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市里公司更名是利好还是利空
即非利好也非利空,而是看公司的高层想要获取更多资金的别有用心
更名有很多原因,比如【凯乐科技】主业是生产塑料产品的,比如茶品,杯具,板凳,奶瓶等。但是在后来因为2012年【白酒板块】强势,于是公司立刻像更名叫【黄山顶】并且企图收购该酒的买断产品后,在吸纳更多的资金。
所以说,名字只不过是看公司怎么用,把名字改叫白酒的,是因为白酒当时强势吸纳的资金最多。也等于做了一个无形的广告宣传
另外还有【熊猫烟花】本来是做烟花炮竹的,结果因为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强势吸纳资金比较多,于是他就想通过改名【熊猫金控】声称自己是做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于是一下子荣6元涨到现在的40多元(当然还会继续涨,因为停牌要补涨的)
这里说明,大家改名,不是什么利好,也不是什么利空,而是公司高层管理希望在股市里用最低的成本吸纳最多的钱。
美国和欧洲日本等国家的融资成本为7%,非常便宜,
中国的融资成本是20%,几乎是美国的三倍,比如你发1亿股票,要付给证券公司7%的股息,然后要在付13%的钱给证监会,这样一来,为了用更低的成本将自己股价推高,然后在高股价的时候卖出一部分股票套现,就能将为自己公司套现更多的钱。
有些公司根本不用更名或者什么概念来套现或者推高股价,而是直接请操盘手一起互相高价买卖推高后然后自己在卖出。
㈡ 什么情况下 公司才更名(上市公司)
公司经营部好时候
被别没上市的公司借壳
就的改名
㈢ 上市公司被借壳以后,股票名称什么时候才会更名
来由借壳方意愿源决定,也有不改的。更名公告由原上市公司刊登。
借壳上市是指一间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透过把资产注入一间市值较低的已上市公司(壳,Shell),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通常该壳公司会被改名。借壳上市,是很多中小企业谋求发展,实现资本变现的一种重要手段。
㈣ 上市公司频繁更名为哪般
人们常用“老字号”形容一家企业的历史、声誉、地位、影响、文化等。企业如果被冠以“老字号”,都会感到十分荣幸,会十分珍惜这一荣誉,并倍加努力把“老字号”越做越响。一般情况下,企业是不会轻易更名的,尤其是已经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企业,更不会随便把企业名称改了。然而近年来,资本市场更改名称却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从多家变更名称的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多数都是近年来新成立的公司,或者长期以来做得不好、名声也不好且多次被处罚过的公司。但就算变更了名称,如果换汤不换药,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假如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实际控制人有决心把企业做好,又何必在乎名称是否变更呢?把修改名称当作企业“转运”的目标,与撞大运没有多大区别,只能说明企业没有底气,也没有信心做好。
为规范上市公司变更名称行为,上交所与深交所先后发布了《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和《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今后上市公司变更名称需要按照规范进行。需要防范的是,有些公司借进入某些领域或行业之名,要求变更企业名称,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则从事与变更后的名称没有任何关联的业务。对这样的上市公司,应当在名称变更方面给予更加严厉的监管,即便更名了,只要没有按照变更时承诺的业务去发展,就应当勒令其把名字改回去,并以此来提醒广大投资者,不要上这些公司的当,不要被这些公司变更名称所蒙蔽。
来源:北京青年报
1、上市公司应当在公司完成变更名称的工商登记手续后两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回报送我部备答案,如果公司名称变更涉及上市公司变更公司简称的,亦应当同时提出申请。
2、上市公司在新证券简称启用日刊登公告,新证券简称在交易、结算系统正式启用。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谓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没有上市和没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须经过批准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公司法》、《证券法》修订后,有利于更多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和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㈥ 有哪些上市公司更名了
目前在沪深股市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上市公司曾经改过公司名称,具体可以在证券软件中仔细查询。
㈦ 上市公司更名进展状况是要在哪个网站查
1.交易所官方网站可以查到公告
2.上市公司自己网站可以查询
3.
巨潮
信息网可以查到
4.
东方财富
,
新浪财经
等金融网站也可以
如果您的问题已解决,请给予采纳,谢谢!
㈧ 如何看待上市公司任性更名的策略
进入7月份以来,有多达12家上市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其中,澳洋科技改名澳洋健康,贵糖股份更名粤桂股份,神州易桥变更为顺利办等。实际上,去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0家公司变更简称。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更名似乎大有“蔚然”成风之感。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上市公司任性的更名之风并没有刹住。实际上,上市公司指望通过更名带来“好运”,而非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监管层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更名行为,防止借更名进行炒作。广大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切不要让名称变更蒙蔽双眼。
来源:新京报
㈨ 上市公司更名过的有那些公司
这个就太多了,可以说有近70%左右的上市公司都有进行过重组和更名的。可以自己用月线看看。大部分都是有变更名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