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大放贷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截至7月末,我行各项贷款余额44.46亿元(含贴现7.77亿元),比年初增加4.41亿元,增长11.02%,市场份额保持在全市金融机构前三位。
——一般贷款投放创新高。截至7月末,我行累计发放一般贷款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亿元;一般贷款余额36.7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完成央行合意贷款增量全年计划指标额度的99%,较计划进度多投放1.02亿元。
——加大票据融资力度。截至7月末,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7亿元,累计贴现3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元;承兑汇票余额3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亿元,票据业务保持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第一;同时,为支持区域内实体经济,严格执行央行信贷调控政策,我行不断加大票据的转出力度,腾出信贷规模,累计转贴现卖出22.3亿元。
——调整信贷期限结构,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主动调整短期、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截至7月末,我行短期贷款余额25.55亿元,占比57.47%,比年初增加6.38亿元,中长期贷款11.14亿元,占比25.06%,比年初减少1.43亿元。
——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两化互动”和“五个自贡建设”,力促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富顺晨光工业园区、荣县郝家坝工业园区、沿滩工业园区、自流井工业集中区、贡井工业集中区、大安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截至7月末,累计向省、市重点项目授信6.22亿元,涉及机械、化工、商贸、城市基础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卫生、教育、旅游等18个项目,向园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25亿元。
——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截至7月末,我行新增90户小微型企业贷款客户,小微企业授信户数(含个人经营性贷款)1621户,较年初增加278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贴现)246844.36万元,占全部贷款的55.52%,较年初增加63841.26万元,增长34.89%,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3.87个百分点,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含贴现)增速不低于全部各项贷款增速。截至7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10770.5万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4.91%。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1570万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5015.5万元,涉农不良贷款余额220.5万元,不良率0.2%。近年来我行涉农贷款逐年递增,执行力强,效果良好。
B. 新增贷款投放率怎么计算
贷款投放率是一个比例概念:即一年当中第一、二、三、四季度投放的贷款额内占全年贷款发放额容的比例,以此来考察银行发放贷款的集中度。比如说,2011年一个银行总共放款100亿元,第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发放贷款30、30、20、20亿元,那么这四个季度的贷款投放率分别为30%、30%、20%、20%。我们可以看出,贷款在上半年投放较多。
以前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通常会占全年贷款额度的40%,上半年会放出去80%,第三季度末会基本上用完贷款额度,第四季度往往就为第二年储备贷款项目。2011年以来,监管部门缩短了考核周期,由此前的按季考核缩短为按月考核甚至是按周考核。因此,银行业新增贷款基本按照全年4个季度3:3:2:2,季度3个月4:3:3的节奏,即季度新增贷款投放比例不超过3成,月度比例不过4成。
C. 银监会要求支农贷款投放三个不低于是什么
银监会要求支农贷款投放“三个不低于”是指:
① 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
② 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③ 涉农贷款占比不低于上年的目标。
注:原来为“两个不低于”,③是新增加的。
D.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农信社流动性问题会有哪些变化
编者按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市场货币供应量增速提高,各项信贷指标全面回升,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初步显现。但在部分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仍然不足,金融服务缺位,县域中小企业仍处于金融支持的“真空地带”,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的制约因素应予关注。本期话题由此展开。
加强对贷款需求
的结构性变化把握
主持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措施,农信社也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保证农村的流动性。但当前仍有部分基层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较为缓慢,贷款“投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基层农信社贷款投放难在哪些方面?
程中良:据我们了解,主要问题是对贷款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把握不够,信贷载体难寻觅。在“三农”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信社贷款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传统的种养业需求不足。由于农业税取消以及国家各项惠农补贴的到位,传统种植业简单再生产的投入已基本无信贷需求;传统养殖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资金积累已基本完成,且规模扩张有限,新增贷款需求不足。二是相当部分农户苦于没有很好的调整项目,外出务工居多,自身创业的热情不高,贷款需求不旺。三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剧,贷款需求相应疲软。同时,当前农村信贷市场又呈现出规模种养业需求、产业项目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增加的趋势,而农信社对此有针对性的信贷营销和灵活地贷款品种运用还不够,从而显得信贷载体难寻觅。
对同业竞争的准备和应对不够,黄金客户难留住。基层农信社一是对趋同的信贷产品研究和应对不够。如农业银行惠农卡业务,以相对便利的手续、较低的利率抢占了部分小额农贷市场。二是对同业挖走客户的行为应对不够。三是对潜在的优质客户主动介入不够。农信社对信贷市场竞争缺乏积极的准备,没有细分信贷市场,对潜在的客户进行开发和推介业务不够,贷款营销意识不强。
对利率的市场化变化反应不够,竞争能力难体现。人民银行给予了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基层农信社出于经营效益的考虑,利率调整不灵活,借款户感到贷款成本依然较高。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灵活确定贷款利率
主持人:对解决农信社贷款“投放难”的问题有哪些对策及建议?
程中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农信社为增强竞争力,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确定贷款利率。一是对优质公司类客户,可实行竞争性利率,即可比照同业贷款利率执行。二是对现有的老客户,可实行维护性利率,即与客户协商确定贷款利率。三是对新增贷款业务,可实行营销性利率,贷款利率随行就市,根据市场情况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要注意利率标准的确定与贷款风险权数反比例挂钩,增强贷款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坚守核心资料底线,适当简化信贷手续。当前,农信社在贷款手续的设计上基本是以内部需要和方便管理为出发点,尽量增强安全系数,但从客户角度出发的意识不够,无形中为客户申请贷款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和不便。因此,有必要在确定贷款核心资料的基础上,简化信贷手续,提高办贷效率。
加强信贷培训,建立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信贷人员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熟练选用并推荐相关的信贷品种,满足不同客户的贷款需求。二是建立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通过信贷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包点干部的政策宣传,及时传导信贷政策,解难释疑。三是信贷主管部门要加强服务,指导基层农信社正确上报资料,实现审批效率和质量的统一。
加强规范引导,解决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一是加强与贷款担保公司的合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二是引导农产品专业户建立联保小组,促进同业合作社加快建设步伐,积极拓展以基金为纽带的联保贷款业务。三是加大对潜在客户的授信力度。对辖内公司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公职人员、居民等开展拉网式调查,对符合要求的进行授信,为不能提供有效担保抵押的客户贷款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综合服务,提升支农服务水平。一是农信社要发挥“挎包银行”优势,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开展送技术、送信息的活动,支持示范户发展,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二是积极探索“公司+农户+信用社”等信贷模式,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强化信贷部门的业务创新职能,做好市场研究,搞好产品开发,对已成熟的信贷品种积极推广运用。征征信体系建设滞后
信贷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主持人:目前,在一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信贷投入仍然不足,金融服务缺位,基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其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
贾风伟: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现已初步建成了全国联网、覆盖广泛、功能强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也已经起步。但在不发达县域,真正纳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数量有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也多流于形式,系统信息难以成为商业银行放贷的有效参考。征信体系建设的滞后使信贷政策的落实受到影响。二是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弱化。目前,在不发达县域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除去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外,就是对各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缺乏量化和硬性限制,约束力不强,基层央行传导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弱化。
商业银行谨慎信贷原则与现行货币政策不协调。一是信贷考核制度有待完善。现阶段商业银行对新增贷款质量的考核多数采取“双百”(即100%正常、100%收息率)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客户经理的贷款营销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信贷投入受到影响。二是信贷授权制度有待完善。当前,基层行信贷投入过于集中在风险相对较低的个人消费信贷、个人住房贷款等少数非农业、非生产项目上。
中小企业自身问题制约货币政策的落实。一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不发达县域中小企业产品多是对市场热销产品的简单模仿,产品能耗、成本高,质量低,难以形成持久的发展优势。二是管理水平低。多数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建立财务制度;内控制度缺失,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银行采集数据难,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强,贷款风险大。三是信用信息不明又缺乏担保。不发达县域中小企业资质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信用观念差,银行贷前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贷款成本大,同时,多数企业抵押资源匮乏,保证资源不足,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银行又不能单凭其信用放贷,现行货币政策难落实。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完善信贷考核办法
主持人:应如何加大不发达县域货币政策执行力度,以有效增加信贷投放?
贾风伟:人民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第一关,一是要大力推进征信体系建设。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切实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征信系统真正做成企业的“信用名片”,逐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要强化“窗口指导”。要通过深入分析各个阶段的信贷投放量、投向及新业务的发展情况等,找出县域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及时纠正金融机构工作中的偏差。加强贷款投向引导,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信贷政策指引,使商业银行努力适应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经济发展战略,增强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心。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一是要完善信贷管理考核办法。要科学制定贷款发放、清收考核办法,建立与风险相匹配的信贷正向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充分发挥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信贷业务。二是要创新信贷产品。要根据不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围绕抵、质押贷款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在积极推广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存货、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扩大授信范围。三是要完善评级标准。要针对不发达县域中小企业高成长性和低资产负债率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信用等级评级标准,以合理反映其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发放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中小企业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环,一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自身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有品牌,走“专、精、新”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相应作用,如引导、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等。
E. 经济下行贷款投放不足,应对措施
经济运行的轨迹如同抛物线,有高潮也有谷底。在经济下行贷款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的选择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压缩战线,守住高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3-5年新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
F. 加大实体贷款投放措施
有什么抄情况也别去找高利贷啊,尤其是网上的各种这个贷 那个借的,大部分是诈骗信息的,,别的基本都是高利贷的玩意的,你上去了就算是被坑了
网上的各种帮你办手续贷款 办卡 提额 什么的,统统的都是虚假的,诈骗的
不要想着借钱过日子,那不是生活方式的,
最大的问题是,你后面用什么还,平时连花的都没的花的,后面用什么还,还有利息呢
你要是不信可以去找他们,记得把你的经历回复在这个问题下面,
没钱的想过有钱的日子, 就是有钱了你也不知道怎么花的
用借款还借款,呵呵,都没钱还利息,还不是越借越多
另外说一句,这个贷款,是人死债不烂的, 就是人死了,也要你父母 家人给你还的
还不起进了牢,出来你还是要还的
G. 人行哪些措施可以促进银行投放贷款
不可以。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证货币币值的稳定,中国版人民银行如果对政府发权放贷款,政府除了财政税收外,是没有其他收入的,政府不能通过增加税收来归还银行贷款,只能用政府权力压制银行用超发货币来对冲贷款,这会引起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为了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所以,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向政府、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