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新奥股份20万吨轻烃项目开工在即

新奥股份20万吨轻烃项目开工在即

发布时间:2021-04-18 21:24:41

1.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宝丰能源是国内最大的民营、高端煤基新材料和化学品制造企业,它成立于2005年,于2019年在上交所上市。2007年宝丰能源从传统的单一炼油厂转向现代煤化工,目前其主营业务是以煤替代石油生产高端化工产品。

在不少石油制烯烃项目盈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时候,宝丰能源凭借煤制聚烯烃实现盈利。2020年一季度宝丰能源营业收入36.1亿元,归母净利润8.2亿元。此外,2020年一季报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11亿元。

华夏能源网获悉,7月2日,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丰能源”)发布《关于拟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的公告》。公告显示:宝丰能源拟人民币9.5亿元与本公司全资子公司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烯烃二厂有限公司共同在内蒙古设立子公司。

公告显示,新设立的子公司暂定名为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中,宝丰能源出资9.5亿元,持有95%股权;烯烃二厂出资5千万元,持有5%股权。

宝丰能源总裁刘元管表示:此次,设立内蒙古子公司是为了优化公司战略布局,巩固公司主导产品烯烃的产能规模优势,进一步延伸公司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产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同时做强、做大煤制烯烃及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

2. 广元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的产业现状

一、优化发展民用天然气促环境加快改善
我市围绕“管网天然气进城镇,液化天然气进农村,气化全广元”的目标,由广元市天然气公司负责全市民用和工业企业天然气供应及管道安装、燃气设施的维护,加快推进了未通天然气城区、天然气管网地震损坏地区、城郊结合部和主力输气管线途经乡镇民用天然气发展。朝天区非管网天然气民用工程的竣工投产,实现了全市四县三区城区全部用上天然气,现正在加快启动广元-朝天天然气管线建设工程和青川县民用天然气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通过“”以气代柴、“以气代油”,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工商企业燃料结构调整工作加快进行
我市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改气技改工程,积极调整工商企业燃料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保护生态和大气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09年已完成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256户“五小”企业煤改气。预计预计2012年可全面完成全市35户规模以上企业煤改气技改,可节省标煤61.5万吨,减少排放CO2123万吨,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发展。
三、天然气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中石化集团公司已组建队伍启动了胜利油田天然气发电机组迁建广元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该项目可研报告和大件设备运输方案并通过评审。中石化胜利油田天然气发电项目有望在2015年前迁建我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成投产。
四、天然气化工项目正加快建设
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快打造地震灾后新兴支柱产业,我市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加快天然气、油砂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目前已完成广元市天然气工业园控祥规划编制,并按省发改委要求完成园区环评,并通过省环保局评审。天然气工业园现有年产6万吨天然气焊割气体项目,年产10万吨钻井液项目和防腐管材维护中心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12月前实现竣工投产。天然气配套工业园现有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年的用气量3.3亿方的液态轻烃加注站项目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施工设计和工艺设计。
五、气煤循环利用项目已形成产业基础
旺苍合众化工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万吨甲醇,是以在建的攀成钢旺苍60万吨焦化项目的剩余焦炉煤气混合天然气制甲醇,发展甲醇下游产业链。
六、油砂综合利用项目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的油砂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已于2009年12月29日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将在我市建设油砂分离厂和炼油厂,并择机发展石油化工下游衍生产业链。

3. 镇海炼化上升渠道

从镇海炼化看中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近10年来,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阶段,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等石油资源国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逐渐加强,美国通过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实施“能源独立”,进而推动“制造业回归”战略,国际竞争格局不断重构和演化。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禀赋的特点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随着现代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技术和装备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产业发展遭遇不小挑战。炼油、乙烯、芳烃作为我国石化产业的主体,对资源依赖性强,占用环境容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其一体化布局、整体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简称镇海炼化)为例,总结了国际先进炼化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对标我国行业发展实际,指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出路。
一、镇海炼化的先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镇海炼化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储运条件,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达到了世界炼化企业的一流水平,现已成为我国石化行业的标杆。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石化产品市场低迷、企业效益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镇海炼化近年来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13年,该企业实现利润71.3亿元,占中国石化炼化板块利润总额的95%。2014年,在乙烯装置大检修45天,同时面临国际油价自6月中下旬快速震荡下跌而消化高油价的形势,镇海炼化仍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中国石化其他炼化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不到其2/3。究其原因,主要是镇海炼化在生产规模、炼化一体化水平、经营管理和节能环保方面均已步入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行列。
从生产规模看,镇海炼化目前具备年加工原油2300万吨、年产乙烯100万吨、年产芳烃100万吨的规模。国际权威机构评估结果显示,其炼油、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绩效均列全球第一群组,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镇海炼化扩建工程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届时其炼油能力将扩大至3800万吨/年,年产乙烯240万吨、芳烃200万吨,单个企业炼油规模将进入世界前五名,整体炼化一体化规模达到世界级水平,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均将显著增强。
从炼化一体看,2010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后,镇海炼化真正做到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显著提高了炼油和化工生产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炼化一体化率(化工轻油占原油加工量的比率)已由6%提高到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仅通过炼化一体化优化,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对石脑油的依赖度从87%降至45%以下,每年增效约10亿元;实施蒸汽、电、水和氢气等资源优化,每年节约成本超过5.5亿元。
从经营管理看,镇海炼化不断强化内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且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8%,居同期乙烯工程领先水平,大幅节省了建设投资,同时实现首次开车49个月连续满负荷生产;二是差异化产品策略,突出了乙烯装置副产品丙烯、碳四、碳五等优势,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充分借鉴国际“分子管理”理念,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
从节能环保看,镇海炼化实现了每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水耗仅分别为44.64千克标油和0.3吨,居世界领先水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远低于我国最严格的标准,已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水平,真正创建了安全无异味工厂。
在近三年国际油价跌宕震荡、石化产品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镇海炼化走出了一条规模效益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路子,对我国炼化企业乃至石化产业未来发展均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正是基于炼化一体化发展理念,镇海炼化在百万吨乙烯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方面表现卓越,“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获“菲迪克2014年度工程项目优秀奖”。
二、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镇海炼化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在坚持基地化布局、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狠炼内功,实现精细化管理,积累了成功经验,不仅成为我国炼油工业乃至石化产业发展史上的旗帜和标杆,也为我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路径,更为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指明了发展方向。
1.布局规模化、基地化,解决“多、小、散、乱”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炼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利用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2014年,全国已建成28个千万吨级炼油、1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其中,西部地区建成3个千万吨级炼油、2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炼油、乙烯能力分别达到3050万吨/年、200万吨/年,分别占全国总能力的4.1%和11.1%。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化集聚区初具规模,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能力分别占11.1%、13.4%、8.5%,小计33.0%;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能力分别占25.8%、22.3%、11.1%,小计59.2%。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家,除藏黔滇晋渝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建有炼油厂,平均规模为308万吨。相比之下,全球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742万吨。世界石化大国多以集聚发展模式发展石化工业,例如美国44%的炼油能力、95%的乙烯能力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85%的炼油和89%的乙烯能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规模普遍在4000万吨级以上。从欧洲看,荷兰鹿特丹基地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乙烯能力300万吨/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石化基地炼油能力3700万吨/年、乙烯能力250万吨/年。从亚洲地区看,韩国蔚山炼油能力4200万吨/年、乙烯能力340万吨/年、对二甲苯(PX)能力1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则分别达到6300万吨/年、387万吨/年、87万吨/年。
虽然我国乙烯行业大型基地布局相对集中,例如上海形成200万吨级乙烯基地,且杭州湾地区炼油总规模达到5000万吨、乙烯总规模达到300万吨,大连形成3000万吨级炼油规模,但与国际先进石化产业发展格局相比,我国炼化行业整体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均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炼油行业集约度较低,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明显偏低,呈现“多、小、散、乱”格局。国家制定并推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扭转我国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基础、地域和环境容量、安全防护纵深、港口集疏运条件等因素,集聚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今后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七大基地。七大基地全部投射沿海重点开发地区,瞄准现有三大石化集聚区,同时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三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区域经济活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是石化下游产品消费中心,也是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关键交汇区域。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两大基地位于泛珠三角地区,面向港澳台,区位独特,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承载腹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是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集中辐射区域。
从现有基地综合条件来看,预计2020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宁波、上海两大基地可望率先达到4000万吨级炼油、200万~300万吨级乙烯和芳烃的规模;珠三角地区惠州基地通过加快发展,也有望形成同类规模。与此同时,上海高桥石化将向上海漕泾基地迁移,南京金陵石化将向连云港转移,而大连地区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应逐步向长兴岛基地集聚。与长兴岛同处环渤海地区的曹妃甸,将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石化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舟山新区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交汇点,利用海岛及航运等优势条件,将作为宁波基地拓展区,重点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聚焦发展以化纤原料为特色的石化基地。预计2025年左右环杭州湾地区炼油规模将达到1亿吨以上,乙烯及芳烃规模均达到600万吨以上,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石化产业集群。
随着《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顺利实施,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7.9亿吨/年,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分别为3350万吨/年、3065万吨/年;2025年炼油、乙烯、芳烃生产加工能力分别为8.5亿吨/年、5000万吨/年和4000万吨/年。届时,七大基地炼油、乙烯、芳烃产能将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40%、50%和60%,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石化产业由大到强,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推进炼化一体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炼油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采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联合布局,原油加工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同时,按照炼化一体化模式发展,可在供水、供热、供电、节能、环保及安全等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面实现共享,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提高节能减排效果15%左右。发展炼化一体化可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是国内外石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提出的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要求,推动了我国炼化一体化发展进程。全国相继建成投产了福建炼化、新疆独山子石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四川石化等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联合布局为标志的紧密型一体化企业,加上通过老厂改造扩建,陆续形成了以上海、扬子、茂名、燕山、齐鲁、吉林、抚顺、大庆、武汉石化等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为代表的一批一体化企业。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形成23套炼化一体化(包括炼油、乙烯、芳烃)联合装置,其中14家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9家企业实现了炼油、乙烯、芳烃联合生产,全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约为10%,整体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制约了整体石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削弱了我国石化产业资源利用总体水平。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规模化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大部分炼油企业及50%以上炼油能力不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甚至近十年先后建成的大连石化(产能为2050万吨/年)、青岛炼化(产能为1000万吨/年)、广西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中化泉州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等千万吨炼油企业,也未配置化工能力。由于炼化一体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炼油、乙烯能耗分别为每吨63千克、641千克标油,分别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严重削弱了石化产业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二是影响了乙烯、芳烃产能扩大和有效供给。除成品油、合成纤维基本实现自给外,目前我国主要化工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对二甲苯、乙烯当量自给率仅不足5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约为30%。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石化产品需求依然增长较快,若不能提高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增加了物流成本。东北、西北地区由于国产原油资源较为集中,两个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的29.0%,也是两个调出成品油最多的地区,每年合计调出成品油近5000万吨,增加物流成本100亿元以上。辽宁省炼油能力为778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2014年原油加工量为6327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3707万吨、1292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15万吨。山东省2014年加工原油(含燃料油)7754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4500万吨和2100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00万吨。正是区域炼化一体化水平较低,油品产销不平衡,致使我国成品油主要流向长期呈现“北油南运、西油东送、东北向西南推进”的局面。
结合《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实施,未来我国炼化一体化应成为石化行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首要任务。应明确规定新建石化项目必须进行炼化一体化配置,严格控制燃料型炼油项目,鼓励现有燃料型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化企业转型,油品质量改扩建项目也应统筹规划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炼油装置产出的重石脑油、轻石脑油和芳烃资源,力求“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适当加快乙烯、芳烃发展速度。力争2020年全国炼化一体化率提高到15%,2025达到20%以上。
鉴于国产原油资源增产有限,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进口原油资源,单纯依靠炼油装置所产化工轻油作为原料发展乙烯、芳烃能力,将难以满足我国乙烯、芳烃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资源来源稳定可靠的前提下,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条件许可的地区,可统筹规划、适当布点发展以轻烃、凝析油、甲醇为原料制烯烃等乙烯项目;根据自主研发技术成熟程度,适度规划发展甲醇制芳烃项目,作为我国乙烯、芳烃发展新型途径和有益补充,实现原料多元化。
3.压缩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我国炼油行业已经显现产能过剩,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计,201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7.5%,其中部分地方炼油企业受原料供应和二次加工装置匹配能力限制,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33%,而发达国家通常为85%左右。若扣除加工沥青、燃料油等地方小炼厂,全国综合原油加工能力为5.92亿吨/年,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5%。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惠州炼化等炼油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若按照综合配套能力计算,开工负荷约90%。因此,客观来看,我国炼油行业整体呈现表观产能过剩,或者说炼油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是低效落后产能明显偏大。我国炼油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在现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中,低于500万吨/年的低效落后产能达2.02亿吨,占总能力的27.2%,炼油企业达184家。在500万吨/年能力以下、200万吨/年能力以上企业中,中央企业占了28家,多数是并购控股地方炼油企业。低于200万吨的落后产能达1.02亿吨/年,占总能力的13.8%。其中中央企业27家,产能为2567万吨/年;地方企业124家,产能为7610万吨/年。主要原因是地方炼厂受利益驱动无序过快扩张,造成长期以来国家淘汰低效落后炼油能力的目标难以落实。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炼油轻质油收率平均为78%,大型炼油企业达82%以上;综合商品率分别为94.9%、93.7%。地方炼油企业轻质油收率在55%以下,综合商品率为81%左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油综合能耗平均值分别为57.20千克标油/吨、64.02千克标油/吨,地方炼油企业则高达90千克标油/吨。我国中小型炼厂几乎都是燃料型企业,难以实现炼化一体化。
三是油品质量和安全环保压力大。地方炼油企业总体实力弱,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0%~90%。加上原油供应短缺、开工率不足、亏损严重,难以适应国家质量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的要求。由于二次加工装置不配套,地方炼油企业非法勾兑车用汽油,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加快油品质量升级要求,我国炼油企业急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先推进满足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措施,汽油升级重点是催化汽油深度脱硫和增产高辛烷值组分,柴油升级重点是深度加氢脱硫和改质。同时,我国炼油行业应加紧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为适应2020年前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Ⅵ标准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要求主动做好升级技术储备,提前谋划技术改造措施。
从成品油需求看,以201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2.87亿吨为基数,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及限行措施、天然气及电力替代等因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2020年全国成品油需求量约为3.75亿吨。按成品油产率60%、开工率80%计算,预计2020年需加工原油6.25亿吨,需相应配套加工能力7.81亿吨。
考虑未来成品油市场需求,结合国家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炼油行业500万吨/年以下低效产能、特别是200万吨/年以下落后产能势必面临淘汰或转产,实施高水平优质产能替代升级任务十分艰巨。要狠下决心,有计划、有步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这一目标。
4.有效稳定原油对外依存度
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面对的客观事实。长期以来,业界在计算原油对外依存度时,往往仅统计原油净进口量,由此计算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58.9%,2014年达到59.6%。实际上,现有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缺陷。从维护产业整体安全的角度,除成品油外,乙烯、对二甲苯等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也必须立足国内供给为主。因此,从战略和全局看,应将重要基础原料的进口加以折算一并考虑,计算出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这样更贴近客观实际。按此口径,如果将对二甲苯考虑在内(目前进口乙烯主要来自非原油原料,可不予折算),2013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为60.1%。
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稳定石化产业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是认真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炼化一体化水平提高到15%,乙烯、对二甲苯自给率分别达到50%和80%;二是落实各种节能和能源替代政策措施,有效降低成品油消费增速;三是积极推行原料多元化,实现部分石油替代。如果以上几项措施均能落实到位,那么到2020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稳定在66%左右是可能的。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作者:杨上明)

4. 中国石化首个LNG接收项目在山东投产,请问谁能给我具体讲讲事情经过

山东LNG项目位于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包括接收站、码头工程和外输管线工程三部分。该项目2010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2010年9月开工奠基,2011年6月动工,2014年9月中交,12月投入运行。一期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山东半岛乃至华北地区输送清洁能源300万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8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4400万棵,近32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用于发电,则比燃煤减排二氧化硫52万吨。在一期工程投产的基础上,未来二期工程建成后项目将达到每年接转1000万吨的能力。

该项目由中国石化自主设计、自主采办、自主施工和自主管理,在码头设计和施工、接收站设计、储罐制造和气顶升、焊接工艺评定、主要设备材料国产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储罐建造方面,采用独特基础结构,抗震性能优于普遍采用的桩基基础,施工进度加快50%以上,工程造价降低约20%。在国内首创“上表面扣模连续浇筑技术”,提高了大穹顶混凝土浇筑质量。在LNG储罐上首次实现预应力系统的国产化。此外,为充分利用LNG原料气中的轻烃资源,山东LNG工程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套轻烃回收装置,为国内LNG接收站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经营及盈利模式。

该项目由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负责组织建设,采用一体化联合项目管理模式,储罐与接收站工程分别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和洛阳石化工程公司EPC总承包,第四建设公司、第十建设公司、胜利油建、中原油建等单位参与建设。

据悉,首船商业气资源来自埃克森美孚公司建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LNG项目,资源供应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此外,2011年,中国石化两次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APLNG)签署LNG购销协议,从2015年开始,每年从APLNG公司采购760万吨液化天然气,直至2035年。同时,中国石化持有APLNG25%股份。

目前,中国石化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并正在建设的还有广西LNG接收站项目、天津LNG接收站项目。

5. 江汉油建湛江项目部开工日期

江汉油田设计院设计的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涠洲岛终端处理厂工程,荣获2000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中石油集团公司优质工程金质奖。同时,该工程设计还于2000年先后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设计二等奖。涠洲岛终端处理厂是我国海洋油气上岸的最大终端厂,也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涠西南油田群改造“九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占地30万m2,主要集原油脱水/稳定、轻烃回收、天然气/污水脱硫、污水污泥处理、产品存储装船、天然气发电、集中供热等功能于一身。该工程处理能力为原油230万吨/年,天然气43万立方米/日,设计工艺先进可靠,流程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自控系统及主要设备选型合理,整体水平达到国际水平。该工程自1997年7月13日开工,1998年8月1日建成运行,于1999年10月15日正式投产。投产一年后的运行考核和复检,运行平稳,生产安全,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试生产一年就生产原油167.35万吨,凝析油2.88万吨;同时还解决了岛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用气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如今的涠洲终端处理厂是一座每班只有35人参与维修和生产管理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工厂是一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花园式厂站和亮丽的旅游景点。Bamboo油田是苏丹Muglad盆地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一块整装油田,建设规模为15000桶/日(折合年产76万吨),2000年12月由江汉油田设计院开始设计,2001年7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02年2月6日投产。Bamboo油田共有油井26口,设5座选井计量阀组,1座集油站,外输管道31公里。集油站具有油水分离,加热、储存、外输功能,单井计量采用质量流量计,集油站内采用了加热沉降合一设备,污水沉降罐内设斜板,PLC站控通过光缆可以收集计量阀组数据,并传输到Heglig集中处理站进入SCADA系统,微波塔与站外移动通信配套。江汉油田水乡该工程全部采用国际模式和国外设计标准,设计文件全部为英文。计划管理细化到每张图纸、每份文件,建立TDR档案,精确控制整个进度。质量管理按ISO9000系列标准执行,建立了项目程序文件手册。采购上按国际标准及项目规格书编制了36个采购包的请购书,并逐一进行技术评标,做到货比三家。在施工图完成后按国际模式编写出切合实际的培训手册和操作维修手册。施工投产过程中认真建立档案,确保了工程进度及竣工图的质量。与此同时,为了使油田早出油,在集油站边上建了一个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产品的早期投产的转油站。该站于2001年7月6日投产,比按国际标准建设的集油站早投产7个月,总工期缩短一半多。该站至今仍在正常运转,使Bamboo油田的产油能力提高到30000桶/日(年产152万吨)。为此,工程总承包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专门发来感谢信,称赞江汉设计院展现了中国设计公司的实力。江汉油田地下盐卤资源丰富,探明岩盐储量7900亿吨、卤水1000亿立方米。所属盐化工总厂2001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产品食盐获“湖北省用户满意产品”称号,离子膜烧碱、漂粉精被评定为“湖北名牌产品”。漂粉精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98%销往东南亚、欧美等5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钠法漂粉精生产技术国际领先,具备独立设计和建设年产5000吨、10000吨漂粉精生产装置的能力。

6. 中平能化集团20万吨尼龙66盐成套项目开工所在地

你是说的PA66的生产方法,这个不是很清楚,但再生的你可以用拉粒机,装尼龙66的旧产品来重新拉成再生粒料

7. 求详细的 乙烯化工的危害

工业布局分散目前我国已建成的乙烯工业装置分布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拟建和已建的乙烯装置东到沿海诸省市,西到新疆,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中部有重庆、湖北、陕西等,几乎覆盖全国。单辽宁一个省,已建和拟建装置也分散在辽阳、盘锦、抚顺、大连几处。乙烯工业装置布局过度分散不利于公用工程体系的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在缺水地区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水源地布建大型化工联合装置,将会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及生存危害。

乙烯生产技术简介

(1)煤制烯烃。全球首个煤制烯烃工业化装置工程-神华集团煤制油有限公司的煤制烯烃项目于2005年 10月28日举行了奠基仪式。该项目的厂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镇新规划的工业基地内,总体工程包括180万吨/年煤制甲醇装置、60万吨/年甲醇制乙烯加丙烯装置、31万吨/年聚丙烯装置、3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等。整个项目消耗原料煤345 万吨/年、燃料煤128万吨/年。其关键技术将采用美国环球油品公司煤制烯烃技术,项目总投资124亿元。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到3000万吨/年煤制油、300万吨/年煤制甲醇及衍生产品的规模。

(2)甲醇制乙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进行的甲醇制烯烃(MTO)的试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于2005年建成1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为建设100万吨/年大型化MTO工业化装置打下可靠的技术基础。MTO技术开发成功后,将有效缓解我国乙烯、丙烯等化工产品对石油轻烃原料资源依赖程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烯烃生产途径。

(3)甲烷制乙烯技术。LG化学公司目前正在进行利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生产乙烯的技术。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甲烷生产乙烯的首例技术尝试。以甲烷为原料生产乙烯的新技术,可以降低乙烯的生产成本,其关键是开发出新催化剂。按计划,LG化学公司将于2008年开发成功新催化剂,2010年实现商业化生产。

(4)重质渣油制乙烯。沈阳化工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国内首套50万吨/年催化热裂解 (CPP)制乙烯生产装置。该装置采用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以重质渣油为原料富产烯烃的国际领先技术,是该技术研发后国内第1套生产装置,被国家认定为乙烯新的原料来源承萝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11月29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08年竣工投产。

(5)干气回收乙烯。由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燕化股份公司共同开发的国内首套催化裂化干气净化回收乙烯工业化装置在北京燕化股份公司开车成功,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达到设计要求。该技术属国内首创,国外无类似工业装置报道。

(6)甜高梁制乙烯。新疆农科院研制成功甜高粱制备生物质乙烯的新技术。生物质乙烯是利用甜高梁生产乙醇,然后通过脱水制造乙烯,从而达到节省原油的目的。据测算,6.7X109m3甜高梁可产95%乙醇280万吨,可转化成乙烯200万吨,如果200万吨乙烯用原油来生产,需原油600万吨。因此该项目被誉为"再造一个地上绿色塔里木的油田"。2005年8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新疆发展生物质乙烯产业前期工作进行了调研,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完成该项目的经济技术评估后,认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新疆合作开发以甜高梁生产生物质乙烯是必要的。目前,新疆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达成了共同推进生物质乙烯产业化的合作意向。

参考资料
http://www.lrn.cn/miningmarket/miningtechnology/200704/t20070419_51996.htm
资源网
乙烯生产简介

工业大量生产乙烯的主要制程有:

1.轻油裂解(Naphtha cracking)---如中油台塑的三轻四轻五轻六轻等从石油中的轻油馏分与蒸汽混合后经高温触媒裂解为乙烯丙烯和丁二烯等石化工业原料

2.乙烷裂解(Ethane cracking)---将天然气液化后,以分馏法分离甲烷和乙烷,然后将乙烷与蒸汽混合后经高温触媒裂解为乙烯,此制程的乙烯选择率比轻油裂解制程高,过去的中石化头份厂就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制造乙烯

参考资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32805730
奇摩知识

阅读全文

与新奥股份20万吨轻烃项目开工在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对象分 浏览:728
凯裕金银贵金属 浏览:394
展博投资管理 浏览:980
壹理财下载 浏览:144
贵金属看盘技术 浏览:930
外汇ea三角套利 浏览:389
宝盈转型动力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311
abl外汇软件 浏览:817
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 浏览:315
中翌贵金属老是系统维护 浏览:225
历史期货松绑 浏览:23
信托借款平台 浏览:214
吉林纸业股票 浏览:324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 浏览:30
融资打爆仓 浏览:645
分级基金A还能玩吗 浏览:289
网络贷款平台大全 浏览:358
13月房地产到位资金 浏览:744
姚江涛中航信托 浏览:518
coding融资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