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澳铁矿项目将损失300多亿吗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从来就不缺少荆棘和陷阱,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吸走了中信巨额资金,还让其卷入与澳大利亚富商克莱夫·帕尔默(Palmer)日趋激烈的纠纷当中。
据11月24日报道,西澳大利亚最高法院近期就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绿地投资”项目——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SINO)的专利案做出了判决。西澳法院称中信需向帕尔默的Mineralogy公司赔偿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此外还要在未来30年每年向Mineralogy支付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特许使用费,合计下来,中信将损失300多亿人民币。
9月16日报道称,近年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走出去”或“出海”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选择。然而,海外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长期投资活动,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败的项目,交了大量学费。中资在澳大利亚的实际情况似乎也如此。澳洲中国商会介绍称,在澳的中资国企大多并未获得预期收益,盈利的并不多,亏损似乎是常态。
深入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轨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进程上经历着跌宕起伏,而国际化成熟度仍然偏低。中国国企全球化的速度尚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的企业,中国企业在真正成为全球赢家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资海外并购实质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或是资源控制型、或是市场搜寻型、或是财务回报型),内保外贷、债务融资等金融手段的运用,也不乏从中外金融制度和市场差异中获得制度性套利收益之动机,但无论如何,任何一项商业活动,最终仍必须满足“利润原则”,否则高成本、长期亏损的海外并购不论其影响多么巨大,总是不可持续的。能力与理智是海外并购的基本前提。
❷ 求历史大神提供可分析的工业革命期间资料!急!
《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许永璋 1986 辽宁人民出版社
《工业革命》 R.R.帕尔默 2010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工业革命220年》 王华新 1990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英国工业革命史》 林举岱 1979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外文明同时空——晚清民初vs工业革命》 林言椒 2009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高德步 200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术史-第III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IV卷-工业革命(约1750年至约1850年)》 查尔斯。辛格 2004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英国工业革命》 王民同 1980 商务印书馆
《两次工业革命概述》 周友光 1996 武汉大学出版社
《瓦特传:工业革命的旗手》 安德鲁。卡内基 2012 江西教育出版社
《英国工业革命》 王芝九 1955 通俗读物出版社
《第三次工业革命》 杰里米。里夫金 2012 中信出版社
《世界文明史-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Philip L.Ralph 2009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次工业革命》 日本经济新闻社 2000 牧村图书公司
《工业革命的主角》 郑延慧 1999 湖南教育出版社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刘笑盈 1999 中国青年出版社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皮尔。弗里斯 2009 浙江大学出版社
《蒸汽机打出的天下:英国工业革命》 张万合 1995 长春出版社
❸ 澳大利亚首富是谁
克莱夫-帕尔默
首富名叫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是一位55岁的商人,轻驾车赛爱好者,和有作品发表的诗人。周六(2月6日)他宣布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达成的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他提供修建超大型煤矿所需80亿美元资金中的56亿美元。煤矿名为“中国第一(China First)”,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目标是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rp.)同意在20年内每年从该项目购买3,000万吨煤炭,这进一步增强了煤矿得到开发的可能性。
煤矿如果投入运营,它将对目前年产值3500亿美元的全球煤炭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按照规划,这个煤矿一年将产出4,000万吨电煤。分析人士预计,今年中国将进口9,000万吨或更多的煤炭。
项目如果顺利,还将意味着世界大宗商品行业重新进行大胆冒险。2008年全球衰退袭来之时,矿企将各种项目束之高阁。而当大宗商品价格从过去18个月的低位反弹过后,很多矿企仍然不太敢于重新启动各种高成本的规划。
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达成交易后,帕尔默还需要至少筹措24亿美元资金。
他希望通过让自己牢牢掌控的公司Resourcehouse Ltd.上市来筹集资金,这家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公司控制着China First的权益。Resourcehouse本计划于去年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但遭到延迟,预计最早将在下个月重启。
项目的建设预计将由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Metallurgical Corp. of China)承担。上个月,这家具有政府背景的材料、工程和建筑集团公司向帕尔默支付了2亿美元资金,换取Resourcehouse公司4%的股权。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已经表露支持态度,使China First的审批走上了快轨。在过去一年,因担心中国在澳大利亚自然资源行业拥有过多权益,澳大利亚政府否决或推延了其他一些中资矿业投资项目。
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担心被开发China First的乐观前景所掩盖。这个位于昆士兰州中部加利里盆地(Galilee Basin)的煤矿项目预计将给澳大利亚农村地区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而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资金,项目可能一直得不到开发。
但项目也面临着较大的物流障碍。煤矿床离海岸线有490公里的距离,而分析人士曾称,如果修建一张把煤炭运往昆士兰东北海岸一处港口的铁路网,那么项目的利润率将不及澳大利亚其他煤矿。
澳大利亚主要经纪商RBS Morgans驻布里斯班的分析师萨托尔(Tom Sartor)说,尽管有中国的支持,China First要求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资本支出,以至于帕尔默在Resourcehouse上市中寻求的30亿美元融资看起来并不够。萨托尔说,帕尔默去年在收购位于布里斯班的Waratah Coal交易中获得了China First的资产,当时该资产的估值不到1亿美元。
帕尔默不理会外界的怀疑之声。他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个项目是“世纪性项目”,并说中国的兴趣表明了该项目的强大实力。他计划今年开工建设,2013年开始投产。
帕尔默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近几年又扩大了在中国的商业关系。孩童时代住在中国的时候,他曾见过毛泽东和中国末代皇帝溥仪。
他乘着上世纪80年代昆士兰黄金海岸(Gold Coast)的房地产飞速发展获得了第一桶金,29岁退休时已经拥有约3,500万美元。
1986年他复出工作,完成的一桩交易为他如今90亿美元的投资帝国奠定了基础——他收购了澳大利亚西部偏远地区皮尔巴拉(Pilbara)的一座低等级大型铁矿床。在皮尔巴拉占有主要地位的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力拓(Rio Tinto)对等级如此低的矿床的价值不屑一顾。这样的矿床需要高成本的处理过程,才能使铁矿石能够被国际钢铁企业利用起来。
经过了20年的努力和数次失误,那次收购的回报开始于2006年显现出来。2006年,香港中信泰富有限公司(Citic Pacific Ltd.)同意为今后的生产每年支付特许开采费。
帕尔默说,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过我们还是成功了。
他说,这要取决于你的眼光有多远,你准备为获得回报等待多久,以及你是否够勇敢、为失败做好了准备。
随着资产的膨胀,帕尔默买下了一个澳大利亚足球队,去年被澳大利亚知名商业杂志《BRW》评为澳大利亚首富。
❹ 中信泰富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和中信证券,中信银行是什么关系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 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斥巨资,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克莱夫·帕尔默(Clive Palmer)手里买下西澳普雷斯敦(Preston)磁铁矿20亿吨资源量大约25年的开采权,并有权再获得40亿吨资源量的开采权。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2009年(第六届)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凭借优秀的市场业绩和良好的品牌印象,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为中国企业奏响华彩乐章。
中信泰富与中信证券、中信银行都是中信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信证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信证券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等公司共同组成中信控股之综合经营模式,并与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共同为客户提供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前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英文为CITIC Group),是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和批准,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的。主要业务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