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托公司都很冷血吗会估计辞退老员工吗
信托行业属于准进行业,又是高端金融产业。因此前途明亮。
金融机构其实都是感情比较单薄的行业、而且考核非常严格和透明。
信托公司总共也就只有六十几家,不同的信托公司区别不是很大。
Ⅱ 为什么信托公司待遇那么高
其实我好奇为什么这么问。待遇高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压力大。现在赚钱都不容易。尤其是现阶段信托公司传统业务在萎缩,创新业务并咩有形成规模。都不容易。不过我了解的市场销售,其实信托公司的待遇也一般。
Ⅲ 信托公司倒闭和银行倒闭,资产怎么处理处理,方式有区别吗
有区别。
1、处理方式不同。
银行存款属于银行的一般资产,破专产的话计入破产财产,储户只能作为一般债属权人申报债权。
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需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公司的自有资产,不参与清算。信托公司如经营不善、倒闭、破产,信托财产应移交给其它公司,使得信托财产的管理连续有效。
2、破产程序不同。
商业银行破产需要经过申请、受理、公告、和解和整顿、破产宣告、清算、注销登记和注销公告等阶段。
信托公司破产需要经过清收破产企业债权; 清算破产财产;组织破产财产拍卖;编制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分配破产财产; 代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企业注销登记等。
3、赔付程序不同。
破产财产是商业银行依法享有所有权的一切财产,是破产债务清偿的物质来源和依靠。 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信托公司倒闭以后,其托管的信托资金不受影响,其自有资产进入清算程序,优先支付拖欠的员工工资,国家税费,然后偿债,最后支付股东分红。
Ⅳ 为什么几乎所有信托公司不上市
那是因为国家限制信托机构上市,不过现在政策逐渐放宽,会有信托公司陆续上市的
望采纳,谢谢!
Ⅳ 为什么需要信托公司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其合法拥有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概括地说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业务方式灵活多样,适应性强,有利于搞活经济,加强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有利于吸收国内外资金,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Ⅵ 信托公司的运作方式是怎样的
总的来说,信托是一种法律行为,信托,是指信托人(受托人) 接受他人委托,以回自己的名义代他人答(委托人) 购销或寄售商品,并取得报酬的法律行为。[1] 信托(Trust)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于人的受益人。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也解释了虽然我国有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同时,现在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都在从事类信托业务,因为信托本身只是一种制度。 简单来讲,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委托的法律关系,委托人把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对财产进行管理并为受益人获得收益。 从这个定义来看,信托公司应该是先有了钱(或其他财产),再想怎么把这些财产增值,例如国外比较多的家族信托。但是国内的信托目前的状态恰恰相反,在信托制度之下,现在的信托公司更多的充当了一个实业投行的角色,就是先有了各种融资项目,把项目做成产品再募集投资者。
Ⅶ 信托为什么会提前结束
大多数原因是两种情况:
1、信托公司要求融资方提前还钱,信托计划提前结束,这是信托公司版为了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做权出的对的事情。
2、融资方要求信托公司提前结束,融资方觉得信托计划资金成本太高,不想到期再还,这会增加资金的成本。所以提前还了。
Ⅷ 为什么说信托业是金融业的支柱之一
受托管理业务是信托机构依托信托制度所特有的权利重构、破产隔离等功能,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开展的特定金融业务。信托公司是国内惟一明确规定主营业务为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年金基金和资产支持证券受托人业务,已成为目前两类最为现实的受托管理业务。另外,单一资金信托、员工持股信托、股权管理信托、表决权信托、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也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公益信托、遗嘱信托、土地信托等潜在市场都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开发。
目前信托公司普遍开展的集合资金贷款类信托业务,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融资层面上,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因此,未来信托公司应积极开发集合资金股权投资类信托业务,通过股权投资以及合作开发投资等形式运用信托资金,一方面可以发挥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具有筹集资金的融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信托公司特有的直接投资的专属优势。积极参与基础建设和政府重点项目建设,以高速公路、桥梁收费权或经营权、环保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经营权为投向开展专项资金信托,拓展业务空间。
资产管理在信托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信托财产的运用方式分析,信托公司从事代客理财的信托业务,不仅可以选择证券投资,还可以运用信贷、拆借、项目投资等多种途径进行组合管理;既能够为委托人量体裁衣,根据委托人的需求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订立信托合同、管理信托财产,又能够为委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满足委托人的多种需求。同时,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对象非常广泛,信托公司可以针对不同对象灵活设计,按照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可以开发出大量的资产管理创新产品,使信托的资产管理功能充分发挥。
信托公司要充分利用银行与证券业的网点大规模销售信托品种,这尤其是销售个人信托品种最理想的渠道。另外,信托和保险结合的空间也极其广阔。而且,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信托业必须加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信托公司应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信托业务,以立足国内为基础,适时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信托业是现代金融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信托业都处于弱势地位,要有效地解决信托业的弱势地位问题,除了信托公司自身应该自立自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推广信托文化、培育成熟的信托投资者之外,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对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任何创新产品和业务的推出,都需要配套的风险控制措施作为实施保证。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托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监管,并研究制定信托公司风险控制指引,以供信托公司参照执行。信托公司自身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以“一法两规”为依据,真正落实信托业务分账管理;防止挪用或私自改变资金用途、规范关联交易、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运作过程的风险控制等业务操作守则和制度要求,特别是要对信托经理人的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有一个明确的职责表述,并要求其定期完成对信托业务执行风险控制点的监控报告等。
Ⅸ 1 简要描述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为什么要退出
资金从投资之门进入,从融资之门退出。
资本运营的两道大门
资本运营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神秘,它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资本运营就是资本和资产的交易,用资本换资产者为投资,以资产换资本者为融资(如1-1所示)。不过,上述涉及的资产涵盖了诸多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各种形态的无形资产,而正是这些无形资产才使资本运营的概念显得如此深奥。
1-1 投资与融资殊途同归
既然资本运营是一场交易,那么交易双方至少需要两种角色:运营资本者,被称为资本家;运营资产者,被称为企业家。人们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因为很多企业家或资本家身兼两种角色。如果从商务模式的角度考察,两者赚钱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资本家主要是靠钱来赚钱,而企业家主要是用资源来赚钱。资本运营离开了这两者的交易就无从谈起。你可以只当资本家,把钱存进银行吃利息,或者把钱交给投资基金获取分红,只靠钱赚钱;你也可以只做企业家,像传统的农场主、手工业者或当今的“知本家”,只用资源、经验和知识赚钱,完全靠经营利润滚动发展。如果这两类人的运行轨迹像平行线一样永不相交,资本运营便无从谈起。
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如果我们把企业的资本运营比做一座大厦,那么投资和融资就是资金进出的两道大门。资金从投资之门进入,从融资之门退出。要想使资本运营保持活力,这两道资金吞吐的大门缺一不可。有些投资者或许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有资金,只需找到投资之门就行了,没有必要知道融资之门在哪儿。当然,如果你只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企业家,这种想法无可非议。可是,如果你想把你的企业做大,或者想使你的钱连续不断地滚动增值,没有融资之门,你的资金链条又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运转呢?例如,你用手里的钱买了股票,这叫做投资,因为你用资金置换了资产(以股票为代价券),即使股票价格涨了一倍,你仍旧没有赚到钱,那只不过是个画饼充饥的数字游戏,因为股价还会落下来。那么你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赚到钱呢?就是把手中的股票换回人民币的时候,也就是找到下一位投资者把资产换回资本,这叫做融资,因此你实际上不是在投资的环节赚钱,而是在融资的环节赚钱。
在资金的运动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幕不是进入之时,而恰恰在资金增值后退出之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惊险的一跳”。若你的资金只有进入之门没有退出之门,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失败的资本家:狗熊掰棒子,买了一大堆资产,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结果必将被活活“噎死”。如果你的资金只有退出之门而没有进入之门,只能说明你是个破落的企业家,崽卖爷田吃老本,最终免不了倾家荡产。
有一次在给清华EMBA的学员讲课时,我把资本运营比做一座知识的殿堂,并告诉学员,有两个门可以进入这座迷宫,一个门是投资,另一个门是融资。学员问我,从这两个门走进去有什么不同。我说结果没什么不同,无论你从哪个门进入这个殿堂,学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最终殊途同归。如果要说不同之处可能在于进入的感受,从投资之门进入,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深;从融资之门进入,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浅。
为什么呢?涉入资本运营的投资者并不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大款,他们中间用自己的钱去投资的人只是少数,而大部分人都是替别人管钱的人,例如银行家、基金经理、信托投资公司总裁等。这些人手中支配的巨额资金都是别人的钱,有些甚至来自千家万户的普通百姓。他们只有把投资这门学问描述得难上加难,才能让大部分人知难而退,最后甘心情愿地把钱掏出来交给他们这些专家去打理。难怪MBA的教科书中最难的一门就是投资学,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量模型、公式公理、表矩阵、坐标曲线,不把人绕懵了绝不罢休。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这种现象就是寻租行为。
融资者大多都是企业家,他们需要别人掏出钱来交给他们使用。但是,没有任何投资者会稀里糊涂地把钱扔进一个他完全搞不懂的项目,去玩一个他完全搞不明白的游戏。为了获得资金,无论他们的项目和商务模式多么复杂,都必须把故事说得浅显易懂,让普通人都听得明白。要知道,投资者并非个个都是专家,即使是专家也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通才。不让他们听明白,他们怎么会掏钱出来交给你用?
我笑着问学员,他们愿意从哪个门进入这座殿堂?大部分学员都说,愿意从融资之门进入。我理解他们,毕竟人都喜欢走捷径,既然有简单的途径,何必要自选复杂呢?况且他们中间大部分人都是企业家,对融资的渴望远远大于投资意愿。然而,只有一个学员站起来说:他愿意从投资之门进入,从融资之门出来。我当即给他的回答打了100分。这正是我期待的回答:深入浅出。
在后面的章节中,就让我们开始一个深入浅出、殊途同归的旅程。也许我们一会儿会涉入投资的领域,一会儿又转到融资的领域。希望读者不要被这种跳跃式的思维绕昏了头脑,投资和融资无非是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而已。不过,有一点我可以保证,读懂这本书,无需很高的学历,初中毕业足已,即使读文字不理解,那至少看也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