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的核力量以陆海空哪方面为主
最侧重的是战略核潜艇--海基核武器
2005年美国核力量
我们估计,截至2005年1月份,美国库存中约有现役核弹头5,300枚,其中战略弹头4,530枚,非战略弹头780枚。另外,约有5,000枚弹头作为“响应储备力量”或把氚取出使其处于非现役状态。
2004年6月,能源部宣布库存中“约一半”的弹头将在2012年前退役且最终被拆卸。我们估计, 到2012年库存弹头的总量将从10,350枚削减到6,000枚。
五角大楼将继续执行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调整美国核力量的部署,以满足核目标变化的需要。美国正式改变了战略核战争计划的名称。在整个冷战时期,大家知道的是统一作战计划(SIOP),而现在则名为作战计划(OPLAN)8044。2003年3月,美国最后一次使用了过去的名称,即SIOP-03(修订版3)。
洲际弹道导弹(ICBMs)
作为MX/和平卫士第二阶段退役的一部分,国防部2004年削减了17枚洲际弹道导弹。最后10枚MX导弹从2005年开始处于警戒状态,但应在10月1日前退役。2004年7月21日,美军在加利福尼亚的范登保空军基地试射了一枚MX导弹。
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要求保留而不是摧毁MX导弹的发射井,这是已经失效的《START II条约》所要求的。美国将保留MX导弹,在必要时用作空间运载器、靶弹运载器或重新部署。从50枚退役的MX导弹上拆下的550颗W87弹头将暂时储存到2006年,届时将用其中一部分替换“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W62弹头(W62弹头计划在2009年退役)。为了稳定储备弹头的“快速反应力量”,我们估计约有200枚W87弹头将装备“民兵 III”导弹。将来也可能用一些W87弹头装备“三叉戟II D5”导弹。
2004年2月,国防科学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把50枚MX改作常规用途,重新部署在加利福尼亚的范登保空军基地和弗罗里达州的CAPE Canaveral空军基地。报告称:“这些武器能使美国具备在30分钟内对全球进行战略打击的响应能力。”
目前部署的500枚“民兵 III”导弹,每枚携带单弹头或2~3颗分导式子弹头(MIRVs)。其中300枚携带高当量W78弹头和精度更高的Mk-12A弹头。由于《START II条约》禁止使用分导式子弹头(MIRVs)的条款目前已变成一纸空文,早期的把所有“民兵”导弹改成使用单弹头的计划可以进行修改。美军可以用约700~800颗弹头装备这500枚“民兵”导弹。
美国制定了6部分计划,斥资60亿美元继续改进“民兵”导弹以提高其打击精度和可靠性,并把其服役期延长到2020年。空军在2004年6月23日、7月23日和9月16日3次成功地试射了未装药的“民兵 III”导弹。空军计划在2018年部署替换“民兵”的新型导弹。
核潜艇
美国目前拥有1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装备有336枚潜射弹道导弹(SLBM),共有约2,016颗弹头,约占所有现役战略武器的48%。美国海军在2004年削减了一艘核潜艇。这样,核潜艇的数量保持在1994年《核态势评估》认定的水平上。海军把潜艇的服役期由30年延长至44年;服役期最长的
潜艇计划到2029年退役,届时新型核潜艇将接替它开始服役。
海军曾考虑把14艘核潜艇均衡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最近作了调整,把大部分潜艇部署在太平洋。2002和2004年有3艘核潜艇抵达华盛顿的班戈替换四艘老的正改装用于发射巡航导弹的潜艇。2004年9月海军宣布,另两艘潜艇Maine和Louisiana将于2005年10月离开乔治亚的金斯湾开往班戈。现在大西洋海域只留下5艘核潜艇,是1961年美开始在东海岸部署核潜艇以来数量最少的。1966至1985年期间,超过30艘核潜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目前在太平洋上部署九艘新型的核潜艇,是1979年来规模最大的,反映出美国针对中国也可能是北朝鲜的核目标需求。
海军计划对太平洋基地的4艘装备“三叉戟I C4”的核潜艇进行升级使其能携带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三叉戟II D5”导弹 。对Alaska 和Nevada的升级已经完成,对Henry M. Jackson 和Alabama的升级将分别于2005和2006年进行。
海军正改装4艘老式核潜艇使其能用于非核作战,即用作“战斧”巡航导弹和特殊作战武器的发射平台。Ohio潜艇于2002年在Puget Sound海军造船厂开始改装,并将于2005年开始在班戈服役。目前Norfolk海军造船厂正在改装Florida,计划2006年开始在金斯湾服役。2004年10月,Michigan和Georgia上的“三叉戟I”导弹被卸下后分别在Puget Sound 和Norfolk Naval造船厂进行改装,2007年改装完后将分别在班戈和金斯湾服役。
2005年的国防授权法案第104章要求国防部长应在本年度春季研究是否继续实行目前的两班潜艇轮流巡逻制,或是改革或中止该制度。
海军正改进Mk-4/W76弹头,把武器的空爆引信替换成新的地爆引信。第一件命名为Mk-4A/W76-1的新型武器计划于2007年9月交付。2012年前海军将把40%的Mk-4/W76弹头的库存武器进行改进。新引信将增强武器的打击毁伤性,使装备Mk-4A/W76-1弹头的核潜艇的潜在打击目标范围更大。
据五角大楼透露,2004年海军开始进行“增强效率(E2)再入体计划”,该计划将在短期内使潜射弹道导弹(SLBM)弹头具备GPS制导的精度(大约10米之内)。该计划将使W76弹头潜在打击目标范围更大。海军官员考虑对常规弹头和核弹头都实行该计划。检验Mk-4/W76弹头新能力的大规模飞行试验将在2007财年进行。
海军根据2005财年国防法案又采购了5枚“三叉戟II D5”导弹,这样该导弹总数将达到413枚。D5的生产已经延长到2013年,要求的总数从390增至540枚,费用也增加了122亿美元。该计划的总费用为375亿美元,每枚导弹6,900万美元。为了让D5服役到2042年(最新的Ohio级潜艇延寿后的最后服役期限),海军将把目前D5导弹升级为D5LE型。2003年,国会批准用于对D5进行升级的预算为4.16亿美元。540枚D5导弹中的360枚将装备14艘核潜艇(包括随时处于检修状态的2艘)以平衡飞行试验的需要。
海军正计划研发潜射中程弹道导弹(SLIRBM)。2003年8月,海军官员邀请厂商提出方案。海军计划今年对“经济的、高性能SLIRBM”原型火箭发动机进行两次全规模试验。该导弹可携带核或常规弹头。
海军计划2005年恢复在太平洋上进行潜射弹道导弹(SLBM)的发射试验,届时美太平洋导弹靶场将按计划重新运作。上次的SLBM太平洋试射是在1993年7月。2003年海军试射了3枚“三叉戟”导弹,2004年没有进行此类试验。
轰炸机
美国拥有两种担负核任务的远程轰炸机:B-2A“幽灵”和B-52H“同温层堡垒”。这两种轰炸机都不处于持续警戒状态,但都担负着常规任务。 B-52能投掷巡航导弹、重力炸弹或两者均可,B2只能投掷炸弹。
空军决定尽快找到轰炸机的替换机型。空军官员正研究使用各种过渡机型或远程飞机,包括无人驾驶机、升级的轰炸机或可能是F/A-22 Raptor的衍生机型。
美国历时5年最终在2003年完成了B-2轰炸机Block 30的升级,升级后的B-2轰炸机可同时携带B61、B83核弹以及各种常规弹头。2003年12月美军在密苏里州惠特曼空军基地完成了“核安全检查”。美军计划再次对B-2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完成后,飞行员能够在飞行过程中根据任务需求改变飞行方向和重新定位目标。
空军正在对先进的巡航导弹(ACM)和空射巡航导弹(ALCM)进行延寿,使它们能服役到2030年。空军称,先进的巡航导弹是一种“关键武器”,是空军作战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Stratcom)执行任务必不可少的武器。2003年空军与波音和雷声公司签订5个合同,总金额1,000万美元,让这两家公司维护先进的巡航导弹(ACM)。空军正在研究购买下一代巡航导弹。
非战略核武器
美国约有780件现役非战略核武器:580枚经过3次改进的B61重力炸弹和200枚对地攻击“战斧”巡航核导弹(TLAM/N)。另有100枚“战斧”巡航核
导弹处于后备或非现役状态。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未提及非战略核武器。
580枚现役B61炸弹中的480枚部署在6个欧洲国家的8个空军基地,供美国和北约空军飞机使用。另100枚放在美国两个飞行中队,能迅速部署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位于北卡罗莱纳州Seymour Johnson空军基地第4联队第334、335和336中队配备两用的F-15E战斗机。新墨西哥Cannon空军基地第27联队第522、523和524中队配备两用的F-16战斗机。空军还保留了435枚B61-3、B61-4和B61-10储备炸弹,这些炸弹可能储存在新墨西哥Kirtland空军基地和内华达的Nellis空军基地。根据能源部2004年6月作出的削减近一半库存武器的决定,这些炸弹中的大多数或全部都将作好退役或拆卸标记。
根据空军目前的计划,部分F-35联合攻击机将从2012年开始具备核能力。空军在2004年完成了联合攻击机(JSF)的初步核验证需求计划。
核弹头
为确保核武器的可靠性,美军计划在未来十年中对大多数处于长期库存状态的核弹头实施延寿计划。该计划第一阶段从1994年开始,首先对W87弹头进行延寿,1999年生产出了第一颗延寿弹头。该计划已于2004年完成。据政府统计办公室的报告称,该计划使W87弹头寿命延长了30年,最初估计的费用是4.4亿,但截至2000年费用已经上升到7.47亿美元。
美国也计划对B61-7/11、W76、W78、W80、W83以及W88弹头进行延寿。部分弹头的改动之大足以改变其名称,因此W76延寿后称为W76-1,W80-0和W80-1延寿后分别称为W80-2和W80-3。第一批W80-2和B61-7/11计划于2006年交付,W76-1计划在2007-2008年交付,W80-3计划2008年左右交付。B61-7/11延寿包括对其次级进行翻新。
国会废除了1994年的低当量核武器研究禁令后,能源部武器实验室2003年开始研究皮实钻地弹。该研究计划于2006年完成。
能源部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重建了小规模的弹芯生产基地。该实验室已于2003年生产出了第一枚W88可鉴定弹芯。能源部计划在2004年再生产至少5枚W88弹芯,其中至少一枚将于2007年进入战争储备库。洛斯·阿拉莫斯的目标是2007年达到年生产10枚W88弹芯的能力。下一个目标是在2010年开始生产W87弹芯。
能源部计划2018年在新的现代弹芯设施上生产弹芯,其年生产弹芯能力为250-900枚。首先要生产的是B61-7和W87弹芯。
2005年美国核力量
型 号
名 称
发射装置
部署时间
弹头当量(千吨当量)
现役/备用弹头数
洲际弹道导弹
LGM-30G
民兵III
Mk-12
150
1970
1 W62 x 170
150
Mk-12
50
1970
3 W62 x 170 (MIRV)
150/15
Mk-12A
300
1979
2-3 W78 x 335 (MIRV)
750/30
LGM-118A
和平卫士/MX
10
1986
10 W87 x 310 (MIRV)
100
小计
510
1,150/45
潜射弹道导弹
UGM-96A
三叉戟 I C4
48/2
1979
6 W76 x100(MIRV)
288
UGM-133A
三叉戟II D5
288/12
Mk-4
1992
6 W76 x100(MIRV)
1,344/150
Mk-5
1990
6 W88 x455(MIRV)
384/20
小计
336/14
2,016/170
轰炸机
B-52H
同温层堡垒
94/56*
1961
ACM/W80-1 x 5-150
450/25
ACM/W80-1 x 5-150
400/20
B-2A
幽灵
21/16
1994
B61-7, -11, B83-1 bombs
200/55
小计
115/72
1,050/100
非战略核力量
战斧潜射巡航导弹
325
1984
1 W80-0 x 5-150
200
B61-3, -4, -10炸弹
n/a
1979
0.3-170
580**
小计
780
总计***
~5,000/315
注:ACM:先进的巡航导弹;ALCM:空射巡航导弹;
ICBM: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大于5,500公里);MIRV:分导式子弹头;
SLCM:海射巡航导弹;SLBM: 潜射弹道导弹。
*:第一个数字指总数量,包括用于训练、试验以及备用的飞机数量;第二个数字指用于执行主要任务的飞机数量,即执行核任务或常规任务的作战飞机数量。
**:480枚部署在6个欧洲国家的8个空军基地。
***:在备用弹头库或非现役弹头库中保留有约5,000枚完整的弹头。
B. 美国核武库的公开资料有没有
2005年美国核力量
我们估计,截至2005年1月份,美国库存中约有现役核弹头5,300枚,其中战略弹头4,530枚,非战略弹头780枚。另外,约有5,000枚弹头作为“响应储备力量”或把氚取出使其处于非现役状态。
2004年6月,能源部宣布库存中“约一半”的弹头将在2012年前退役且最终被拆卸。我们估计, 到2012年库存弹头的总量将从10,350枚削减到6,000枚。
五角大楼将继续执行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调整美国核力量的部署,以满足核目标变化的需要。美国正式改变了战略核战争计划的名称。在整个冷战时期,大家知道的是统一作战计划(SIOP),而现在则名为作战计划(OPLAN)8044。2003年3月,美国最后一次使用了过去的名称,即SIOP-03(修订版3)。
洲际弹道导弹(ICBMs)
作为MX/和平卫士第二阶段退役的一部分,国防部2004年削减了17枚洲际弹道导弹。最后10枚MX导弹从2005年开始处于警戒状态,但应在10月1日前退役。2004年7月21日,美军在加利福尼亚的范登保空军基地试射了一枚MX导弹。
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要求保留而不是摧毁MX导弹的发射井,这是已经失效的《START II条约》所要求的。美国将保留MX导弹,在必要时用作空间运载器、靶弹运载器或重新部署。从50枚退役的MX导弹上拆下的550颗W87弹头将暂时储存到2006年,届时将用其中一部分替换“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W62弹头(W62弹头计划在2009年退役)。为了稳定储备弹头的“快速反应力量”,我们估计约有200枚W87弹头将装备“民兵 III”导弹。将来也可能用一些W87弹头装备“三叉戟II D5”导弹。
2004年2月,国防科学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把50枚MX改作常规用途,重新部署在加利福尼亚的范登保空军基地和弗罗里达州的CAPE Canaveral空军基地。报告称:“这些武器能使美国具备在30分钟内对全球进行战略打击的响应能力。”
目前部署的500枚“民兵 III”导弹,每枚携带单弹头或2~3颗分导式子弹头(MIRVs)。其中300枚携带高当量W78弹头和精度更高的Mk-12A弹头。由于《START II条约》禁止使用分导式子弹头(MIRVs)的条款目前已变成一纸空文,早期的把所有“民兵”导弹改成使用单弹头的计划可以进行修改。美军可以用约700~800颗弹头装备这500枚“民兵”导弹。
美国制定了6部分计划,斥资60亿美元继续改进“民兵”导弹以提高其打击精度和可靠性,并把其服役期延长到2020年。空军在2004年6月23日、7月23日和9月16日3次成功地试射了未装药的“民兵 III”导弹。空军计划在2018年部署替换“民兵”的新型导弹。
核潜艇
美国目前拥有14艘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装备有336枚潜射弹道导弹(SLBM),共有约2,016颗弹头,约占所有现役战略武器的48%。美国海军在2004年削减了一艘核潜艇。这样,核潜艇的数量保持在1994年《核态势评估》认定的水平上。海军把潜艇的服役期由30年延长至44年;服役期最长的
潜艇计划到2029年退役,届时新型核潜艇将接替它开始服役。
海军曾考虑把14艘核潜艇均衡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最近作了调整,把大部分潜艇部署在太平洋。2002和2004年有3艘核潜艇抵达华盛顿的班戈替换四艘老的正改装用于发射巡航导弹的潜艇。2004年9月海军宣布,另两艘潜艇Maine和Louisiana将于2005年10月离开乔治亚的金斯湾开往班戈。现在大西洋海域只留下5艘核潜艇,是1961年美开始在东海岸部署核潜艇以来数量最少的。1966至1985年期间,超过30艘核潜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目前在太平洋上部署九艘新型的核潜艇,是1979年来规模最大的,反映出美国针对中国也可能是北朝鲜的核目标需求。
海军计划对太平洋基地的4艘装备“三叉戟I C4”的核潜艇进行升级使其能携带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三叉戟II D5”导弹 。对Alaska 和Nevada的升级已经完成,对Henry M. Jackson 和Alabama的升级将分别于2005和2006年进行。
海军正改装4艘老式核潜艇使其能用于非核作战,即用作“战斧”巡航导弹和特殊作战武器的发射平台。Ohio潜艇于2002年在Puget Sound海军造船厂开始改装,并将于2005年开始在班戈服役。目前Norfolk海军造船厂正在改装Florida,计划2006年开始在金斯湾服役。2004年10月,Michigan和Georgia上的“三叉戟I”导弹被卸下后分别在Puget Sound 和Norfolk Naval造船厂进行改装,2007年改装完后将分别在班戈和金斯湾服役。
2005年的国防授权法案第104章要求国防部长应在本年度春季研究是否继续实行目前的两班潜艇轮流巡逻制,或是改革或中止该制度。
海军正改进Mk-4/W76弹头,把武器的空爆引信替换成新的地爆引信。第一件命名为Mk-4A/W76-1的新型武器计划于2007年9月交付。2012年前海军将把40%的Mk-4/W76弹头的库存武器进行改进。新引信将增强武器的打击毁伤性,使装备Mk-4A/W76-1弹头的核潜艇的潜在打击目标范围更大。
据五角大楼透露,2004年海军开始进行“增强效率(E2)再入体计划”,该计划将在短期内使潜射弹道导弹(SLBM)弹头具备GPS制导的精度(大约10米之内)。该计划将使W76弹头潜在打击目标范围更大。海军官员考虑对常规弹头和核弹头都实行该计划。检验Mk-4/W76弹头新能力的大规模飞行试验将在2007财年进行。
海军根据2005财年国防法案又采购了5枚“三叉戟II D5”导弹,这样该导弹总数将达到413枚。D5的生产已经延长到2013年,要求的总数从390增至540枚,费用也增加了122亿美元。该计划的总费用为375亿美元,每枚导弹6,900万美元。为了让D5服役到2042年(最新的Ohio级潜艇延寿后的最后服役期限),海军将把目前D5导弹升级为D5LE型。2003年,国会批准用于对D5进行升级的预算为4.16亿美元。540枚D5导弹中的360枚将装备14艘核潜艇(包括随时处于检修状态的2艘)以平衡飞行试验的需要。
海军正计划研发潜射中程弹道导弹(SLIRBM)。2003年8月,海军官员邀请厂商提出方案。海军计划今年对“经济的、高性能SLIRBM”原型火箭发动机进行两次全规模试验。该导弹可携带核或常规弹头。
海军计划2005年恢复在太平洋上进行潜射弹道导弹(SLBM)的发射试验,届时美太平洋导弹靶场将按计划重新运作。上次的SLBM太平洋试射是在1993年7月。2003年海军试射了3枚“三叉戟”导弹,2004年没有进行此类试验。
轰炸机
美国拥有两种担负核任务的远程轰炸机:B-2A“幽灵”和B-52H“同温层堡垒”。这两种轰炸机都不处于持续警戒状态,但都担负着常规任务。 B-52能投掷巡航导弹、重力炸弹或两者均可,B2只能投掷炸弹。
空军决定尽快找到轰炸机的替换机型。空军官员正研究使用各种过渡机型或远程飞机,包括无人驾驶机、升级的轰炸机或可能是F/A-22 Raptor的衍生机型。
美国历时5年最终在2003年完成了B-2轰炸机Block 30的升级,升级后的B-2轰炸机可同时携带B61、B83核弹以及各种常规弹头。2003年12月美军在密苏里州惠特曼空军基地完成了“核安全检查”。美军计划再次对B-2进行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完成后,飞行员能够在飞行过程中根据任务需求改变飞行方向和重新定位目标。
空军正在对先进的巡航导弹(ACM)和空射巡航导弹(ALCM)进行延寿,使它们能服役到2030年。空军称,先进的巡航导弹是一种“关键武器”,是空军作战司令部和战略司令部(Stratcom)执行任务必不可少的武器。2003年空军与波音和雷声公司签订5个合同,总金额1,000万美元,让这两家公司维护先进的巡航导弹(ACM)。空军正在研究购买下一代巡航导弹。
非战略核武器
美国约有780件现役非战略核武器:580枚经过3次改进的B61重力炸弹和200枚对地攻击“战斧”巡航核导弹(TLAM/N)。另有100枚“战斧”巡航核
导弹处于后备或非现役状态。2001年的《核态势评估》未提及非战略核武器。
580枚现役B61炸弹中的480枚部署在6个欧洲国家的8个空军基地,供美国和北约空军飞机使用。另100枚放在美国两个飞行中队,能迅速部署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位于北卡罗莱纳州Seymour Johnson空军基地第4联队第334、335和336中队配备两用的F-15E战斗机。新墨西哥Cannon空军基地第27联队第522、523和524中队配备两用的F-16战斗机。空军还保留了435枚B61-3、B61-4和B61-10储备炸弹,这些炸弹可能储存在新墨西哥Kirtland空军基地和内华达的Nellis空军基地。根据能源部2004年6月作出的削减近一半库存武器的决定,这些炸弹中的大多数或全部都将作好退役或拆卸标记。
根据空军目前的计划,部分F-35联合攻击机将从2012年开始具备核能力。空军在2004年完成了联合攻击机(JSF)的初步核验证需求计划。
核弹头
为确保核武器的可靠性,美军计划在未来十年中对大多数处于长期库存状态的核弹头实施延寿计划。该计划第一阶段从1994年开始,首先对W87弹头进行延寿,1999年生产出了第一颗延寿弹头。该计划已于2004年完成。据政府统计办公室的报告称,该计划使W87弹头寿命延长了30年,最初估计的费用是4.4亿,但截至2000年费用已经上升到7.47亿美元。
美国也计划对B61-7/11、W76、W78、W80、W83以及W88弹头进行延寿。部分弹头的改动之大足以改变其名称,因此W76延寿后称为W76-1,W80-0和W80-1延寿后分别称为W80-2和W80-3。第一批W80-2和B61-7/11计划于2006年交付,W76-1计划在2007-2008年交付,W80-3计划2008年左右交付。B61-7/11延寿包括对其次级进行翻新。
国会废除了1994年的低当量核武器研究禁令后,能源部武器实验室2003年开始研究皮实钻地弹。该研究计划于2006年完成。
能源部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重建了小规模的弹芯生产基地。该实验室已于2003年生产出了第一枚W88可鉴定弹芯。能源部计划在2004年再生产至少5枚W88弹芯,其中至少一枚将于2007年进入战争储备库。洛斯·阿拉莫斯的目标是2007年达到年生产10枚W88弹芯的能力。下一个目标是在2010年开始生产W87弹芯。
能源部计划2018年在新的现代弹芯设施上生产弹芯,其年生产弹芯能力为250-900枚。首先要生产的是B61-7和W87弹芯。
2005年美国核力量
型 号
名 称
发射装置
部署时间
弹头当量(千吨当量)
现役/备用弹头数
洲际弹道导弹
LGM-30G
民兵III
Mk-12
150
1970
1 W62 x 170
150
Mk-12
50
1970
3 W62 x 170 (MIRV)
150/15
Mk-12A
300
1979
2-3 W78 x 335 (MIRV)
750/30
LGM-118A
和平卫士/MX
10
1986
10 W87 x 310 (MIRV)
100
小计
510
1,150/45
潜射弹道导弹
UGM-96A
三叉戟 I C4
48/2
1979
6 W76 x100(MIRV)
288
UGM-133A
三叉戟II D5
288/12
Mk-4
1992
6 W76 x100(MIRV)
1,344/150
Mk-5
1990
6 W88 x455(MIRV)
384/20
小计
336/14
2,016/170
轰炸机
B-52H
同温层堡垒
94/56*
1961
ACM/W80-1 x 5-150
450/25
ACM/W80-1 x 5-150
400/20
B-2A
幽灵
21/16
1994
B61-7, -11, B83-1 bombs
200/55
小计
115/72
1,050/100
非战略核力量
战斧潜射巡航导弹
325
1984
1 W80-0 x 5-150
200
B61-3, -4, -10炸弹
n/a
1979
0.3-170
580**
小计
780
总计***
~5,000/315
注:ACM:先进的巡航导弹;ALCM:空射巡航导弹;
ICBM: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大于5,500公里);MIRV:分导式子弹头;
SLCM:海射巡航导弹;SLBM: 潜射弹道导弹。
*:第一个数字指总数量,包括用于训练、试验以及备用的飞机数量;第二个数字指用于执行主要任务的飞机数量,即执行核任务或常规任务的作战飞机数量。
**:480枚部署在6个欧洲国家的8个空军基地。
***:在备用弹头库或非现役弹头库中保留有约5,000枚完整的弹头。
C. 求有关荷兰KPN电信大楼的资料和图片,英文资料亦可。
要求:1简单描述实验过程2在水中放置一块小木块,用图表示水波是如何绕过木板的3在水中放置两块较大木板,间距1厘米,用图表示水波是如何穿越间隙的
各位天才一定要加加油啊;偶们的幸福就掌握在你们的手里了啊
加油
加油
问题补充:偶要的是标准的答案\答案\
各位天才们,行行好把,古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
D. 国产芯片龙头股有哪些
1、兆易创新
兆易创新位列全球Nor flash市场前三位,且随着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存储价格不断高涨,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公司产品线覆盖刻蚀机、PVD、CVD、氧化炉、清洗机、扩散炉、MFC等七大核心品类,下游客户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力微电子等国内一线晶圆厂为主。
E.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F. 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抓住一两个方面说说你对长江的了解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001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在专家刘少创主持下,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测量计算,测量结果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测出长江长度6211.31公里(大约长6200KM)。其课题小组利用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卫星影像是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计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后得出结果。这次研究,以当曲作为长江源头测算的,具体为当曲源头(多朝能)位置:东经94°30′44〃,北纬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当曲(由源头至囊极巴陇)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宾以下2740.6公里。我们一般称其6300公里或6370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9600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它源远流长,孕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东晋王羲之和孙绰是较早用此“长江”之名的。王羲之写信给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晋书·王羲之传》);孙绰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而已,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晋书·孙绰传》)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3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该流域是中国巨大的粮仓,产粮几乎占全国的一半,其中水稻达总量的70%。此外,还种植其它许多作物,有棉花、小麦、大麦、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等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所经省级行政区总共有11个,从西至东依次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最后由上海市的崇明县流入东海。其支流流域还包括甘肃、贵州、陕西、广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在四川省宜宾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间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水流堆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宾。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三峡大坝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
G. 中国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哪些要具体的例子。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H. 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事例有哪些
1、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2、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
“慧眼”卫星是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领域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表示,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慧眼”卫星已多次参加了国际空间和地面的联测,获得了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的大量观测数据,发布了30多个伽马射线暴的观测结果,直接测量到了目前最强的中子星磁场回旋吸收线,完成了国内最高精度的脉冲星导航试验。
2017年10月,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联合观测成果全球发布。这是人类首次同时探测到引力波及其电磁对应体,中国“慧眼”参与观测并发挥重要作用,确定了伽马射线的流量上限。
5、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拱桥
沪通大桥跨长江而通南北,连接张家港和南通,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四线高速铁路,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中沪通铁路段的跨江控制性工程,规划中的通苏嘉城际也从这里过江。
大桥全长11072米,南侧跨越长江主航道,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
天生港航道桥位于沪通大桥北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桥体采用主跨336米的刚性梁柔性拱桥结构,主梁和主拱的重量总计3.24万吨。
2017年1月,天生港航道桥已经实现了主梁合龙。2017年10月22日合龙的,则是它的主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