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

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1-03-03 05:01:46

㈠ 中建到底有多少个局

中国建筑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局,中建一局的总部在北京,是1953年建造的,我国的大型桥梁、高速公路、高铁、港口都离不开中建一局的功劳。

一局在北京,二局在北京,三局在武汉,四局在贵阳,五局在长沙,六局在天津,七局在郑州,八局在上海

局级二级单位: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远东环球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方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旗下公司: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建财务有限公司,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发展有限公司,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1)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中建总公司以承建“高、大、新、特、重”工程著称于世,在国内外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所参与建设香港新机场工程,被誉为20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并在深圳国贸大厦和地王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两个深圳速度,一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代名词。

中建总公司始终坚持把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作为企业的基本战略,始终致力于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始终致力于把推进整个中国工程建设行业的技术进步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

中建总公司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以及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等领域沉积了雄厚的科技优势,始终引领着中国建筑业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经营范围:

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承担国内外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咨询;房地产经营;装饰工程;雕塑壁画业务;承担国家对外经济援助项目;

承包境内的外资工程,在海外举办非贸易性企业,利用外方资源、资金和技术在境内开展劳务合作,国外工程所需设备、材料的出口业务;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用金属制品、工具、建筑工程机械和钻探机械的生产经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工程勘察设计;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㈡ 华为一共有多少员工在中国有多少研究所分别在哪些城市

截至2016年底,华为有17万多名员工,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华为在中国有八大研究所:

  1. 北京 北京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业务范围包括IP研发、手机核心研发、高端研发。

2.上海 上海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包括无线网络设备、终端旗舰智能机、海思移动芯片产品以及新能源等业务。

3.西安 西安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经过16年的持续发展,业务涵盖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固定网络、手机手表手环等领域。

4.南京 1999年成立,目前拥有9000余名员工的南京研究所,业务涉及电信软件研发、企业网络研发、IP能力研发等。

5.成都 2000年,成都研究所注册成立。十余年间,无线、海思、中研相继搬迁落户成研,存储研发、无线第二研发、传送研发等业务助就成都研究所腾飞式发展。

6.武汉 武汉研究所,业务范围包括光能力研发与终端研发等。传送网波分产品连续10年全球份额第一;家庭终端领域收入增长迅猛,平板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三。

7.杭州 杭州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以“打造计算研发中心,领航ICT,建立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为愿景。

8.苏州 苏州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打造华为最贴近客户、最注重体验、最开放创新、最强行业能力的研发基地,同时也是华为最年轻的研究所。

(2)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早在1999年,华为就已经在俄罗斯设立了数学研究所,吸引顶尖的俄罗斯数学家来参与华为的基础性研发。进入21世纪后,华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吸引人才的力度进一步增大:设置在德国慕尼黑的研究所已拥有将近400名专家,研发团队本地化率近80%。

从2001年开始,华为加快了国际化研发布局的推进速度。美国是CDMA、数据通信和云计算的发源地,华为便在硅谷和达拉斯设立了两个研究所。欧洲是3G的发源地,爱立信是3G技术的领导者,为此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设立了3G技术研究所。俄罗斯在无线射频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为便在莫斯科建立了以射频技术开发为重点的研究所。

参考资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网络

㈢ 中国共有多少人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 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 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 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 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 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 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 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 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 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 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 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 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 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 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 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 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 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 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 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 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㈣ 厦门建研集团属什么性质的企业

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0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成立,2007年股改为股份公司内,2010在深交所A板成功上市容,成为国内首家整体上市的建筑科研机构。
建研集团已发展成为以建设科技为核心,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工艺的研发、制造、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型集团企业,拥有3家政府批准设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公共创新平台。旗下设立3个子集团,控股19家子公司,子公司和参股公司分布在福建、重庆、贵州、上海、北京、河南和陕西等地。业务领域涉及科学研究、工程材料、工程营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业务区域涉及福建、华东、西南、西北和东北。
建研集团致力于建筑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现已经发展成为以建设科技为核心,集建设综合技术服务、特种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建筑类科技产业化集团公司,业务涉及科学研究,工程材料、工程营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建研集团已然成为国内知名、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实力的建设科技研发与产业化领域的排头兵。

㈤ 国企现在有多少人

没法确抄切统计。中国有国务袭院、省、市、县四级国资委,另外,一些其他机关(比如财政部、铁道部)、附属机构和事业单位(比如中科院)也有国企。国企下面的很多子公司,在法律上也是独立的国企。另外,国企的数量是不断改变的,不停得有破产、有重组、有整合、有注册。
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独立国有企业(不包含全资子公司),在06年差不多是50000家。
国务院国资委现在履行出资人责任的企业,还有117家,也就是中央国企,也叫中央企业。

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一共有多少个研究所

截止2015年来10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一源共有58个二级单位(研究所)

研究所名单:

(6)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1,公司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副部级军工集团。 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

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排名388位。

2,主要荣誉:

2016年7月20日,《财富》世界500强出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之一,位列408位。

2016年8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98位。

2017年11月,在“2017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位列梯级II。

参考资料:集团概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官网

㈦ 建研集团怎么样

不是国企,很一般,压榨员工,非常非常不建议进入该企业。

㈧ 建研集团是国企吗

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研集团”,于1980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成立,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398;股票简称:建研集团),成为国内首家整体上市的建筑科研机构。
建研集团是一家集建设综合技术服务和新型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集团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建设综合技术服务的机构之一,是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技术服务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外加剂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建研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1月22日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三十余年来,建研集团致力于建筑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坚持不断创新与变革。主营业务涵盖建设综合技术服务、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新材料、绿色节能新材料、特种工程施工等多个领域,在工程检测、绿色建筑、外加剂新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研集团以建设科技为核心,集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和新工艺的研发、制造、推广和服务为一体。旗下拥有3个子集团,控股28家子公司,设立4家政府批准设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公共创新平台。企业群分布在福建、重庆、贵州、上海、北京、河南、陕西、广东、浙江、湖南、海南、江西、江苏和云南等地,业务区域覆盖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和华中。

㈨ 富士康员工一共有多少人啊

富士康员工一共有1200000人(2013年)

拓展资料

鸿海科技集团(英语译名:Foxconn Technology Group),是由台湾企业家郭台铭创立并担任总裁的跨国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新北市土城区,以富士康(Foxconn)做为商标名称。

其专注于电子产品的代工服务(CM),研发生产精密电气元件、机壳、准系统、系统组装、光通讯元件、液晶显示件等3C产品上、下游产品及服务。旗下多家企业在台湾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包括做为集团核心的鸿海精密,在世界多国都设有厂房,员工总数超过百万人。

鸿海科技集团是在创办人郭台铭发想的“eCMMS”模式进行产业上下游垂直统合,来建立经济规模。

旗下各关系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领域包括精密零组件、外观、结构件、系统组装、光通讯元件、液晶显示、半导体设备等。

2010年其集团主要企业鸿海精密合并营收超过千亿美元,并列入福布斯全球前五十大排行榜及世界第三大资讯科技公司。鸿海在美国《财富》杂志2017年全球500大公司排行榜中位列第27名。

参考自:富士康-网络

㈩ 现在中国一共有多少人

正是因为人口太多、增长太快,中国才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认为,由于农村大量超生隐瞒,中国实际人口早就超过15亿,甚至达到16亿了。其实笔者在《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已经分析,即使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最夸张估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达到15亿[1]。 统计数据最权威的要算国家统计局了,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07亿人,比2000年底时增加了4050万人。这是经过2005年底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后,汇总出的最新数据。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数大于各地汇总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时统计局经过自己调查测算的全国总人口数为12.92亿人,而各地汇总数只有12.60亿人,两者差距3200多万人;2004年这一差距竟然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就是说2005年底的13.07亿人口有超过4600万的水分,实际各地汇总人口只有12.6亿。与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测完全一致[3]。 4000多万中国人哪儿去了?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是流动人口问题,各地都从本地的角度考虑,不希望人口数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以致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发现2005年底流动人口数只有1.47亿人,这1.47亿人口能够误差4600万? 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水分开始于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只有12.426亿。这个数据比1999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总人口少1648万,比1998年年底少549万。于是按照人口普查办公告的1.81%漏报率(却不考虑重报)进行校正,将这个数据修正为12.658亿。就是说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经有2322万。 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界也认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成为“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依据。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报率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漏报是否严重?我们比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是很准确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历年出生人口数(万) 近年每年儿童死亡40-50万人,自杀29万人左右,事故死亡13万左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两性合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从上表可见,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时候的10-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万人,1990年普查为90759万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万(照道理说,2000年普查应该减少1997万才是,因为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说明重报多于漏报2000多万。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时候的18-55岁),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1990年普查为73192万,1982年普查为73677万,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万,比1982年普查少580万。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万人口(0-37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0750万;1990年的73192万人口(8-45岁)到2000年的时候会减少到71582万。但是2000年的时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却还有73097万,说明重报多于漏报,18-55岁人群净重报2000万左右。 人们担心流动人口导致漏报增加,但其实流动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旷旷的,人都静止在家里,挨家挨户计算人口,能够比较得到准确的数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离开家,这个时候计算人口,一个人在蔡锷路被数了,到中山路又被数一次,到黄兴路可能还被数一次,当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没有数到,但是被重数到的概率毕竟比没有被数到的概率大。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 中国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看看2000年18到40岁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2000年人口普查为50555万,1990年普查为50196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2.2%),1982年普查为50324万(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万(逻辑上应该少1104万),比1982年普查少231万(逻辑上应该少1993万),说明2000年普查重报明显多于漏报(净重报1000多万)。 有人说低年龄组存在严重漏报。我们再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年普查显示0-9岁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人口为22743万,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万,每年多出来116万,似乎1990年0-9岁人口漏报5.4%。但是2000年后历次年度1‰人口抽样调查却支持1990年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对于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报。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为10664万,比2000年普查的11379万少716万,每年少143万;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为10252万,比2000年普查的10928万少676万,每年少135万;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为22339万,比2000年普查的22839万少499万,每年少50万。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年普查的低年龄组净漏报也不严重。 再拿1982年0-9岁年龄组(1973-1982年出生)为例,1982年普查显示该年龄组为20544万;1990年普查显示为20700万,比1982年只多出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普查显示这个年龄组为20444万,比1982年普查少100万,每年少10万。就是说1982年普查的低年龄组也是准确的。 有人根据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生育率,说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有漏报,将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 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学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100%。 由于有留级等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依照《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是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我们小学毛入学率在120%左右[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15-120%[10]。广少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中国小学毛入学率是123%[11]。地区越发达,小学毛入学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阳区2000年都还是123.6%[12],那么全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阳区)的局部抽样可以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是国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学在校人数来推测出生人口的话,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 等于是教育部从计生委借来分母,而人口学家又从教育部借来分子来推测分母,等于将计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结果当然与计生委和统计局的一致。 有些学者用小学招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报。我国小学入学年龄是满6岁,由于入学时间是9月,意味着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多数人已经超过6.5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中国1990年以来小学平均新生年龄为6.9-7.0岁。因此小学新生相当于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们比较一下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别。 1990年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万,如果说是1990年漏报的话,那么为什么单独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那么大,而1989、1988年却没有那么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暂不考虑。从上表可见,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招生人数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来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需要考虑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级也存在重读现象(虽然这个比例在降低)。 2、我国小学净入学率不断升高,现在已经在99%以上,缀学率不断下降。 3、农民工孩子的流动性:1990年代虽然有农民工,但是当时他们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和民工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为小学人数剧减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农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后大量进城。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导致他们孩子的流动性,在农村学校入学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入学一次,再过几个月又在城市B小学入学一次。 4、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进城年轻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年轻民工结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进城的民工孩子的绝对数也不断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的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么加上10%的漏报,生育率也只有1.3,远没有人口学界和统计局所认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1283万左右有10%的漏报,那么也只有1411万,比统计局修正的1711万要少。 就是说,即便低年龄组有一些漏报,但总体来说,重报远远多于漏报,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应该修正成12.658亿。 那么我们再来看2000年之后的人口水分为什么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6413万,平均每年分别出生1388、1316、1283万,这些数据是连续一致的,也与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学界认为是出生漏报,将生育率修成为1.8左右,经过修正后,2001、2002、2003年的0-4岁人口变成了9287、8896、8553万,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出450万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虚报出2270万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万,总水分就达到4600万,这就是现在客观数据与公布数据的差值! 笔者在《从统计数字看调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采纳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13.0756亿)推测中国今后人口高峰在13.4亿[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亿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亿),那么要是不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中国人口高峰估计连13亿都难以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远比目前的认识要严重。

阅读全文

与建研集团共有多少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金估值计算 浏览:354
基金投资债权税 浏览:859
航天机电资金流向 浏览:774
股票账户借用 浏览:712
国泰君安微融资 浏览:767
兴业银行贵金属交易客户端 浏览:251
菲拉格慕股票 浏览:637
基金660010今日 浏览:261
农业银行惠农贷款如何还贷 浏览:154
星期六可外汇转帐 浏览:55
融资需要抵押吗 浏览:159
汇泉投资 浏览:177
铅蓄电池股票 浏览:883
远东贵金属交易中心官网 浏览:8
新浪外汇加元 浏览:258
嫣然股票 浏览:333
普洱一般什么价格查询 浏览:398
银华回报的基金净值 浏览:475
黄金周国外抢中国游客 浏览:356
小贷想从金融机构贷款 浏览: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