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近50亿元。
当时服装厂虽然拥有先进的设备,但主要还是为国外企业做加工。郑永刚的到来,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先后注册了“杉杉”的品牌,借钱在全国各地做广告,提出无形资产经营理念,构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销售体系,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服装生产基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还把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了上海。
来到上海,郑永刚加快改革的脚步,先后割舍了早期巨资建起的营销渠道,大规模裁减营销人员,撤掉遍布全国的分公司,而代之以特许加盟销售体系。最大胆也最重要的是,从服装生产加工领域抽身而退,将销售和生产全部外包,只负责品牌的核心运作、推广及服装设计。这种经营模式在中国服装界是超前的、大胆的举动,而且还将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雅戈尔。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杉杉把生产和销售全部外包的做法十分冒险,但郑永刚既然有这胆量改革,也必然有他过人的见识。他认为,品牌才是第一位的。因为在服装行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品牌营销。生产可以购买,销售可以控制,只有提升品牌这一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和最关键环节的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郑永刚认为,市场是宝塔形的,量越大意味着档次越低,而他手中的杉杉要成为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品质和品位。品牌的提升就注定了杉杉不能以量的扩张为目标,而是要以国际著名品牌集团的经营模式为样板。而这种多品牌的集团式经营是一个资本动作的概念,它的品牌都是独立的,是在集团控制下的独立的经营体。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杉杉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品牌概念,而是一个拥有21个品牌的品牌团队。
郑永刚知道,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型产业集团的目标,单靠服装产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郑永刚将杉杉母公司提升为投资控股公司,下设服装、高科技和投资三大板块,力求实现多元化发展。也许郑永刚太大胆、激进了,但他绝不是在盲目地“冒险”。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他丝毫没有放弃作为根本的服装产业;相反,他坚持杉杉的目标依然是继续从服装板块来做,要踏踏实实地继续把杉杉和它旗下的品牌推向国际,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出人头地。
郑永刚过人的胆量与非凡的见识,造就了一位中国服装业的“巴顿将军”。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男人应做的更好》
8. 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关键的问题上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情: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分配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向了少数人手里。
在当时社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令帕累托真正感到兴奋的是,这种不平衡模式会反复出现,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国度都能见到——不管是早期的英国,还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或是更早期的资料——而且这种不平衡的模式有统计学上的准确性。
帕累托从研究中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那么就可以预测,10%的人将拥有约65%的财富,而50%的财富是由5%的人所拥有。
在这里,重点不仅是百分比,而在于一项事实:财富分配的模式是不平衡的,而且这种不平衡是可以预测的。
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否恰好是80/20,因为严格来说,精确的80/20关系不太可能出现。
后人对他的这项发现有不同的命名,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80/20定律、二八法则、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等。
80/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80/20法则对于管理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我们已经明白,用20%的付出,就能获取80%的回报。下面的问题是,那20%的努力和工作是什么?管理者应该怎样去做?
在公司管理中,要运用80/20法则来调整管理的策略,首先就要看清楚公司在哪些方面是赢利的,哪些方面是亏损的。只有对局势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策略。如果不了解公司在什么地方赚钱,在什么地方亏损,脑袋里是一笔“糊涂账”,也就无从谈起80/20法则的运用,而那些琐碎、无用的事情将继续占据你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一个经营者的首要任务是,对公司做一次全面的分析,细心审视公司里的每个细微环节,理出那些能够带来利润的部分,把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从而制定出一套有利于公司成长的策略。
杉杉服装集团总裁郑永刚经常出国,几乎每年都有1/3的时间在国外。而在一次由网络组织的嘉宾访谈中,郑永刚则更坦言,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差不多只在6小时左右,其他时间都是在看一些专业的书籍,另外就是打高尔夫球、游泳、与朋友聊天。郑永刚说,他之所以这样“闲”,是因为他的“不管”。杉杉所有的公司都是独立法人,郑永刚放手让他们去干。他自己基本上是个“甩手掌柜”。一年很难得下几回车间,因此也搞不清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比如,说不出杉杉集团控股的中科英华公司到底是在深市还是沪市上市;比如,还一度总是错将杉杉拥有的13个服装品牌说成是11个。
郑永刚说,下车间,那是车间主任的事,在哪儿上市,那是中科英华的事,而他所要干的,是投资战略家的事:引进专家、决策用人、创新机制、控制资本、整合企业的文化、进行企业的战略定位、说明企业的发展方向。郑永刚绝不参与经营。用他的话说:“你只能作为投资者,不但不能参与,甚至于还不能去看。”
对于管理者而言,认识80/20法则,不只是要你树立几个重要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重要观念转化成习惯,进而用80/20法则来思考,用80/20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简而言之,在经营管理上,80/20法则所提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关键问题。
将80/20作为确定比值,本身就说明企业在管理工作中不应该事无巨细,而要抓住管理中的重点,包括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关键的项目等等。
那些胸怀大志的企业家,就应该把企业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20%的重点经营项目上来,采取倾斜性措施,确保重点突破,进而以重点带全面,取得企业整体经营的进步。
这一企业管理法则之所以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就在于它向企业家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要想创建优良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效益,就要使自己的经营管理突出重点,就必须弄清楚企业中20%的经营骨干力量、20%的重点产品、20%的重点客户、20%的重点信息以及20%的重点项目到底是哪些,然后将自己经营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到这20%上来,采取有效的措施。
美国、日本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经营管理层都很注重运用80/20法则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运作,随时调整和确定企业阶段性20%的重点经营要务,力求采用最高效的方法,使下属企业的经营重点也能间接地抓上手、抓到位、抓出成效。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虽然很大,但管理得有条不紊、效益优良。
80/20管理法则的精髓就在于使那些重点经营要务得到突出管理,并有效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9. 高分!帮我找一个服装行业成就者的人生路
杉杉西服——郑永刚
23.55亿元/杉杉股份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
公司总部:浙江
所属行业:纺织服装(2007年净利润15019.6226万元)
上市公司:杉杉股份(600884,股吧)
身兼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协会副会长的服装企业杉杉集团掌门人郑永刚,最为人关注的是商业运作。
1989年,郑永刚出任杉杉集团前身甬港服装总厂厂长,只用了2年就开始实施规范的股份制改造。1996年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上海上市。1999年,杉杉集团总部搬迁至上海浦东,形成了以服装为主业,以高新技术,资本运作为两翼的主要板块。2000年5月底,杉杉集团总资产已达26亿元,进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520家重点建设企业名单。
早在1993年,郑永刚就有意识地将产业资本融入商业资本。1993年9月,郑永刚获准成立宁波杉杉城市信用社,1996年被合并进宁波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宁波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上市公司,其中,宁波杉杉股份公司持有1.79亿股。
除了入股银行,此前杉杉集团还有证券公司,1999年卖给了万国证券。参股宁波银行(002142,股吧),为郑永刚带来了接近20倍的收益,是郑永刚历年来资本运作最得意的一宗。
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投资。2003年,郑永刚通过下属公司科润创业投资集团投资了网络游戏公司“久游网”,初始投资金额2400万元。但是,就在日本上市前的最后一刻,久游网遭遇诉讼,原先合作的股东将股份转售他人,连承销商日本汇丰也毅然退出。但久游网2007年的纯利达3亿余元,现在又将重启上市。
除了宁波银行,郑永刚还控股中科英华(600110,股吧),成为单一最大自然人股东。此前,中科英华重组郑州电缆,打通了产业链条。之后,按照计划,郑永刚还希望把控股的松江铜业单独上市。
目前,郑永刚直接持有中科英华9052.21万股,约占总股本13.36%。同时,郑永刚又是杉杉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占有51%股份,而杉杉集团又持有中科英华1676.56万股、杉杉股份13183.01万股和宁波银行17900万股,因此,郑永刚又间接持有中科英华855.04万股、杉杉股份6723.33万股、宁波银行9129万股。按照今年6月30日中科英华收市价8.68元、杉杉股份收市价7.56元、宁波银行收市价10.8元计算,郑永刚控制或间接控制的财富约23.5亿元。
10. 郑永刚什么时候创立的杉杉集团
1992年创立的抄。
1992年11月27日,袭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1月8日公司发行1300万股A股,1月30日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1999年"杉杉"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7年3月,杉杉品牌首次亮相米兰时装周;杉杉旗下 “QUA” 品牌盛大开业。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杉杉立刻捐款捐物支持灾区,捐款物总额1500万元。
2008年12月,杉杉品牌荣获中国“顶级西装品牌”和“顶级着装品牌”两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