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董明珠为什么会选择自己为格力代言
从1991年(格力电器创始之年,前身为一空调小厂海利,年产空调2万台。)到2003年,在朱江洪与董明珠管理下的格力电器从一个不起眼的空调小厂,成为营收过百亿的国内空调行业龙头老大,并牢牢占据这个龙头老大位置至今。
儿子出息了,本是好事。但是爹的心眼太多,欲壑难填,“父子之争”在所难免,家里永无宁日。同样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上级母公司的格力集团,进行无序的多元化,投资房地产和诸多子公司。有些子公司,如格力小家电,和格力电器指向同样目标客户群体,不但白白使用格力电器打出来的格力品牌,更与格力电器存在着潜在竞争关系。通俗地说,大儿子开了买卖赚钱了,把利润孝敬老子,老子四处乱花也就算了,还让其他的儿子乱开铺子,拿着大儿子打出来的字号开字号李鬼装李逵,搁在谁心里都发堵。
作为仅持股0.73%的董明珠,即使加上毫无疑问会支持他的朱江洪,一共持股也不过1.5%,如果算上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由格力核心经销商联合组建,应该也是董系)9.09%,一共也刚过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18.22%的一半(另外格力地产还有1%)。
和朱江洪不同的是,董明珠是更加彻底的企业家,她没有朱原本具有的国资委干部身份,永远无缘与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这个体制内角色,当然也不可能像朱一样的拥有体制内关系网,同时,在格力的资历和职位,她又略逊一筹。那个德高望重的元老无奈离去了,原来两个人顶的压力,只有董女士一个人扛了。
这一切资源的欠缺,董小姐只能在市场上补足。为了防备国资委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扑,董明珠必须高调代言,必须有知名度和曝光率,必须对代表格力电器,必须和格力电器捆绑在一起,才能让蠢蠢欲动行政权力投鼠忌器,才能在必要的控制权争夺中,获得足够的第三方的支持,才能在必要情况下,召唤白衣骑士的到来。
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体制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局面之恶劣,往往外人是很难想象的。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看到历史用沉重的事实,印证了“(国有企业)做得越好,(企业领导)死得越快”的定律。在市场竞争无情淘汰中,企业治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行事,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是如此,而这恰恰与国有管理体制的行政逻辑,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往往是以企业的颓灭,又或者以企业家的前途和自由为代价收场。
董明珠自己代言格力是与她打造中国造这个概念匹配的,虽然董总看起来高调,但还没少女这种矫情,企划部拿出的这个方案方向没问题,我其实很赞同,玩坏自己老板这事格力也不是第一家,但是,那个广告和平面是哪一家出的,你出来我绝对打你,太糟心了。整个诉求弱化了中国造的品质,槽点太多,太容易被攻击。
格力新品发布传统媒体只选择了报纸,但投放了所有势头正劲的新媒体app(微信朋友圈澎湃新闻等),推广部倒很精准,但这个平面内容,红瞎了我的眼,当天我的朋友圈,大家集体在广告下面唱,董小姐,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董姐做事风格,在必成之事前,大声说出来。对于外人来看,董小姐大放厥词,坐等看笑话,结果董明珠早将前期工作做完了,水到成渠达到了自己诺言。所以外人看来:董明珠,敢大声说,又能做到!牛!――其实,其他同水平的企业家中也能够做到类似业绩,但大家的风格都是【闷声发大财】(没办法,大陆国情如此),大多数企业家的低调反而衬托出董姐敢大声说敢做的风格。多年如此,公众一提起董明珠,自然和格力画上等号,反而忽略格力其他高层。可以看出,董明珠选择自己代言,是有多年的广告媒体基础的。尤其是多数的中小企业家很多视董明珠为事业偶像的。
说起格力能有今天,并不是格力有多厉害,真如郭德纲语录:“不是我有多么优秀,同行们的衬托”。试想国庆去商场买电器,身为混知乎的,买电器也买高品质的产品。电视,外资还是国产?外资三星、夏普、索尼,国产海信TCL创维,想想还是外资吧。冰箱,外资三星、西门子,国产海尔容声美的?还是选外资。洗衣机呢,还是选外资。那么空调呢,外资三菱电机、松下、大金,国产格力、美的、海尔,你会选哪个,大多顾客为选哪个?无论产品品质顾客口碑,还是商场单品类占比数据,格力唯一是远超外资品牌的。可以看出,格力使用“中国造”的宣传词,在市场终端、顾客心目中,也是有基础的。
首先董明珠和格力已经融为一体,作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她是格力最好的代言人,就像雷军代表小米,马云代表阿里,陈欧代表聚美优品一样。董明珠有很多企业家缺乏的“抢头条”的勇气和能力。
“请代言人费用超千万,宁愿把省下的钱花在制作成本上。”2014年3月,董明珠接替成龙成为格力的代言人,并且携手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共同出镜格力新广告片。毕竟不花钱,况且比起成龙大哥的一句“好空调格力造”,可以让董明珠在广告片之外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大。
2014年,董明珠几乎是伴随着媒体“和雷军谁赢谁输”的提问走过来的。但在年底的时候话题有了转变,董明珠几句话就把国内其他6大主流空调品牌美的、志高、海尔、海信、奥克斯、长虹全部得罪了,加小苏宁和小米一下就是8家企业。结果2014年12月29日,苏宁联手国内其他6大主流空调品牌发起声势浩大的“破格行动”,把矛头直指格力。各种形式的调侃,立即引发了国内所有媒体的聚焦,在世界广告史如此能拉仇恨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的代言人,也是绝无仅有。
B. 格力电器案例分析 为什么大股东的董事人选周少强落选
商业
C. 董明珠为什么选择自己为格力代言
她是在努力保住格力电器免于动荡,颓败,乃至毁灭。
——我没有危言耸听。
你有没有见过,本地政府,国/资/委一门心思想把国有中国企业卖给外国竞争企业,纵使是以一个中国优秀企业陨落,一个民族品牌的被雪藏为结果也在所不惜?
你有没有见过,为了获得绝对控制,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争斗多年,不惜以企业失控为代价,导致企业一片混乱奄奄一息?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风光无限优秀企业家,身陷囹圄,锒铛入狱?
不管你见没见过,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上从不缺少的戏码,在案例名单上,随意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中华牙膏,健力宝,褚时健,李经纬……
这些劫难,格力都经历或者险些经历过。
首先,我们要讲清楚格力的股权结构(见下图),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格力,那个造出了千家万户的格力空调的格力,龙头老大的格力,成就了董明珠的格力,是指处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格力,请一定要注意格力后面的“电器”二字,和处在股权结构上面那个格力集团公司,珠海格力房产,都没有什么关系。
以上是2015年的股权结构,在06的格力年报上,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简单点
珠海格力集团,前身为“珠海特区经济发展总公司”,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为了应付“政企分开”政策设立的外企业,内衙门的行政性企业,其历任董事长除朱江洪(原格力电器董事长)外,都是由珠海市国资局干部调任。长期(自94年左右,格力走入正轨)以来,其利润的90%都由格力电器贡献。
从1991年(格力电器创始之年,前身为一空调小厂海利,年产空调2万台,)到2003年,在朱江洪与董明珠管理下的格力电器从一个不起眼的空调小厂,成为营收过百亿(当时相当于珠海市工业产值十分之一)的国内空调行业龙头老大,并牢牢占据这个龙头老大位置至今。
儿子出息了,本是好事。但是爹的心眼太多,欲壑难填,“父子之争”在所难免,家里永无宁日。同样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上级母公司的格力集团,进行无序的多元化,投资房地产和诸多子公司。有些子公司,如格力小家电,和格力电器指向同样目标客户群体,不但白白使用格力电器打出来的格力品牌,更与格力电器存在着潜在竞争关系。通俗地说,大儿子开了买卖赚钱了,把利润孝敬老子,老子四处乱花也就算了,还让其他的儿子乱开铺子,拿着大儿子打出来的字号开字号李鬼装李逵,搁在谁心里都发堵。
珠海格力集团
为此,“父子”双方进行着多年来的争夺,朱江洪多次向集团提出收缩格力品牌使用,由格力电器收购格力小家电等多元化企业屡遭拒绝。到2003年,这“父子反目”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代表着“格力集团”立场的财经记者公开发文,炮轰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朱江洪是褚时健式的人物,而彼时,褚时健正在铁窗里度过第四个年头。父子之争已经闹成”通电全国“之势,那个不惟命是从,俯首帖耳的大儿子,再不听话,铁窗生涯不是不可能的!
新华网广东频道
这篇在国内财经新闻界(包括新华网)上公开转载的文章毫不避讳,公开写到:
“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格力集团内部历来存在着最高领导权力之争。”
在这种拔刀相见的情况下,朱江洪在身陷囹圄的威胁和对道德品质泼脏水袭击面前,以高风亮节和顽强毅力顶住了压力,终究是保住了格力电器的独立自主。
儿子既然管教不了,那就卖,格力集团依仗着控股一半的绝对大股东身份,决定将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尽管已经有无数的前车之鉴,卖给国外企业的优秀民族企业,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这仍然改变不了国资委,格力集团出卖格力电器给外资企业的决心。
"开利收购格力计划"流产的内幕
对于开利收购,格力电器行了强烈抗争,朱江洪多次,公开表达反对意见,然并卵
“2005年7月底,踌躇满志的开利集团准备进驻珠海格力电器,展开收购前的尽职调查。“直至此时市政府才把相关收购方案透露给格力电器管理层,后者的震惊和抵触其实可想而知。”
真正拯救格力免于被出卖外邦,肢解雪藏命运的是证监会一纸关于股权分置,实行“全流通”的股改意见——尽管这个意见并非针对格力而发。
就这样意外地,格力电器被保住了。
2006年,经过艰难的博弈,朱江洪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给格力电器撑起了一个保护伞,成为董明珠的坚强后盾,免去她的后顾之忧,让她能够专心去对付市场上敌人。然而此时,朱江洪已经60岁高龄,无论他多么愿意坚守这个阵地,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2012年,在格力集团桥头堡坚持了6年的朱江洪退休,由于朱董配时代打下的坚强基础,董明珠接下了朱江洪的接力棒,但是,她只获任格力集团的董事长,珠海市国资委,仍然控制着副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的关键人事安排,并立即空降了周少强任格力集团总裁、党委书记。
国资委空降董事人选遭否决 格力中小股东完胜
周少强被撤职 格力集团控制力或削弱
随着朱江洪的离去,格力电器原生管理团队对企业控制权的稳定性,已经出现裂痕。无论如何,即使没有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女士日益增长的年龄,增加的是国资委手头的筹码——时间在她的对手一边。
2012年,也就是仅仅三年前,随着朱江洪卸任,围绕着集团总裁人员,和格力董事席位的争夺的这一幕表明,这20年来的“父子之争”,直到今天也没有,在可见的将来,也很难有彻底解决的一天。硝烟从未远去,大战随时可能再开。
作为仅持股0.73%的董明珠,即使加上毫无疑问会支持他的朱江洪,一共持股也不过1.5%,如果算上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由格力核心经销商联合组建,应该也是董系)9.09%,一共也刚过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18.22%的一半(另外格力地产还有1%)。
和朱江洪不同的是,董明珠是更加彻底的企业家,她没有朱原本具有的国资委干部身份,永远无缘与格力集团党委书记这个体制内角色,当然也不可能像朱一样的拥有体制内关系网,同时,在格力的资历和职位,她又略逊一筹。那个德高望重的元老无奈离去了,原来两个人顶的压力,只有董女士一个人扛了。
这一切资源的欠缺,董小姐只能在市场上补足。为了防备国资委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扑,董明珠必须高调代言,必须有知名度和曝光率,必须对代表格力电器,必须和格力捆绑在一起,才能让蠢蠢欲动行政权力投鼠忌器,才能在必要的控制权争夺中,获得足够的第三方的支持,才能在必要情况下,召唤白衣骑士的到来。
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体制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局面之恶劣,往往外人是很难想象的。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看到历史用沉重的事实,印证了“(国有企业)做得越好,(企业领导)死得越快”的定律。在市场竞争无情淘汰中,企业治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行事,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是如此,而这恰恰与国有管理体制的行政逻辑,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往往是以企业的颓灭,又或者以企业家的前途和自由为代价收场。
我相信高票的答案的作者,如 @money os 电波, @恶喵的奶爸 ,可能忽略了或者从未意识到过,中国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家们,面临的是怎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的一切决策,都是在复杂的夹缝中所挣扎做出的。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情境和背景去对企业这些企业家们的决策进行评价,这评价肯定必然流于表面,不得要领。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以我的经验和判断相信:
过去:如果没有朱、董两位的以强人政治在更强势的国资委面前的坚守,现在的了不起的格力电器根本不存在!
将来:如果董明珠丧失了对格力电器的控制,而由珠海国资委,格力集团的官僚控制格力电器,格力的下场可能就是下一个健力宝!
所以,我支持董明珠代言格力。我每一次看到广告上的格力,都不禁会想到,董明珠女士是在以一种外人很难理解的方式,去为必将到来的战斗做着准备。
硝烟从未散去,丧钟随时可以为汝而鸣!
她是在努力保住格力电器免于动荡,颓败,乃至毁灭。
D. 关于对 格力集团 所有权形式的分析
给你一点资料,没空写,很费工夫的
上周,国内最大的家用空调生产企业格力电器(000561.SZ)公告透露,其大股东格力集团将在今年年内再减持格力电器4.82%的股权。这意味着,今年年内,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直接及间接的控股比例将从目前的24.41%降到20%以下。
在格力电器业绩逐年攀升的背景下,格力集团近年为何连续多次减持格力电器的股权呢?业内人士认为,格力集团此举“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缓解格力集团的资金压力。格力集团旗下除了以格力电器为主的空调产业之外,还有房地产和商贸两大产业。表面上有钱的格力集团实际上却缺乏大量的现金。
于是,在格力电器“股改”完成、股权逐步“解禁”的情况下,格力集团这一两年多次减持格力电器的股份。2007年,经过格力电器向核心经销商定向增发10%股权,以及格力集团的连续减持,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控股比例从年初的超过30%大幅降至22.58%(此外,格力集团还通过格力房产公司持有格力电器1.83%的股权,而这1.83%的股权也已“解禁”)。
其二,可以削弱大股东对格力电器的威胁。2004年左右,格力电器曾因“格力”商标问题与大股东格力集团产生摩擦,引发所谓的“父子之争”,后来随着格力集团将小家电、压缩机业务转让给格力电器,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团董事长,以及今年上半年“格力”商标正式过户给格力电器,而彻底终结了这场纷争。而当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控股比例一再降低,日后不管谁来执掌格力集团,它对格力电器的控制力将被大为削弱。
其三,可以为格力电器今后的产权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格力集团在“股改”时承诺,如果格力电器2005、2006、2007年的业绩均达到一定标准,那么它则向格力电器管理层出售总数达2139万股的股份,目前2005、2006年的奖励股份已经实施,朱江洪和格力电器副董事长、总经理董明珠持有格力电器的股份均已超过470万股,身家均已过2亿元。从格力电器2007年报看,2007年余下的奖励股份到位也应该没有问题。以格力电器目前总股本83493万股算,股权激励实施到位后,管理层将持有格力电器约2.56%的股权。
格力电器近年在国内家用空调领域的“一哥”地位一直很稳固,不过它国有控股的企业性质私底下却成为一些竞争对手攻击的“弱点”:格力电器迟早要“改制”,这将给格力电器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如何平稳、顺利解决好产权问题,也是格力电器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
而由于格力电器的核心经销商已持有格力电器约10%的股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不排除将来随着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继续减少,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管理层可以联手一向关系密切的核心经销商,在适当的时候成为格力电器控股方的可能性。
E. 珠海格力电器和格力集团是同一个单位么有什么差别
1、股份变少,格力集团由珠海国资委全资持有,原为格力电器大股东。今年年初,格力电器完成混改,格力集团将其持有的格力电器15%股权以416.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高瓴资本。转让完成后,格力集团则只保留3.22%占股,从控股股东变为小股东。未来,格力集团将变身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2、战略不同,尽管格力电器的董明珠和雷军“不对付”,但另一家“格力”已经成了小米紧密无间的投资伙伴。最新消息称,9月初,格力集团给小米投资了35.45亿元。
格力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近日格力集团与小米集团、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约定在产业基金、金融服务、产业投资、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据了解,格力集团这35.45亿元投资的是小米发起的小米产业基金,该基金主要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核心装备、前沿科技等领域的小米生态链和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布局。
3、隶属关系,格力集团曾是格力电器的最大股东,但近年陆续出售股份后,前者只是后者普通股东的一员。去年4月,格力电器公告称,格力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的股票,交易完成后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3.22%。
F. 当时选举格力董事长职位,董明珠是靠什么说服别人选她的
本次格力电器大股东格力集团推荐的四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之中的三个均为格力电器现任高管,分别是现任董事长董明珠,执行总裁黄辉,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和董事会秘书望靖东,以及格力集团常务副总裁张伟,显示出对格力电器现任高管团队的支持。
在大股东已表达对董明珠的支持,业绩又实现了董明珠的诺言,格力的员工又十分拥护董明珠的情况下,柏颖科技认为有足够的理由让中小股东最终会选择支持董明珠,毕竟在董明珠的经营管理之下格力保持了20多年的国内空调老大的位置,并持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显然选择董明珠将是更稳妥的选择。
G. 董明珠为什么是格力大股东
占的股份多呗
H. 格力电器最大股东是
格力电器最大股东来是珠海自格力集团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
持股量:109,625.56万股
持股比例:18.22%
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
持股量:53,602.22万股
持股比例:8.91%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持股量:49,045.43万股
持股比例:8.15%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量:20,948.20万股
持股比例:3.48%
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利年年
持股量:17,963.90万股
持股比例:2.99%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持股量:8,448.30万股
持股比例:1.40%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005L-FH002深
持股量:5,347.42万股
持股比例:0.89%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国基金
持股量:5,045.71万股
持股比例:0.84%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八组合
持股量:4,898.40万股
持股比例:0.81%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一组合
持股量:4,763.96万股
持股比例:0.79%
以上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