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能否整合上市
可以整合上市 如果来是自一个实际控制人底下相关联的企业 证监会还鼓励整合后整体上市 但是如果整合达到一定的规模 会要求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申请上市 要不然谁都找几个公司攒在一起就上市了 那也太容易了 目前证监会执行的审核标准主要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适用意见——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2008]第3号》
同一个实际控制人下的几个企业整合到一起的 被重组方重组前一个会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或前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利润总额达到或超过重组前发行人相应项目100%的,为便于投资者了解重组后的整体运营情况,发行人重组后运行一个会计年度后方可申请发行。
低于100%的不用等一年 但在申报时又一些特殊要求
2. 请问公司从小规模成长为上市的大公司公司持股着是怎么转变手中股份的
自从股权改革开始,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应当全部流通.当然非流通股是不能在股市交易的,可以在柜台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交易.
所以你说的张三和他的家族中所持有的所有股份百分比也会划分为上市后的分数比例.发行后在其中的流通股,不是张三也不是他的家族中人的比例,而是公司的总股本的百分比.也就是他们自身的股份比例会缩水.
当占有股份的20%以上的股东,有权利要求和参与公司的投资决议与经营.所占股份最多的股东可以招集股东召开股东大会.
你刚才所说的让张三让他请的经理持有10%的股份,张三是不能个人决定的,当然他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和他请的经理进行交易.
你所说的纸质债券,我想你指的是他的权益证明,这当然就是股份了,当他通过你们的交易后,肯定是拥有非流通股,是不能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
如果他不干了,也就是通过柜台交易也就是场外交易.至于具体交易步骤我想你有这个必要的话以给我留言.
3. 经常听人说中国股票转型,所谓的转型是什么
中国股票市场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从2500点股指跌到2005年的1000点,跌幅度达60%,百分之九十多的的人亏损;2006年,股票市场从1000点冲上最高3200点,股票市场上涨近220%。五六年来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但是,大多数老股民还是没有赚上什么钱,甚至离解套都还差得远。而真正赚钱的是新增资金,特别是国外投资机构赚了钱。那为什么老股民赚不了钱?那是因为股民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或者说传统的投资理念不符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如何在股票市场正确的投资?运用战略转型理论来指导股票投资实践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一、错误的投资理念
(一)有效市场理论假设错误
现在中国很多人沉迷于技术分析,什么KDJ,RSI和MACD等,有的人试图从中发现规律,有的人认为自己是短线高手,但是,很多企业信息不充分、财务报表两套帐;这决定了市场是无效的,无效的市场用西方成熟有效市场假设去套是不行的:因为技术分析必须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前提下。
(二)短线操作是不可行的
短线操作首先来自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而中国股票市场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市场无法运用短线操作。二是即使你是短线高手,你成功九十九次,失败一次也会亏空你以前所有的胜利果实:下跌的速率永远大于上涨的速率。
(三)长期投资无效
因为企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系列战略活动的管理,企业也许在多个战略业务活动中能取得成功,但是无法保证企业的基业常青和可持续发展。比如中国的TCL、科龙、长虹曾经创造了奇迹,但是现在确处于困境之中。
(四)财务分析无效
中国不少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公司的真实情况。只有有内幕消息的人才可以掌握公司实际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误导投资者,而现行的证券法和中介机构无法对企业管理起到外边治理和监督作用。
二、战略转型与股票投资
既然中国股票市场不是有效的市场,那么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和工具自然存在片面性和缺陷。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弥补该缺陷?企业的战略转型理论也许可以提供新的思路。
(一)战略转型的理论
企业战略是企业资源配置方向、结构比例和顺序等的决策逻辑。基于资源稀缺性假设,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高效的前提。战略方向错误,企业的任何运营效率的提升都是无济于事的。
战略转型是企业从一种战略逻辑向另外一种战略逻辑的转变。当企业战略发生变化,企业的绩效,特别是公司长期绩效将产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为股票投资提供了方向。
(二)股票投资本质与原则
买股票是买企业的未来,而企业的未来体现的正是企业的战略方向及其带来的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这是股票投资本质。
股票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高抛低吸”。要做到“低吸”就必须在企业从一种战略业务向另外一种战略业务状态转型过程中买入该企业股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转型前的战略业务增长良好,可是已经到达了增长上限,市场已经饱和或者竞争趋于激烈。利润增长处于下降阶段;二是企业的转型前战略业务发展不好,处于竞争劣势或者行业处于衰退期。而这两种情况往往是股票买入的最佳时机。因为需要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这个时候是利润增长的拐点或者低点。
三、战略转型与股票投资模型
(一)股票投资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本人认为,股票投资首先需要确定一下投资的风险收益原则:
1、风险控制原则:20%的风险,80%收益才考虑投资;
2、只选择正处于战略转型企业的股票。
(二)基本假设
1、市场的无效性。也就是说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是不充分的,某种意义上说是无益有害的;
2、尽管存在投机和做庄行为,但是市场存在投资机会;
3、股票投资收益只反映在价格波动上。不考虑分红和送配;
4、无法把握最低点和最高点,但是可以估算股票的次低点和次高点概率。
5、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股票投资逻策略与步骤
按照以上原则和基本假设,我们买卖股票只要确定大盘的次低点和次高点,个股的次低点和次高点就可以进行买卖。次高点意味着风险需要考虑卖出,次低点可以考虑买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股票投资:
1、大盘次低点的概率和判断
可以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大盘历年的走势统计规律加以判断。根据本人的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每年至少有一波行情,而且每一波持续至少四个月以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大盘下跌超过半年以上,结合周K线的技术走势加以分析,基本上处于大盘次低点。这个时候不是没风险,而有投资风险的概率是20%。
2、股票次低点的概率和判断
对于个股,首先要分析股票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期或周期性恢复期;然后要结合企业的战略转型加以分析其新战略是否符合合理的战略逻辑,企业目前是否才处于战略转型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公司领导的换人;此外还要结合60分钟线来判断企业的最低买入点。
3、次高点的判断
(1)、大盘次高点的概率和判断
大盘次高点的判断可以结合大盘的涨幅加以判断,当整个股票市场已经累计涨幅超过50%以上就需要考虑风险问题;此外,还可以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信贷政策加以分析,一般每次中央实施对信贷资金的检查工作往往意味着股票大势的变盘,毕竟中国大部分机构资金来源于信贷渠道。
(2)、股票次高点的概率和判断
股票次高点的判断可以结合企业的战略实施情况、个股上涨幅度和技术分析加以判断。
四、战略转型与股票投资的实践
2005年11月,本人曾推荐朋友买进四川长虹的股票。当天大盘暴跌,四川长虹跌4%而后回升至跌2%,当时价格为2.51元。随后在我的网站陆续发表文章阐述股票投资理念,其中反复提及四川长虹将是未来两三年的大牛股。前段时间四川长虹已经涨到了6元,几乎翻了一倍。其实这还不算,它还10股送7股,等于买进它的人实际已经净赚差不多两倍投资收益。
为什么选择该股票,是结合根据战略转型理论与股票投资模型作出的判断:赵勇上台后,长虹从彩电行业进行果断战略转型,从APEX事件的重大利空到现在3C产业链的打造基本成功:中国电信、微软、盛大网络跟长虹组成战略联盟:万明坚、还有原方正总裁的加盟,核心骨干持股,实现产品事业部制,构建核心业务、战略业务和新业务的逻辑递进,对产品事业部进行考核淘汰制。这些体现了正确的战略逻辑。
首先长虹处于转型过渡期阶段,企业原来战略的问题会造成企业的股价大幅下跌,也就是说它会跌到最低点,让你没有任何风险;第二点是新战略很好,但是新战略还没有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4. 请问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值大幅上涨,会造成其他同类公司股票值一定程度上的下跌吗为什么
首先搞清楚上涨的原因.再分析,但任何变动均由市场决定(因为分析师们分析的原因可能不是真正的上涨或下跌原因):
其他同类公司在没有大的业务失误前提下,跟着上涨:
如果是该行业大环境好转;
行业整体估值超跌反弹;
如果该上涨股票转型其它产业;
游资顺势投机;
行业重新洗盘;(各取各的客户:高端中端低端);
下跌或没有太大变动:
与行业整体无关;
上涨原因是该股前期由于自身原因超跌,其它股没有跌;
该公司采用新技术,市场份额会增加,其它同业市场份额减少;
其它;
5. 从企业转型,企业上市,投资方面,的文章怎么写
企业转型、企业上市与投资属于三个方面。转型更多是经营,上市与投资更多是资本层面,上市更多涉及证券,审计,评估,法律,券商等,比较复要。
6. 国资国企改革概念股票有哪些
国资国企改革概念股票有:
成飞集成(002190)中航飞机(000768)中航动力(600893)成发科技(600391)中航动控(000738)洪都航空(600316)。
中航电子(600372)中航机电(002013)中航光电(002179)中航黑豹(600760)中直股份(600038 )中纺投资( 600061 )。
贵航股份(600523)中航重机(600765)*ST三鑫(002163)深天马A(000050)飞亚达A(000026)中航地产(000043)。

(6)企业转型上市公司股票扩展阅读:
分析预计: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创造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低成本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产品冲撞欧美本土产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冲突将日趋升级激化。
面对美国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以及即将开始的下届总统大选,布什政府表示,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财长斯诺、商务部长埃文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贸易代表佐立克等主要经济官员也纷纷指责中国的货币与贸易政策。
美国正逐渐失去对中国的耐心。一些亚洲专家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正在大洗牌。
以往的全球化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迁离欧美;而今,随着通讯手段的大幅提高以及中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也同样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7. 已经上市的公司为专项以股份募集的资金有可能转变成原上市公司股票吗
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一般会用于在公司发行上市之前就决定好的投资项目,当然也有部分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更改募集资金的使用项目。
你所说的情况也存在,因为公司超额募集的资金会归类于“公积金”的财会科目之中,有些公司就会将“公积金”转换为股本,在股市中这种送股方式就叫“转增股本”。 转增股本就是你所说的“转变成原上市公司股票”。
8. 国企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1、永新股份:受五道口基金、嘉华基金举牌,股价持续上涨。公司控股股东为黄山市供销合作联社,前期国家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公司有望直接受益供销合作社改革政策;
公司主业塑料软包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项目落地及原料成本下行,公司基本面有望触底回升;同时也是优秀的潜在转型标的。
2、通产丽星:市值仅50亿左右,公司控股股东是深圳市通产集团,通产集团是深圳市国资委旗下深圳投控全资子公司。
深圳投控拥有全资或控股企业67家,旗下产业中,证券、担保、建筑设计、产品包装、会展等行业竞争力排在全国前列。深圳投控已完成22家一级企业及177家二级企业改制工作,未来存在资产注入可能性。

3、晨鸣纸业:大股东是寿光国资委,后续在管理层及员工激励方面可能会有进展。公司搭建了涵盖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新三板基金等在内的金融业务,其中融资租赁注册资金90亿,利润贡献弹性很大。从中期角度,造纸行业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公司主业基本面中长期拐点明确。
4、珠江钢琴:控股股东是广州市国资委,合计持有公司股份82.68%,公司有望成为文化类资产整合平台。同时在广州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公司也可能通过并购、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其他民营资本等方式降低国有持股比例。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钢琴生产企业,市占率35%,目前在寻求向数码乐器、音乐教育、文化娱乐及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转型。
5、中钨高新:湖南有色私有化之后回归A股,是在新管理层上任后,五矿集团国企改革的重要一环,我们预计这与五矿履行中钨高新的注矿承诺密切相关。
湖南有色旗下120万吨钨矿山资产有望注入中钨高新,从而打造钨矿采选、APT冶炼以及硬质合金的钨全产业链龙头,离最终履行原先五矿注矿承诺(2015年12月26日)已经渐行渐近,确定性在增加。
9. 创投概念股都有哪些上市公司啊
钱江水利、同方股份、杉杉股份、张江高科、天茂集团等。
1、钱江水利
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1998〕266 号《关于设立钱江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由水利部综合开发管理中心等联合发起设立,于1998 年12 月30 日在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公司股票于2000 年10 月18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同方股份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名字取自清华大学清华园最早的建筑、昔日用作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部。
公司主要从事资讯科技(资讯系统、电脑系统、宽带通信)、能源与环境(人工环境、能源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两大产业。同方股份在1997年成立,并在同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公司更名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3、杉杉股份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公司自1996年股票上市以来由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服装企业转型为新能源上市企业。
现有业务覆盖锂离子电池材料、锂离子电容、电池PACK、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和能源管理服务等新能源业务,以及服装、创投和融资租赁等非新能源业务,其中新能源成为公司主要的业绩来源及未来发展重点。

4、张江高科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码 600895)依托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了生物医药、房产物业、通讯信息和海外投资四个投资集群。
其中,以中芯国际为产业核心、由150余家企业组成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群占居国内同行业的半壁江山;软件园批准设立企业近900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基地之一;生物医药机构累计达280个,包括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的研发中心、全球制药前20强跨国公司等。
5、天茂集团
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荆门市化工厂,创立于1983年,1993年改制设立湖北荆门化工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更名为湖北中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