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封建社会的国家机构由什么组成
在此我仅以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说明
一、皇帝“家天下”制度
皇帝“家天下”制度是继承西周的国王“家天下”制度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的,历代基本上没有变化。如西汉的名臣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这时的“家天下”由于已实行土地私有制,有些情况已与土地国有制时期有所不同,主要偏重于政治意义。当然利用政治特权,亦可实现其经济特权的目的。这—制度的主要特点有三:
1.皇权至高无上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一点与西周时的“王权至上”基本相同,但有新的发展和更有加强。情况亦分两个方面:一方而,神化皇权,宣扬皇权神授说;另一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皇位世袭制度
皇位世袭制是由西周的王位世袭制发展而来的,此制度亦始于秦始皇,为后世称作“皇统”,看作是皇帝家庭的私事。
3.皇族特权制度
皇族享受特权,这是皇帝“家天下”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政治特权过大,于国于家都利少害多,因之限制政治特权,给予经济照顾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1.中央机构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此制度是以后两千余年间历代王朝中央机构的基础。但是各朝由于政治需要,亦有一些兴革。今择其典型阶段分述于下。
(1)秦汉行三公九卿制
秦灭六国后,于中央机构废除由宗法贵族掌权的“世卿世禄”制,改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就是宰相,为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监察。这就是在皇帝领导下,以总揽政务的宰相与军事和监察首脑三人组成的权力核心。九卿即中央各行政机构的总称,一般称之为中央的“庶政机构”,相当于后代中央的九个部。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农业、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扎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还有为太后、太子服务的高官,职位相当于卿。
三公九卿制主要实行于秦和两汉,约四百余年。此制虽为中央集权而首创;可是此后的发展变化,是大权逐步向皇帝手中集中,皇帝身边的人的权力日重,而三公九卿的权力则逐步削弱,最后连同制度相继被废除。
三公九卿制的削弱始于汉武帝时,重点在削弱“三公”。汉武帝即位不久,首先废止太尉一职,20年后又设大司马以代之。以后此职的名称多有变化;权力不明确,军权归皇帝直接掌管。其次是汉武帝又开始削弱相权,重用在皇帝身边做秘书工作的尚书办事。尚书台原为少府属下的三十余个部门之一,长官称尚书令,属员为尚书,共5人,为皇帝管章奏文书,职位低下;可是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此一工作性质决定了尚书这一职位的重要性。汉武帝又选用了一些有学识才辩的士人为低级的郎官,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为中央的决策机构。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称作“外朝”,为执行机构。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如需参预中枢,就要在其官职上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东汉时,尚书台的权力更大,有6位尚书分曹办事,称“六曹尚书”。当时已有“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执重,责之所归”之
说。三公改称司徒、太尉、司空,职位虽高,但无实权。大臣需参预中枢,要加“录尚书事”的头衔,录与“领”同,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独揽大权,无所不总。这就是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汉武帝对三公中之御史大夫所掌监察一职,不仅未予削弱,反而有所加强。在中央,监察百官的违失。在地方,秦朝原于每郡置监御史1人,司监察。西汉前期取消,改由丞相临时派员视察地方,不设专官。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分全国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一刺史,专司监察,刺史归御史大夫领导。
(2)隋唐行三省六部制
中央机构又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发展演变,机构更加复杂而详密。至隋唐时期,主要权力机构为“三省六部”,这是以汉魏的尚书台与侍中等官发展演变而来的。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侍郎。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议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ye叶)。《新唐书·百官志》曰:“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巾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所以一分为三,主要是为了分散相权,不使相权过大。这样还感到“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如“吏部尚书参议朝政”、“秘书监参预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都是宰相。这样的做法使宰相的职位不明,人员不定,以便于皇帝直接掌握大权。
六部是尚书台的六曹发展而来的,秦汉时九卿所掌政事至此时均归六部分管。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属于尚书省。吏部掌官吏的考核任免,户部掌户口、赋税,礼部掌礼仪制度,兵部掌军政,刑部掌法律、刑狱,工部掌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三省六部职司分明,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隋唐都设御史台,其长官为御史大夫,“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察中央和地方。
(3)明行六部、内阁制与清行六部、军机处制
宋、元时期继续削弱或分散宰相之权。宋朝之制.“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都直隶于皇帝。元朝则实行一省制,即以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其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右丞相和左丞相各—员,为宰相。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明初沿用元制,可是洪武十三年(1380),因丞相胡惟庸专权,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委大政于六部,从此六部尚书为一级长官,分别自隶于皇帝。皇帝之集权又加紧了一步。这也是中央体制的一大变化。六部各省尚书和副职侍郎为主管长官。下设各司,办理庶政。吏部掌用人大权,为六部之首;户部掌土地、财政;礼部掌礼仪、学校;兵部掌军事,地位也很重要;刑部掌刑法;工部掌水陆工程。
朱元璋废止丞相制后,曾用职位较低的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这些大学士并不参预机要。明成祖时,选用翰林学士参预机要,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大学土不过五品官,仍属于顾问性质,凡事由皇帝裁决。成祖之后,继位皇帝们用六部之尚书、侍郎等兼殿阁大学士,代皇帝处理章奏文书,内阁之权日重,大学士虽不称宰相,但称为辅臣,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实掌宰相之权。如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操纵国事,吞没军饷,无恶不作,政治黑暗。但从制度上来说,内阁不应干预六部之事。
明朝的兵权由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共掌。兵部掌任命将领。发布凋令等,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掌军籍、军政,分领在京及各地军队.但不能任命将领,调遣军队。二者互相钳制,大权归于皇帝。
明改历代御史台为都察院,专司监察,长官为左、右都御史, 与六部尚书平行,合称七卿,操弹劾、建言之权。朱元璋又另设六科给事中,六科亦名吏、户、礼、兵、刑、工,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分别稽察驳正六部违失,权力很大。
清朝初年亦行明制,以内阁大学士为宰辅,但权力不大。雍正、乾隆时,整顿内阁,主要官员大学士,满、汉各1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均为从一品;学士,满6人,汉4人,均为二品。内阁权力加强。但是清朝设置军机处,应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达到最高点的标志。此机构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用兵西北而设,研究军事机密,人员并不固定,因需要而增减,由皇帝简选亲王、大学上、尚书、侍郎充任。分为满、汉四班,各8人,每班有领班1人。无固定职责,随时接办皇帝交办事务,一切决定于皇帝。自军机处成立,内阁吏无实权,只办理例行公事。后来军机处成为在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兼管军、政。
清朝也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制度与明朝基本相同,权力很大,直接对皇帝负责。
2.地方机构
秦始皇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在地方行政方面,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行用了800年的分土封侯制,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度。在此后两千余年间,历代王朝虽对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秦始皇所创立的这套制度一直是各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这说明了这一制度基本上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的。但是亦有些王朝曾对郡县制有所削弱,曾部分或大部分地恢复过“分封制度”。这样做的结果,在政治上,或在全国范围引起过巨大混乱。关于此事,谈如下几个问题。
(1)郡县制度
秦始皇统—中国之初,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若干县,此为地方行政两级制。郡设3个主要长官:郡守,掌行政和军事;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大。郡有丞,为秘书长性质。县亦设3个主要长官:县令(长),掌行政;县尉,掌军事;县丞,掌文书、刑法等事。县以下设乡、亭、里,这些地方小吏都由本地富厚人家充当,
般不列为国家官职。
西汉初年,曾在郡县制之外,又分封了若干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削弱王国权力,由中央派官治理王国,诸侯王不再治国,从此王国与郡同。东汉后期,为厂镇床农民起义,在原刺史临察的州部改置州牧,位居郡太守之上,形成地方行政三级制(州郡县)。隋唐时,又为两级制,时为州县,时为郡县。两宋亦为府(州、军、监)县两级制。但隋唐宋等朝代都曾将州(郡)或府之上的道或路等监察区改为政区,则成为地方行政二级制。元朝用省、路(府、州),县二级制。以省管理地方为元朝的创举。大都(京城)附近的今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直属于中书省。此外,另设十个行省,分管全国各地,行省遂成为最高地方政区的名称。明清两代基本上沿用元朝的建制。
从隋唐至明清,国家疆域辽阔。地方政区和官职名称复杂而多变,尤其是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情况更为繁杂。但其意义与秦汉之制相差不多。县以下仍有乡里划分,或称都、图、里、保等,意义亦无大变化。
(2)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争议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占代国家制度的—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对祖国的统一与边防的巩固,对各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都是一项根本性的制度和措施。可是,在实行此项制度的2000年间,历史并不平静,尤其是在发生地方叛乱或国家分裂,特别是危及王朝和皇帝的存在之时,总会有人对“郡县制”的实行发出抱怨。认为一切祸害、灾难都来自“废封建,置郡县”。似乎只有恢复“分封制”,才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而且情况恰恰相反。如从秦汉到明清,共发生重大叛乱事件5次。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土之乱”,唐朝有“安史之乱”,明朝有“靖难之变”,清朝有“三藩之乱”等。唐朝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曾以汉、唐两次事件为例,将“制”与“政”分开评判引发暴乱的原因。“制”是“制度”;“政”是“政事”,就是政策、措施或政情等。他说:西汉行“郡国并行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此是“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唐朝行“州县制”,后又于各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则“有叛将而无叛州”,此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或谓之“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柳氏的见解很高明,观点清晰,很有见地,
关于国家分裂的原田,也要具体分析。从秦汉到明清,共发生国家分裂情况4次。而其中“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和“南宋与金”,是由于北方民族南进引起的疆土分裂,与通常所说的国家分裂不同。只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和“五代十国”两段历史可称为真正分裂的时期。不过仍要具休分析。如东汉后期由统一走向分裂,不是实行郡县制的罪过,而是由于宦官长期专权,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广大农民破产流亡,以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各地武力集团与豪强地主结合,先是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形成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如用柳宗元的话说:“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如说最后兼并而成的“三国鼎立”之势为分裂时期,并不恰当。因为“三国鼎立”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后来统一于西晋。造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与实行郡(州)县制无关,是唐朝后期在地方各军事重镇设节度使的结果。各节度使在州之上,兼管军、政,世代相袭,武力强大,不奉朝命,称作藩镇,与宦官时而勾结,时而斗争,天下分崩离析。这一局面的形成,如用柳宗元的话说也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或谓之“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后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据今河南)率军入长安,杀掉宦官数百人,后又杀唐昭宗,废哀帝,自立为帝,同号梁,唐朝灭亡。各节度使乘机纷纷独立,称帝称王,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导致统一国家发生变乱或分裂的主要原因,除了制度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之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是皇帝昏庸,朝廷软弱,政治黑暗;其中皇帝昏庸是最主要的。二是地方武力集团强大,中央政令不行,尾大不掉。再加上皇帝或朝廷唯唯诺诺,姑息养奸,以致酿成灾祸。所以历代有识见的政论家都认为,要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正常运转,应当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中央指挥地方,应“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两干余年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王朝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制度合理,政策正确,如西汉文帝行“治安策”,景帝行“削藩策”,武帝行“推恩令”等,都是为了纠正分封制偏向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即使在郡县制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还必须要坚持如下二大根本性原则:第一,皇帝必须英明,坚持兼听纳谏;朝廷大臣必须干练,还能直言极谏。这样才能组成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和管理机构;第二,地方主要官吏必须忠于朝廷,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第三,严格监察制度。
(3)厉行监察制度
监察制度既察中央百官,也察地方群吏。这里主要讲下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问题。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始创于秦始皇。后来刘邦建立西汉,一度废除这项制度时长达100年之久。到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5年)前,国家面临的地方形势,主要有两大问题:
一是疆域广大。疆域东西9300余里,南北13000余里,划分为郡国102个,县道侯国邑1500余,民族复杂。如何有效地统治、管理这样—个大国,关键在于督导好与之相应设置的这个庞大的官僚群,尤其是郡太守一级。
二是社会动荡不安。西汉文、景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的生活亦有改善。可是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的情况亦日益严重,豪强地主勾结官府,武断于乡曲,大批农民破产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如何有效地制止豪强兼并土地,打击其不法行为,这又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汉武帝于元封五年恢复并完善了监察地方的制度:分全国为13个州部为监察区(不包括京师附近七郡),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专司监察。刺史秩六百石,相当于—个中等县令,但却监察郡太守和王国相,体现了汉武帝的“以内制外,以小制大”的政策。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察强宗豪右,五条察郡太守和王国相。据规定:“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太守、王国相等)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刺史受御史大大督导,直接受命于皇帝。每年于8月巡视所属郡县,年终回京上报皇帝。另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师附近七郡。从历史事实来看,监察诸侯王和不法贵族也是其重要任务。
汉武帝重用御史大夫,内置侍御史,又外设部刺史和司隶校尉,构成一套严密的监察网络,加强了汉武帝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监督和控制。在东汉时,刺史长驻地方。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成为州的军、政长官。
监察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可能与当时的分裂割据、政局不稳有关。到隋唐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并形成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中央设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大,专司监察、执法。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下属分为二院:一为台院,由侍御史组成,掌纠举百寮,推鞫狱讼。二为殿院,由殿中侍御史组成,掌殿廷供奉仪式及京畿地区的纠察。三为察院,由监察御史组成,“掌内外纠察,并监祭祀,及监诸军、出使等。”品秩虽低,权力却很大。唐前中期对地方的监察亦很重视,时全国分十道,后为政区,亦为监察区。皇帝随时派遣监察御史、尚书等赴“十道巡按”,“监察御史”有“巡按”之名,自此始。也是“以六条问事”,“六条”近于西汉,主要监察地方主管官员和不法地主。“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明朝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更完备更严厉,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执行。中央设都察院,相当于前代之御史台,但其机构和职权更大得多。都察院下设十三道(按省划分十三道为监察区)监察御史,共11O人,代表天子出巡州县,人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极大,称为“巡按”。省没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之司法、监察。下设按察分司,分巡省内各道。清朝的地方监察制度基本上沿用明制。
历代的监察制度都是贯彻“以内制外,以小制大”的原则,这样做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加强皇权是有利的。
你要问的国家机构说到这里就够了,下面的是完善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结构。
三、官僚制度
秦始皇为有效地实行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主要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采用“官僚制度”,此制在战国时期已有初步发展,而以行用于秦国的官僚制度比较系统和完整。这一制度实际是一种雇佣制度。其主要特点有四:一是,选官不问原来的出身,以国家需要为标准,量才录用;二是,实行俸禄制度,以谷或半钱半谷为薪俸,按年计算。在官则有俸,免官则无俸;三是,官吏有任期,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非终身制;四是,官吏均不世袭,官吏的子孙无特权。
关于选官制度,以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西汉以“察举”、“征辟”制选官
两汉前期,主要官吏为开国功臣,另无明确的选官制度。文帝为了询访政治得失,曾下诏征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选以授官。武帝即位,董仲舒建议用“察举”的办法从民间或基层选官,自此始有明确的选官制度。董仲舒曰:“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即创行“察举制度”,所选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但由于主选者并不都忠于职守,所选良莠不齐。东汉章帝诏曰:“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在民间也流传着批评这一选官制度的谚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西汉还有征辟制度,是由三公和二千石等中央和郡太守等从民间征聘僚属之制,也有由皇帝特召授官的。
2.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止”制选官
察举、征辟的大权都掌握在官僚、地主和世家大族手中,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很难有仕进的机会。东汉末年至三国初,曹操曾行“唯才是举”的政策。至其子曹丕称帝,制定并实行“九品中正制”,用以选官。就是中央—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可是由于中正官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占据,这一制度很快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当时有谚语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亦反映了这一选举不公的状况。这是西晋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唐至明清以“科举制”选官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数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增设进士科,—般都说从此时起,科举制正式产生。“科举”是分科取士之意,此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由于此制不论应考者的身份,就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和贫寒子弟可由此而走上仕途。此一选官制度的改革,削弱了官僚和门阀大族世代把持政治大权的状况,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这为封建政权拓宽了阶级基础,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唐代沿袭隋制,又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途径。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书、明算等。投考者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比较集中,而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制举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录取后优予官职。科举在唐朝分地方和中央两级考试,到宋朝,增加殿试,为三级考试。明朝沿用宋制,亦行三级。其一为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得中者称“举人”,第—名俗称“解元”。二为会试,于乡试的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会试得中者再参加殿试,也叫做廷试,由皇帝主持。殿试结果分三甲出榜,一下三人,赐进上及第,三人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山身。一、二、三甲总称进士,进士可以授官。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自元代定科举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根据。明代相沿不改,又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文在“破题”、“承题”之后,即为“起讲”,后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阐发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每个段落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因称“八股文”。
清朝沿用明制而不改,直到光绪三十—年(1905年)推行现代学校教育,科举制度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后期创行的一种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对于健全国家制度、改善吏治、推动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科举制度毕竟是封建制度,即使贫寒子弟得中为官,仍要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何况在当时的社会中,一般贫寒子弟实在缺乏与地主、官僚子弟竞争的条件,所以科举制度基本亡是选拔地主、官僚子弟为官的制度。此外,以“四书”出题考试,以“八股文”为文章的程式,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至于在执行中的各种流弊也多有发生。但作为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来说,这些缺点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两汉以来,高级官吏有致仕后以低级俸禄养老的制度,也有“任子”为郎官之制。郎官一般称“郎”,为光禄勋属吏,职位低下,秩比三百石,掌皇室车骑、门户、宿卫等事,常接近皇帝,多侯补丞、尉、令、相等官,是直上青云的捷径,所以有“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之说。这种对高级官吏的特殊照顾,在后代的各王朝也存在。
四、“多民族”与“大一统”
“多民族”与“大—统”是我国历史上的两大重要问题。尤其是自秦汉至明清的两干余年问,这两个问题可以说在任何时期、任何朝代,都是历史的主要内容。如民族的团结与斗争,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都关系着当时中国的命运与各民族社会的进步。可是这两个问题又几乎与任何时期、任何朝代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密不可分。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作为我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之—是比较恰当的。
1.各民族为奠定祖国疆域、增进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
(1)秦汉至西晋时期汉族的贡献
(2)东晋至清朝中期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的贡献
3)边疆其他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2,“多民族”与“大一统”国家观的形成
㈡ 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待遇,福利怎么样还有工作氛围如何职业发展前景好不好
我个人觉得自己的福利是要靠自己创造的,如果你有能力和才干,不怕公司不给你福利,关键在于自己,首先进入公司先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唯有适应公司制度,你才能有立足之地
㈢ 温州最大的阀门生产商是那家
超邦阀门有限公司 品牌实名:暂未申请[全国· 五金工具 ·生产商]产品与服务:生产1Cr18Ni9Ti CF8 CF8M CF3 CF3M等各种材质的球阀
温州市超邦阀门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一直从事不锈钢阀门铸造,加工到阀门成品一条服务产业链,将以一流的品质,最优的价位,齐全的品种向您提供最优的服务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龙水东路212号
信泰阀门有限公司(龙湾区) 品牌实名:暂未申请[全国· 五金工具 ·生产商]产品与服务:铸钢 不锈钢 丝口 法兰阀门 闸阀
浙江信泰阀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阀门企业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沧宁村沙城食品工业区
龙湾金属阀门铸造有限公司 品牌实名:暂未申请[全国· 五金工具 ·生产商]产品与服务:专业生产各种阀门 空气压缩机配件等
州市龙湾金属阀门铸造有限公司位于瓯越宝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方便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浃底村龙浃路2号
㈣ 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宣达公司
主要产品包括油田专用阀、电站配套阀、冶炼专用阀、衬里防腐阀等系列阀门;耐腐蚀泵、流程泵;钢塑复合衬里管及配件、玻璃钢衬聚四氟乙烯复合管及配件;衬里塔、釜、罐、槽等各类容器及化工成套设备。企业自主研制的改性聚丙烯衬里阀门、塑料衬里对夹式蝶阀(硫酸专用蝶阀)、610℃ 三偏心金属硬密封蝶阀、1200℃高温调控蝶阀、高温浓硫酸液下泵五项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其中,1200℃高温调控蝶阀、XDS特种不锈钢材料还被列入科技部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十二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拥有七项国家专利产品,多项产品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食品、造纸、制药、建材等行业。 公司系中国石化物资资源市场成员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炼化备品配件一级供应网络成员,中国泵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阀门、纯碱、硫酸、磷肥、环保、化工防腐技术协会会员,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AAA级信用企业,温州“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重点骨干企业,资信百佳企业,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企业已取得自营进出口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保护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宣达实业集团上海奥格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为化工、环保提供工程设计、技术咨询、设备制造及安装的企业。
宣达公司遵循“遵纪守法,确保安全,珍爱环境,铸就精品,真诚服务,争创一流”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竭诚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㈤ 温州乔宇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温州乔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等企业互联网络应用服务的高科技公司,专业提供域名注册、空间租用、企业邮局、网站建设、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等信息技术服务。秉承“专注网络,用心服务”的经营理念,凭借其自身在企业e化道路上的实践和多年来针对企事业用户的服务经验,建立了专业化的技术、销售服务团队和客户服务体系。先后与国内外著名的IT服务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本着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为己任。自成立以来,先后为宣达集团、双达集团、温州市四川商会、鹏业不锈钢、美国鲨鱼皮鞋、上海袋鼠服饰、瓯海艺校、瑞安市安阳中心幼儿园、百先得服饰、北斗手机网、开关商务网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实施网站建设或网络推广等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青睐。
法定代表人:李伟
成立时间:2009-09-17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30300004211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天河镇永丰西路350号
㈥ 宣达实业集团温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宣达实业集团温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宣达实业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吕金松
成立时间:2011-03-16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32400006095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永嘉县瓯北镇东瓯工业区
㈦ 从沟通的角度说明这句话的意义:“失败和倒闭的公司,也一样有总经理,都装电脑,都在开会,都打广告。”
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的问题。
(1)角度1:总经理。
(2)角度2:电脑。
(3)角度3:开会。
(4)角度4:广告。
◇角度1:总经理
哪个公司没有总经理?可是有的总经理在沟通的时候,底下的人并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这就是失败和倒闭的公司。有的总经理沟通得就很好,这就是成功的公司。
李先生当初在做饮料时,没有几个人说他不懂饮料。其实他以前不是做实业的,严格讲起来,他做饮料主要是财务操作。李先生也许认为,财务操作和资产操作可以将公司迅速膨胀起来,他这个想法底下有多少人以为然,或不以为然?在企业里面,一定有很多厂长和副厂长是做实业起家的,但是李先生年纪轻轻,二十几岁就能当总裁,而且刚开始时做得很好。于是李先生在跟底下的人沟通时就出现了一种障碍。李先生认为做公司就是要把它做大,但底下的人总是认为要稳扎稳打;李先生认为重要的是收入,但底下的人只在想从哪里获得收入;李先生认为只要能够将别的公司吞并就吞并,但底下的人认为吞并下来后是否养得活。
由此类推,可发现总经理和下属沟通时,有以下几点不良表现:
第一,开会是总经理的话先讲,其实总经理的话要后讲,多听人家讲话。
第二,开会时总经理的话总是多讲,其实是要少讲,总经理最重要的是做结论。
总经理要常常听别人讲话,而不要坐上了总经理的“宝座”,就认为什么话都应该是由我来讲,如此一来,中间就会产生沟通的问题。所以,总经理应该多把话留给别人讲,自己的话放在后面讲,要善于听话,善于做总结,这样才可以听出来别人的问题,才可以发觉到别人的想法。否则,你的话一讲完,就再也没人去补充了,这叫做失去了沟通。套用一个典故,公司成也总经理,公司败也总经理。
许多公司一开会,就喜欢搞一条长桌子,上面坐很多领导,像工作汇报一样,“劈里啪啦”都是上面的人在讲,底下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哪里叫做开会?这叫做政令宣达!如此这般,何必开会呢?干脆把宣达的内容摆在网上,大家看一看就算了。就沟通而言,大费周张的“大场面”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其实领导应该是坐在底下,谁要讲话谁上去讲。这样不但使下属感受到平等,营造了畅所欲言的氛围,还有利于提升组织内有效沟通的能力。
◇角度2:电脑
成功的公司都装电脑,倒闭的公司也装电脑。电脑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电脑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其实不然,电脑会加减、统计、分析、绘图,但是电脑不会作决策,所以总经理不要常常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坐在电脑前。
有一次,我走出办公室,站在一个职员后面。那个职员一直在操作电脑,他以为我在欣赏他的打字速度,越打越快。我故意不讲话,看了大概15分钟后,我就问他:“小周,你从刚才打到现在,在打什么?”“总经理,你不是在看吗?”“我是要你告诉我,你觉得你刚才打的东西有哪些对公司很有帮助。”他就不吭声了。于是我提高声调说:“全体同仁,大家都注意了,我在跟他讲话,其实是在跟全办公室的人讲话,大家记住了,一个人电脑打得再快没有用,重要的是打了些什么东西,一个人天天上网没有用,重要的是抓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一个公司如果是亏本,你的图做得再漂亮也是亏本;一个公司的产品有问题,你设计了半天的表格还是有问题。电脑不会代替我们去思考,反而会让我们沉入电脑里面,不知道寻找答案。因此千万别弄错了,以为都在操作电脑,就表示都在上班。其实电脑并不是特别有用,它只是在计算上面替我们加快了速度,在分析图里面替我们设计了一个个统计符号,但是你要在那里面找到答案,不太可能!所以千万不要很得意地告诉别人,你们公司很厉害,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根据经验,操作电脑最快的员工通常职位最低,不太会操作电脑的都是总经理和董事长,因为人家用脑筋在思考和工作嘛!
很多人到客户那边喜欢拎个笔记本电脑,“啪”地打开给客户看。但事实上,东西能够卖掉,不是因为带着电脑去。电脑带去又怎么样呢?打开给客户看又怎么样呢?很多业务员犯这个毛病,以为有了笔记本电脑就非常方便,“啪”地就打开,还一直念给客户听。客户说:“关起来,你把那个盘片留下,你回去。”口才>谈判就结束了,从今以后这个生意就没得做了。客户不需要你念那些东西,你把盘留下来,让人家自己看就是了。你跟客户说你的东西好,好在哪里?客户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这个电脑说得出来吗?许多公司都犯这个毛病。自从有了电脑以后,一停电好像全公司就放假了一样,这是为什么?大家都以为电脑就是一切。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电脑买得越多的公司,可能倒闭得越快。
◇角度3:开会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要开会,在几种沟通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会,因此我们的企业在每天、每周、每个月都花很多时间在开会。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开会?研究的结果是,开会是一种瘾,不开难过,大家一见面,就说我要开会去了。这就说明,开会是一种权威和满足感的体现,开会当主讲者、当主席,有一种非常兴奋和自我满足的感觉。原来开会是一种兴奋剂,所以每到开会时,“哎,各位 我们要开会”,讲这个话的领导透着喜悦的心情,底下的人又都活跃起来了:“呵呵,又要开会了!”
一大堆人坐在里面,不晓得在开什么,这就是开会的通病,它可以写成一首新的“了字歌”:
事先没有讲清楚了,
然后事先也没有准备了,
进去就随便讲话了,
然后大家也没有兴趣表决了,
一举手就都统统起立鼓掌了,
开完会后也没有人去管了……
会议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应该先从哪里做起?以下七点建议供参考(如下图):
会议改善树形图
建议1:谁参加
通常,参会的人太多就不知道谁真的该听,谁可以不用听,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就不讲话了。其实开会要分两种人:
第一种:非要参加的那种人,就非讲话不可;
第二种:不需要参加的人,听着就可以了。
在这方面,高效能公司发会议通知的时候,上面一般会特别写上两行,其中一行写明哪些人员是必须参加的,另一行写上哪些人员随意参加即可。这中间有什么区别?必须参加的人不到,领导者要追究其责;随意参加的人高兴就进去听,不高兴就可以不进去,对不进会场听的,会后把会议记录复印一份给他即可。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只想听会议里面的其中一个部分,比如说今天会议谈到一个物流的议题,那么仓储的人就过来听听,谈完他就走了,因为下面是财务的议题,跟他没有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将公司的会议桌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样子:
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开会时要区分两种人:一种人是必须参加的,坐在里面那一圈,不但要到而且一定要发言,不然你来干什么呢?另一种人可随意参加,坐在后边座位上,可以听也可以发言。再强调一点,要先把会议的各个议程表发下去,这样有利于随意参加的人掌控时间,他一看:“嗯,这个议题我有兴趣。”那么他就在那个时间进来,这一议题完了,他就出去了。所以,为什么一开会,就是统统都要参加呢?结果耽误了很多事情。
不要动不动就将总经理的名字写到会议通知上去。很多公司有这样一个毛病,认为开会没有总经理就不像个会,结果总经理那天没来,因为有一个客人;下次总经理又没有来,因为他要到北京去;再下次总经理又没有来,因为他出国;最后那个月末会他又没有来,因为他生病在家……这样的后果是,会议通知单一发下去,上面写着总经理要参会,大家就会说:“他不会来了,他不会来了。”所以一开会,大家就抱着汽水、瓜子、花生米统统进去了,文山会海,一天到晚在那边开会,除了每个月吃掉六斤瓜子以外,什么事都没有干,这种会开与不开有什么区别呢?
建议2:谁主持
很多公司的会议都由总经理主持。对这件事情不要不以为然,作为公司的高级主管,应该多听少讲,不要什么会都是你主持。
一个公司开会的时候,坐在上面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主席,可把这种人定位为副总;第二种人是导言人,可把这种人定位为经理;第三种人是观察员,可把这种人定位为总经理。这个会是指大会。如果是小会的话,那么经理是观察员,副理是主席,主任与组长是导言人。如果是工厂,厂长是观察员,副厂长是主席,导言人是车间主任。在这一体系里,最重要的人应该是导言人。
大家看过外国的电影,都知道在外国的法院里,法官的位子稍微高一点。在公司的会议室里,导言人在前,主席在后,主席的位子也应坐高一点,意思就是主席是维持秩序的人。真正讲话的是导言人。观察员呢?应坐在主持旁边观察,必要的时候,插一两句关键的话,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是沉默的,除非会场发生事情,发生问题大家争执不下才讲话。作为总经理,在会场上,重要的是用脑冷静地去思考他们在讲些什么。
建议3:谁控制
这个会场是谁在控制,上面谈的三种人各有各的功能,我们来看答案。主席是控制秩序的,导言人是控制时间的,比如说今天下午公司开会,从两点半开到四点,也就是90分钟。那么就可以给每个人20分钟,四个议程,一共80分钟,另外10分钟给主席,或者给观察员作结论,大致上这样子分配,这是什么意思?这就表示你的时间是20分钟,而且议程排得很清楚,中间有一个是物料部门,他也有20分钟,结果与他有关的仓储部门想要来听,只需听20分钟即可。
建议4:谁先发言
建议5:谁负责和谁追踪
除非把负责人找出来,我从来不愿意这样子,把自己弄得这么惨,我来盯全部的事情,我在加班,他们在外面唱KTV,这叫做谁负责和谁追踪。这两件事情在散会之前如果没有答案,就是召集人的事。我们公司规定,谁召集会议谁负责,难怪大家都喜欢开会,反正吃瓜子、喝茶,开完会以后,总经理要倒霉了,哪有这种事情?谁召集谁负责,除非你能够把当场负责的人给我点出来,这是第五个建议。
建议6:谁在浪费时间
为什么开会一开就是两三个钟头?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原来是有人在浪费时间。很多公司将开会议程都写得很好,今天早上开会,9∶30会议室集合,但是从来没有人写几点钟散会,就是写了也是假的,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那就是资料不应该在会场阅读,而应该在开会前发给参会者,一到会场就能直接讨论和表决。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把结果找出来,而不是拿着一叠资料到会场上来看。
有一次开会,我看到小郑在那里看资料,尽管他掩饰着,但那动作一看就知道,我就问他:“小郑,我看你好像没有读过资料。”他笑一笑。我说:“小郑,我们现在就要表决了,你没有读资料就没有办法表决,你现在出去,将资料读一下,读完了再进来。”他就红着脸拿着资料出去,坐在门口那里读。接下来我就说:“各位,资料都看过了吧?”底下一片沉默。“好,现在开始就第一个议题进行表决,表决完了以后,我们开始复议第二个议题。”20分钟我们的会就开完了,出去的时候小郑还在那里看,那个资料有140页,他才看到第20页,我走到他面前就讲了最后一句话:“小郑,这是第一次,也希望是最后一次。记住了!”
会议在讲一个电磁管,参会者却聊到厨房去了,这么乱七八糟地开会,所以就是一天到晚浪费时间。在会议中,大家不断地翻阅资料是浪费时间。不能准时开完会,同样也是一种浪费。
有一次开会,我把闹钟带进去:“各位,我今天带了闹钟来,十一点半散会。”他们都笑起来,我没有吭声。结果到十一点半,“叮铃铃”闹钟响起来了,会却只开了一半。我说:“哎呀,闹钟响了我们散会。”这时有人说:“还有一半没有开呢。”“我不是告诉你们到十一点半散会。各位主管,会明天重开。散会!”
第二天我又把闹钟带进去:“各位,今天我们重开,十一点半散会。”每个人眼睛都盯着闹钟,结果11∶28就结束了。
真理是一个必须成熟以后才能摘下来的果实。
——〔法〕伏尔泰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德〕席勒
建议7:谁结论
会开了半天没有答案,那开这个会有什么用?这叫做无能。没有答案的会一个月内就不要再开第二次了。
在我的管理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即使有答案,也不要先把它讲出来。其实人与人是一样聪明的,只是运气好,我坐在这个主管的位置,可底下人的脑子并不差。问题是你要逼迫他。所以我在开会的前一天,就把我的答案放在口袋里,但开会的时候我不会拿出来。第一个我要激励他们;第二个我要要求他们;第三个我要利用他们。结果真的没有答案,我就站起来说了:“各位,我们公司的规定是,没有答案不准开门,要开会就要有一个结果。刚才好像各位都没有什么答案。在没有答案以前,我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还好,这一招我很少用。有的时候,我的纸片还没有掏出来,听他们在讲答案了,我就开始流汗了,他们的答案比我的还好。
不要再漫骂文山会海了,其实,这是一个公司总经理要负的责任。以上七点建议都与总经理有关,总经理如果有决心要改善这个会议,会议不可能得不到改善,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那里批评,这个事情就一直不断地演变。结果这个会没有开好,沟通变成了不通,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角度4:广告
行销学上有一句名言:“全世界的广告至少有一半是无效的。”不相信?昨天晚上看过电视吗?对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印象最深刻的广告是哪三个?说得出来吗?可能没有几个能够马上答出来。其实昨天晚上的广告有几十个、几百个,在你的印象中连讲三个都有困难,这就证明广告猛打,不见得有用,没有几个不得了的企业是靠广告成功的。如果广告可以帮助一个公司成功,花个一千万的广告费,不就行了吗?广告并不见得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追根究底,你想要传达的信息,消费者能否感受得到,这中间有一个沟通问题。
这是某通信公司的广告。一个黑黑的巷子,上面画了一对翅膀,翅膀上面还有一个光环。很少有人说得出来这个广告代表的意思,有人还为此问过该公司:“这个广告代表什么意思?”对方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广告要传达的意思,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而这个广告却花了两百万。
消费者对广告是直觉的,他觉得进去了就是进去了,他觉得没进去就是没进去,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买东西也不是真的靠广告。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