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集团股份 > 阳煤集团令狐建设

阳煤集团令狐建设

发布时间:2021-07-07 05:25:41

⑴ 姓夏侯、诸葛、欧阳、上官、尉迟、司马、端木、呼延东方、皇甫、令狐、轩辕的名人各有哪些

都是历史真人哦^_^

夏侯霸
诸葛亮
欧阳修
上官婉儿
尉迟恭
司马光
端木赐
呼延赞
东方朔
皇甫松
令狐庸

最后没有轩辕,因为这个姓太尊贵了,后来没有人敢擅用
轩辕的由来
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我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近代史学家则提出黄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识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根据《风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献,把应该写作黄帝的地方多写成皇帝,如《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且,从音韵学上讲,黄、皇同音同声,故黄帝即皇帝。又《尚书·吕刑》中皇帝与上帝也互相通用。这样看来,黄帝似乎可与皇帝、上帝划等号了。然而,“皇帝”称号自秦始皇帝创用以后,泛指中国最高统治者,“上帝”则别具神格意义,“黄帝”专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识。因而,此三者在实际应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了

⑵ 尉迟丶端木丶令狐丶公孙都是复姓对不对

是的,这些全都是复姓。

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头 中央 中长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垒 钟离 钟吾 终黎 终葵 仲孙 仲长 周阳 周氏 周生 朱阳 诸葛 主父 颛孙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车 子阳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卢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师 左行 刘文 额尔 达力 蔡斯 浩赏 斛斯 夹谷 揭阳

我国现存的复姓

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⑶ 铜川的详细历史

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
一、古代
铜川夏、商隶属古雍州。秦属内史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三国魏时隶属北地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隋、唐曾隶属雍州、京兆郡。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
二、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同官属西安府。2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16年(1927),属关中区。25年(1936)7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1940)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33年(1944)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5年(1946)7月,同官改称铜川。36年(1947)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三、九十年代至现在
1948年5月,根据中共路东工委指示,成立同官县政府,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11月,归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49年4月铜川解放,5月,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署改为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官县归其领导。7月7日,县名改称铜川。1950年5月1日,铜川县改属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1月20日,铜川县改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富平县、耀县建制,将富平县、耀县的行政区域及宜君县部分地方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恢复富平县、耀县建制,铜川市改属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80年1月1日,将蒲城县的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乡和耀县划归铜川市,同年5月1日,分设县级建制的城区、郊区。1983年10月25日,又将宜君县划归铜川市。1992年7月,创建铜川市新区,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新区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铜川市郊区更名为铜川市印台区。
铜川市是陕西省省辖市,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面积3882平方公里,全市下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22个镇、6个乡、13个街道、543个村委会、57个居民委员会。
铜川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月季变化明显。铜川交通便利,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黄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经之地,铜川新区距西安市区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
铜川市先后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⑷ 以曹操为首的魏国政治集团的上层人物有哪些

曹操系统的人才来源极其复杂,有“拔之于亡虏之内”的降人,有东汉的高干子弟,有各地的高士名流,还有从社会中下层得到上司赏识的人才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和曹操本人在各阶段作出的不同决策以及他本人对人才选拔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以下便以六例说明此事
1.东汉高干名流子弟
代表人物:荀氏叔侄、陈群父子、司马家族等。
东汉末年虽然政治腐败,买官卖官现象严重,但在此时期仍出现了一些社会名流。这些社会名流有的有一定道德名声(如荀彧祖父荀淑“知名当世”,陈群祖父陈寔、父亲陈纪“皆有盛名”),有的在东汉政权中担任高官(如荀彧的叔叔荀爽曾任东汉司空,三公之一,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因此这些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既然这些人的道德修养较高,那么他们对他们的子侄辈的家教必然抓得很紧(《三国志•司马防传》: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他们受到的教育也必然是当时顶尖的。因此这样一群高干名流子弟的素质、知识水平、志向等也是非常高的。以曹操选拔人才的方针,没有理由不会看上这样一个特别的人群。
而这样一群人物,也的确为曹魏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气。荀彧、陈群、司马懿等人都在曹魏担任过极高的官职。荀彧生前在曹操系统一直是二号人物,在曹操出征的情况下,基本是有他来主持日常事务(后世常常由太子担负监国之责)。司马懿是曹丕指定的托孤之臣,曾任抚军大将军。陈群曾任镇军大将军(见《三国志•陈群传》)。而这一人群的后代在魏国末期亦有相当作为,多在两晋时期成为著名的士族大家。
到了魏国中后期,这一特定人群演变为司马氏集团一家独大,与曹爽集团分庭抗礼。在司马懿消灭曹爽集团以后,曹魏上下再也没有一个政治集团能够向他们发出有力挑战,形成权臣政治。最后终于由该集团第四任领导人司马炎篡位。

2.曹氏、夏侯氏亲族。

代表人物:夏侯兄弟、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
曹操之父曹嵩原为夏侯氏之子,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子。因此曹家和夏侯家关系非比寻常。在三国时期,两家都出了相当多的军事人才。
当曹操起兵时,两家皆给予了很大帮助。夏侯渊、夏侯敦、曹仁、曹洪等人均在当时加入了曹操的军队,在早期曹操缺兵少将的时候提供了很大帮助。后来他们在曹操统治后期都担任了相当高的职位。夏侯敦逝世时任大将军,夏侯渊战死于征西将军任上,曹仁曾任大司马。曹洪在曹丕时代遭政治迫害,幸得卞太后相救,明帝时去世,任骠骑将军。
曹氏集团的一代半出现在曹操统治后期,以曹休、曹真为代表。当时曹操对他们也十分看重,他们表现出的才能也非常明显。二人早在汉中战役之前就曾领过虎豹骑,曹真是文帝的三大托孤之臣之一,在明帝时期主西部防务,曹休在当时亦掌东部防务。曹休曾任大司马,曹真任大将军。
曹氏集团的第二代人才表现已经不够原来那么突出。夏侯渊一门中,夏侯霸居然被逼到降蜀,夏侯威仅官居刺史(虽然职位不算低),夏侯和任河南尹。其余人等事迹都不显赫。
二代半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曹爽和夏侯玄,表现都不怎么样,同时为司马集团诛杀。
曹操运气真的不错,有那么一帮听话之余又有本事的亲戚,在他起兵之初时,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在中原争雄,真的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是讨董联盟成员,恐怕只有孙坚有这个运气吧?

3.从社会中下层崛起的人才

代表人物:郭嘉、乐进、于禁等
在汉末社会的中下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相当才能的。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很难长时间得到同一个领主的重视,因此从属关系经常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曹操有“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用人观,因此很多没有什么社会基础的人才就可以因为自己本身的才能在这里出人头地。
以郭嘉为例,不管是本志还是裴松之的注,都完全没提及郭嘉的祖宗十八代和他的师承关系(虽然他的受教育水平是很高)。本人又不是很出名,“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虽然“辟司徒府”,由于董卓搞搞震,当然郭嘉就不去趟这趟浑水了。到处去考公务员,就是找各个领主看一下能不能有个工作,还要很有前途那种。先去袁绍那里应聘,结果面试了一下,知道这间公司没前途。于是托荀彧的关系,去曹操那里面试,结果两个人谈了半天,都知道对方有水平。OK,一拍即合。虽然最后只是个军祭酒,但是和曹操关系一直非同寻常,作为一个小小的军祭酒居然能封侯。之所以他升不上去,我觉得不是曹操不想升他官,只是他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向领导分析利害关系,按解放军的说法就是“坚定领导决心”,没别的谋士那么全面,按照当时的制度,这样比较偏门的人才很难封上去。但是这样的人才又是当权者所需要的,因此曹操待他不薄。
乐进也是,长得不是很帅(这个在当时也是个资本),刚开始只是在曹操帐前当个小吏。可能曹操跟他常常见面,也经常聊天,知道他是个人才。所以就给次机会给他去征兵,回来就升官发财了,一路往上爬。乐进也给曹操争气,从开头的“先登有功”到后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虽然都是跟着老大打或者“别击”,但仍然保持不败战绩)。最后干到右将军的位置,在其他领主的手下,要从一个没有任何资本的小卒爬到那么高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提拔这样一些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曹操的用人技巧在当时的高度。在其他领主手下几乎不可能得到重视的人才,在他手下可以得到重用。郭嘉作风有问题,乐进长的不帅这些缺点在当时几乎都是很要命的,但曹操不管。他要的人才不是模特,而是真真正正能帮他冲锋陷阵,处理国事的文臣武将,既然这样一些缺点于这个目的并没什么影响,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管这些缺点呢?

4.名人高士

代表人物:田畴、国渊等
这些人虽然官居高位,但三国FANS们普遍对它们都没有什么认识,大概是由于演义闭口不提这些人的缘故吧。在三国志中,这些人的事迹基本上记载于几个鲜为人知的传,如魏书十一、十二等。
老实说,曹操征这些人来当官,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多高。从某种角度说,可能是要得某个地方的民众的民心,也可能是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征召更多的人才。
田畴属于那种非常传统的士人阶级。早年仕于刘虞,以“义”在出使长安流亡政府时被“三府并辟”,刘被公孙瓒攻灭了之后,居然公开悼念刘虞。后来“扫地而盟”,为刘虞报仇,居然在徐无山中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有发达的法制、礼制、基础设施等。一千多年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如果了解到田某人的事迹之后,说不定他们会干出什么来。在曹操讨伐乌丸的过程中,田畴的指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不是他,曹操也没有奇袭乌丸的教科书级别战例。后来虽然他只是做到了议郎(按易中天的话说就是“调研员”),但在文帝时代,都可以“赐畴从孙续爵关内侯,以奉其嗣”。算是大员才有的待遇了。
国渊也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士人。早年在大学者郑玄门下求学,后来避乱辽东(那时的辽东怎么那么多大学者),在当地的山洞里面开学校。后来回到中原当官,为政方针都以宽为主,田银苏伯之乱时,请求不杀余恶。又实事求是,斩首数不扩大十倍来算。后来官升太仆,又为官清廉,布衣蔬食。可谓是当时的一个相当的道德楷模。
虽然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但他仍然有相当必要树立一些道德楷模,用来针对一些“偷吃鱼的猫”。国渊、崔琰之流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也算是曹操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补吧。

5.降将亡虏

代表人物:张辽、贾诩等
自古以来,招揽敌方降人都是增进本方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曹魏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是这样就来到了曹操的旗帜下为他卖命。
张辽就是曹操逮到的一个最有水平的俘虏。此公早年在丁原麾下,后来居于何进手下,董卓进京之后又归他管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他成为了吕布的死党,但在白门楼事件之后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曹操时代最重要的外姓武官。身先士卒,统兵有术。后期成为了孙权的克星,生病了出来做个show都能把孙权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贾诩早年也是经常换上司。早年是董卓、李傕一帮人,让李傕等人把董卓之乱延长了很长时间;后来换到段煨、张绣。在张绣手下的日子,他的发挥是惊人的,把不可一世的魏武杀得丢盔弃甲,能赢下来的仗都赢下来了。后来又审时度势,保全了张绣和自己。在官渡之战、荆州攻略和马超平定战中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都提出了决定性的建议。更出彩的是他的自保之术,能够敏感地预料到曹操的接班人是谁,确保自己不在政治斗争中丢了小命,又不和任何人拉关系,“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不过就是因为他的韬光隐晦之术,有人评价他不配在后来拿到太尉的职务。我觉得曹丕任命他为太尉并不是需要他干什么,只是报答贾诩帮助他拿到曹操接班人的地位,并且要他起到一个顾问的作用。事实上他在后来曹魏对吴蜀两国的战略部署中提出的建议也是有相当合理性的,就是两国现在还不是很好打,要先文后武,发展国力,可惜曹丕不听。
在曹操取得人才的方法中,我认为从降人中选拔一些人是个办法,尤其是选拔武官。因为武官和文官不同,当时各势力选拔文官还是有些不合理的讲究(只是曹魏没那么严重)。而武官选拔还是比较合理的,谁有相当的本事,谁就上。因此在这些人中选拔武将还是能选出一些强人的。
6.地方豪强
代表人物:许褚、李典等
东汉的地方豪强众多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很鲜明的特色,这些地方豪强聚集很多民户,建立一些军事和民用并重的坞堡,在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社会组织,这些小型组织的领导人有些甚至还进行政治投机,以人力物力支持某些领主。成为了当时军事和政治中所不得不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刘表就任荆州刺史时,就是因为这些组织的存在,差点不能上任,最后还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蒯家、蔡家等人)才搞定了这些障碍。
许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豪强人物的代表。在黄巾之乱时“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数万土匪都不能奈他何。本人又生得惊人,“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所以老早就出名了,“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由于他和他的手下本事惊人,所以曹操在录用他的头一天就把他们都编为宿卫,和他“出入同行,不离左右”,搞到后来两个人几乎都有心灵感应,有人要谋害曹操,许褚都能突然出现。后来他在讨伐马超时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愧“中坚将军”之名。曹操丨死时,许褚“号泣呕血”,两人感情不亚于刘关张。有人据此怀疑曹操是女的,许褚是他情人,这样的怀疑我看并不出奇。
李典的地方豪强身份,主要来自于他的叔叔李乾。李乾曾“合宾客数千家”,也算是个政治投机者,很早开始就跟着曹操干大事,后来被吕布手下杀害,李典的堂兄弟李整又领导了这一团体,李整死后,就轮到了李典。李典其实年纪比很多他的同事都要小,曹操、夏侯敦他们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李典好学,于是曹操曾经“试以治民之政”。在平定河北的前期,李典主要带着他手下的一班部曲解决军粮问题。邺城之战是他的处女战,到后期主要是和乐进合作,配合曹操主力作战。后来博望之战中曾经试图抑制夏侯敦的冲动之举,可惜不成。驻守合肥是他最光彩的一战,虽然他和张辽关系处的不是很好,但是李典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把私人恩怨当回事(很难想象一个“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的人怎么会和别人有仇),说不定在此之后三个人真的成为了生死之交。李典最可惜的一点就是天不假寿,逝世时年仅三十六岁,否则成就必然远超同僚。
东汉时的地方豪强其实就和现代的黑社会组织差不多,曹操所做的事情就有点像蒋介石所做的,利用了他们为己所用,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们在性格上的某些特殊之处(如重视义气等),因此如果利用好了,将是争取利益的一个利器。
此人才来源对曹魏政治之影响。
曹魏的人才来源极为繁杂,前文已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上是因为曹操的用人思想所致。曹操的用人思想是“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任何阶层的人才不管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有才能,大节不亏,都可以在曹魏的统治机器中得到一席之地。
这种情况对曹魏政治之影响应该是好处大于坏处。事实上曹魏的人才来源若细分之,远超上述几种情况,光一个降将的来源就可分为袁绍、吕布等等不同类别。这种情况有个好处,就是曹魏内部绝对难以发生党争,除非这种来源繁杂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在这里面没有一个派别能够得到绝对的政治优势,即使如果有一个派别拿到了绝对的优势,那么统治者也未必会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然会对其进行打压。
事实上司马氏能够成功篡位,就是由于曹丕、曹睿两代人对集团政治的打压不力。他们对于托孤大臣的选择都加剧了集团政治的严重性,都是选定了曹真集团以及司马懿集团的人作为托孤大臣,剩下的第三方无论是陈群还是曹宇都没有强大的实力对两大集团的党争进行抑制。曹真集团被司马氏集团消灭后,司马氏篡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也许这种情况对曹魏统治的唯一坏处,应该就是为后世封建史学家,如孙盛等所诟病。但这个时代既然已经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了,那么史学家怎么说,管他呢!

⑸ 尉迟,慕容,欧阳,西门,令狐等等,这些复姓的后人改姓了吗怎么见不到了

其实改姓之后的很多姓就是我们日产所见到的。向楼上这位仁兄一样。

至于说为什么改姓,要知道这些复姓大多都是域外少数民族在“五胡乱华”进入中原地区后所起的。而在这些少数名族建立了政权之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百姓,遂汉化改姓。这是当时的一个趋势,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北魏(记得是拓跋氏改为拓氏、尉迟氏改为尉氏等等)。

阅读全文

与阳煤集团令狐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S工行贵金属买卖 浏览:476
外汇交易员的工资 浏览:582
忘记股票帐号 浏览:779
股票市场功能 浏览:696
英国沃尔克外汇 浏览:383
巴菲特持有多少伯克希尔股票 浏览:270
合成股票多头 浏览:22
汇添富医药基金006113 浏览:946
汉森黄金平台 浏览:195
四中全会股票 浏览:411
股票缠论视频 浏览:167
广州本田股票 浏览:249
外汇交易平台选择哪种 浏览:368
基金002315怎么样 浏览:491
汽车制造股票 浏览:401
4月复牌股票 浏览:51
摇旺理财官网 浏览:28
国际煤炭指标 浏览:816
p2p理财门槛 浏览:44
临沂有没有靠宣传炒外汇骗钱的投资公司 浏览: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