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双面”高盛 众所周知,从今年11月的CPI达到4.4%,并创出25个月以来新高的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加息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银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对于CPI而言,依然处于负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财富增长速度赶上CPI上涨的速度,投资成为百姓一个不得不为之的选项之一,因此加息对股市的下跌影响力,作用不会太大。至于上调印花税,则更显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点附近震荡,蓝筹股的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市场根本不存在“投机过热”迹象,何谈上调印花税呢?至于传出内地基金大佬级人物范勇宏先生被双规的消息,更显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领袖级人物,其被双规的消息自然在市场中引发担忧,进而引发A股市场的大幅震动。事实上,上证指数再度暴跌3.98%,收于2894.54点。谣言惑众的作用已经起到了。尽管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后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说,此为市场谣言,纯属无中生有。但谣言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传闻。如果我们再参考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感觉就更清楚了。该文旗帜鲜明地指出,上调印花税谣言以及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是大跌的导火索。文章特别指出,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操纵股指牟利之嫌。据此,《南方日报》亦撰文指出,该文所指的国际知名投行,依据事实,显然是指高盛无疑。这也难怪有媒体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别向中国境内媒体和境外客户提供了内容迥异的“阴阳”两份研究报告,一份是向内地公众唱多中国股市的;另一份却是向其客户下达卖出指令,掩护其客户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卖出的。 为什么这次又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逢中国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之际都能“精准”押注,使其客户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资本 作为国际投行大鳄,高盛对赚取资本市场的“快钱”向来是来者不拒,由此培养出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国内举办的盛大的建国35周年大庆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便于就近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方便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1990年,国内证券市场设立,让高盛嗅到了香味扑鼻的商机。为此,高盛动用了其在美国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铺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进军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从天而落”的馅饼,把其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迈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场: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和高盛正式参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资3500万美元。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之后,10年投资收益高达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发行上市之日,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发行,为已经是赚的盆满钵余的高盛又奉献了一把。 杀向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品味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资回报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国内金融资本的刀锋磨得更加锋利。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与此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额度为5000万美元。 2005年,对于高盛扮演的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杀手”这个角色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忙碌的年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而这一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头戏则是高盛以1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国内银行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不过,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参股工行价格上的话语权,高盛也是颇费心机。先是利用评级机构说事,惠誉国际评级在当时一份评价工商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资产负债状况近来出现的改善能否长久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惠誉认为,工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4.7%就是一个明证。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人要求拟上市的国内银行改善资产质量。为此,四家国有银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这不仅使四家银行大大“瘦身”,资产质量一夜之间大幅改善,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是一个甩掉历史包袱、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使得国家担负了银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导致了工行发行价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股工行以后,利益的驱使使得高盛为国内银行大唱赞歌,工行也在一夜间由一个资产状况不佳的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当国人沉醉于这个“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称号之时,高盛则是低声埋头发大财,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获利近120亿美元,资产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约30.32亿股,已套现19亿美元。 通过参股国内金融机构赚取丰硕收获的同时,高盛也把屠刀挥向了俨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优势和人脉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展开了新一轮“剪羊毛”运动。 二屠产业资本 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卓然地位为其在国内企业开拓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由于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也缺乏与国际资本沟通的渠道,这就为高盛“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内外通吃手法大开方便之门。 从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募资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中芯国际、东风汽车、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险、中兴通讯、TCL、联想集团、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的融资上市都有高盛的参与。2006年,高盛再度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后通过受让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以后,借助着双汇发展这只“下金蛋”的母鸡,通过加大利润分红比例以图迅速收回参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与2007年最甚,分红方案均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现金分红41084.4万元,2007年度现金分红48479.59万元,分别占当年合并报表净利润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52%。最高分红额度占净利润额度的比例高达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中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狂吞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鼎晖投资以及其他公司,并未在双汇发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展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双汇发展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股份总数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以未分配利润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亿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按减持期间市场均价8.67元计算,高盛累计套现10.3亿元。高盛持股西部矿业1.923亿股的全部投资成本只有9610万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计算,投资回报高达974.3%。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此次投资曾被业内人士指责有手续违规、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持股数增至1125万股,占有12.5%的股权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平均持股成本约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达93.27倍。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电器、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药业、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航运、吉利汽车的上市融资路上,都能看到高盛这个资本大鳄的身影。而在掘金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也把资本阴影伸向了刚刚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 三屠中小资本 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极为郁闷,因为股市中为数不多的行情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电梯”。从11月11日至今,沪指单日涨跌超过50点的大幅异动次数超过5次,使得很多习惯于波段操作的投资老手疲于应对。 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对冲时代,进入了做空也可以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各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观面的原因,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雄厚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操纵指数和影响舆论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而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和影响舆论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许就有高盛的背影。 从高盛精确出台的国内外“阴阳”研究报告来看,其出台时机和市场异动时机极为吻合,由于能够看到高盛精准研究报告的都是国内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资思路,凭借其资本实力,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急涨急跌的走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散碎资本大放“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资本采取的是拉高权重股吸引跟风盘、在股指冲高时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头寸、通过散布利空制造恐慌引发股指下跌三部曲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额度所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牺牲品。 高盛“三屠”,让刚刚20岁进入青年期的国内证券市场累累受伤。而高盛之所以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着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张国际著名投行的“画皮”?所依仗的不过是美联储高官以及美国财政部高官多是从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资源?因此,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证券市场步入20岁之际,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也应该发挥青年人的“闯劲”和创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国特色资本之路,让高盛这个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赚取应该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谋取暴利!
麻烦采纳,谢谢!
㈡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的公司机构
任晋生
任晋生,先声药业的创始人,现任先声药业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任晋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1982~1992年就职于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历任技术员、副总经理;1992~1995年担任江苏医药工业公司部门经理;1995年3月创立先声药业;2003年获澳洲麦考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赵令欢
赵令欢,先声药业董事,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以及弘毅投资总裁。1984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北伊利诺斯大学电子工程和物理学双硕士学位;1996获得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1年之前曾先后担任任Infolio的董事会主席、总裁和首席执行官、Vadem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总裁和首席执行官、U.S.Rotics有限公司以及Shure Brothers有限公司的高级经理;2001~2002年期间担任eGarden风险基金的董事总经理;2002~2003年期间担任UT斯达康和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顾问;2003年加入联想控股和北京弘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林国强
林国强教授,先声药业独立董事,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名为上海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于1968年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8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1999年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自1997年起,担任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自1998年起,担任南开大学兼职教授,2000年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西南大学兼职教授,贵州大学客座教授,并于2001年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部学者;自2006年起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部主任。
刘洪泉
刘洪泉,先声药业独立董事,1983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任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1995年至2000年,历任法玛西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首席营销和业务官、董事总经理;2000年从中欧国际商学院毕业,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担任江苏中贸发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医药公司总经理;自2000 年至今出任华瑞制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薛兆坤
薛兆坤,先声药业独立董事,1989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92年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成员;1995年至1998年以及2001年至2005年先后在工商东亚资本有限公司(前身为NatWest Markets公司融资亚洲有限公司)担任不同的高级职位,最后任职务为董事总经理兼投资银行部主管;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担任三菱日联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公司融资部主管;2007年3月至今任星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钱海波
钱海波,先声药业董事会秘书,高级经济师、执业药师;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本科毕业;198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取得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93年,任南京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室主任;1993年加入先声药业,历任总监、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市场战略部总经理以及部门总经理;2002年获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5年出任上海复星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2007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管理和社会药学博士学位。 任晋生
周进东
周进东,先声药业常务副总裁;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从1996年起至今历任南京先声制药总经理、江苏先声药业副总经理、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总经理、(海南)先声药业总经理。2008年获得澳洲麦考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殷晓进
殷晓进,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执业药师;1982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学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任中国药科大学制药厂总经理;1992~2000年担任中国药科大学药研处处长;2000~2003年,出任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新药研究中心总经理;2001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至今担任江苏先声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
石征亮
石征亮,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MBA。200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得大专学历,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9月~1993年4月任职于南京制药厂设备科,1993年5月~1995年2月任江苏省医药工业公司医药科部门经理。1995年3月年加入先声药业,历任上海地区销售经理,苏、沪大区销售经理,苏、沪、两湖两广大区大区经理、销售总监,医院部副总经理,闽赣分公司分公司总经理等职。
冯全服
冯全服,先声药业副总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加入先声药业,具有企业文化部、市场广告部、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商务部、医院部等多部门工作经验,历任江苏先声药业浙闽赣大区经理、商务华南苏沪大区经理、广东分公司经理、北京分公司经理、总裁办主任、总裁助理兼医院一部总经理、医院部总经理、江苏先声副总经理、华北分公司总经理、江苏分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张业泓
张业泓,先声药业总裁,拥有18年医疗行业从业经验;哈佛大学自然科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博士及沃顿商学院MBA。张博士在默克美国、欧洲、中国及其他地区工作逾12年,其间,他曾负责国际GMP工厂的设计和建设、产品上市、供应链运营和商业拓展等工作。在2004年至2007年,他在IMS大中华区担任执行总裁。之后于2007年到2008年间,他回到默沙东担任中国区总裁一职。到任先声之前,他在麦肯锡中国担任医疗行业高级咨询负责人,专注于影响中国医疗行业的体制性问题。
赵宏
赵宏,先声药业常务副总裁;拥有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及中欧国际商学院EMBA学位。现兼任南京医科大学客座教授。1992年进入医药行业,先后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和北京诺华制药公司担任医药代表,地区销售经理,大区销售经理,全国销售总监,销售副总裁,大中国区高级副总裁等职。
王鹏
王鹏,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20年的医药研发领域从业经验。1982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1983~1984年就读于四川医科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研究生课程,1984年起就读于东京大学药学部并于1990年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0~2008年,王鹏任职于先灵葆雅研究院(美国新泽西州),在那里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历任高级研究员,副主任研究员, 主任研究员, 高级主任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2008年~2009年,他担任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生物副总裁以及常务执行委员会成员。2009年加入先声药业。
田家伦
田家伦,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1989年毕业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财会专业;2002年通过清华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课程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2008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4~2000年曾先后任南京国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南京六合制药厂经营副厂长、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2000年加盟先声,2000年~2008年,先后担任先声药业总经办经理助理、商务部大区经理、商务部商务总监、商务部总经理、江苏先声副总经理、集团采购部总经理、粤桂琼分公司总经理、集团总裁助理。 钱海波 44岁 钱海波,先声药业董事会秘书,高级经济师、执业药师;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本科毕业;1986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取得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1993年,任南京医科大学卫生经济研究室主任;1993年加入先声药业,历任总监、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市场战略部总经理以及部门总经理;2002年获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5年出任上海复星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2007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管理和社会药学博士学位。
㈢ 弘毅投资的核心能力
专注中国,帮助中国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弘毅投资的核心能力。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独特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弘毅投资在国有企业改制、释放国有企业领导人和团队潜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弘毅所投资的中国玻璃、中联重科、石药集团等原国有企业,在弘毅投资进入后都进入了企业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充满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弘毅自2003年以来,已经投资了包括苏宁、先声药业等在众多知名民营企业。弘毅进入之后,通过帮助企业优化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效率,使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新兴市场崛起,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市场、跨国公司拓展中国市场的需求日益强烈。长期专注于中国市场并具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弘毅投资已在跨境投资领域进行探索,投资于CIFA、柏盛国际(Biosensors)等企业,帮助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将技术领先的海外企业引入中国市场。
弘毅投资从不同环节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创造、提升企业价值:
机制调整:通过调整企业的所有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释放企业活力
战略梳理:协助企业建立制定发展战略,并帮助企业建立制定、跟踪和调整战略的能力
管理提升:通过提升企业的管理理念、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营销管理水平系统性地改善企业的绩效
金融服务:协助企业进行融资、优化企业资本机构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股东的回报率 ;帮助企业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
行业整合:利用财务投资人优势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国际拓展:利用投资人网络资源和人脉关系协助企业在研发、生产和市场等方面向全球拓展
弘毅投资对中国本土企业和企业家有深刻理解,与企业家结伴同行,至诚至信。
㈣ 中华医药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急急急!!!!!
中医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版,整体观念,辨证论权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复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点。
㈤ 健康服务机构的兴起史
也许下面这篇文章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希望对你有用
健康产业引发“财富第五波”
3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财富第五波》中文版首次在中国大陆面世,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大胆预测美国未来几年健康产业年产值将达1万亿美元。
健康产业也无疑正在成为中国的“财富第五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1~10月,全国仅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就达到5,073.80亿元,同期增长25.87%。
投资者也毫不掩饰对健康产业的关注与偏爱。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前3个季度中,仅针对生物/医药类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额已经达到5.11亿美元。中国健康产业已经由产业投资转入资本运作阶段,资本市场无疑正在改变着这个产业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态势。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健康产业投资之医疗篇
一直以来,医疗行业由于投资周期长、产品同质化严重、风险较大、医疗体制约束等原因,成为投资者又爱又恨的领域。不过2007年以来,陆续在海外上市的沈阳三生、同济堂、先声药业、药明康德、海王星辰等企业都有良好表现,境外融资的升温又一次为投资机构注入了兴奋剂。2007年的医疗改革所带来的新机遇,也显然成为重大利好消息。
医疗改革带来商机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如果农村人口分别用5年、10年、15年达到城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年的水平,农村人均卫生医疗费用年均增长33%、15%和10%。这为国内医疗器械以及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有近600亿美元的资本在关注中国的医疗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当前,国内民营医疗机构包括佳美口腔、瑞新医院、爱德华医院和曙光医院分别获得了来自境外基金近8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国际资本对中国医疗所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眼科、口腔、皮肤科等专业科室的投资。此前,中国卫生主管部门也曾透露出医院将不再给泌尿、眼科、口腔、医学美容和中医等6个专业科室增加投入,允许非公有医疗经营参与。
医疗器械成主角
在市场需求的持续推动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是最近几年的投资热点。
到2010年,国家对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投资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用于医疗器械的占到30%。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经销企业有45000多家,但平均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不足700万元,而美国一个公司的产值大概是70亿美元。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随着中国医疗器械相关法规的完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其中,家用医疗产品的市场潜力,和进口产品替代所带来的商机已经普遍引起投资者注意,成为资本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理想切入点。从功能细分上来看,投资者认为在五个领域更容易发现投资机会,他们分别是医院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微创医械、器官移植和辅助医械、医疗服务机构等。
新药研发:风险与机遇并存
相对于医疗器械,风险投资虽然对于新药研发特别是合同研发外包(CRO)同样抱有热情,但是显得更为谨慎。究其原因,一是新药研发时间相对较长,投入大,风险较高。比如,一般研发新药的资金投入至少需要3亿美元,研发时间则为8-10年,会超出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的存续期。二是相应产业结构的不健全,导致市场回报不确定。花费了较长时间开发出来的新药,即便拿到了监管部门的批文可以上市,也不见得在销售额上会有大的增长。
健康产业投资之非医疗篇
12月5日,爱康网宣布获得了又一轮2500万美元的融资。此之前的11月15日,国康网宣布获得启明创投首轮近千万美元投资。
估测我国健康管理产业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年增长速度在20%-30%之间,3-5年内可达200亿元左右,与此相关的健康保险市场3-5年内有望达到1000亿元,健身娱乐产业3-5年内可达800亿元。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讲到:“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蕴涵无限前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使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健康管理将成疾病防控主流
健康管理是最近二三十年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兴起的,在中国虽不足十年,其发展却犹如雨后春笋般异常迅猛。
在中国可以预见的将来,个人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也将迅速成为维护健康、预防与控制疾病的主流。
服务与营销创新是关键
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还远未进入全国化市场格局竞争阶段,但区域市场内多所有制结构、多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明显加剧。在这一竞争过程中,服务创新与营销创新将是健康服务机构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目前国内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其多数发展模式是在延承国际健康服务先进理念的同时兼顾具体国情,其经验教训都具有借鉴价值。如何突破价格竞争瓶颈,积累充足且合格的专业人才,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服务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中国健康服务机构未来命运的主要因素。
跨行业合作及行业监管有待改善
虽然外资对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的投资热情很高,但是介于其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造成潜在的巨大冲击,目前国家审批还比较严格。10月26日,卫生部下发了《体检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体检机构必须在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有关执业活动。外资发展连锁机构,虽然外资可以占到公司股份的70%,但是在开连锁机构时每开一家新店都要经卫生部审批。一般的情况下外资拿到这个批准需要半年到一年,且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健康体检产业是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下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较和参考,所以目前中国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及规范,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为医疗服务连锁机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业内人士表示,健康体检机构与一般医疗机构针对人群不同、服务范围、标准不同,因此应该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解决健康体检与健康诊疗、健康保险的结合问题等,促进医疗与保险的跨行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