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股本扩张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 股本?
上市公司与其他公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标。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股本应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标。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在会计核算上股份公司应设置"股本"科目。
公司的股本应在核定的股本总额范围内,发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与股本总额往往不一致,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溢价发行;小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折价发行;等于股本总额的,为面值发行。我国不允许公司折价发行股票。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公司应将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记入"股本"科目,其余部分在扣除发行手续费、佣金等发行费用后记入"资本公积"科目。
知道了什么叫股本,就容易明白 股本扩张,即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额的增加。
② 中国股市总股本扩张排名
请仔细阅读,谢谢
中国股市散户投资者现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措施只有一个:彻底远离股市!因为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这一政策使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的风险。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很可能使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近期中国股市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此外,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即将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在如今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的情况下,这一消息无疑会把利空作用放大。加上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们传递出的强烈政策调控语言就是,中国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所有人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文章说,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 目前中国内地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哪里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了,又担心所谓股市泡沫问题,要闭门放狗咬人,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 文章断言,中国证券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管理当局无能,也许还是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 附原文:反弹逃命后将迎来更恐怖的下跌 一、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国家已经拟定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不能参与交易.
二、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继银行系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的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出台,初步预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 现在我总算找到了大盘继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指向性意义,对内地证券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负面作用。下面我先就第一条消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作为与股指期货相配套的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一个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进场交易的原因解释是:由于目前沪深证券市场是两个完全分开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目前香港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能够更好地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相配套。 有分析人士评论,这一政策对内地所有投资者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风险,因为,香港市场的境外机构完全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而让境内投资者处于束手无策地步。假如,境外机构对在港上市的中资H股、红筹股和300ETF进行联手控制,将很可能造成内地市场出现单边暴涨或暴跌,也可能会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内地证券市场操纵权旁落的后果及风险将不可估量。大盘暴跌多少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不安。 第二条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于中旬左右出台。如果处于牛市行情中,市场对这种政策可能敏感度低些,毕竟市场资金充沛人气旺盛,而现在人心恐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情况下出台这一消息会把利空作用放大。继前次公布15500亿特别国债发行事件央行负责人出面澄清后,市场反映似乎有缓和迹象,超级扩容密集出台、印花税提高、公布清查违规入市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等一套套紧缩打压政策,它传递出的强烈的政策调控语言就是,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了,而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做空工具套利保值,那么,所有人只能有唯一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风险已经高企的市场。而近期香港股市叠创历史新高正是受到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倾斜的鼓舞。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造成冲击,属于正常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互通互连的,绝对不是割裂的两个国度,说没有影响显然难以说服所有人。大家想想,即使特别国债不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但向银行发行,由于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该额度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此前多次调整的0.5%,会不构成股市资金变相抽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款,如果可放贷额度减少必然减少企业贷款比例,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对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构成巨大打击,另外,虽然清查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已有公布,但还有多少是没有查出的呢?查出部分或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到底参与市场的违规银行资金有多少,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釜底抽薪做法对股市会没有影响?
对于推出沪深300ETF指数型基金推托说由于内地两市不能结算而只能供香港市场交易更是滑稽。资本市场改革和完善,本就是管理层的第一要务,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国内资本市场没有条件,你管理层应该进行完善,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呀。难道就任由话语权旁落?把刀柄交给别人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政策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蒋介石抗战中:“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了防止股市高企可能对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大儿子)造成冲击,不顾一切出台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小儿子)?前面出台提高印花税的政策再次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暴露无疑,试问,出台如此重大政策,有没有经过精确测算,有没有经过广泛征求经济学家的意见?有没有经过合法的听证和征询?以至急不可耐做半夜鸡叫?中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三拍”怪圈: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据统计,2006年全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对应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2007年按每天成交量3000亿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一年按240天计算)印花税合计4320亿,券商佣金按照0.2%(法定是0.3%)计算,合计2880亿元,二者合计7200亿,几乎是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的一倍。如果按每天成交量20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880亿元,券商佣金1920亿,二者合计4800亿元,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之和。如果按每天成交量150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160亿元,券商佣金1440亿,二者合计3600亿元,就达到2006年上市公司全年利润。 从这些鲜明的数据不难看出,在"三公"原则下进行市场化博弈,这一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还离我们很远。由于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而如果上市公司的收益总和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的佣金,那么这个股市,就连"零和游戏"的底线都够不着,应该是"负和游戏",在"负和游戏"中理论上是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到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尔虞我诈、坑害中小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泡沫利润"。管理层一直极力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又在哪里能够实现? 目前两地市场投资者证券帐户内的保证金总额不过1万亿,也就是说,不用两年就全部收缴到国库了。所有参与者都是来无偿送钱的。
这就象街边桌球场子,两个参与桌球游戏的人拼个你死我活,最终赢利的,一定是摆桌球的摊主。两个人手中的银子都必将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这不是逼良为娼,迫使所有人去搏傻又是什么? 还有管理层一直诟病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市盈率吧,新股上市就是30多倍,海归的H股更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再狂拉1倍,你让散户投资者去买单?用自己的退休金、血汗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搏傻买了你们发行的股票还要挨打,天理何在呀!
管理当局人为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时,扇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而现在真的出来一部分又闭门放狗咬人,这不是现代版的叶公好龙是什么? 在股市真正出现大幅调整时,还在忽悠,说股市调整不会改变牛市上升格局。试问牛市存在的基础还在么?无非是继续稳住中小散户,不要走,等我的大儿子安全撤退后,市场跌得面目全非时,一个轮回后,我再忽悠散户进入这个陷井中.当狼来了的叫喊声多了,你们认为还会有人相信?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毁灭整个资本市场,这也许就是当局无能,造成股市发展十几年还在3000为中轴晃悠的真正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其实从来就没有与股市同步过。从91年开市至今,中国经济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1991年从100点起步,相应的指数复合增长到2005年还应该在998点吗?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本人:当我们现在刚刚过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当我们刚刚向银行贷款买了房子,当我们在银行刚刚存了点棺材本老婆本。突然这一切就象好梦一日游似的随风飘过,一夜回到10年前. 试问中国的平苦大众不炒股又怎么能躲的过通货膨胀这只政策老虎喃?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很茫然!
③ 上市公司增加公司的股本,对公司有什么影响拜托各位大神
股本就是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总数量这要看它发行的量,如果全部发行就=公司的总市值了!
④ 向社会公开增发新股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本扩张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我国上市公司还有哪些股本扩张的途径
增发新股是为了募集更多资金.
但是新股的上市是必影响原有股的市植.
除非公司业绩真的很了不起
不然申购新股一定要慎重!
⑤ 如何认定一支股票是否有高度的股本扩张能力
股本扩张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额的增加。
根据是否有资产流入,可将股本扩张划分为“股本虚扩张”和“股本实扩张”:
“股本虚扩张”是指由于公司自主扩股行为增加的股本,随着股本规模的增加不会产生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流入,具体包括发放股票股利和公积金转增股木等;
“股本实扩张”是指由于股权性融资形成的股本的增加,伴随着股本扩张有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流入,具体包括增发股票、配股和可转债转换为股票等。
上市公司扩张股本的方式主要包括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发放股票股利、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上市公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能够达到扩张股本的目的,所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和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形成资产流入,而配股和增发会伴随资产的流入。
1.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将积累的资本公积金转为股本,增加的新股票按比例分配给股东的行为。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既不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出,也不会增加公司的资产,仅是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数量,扩张了股本规模。表现在会计处理上仅是股东权益的表现形式发牛变化,即将公司积累的资本公积余转增为股本,而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不会发生变化,股东的持股结构也不会改变。在我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往往被视为股票股利的替代或补充,从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就会频繁的实施高比例的转增方案,这种现象既容易掩盖公司的不良业绩,也容易引起股市的过度投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发放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又称送股),是指公司按股东原持股比例发放股票的股利分配方式。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发放股票股利主要是将公司的税后净利润转为股本,是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的调整,不会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也不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出。实际上,上市公司通过发放股票股利实现了一种“绕法律条款的扩张效应”:我国上市公司受上市额度限制,规模普遍较小,股本扩张愿望强烈,但是发行新股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限制,上市公司能达到新股发行条件的绩优股不多,于是,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发放股票股利,这样既可避丌法律限制,又可达到扩张股本的目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大多数投资者持投机心理,他们乐于获得较高的市场差价收益,再加上我国免征资本利得税,投资者对送股的需求就变成了多多益善。上市公司过多的选择实施送股方案和投资者旨目的投机炒作不仅加大了双方的投资风险,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埋下了隐患。
3.增发股票
增发股票足指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再次发行股票的行为。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可以公丌发行,也可非公丌发行。公丌增发就是以社会大众为增发对象再发新股;非公丌增发即只面向特定对象再发新股。实施增发方案后,公司股票数量增加,股本规模扩大,同时也会产生现会或其他实物资产的流入。
一般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会在股票价值与市场价格相当或被市场价格高估时,实施增发计划。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尤其是非公丌发行股票,如果决策正确,会为公司发展带来很多优势,比如引进优秀的战略投资者、注入优质资产、整合上下企业,为上市公司带来立竿见影的业绩增长效果。同时投资者也可从上市公司业绩好转中获得收益。但是由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股票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目前中小板块选择实施增发方案的公司数蹙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数目仍远远低于实施送转方案的公司数目。
4.配股
配股是上市公司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和相应的程序,向原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行为。配股的特点是新股的价格以发行公告发布时的股票市价为基础进行折价处理,利于与公司股票市价保持平衡并刺激股东出价购买。配股实质上是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本公司全体或部分股东以现金或实物出资,购买公司新增股票的一种投资行为。所以,配股会增加公司的股票数量,扩张公司股本规模,同时,也会产生现金或其他资产的流入。
需要说明的是,配股不是上市公司分红的方式,并未建立在公司盈利的基础上,只要股东愿意,即使上市公司的经营发生亏损也可以配股。配股后虽然股东持有的股票增多了,但它不是公司给股民投资的回报,而是追加投资后的一种凭证,往往象征着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或即将倒闭的前兆。因此,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配股并不受欢迎。
在我国中小板块,实施配股的公司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因为配股需要满足较为严格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配股范围广,配股后所筹资会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去投资,投资后项目的建设问题、公司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能否跟上等问题制约着配股所得资金的有效利用状况,种种不确定性也会增加股东承担的市场风险。
5.可转换债券转为股票
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债券持有人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条件将其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债券。
对投资者来说,当发行公司的股价上涨时,因可转换债券具有股权性,所以购买可转债与直接投资该股票的收益率是一致的;当发行公司股价下跌时,基于可转换债券的债权性,投资者仍能获得约定的本息,所以购买可转换债券的JxL险要小于直接投资该股票的风险。
对发行公司而言,可转债具有融资成本低、规模大的优点。可转债转换为股票后,既可以减少公司的利息费用,降低还款压力,又利于公司以较低成本实现股本扩张的目的。但是,若转股不成功,公司将会面临偿还本会的巨大风险,并有可能形成严峻的财务危机,因为转股未成功的原因必然是股价低迷,而股价低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公司业绩滑坡,若此时必须偿还本会,则会导致公司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⑥ 股本扩张和配股的区别
股本扩张可以是用资本公积或未分配利润转化成股本进行扩张,上市公司是免费把这转增或送股免费派给在权股登记日持有这股票的股东,虽然对股本产生薄摊效应,但实际上与原来是一致的,并不会产生损害原股东的利益。配股是上市公司向股东或市场进行配股的行为,这行为要向市场抽取资金,最后会对股东产生一个摊薄效应,且这效应实际与原来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可能损害原股东的利益。
⑦ 上市公司扩大股本有什么利弊
公司在高速成长期的时候,愿意送转股,扩大股本,这样的话,股价更容易炒起来,实现市值的不断增长,公司可融更多资金、股权激励更有效果,即使是直接的抛售资金获得流动资金也变得更加方便,对公司的发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公司成长快,不扩张股本,价格持续的涨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降低。国内股市,高价股愿意炒的人少。
⑧ 求:上市公司股本扩张排名
挖掘中报牛股的两大线索
海马股份近日在中报公布后拉出3个涨停,这家个股在中报后连续上涨的走势,对投资者如何挖掘中报牛股提供了两大线索:一是业绩暴增;二是大比例送转股。
不错,中报业绩的增长惊喜,加上分配方案上的大比例送转股,是发掘中报牛股的两条基本线索。但从实际操作看,等中报正式出来一切都明朗后再介入,虽然不失为较稳妥的方法,但却不是收益最大的方法。
说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暴增,其实按目前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没有秘密可言,因为上市公司中报业绩会事先有预告。就拿海马股份而言,其中期业绩的暴增,早在一季报表中就已有说明。其他如深鸿基中期业绩将较去年同期暴增2500%,中国国航较去年同期会有20倍的增长,同样也都已有公告。所以,发掘中报牛股的重点是从那些业绩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甚至暴涨的个股中,去寻找那些可能中报大比例送转股的公司。
哪些公司中报最有潜力进行大比例送转呢?我们认为具有“一小一高”的公司最有潜力。首先来看“小”。“小”指的是股本小,正因为上市公司的股本小,所以才会有股本扩张的潜力。从苏宁电器等公司上市以来的发展轨迹看,不断的大比例送转股,正是这类当初的小企业最大魅力所在。
所谓“高”,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和资本公积金要高。上市公司想送想转想股本扩张是一方面,有没有能力去扩张,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显然,如果是送股,就要求上市公司有较高的未分配利润,而如果公司通过转增股本的方式进行股本扩张,则需要上市公司有比较多的资本公积金。
从“小”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板个股无疑是最有潜力的。在中小企业板中,总股本在2亿股以下,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公司大量存在,随着中报的陆续公布,相信在这些公司中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大比例送转股。当然,同是中小板公司,我们认为新上市的公司会比上市较早的公司更有潜力。道理很简单,上市较早的公司,可能已经有过一次甚至不止一次的大比例送增股,而新上市特别是今年刚上市的中小板新股,则还没有。
而从“高”的角度看,在刚有过融资行为的公司中,有可能存在较多未分配利润和较高资本公积金。这也正是刚上市新股和刚进行过增发等方式进行融资行为的公司,会受到市场更多追捧的内在原因。这些公司,恰恰是有能力做到大比例送转股的公司。
我们认为,虽然具有“小”和“高”特征的公司,并不一定就代表会大比例送转股,毕竟业绩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股本较大、甚至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积累较小的公司,同样也有可能较大比例地进行送转股,但具有业绩增长快、股本小、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高的公司,其为投资者寻找中报牛股提供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⑨ 怎样的公司才具备较强的股本扩张能力
已上市的中小板企业一般股本扩张能力强。
股本扩张能力强在于发行价比较高,资本公积金大,这样就可以不断地进行送股,增发,配股等方法,股本扩张即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资本额的增加。
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标。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为股本,股本应等于公司的注册资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标。为了直观地反映这一指标,在会计核算上股份公司应设置"股本"科目。公司的股本应在核定的股本总额范围内,发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与股本总额往往不一致,公司发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溢价发行;小于股本总额的,称为折价发行;等于股本总额的,为面值发行。我国不允许公司折价发行股票。在采用溢价发行股票的情况下,公司应将相当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记入"股本"科目,其余部分在扣除发行手续费、佣金等发行费用后记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其中,发行手续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佣金则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⑩ 如何判断一只股票有无股本扩张能力
所谓“股本扩张”包括送红股,公积金转增股本,现金配股,未分配利润转增以及对外融资五种方式。
送红股和转增股本是上市公司将留存收益或资本公积金转作股本, 发行数额的新股票按比例分配给股东,这样可以使股东的持吸数目增加, 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公司资本总额相应增大,实力加强。送红股和转增 股本可以增加公司的股本,相应降低股东的投资成本,利于活跃交易。 就股东而言,可以免费得到股票,用投资的观点来看,是投资收益。配股是发行公司对老股东按一定比例和价格(低于市价)配售发行股票的行为。由于是按股东原持有股数平等摊配,这样可以维护股东在公司的原有地位,使其按比例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企业经营状况好,规模不断扩大,必然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对新项目的投资。通过配股增资,公司的股本自然不断增加资金不断增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
目前对我国尚不成熟的股票市场而言,每年大量的送配股,使市场扩容加速,容易导致二级市场失血过多,对股市的长远发展不利。为此,中国证监会分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向股东送配股做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这些规定的颁布是对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我国股市长远的健康发展。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是上市公司股本扩张方式之—。资本公积金大 致包括以下几类:
1.溢价收入。公司发行新股时,凡超过票面认购的部分,得到的收益,是为溢价收入。例如某股票面5元,而以10元发行时,每股便有5 元的增资溢价收入。
2,处分资产。出售公司资产如土地、厂房、机器等而得到的资金。
3.资产重估增资。老公司对早年购置的资产如土地、房产等进行重估,增值的部分可列入公积金。
4.购并收入。也就是合并公司所得的资产总额,减去它的负债和并购价款,剩下的余额。
5.受领赠与。接受他人的赠与,这种情况极少。
股本扩张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苏宁。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002024)在中小板上市时,总股本9316万股,流通股份只有2500万股,按当日收盘价32.7元计算,总市值只有30亿元左右。在此后的近5年时间里,苏宁电器将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演绎到了极制:总股本增至44.86亿股,增长45倍,总市值655亿元,增长21倍。苏宁电器的股本扩张除了一次2500万股的增发以外,其余的都是通过送股(转增)来实现,4年来共送股(转增)6次,其中10转增10的次数就有4次,同时还有4次现金分红,每股累计分红0.43元。更为可喜的是,苏宁电器股本扩张的同时业绩也保持了同步增长,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其每股收益仍然达到0.74元,每股经营现金流量1.28元。苏宁电器的高速增长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以2009年5月22日的收盘价为基准,其复权价高达643.78元,从其走势图分析,苏宁电器其本上没有套牢过投资者,前期介入的投资者更是收益丰厚。
那么如何衡量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呢?
一:资本公积金是基础
从历史统计可知,公司大比例进行股本扩张,基本上都是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为主。因其不属于利润分配范畴,不需交纳20%的所得税。而以当年利润、未分配利润或盈余公积金送股均属于利润分配,需交纳20%的所得税。 但是,不管是以送股或转增股本对于公司股本扩张仅是殊途同归,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可以让上市公司大股东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合理避税。 因此,每股资本公积金指标可以衡量转增股本的能力。
二:盈利能力是基本条件
从最近三年的分红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股本扩张的可能性与其上一年度的业绩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即高送转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及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低送转公司分别高出50.63%、130.30%。
三:小盘股扩张意愿强
统计发现,总股本小的公司股本扩张的要求较为强烈,而公司的股本越大其进行股本扩张的欲望也就越低,送转比例与总股本多少成正相关;另外,高送转不但与总股本有关,而且与流通股本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但不如总股本对送转比例的影响大。
四:影响上市公司送转股分红方案政策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因素,包括市场投资者偏好、以及上市公司为迎合市场庄家炒作等因素。
那么股本的扩张能力对于股权激励有什么作用呢?
股权激励以股本扩张能力为前提股本扩张为未来实现股权激励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将使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利益进一步统一,有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