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沙钢集团宏发炼钢厂连铸车间3#连铸机天车工秦海莲的电话
连铸机 的浇钢工 大约一个月 工资多少 沙钢集团的?
❷ 沙钢宏发炼钢有限公司和沙钢宏昌钢板有限公司有何关系 对详细答案加分! 急!
宏发炼钢有限公司是炼钢厂,不包括轧钢,沙钢宏昌钢板有限公司只有轧钢的,都属于沙钢集团的直属子公司,沙钢总部的分厂都是按照轧钢,和炼钢分开的,如润忠炼钢厂,润忠高线厂,永新炼钢厂等
❸ 新中国成立以后,专家学者于哪一年提出了档案的概念
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
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
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
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
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由876千克标煤降到628千克标煤,这一指标意味着目前冶炼1吨钢的综合能耗仅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1/4,吨钢耗新水下降到5.31吨,SO2、COD、工业粉类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钢材品种与质量显著改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类钢材中有18类钢材的自给率超过100%。
产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2008年,全球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2家,其中中国占5家。2008年与2001年相比,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4家;此间,唐钢整合宣钢和承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组建为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组建为山东钢铁集团;宝钢重组新疆八钢和控股广东钢铁集团;武钢重组鄂钢、昆钢和控股广西钢铁集团;马钢重组合钢;沙钢重组淮钢、江苏永钢和河南安阳永钢等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逐步呈现加快之势,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增强,中国钢铁工业整体素质提高。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宝钢、河北钢铁、江苏沙钢等三家中国大陆钢铁生产企业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宝钢已经连续5年入围,并由2005年的第309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代钢铁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有效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主要用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大量财富,创造了旷世空前的发展纪录,铸就了钢铁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不断增加,自1996年以来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的旺盛需求,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后,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又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的台阶,并在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净进口钢的历史,彻底扭转了钢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速度方面和发展规模方面均创造了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钢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01年的17.8%跃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之和。
2003年我国钢产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万吨、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万吨、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万吨、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万吨、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万吨。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材市场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钢材进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续增加。
到2006年,中国钢铁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钢坯和钢材均实现了净出口,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净出口钢坯(锭)867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3463万吨。
到2007年,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出口量跃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钢材6265万吨、出口钢坯(锭)645万吨,钢材和钢坯合计折粗钢出口7310万吨;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净出口钢坯(锭)606万吨,坯材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476万吨。
(三)钢铁工业装备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装备水平迅速提高,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在部分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集成与创新,主要装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有些先进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鞍钢不仅实现了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并实现了向济钢的技术输出:首钢自主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全干法除尘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现代化高炉;太钢自主集成与创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1~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505.6亿元增加到3903.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投资16329.58亿元。大量的投资不仅使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为代表的冶金工艺技术装备现代化、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炼焦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机械化焦炉从193座增加到291座,年产能从5128万吨上升到9961万吨,每座焦炉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从26.6万吨上升到34.3万吨。
在烧结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烧结机的年产能从7184万吨增加到45404万吨,其中130m2及以上烧结机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年产能的比重从38.5%提高到52.3%。
在炼铁方面,2001年与2007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铁高炉的年产能从12152万吨增加到36629万吨,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炉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长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炉的年产能从6433万吨增加到19118万吨,增长了1.97倍。
中国钢铁行业的高炉在大型化的同时,还广泛采用了炼铁先进技术,高风温热风炉、无料钟高压炉顶、富氧大喷煤、高炉长寿、自动控制、节能、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和宝钢高喷煤比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炼钢方面,中国炼钢工艺装备围绕以连铸为中心,包括铁水预处理、大转炉、精炼、连铸,工艺配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高效化、自动化炼钢生产的模式。转炉炼钢和50吨以上电炉炼钢己基本实现了炼钢一精炼一连铸一对一的最佳经济规模的工艺装备配置。2002年,中国钢铁工业彻底淘汰了平炉炼钢。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转炉的年产能从11803万吨增加到38749万吨,增长了2.28倍。其中100吨及以上转炉从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长了3.67倍,而100吨及以上转炉的年产能从3602万吨增加到19875万吨,增长了5.49倍;占重点企业转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30.5%上升到51.3%。
2007年与2001年相比,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电炉的年产能从2574万吨增加到4764万吨,增长了0.85倍。其中100吨及以上电炉从11座增加到21座,增长了0.91倍,而100吨及以上电炉的年产能从727万吨增加到2012万吨,增长了1.77倍;占重点企业电炉钢年产能的比重从28.2%上升到42.2%。
中国100t以上转炉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宝钢、武钢、鞍钢和国内大企业新建的大型化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钢铁产品品种优化,质量明显改善
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钢铁工业根据我国钢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板管带材比例从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从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国大多数钢材品种的自给率超过了100%,净进口的钢材只剩下冷轧薄板带、电工钢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种,而这些品种的增长很快,预计不久也能实现自给。目前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使用的钢材绝大多数是国产的,其质量能够满足这些行业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开发的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力容器用钢板、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高强度角型钢等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机电产品出口对钢铁材料的需求。我国出口钢材结构也从以长材为主逐步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为主,说明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五)技术进步成效显著,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随着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工艺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钢铁工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改善,与发达产钢国的距离大大缩小,大中型企业的很多指标已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产钢国的水平。如大中型企业的高炉利用系数从1978年的1.43吨/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吨/m3·天,高炉入炉焦比从600千克/吨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吨:转炉钢铁料从1184千克/吨降低到1085千克/吨:轧钢综合成材率从74.8%提高到95%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从2.52吨标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标准烷吨钢耗新水从2000年的25吨以上降低到5.3吨;钢铁职工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3吨/年·人提高到370吨/年·人。
(六)钢铁工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78年钢铁行业利润只有34亿元,此后虽有增长但最好的年份也没有超过300亿元;1997~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行业利润很少;进入新世纪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7年与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3793亿元提高到20700亿元,增长4.5倍;实现利润从163.8亿元提高到1599.6亿元,增长8.8倍:销售收入利润率从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努力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早日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拚搏努力。
❹ 贸易合作协议中俄文对照
日前,江苏沙钢集团与韩国东国制钢株式会社举行了板坯贸易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沙钢集团董事长、总裁沈文荣,韩国东国制钢董事局主席张世宙等出席。此举标志着沙钢将大步迈向国际扁平材市场。
据介绍,近年来,沙钢加快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总投资100多亿元、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650万吨钢板项目建设已取得重大成果。整个连铸坯生产线可生产厚度170mm和320mm、宽度850mm-2700mm、长度6500mm-12500mm等规格的连铸坯。生产品种有:普通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船板钢、高压容器钢、锅炉钢、石油天然气管线钢、耐腐蚀钢和工程机械用钢等10多种。板坯经上海宝钢和韩国东国制钢轧制成板材后,质量检验结果显示,其纯净度高、成分波动小,尺寸精度和内外质量均优于国标要求。因此,产品刚批量投产就受到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外有关公司以及我国宝钢、舞钢、台湾中钢公司等重量级用户的青睐,在一次经贸洽谈会上,就与国内外重点客户达成订货意向200多万吨。
韩国东国制钢已有50年的板材生产历史,在国际钢铁行业尤其在中厚板、船板钢等领域独树一帜。据悉,该公司每年需外购板坯约200万吨左右。此次沙钢与东国制钢正式签约,结成板坯贸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年将向其供应优质板坯80万吨以上。同时双方将充分利用沙钢位于长江之滨,有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自备万吨级货运码头,运输便捷等区位优势,共同打造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共进双赢的目标。
На другой день, восточный сталелитейная группа песка Jiangsu и Южная Корея компания системы страны стальная совместная stock держали церемонию согласования промысловой кооперации пробела пробки подписывая, руководителя сталелитейная группа песка, президент Shen Wenrong, президент Zhang Shizhou совета директоров восточной системы страны attendances Южная Кореи и так далее стальной.Этот поступок символизировал выдвижения шатии Sha к stride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плоский материальный рынок.
Согласно введению, in recent years, сталь песка speed up структура продукции и шаг регулировки смешивания продукта, всегда бросал �? Больше чем 00 100 миллионов Yuan, имее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й уровень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проекта плиты 6.500.000 тонн стальная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произвести значительно результат теперь.Вся линия продукции продукта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отливки полумануфактурная может произвести толщину 170mm�? 20mm, � ширины? 50mm-2700mm, длиннее �? Продукты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отливки спецификации и так далее 500mm-12500mm полумануфактурные.Разнообразие продукции вклюает: Обычная структурно сталь, low-alloy high-tensile структурно сталь, сталь плиты корабля, высоконапорная сталь сосуда, сталь боилера, сталь авиалинии петролеума естественная, противокоррозионная сталь и машинн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проекта используют стальное �? 0 много видов.Пробел пробки завальцовка системы страны стальная будет плитой после востока Shanghai Baoshan Сталь Корпорация и Южная Корея, результат проверка технических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 показал, свой максимум очищенности, unlates ингридиента небольш, точность размера и внутренность и качество снаружи перегоняют Кодего GB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спросить.Поэтому, продукт как раз продукция серии полученные США, япония, Южная Корея, Мексика и так далее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 Родственн Компании также, как наша страна Baoshan Сталь Корпорация, сталь танцульки, Taiwan благосклонность потребителя величины стальной компании эквиполлентного, на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дела домоводства и торговли, достиганном с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ми и чужими ключевыми клиентами приказывает � Италии? Больше чем 00 10 тысяч тонны.
Восточная Южная Корея сталь системы страны имела историю продукции плиты 50 год,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стали и профессия утюга в деле отрезока доменов и так далее, стали плиты корабля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т новую школу специально.Сообщено, эта компания должно купить от вне пробела пробки каждое � года? Около 10.000 тонн.Эта шатия Sha с подписанием восточной системы страны стальным официальным, формами отношения соучастника стратегии торговлей пробела пробки, каждый год к своему � доски highquality поставкы? Над 10.000 тоннами.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обеими сторонами будут полны использующ сталь песка будут обнаруженный местонахождение берег реки Yangtze, для � оборачиваемости лет? Над поставками 10.000 тонн для себя wharf перевозки перевозки 10 тысяч-тонн, перевозка удобная и так далее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превосходства, совместно делает промышленную цепь которая зависит на себе взаимно, превосходств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supplementarily, выдвижения совместно выигрывать-выигрывает цель.
❺ 沈文荣的收购公司
2001年,正当沈文荣谋划进入产品档次较高、利润也较丰厚的板材市场时,传来了霍施钢厂因为成本高昂失去竞争力而准备出售的消息。沈文荣如获至宝,迅速飞赴多特蒙德实地考察。
沈文荣知道,蒂森克虏伯是世界第九大钢铁公司,生产的汽车用板深冲钢等主要产品在欧洲享有盛誉,被奔驰、大众等公司广泛采用。而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几家企业具备生产汽车用钢的技术。
沈文荣的想法很简单,在离沙钢不远的上海就有德国大众的合资公司,买下霍施钢厂,沃尔夫斯堡设计的轿车仍将采用蒂森克虏伯精湛工艺生产的优质钢材,当然,整个制造流程从此将在中国的长三角展开。
经过艰苦的谈判,沙钢以2.2亿元人民币买下了霍施钢厂的整套流水线。随后,千余中国工人开进多特蒙德,仅用一年时间就将总重达25万吨的设备外加40吨详尽解释重新组装过程的文件搬回沙钢。这个被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比蒂森克虏伯公司原先预计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年。
在沙钢海力码头,沈文荣聘请世界著名工程设计和冶金公司“奥钢联”,对搬回的钢厂做了整体的设计、评估、改造,合计投入近200亿元人民币,用4年时间最终建成了一个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而新上一条这样相近规模的生产线,建设周期要8年,总投资至少要300亿元。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沈文荣使沙钢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是,沈文荣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现在江苏钢铁产能已经接近韩国的规模,但韩国的钢铁研发能力比我们要强得多。”从不服输的沈文荣果断决策,第一步拿出5亿元,组建江苏(沙钢)钢铁研究院,聘请国际钢铁界权威人士、日本著名钢铁专家江建俊彦担任院长,同时面向国际范围延揽研究人员。今后,沙钢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主要从事“移植性”研究,而研究院则从事超前性、原创性开发,抢占世界钢铁技术的制高点。
“在寸土寸金的苏南,沙钢的发展受到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只有走收购、兼并、重组之路。”
重组苏北最大钢铁企业淮钢集团,是沈文荣朝着做大“钢铁王国”梦想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也是以自我滚动发展为主的沙钢第一次实施大规模并购。沈文荣说,今后,沙钢本部主要是做强做精,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做大规模主要靠并购重组。
❻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
淮钢拥抄有一条从意大利引袭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70吨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连铸-热送/热装-连轧“四位一体”的短流程优钢中小型棒型材生产线和一条国内先进水平的100吨转炉-LF钢包精炼炉-RH真空脱气炉-连铸-配套中、小型棒型材连轧生产线各一条;一条从意大利引进的可生产直径380-600mm的大圆坯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直径90-250mm特钢大棒材生产线,年产弹簧钢、轴承钢、船用锚链钢、合金管坯钢、汽车用钢等优特钢、材300万吨。
❼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的集团规模
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沙钢集团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深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实现了稳健发展。
沙钢是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钢铁企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沙钢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定位国际先进水平,坚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前进,实现了持续、高速、高效发展。沙钢拥有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及相应配套公辅设施于一体的650万吨钢板生产线一条(其中热卷板450万吨、特宽厚板200万吨),国际先进水平的100吨、90吨、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生产线五条,平立交替、无扭控冷全连续高速线材生产线五条,全连续切分轧制带肋钢筋生产线六条,以及同韩国浦项合资的冷轧不锈钢生产线二条和热镀锌钢板生产线一条。具有年生产铁1000万吨、钢1500万吨、材1500万吨、不锈钢薄板40万吨、镀锌板15万吨的生产能力。
是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沙钢集团拥有总资产1700亿元,职工4万余名。年生产能力炼铁2900万吨、炼钢3500万吨、轧材3300万吨。沙钢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诚信企业”、“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中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主导产品宽厚板、热轧卷板、不锈钢热轧和冷轧板、高速线材、大盘卷线材、带肋钢筋、特钢大棒材已形成数十个系列和5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其中高速线材、带肋钢筋等产品荣获“实物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金杯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沙钢”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并以品牌价值85.43亿元荣列中国品牌500强第69位。
沙钢主要技经指标水平年年有提高,且在全国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沙钢名列第29位,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名列第1位。在全国民营企业排序中,沙钢名列第2位。企业先后荣获“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质量效益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江苏省环保先进企业”、“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等称号,并跻身于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23家钢铁企业行列。沙钢通过“十五”期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和区位环境进一步优化等三大独特优势,打造了可持续发展新平台。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总体要求,沙钢认真研究制订了“十一五”规划和“十年框架”发展战略目标,沙钢将高扬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主旋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品种、质量、节能、环境和效益,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装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沙钢建设成为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精品板材和精品长材生产基地;建设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与环境和谐友好的绿色钢城,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冶金行业前列,奋力挺进世界500强,为建设钢铁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全年共完成炼铁2689万吨,炼钢3192万吨,轧材3107万吨,销售收入2075亿元,利税104亿元。在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名列第14位,全国民企中名列第1位,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2012年世界500强名列第346位,排名较上年递进20位。
沙钢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抓好配套建设,壮大现代物流,实施资本运作,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精、做强、做优、努力为把沙钢打造成“百年老厂”,为构建和谐江苏、建设中国钢铁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沙钢品牌在品牌价值实验室(World Brand Value Lab)编制的2010年度《中国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69,品牌价值已达85.43亿元。
❽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 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❾ 江苏省有哪些钢厂
1、沙钢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即江苏沙钢集团,是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沙钢集团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深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实现了稳健发展。
2、浦项
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成立于1968年,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也是韩国十大财团之一。每年为全球超过六十个国家的用户提供二千六百多万吨钢铁产品。POSCO分别在韩国浦项市(Pohang)和光阳市(Kwangyang)设有完善的厂房,生产各种先进的钢铁产品,包括热轧钢卷、钢板、钢条、冷轧钢板、电导钢片和不锈钢产品等,被美国Morgan Stanley投资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制造商”,POSCO凭借其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的技术竞争优势,锐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领先钢铁制造商。
3、苏钢
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钢),成立于1957年,2003年北大方正入主苏钢。“十二五”期间,苏钢集团着力打造“低碳金属材料智造园”、“现代物流智慧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北大青年城创业园”,大力推进“北大方正·苏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向现代化、多元化的控股集团目标迈进。
4、龙腾特钢
龙腾特种钢有限公司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市东郊梅李镇,东靠上海,南频苏州,西邻无锡,北依黄金水道长江,距常熟港10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常浒河、盐铁塘在镇区交汇;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205省道等交通主干道在镇内穿过,连接苏嘉杭高速公路的苏通长江大桥镇区东侧。 公司创建于1993年,2001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8020万元。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000余人,固定资产1.88亿元。
5、华西钢铁
江阴华西钢铁有限公司是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下属企业, 02 年9月29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420万美元(其中华西集团公司占75%,澄华集团占25%),投资总额17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 60万 ㎡。公司于03年2月8日破土动工,04年2月正式投产,年底即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贯标认证,05年顺利取得铁矿石进口许可证。企业主要由制氧厂、烧结厂、炼铁厂、炼钢厂等组成,现已形成一个具有年产185万吨烧结矿,50万吨球团,125万吨铁水,125万吨连铸钢坯生产能力的钢铁联合中外合资企业。公司在管理上采用扁平化的集中重点管理模式。
6、长江钢铁
安徽长江钢铁是安徽省重要的建筑用钢材生产基地,主营业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与产品销售。截至2011年底,公司已发展成为具备年产28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职工3600人,总资产49亿元。正在实施300万吨钢产能置换技改项目(远期实现500万吨钢规模),进一步完善现有建材品种规格,开发生产附加值高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管坯钢等,将公司打造成为精品建材生产基地。
7、锡钢(靖江)
公司前称“无锡钢厂”,县团级企业。 公司在同行中以产品规格较多、形成系列的特色著称。产品广泛用于汽车、铁路、机械、石化、能源等行业。产品畅销华东地区、部分出口美国、加拿大及欧亚各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 锡钢现由华菱集团与华润集团合作经营,华菱持有锡钢集团55%的股权,华润集团持有锡钢集团45%的股权。华菱集团是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华润集团是全国百强企业之一,两大企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影响力!
8、雪丰
无锡市雪丰钢铁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18日在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陆锦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钢制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9、中天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涵盖钢铁、物流、酒店、地产、教育投资、外贸、港口等多元产业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种类繁多、质量一流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和赞誉,主要产品中天牌低碳热轧圆盘条、热轧带肋钢筋均为国家免检产品。
10、申特
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申特集团有限公司[1]与香港昌兴物料(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集焦化、烧结、球团、石灰、炼铁、轧钢、制氧、洗煤为一体,总投资100多亿元,产能500万吨,产值350亿。2012年,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排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47位,中国制造业第126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5位,中国民营制造业第31位。
11、鸿泰钢铁
江苏鸿泰钢铁有限公司于2000年06月15日在镇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王美武,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铸造钢材、轧材、热轧带肋钢筋的研发、制造等。
12、南钢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是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复星集团下属的三家公司共同合资成立的江苏省特大型钢铁企业。南钢集采选矿、钢铁冶炼、钢材轧制为一体,公司本部分新、老两个生产区域。目前南钢产能已达到650万吨钢。“十一五”期间,南钢本部将以建设国内一流的精品中厚板生产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做精做强企业。同时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❿ 沙钢集团都有哪些子公司
沙钢有限公司一般称十八个分厂,有原料、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等。还有沙钢人力 财务等这些都在张家港市锦丰镇。其他的公司在河南山东等地都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