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托收益为何拉不开差距
信托收益是对信托产品综合打分后的一种定价,和产品期限、风险等综合因素有关,但市场上信托收益又有个显著特点——同类信托收益拉不开差距,市场效率低下。
1、信托收益和期限、风险相关
从大类上看,信托收益率可以说是在不同期限下,对信托风险的一种补偿。
信托收益率和期限相关,运行中的期限为1年、1.5年、2年、2.5年、3年、4年、5年的信托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是7.95%、9.04%、9.11%、9.60%、8.78%、8.85%、8.79%,在1年~2.5年区间内,收益是随期限增加而增加的。1年~2.5年、3年~5年两档之间的落差或由中短期的资金紧张及项目质量引起(高质量项目更有资本发出长期产品)。
信托期限以2年期为主,以2年期信托为例,其大类收益率又和整体的风险水平相关。按大类分,股权投资类2年期信托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是9.36%,在子类中为最高;其次是贷款类9.34%、权益投资类9.04%、组合投资类8.81%、证券投资类7.69%、信贷资产受让类4.50%。这基本是风险水平匹配——股权类风险最高、信贷资产受让类风险最低。
2、信托收益拉不开差距解析
信托经常被人们视为影子银行、认为走的是市场化利率,我们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如果它是市场化的产物,相信会类比民间信贷的特征,即给不同风险等级做出不同定价,利息差别会非常惊人。但信托个别产品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比如2年期权益类基础设施信托(以政信信托为主),收益率落于6.2%~10.8%之间,实际上大半落于8%~10%之间。曾有真实案例,财政收入20亿元和100亿元的地方政府,担保的政信合作信托收益率几乎相同。
3、真的有“刚性兑付”吗
在刚性兑付神话终结之后,投资者可能会面临信托“保息不保本”的尴尬。传统理财产品都是本金为先,先保本金,但信托一旦发生风险,可能是本金无归,投资者手中仅余阶段性兑付的利息——此即“保息不保本”说法的由来。比如目前陷入经营困难的超日太阳
,背负着多份信托,但距离到期尚有时日,目前暂时将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利息支付“糊弄”了过去,但投资者本金有虞。本金、利息偿付次序的颠倒,向投资者昭示信托筛选的重要,一旦看走眼,可能血本无归。
4、“股”和“债”的区别
从大类上分,信托可分为融资类和投资类两类。融资类信托,即真实地存在债务债权关系,应在企业破产时在法律意义上优于股权提前得到偿付。而投资类信托,虽然很多也有预期收益率,甚至通过回购等使预期收益率得到保证,但由于不存在债务债权关系,事实上是介于股权和债权之间的夹层融资。简单地说,融资类信托是“债”,是债就必须优选偿还(相对股而言);投资类信托,是“股”或者“假股真债”,清偿顺序劣后于债。
虽然从法律角度有这么一个股权类信托、债权类信托的划分,但实际上风险区别并不大。如果融资人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一类信托都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即便是优先清偿的“债”。所以,融资类信托法律上“优先兑付”,但并不意味低风险、高收益,决定风险大小的最终还是融资方的资质、资产质量和项目的具体风控措施。
⑵ 为什么信托收益会下降到6%请高人指点
因为连续的降息降准抄导致了社会融资成本的急剧下降。
对于企业融资方而言,信托公司只是融资的渠道之一,如果信托公司的仍然维持高昂的借贷成本,将会面临大量的客户流失。
因此信托融资成本降低前转到投资者就是信托产品的收益在下降。
⑶ 基础产业信托收益大幅下行的原因是什么
融资方融资渠复道变多了。这是主要原制因。
基础利率下行。需要钱的企业能够借到更低利息的 钱来用。就不会再找信托公司借那么高成本的资金了。
好的资产现在资金方都想要。毕竟好的底层资产安全性更高。既然那么多资金想要好资产。好的资产自然有议价的权利。选择利息低的(这一点体现了信托产品的安全级别高)
⑷ 关于信托产品最终发放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案例
应该没有,即便有,你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案例,肯定隐藏在历史的最深处。
一旦这样的情况可能出现,信托公司即便自己垫付,也会兑现其承诺的预期收益。因为这是信托公司生存的根本,丧失一次信任,基本就不用干了。信托业竞争很厉害,但牌照也是垄断资源,而且后台都是国家,所以失信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⑸ 最近信托产品的收益好像在下滑,现在还买信托好么
信托收益的下滑是由于利率的下调造成的,并非只有信托一家这样,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在普遍下调,从信托的天然风险隔离机制和刚性兑付的行业规则来说,大额资金的首选还是信托。
⑹ 信托的收益是多少风险大吗
信托公司抄拥有一套袭严密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对每一个信托计划均设计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案,使信托投资的风险降为最低。但是,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并不保本保息。投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等。
(1) 信用风险: 融资方可能出现经营问题,到期不能按时还款付息。信托公司通过抵押、质押、担保、强制公证等,尽可能保障投资者收益。
(2)流动性风险:大多数固定收益产品在开放期前不得赎回,即使能提前支取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如手续费等。
(3) 利率风险:固定收益信托预期收益已在发行时确立固定,除信托合同另有规定外,不会随利率改变而改变;当处于加息周期时,固定收益信托的相对超额收益随着无风险收益率提高而降低。
⑺ 最近信托收益下降的厉害,请问各位业内是什
目前国内股票、信托、基金市场都比较低迷,银保监会明确现在的理财产品版不能保本保息,信托也是权要投资出去才能产生收益的,目前实体、金融业都不太适宜投资,所以收益才不断地降低。
作为金融的三家马车之一的保险,是目前最稳定的资产配置方向,而且保险资产是目前唯一合同确定收益、免税、规避债务风险、实现企业与家庭资产的隔离、指定传承等功能的金融工具,目前的新型增额终身寿险是以3.5%的复利增值,可以作为资产保值增值、子女教育金、创业金、婚嫁金、养老金、财富指定传承等功能使用,资金领取非常的灵活自主!
⑻ 为什么信托产品收益底
同比资管契约型是低点,监管单位不一样,安全系数还是要比其他的产品要高些。但今年的信托收益不低了。目前来看还是可以的.
⑼ 信托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原因是什么
2016年度信托项目年化综合收益率更加符合当前理财产品市场的主流趋势,是版因为利率的市场权化对信托产品收益率形成“熨平”效应,可以有效改变信托产品预期收益长期居高不下的困境。
长期以来,信托产品收益率一直在理财市场上一枝独秀,远远高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低风险、高收益”有悖规律的产品定位一直成为信托业难以化解的“痛”。而近期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社会融资成本普遍下降,加之一些优质项目也必然选择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这两方面的因素为信托产品趁势大幅调低产品预期收益率、随行就市、回归供需规律常态,进而“熨平”资金成本、释放投资压力、化解兑付风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2016年度信托项目年化综合收益率的实际走势也充分印证了这一必然趋势。
⑽ 信托理财产品收益如何,据说越来越低
2016年共有773家上市公司购买8873款理财产品,合计金额高达7666.71亿元,理财产品种类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投资公司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理财产品。
但这7666亿元的市场并非信托能参与的全部。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对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投资产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二是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
对于证监会要求提供保本承诺的要求,集合信托产品显然无法满足。
据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多考虑满足监管的保本需求,资金一般会投向银行间市场信用等级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债券或货币市场工具,比如债券回购、拆解、存放同业、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等低风险资产。正因为交易所对募集资金的监管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大多投向收益较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而小额自有资金则可以选择高收益的信托或其他类型的产品。
自有资金投资可观
即使如此,上市公司自有资金可投资的数目亦十分可观。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中,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分别为58%、42%。也就是说2016年仅上市公司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金额就高达三千多亿元,而投资信托产品的金额仅占自由资金理财投资额的3.6%,待开拓空间仍十分广阔。
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同时,购买理财产品也有利于增加公司收益。并且,该负责人表示,公司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具有严格的风控标准,将对理财产品发行公司实力、资金安全性、是否承诺保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面对记者“是否会考虑购买收益更高的信托产品”的问题,该负责人则不置可否。
而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收益率大多维持在2%-3%之间,甚至有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低于2%。这样虽确保资金相对安全,但难与信托产品平均5%-8%的预期收益相提并论。事实上,面对银行理财越来越低的年化收益率,有董秘称,更多的上市公司愿意通过其他渠道,选择高回报、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从目前的情况看,信托公司对待上市公司这样的优质客户,尚需继续努力深挖资源。但如何服务这类优质客户,是横亘在信托公司面前的重要问题。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会定期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优质机构客户进行日常维护,了解投资需求并及时提供相应产品,但尚无其他积极措施。
上市公司仍有信托“粉丝”
但尽管信托在委托理财的比重中占比较小,但不妨碍有一批上市公司的信托“粉丝”存在。
数据显示,去年共有27家上市公司用信托理财。最爱信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当属兆驰股份(2.43 +1.25%,买入)无疑。2016年,兆驰股份共斥资14.65亿元,购买信托产品30余次。紧随其后的是西部矿业(6.19 +1.31%,买入),该公司旗下子公司在2016年购买了信托产品11次,共计12.9亿元。
不过记者发现,推动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一大因素,为其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这样双方的信息沟通比较通畅,可以使上市公司减少因信托掌握不足而导致的风险。”有业内人士称。在上述上市公司购买的104款信托产品中,有19笔交易为关联交易,合计金额为16.66亿元。如扬农化工(56.22 -0.37%,买入),去年曾从关联方外贸信托,6次购买信托产品,合计超过4亿元。
中融信托是上市公司最青睐的信托产品发行方。去年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分14次认购中融信托的信托产品,合计金额达到10.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