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三峡集团调查

三峡集团调查

发布时间:2021-04-14 13:07:48

『壹』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破坏。要权威点的

1、对水体的污染

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

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3、地质灾难

三峡库区是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岸线长5972km(长不足10km的支流未计),由于长期地壳运动活跃、频繁,加之河床与地下水冲刷、切割的侵蚀,库区地质条件破坏强烈。

经详细地质调查平均线变形破坏密度为0.19个/公里,平均线变形破坏模数为120万立方米/公里。库区干支流库岸稳定性较差或稳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约403公里,占整个库岸线的6.8%。

泥石流易发处8条15处;全坝区已调查到的2490处滑坡体,方量约139.5亿立方米,单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三峡库区地质为灾害多发区,有些地质灾害历史上多次发生或复活。

(1)三峡集团调查扩展阅读: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1、防洪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

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

2、发电

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该工程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可缓解我国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峡电站历年累计发电量达到6291.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9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95万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12月21日8时25分21秒,三峡工程在充分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前提下,三峡电站累计生产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据统计,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0.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如果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12元GDP计算,1000亿千瓦时电量可以支撑我国1.2万亿元GDP[27]。

3、航运

三峡蓄水前,川江单向年运输量只有1000万吨,万吨级船舶根本无法到达重庆。三峡工程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几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条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量有7000万吨左右。自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以来,累计过坝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蓄水前22年的货运量总和。

『贰』 三峡大坝到底对国家的环境影响有多大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类似1870年的特大洪水,也可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免洪水灾害对长江中游富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人口的大量伤亡,避免京广、汉丹铁路干线中断或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恶化,避免疾病流行、传染病蔓延,避免洪灾带来的饥荒、救灾赈济和灾民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减免洪灾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威胁;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缓洞庭湖淤积速度,延长湖泊寿命;还可改善中下游枯水期的水质。
三峡水电站每年发电847×108kWH千瓦时,与火电相比,少燃烧5000×104t原煤,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每年可少排放1000×104t二氧化碳,100×104t二氧化硫,1×104t一氧化碳,37×104t氨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废水、废渣;可减轻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的危害。
三峡工程还可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的流量显著增大,有利于珍稀动物白暨豚及其它渔类安全越冬,减免因水浅而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还有利于减少长江口盐水上溯长度和人侵时间,减少上海市区人民吃“咸水”的时间。
总之,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巨大的,但还应加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和监测,对不利影响采取妥善对策和措施加以减免。
1 对三峡库区的陆生植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建库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因此,不致于造成物种的灭绝。其中有三种珍稀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我国近年来在重庆市中部发现的珍稀草本植物。它既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又是库区特产植物。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km长,向两岸纵深3000~5000m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430m之间,但在海拔170~250m之间较为集中。本变种是荷叶铁线蔗科最原始类型,在亚洲大陆仅存Z此#�?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产的肾叶铁线蕨同属一个种群。因此,它在研究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及亲缘关系等方面有重大价值;全草还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药用价值;植株形态别致,可供观赏。 万州新乡、小论山和杉树坪一带是荷叶铁线蕨分布集中区域,面积约25km2。拟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km2的物种保护点。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同时采用分枝或孢子繁殖,进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峡谷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是我国的稀有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对该属植物区系、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火药。疏花水柏枝仅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200多株树木的产地。保护点内禁止采挖,研究采用多种繁殖手段扩大种源数量。
3)川明参:是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为名贵药材。在四川温江、达县地区虽已大量栽培,但夷陵区莲沱是野生种原产地,分布在海拔高程 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化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区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它设施时有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以加强对该种原产地的保护。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尽量恢复川明参野生产地的原来面貌。
以上三种珍稀植物,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已在湖北省秭归县泗溪珍稀植物繁育基地成功繁殖和栽培。
2 对水生珍稀动物白鳍豚的影响
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 1600km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
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l~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m,体重100~150kg,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胎生,每胎一仔,每年春季生育仔豚,初生仔豚体长约80厘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查,长江中的白鳍豚总头数已下降到200头以下,其中50%分布在湖北省石首县至武汉市上游江段,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或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
1997年“长江中下游调查白鳍豚行动计划”,经过观测表明,白鳍豚现存数量不容乐观,已不到100头。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内,已难以见到白鳍豚的身影。专家们分析,使白鳍豚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鱼类资源迅速减少,使白鳍豚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愈来愈匮乏。
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对白鳍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加强管理,渔业活动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减少;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鳍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有所增加,应抓紧研究白鳍豚追逐轮船螺旋桨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长江新螺江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已由农业部批准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全长135km,该区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m,流速约每秒 0.3~0.8m,浅滩、江心洲星罗棋布,是目前白鳍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也是白鳍豚的理想生存环境。
3 对我国特有的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的影响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一种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的特殊鱼类,令人称奇的是,当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进入大海邀游十多年之后,虽然长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鱼,但还能牢牢地记住长江口,再游回长江“生儿育女”。水生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中华鲟特有的记忆功能的奥秘。中华鲟性成熟晚但体重和身长生长迅速,雄性成熟为9龄,雌性成熟为14龄;一般身长2m左右,最长达4m;一般体重200kg左右,最大达500kg以上。成鱼在海区摄食底栖鱼类,也食虾、蟹等底栖生物。中华鲟在东海里“恋爱”后,成双成对地进入长江口,一般不再摄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发育到期,则“结婚”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将幼中华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中华鲟脑垂体给雌中华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的幼中华鲟已达400万尾。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15km江段范围内自然繁殖。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
4 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周围地区气候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一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地区气候有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m。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2℃,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l.2℃;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增高3℃左右。冬温升高,对喜温经济作物如柑桔、油桐的生长和越冬有利;夏季气温降低,使河谷的高温危害减轻。
年平均水汽压增加200~100Pa,冬季水汽压增加较少,仅增加2 0~30Pa;夏季水汽压增加较多,增加120~180Pa;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mm,影响涉及库周几千米至十几千米,因地形而异;仍应警惕伏旱对农业的影响。平均风速将增加15%~40%,因建库前库区平均风速仅2m/s左右,故建库后风速仍不大。
雾一般形成于气温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因此,江上冬雾多于夏雾。但在建库后,冬季气温增高、湿度减小,对冬雾的形成不利,所以冬雾将有所减少。但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时节,雾日将略有增加,年平均少于2天,对长江航运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5 水库蓄水后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论证期间,生态与环境专家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慎重、细致而又充分的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对库区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项目复建,还要占用近7万亩耕园地。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果没有恰当而有力的措施,只坚持就近后靠,只在扩大耕园地上下功夫,势必造成大面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使生存环境恶化,农村移民不但无法致富,还给库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困难。尤其是在国家规定25度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既度以下坡地必须改造成梯地之后,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缩小。如何做到既要使农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护好库区的生态环境,促使库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库区局部江段的水质污染就已十分严重,但由于长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净能力强,后果还不严重。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是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人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必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因此,遵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三峡库区的工业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必须限期治理;对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须限期治理,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二项重要任务。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会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入长江,有的将会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就将一些已经预测到的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加以治理(有的可采取工程治理,有的可采取搬迁避让),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三项重要任务。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西陵峡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的近景景观受到一定影响;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因此,做好三峡库区景观保护和开发规划,并认真加以实施;遵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地面和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成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第四项重要任务。
(全部内容转引自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官方网站http://www.ctgpc.com.cn)

『叁』 第一个提出‘三峡工程’的人是谁

孙中山 三峡工程的由来 一、孙中山的设想 筑一座巨型大坝,让悠悠长江水造福人民。最早产生这一设想的,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改善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设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继而,1924年,他又在《民主主义》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重要性。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 然而,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孙中山先生对于三峡工程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设想而已。 早期对三峡工程进行具体研究并初步揭示其可行性,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组织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编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1933年4月,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也曾提出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计划》。 193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奥地利籍工程师布朗德在研究改良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问题后认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凋蔽,是项巨大工程,殊难举办,即或成功,而是项巨量电力亦不易推销……”。 二、潘绥、萨凡奇的开发计划 194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一天一天接近胜利。这时,中国战时生产局顾问、美国经济学家潘绥建议在三峡建一座装机容量105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厂,利用廉价水电兴办化肥厂。同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大坝专家萨凡奇来中国。他在亲自前往三峡地区进行查勘后,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他建议在宜昌南津关上游约200米处选定坝址,建坝壅高长江水位至200米高程。他还曾作了5个枢纽布置的比较方案。这在当时堪称首创。随后,资源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了一些勘测设计工作。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有关单位,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委员会曾讨论过三峡计划,包括航运、灌溉、库区淹没、人口迁移、肥料制造和库区测量等问题。同年8月,三峡勘测队正式成立。 1946年初,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调派力量进行勘测,先后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库勘测报告》、《三峡水库区经济调查报告》、《宜昌峡的地质报告》等。同年,和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合约,先后派遣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50多人前往美国参加三峡工程的设计。 到了1947年,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节节败退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终止。

『肆』 三峡大坝是中国官方高层谁力主修建的

为孙中山。

孙中山开发三峡水电资源的论著发表后,国民政府工商部曾于1930年初,拟在长江上游筹设水电厂,并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和图表,但对坝区的勘察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两年后,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持组成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

抗战后期,美国政府推行“金元外交”政策,企图独占中国的经济利益。美国派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逊担任中国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纳尔逊到重庆后便与蒋介石密商设立中国战时生产局。

(4)三峡集团调查扩展阅读:

三峡大坝的相关情况:

1、自20世纪50年代,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时任中央领导人,无一不专程深入三峡视察。

2、1956年2月,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正在全面开展时,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并乘兴写成《水调歌头·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成为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美好向往。

3、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根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的报告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由于工程仓促上马,采取“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办法,开工后暴露不少问题。

『伍』 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外,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而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新华网武汉10月11日电(记者高欣、施唐戴)“不惧一时丑,化解千年
忧。”组织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常年坚持举办“质量警
示展”,将历次主要缺陷和改进措施动态公布,极大地触动了两万多名建设者,
使“创一流无止境”的质量意识深深扎根第一线。

如今,三峡工程17年工期已经过半,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初现雄姿。尤为
可喜的是,三峡建设者不仅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多项世界记录,而且把住了质
量关,已竣工的单元项目质量评定全部合格。

三峡工程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按照设计,三
峡大坝必须抵挡万年一遇的洪水。因此,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防洪、发电
、航运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程施工中
,各参建单位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万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质量当成工
程的生命。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质量管理,创新制定高于当今国内行业规
范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并对建设者进行多层次技术培训,有效地防止了工
程质量中的“常见病”。记者在三峡工地采访,处处感受到“视精品为合格”的
强烈氛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负责精神深入人心,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据今年元至8月的质量评定,已完成的11387个单元工程全部合
格,其中优良率达85.8%,比过去提高5个百分点。

三峡工程强调工期进度的计划性,但一旦与质量发生矛盾,施工组织者毫不
犹豫地宁慢一步而不抢一秒,确保工程质量。去年7月,葛洲坝集团原定混凝土
月浇筑21万立方米,后经调查发现“施工面狭窄使质量保证难度加大”,立即
将浇筑量调低到19万立方米,最终通过优质评定。8年多来,近千名监理人员
始终跟踪施工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更是24小时盯守,随时捕捉质量问题。总公
司还严格质量考核,今年拿出两亿元设立“质量特别奖”,硬指标即一次合格率
,截至6月底已兑现6000万元。

从今年起,总公司又自我加压,提出“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管理目
标,激发了建设者争创一流工程的自觉性。一家转战南北的大施工单位,在永久
船闸浇筑中一度跑模1至2公分,这在其它工地往往被忽略不计的问题,在三峡
却被定为质量事故,必须“小题大作”,及时补救。总公司还下设安全总监办公
室,聘请外国专家把关,建立由点及面的连锁督查制度,实现全员安全持证上岗
,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管理。

为根除质量隐患,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派出质量检查专家组,对工程
质量进行严格检查。钱正英、张光斗等水利水电专家不顾年迈,每年两次现场考
察,有时甚至爬上100多米高的大坝“挑毛病”,使参建单位如临大考。他们
对提高施工监理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明确质量缺陷划分标准等提出了
多项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一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感慨:“在质量意识上,老专
家的身体力行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目前,三峡工程基本攻克重大技术质量
难题,顺利向2003年首期蓄水、发电和通航的目标迈进。

『陆』 谁有三峡具体的资料的

长江三峡水电站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是长江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其次是伊普秦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50亿千瓦时。

以下是关于三峡水电站的一些相关资料:
三峡工程的十大世界之最
【来源:人民网】
新华社宜昌5月26日电(记者廖君 周梦榕)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

三峡工程大事记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完成。
●1998年,三峡工程进入第二阶段的建设。
●2000年,三峡工程机组安装奏序曲。
●2002年10月10日,国务院三峡工程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会议在坝区召开,导流明渠截流前验收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坝设计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枢纽工程验收组关于在2002年11月份实施导流明渠截流的意见。
●2002年10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左岸大坝全线封顶,整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1次会议,同意国务院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的意见,决定在11月6日进行导流明渠截流合龙。
●2002年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在三峡工地成功吊装,标志着三峡首台机组大件安装基本完成,从此进入总装阶段。
●2002年12月16日,三峡工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始浇筑。三期围堰设计总浇筑量为110万立方米,将与下游土石围堰一起保护右岸大坝、电站厂房及右岸非溢流坝段施工,是实现三期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的关键性工程。
●2003年4月1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停止通航运行,长江三峡水域拟实行为期67天的断航,至6月16日恢复通航。与此同时,翻坝转运工作全面启动。
●2003年4月16日,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全线到顶,比合同工期提前55天达到140米设计高程。
●2003年4月22日,三峡工程左岸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工程开工。
●2003年4月27日,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三峡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135米水位线下移民迁建及库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达到三峡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
●2003年5月2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正式宣布,三峡二期工程达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试通航要求。同意三峡工程6月1日下闸蓄水,并可以在2003年6月份实施永久船闸试通航。

三峡工程改变世界的中国观:中国人走自己的路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5月20日,随着三峡大坝全线贯通进入倒计时,这个未来世界最大水坝和水电站也将成为世界各国地理书上的一个新名词。《华盛顿邮报》、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德国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称,“中国即将完成自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将第一次完全驯服5000多年来养育同时也折磨中国人民的这条水道”。从十几年前中国开始讨论建设三峡水电站开始,国外也对三峡建设带来的安全,特别是环境问题发出了担心的声音,直到现在三峡大坝即将建成,一些人仍怀有疑问。
但绝大多数外国媒体和学者认为,就像“中国正在走自己的路”一样,三峡工程代表着“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的能源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来说,三峡工程不但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也将成为“中国的象征”。
三峡电站将满足中国1/20的电力需求
美国《华盛顿邮报》18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题为《中国力量的源泉和象征》的文章,称经过13年的建设,并移走了上百万村民后,中国即将为横跨扬子江的世界最大大坝浇筑上最后的混凝土:届时三峡大坝将达到设计的坝顶高程185米。这个规模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投资总额高达240亿美元。这项“中国自长城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建设”,将取代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的发电和防洪综合工程。它的年均发电量为847亿千瓦时,而美国胡佛大坝(美国最著名的大坝,被评为美国现代土木工程七大奇迹之一)的年发电量仅为40亿千瓦时。
美国十大报业集团之一的奈特·里德报系报道说,三峡水电站发的电相当于18个核电站,可以满足中国庞大用电需求量的1/20。此外,它还可以方便3000吨的海轮深入中国西部。要知道,海轮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会繁荣起来。
俄罗斯媒体对三峡工程的进展非常关注。不仅《独立报》等俄全国性媒体,就连《哈卡斯新闻》等地方媒体以及众多电子媒体,近来都不约而同对三峡大坝进行详细报道。俄水电专家亚·托洛什诺夫曾多次到包括三峡在内的世界各大水电站进行考察,他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帮助中国建设了三门峡水电站。现在三峡工程即将顺利收尾,这反映了中国的成功,而俄罗斯在水电方面仍旧在原地踏步。”他称,就总体技术水平而言,俄还停留在20年前。俄罗斯《劳动报》曾多次派记者赴三峡采访,该报称包括俄罗斯专家在内的评估小组认为,三峡工程完成后,洪灾出现的可能性将减少为1/10,可以保证中下游数千万居民的安全。
日本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三峡大坝的报道量近来也大幅增加。《日本经济新闻》18日发表文章说,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峡大坝完成之后可望起到发电、航运以及防洪和抗旱等巨大作用,成为中国发展的象征之一。该报认为,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日本九州电力公司的总发电量,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还能够减少废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其次,能够增加通航能力,提高中国内陆地区的物流效率,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
印度报业托拉斯驻华记者连续发回三篇关于三峡的报道,详细介绍了三峡工程的历史和一些具体数据等。印度评论家罗伊在《商业标准报》撰文将三峡工程与印度修建水利设施的缓慢进展进行了对比,并称三峡大坝的建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制订和完成目标的意志力的充分体现”,“经验值得印度参考”。
三峡改变世界的“中国观”
不过,在介绍了三峡大坝的成就后,很多外国媒体也对三峡大坝可能带来的问题表示了担心。《华盛顿邮报》称,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早已认为建水电站并不明智,但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建设这样大的水电站。许多人还对中国花240亿美元在经济上值不值提出疑问。另外,关于环保问题的议论也不少。
对这些议论,一位曾在欧美多国常驻的资深记者说,这些问题十几年前不仅外国人,中国人也都提出了,并进行过反复的论证。三峡工程是世纪工程,也是世界级工程,史无前例,在没有经过时间验证之前,人们有各种担心是完全正常的。西方人提出这些未必都是出于恶意。最重要的是,三峡工程是中国人在非常清醒、科学的环境中建造的。这个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它更像是在能源短缺、火力发电同样面临困境的时代,中国人代表全人类所做的探索。
瑞典人的环保意识是全球出了名的。十几年前,由于环保主义者的要求,瑞典已经停止修建大型水电站,甚至逐步关闭已建成的核电站。因此,当三峡工程动工修建时,瑞典全国一片质疑之声。据当年在瑞典工作的《人民日报》记者丁刚介绍,那时一些瑞典人甚至找上门来,以教训的口气批评中国不该建设三峡工程。
如今,当三峡工程即将正式建成之际,瑞典人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近日来,瑞典一些媒体先后以“中国即将建成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等词语相对客观地报道了三峡工程即将竣工的消息。尽管其中也提到了环保、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工程移民等问题,但与当年的一片质疑声相比,态度已经明显温和了许多。瑞典电力公司的工程师博斯特罗姆曾参加过瑞典第二大水库苏诺瓦水利工程的环境监测工作。他对本报记者说,他最开始就是通过三峡工程关注起中国的。通过对三峡工程报道的跟踪了解,他认为与瑞典当年建造苏诺瓦大坝比起来,中国人对环保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对当地的环境给予了有效保护。尽管他承认,像世界多数水电站的修建一样,一个大坝的建成,将会影响到当地的自然生态,例如水中的鱼类品种可能会发生改变,但通过人们的努力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是能够把这种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
此外,一些瑞典人对当初放弃发展水电及核电的决定开始有些后悔。《瑞典日报》近期公布的调查显示,瑞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水电和核电持支持态度,支持发展核电的人已超过50%。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波里科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清楚地记得1992年中国讨论是否建设三峡工程时引起的不小的争论。许多专家都表示反对,中国全国人大在讨论并通过建设三峡大坝的提案时也是历史上反对票最多的一次。波里科夫说,如今三峡大坝终于顺利建成了。从目前来看,大坝建成后至少能给中国带来两点好处:一是可以减少长江下游洪水灾害发生的机会。第二,三峡大坝建成后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电能。
“中国人走自己的路”
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级的工程,国内外的各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也表示,“我们不能说三峡工程是完美的,我们要等30年才能下这样的结论。”对于国内外关注的安全问题,他表示,大坝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加10%的余度进行校核,同时也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最不利的荷载组合,如地震等因素在内,大坝本身的安全是非常可靠的,常规武器不可能使大坝溃决。即使爆发核战争,也有事前的防范措施。
对于环境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局高级工程师谢修发认为,三峡工程本身是一项环保工程。水电是清洁能源,这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若换算成火力发电的消耗,相当于平均每年减少燃烧原煤约5000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1000万吨可形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减少200多万吨可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减少1万多吨一氧化碳,还减少大量的废水、废渣、浮尘等。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王兴奎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三峡工程不仅具有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而且在提供替代能源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重大作用。如1998年的大洪水,尽管没有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但仍造成了很大损失。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以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三峡工程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应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发展效益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拉尔森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各国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能源发展战略,中国也是这样。”他对记者说,首先,从环境角度看,瑞典环保工作做得较好,也得益于全国近50%的电力供应来自污染少的水电,至少从目前看,水电对环境的破坏还是相对较小的,所以中国建设三峡发展水电,比起使用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供电,是明智的选择;其次,从中国的发展角度来说,当初决定建设三峡时,可能没人预料到十多年来中国会发展得如此快,且这样的速度也许还会持续若干年,而三峡工程对解决中国的能源缺口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到中国解决能源问题对世界的贡献,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有1/5的人不会为电力而担忧,也为中国保持稳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上,三峡工程对全世界来说都意义重大。拉尔森称,10多年前许多像他一样的瑞典人从关注三峡开始,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并且从开始的质疑到今天的理解,当三峡工程建成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创造出了一个宏伟的奇迹,更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柒』 有没有人收到2015年长江三峡集团的面试通知

从长江的屋顶 -
青藏高原沱沱河开始上海东中国海,6300公里的总长度,面积近10000十亿立方米的海,5800多米的总落差,水资源,2.68亿千瓦储备。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是长江的一个全面的集成管理和开发,推出了大规模的调查,规划,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通过全面的规划,并多次表明:三峡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和长江的关键工程。长江宜昌至奉节近200公里
江段,横跨三段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为长江三峡大峡谷一般三个部分。位于西陵峡宜昌市的版图中部,湖北省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38公里),河谷开阔,花岗岩岩基坚硬,完整性和控制上游流域面积100
万平方公里,平均近500十亿cubic座年径流量。经过几十年的艰苦侦查,规划,可行性研究,验证后,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的特殊网站─三斗坪。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 - 堡岛 - 三峡工程采用“一次开发,一次建成,蓄水,连续移民”计划。大坝是3035米的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度185米
坝顶高程,175米正常蓄水位,39.3十亿立方米的总容量,其中包括22.15十亿cubic,防洪能力。 2460立方米每秒沉积物流动,沉积物孔隙分散
布,并放置在混凝土重力站的底部部分。每110000千瓦溢流坝泄洪能力,84.9十亿度的年发电量。在导航结构的左岸,以某种方式可以通过5000万吨
力。五双锁,由每吨车队;通过3000吨级客轮迅速单线垂直升船机,可以。约10260万立方米,约29300000立方米路基土石方的
主营土石方开挖,约27150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约28.1吨。 2
一年的准备期。 15年主体工程的总工期,开始了第九个年头,以便永久通航建筑物和首台机组发电。水库最终将淹没耕地4313万亩;最
最终搬迁113180000。其中50.09十亿万元项目由1993年的价格水平,静态总投资95.46十亿人民币,;安置300.7元;输变电工程
走15.3十亿人民币。 。

『捌』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的由来

一、孙中山的设想

筑一座巨型大坝,让悠悠长江水造福人民。最早产生这一设想的,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改善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设想:“以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继而,1924年,他又在《民主主义》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重要性。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

然而,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孙中山先生对于三峡工程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设想而已。

早期对三峡工程进行具体研究并初步揭示其可行性,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组织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编写了《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报告》。1933年4月,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也曾提出了《长江上游水力发电计划》。

193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奥地利籍工程师布朗德在研究改良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能资源问题后认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凋蔽,是项巨大工程,殊难举办,即或成功,而是项巨量电力亦不易推销……”。

二、潘绥、萨凡奇的开发计划

194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一天一天接近胜利。这时,中国战时生产局顾问、美国经济学家潘绥建议在三峡建一座装机容量105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厂,利用廉价水电兴办化肥厂。同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大坝专家萨凡奇来中国。他在亲自前往三峡地区进行查勘后,写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他建议在宜昌南津关上游约200米处选定坝址,建坝壅高长江水位至200米高程。他还曾作了5个枢纽布置的比较方案。这在当时堪称首创。随后,资源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了一些勘测设计工作。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邀集有关单位,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委员会曾讨论过三峡计划,包括航运、灌溉、库区淹没、人口迁移、肥料制造和库区测量等问题。同年8月,三峡勘测队正式成立。

1946年初,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调派力量进行勘测,先后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库勘测报告》、《三峡水库区经济调查报告》、《宜昌峡的地质报告》等。同年,和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合约,先后派遣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50多人前往美国参加三峡工程的设计。

到了1947年,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节节败退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终止。

『玖』 三峡的历史情况

最早提出三峡工程设想的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峡行,……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1924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作《民生主义》演讲时又讲道:“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至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梯级开发三峡、改善川江航道、结合水力发电的设想。
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高坝专家、当时担任印度巴克拉大坝工程顾问的萨凡奇博士来华,在中国工程师陪同下查勘了三峡,随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就是同年10月由美国白宫披露、轰动世界的“萨凡奇计划”。该“计划”的坝址在南津关上游约2000米处,最大坝高22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00米高程,水电厂装机总容量1056万千瓦,单机容量11万千瓦,设船闸通航,万吨级船队可通达重庆,还可拦蓄洪水,估计投资9.35亿美元。应当说,“萨凡奇计划”是第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充分利用三峡水能资源的计划。
1945年5月,资源委员会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年8月,在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下成立了三峡勘测处,从美国租借了两台钻机和两名钻工,着手进行部分勘测和调查工作。1946年4月,萨凡奇博士再度来华复勘三峡坝区。同年 5月,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技术合作协议,并先后派出54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去美国垦务局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明令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解放。同年汛期,长江流域阴雨连绵。7月9日,沙市水位高达44.49米,是1931年大洪水以来的最高水位。7月12日,汉口水位上涨到27.12米,造成长江中下游堤防多处溃决成灾,形势极为严峻。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 2月就在武汉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
1952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长江委的规划设计发布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保障湖北、湖南两省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坝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根据这一决定,30万军民奋战75天,以神奇的速度于1952年底建成荆江分洪工程,1954年大水时,对保证武汉市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位高且持续时间长。为了保住荆江大堤,三次运用了荆江分洪工程,使沙市洪水位降低约1米,但长江和汉江干堤,仍然溃口 64处。虽经大力防守,武汉市仍被洪水围困100天,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死亡3.3万人。
1954年大水启示人们,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加快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研究,并决定在长江委的基础上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从1955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全面开展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设计工作,历时3年,于1957年底基本完成。

阅读全文

与三峡集团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雄联盟股票代码 浏览:777
大摩消费混合基金净值 浏览:704
300066资金流向东方财富网 浏览:922
贵金属去哪可以交易 浏览:35
甘肃理财规划师报名入口 浏览:176
卖盘和买盘价格相差 浏览:401
股票交叉交易 浏览:884
沙漏理财 浏览:922
广发理财新资金 浏览:174
互联网金融贷款平台有哪些公司名称 浏览:277
乐贷款客服 浏览:823
007355基金主页 浏览:972
金融外汇助理 浏览:28
7只科创基金怎么买 浏览:141
喜临门是什么概念股票 浏览:215
黄金投资成功 浏览:512
神果集团股票 浏览:400
合景泰富股票价格 浏览:165
股票难做 浏览:730
炒股理财小说 浏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