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欧洲的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
欧洲的英国主要工业城市有:
1、伯明翰(Birmingham)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国际化城市,人口与面积均仅次于伦敦,地处英格兰中心、在伦敦至利物浦的铁路干线上,交通四通发达。大伯明翰地区是拥有欧洲最年轻人口的地区,已经连续三年被全球美世生活指数排名为英国最佳生活质量城市,拥有世界级公司、研发中心、世界知名大学和创新企业家,是一个拥有超过1900个国际公司的充满活力的繁荣商业地区。
为全英主要制造业中心之一。工业部门繁多,以重工业为主。世界最大的金属加工地区,有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铜、锌、黄铜、铝、镍),机床、仪表、车厢、自行车、飞机、化学、军工等工业也很重要。汽车工业规模很大,有“英国底特律”之称。伯明翰是全世界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区。 英国25%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在伯明翰区域制造的,目前经济正向第三产业转移,金融业和旅游也发展相当迅速。伯明翰是现代冶金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创始地,同时也是全国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运河网的交汇点。
2、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电子、电缆、玻璃和食品等工业也重要。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又建立一系列相关工业与服务业。重要的运输枢纽,航空港。
3、格拉斯哥(Glasgow),人口60万,是苏格兰最大城市,英国第三大城市。位于中苏格兰西部的克莱德河(R. Clyde)河口。行政上,格拉斯哥属于格拉斯哥市(City of Glasgow)的管辖范围,是苏格兰32个一级行政区(称为统一管理区)底下的一个,长年以来一直是英国工党的执政领域。大格拉斯哥地区拥有人口230万,占苏格兰总人口的41%。格拉斯哥的制造业曾是该城市的中心产业,克莱德河畔的造船业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格拉斯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众多苏格兰企业总部设于此。
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英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萎缩,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态势。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和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产品,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⑵ 急问,格拉斯哥和卡迪夫的media management怎么选
我在卡迪夫商学院,但是我知道卡迪夫传媒专业很强,之前也听说谢大传媒不错,还有拉夫堡跟东英吉利亚也是,这几个学校具体排名你可以参照最新的泰晤士新闻传媒专业排名来看。
既然你已经确定想要学一些实际的东西而不是单纯的拿个文凭,在选校上面,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1.只看专业排名,最好的例子就是物流专业,众所周知,卡迪夫物流专业很有名,但是你知道排UK第一位的物流专业是哪个学校吗?cranfield,你在综合排名前50上绝对是看不到的,但是排第一绝对是有原因的,仔细去查资料就会发现,这个学校是在UK第一大港口附近,课程设置拥有最好的实践经验,其次有几个专门研究物流方面的教授。
2.所以从上面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来,除了专业排名还要看教授,这个学校有没有诺贝尔奖教授上课,或者别的有过任何强大学术背景名气的教授教课。
3.看学校课程设置,比较不同学校间的课程设置,你就会马上了解到不同学校专业的侧重面,到底是偏学术,还是偏理论,如果你看了课程设置以后任然没有一个大致概念,我不得不说你对你要学的那个专业了解不够深,也不够充分。至于你说的有没有用,如果是说对于找工作帮助,那任何一个专业不可能有保证,如果你是说学习的内容是不是实用,那要看你未来想通过这个课程干嘛,如果是做媒体人,那你要看你未来具体想干什么,然后就选与未来工作接近的课程,比如学金融,金融分好多不同方向,有人可能想作分析师,那就是股票证券那一块,有人可能喜欢accouting,那就是ACCA那种,也有人可能喜欢BANKING,那就是投行,但是总的来说都叫金融。
4.不要迷信排名,在我结合自身情况还有对UK各个层次大学不完全信息调查之下,我可以很付责任的告诉你,排名就是垃圾,当然前10名校的确是比较严格的,之后的学校都是差不多,没有本质区别。这有很多原因,主要就是UK把教育当产业来做,目的是赚钱,这已经很明的事实,这个宗旨注定UK的教育质量很糟糕,之所以UK名校在世界大学排名如此靠前那是因为本国学生学术研究成果,与国际学生买有半点关系。
5.既然你想要一些实践经验,你可以看下有没有co-operation course,毕业带实习那种。
个人觉得,你还没有理清思路,这个思路包括,你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你通过这个专业想得到什么,你未来十年内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很常规,只要是Interview都会问到,但是却是很重要,往往很多人把这几个问题答案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心里其实完全没有任何自己真实想法,所以如果你真的把思路理清楚了,选校相当简单,你知道你想要什么,于是去找,当然就能很轻易的找到与你想要的接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东西了。
⑶ 格拉斯哥大学金融类专业怎么选
想做股票经纪人的话, 可以考虑的专业有:金融、 会计、经济等等,要看具体专业的课回程设置,需要了解答的内容包括投资、投资管理,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管理等等。格拉斯哥的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专业比较不错,推荐给你。建议参考格拉斯哥大学院校库申请信息:http://school.liuxue315.e.cn/school/school/schoolindex/27
⑷ 想到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将来想在金融界工作,选什么专业比较好
格拉斯哥大学来的金融类专业在大源学指南大全2014(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14)的金融类专业排名中位列第6。
想做股票经纪人(stock broker)的话, 可以考虑的专业有:金融(finance)、
会计(accounting)、经济(economics)等等,要看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
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投资( investments)、投资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市场和机构(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等等。
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年制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MSc International Banking & Finance)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建议你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多方考虑,不要局限自己,因为很多相关专业是有互通性的。
⑸ 关于凯尔特人与格拉斯哥流浪者
凯尔特人球迷都是天主教徒,流浪者球迷都是新教徒,不过两个俱乐部球员的宗教背景未必如此泾渭分明。凯尔特人用过不少新教徒球员,例如著名的“孔雀”伯尔蒂·匹克科。然而流浪者绝非如此。
格拉斯哥曾经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庞客”(punk)乐队,写过一首名叫《为什么流浪者从来不用天主教徒球员》的歌,流浪者俱乐部的回答相当诚恳:“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不能背弃的。”
尼克·皮尔对约翰斯顿有着清晰的记忆。皮尔本人是目前流浪者俱乐部负责市场开发的董事经理——一个世袭的流浪者董事局尊贵席位。
也许因为他只有37岁,也许因为他在美国念的是商科博士学位,所以尼克并不完全认同“老字号”球迷之间的对抗和他们各自的强烈宗教倾向有关这一说法,一些球迷怪异的举动更让他难以理解。
“我记得当时很多球迷有这样一种态度,”尼克回忆道,“假设约翰斯顿在比赛中进球了,流浪者1比0领先,很多球迷会认为这个进球不算,比赛仍然是0比0。为了是否在主场比赛为约翰斯顿加油,差不多每场比赛都会有人为此打斗。奇怪的是,如果主队球迷不嘘他,约翰斯顿的表现就会更糟糕。”约翰斯顿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流浪者”。
约翰斯顿前脚刚走,另一个流浪者球员又被卷入到宗教猜疑之中:前锋马克·海特利。海特利是在英格兰成名已久的大前锋,先后效力过AC米兰和旺热执教的摩纳哥,因为在摩纳哥受了重伤而休整了两个赛季才加盟流浪者的。当时格拉斯哥坊间许多传言都说他实际上是个天主教徒。于是在流浪者比赛时,许多球迷会欢呼:“前进,女王的十大勇士!”——他们不用“十一大勇士!”,因为他们还在排斥或者猜疑海特利的宗教背景。同时从这句口号里,还能看出两个宗教派别的政治立场的区别:新教徒的历史背景大多是苏格兰人本地人,他们认同自己的“不列颠人”(British)身份,效忠女王、效忠大英帝国;天主教徒多半是从爱尔兰和南欧地区移民而来的人,他们只忠于罗马教宗,对于国家和女王概念模糊,甚至会在和新教徒敌对关系加剧的情况下,出现反女王、反英国的情绪。
此前流浪者著名球星特拉沃·弗朗西斯被猜疑过,因为有传言说弗朗西斯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天主教学校,马克·法尔考也得不到球迷信任,他自称是一个新教徒,可他有一种怪异的在胸前划十字的天主教徒式的习惯。英格兰国家队在1990年世界杯上的著名后卫——“屠夫”特里·布彻效力流浪者时也被人猜疑,最后布彻召开了一个著名的新闻发布会,当众澄清事实,表明自己不是一个天主教徒。
海特利的际遇,比较约翰斯顿还是好一点,至少没人能肯定他是个天主教徒,不过只要海特利在比赛中把握不住得分机会,就会有人说:“哼,他毕竟是一个芬尼亚人!”(Fenian,芬尼亚组织是十九世纪中叶著名的爱尔兰反英统治组织,爱尔兰是一个传统的罗马天主教国家)。假设海特利连续3到4场比赛进不了球,会有很多流浪者球迷认为“这是天主教徒的本性在作怪”。所有这些关于海特利的天主教背景猜测,只是因为有人“认为”海特利的妻子是一个天主教徒。
一个名叫马科斯·韦伯的德国社会学家曾经仔细地观察过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习性与社会规范的区别,他发现在格拉斯哥,一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区里,新教徒往往会更富有。在爱丁堡和其他英格兰城市里,例如利物浦,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社区里也会有这种现象,只是流浪者球迷如今都在强调他们和凯尔特人球迷一样贫穷。
从俱乐部的经济状况来看,流浪者一直是个富有的俱乐部,市场经营和商业运作也要更出色,凯尔特人则一直不如对手有钱,在所有的“老字号”比赛中,都能听到流浪者球迷在高唱《你们这帮穷光蛋》的歌曲。
凯尔特人俱乐部由凯利和怀特两大家族操控,他们的俱乐部经营方针更加宽松随意,赚的钱自然不如流浪者,所以流浪者商务董事尼克·皮尔会用一种半调侃的口吻说道:“我个人认为,从商业拓展上看,凯尔特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在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另一个名叫科林·格拉斯的流浪者球迷,现定居美国,他对流浪者的宗教色彩也感到不可理解。“我成为流浪者球迷,并不是因为宗教原因,”格拉斯说,“我只是喜欢流浪者球衣的颜色,自然而然地拥戴流浪者。可是流浪者在媒体的炒作中,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宗教俱乐部。你知道当约翰斯顿加盟流浪者时的那些故事吗?据苏格兰的报纸报道,有几千名流浪者球迷退还了俱乐部季票,其实我当时就住在Ibrox球场旁边,我知道真实的情况,真正把季票退还给俱乐部的只有一张!”
从苏格兰社会传统和足球历史看来,流浪者始终是个强势俱乐部;在苏格兰,尤其是西苏格兰这个地区,媒体对凯尔特人的偏见是存在的。正如北爱尔兰,天主教就是一种被歧视的宗教。
“可是天主教徒时时不忘他们被歧视,”尼克·皮尔对我说,口气里很有些愤愤不平的意味,“我承认在这个社会里有对天主教的歧视,不过苏格兰媒体的歧视程度并不高,在苏格兰地区的就业问题上,天主教徒的确要吃一些亏,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不断强调自己是弱势群体,总在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表现在一场足球比赛上,裁判的判罚即便完全公正,只要判罚结果是对他们不利,凯尔特人球迷们就会闹个不停。我相信你每个周日走进一个天主教教堂,牧师都在教唆他的教徒反抗社会歧视。一种曾经的社会现象,如果长时间内被不断重复强调,结果只可能是现实情况被夸大,带来的只能是畸形的后果。”
至少在就业这一点上,天主教徒在格拉斯哥的日子并不顺意。格拉斯哥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共济会教徒(新教教派)的操作手势随处可见,却看不出什么天主教徒经纪人的存在。格拉斯哥的警察总署也完全是新教徒的天下,即便在2001年的格拉斯哥警署高层会议上,还能流传出这样的笑话——据《每日镜报》报道,当时的格拉斯哥高级督察巴里·弗格森说:“我总共提拔过两个天主教徒巡警,后来发现他们当中有一个并不坏!”
如果一个名叫帕特里克·奥利莱(Patrick O’leary)的人要想在格拉斯哥谋得一份白领阶层的差事,他遭遇的磨难肯定比其他人多得多,因为“帕特里克·奥利莱”这是一个标准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姓名。前利兹联队著名少帅、现阿斯顿维拉主教练奥利莱就来自爱尔兰,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天主教徒。诸如布里奇特·特雷萨(Bridget Teresa)这种名字,也因为天主教意味太浓,而必然会在格拉斯哥招致新教徒白眼。
即便两种宗教背景的人说的都是格拉斯哥口音的苏格兰英语,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说话发音上都有区别。例如“楼梯”
⑹ 格拉斯哥大学的Man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e专业怎么样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位于苏格兰重要城市格拉斯哥,是英语国家第四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51年。
格拉斯哥大学的历史仅次于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同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该校是英国重要大学之一,在教学与研究方面都颇有建树,也是著名的“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高校联盟成员之一。
格拉斯哥大学在权威教育研究机构QS的2012/2013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上位列第54名,在全英国排名第9。
英国大学的金融专业获得很多中国学生的青睐,每年有很多人投身这个行业。
格拉斯哥大学的金融类专业在大学指南大全2014(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14)的金融类专业排名中位列第6。
想做股票经纪人(stock broker)的话, 可以考虑的专业有:金融(finance)、 会计(accounting)、经济(economics)等等,要看具体专业的课程设置。
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投资( investments)、投资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金融市场和机构(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等等。
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年制国际银行与金融硕士课程(MSc International Banking &Finance)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
建议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多方考虑,不要局限自己,因为很多相关专业是有互通性的。
综合以上名校+实用专业+热门+金融 国内就业不成问题,后面就看楼主自己学的怎么样,已经自己的手段了!~
⑺ 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位"钢铁大王"是谁
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区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了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苏格兰。顿时,整个苏格兰沸腾起来了。人们趋之若鹜,纷纷举家西迁,掀起一股空前的“移民潮”。仅在这一年,苏格兰就有近19万人移居美国。他们分乘数十艘船只,远涉重洋,直奔大西洋彼岸。
1848年5月27日,“维斯卡塞特”号轮船驶离英国格拉斯哥港,经过福斯湾,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船上有一个13岁的少年和他的双亲及5岁的弟弟。他们与其他来自苏格兰的穷苦移民一起,挤在阴暗、低矮的客舱里,食物粗劣,空气污浊,备受旅途的煎熬。经过整整50天的颠簸,轮船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
1848年7月15日清晨,这位少年与新移民们一起拥上甲板,迎着朝阳,远眺这片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地,心中充满着憧憬。正是这个13岁少年,在来到美国后的半个世纪里,从一文不名的移民变成了美国的钢铁大王、世界首富,创造了被人们称为“美国梦”的奇迹。他就是美国十大财阀之一的安德鲁·卡内基。
1835年11月25日,安德鲁·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父亲威尔·卡内基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玛琪则以缝鞋为副业。父母虽穷,却为人正直,始终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继承了自豪、自立、自尊光荣传统的家族。
小卡内基的祖父是个性情开朗、机智幽默,而又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小卡内基作为长孙,以祖父的名字——安德鲁·卡内基——命名。他从小就以有这样的祖父为荣,同时也以终生拥有他的名字自豪。他的外祖父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也是个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是当地颇为活跃的政治领袖。或许是祖辈遗传基因的作用,卡内基自小就乐观进取,能言善辩,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
在卡内基出生的第二年,父亲用积攒的钱添置了3台纺织机,并雇佣了几名工人。家中境况有所好转,全家搬进了一幢有小阁楼的平房里。卡内基从小就帮家里做事。由于没有自来水,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挑上一副大水桶,去附近的一口井边排队打水。挑了几担水后,才吃早饭、上学。晚上回来总要帮正忙于缝鞋的母亲穿针引线,同时心里还需默诵着在学校学到的诗和文章。
1843年,卡内基8岁,英国工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了丹弗姆林。这座古老的城镇上出现了第一架蒸汽带动的亚麻织布机。不久,经过改良的蒸汽机就彻底改变了小镇的面貌。丹弗姆林的手工纺织业不堪蒸汽机的冲击,日渐衰颓,纷纷破产。卡内基一家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帮工被解雇,织机被变卖。母亲只有开一间小铺子,以维持生计。然而,致命的打击又接踵而来,那就是1846年的欧洲大饥荒和1847年的英国经济危机。卡内基一家实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写信给早几年移居美国匹兹堡的两位姨妈,表示也要举家前往美国。两位姨妈回信说,眼下正是赴美的良机,就业机会很多,希望他们快去。
卡内基的双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织布机和家具,去美国的旅费还差20英镑。幸亏母亲的一位好友帮忙,借给他们20英镑,一家人才有了足够的旅费,启程前往美国。
卡内基一家在纽约下船后辗转来到匹兹堡,在亲戚家安顿下来。为养家糊口,父亲别无选择,又操起老本行,织起了桌布和餐巾,并且还得自己去沿街叫卖,挨门兜售这些产品。尽管如此,赚的钱远不够一家开销的。母亲只好以缝鞋为副业,经常缝到深更半夜,而卡内基和弟弟汤姆呆在一旁帮忙。就这样,一家人每周只赚5美元,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为了给父母分忧,卡内基进了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周薪只有1美元2角。后来,他又干起了挣钱稍多一点的工作:烧锅炉和在油池里浸纱管。油池里的气味令人作呕,灼热的锅炉使他汗流使背,但卡内基还是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当然,他并不甘心如此潦倒一生,而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
卡内基在白天劳累一天后,晚上还参加夜校学习,课程是复式记帐法会计,每周3次。这段时期他所学的复式会计知识,成了他后来建立巨大的钢铁王国并使之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849年冬天,一天晚上,卡内基上完课回家,得知姨父传来话,匹兹堡市的大卫电报公司需要一个送电报的信差。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一早,卡内基穿上崭新的衣服和皮鞋,与父亲一起来到电报公司门前。他突然停下脚步,对父亲说:“我想一个人单独进去面试,爸爸你就在外面等我吧。”原来,他担心自己与父亲并排面谈时,会显得个子矮小,同时,他也怕父亲讲话不得体,会冲撞了大卫先生,从而失去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他单独一人上到二楼面试。大卫先生打量了一番这个矮个头、高鼻梁的苏格兰少年,问道:“匹兹堡市区的街道,你熟悉吗?”
卡内基语气坚定地回答:“不熟,但我保证在一个星期内熟悉匹兹堡的全部街道。”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个子虽小,但比别人跑得快,这一点请您放心。”
大卫先生满意地笑了:“周薪2.5美元,从现在起就开始上班吧!”
就这样,卡内基谋得这个差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这时,他年仅14岁。
在短短一星期内,身着绿色制服的卡内基实现了面试时许下的诺言,熟悉了匹兹堡的大街小巷。两星期之后,他连郊区路径也了如指掌。他个头小,但腿很勤,很快在公司上下获得一致好评。一年后,他已升为管理信差的负责人。
卡内基每天都提早一小时到达公司,打扫完房间后,他就悄悄跑到电报房学习打电报。他非常珍惜这个秘密学习机会,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收发电报的技术。后来他被提升,成了电报公司里首屈一指的优秀电报员。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交通枢纽,而且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电报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在这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电报、嘀嘀嗒嗒拍电报的生活,卡内基就像进了一所“商业学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网络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因此,卡内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由于卡内基工作勤快,颇得大卫总经理的赏识。一个月末的一天下午,卡内基被单独留了下来。当他跨进总经理办公室时,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工作中有什么疏忽,做错了事。但大卫总经理却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勉,所以从这个月开始给你单独加薪。”卡内基高兴得差点晕倒。他领了13.5美元,比上个月多出2.25美元。对年仅15岁贫苦少年来说,这是笔巨款。
回到家,卡内基只是像往常一样,将11.25美元薪水交给母亲,而将增加的2.25美元暂时留了下来,因为这笔钱对他来说实在太珍贵了。晚上临睡前,他把加薪的秘密告诉了弟弟,7岁的小汤姆也感到吃惊。于是,弟兄俩兴奋地谈起了未来的事业,憧憬着将来要合开一家“卡内基兄弟公司”,赚好多好多的钱,送给母亲一辆闪闪发亮的马车,再也不让她老人家像现在这样缝鞋缝到深更半夜了。他们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入睡。
第二天在餐桌旁,卡内基把2.25美元拿出来交给母亲,并问:“我们在丹弗姆林跟人家借的钱,还差多少?”母亲显得很吃惊:“那20英镑的债,还差一点就够还了。你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当母亲得知这笔钱的来历后,眼里涌出了喜悦的泪水,而坐在一旁的父亲却流露出得意的神色。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将来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的。为寄还好友主动资助的那20英镑,这两年来母亲每天尽量节省生活开支,5角5角地存起来,眼看快凑足200美元还债了;如今儿子又以增收的钱帮助还债,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呀。这一天,全家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喜悦。
卡内基在跑腿送电报之余,很想多读点书来充实自己,可是,苦于家境贫穷,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买书。
幸好有一天他在翻阅报纸时,发现了一条消息:退役的詹姆士·安德森上校愿意将家中所藏400册图书借给好学的青少年们。每逢星期六可以到他家借一本书,一星期后归还,再换借另一本。
于是,欣喜若狂的卡内基找到上校的家,借到了自己心爱的书。从此每到星期六,他都能和一个崭新的知识世界接触了。
后来,上校眼看借书的少年日益增多,决计办一个私人图书馆,他到纽约添购了各种书籍,扩大了自己的书斋,又向市政府借了一间房,成立了一家真正的图书馆。
卡内基从安德森图书馆里借到了许多好书,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只要一天不看书,就觉得心神不宁。安德森使他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卡内基事业成功时,为了报答安德森先生的帮助,在其私人图书馆的原址,盖了大会堂和图书馆,并立碑纪念这位恩人。
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电报技术的卡内基,聘他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当时卡内基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他怀着强烈的上进心走进了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内基平步青云,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卡内基也抓住时机,初试牛刀,参与投资,而且频频得手,慢慢积累得小有资财,为他以后开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1856年,斯考特劝说卡内基买10股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共计600美元。当时,卡内基的全部积蓄不过60美元,但他决心设法凑足这笔钱。他与母亲商量,母亲提出以房屋作抵押来贷款。就这样,卡内基以贷款进行了第一次投资。不久,一张亚当斯公司10美元红利的支票就送到了卡内基的手里。
不久,卡内基又充当“伯乐”,将卧铺车的发明者伍德拉夫引荐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车卧铺车厢制造公司。卡内基通过借贷投资买下该公司1/38的股份。仅200余美元的投资,一年之间分得的股票红利高达5000美元。卡内基又抓到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到1863年,卡内基在股票投资上已成为行家里手。
1865年,卡内基果断地辞掉了铁路公司的职务,开始一门心思地干自己的事业。他创办了匹兹堡铁轨公司、火车头制造厂以及铁桥制造厂,并开办了炼铁厂,开始涉足钢铁企业。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极为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制成铁轨、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致使最终产品的成本很高。卡内基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他决心建立一个面目全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
1872年,卡内基认为在炼钢事业上大干一场的时机业已成熟。首先,从技术上讲,成本低廉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已经发明,他特地亲赴英国考察了发明者贝西默在生产中运用该法的实际情况。其次,美国的钢铁市场十分广阔,供不应求。而铁矿在美国极为丰富,密执安大铁矿已进人大规模开采阶段。再次,就财力而言,卡内基已拥有数十万美元的股票及其它财产,他决定改变四处投资的老法,将资金集中到钢铁事业中来。最后,最令卡内基信心十足的,是他在钢铁公司10余年间所掌握
的管理大企业的本领。于是,到1873年底,他终于与人合伙创办了卡内基一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公司共有资本75万美元。卡内基投资25万美元,是最大的股东。在随后的20多年间,卡内基使自己的财富增加了几十倍。
1881年,卡内基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他终于攀上了自己事业的顶峰,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亨。他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任用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然而,卡内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敬,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事业成功之后,毫不犹豫地将赚得的庞大财富,几乎全部捐献给了社会公益事业。他的后半生,主要致力于慈善事业与世界和平。
卡内基早在33岁的那一年,就在日记上写了下面的一段话:“对金钱执迷的人,是品格卑贱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赚钱的事业,有一天自己也一定会堕落下去。假使将来我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财富,就要把它用在社会福利上面。”
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内基已经功成名就,他踌躇满志,决定心安理得地退休,用自己的巨额财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这一年,他在《财富的福音》一书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挣更多的财富。”于是,他毅然从他那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退,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金融大王摩根。然后,他就开始实施他的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
1901年,即他引退后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万美元为炼钢工人设立了救济和养老基金,以向帮助他取得事业成功的员工们表示感谢。接着,为帮助有志上进而家境贫穷的年轻人,他当年在纽约市捐款建立了68座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设事业持续了16年,他总共捐资1200万美元,兴办图书馆3500座。
第二年,他捐款2500万美元,在华盛顿创立“卡内基协会”,由美国国务卿约翰任会长,主要用来发展科学、文学和美术事业。该协会曾建造一艘“卡内基号”海洋调查船,修正了世界航海图。此外,还在加州山顶上建造威尔逊天文台来观察太空。对这个协会,卡内基在随后的一些年里一再追加资金,累计捐款达73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卡内基在他的第二故乡匹兹堡创办了“卡内基大学”。后来,又在美、英各地捐资创办了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这类用于建造教育设施的捐款,达9000万美元之巨。
在随后的几年中,卡内基又设立了若干项基金。他捐资500万美元,设立“舍己救人者基金”,对在突发事件中为救助他人而牺牲或负伤的英雄及其家属予以奖励或救济。他捐资3900万美元,设立“大学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还设立了“总统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对美国总统或作家的晚年给予资助。此外,他向11个国家提供了“卡内基名人基金”,并以1000万美元设立“卡内基国际和平财团”,专门资助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人们。
1911年,年迈的卡内基夫妇由于10年来一直直接参与捐献工作,身心都深感疲惫,因而,卡内基决定再以仅余的1亿5千万美元设立了“卡内基公司”,让公司人员代理他们的捐献工作。
直至生命结束之前,卡内基都在为社会奉献着他的财富,其捐献总额高达3亿3千多万美元。当然,在他身后,“卡内基公司”及各项卡内基基金依然在实施他的捐献计划,况且这笔巨款还会不断地增加利息,或赚进红利,实际上他在世界上捐献的数额远大于这个数字。
1919年8月11日,84岁的卡内基在美国雷诺克斯市的别墅中因肺炎而谢世。这位出生于苏格兰的伟大人物,从不名一文的移民到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从一个贫穷的少年变成乐善好施的巨富,卡内基这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一样。
⑻ 神奇的格拉斯哥国家
首先格拉斯哥是支球队。。他只不过这支球队叫格拉斯哥流浪者,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要去流浪。下面有些资料,你看看:凯尔特人球迷都是天主教徒,流浪者球迷都是新教徒,不过两个俱乐部球员的宗教背景未必如此泾渭分明。凯尔特人用过不少新教徒球员,例如著名的“孔雀”伯尔蒂·匹克科。然而流浪者绝非如此。
格拉斯哥曾经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庞客”(punk)乐队,写过一首名叫《为什么流浪者从来不用天主教徒球员》的歌,流浪者俱乐部的回答相当诚恳:“我们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不能背弃的。”
尼克·皮尔对约翰斯顿有着清晰的记忆。皮尔本人是目前流浪者俱乐部负责市场开发的董事经理——一个世袭的流浪者董事局尊贵席位。
也许因为他只有37岁,也许因为他在美国念的是商科博士学位,所以尼克并不完全认同“老字号”球迷之间的对抗和他们各自的强烈宗教倾向有关这一说法,一些球迷怪异的举动更让他难以理解。
“我记得当时很多球迷有这样一种态度,”尼克回忆道,“假设约翰斯顿在比赛中进球了,流浪者1比0领先,很多球迷会认为这个进球不算,比赛仍然是0比0。为了是否在主场比赛为约翰斯顿加油,差不多每场比赛都会有人为此打斗。奇怪的是,如果主队球迷不嘘他,约翰斯顿的表现就会更糟糕。”约翰斯顿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流浪者”。
约翰斯顿前脚刚走,另一个流浪者球员又被卷入到宗教猜疑之中:前锋马克·海特利。海特利是在英格兰成名已久的大前锋,先后效力过AC米兰和旺热执教的摩纳哥,因为在摩纳哥受了重伤而休整了两个赛季才加盟流浪者的。当时格拉斯哥坊间许多传言都说他实际上是个天主教徒。于是在流浪者比赛时,许多球迷会欢呼:“前进,女王的十大勇士!”——他们不用“十一大勇士!”,因为他们还在排斥或者猜疑海特利的宗教背景。同时从这句口号里,还能看出两个宗教派别的政治立场的区别:新教徒的历史背景大多是苏格兰人本地人,他们认同自己的“不列颠人”(British)身份,效忠女王、效忠大英帝国;天主教徒多半是从爱尔兰和南欧地区移民而来的人,他们只忠于罗马教宗,对于国家和女王概念模糊,甚至会在和新教徒敌对关系加剧的情况下,出现反女王、反英国的情绪。
此前流浪者著名球星特拉沃·弗朗西斯被猜疑过,因为有传言说弗朗西斯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天主教学校,马克·法尔考也得不到球迷信任,他自称是一个新教徒,可他有一种怪异的在胸前划十字的天主教徒式的习惯。英格兰国家队在1990年世界杯上的著名后卫——“屠夫”特里·布彻效力流浪者时也被人猜疑,最后布彻召开了一个著名的新闻发布会,当众澄清事实,表明自己不是一个天主教徒。
海特利的际遇,比较约翰斯顿还是好一点,至少没人能肯定他是个天主教徒,不过只要海特利在比赛中把握不住得分机会,就会有人说:“哼,他毕竟是一个芬尼亚人!”(Fenian,芬尼亚组织是十九世纪中叶著名的爱尔兰反英统治组织,爱尔兰是一个传统的罗马天主教国家)。假设海特利连续3到4场比赛进不了球,会有很多流浪者球迷认为“这是天主教徒的本性在作怪”。所有这些关于海特利的天主教背景猜测,只是因为有人“认为”海特利的妻子是一个天主教徒。
一个名叫马科斯·韦伯的德国社会学家曾经仔细地观察过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习性与社会规范的区别,他发现在格拉斯哥,一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区里,新教徒往往会更富有。在爱丁堡和其他英格兰城市里,例如利物浦,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混居社区里也会有这种现象,只是流浪者球迷如今都在强调他们和凯尔特人球迷一样贫穷。
从俱乐部的经济状况来看,流浪者一直是个富有的俱乐部,市场经营和商业运作也要更出色,凯尔特人则一直不如对手有钱,在所有的“老字号”比赛中,都能听到流浪者球迷在高唱《你们这帮穷光蛋》的歌曲。
凯尔特人俱乐部由凯利和怀特两大家族操控,他们的俱乐部经营方针更加宽松随意,赚的钱自然不如流浪者,所以流浪者商务董事尼克·皮尔会用一种半调侃的口吻说道:“我个人认为,从商业拓展上看,凯尔特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在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另一个名叫科林·格拉斯的流浪者球迷,现定居美国,他对流浪者的宗教色彩也感到不可理解。“我成为流浪者球迷,并不是因为宗教原因,”格拉斯说,“我只是喜欢流浪者球衣的颜色,自然而然地拥戴流浪者。可是流浪者在媒体的炒作中,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宗教俱乐部。你知道当约翰斯顿加盟流浪者时的那些故事吗?据苏格兰的报纸报道,有几千名流浪者球迷退还了俱乐部季票,其实我当时就住在Ibrox球场旁边,我知道真实的情况,真正把季票退还给俱乐部的只有一张!”
从苏格兰社会传统和足球历史看来,流浪者始终是个强势俱乐部;在苏格兰,尤其是西苏格兰这个地区,媒体对凯尔特人的偏见是存在的。正如北爱尔兰,天主教就是一种被歧视的宗教。
“可是天主教徒时时不忘他们被歧视,”尼克·皮尔对我说,口气里很有些愤愤不平的意味,“我承认在这个社会里有对天主教的歧视,不过苏格兰媒体的歧视程度并不高,在苏格兰地区的就业问题上,天主教徒的确要吃一些亏,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不断强调自己是弱势群体,总在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表现在一场足球比赛上,裁判的判罚即便完全公正,只要判罚结果是对他们不利,凯尔特人球迷们就会闹个不停。我相信你每个周日走进一个天主教教堂,牧师都在教唆他的教徒反抗社会歧视。一种曾经的社会现象,如果长时间内被不断重复强调,结果只可能是现实情况被夸大,带来的只能是畸形的后果。”
至少在就业这一点上,天主教徒在格拉斯哥的日子并不顺意。格拉斯哥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共济会教徒(新教教派)的操作手势随处可见,却看不出什么天主教徒经纪人的存在。格拉斯哥的警察总署也完全是新教徒的天下,即便在2001年的格拉斯哥警署高层会议上,还能流传出这样的笑话——据《每日镜报》报道,当时的格拉斯哥高级督察巴里·弗格森说:“我总共提拔过两个天主教徒巡警,后来发现他们当中有一个并不坏!”
如果一个名叫帕特里克·奥利莱(Patrick O’leary)的人要想在格拉斯哥谋得一份白领阶层的差事,他遭遇的磨难肯定比其他人多得多,因为“帕特里克·奥利莱”这是一个标准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姓名。前利兹联队著名少帅、现阿斯顿维拉主教练奥利莱就来自爱尔兰,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是天主教徒。诸如布里奇特·特雷萨(Bridget Teresa)这种名字,也因为天主教意味太浓,而必然会在格拉斯哥招致新教徒白眼。
即便两种宗教背景的人说的都是格拉斯哥口音的苏格兰英语,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说话发音上都有区别。例如“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