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项安全技术措施是哪十项
十项安全技术措施
一、按规定使用“三宝”。
二、机械设备防护装置一定要齐全有效。
三、塔吊等起重设备必须有限位装置,不准带病运转,不准超负荷作业,不准在运转中维修保养。
四、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要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五、电动机械和电动手持工具要设漏电掉闸装置。
六、脚手架材料及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七、各种缆风绳及其设备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八、在建工程的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必须有防护设施。
九、严禁穿高跟鞋、拖鞋、赤脚进入施工场地。高空作业不准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靴。
十、施工现场的悬崖,陡坎等危险地区应有警戒标志,夜间要红灯示警。
㈡ 中粮集团怎样进行成本控制的
节能减排~减员增效~各项成本都有的控制的!也就是流程制度控制成本!
㈢ 中粮集团的食品安全质量方针是什么
全产业链管控
成都产业园对大米产品在源头、生产过程、产品出口端三个环节的质量管控实际上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体现。
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总监万早田说,全产业链是指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产业链下游在信息方面为上游提供支持,上游在质量安全方面为下游提供保障,从而实现有效风险控制。
“全产业链理念的提出为食品行业引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思维,也为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模式。”万早田说,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产业链源头管理。在种植养殖管理方面,中粮集团重点对基地选址、种子种苗、农药兽药使用、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逐步形成“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截至目前,中粮集团自有番茄基地达到21万亩,可控茶园100多万亩、葡萄园50万亩,养殖基地的生猪、肉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7万头、300万只,上述产业链的基地采购量占总采购量比例均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此外,中粮集团建立了供应商、OEM工厂等相关方的准入制度,优化质量安全管理流程,建立相关方黑名单与退出机制。
二是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中粮集团系统梳理了13条主要产业链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建立了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并构建了食品防护体系。截至目前,中粮集团已有126家基层企业建立食品安全防护体系,占企业总数量的86.3%,有效避免了人为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导致的质量安全事故。
三是产品出口端管理。在冷链物流方面,中粮集团编制了《食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冷链物流温度、车辆、装运要求,导入电子温度监控与GPS定位等技术,确保涉及冷链物流业务的单位100%实现全程动态监控。在仓储管理方面,制定仓储质量安全管理标准,降低原料、产品周转率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
这一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机制也在中粮集团旗下蒙牛乳业得到执行。蒙牛乳业助理副总裁王艳松介绍,在源头方面,蒙牛乳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牧场,提高奶源供奶合格率;通过对供应商实施评估准入制度、日常分级管理等,提高原辅料到厂合格率。在生产方面,持续进行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改善,弥补技术短板,提升质量稳定性。在终端销售方面,建立业务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标准化,通过培训客户等,推动终端质量管理提升,保障市场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新鲜度。
“尽管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大量内外部风险与挑战。”万早田说,全产业链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质量安全工作必须依靠战略眼光、系统管理、科学方法和全员文化,为消费者构筑起牢固的质量安全长城。
㈣ 中粮集团品牌战略
“板块化解决方案”,就中粮集团下属各职能部门、公司机构进行了板块化归位,内明确各自所在的容品牌关系板块和管理方法;同时,对中粮集团下属的众多产品业务品牌进行“统一使用中粮品牌、中粮集团背书品牌、独立品牌”的管理格局,比如“福临门”、“金帝”、“长城”就使用了“中粮出品”的强势品牌背书,以知名子品牌拉动企业品牌认知,企业品牌为子品牌提供信誉支持和品质保证。
这套方案是正邦做的
㈤ 中央的十大措施具体是哪十项啊
“国十条”具体内容是:
一、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应对灾害事故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交通、生产等各类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企业和家庭参加保险的比例过低,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既不利于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又增加了政府财政和事务负担。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对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化解。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更为突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对健全金融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必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不断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积极引入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对完善社会化经济补偿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保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保险需求日益增强,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日趋成熟,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解决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发展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围绕这一目标,主要任务是: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健全保险市场体系;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完善法规政策,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加快建立保险信用体系,推动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发挥中央、地方、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农业部门在推动农业保险立法、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步骤地建立多形式经营、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
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并给予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改变单一、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品种和比例,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当给予经营管理费补贴,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鼓励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建立适合农业保险的服务网络和销售渠道。支持农业保险公司开办特色农业和其他涉农保险业务,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四、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业务,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的保险保障需求。
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提高员工保障水平。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努力发展适合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建立节育手术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利用保险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减少灾害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业务。在煤炭开采等行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境内外旅游等方面推广。完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探索通过专业保险公司进行规范管理和运作。进一步完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通过试点,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推动保险业参与“平安建设”。
六、推进自主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以保险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险创新机制。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保险,为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促进消费增长。积极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融资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对外贸易和投资。努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需求的各类财产、人身保险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拓宽服务领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保险产品科技含量,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保险精算水平,科学厘定保险费率。大力推进条款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加强保险营销员教育培训,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加快发展再保险,促进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统筹保险业区域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保险服务水平。
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专业保险公司。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
七、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深化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推进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确保资产安全。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统一的要求,切实管好保险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探索保险资金独立托管机制。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稳步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支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和范围,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八、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强化法人机构管控责任,完善和落实保险经营责任追究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探索规范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保险业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促进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境内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营业机构,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险服务。广泛开展国际保险交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保险规则。强化与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保险监管机构的合作,加强跨境保险业务监管。
九、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为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制度。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建立动态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健全精算制度,统一财务统计口径和绩效评估标准。参照国际惯例,研究制定符合保险业特点的财务会计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及时、透明,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深入推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规范关联交易,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改进现场、非现场检查,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市场行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严格保险市场准入,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实施分类监管,扶优限劣。健全保险业资本补充机制。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逐步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建立和完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提高监管效率。
规范行业自保、互助合作保险等保险组织形式,整顿规范行业或企业自办保险行为,并统一纳入保险监管。研究并逐步实施对保险控股(集团)公司并表监管。健全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防范金融风险跨行业传递,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切实解决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不同险种的性质,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探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保险。立足我国国情,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保险营销员从业和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修改完善保险法,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研究推动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以及保险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健全保险法规规章体系。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努力做到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将保险业纳入地方或行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认真落实各项法规政策,为保险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保险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保监会要不断提高引领保险业发展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分类指导,推动政策落实。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这些在网上很容易就找到的,楼主不要浪费钱啊,经济危机啊.
㈥ 中粮集团宁高宁提出的“战略十步法”和“五步组合论”分别是指什么
我也想领略一下宁总的风范!
㈦ 什么是十项规定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十条规定 一、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 1.必须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到位。 2.必须确保矿领导下井带班,全员培训合格,“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3.必须按规定设置安全出口并保持畅通,严禁独头开采。 4.必须建立机械通风系统,局部通风管理安全可靠。 5.必须配齐自救器和便携式气体检测仪。 6.必须加强顶板管理和采空区监测、治理。 7.必须落实探放水制度,加强水害隐患治理。 8.必须确保提升、运输设备安全可靠,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未经检测检验合格的设备、材料。 9.必须落实爆破器材库和爆破作业安全管理。 10.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确保救援装备和物资配备及应急演练到位。 二、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 1.必须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外包工程安全管理到位。 2.必须确保全员培训合格,“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3.必须确保相邻的采石场采矿许可范围之间最小距离大于300米。 4.必须按设计自上而下分台阶分层开采。 5.必须落实爆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未经批准的必须采用中深孔爆破。 6.必须实行湿式凿岩作业。 7.必须使用机械二次破碎和铲装作业。 8.必须落实边坡安全措施。 9.必须按设计排土,加强排土场管理。 10.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应急装备和物资配备及应急演练到位。 三、金属非金属尾矿库 1.必须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配备专(兼)职安全技术人员。 2.必须确保全员培训合格,“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3.必须按设计放矿、筑坝,确保坝体稳定性、安全超高、干滩长度、浸润线埋深符合要求。 4.必须确保排洪、排渗设施设计规范、建设达标、运行可靠。 5.必须建立监测监控系统并有效运行,落实定期巡查和值班值守制度。 6.必须限期消除病库安全隐患,严禁危库、险库生产运行。 7.必须加强“头顶库”安全管理。 8.必须按设计及时闭库。 9.必须加强闭库和回采安全管理。 10.必须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应急装备和物资及应急演练到位。 四、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 1.必须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2.必须确保全员培训合格,“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 3.必须严格执行钻井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 4.必须按设计配备井控装备,落实井控防范措施。 5.必须确保在含硫地区配齐硫化氢检测设备和防护用品。 6.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吊装、有限空间作业等内部许可制度。 7.必须使用通过安全论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8.必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 9.必须严格落实外包工程安全管理。 10.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应急装备和物资配备及应急演练到位。 五、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 1.必须证照齐全有效,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2.必须确保出海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再上岗。 3.必须严格落实海洋石油设施设计、建造和运行第三方发证检验制度。 4.必须安装防喷控制系统,自溢井必须安装井下安全阀。 5.必须按规定辨识拖航、动火等作业风险。 6.必须确保消防、救生、逃生设备齐全完好。 7.必须使用通过安全论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8.必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 9.必须严格落实外包工程安全管理。 10.必须确保应急演练到位。
㈧ 十项安全技术措施是哪十项
一、按规定使用“三宝”。
二、机械设备防护装置一定要齐全有效。
三、塔吊等起重设备必须有限位装置,不准带病运转,不准超负荷作业,不准在运转中维修保养。
四、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要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
五、电动机械和电动手持工具要设漏电掉闸装置。

六、脚手架材料及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七、各种缆风绳及其设备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八、在建工程的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必须有防护设施。
九、严禁穿高跟鞋、拖鞋、赤脚进入施工场地。高空作业不准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靴。
十、施工现场的悬崖,陡坎等危险地区应有警戒标志,夜间要红灯示警。
(8)中粮集团十项措施扩展阅读
安全
安全,是一个汉语词语, 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
当汉语的“安全”一词用来译指英文时,可以与其对应的主要有safety和security两个单词,虽然这两个单词的含义及用法有所不同,但都可在不同意义上与中文“安全”相对应。
基本解释:安全距离、安全生产
1、平安、无危险
汉代焦赣《易林·小畜之无妄》:“道里夷易,安全无恙。”
《百喻经·愿为王剃须喻》:“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
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有在大王之国者,朝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
明代无名氏《临潼斗宝》第三折:“你那铺谋定计枉徒然,我救的这十七国诸侯得安全。”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巴金《军长的心》一:“他衣服都烧起来了,他还忍住痛把老大娘放到安全的地方,才扑灭自己身上的火。"
2、保护、保全。
《晋书·慕容垂载记》:“孤受主上不世之恩,故欲安全长乐公,使尽众赴京师,然后脩复国家之业,与秦永为邻好。”
《南史·陈纪下·后主》:“隋文帝以陈氏子弟既多,恐京下为过,皆分置诸州县,每岁赐以衣服以安全之。”
宋代苏轼《徐州谢上表》:“察孤危之易毁,谅拙直之无他,安全陋躯,畀付善地。”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张氏抱子仁玉逃依母氏得免其难,虽脱巨害,向非外祖张温保养安全,其何以有今乎。”
词语出处
在汉代就已出现“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
中“安全”的意义,表达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安全”这一概念。例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系辞下》这里的“安”是与“危”相对的,并且如同“危”表达了现代汉语的“危险”一样,“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概念。“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这是与人们的传统的安全观念相吻合的。
“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语词,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字的第4个释义是:“平安;安全(跟‘危险’相对)”,并举出“公安”、“治安”、“转危为安”作为例词。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辞海》对“安”字的第一个释义就是“安全”,并在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含义上举了《国策·齐策六》的一句话作为例证:“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
与国家安全联系的“安全”一词,是security。按照英文词典解释, security也有多种含义,其中经常被研究国家安全的专家学者提到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全
㈨ 中粮集团的管理核心是什么
宁高宁
现任中粮集团董事长。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专业。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获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加入中粮集团之前曾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华润总公司总经理。
于旭波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后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1988年加入中粮集团,曾在美国工作多年。
张建辉
现任中粮集团副董事长。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加入中粮集团之前,曾任中谷粮油集团公司总经理。
薛国平
现任中粮集团董事、副总裁。毕业于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西班牙语专业。1976年加入中粮集团,曾长期在海外工作。
刘永福
现任中粮集团董事、副总裁。毕业于武汉大学,日语专业。1976年加入中粮集团,曾在日本工作多年。
孙忠人
现任中粮集团董事。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专业。之后赴英国伊林工学院、杜伦大学留学。1978年加入中粮集团。在香港、伦敦工作多年。1997年至2000年任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第一任商务参赞。
董忠心
现任中粮集团副总裁。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1984年加入中粮集团。
史焯炜
现任中粮集团副总裁。毕业于解放军防化工程学院,政治学专业。1993年加入中粮集团。
柳丁
现任中粮集团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专业。2005年加入中粮集团前曾任中宣部宣传教育局副局长。
邬小蕙
现任中粮集团总会计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后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粮集团。
姜华
现任中粮集团董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学位。2004年加入中粮集团前曾任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
万早田
现任中粮集团党组成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后获得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加入中粮集团前任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弘波
现任中粮集团总经济师。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政治学专业,后在吉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加入中粮集团。
刘烈东
现任中粮集团总法律顾问。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律学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粮集团。
吕军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获系统管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粮集团。
曲喆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外贸英语专业。1986年加入中粮集团。
张东风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图书情报专业。1997年加入中粮集团。
朱福堂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加入中粮集团前曾任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
栗明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计划统计专业,后获得北京大学EMBA。2005年加入中粮集团前曾任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岳国君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后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加入中粮集团。
王金昌
现任中粮集团总裁助理。毕业于河北大学,数学专业。1990年加入中粮集团。
㈩ 中粮集团的九大业务板块是什么
中粮集团目前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 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HK 0506)、中粮控股(HK 0606)、蒙牛乳业(HK2319)、中粮包装(HK 0906)4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3家内地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