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哈特股份股票

哈特股份股票

发布时间:2021-04-30 07:12:20

1. 怎样让下属感到在为自己工作

最有效的激励是让雇员感到是在为自己工作。

下属持股制在美国出现以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很快就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加以鼓励和推广,促进了职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使得一些资本家主动把企业转换为下属股份制企业。截至1987年底,全美已有9000多家企业的100多万职工都持有本企业的股份,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股份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美国在发展股份企业时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富有创造性和进取性,下属持股就是美国人对股份企业的再发明,下属持股的股份企业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背景。

下属持股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就是企业的全体下属买下本企业的全部股票,拥有企业全部股权,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从它的基本特征来看,它带有典型的合作经济之性质,因而有人将它称为“资本主义集体所有制”。

路易斯·凯尔索受《共产党宣言》的启发,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小额股票”、“大众持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二元经济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们可以通过付出劳动和付出资本两个方面来获得收人。

这是人的两种基本权利。但是,原有的旧制度将资本的收入归属于少数人极不公平,因此必须改革旧制度。新制度要保障劳动力资源的广泛利用和资本资源的广泛占有,从而创造公平的机会。

新制度的核心就是使那些没钱购买生产性资产的劳动者通过持股达到拥有资本的目的。

具体做法是:首先,企业直接将股票交给下属持股计划委员会,委员会为每个职工建立账户,职工由此分得的红利逐年偿还股票价值,全部偿还以后,股票就属于职工个人了。其次,成立下属持股计划信托基金组织,该组织向银行贷款购买企业股票,购买的股票由该组织保管,随着贷款的偿还,再按事先约定的比例逐步将股票转入职工账户,贷款全部偿清后,下属则可以得到红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凯尔索将其计划付诸运作,首次成功地将一家股份企业72%的股权,在8年时间内完成了向职工的转移。这一成功的举措,赢得了美国各界广泛的赞扬和支持。

1975年,美国的民意测验专家哈特经过调查发现,美国人有66%赞成“下属拥有企业大部分的股份”。

1978年,哈里斯的民意测验也表明,美国的职员中有64%的人觉得如果让“所有下属平均分享企业的利润”,那么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会更高。

截止到1991年底止,美国的下属持股企业已发展到1.5万个,参与下属持股工程的下属达1200万,占美国劳动者的10%,下属持股拥有的资产约为1000亿美元。

下属股份制之所在美国如此受宠,主要是下属股份制依据的理论假设:当人们为自己劳动时,他们就会更好地工作;而下属为自己劳动的关键是在法律和经济两重意义上拥有所在企业的财产。因此,企业财产关系内部化,全体下属拥有企业的产权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不可否认,美国官方在推进下属股份制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下属股份制出现以后,美国政府和国会很快就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加以鼓励和推广。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的《雇员占有企业股份财产计划》、1974年国会通过的《就业退休收入保障法》、1975年的《减税法》、1981年的《经济恢复所得税法》和1984年的《税收改革法》等。

它们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下属股份制企业的委托机构捐款,规定捐款收入全部免税;同时还规定,银行向下属股份制企业贷款,其50%的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税;下属股份制企业的股份在分红时可免交企业税等。自1991年以来,执政者也积极推行减免税政策,支持下属持股计划的发展。

目前,美国已颁布25个联邦法来鼓励下属持股,50个州中也有一半颁布了鼓励职工持股的立法。美国人有1/5在玩股票,约1.3亿人间接参与股市活动。

下属持股制大大提高了美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股份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世界经济产生了强烈的震荡。

自信是美好、积极向上的品质。我们办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只要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你就会赢得成功;心存疑惑,认为自己不能成功的人,一辈子将一事无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时只有几万人马,但他们凭着崇高的信念,最终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罗纳德·里根是一名演员,却立志要当总统,从22岁至54岁,里根从电台播音员到好莱坞电影明星,整个青年到中年的岁月都是在文艺圈内度过,对于从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一现实几乎成为里根涉足政坛的拦路虎。然而,机会终于来临,共和党内保守派及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毅然决定离开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影视业,决心开拓人生的新领域。凭借他的知识、能力、经历、胆识以及强烈的必胜信念,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加州州长。以后,他又向总统宝座发起了冲击,并最终当上美国第40届总统。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坚定不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础。自信不是空想,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芝麻,开门吧!”而后门开宝贝归你,那是根本不现实的,有这种想法的人是把“自信”和“希望”等同起来了。

自信不仅对于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企业的发展、事业的成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下属树立自信心。有人说,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拥有了这一欲望并经过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自信”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自信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通过激发潜意识来激励人们表现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告诉你的下属,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所以,有人肯定地说: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信心是事业之本!

其次是帮助下属建立信心。这不靠威胁利诱,也不靠惩罚恐吓,对下属充满依赖就可以成为激励他自信的动力。你相信他们有实力能使企业振兴,下属也就相信了自己,将潜能发挥到极点。当然,信心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信心的基础是实力。企业领导者要分析本企业的优势,如技术上的优势、长期以来形成的信誉、国家的优惠政策、资金雄厚的优势等等,反复对下属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看到企业的明天,知道企业振兴的原因,而不是空说几句大话。

有信心和没信心大不一样,即使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也是如此。听到过一位经过锻炼恢复健康的癌症患者的话,他对一位患胰腺癌而对气功锻炼信心不足的患者说:“锻炼就有1%的希望,不锻炼就只有死路一条。”套用他这个意思:企业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领导都要让下属建立信心,没有信心恐怕也是“死路一条”;有信心,就有振兴的希望。下属建立了信心,企业才有希望,才能发展。

2. 我有哈工大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原始股不知现在有什么说法

公司好像没了,股票可能也变成废纸了。
2013年时工大集团对工大老师手中的股票进行了登记,可能给退股了,非工大老师一律不予理睬。

3. 哈特雷如何转守为攻的

美国乌诺考尔公司的总裁弗莱德·哈特雷,无论从外表、生活方式到思维定势乃至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能力,全都可以称为美国石油大亨的典型。但此人决策迟钝,动作迟缓,大权独揽。1981年至1985年,石油公司在现代管理改革的浪潮冲击下,从18家减为12家,哈特雷的公司虽侥幸漏网,但经营结果依然糟糕透顶,被人标购袭击其实是在劫难逃。

1980年哈特雷与皮根斯在石油老板的高尔夫球锦标赛时相遇。他向皮根斯夸耀自己的公司居美国的第14位,皮根斯答道:“你的预算是7亿美元,用人2.2万;我的公司预算是4亿美元,用人600。你难道从未想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从此哈特雷把皮根斯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但他又不得不忧心忡忡、坐卧不安地提防皮根斯的袭击。

1984年12月初,菲利浦老板接到被袭击的告急电话,哈特雷虽然松了一口气,可还是不敢怠慢,当即回公司立即命令法律顾问辛德搜集情况。辛德自石油界出现标购之日起就建立了资料库,储存了所有当事人的资料,包括有关金融家、律师、证券事务所首脑的档案,诸如财务方面的战术、司法方面的举措、既成的标购案例及其研究分析报告等,以便随时可以提供查询。

1985年2月4日皮根斯的“第13式表格”公布后,哈特雷迅速聘请站在靶子一边的银行做盟友,预约3家律师事务所当顾问,指定辛德每天两次主持全国电话会议,让各个角落的探听者谈情况作分析。他审定了几套“毒丸计划”,着手分期分批更换董事,规定了公司合并必须经绝大多数票通过的新章程,还预备了法庭较量、公关争夺、拉股东委托仪等不同方案;个人利益使他的智力才能竟有超常发挥,他居然别出心裁地把反击总部移到洛杉矶,将鲨鱼调出游刃有余的华尔街,并且颇有见解地把公司转到特拉华州注册,准备下最终的救命符。

1985年2月底,哈特雷的公司股票有13.6%被黑马骑士夺走,他虽然全力反击但收效甚微。万般无奈,他只能下令各路人马加紧打探不久得来的消息:自己公司的开户银行太平洋安全银行给了皮根斯5400万美元的资金。哈特雷当即指责这是“一个大阴谋”,气势汹汹地与太平洋安全银行总裁谈判:“你是乌诺考尔公司的开户银行吗?”

“是的,难道这有什么问题吗?”银行总裁不解地问。

“你们是不是有责任资助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哈特雷再问。

“是的,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吗?”银行总裁又问。

“你们可以在表面上支持乌诺考尔公司,背地里与攻击它的鲨鱼相互勾结,挑动股票商与企业家的残杀吗?”哈特雷指责道。

“当然不能,可是你具体指什么呢?”银行总裁反问道。

“你们是否贷款5400万美元给皮根斯?”哈特雷追问。

“这是正常的商业贷款,我们银行是面对各种客户的。”银行总裁答道。

“但是皮根斯用这笔钱标购我的公司,这能说是正常的吗?”哈特雷紧追不放地说。

“客户只要把贷款用于合法目的,银行是不能干涉的。”银行总裁据理反驳。

“把贷款分发给一搏胜负的两个拳击手,肯定有挑拨意思在内!”哈特雷有意蛮缠。

“你如果认为这种做法不妥,我们可以不再向皮根斯先生贷款。”银行总裁和解地说。

“但是已发放的贷款必须收回来。”哈特雷提出过分要求。

“那得按照合同办。”银行总裁公事公办地说。

“那好,咱们法庭上见!”哈特雷说罢扬长而去。

为了把水搅浑,为了杀鸡吓猴,哈特雷根本不管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毫不犹豫地在3月12日把自己的开户银行送上法庭的被告席。后来虽然指控不能成立,但却在一段时间内搅乱了视听,产生了杀一儆百的效用。哈特雷见此法有用,更想捆住皮根斯调集资金的手脚,精心策划了全面向银行界交涉的大动作。他撰写措辞强硬的信给权威极大的美国中央银行总裁,要求采取紧急措施结束“滥用信贷所激起威胁经济秩序的标购狂潮”。他把这封信抄送给皮根斯所有开户银行的经理,抄送给国会议员。于是,强大的宣传攻势形成了显著效果,而哈特雷就是要用它构造对皮根斯“待天以困之”的局面,使皮根斯产生动摇。

1985年4月7日,哈特雷在家中打开《纽约时报》,一眼看见皮根斯的总攻信号,他立即叫辛德用一切办法向皮根斯公司所在的不同城市的法院提出控告,指控皮氏的“第13式表格”采用欺骗手法,违反反托拉斯法。这一手把皮根斯弄得手忙脚乱,在4月14日的同一天里,皮根斯被不同城市法院要求提出申诉理由。正当皮根斯穷于应付之际,哈特雷部署了股东争夺战。他从公司职工中挑出700人突击训练,教他们如何代表公司给股东打电话,上门拜访时怎么说,怎样使股东们明白被皮根斯兼并后可能出现的不妙前景。一下子派出700人诱导劝说股东,这在美国标购史上可谓创举。其间,哈特雷还与股东中的金融机构首脑谈判,要他们作出“正确选择”,并毫不客气地威胁说:“如果你不投我抵抗兼并的赞成票,我就从你的机构里收回全部资金!”

围困皮根斯的动作完毕之后,哈特雷即与皮根斯谈判,视死如归般地拉响了“债务炸弹”的导火索——“听着,皮根斯,我永远不会同意你的兼并,你敢动用一半资金发起攻击,我就下令乌诺考尔公司举债标购自己的股票,这虽然在法律上讲不通,但我要向全国宣布‘本人和公司及皮根斯将同归于尽’!这种闻所未闻的举动会使美国工业界、金融界震惊。我宁可让自己不光彩的行为公布于世,叫特拉华州的高级法院左右为难。我知道你必然控告我,一审、二审法院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袒护我,可是我一旦失败,你就将面对一个美国‘企业自杀’的英雄!”皮根斯面对哈特雷的讹诈毫无办法。5月13日股东大会召开,哈特雷穿着过时已久的西装出场,他既提不出改善经营的方案,又驳不倒皮根斯的计划,只是指责皮根斯的专用飞机比自己多、年薪比自己高,摆出一副潦倒的样子。在股东大会结束之际,他指使穿着破衣服的辛德上场,放风说“特拉华州法院刚刚认定皮根斯胜诉”。皮根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以为兼并已经无法逆转了。

散会之后,哈特雷立即对皮根斯“用人以诱之”,诚请皮根斯的朋友转告皮根斯:“官司已经打败,准备举白旗投降,请来谈判。”皮根斯来了,哈特雷有意顺着皮根斯的意思谈协议,只是在4亿美元的差价上不作让步,有意要求拖到第二天再谈。临别时,哈特雷向皮根斯表示祝贺,还说“谢谢你没在股东大会上指责我狂妄自大”。第二天再谈,哈特雷突然出尔反尔,食言而肥,拖到晚上,谈判仍无成果,双方约定两天以后再谈一次。哈特雷终于争得了极其宝贵的两天时间。

两天内,哈特雷的银行、法律、公关3套班子频频向特拉华州的州政府和高级法院的3名法官施加压力,强调乌诺考尔公司是在本州合法注册的,州政府有义务运用对企业有利的法律站在本州企业一边;保住乌诺考尔公司,就能保住州政府的声誉,也保证了本州的财政收入。第三天,哈特雷亲自出马与州政府和高级法院3名法官会谈,一再威胁说:“全国500家重要公司的一半在本州注册,给本州带来了巨额的税收。这场官司要是乌诺考尔公司获胜,他们都会套用本州的法律保护自己。不过,你们若是判定我败诉,我依然要迅速地引爆乌诺考尔公司的‘债务炸弹’!那样,200多家公司就会考虑到别处去注册。”沉重的压力使州政府和3名法官顶不住了,终于在5月17日作出了令其他各州嘲笑的“优惠判决”,哈特雷胜了,但受益的并不是公司,只是保住了他全部的个人利益。

哈特雷经营的乌诺考尔公司能够逃脱被兼并的厄运,在一场几乎没有取胜可能的较量中,把劣势转为胜势,主要得益于哈特雷的计谋运用得当。

4. 想问一下哈尔滨工大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怎么联系

这是哈工大的一个骗子公司,张大成是头头,这家伙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名声都败坏了,把股民的钱都骗走了,哈工大办得起公司就办,办不起公司就别坑人!

5. 石油大王到底是哈默还是哈特

哈默
他是一位万能富豪,有点石成金之功,有海纳百业之术。他更有远见卓识:1921年,他同列宁做生意;1979年,他又同邓小平搞贸易。阿曼德•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也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经过30年苦心经营,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美国第八大石油公司,第12名最大的工业企业。1986年,公司收入160亿美元,业务遍及五大洲,在全球5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
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诞生于美国纽约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尔是俄国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时以造船而成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时,一场台风引起的海啸把他的家财冲刷得荡然无存。1875年,雅各布带着妻子和儿子朱利叶斯移居美国。20年后,在一次郊游中,朱利叶斯与一个年轻的寡妇罗丝一见钟情。他们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阿曼德•哈默。1917年,哈默入读哥伦比亚医学院。

担当重任

一天,父亲找到哈默,告诉儿子一个坏消息:他倾其积蓄投资的制药公司濒临破产;而且,他本人因身体不好,特别是还想继续行医,没有精力顾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儿子去当公司的总经理,但不许他退学。

哈默勇敢地迎接了挑战。为了不误学业,哈默邀请一个家境贫困而学习优异的同学和他住在一起,免费供给对方食宿,条件是这位同学每天去上课,晚上把白天的笔记带回给他,供他应付考试和写论文。他重新制订了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推销方法,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并把公司名字也改为响亮的“联合化学制药公司”。原本岌岌可危的公司终于被哈默从破产的边缘拯救过来,产品畅销全国,公司开始跻身于制药工业的大企业行列。

访问苏联

这时,哈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去苏联访问。十月革命后,哈默的父亲作为俄罗斯后裔,且又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苏联十分关注,并向被封锁的苏联红色政权提供过生活必需品。但由于一次医疗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亲受审入狱,年轻气盛的哈默决心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到父亲出生的国家,去帮助苏联战胜正在那里蔓延的饥荒和伤寒。

1921年初夏,哈默到达苏联。在看到苏联马拉尔地区大量的白金、宝石、毛皮卖不出去,而粮食又严重短缺的时候,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哈默头脑中形成。他联想到当时美国粮食大丰收,粮价下跌,便提议:以100万美元的资金,在美国紧急收购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卸下粮食后,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哈默的建议很快被苏联高层采纳,列宁亲自回电表示认可这笔交易,并请哈默速抵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受到了列宁的接见。为使年轻的苏维埃得到休养生息,列宁格外重视哈默的提议。从此,他们之间结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列宁鼓励哈默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从而使他成为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

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哈默组织了美国联合公司,集中了30多家美国公司,他俨然成了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人。

哈默在苏联度过了将近10年,苏联成了这位美国青年从百万富翁变为亿万富翁的发迹地。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哈默返美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是,他却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哈默乘胜追击,进军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就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哈默有爱吃牛排的习惯——是这一习惯,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大获成功。

哈默闯入养牛业颇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交代人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正巧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有了这一事

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了10万美元买下了20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里,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凝造自己的帝国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又把他吸引住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还有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由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可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起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大工业企业。有人向哈默讨教致富的秘决:

“为什么你从制药到制造铅笔,从酿酒到经营艺术品,从饲养奶牛到开采石油等都能经营?”“生意有其内在的联系,一件连着一件,抓住机会,把握时机,努力奋斗,你就会取得成功。”哈默同时解释,他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人要有特别敏锐的商业嗅觉,能把握商业良机,能在不熟悉的领域内抓住关键问题并善于处理。

哈默有3辆罗尔斯——罗伊斯高级轿车和一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私人喷气式飞机,拥有数艘豪华游艇。在洛杉矶、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伦敦、莫斯科等地都有豪华的别墅和公寓。

他喜欢收藏艺术品,“这些艺术杰作使我们得以净化,得以升华”。他的收藏品至少值1亿美元。

他以举办珍藏品展览来扩大外事活动,“在沟通西方与东方的艺术与文化交流方面,我可以自诩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人了”。

1972年,74岁高龄的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81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阅读全文

与哈特股份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对象分 浏览:728
凯裕金银贵金属 浏览:394
展博投资管理 浏览:980
壹理财下载 浏览:144
贵金属看盘技术 浏览:930
外汇ea三角套利 浏览:389
宝盈转型动力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311
abl外汇软件 浏览:817
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 浏览:315
中翌贵金属老是系统维护 浏览:225
历史期货松绑 浏览:23
信托借款平台 浏览:214
吉林纸业股票 浏览:324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 浏览:30
融资打爆仓 浏览:645
分级基金A还能玩吗 浏览:289
网络贷款平台大全 浏览:358
13月房地产到位资金 浏览:744
姚江涛中航信托 浏览:518
coding融资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