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

发布时间:2021-04-18 08:35:19

⑴ 深证交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考核的是全国的吗

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会计信息质量批次都是他管辖的。

⑵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1、增持与回购有四个作用,稳定股价提升信心为主要作用。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份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增厚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提升股东价值;提高公司的经营杠杆比例;因个人避税方面的原因,红利税低于资本利得税;管理层将股份回购作为一种信号,向投资者表明公司的股票被低估。在实践中,第四种原因是促使上市公司回购或者增持股份的主要原因。
2、增持与回购对股价的影响长期不显著短期显著。增持和回购虽然可以从财务的角度来改变股东价值,但是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的宏观背景,所以这种资本运作很难使得股价获得长期支撑,所以增持回购不改变股价的长期走势。中国A股市场和台湾市场当年有很大的相似性,台湾也是出于稳定股价的需要,在熊市中公布了相关的增持和回购办法,但是市场经历了小幅反弹后继续维持长期趋势不变。
3、可以用四个指标来寻找增持与回购的公司。A股市场上增持的公司有几个显著的特征,首先市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其次ROE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在10%以上,按年度计算在15%以上,第三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第四是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较低,而现金流并不能成为判断的依据。当前增持的公司绝大部分的理由是看好未来的发展,但除了央企以外,少部分增持的公司ROE水平、市盈率等并不符合我们前面的判断,这里面还是和大股东意愿相关度比较高。
4、增持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而回购不一定能普遍实施增持可能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回购并不一定能普遍实施。主要原因可能是公司治理的问题。相当多银行股中有不少外资持有股权,如果采取回购措施,可能使得外资持股比例过高,影响国家控股权。另外,中小企业当前增持的比例较小,未来中小板增持的企业可能主要集中在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上。
5、含B股的公司值得关注当前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以增持A股为主,但长安汽车的停牌给回购B股的构想打开了思路。其实,H股、B股的性质和A股相同,B股相对于A股来说有更高的折价,回购则成本更低,同时也提升了A股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增厚了每股收益和净资产等财务指标,这比直接增持A股可能更能直接刺激A股的股价,因此A+B类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⑶ 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 怎么分析这个题目

摘 要: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本文从信息披露内涵和信息披露理论基础入手,重点对国内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开始成为了国外研究的对象。我国从文献的检索情况来看,直到1994年起才出现信息披露方面的文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强制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分布信息披露等领域从理论到实证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着眼于总体来看,离不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和制度安排的作用就是要保证契约的正常履行,同时要降低正常的交易费用和尽量避免非正常交易费用的发生。Lee(1987)、Saudagaran和Diga(1997)重点分析了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的重要性。Healy和Palepu(2001)指出信息不仅能帮助解决投资中的不确定性,还能实施有效的资源配置,对投资者和其他股东而言增加了公司内部的透明度。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到2005年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达到1381家,全年市价总市值为32430.28亿元,总股本为7629.51亿股 [2]。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是上市公司相继出现了一系列违规信息披露的事件,如深圳原野、琼民源、长城机电、红光实业、东方锅炉、 四川红光、银广夏、亿安科技、江苏琼花等,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
二、信息披露涵义和现状
信息披露,在英文中为information disclosure,information起源于拉丁文中informare,有“报告”、“通知”等含义,disclosure有“公开”、“公示”之意。信息披露体现了证券市场的“三公政策”,是投资决策的前提,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障基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研究界的重大课题,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多年以来一直成立特别研究委员会对此进行整体研究。Schwartz(1991)、Becker(1992)、Biais(1993)、Madhavan(1996)、Angel(1997)、Bloomfield和O’Hara(1999)、Flood(1998)通过实证研究都提出交易信息越充分,市场透明度越高,市场的有效性就越强。Myers和 Majluf(1984)指出假如信息不对称不能解决,对于已有的股东、公司出售股票或发行债券成本将会增加;而提高信息透明度,Barry和Merton(1997)指出会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就会减少成本,降低投资风险。
我国证监会在1999年10月颁布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到2004年1月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期间还实施了其他专项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05年3月1日,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下属技术委员会(The Technical Committee)发布了《加强资本市场防范财务舞弊报告》。2005年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国人民银行诚信管理局就双方共享监管信息,合作推进证券市场诚信建设等事项进行了安排。本文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资料统计得到(如表1),从最近五年的数据来看,信息披露情况评级为优秀的所占比例成波动趋势,信息披露情况良好的逐年增多,到2003年已超过了50%,2004年达到了61.34%,增幅较大,但2005年又有所下降;信息披露情况为及格的明显下降;不及格的2005年又开始上升,占到7.04%,总体上成橄榄型分布。
表1 2001-200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表
年份评 级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优秀(%) 5.89 7.84 8.07 6.07 8.05
良好(%) 39.49 46.86 52.76 61.34 56.94
及格(%) 48.72 38.82 34.06 30.16 27.97
不及格(%) 5.89 6.47 5.12 2.43 7.04
合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三、 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理论与国外的经验证据
(一)理论基础
Coase(1937)提出了交易成本的理论,包含了搜寻信息的成本,在信息披露时当管理层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时,投资者和债权人就要付出甄别和证实信息的成本。Fama(1970)年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包括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三种类型,表明有效市场实现的前提是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化。Akerlof(1970)提出了汽车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理论,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管理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委托——代理问题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利于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Jensen 和 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理论为研究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提出了代理成本主要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支出和剩余损失。Jae-Cheol Kim(1985)在Akerlof研究基础上,在假设存在多种类型代理人的前提下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模型。Williamson(1985)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也为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非完全有效市场条件出发,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契约构成。
在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时,根据国外大量的文献总结来看,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采用财务分析师协会(FAF)提供的数据,如Lang和Lundholm(1993)、Farragher (1994)、Welker (1995)和Sengupta (1998),FAF排名时即包括了可测量的数据,也包括了不可测量的数据,打分的专家为该行业分析家和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其缺点是专家的主观性不可忽视。二是构建自愿性披露指数,如Cerf(1961)、Singhvi和Desai(1971)、Botosan(1997)、Miller(1999)、Miller和Piotroski(2000)等,构建自愿性披露指数时,在选取指标和给定权重时会存在着主观性。三是选择信息披露排名,如Welker(1996)、Lang, M., Lundholm, R.(1993)、Botosan(1997)、David.S.(2000)使用投资管理协会(AIMR)的信息委员会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作为研究依据。
(二)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
1.行业特征。Darrough和Stoughton(1990)指出在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时会在向市场传达有利信息和限制信息流向竞争者之间作出博弈分析。Clarkson等(1994)证实了Darrough和Stoughton的观点,对1989-1991年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预测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工业企业有较少集中度(用前四大公司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的比例作为市场集中度)、低进入壁垒的公司很少提供可观(favorable)的预测信息。Verrecchia(1983)指出竞争性行业中限制自愿性披露的原因在于防止自有信息流向竞争对手。Cohen(1992)表明生物行业倾向于披露相当多的软(nonrequired)信息,原因在于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较大。Newson 和Deegan(2002)通过欧美一些国家的150个机构投资者对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三国的跨国公司调查显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要目的在于体现公司核心能力和全球竞争化策略。
2.公司规模。理论上,King等(1990)从交易成本的假说表明,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原因在于对大公司信息的需求量大,在交易此信息时利润就高。Lang和Lundholm(1993)表明小公司发布信息的成本相对要高,原因在于媒介更愿意发布大公司信息。 实证上,Cox (1985)、Waymire(1985)、Chow和Wong-Boren(1987)、Lev和Penman(1990)、Pownall和Waymire(1990)提出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成正比。Lang和Lundolm (1993)实证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其披露的评分等级就越高,原因在于信息披露成本与公司规模成本负相关。Belkaoui (2001)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3.公司业绩。最早的Bowman和Haire(1975)采用ROE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检验结果表明ROE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成正比。Patell(1976)、Penman(1980)、Verrecchia(1983; 1990)、McNichols(1984)、Dye(1985; 1986)、Jung和Kwon(1988)、Darrough和Stoughton(1990)、Wagenhoefer(1990)、Lev和Penman(1990)、Feltham和Xie(1993)、Kenneth (2001)以及Miller(2002)都提出当上市公司预计有好的经营收益时,信息披露将更加频繁。Smith 和Watts(1992)、Gaver(1993)表明业绩增长的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较好。
4.公司治理结构。Eng和Mak(2003)考察了在新加坡上市的158家上市公司不同所有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研究显示公司治理程度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明显正向关系。(1)股权集中度。Craswell and Taylor(1992)、Mckinnon和Dalimunthe(1993)、Hossain , Tan和Adams(1994)、Raffournier(1995)、Alexander和Cohen(1999)验证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欺诈之间的关系。Schadewitz和Blevins(1998)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显著负相关。(2)管理层持股。Warfield等(1995)指出管理层持股较高的公司投入回报关系更显著,原因在于信息披露随着管理层持股增加而表现得更加透明。David S.(2000)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出发,验证了管理层持股与信息披露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实证表明管理层持股较多的上市公司,投资者需要的信息披露越透彻,也就在年报和季报中提供更多的信息。(3)董事结构。Fama(1980)指出从外部引入一定比例的非执行董事将会更好地监管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行为。Forker( 1992)、Malone等(1993)、Cobbl(1993)和Beasley(1996)指出外部董事比例与财务信息欺诈的概率成反比。Chen和Jaggi(2000)信息披露质量与董事会独立非执行董事成正比。(4)监管委员会。Wild(1996)、Mcmullen(1996)指出有监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可能性较小。Ho和Wong(2001)以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是否存在监管委员会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Joseph和Terry(2003)检验了监管委员的独立性与财务困境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实证表明两者存在着正相关关系。Simon 和 Kar(2001)通过对香港上市公司的四个治理指标(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总经理董事长是否两职合一、是否存在监管委员会、董事会中的家族成员比例)来分析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情况,发现存在监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具有显著正相关。Anderson 和 Mansi(2004)发现监管委员会和董事会是影响财务报告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5.会计事务所。DeAngelo(1981)、Malone 等(1993)提出大的会计事务所由于客户较多,作假后被吊销执照的成本就比小的会计事务所要大,因而也就有更大的动机去坚持审计的独立性。Craswell 和 Taylor (1992)、Inchausti (1997)发现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事务所排名与信息披露质量成正比。
6.其他因素。Trueman(1986)表明能力较强的经理层倾向于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Cooke(1998)、Ferguson 等 (2002)指出在国内外都上市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Leland和Pyle(1977)、Myers和Majluf(1984)、Ruland 等(1990)、Frankel 等(1992)指出上市公司在融资前会发布更多的信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四、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国内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理论研究上,周红(1998)提出了财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财务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论、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其中实证理论包括代理理论、公共选择和国家调节理论,以后学者较多引用的是委托-代理理论。王跃堂、张祖国(2001)探讨了西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包括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吴联生(2001)在其博士论文中从市场有效理论和企业契约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对上市公司组织制度(最高权力机构安排、董事会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进行了理论分析。刘媛媛(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性研究,从代理理论、市场的竞争性和信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其他国内学者较多的从理论上主要是立法的角度和政府监管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成因进行分析。
实证研究上,陈娟(2001)提出公司治理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并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对公司治理结构深入研究。计小青、曹啸(2003)指出引入权威结构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呈报进行管制,会增加经营状况不良公司进行虚假财务呈报的成本。郑槐淼,朱开悉等(2003)从环境因素、投资者影响因素分析未来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张宗新(2003)引用经济主体行为最优化理论,分析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因,构建了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评分表,揭示新兴市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实证结果表明规模大、效益好、同时海外上市的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自愿性信息披露。李豫湘等(2004)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状况,结果表明自愿信息披露指数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型关系,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无显著相关性;规模大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实施自愿信息披露。闫化海(2004)总结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衡量方法和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研究,更多的是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全面信息披露质量;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较多地采用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缺乏公司其他特征的探讨;在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上也有待进一步商榷。
五、结论
信息披露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国内研究更多地是对信息披露行为的描述和从政策层面提出如何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因而进一步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时,改变以往的“行为”研究,将目标指向 “动因”研究,从根源入手,全面考察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另外国外已建立行业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排名,而国内除深圳证券市场对上市信息披露有考评机制,其它还缺少必要的定量评定,因此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专家打分等方法,避免了以年报中获取的本可能存在信息真实问题的资料来构建评分表,以使评定更加客观。最后在衡量信息披露质量时,考虑的内容尽可能全面,不仅包括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包括披露信息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 崔如波.公司治理:制度与绩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PP.296。
[2] Lee, J.. Accounting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7(6).
[3] Saudagaran, S.M., Diga, J.. Financial reporting in emerging capital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issues[J]. Accounting Horizons,1997,11( 2).
[4] Healy, P.M., Palepu, K.G..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
[5] Angel, James J.. Tick size, share prices, and stock splits[J].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2).
[6] Myers, S., Majluf, N..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
[7] Jae-Cheol Kim. The Market for "Lemons" Reconsidered: A Model of the Used Car Marke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4).
[8] Lang, M. ,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s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 31(2).
[9] Botosan, Christine A.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 72 (3).
[10] G.S. Miller. Earnings performance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 (1).
[11] David S. Gelb.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Disclosures: An Empirical Study Review of Quantitative [J].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0,15.
[12] Joseph V. Carcello,Terry L. Neal. Audit Committee Independence and Disclosure: choice for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11( 4).
[13] Mark Lang, Russell Lundholm. Cross-Sectional Determinants of Analyst Ratings of Corporate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31(2).
[14] Paul M. Healy, Krishna G. Palepu.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3).
[15] Robert M.Bushman. Transparency,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3, 9(1).
[16] L. L. Eng, Y. T. Ma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3, 22( 4).
[17] 周红.财务信息披露的三种基本理论模式[J].会计研究,1998,(12)。
[18] 王跃堂,张祖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10)。
[19]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与证据[D].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1年。
[20] 张宗新,郭来生等.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4。
[21] 计小青,曹啸.资本市场财务呈报管制:理论及其对中国实践的解释[J].管理世界, 2003,(2)。
[22] 李豫湘,付秀明等.中国公司治理与自愿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7(12)。
[23] 闫化海.自愿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及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⑷ 上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结果哪里查

据我所知,与深交所不同,上交所目前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评级或考核(十多年前曾经有过)。目前只有一个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的考核。

为什么呢?不妨想想在上交所上市的有哪些公司。^_^

⑸ 中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何具体要求

你好,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证券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二)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
(三)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四)公司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前款规定的上市条件,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则:
上市公司应当履行以下信息披露的基本义务:
(一)及时披露所有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二)确保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而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上市公司对履行以上基本义务以及本规则其他具体要求有疑问的,可向本所咨询。
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在公司重要公告中必须作特别提示:本公司及董事会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个别及连带责任。
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不得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或配合他人操纵证券交易价格。
现在社会对于很多的公司来说的话,他们在进行一个运营过程当中的话,可能会面临着很多的事项,比如说拥有这样的一种信息披露的义务等等,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在市场上面对于很多的人员来进行一定的公司信息的披露,这样才能保持一个透明的状态。

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是什么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条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并上市的公司在境外市场披露的信息,应当同时在境内市场披露。

(6)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扩展阅读

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

1、招股说明书应在承销期开始前二至五个工作日内刊登公告,其原则是公司应充分披露与股票发行有关的信息,以利于投资者更好地作出股票认购决策。

2、上市公告书上市公告书是公司股票上市前的重要信息披露资料。

3、定期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持续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中期报告与年度报告两种形式。

4、临时报告。如果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发生了某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但广大投资者却尚未得知,这时公司应立即将该重大事件报告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

⑺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

一、当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股东,非流通股在公司总股本中的比重相当大。尽管上市公司都根据《公司法》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组成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同时还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但实际上,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使得国有股股东轻而易举地控制着董事会并成为董事长甚至常常兼任总经理,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而且,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并不拥有企业的股份,无法从提高企业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利益,管理层就有动机追求控制权收益最大化而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无疑会有损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为避免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问责,管理人员便有动机去虚增利润或财务造假。理论上而言,预期到自身的所有者权益会遭受严重损害的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将会联合起来,相机取得公司治理的控制权,解雇不称职的经理人员,提高公司的价值。然而,张维迎(1998)证明,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存在不可转让性,经理人受到解雇的可能性下降,从而使得相机治理机制失效。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利益博弈中的失衡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由于无法对内部人实施有效约束,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达到自身目的的例子也就屡见不鲜。
2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导致外部治理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公司并构,争夺公司控制权,进而减少低效率企业,提高社会财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在于,当投资者发现或预见到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时,他们会通过“用脚投票”方式影响股价,从而增加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首先,我国的股票市场定位存在问题,存在着试图通过国有企业上市达到“圈钱”而脱困的思路,而不是把它当作使有限的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企业的一种资源配置渠道。表现为企业往往采取虚构利润的办法来“包装上市”,欺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受到严重影响。其次,在现阶段转轨经济过程中,我国的经理市场和收购兼并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市场声誉效应在约束管理层的行为上成效不大,有效的、提高公司价值的兼并重组难以发生,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外部产权主体的利益,使管理层经常能够采取会计舞弊等手段在获取自身巨大收益的同时又不至于承担太多的成本,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3社会中介机构不能有效制约公司管理层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信息不对称及个人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出于降低交易费用考虑,通过利益谈判并外化成固定的制度安排,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然而。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连续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审计失败事件,使注册会计师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存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注册会计师难以避免参与会计舞弊,或对舞弊视而不见。在我国执业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常常受到干扰,从而严重危害了执业质量。社会中介机构不能有效制约公司管理层,致使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失灵。
由上述论述可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人手,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探讨的会计监管的完善。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对策
2001年以来,美国先后爆发了“安然”、“世通”、“太科”等会计丑闻。2002年7月,实施《索克斯法案》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越来越被国际资本市场和全球投资人看作是改善经营业绩、提高投资回报、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点。世界着名的麦肯锡公司2001年在亚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财务状况类似的情况下,投资人愿意为“治理良好”的亚洲企业多付20%~27%的溢价。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会计行业本身的特性等。但这些都是企业外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司治理。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共同知识的一种机制,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中各契约参与者的利益;反过来,企业中各契约的参与主体就会试图通过影响会计信息来增进自身的财富。企业内部的 利益关系会通过公司治理的各个机制来平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的会计行为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所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不同权力安排必将影响公司会计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

⑻ 深交所、上交所每年都会对上市公司进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评级,请问相关资料应该在那里找啊

优酷这家公司抄不能在袭中国A股上市。在中国A股上市的公司必须连续赢利三年以上,累计超过3000万,最近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累计超过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优酷这家公司现在一直亏损,所以不可能在中国A股登录。而在美国上市条件宽松。

⑼ 上市公司绩效衡量标准有哪些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资料表明,有一个时期,美国每两个星期就有一部关于绩效评价的著作问世,相关的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证券交易所是在1990年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上市公司从当初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一千二百余家,但有关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和排名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联合,1996年始每年进行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上市公司》杂志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沪市50强上市公司”评选活动。此后,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建立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2月国家五部委对《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做了修订和完善。尽管如此,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户管理转变,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的弱点暴露无遗。具体而言,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其一,单纯地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依据,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绩效。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容易导致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期行为,为了短期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常常推迟资本投资,从而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战略性考虑,无法提供产品质量、顾客响应度等方面的信息;鼓励局部优化,而不是全局最优化;无法提供有关“顾客需求什么”、“竞争对手是如何运作的”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的支持十分有限;只能提供历史绩效信息,无法预测未来的绩效发展状况,应用的范围受到限制。鉴于财务指标自身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引入非财务指标。相对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具有评价更加及时、准确;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相一致,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持续改进;具有良好的柔性,能够适应市场和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等优点。

其二,未考虑资本成本因素,从而导致经营利润的计算不正确。使用会计数据评价企业绩效,很可能会忽略机会成本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现有经济指标在计算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投资报酬率(ROI)和每股收益(EPS)时所用的净收益均未考虑资本成本的因素。因此,有些企业从财务报表和一些评价指标上看似乎是盈利,但如果将资本成本因素考虑进去,这些貌似盈利的企业就发生了实质性的亏损。

其三,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不够。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关注的焦点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指标,如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却关注甚少,对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指标基本忽视。然而,现金流动的信息更能体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般来说,与特定企业关系最直接的财务信息的可能使用者,最为关心的是企业创造有利的现金流动能力。因此,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是现金流量表、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以及企业投资项目长期现金流量的综合。

其四,缺乏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项专门会计来核算人力资源起步比较晚。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应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人力资本绩效的评价指标,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在新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建立一套动态的符合企业竞争环境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十分重要。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笔者认为,创新我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应着重考虑:

——建立基于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体系。鉴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对资本成本评价不足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采用的EVA方法是可行的。EVA即企业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税后净收益(NOPAT)扣除企业资产成本(包括权益资产成本和负债资产成本)后的差额,这种方法弥补了会计利润率在评价企业经营绩效的不足,避免了忽略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从而使经营利润的计算更贴近实际。

——建立基于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促使企业提升未来绩效的评价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最关注的问题。于是,创新一套基于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可能的选择。它一方面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的现金净流量状况,反映企业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情况,评价企业创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基于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情况,有助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弥补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中只注重过去经营业绩的不足。

——建立包含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新体系。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是针对企业财务指标而建立的,缺乏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评估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网络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因素更加突出。而且这类企业在上市公司中也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因此企业的绩效评价应建立包含人力资本评价指标的新体系,如人力资本报酬率、人力资本成本率、人力资源价值等。

——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由美国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法”认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应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将财务测评指标、顾客满意度、内部营运和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从财务、顾客、内部营运、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入手,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采取的战略,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绩效。

阅读全文

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对象分 浏览:728
凯裕金银贵金属 浏览:394
展博投资管理 浏览:980
壹理财下载 浏览:144
贵金属看盘技术 浏览:930
外汇ea三角套利 浏览:389
宝盈转型动力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311
abl外汇软件 浏览:817
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 浏览:315
中翌贵金属老是系统维护 浏览:225
历史期货松绑 浏览:23
信托借款平台 浏览:214
吉林纸业股票 浏览:324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 浏览:30
融资打爆仓 浏览:645
分级基金A还能玩吗 浏览:289
网络贷款平台大全 浏览:358
13月房地产到位资金 浏览:744
姚江涛中航信托 浏览:518
coding融资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