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乾隆老师外汇

乾隆老师外汇

发布时间:2021-05-15 12:51:13

Ⅰ 乾隆的老师是谁

孙廷铨是清初高官,乾隆皇帝的老师,人称“一代帝师”“孙国老”。

Ⅱ 乾隆皇帝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朱轼、潘仕权、孙廷铨、徐用锡
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朱轼为清朝名臣,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史载,朱轼在给弘历做老师期间,对弘历非常的严厉,弘历犯了个小小的错误,朱轼都会严加教育。这也惹的乾隆非常不高兴,对朱轼说:“你教我,我是皇子,你不教我,我还是皇子。那你又何必对我如此严苛”听罢,朱轼说:“把你教育好了,将来或许多了一个像尧舜一样贤能的帝王,假如疏于管教,将来你也可能是又一个夏桀、商纣。”听完老师的话,弘历觉得言之有理,开始认真的温习功课。
朱轼不仅在对弘历的教育上十分负责,他还是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在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因为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国家重用。朱轼虽贵为帝师,却非常的节俭。乾隆做了皇帝之后,亲自去高安拜见朱轼以表示对老师的感谢,朱轼设“四盘二碗”来款待乾隆,即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二碗。朱轼死后,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归葬故里。
潘仕权——清乾隆皇帝启蒙老师
潘仕权,字三英,号龙庵,生于康熙四十六年,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尤精象、数、音律、八卦,著有《学庸一得》、《大乐元音》、《洪范补注》等书,颇得吏部尚书赞赏。在京时为钦天监博士、太常寺博士。潘仕权出生在湘西舞水河畔的荆坪古村,荆坪自古以来就对易经特别信奉,整个荆坪村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龙脉。潘三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当然很早就接触了易经等天文地理学说,所以他十六岁就进京,雍正年间考补天文生,后授予钦天监,为皇宫中的御用风水先生,撑管礼乐。
此时正值大清朝的“康雍盛世”,天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时康熙最疼爱的小孙子弘历出生了,弘历从小就十分聪明活泼,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但弘历从小就不太喜欢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八股文,皇上请了很多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学士来教他都无济与事。久而久之,弘历都不肯开口说话了,这可急煞了皇宫上下文武百官们。实在没办法,一天足智多谋的大学士纪晓岚向皇上献计:“皇上,听说太常寺有位钦天监潘仕权很厉害,要不把他请来给弘历上上课试试如何?”皇上正犹豫着想:“一个钦天监有这么大的能耐吗?满朝的文武百官翰林院大学士都没有办法,难道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纪晓岚见皇上拿不定主意又说:“那就叫他先试教三天看看,如果太子爷开口说话了就继续用他,否则就把他处置了吧。”皇上还是有点不放心地说:“纪爱卿你看着办吧。”就这样,纪晓岚亲自来到太常寺内求见潘仕权。因为潘仕权早就算到皇上会派人来找自己去教太子,但这件事非同小可,弄不好可要掉脑袋的,所以他一早就在房间里打座念禅。等到纪晓岚来到太常寺找他的时候,他已闭关座禅了,纪晓岚只好在外面等。几个时辰过去了,还不见潘仕权出来,纪晓岚有点坐不住了,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人博学多才、造诣高深,是不可多得的贤才,不可轻易打扰。所以他只好在外面说:“潘老先生,在下有一事相求,只因先生有事在身不便打扰,我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纪晓岚如期而来,但潘仕权闭门打座,仍不接见。直到第三天,潘仕权才出门接见纪大学士,一见面不容纪晓岚开口,潘仕权就说:“先生是想要我去教太子爷弘历吧。”纪晓岚心想:“果然是高人,早已算到了。”潘仕权接着说:“别的我没什么,只是有一事想请纪大学士先答应我如何?”“先生请说。”潘仕权沉思片刻说:“我只教三年,而且无论我怎样教你们都不准干预我,弘历登基后就准许我告老还乡。”纪晓岚也是聪明人,心想他一定是害怕皇宫里人心险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吧。想到这里也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在弘历六岁时,潘仕权开始做起了太子爷弘历的启蒙太师。他深知弘历天资聪明,只是因为长期受到不正确教育方式的压制而导致的沉默寡言。潘仕权一开始并没有教弘历学习文化,而是找来一帮子年龄相仿的阿哥、格格们陪他天天玩乡下的一些土游戏。晚上就边弹奏自编的宫庭音乐边给他讲天文星相,讲民间神话故事。说来也怪,过了三天弘历真的开口说话了,而且比以前更活泼聪明。这下可把皇上高兴坏了,文武百官也对潘仕权另眼相看,但其中那些个大学士们却不很服气。潘仕权从此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教了弘历三年,期限满了后仍回到他的太常寺做钦天监。这以后,潘仕权几次想告老还乡却都得不到皇上的恩准,弘历登基后还是得不到恩准,因为皇宫上下都不愿这么一位才学高深的风水先生离去。直到潘仕权四十二岁那年,从家乡传来噩耗,父亲年老去世了。这才借丁忧三年的机会向皇上恩准其告老还乡,因为乾隆对他这位启蒙恩师感情至深,临走之前把潘仕权传到身边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您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为使恩师能荣归故里,特为恩师备了七顶官帽,您随便挑一顶吧。”潘仕权沉思许久,回答说:“臣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求高官奉禄。”乾隆感触地说:“恩师真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呀,我朝如都能像您这样,那我大清江山定能保万万年。”乾隆感动之余御笔给恩师提写了一封圣谕“见官高三级”。
潘仕权回乡后,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也为荆坪村的文化、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有了皇上赐的这封“见官高三级”的圣谕,在当地的官员和路过此地的文武百官都得敬他三分,所以在荆坪古渡码头边修有一座“下马亭”,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
清乾隆皇帝老师徐用锡
徐用锡,原名杏,字增长,号鲁南,清代宿迁大兴集北汉林庄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据宿迁文史资料记载,徐用锡在宿迁城内有别墅一处,位于极乐庵草园南、华陀殿北。
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县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于是徐用锡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宿迁,驻跸宿迁皂河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便叫御史传报要去登门拜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翰林院任侍读,由于治学严谨,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驾临徐府,一见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要前往祭拜。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真切切,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也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闹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请罪,说明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哪知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加赞赏他当年治学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谆谆教导,乾隆哪有今日如此的长进呢?言罢,君臣重新使礼共叙旧情。为此,乾隆皇帝宿迁拜老师的故事,一时在城乡传为佳话。
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北马陵山西麓(今属新沂市),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马陵山名胜景点之一。源于网络分享。。。。。。

Ⅲ 乾隆的老师是谁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明瓦廊这所学校时,石碑已被民工搬到一块空地,该石碑长约1米、宽约40厘米、厚约20厘米。从石碑正面来看,上面刻满文字。经过仔细辨认,石碑上记载了一个叫礼馆篡的人。礼馆篡早在乾隆年间,曾任湖南主考提督,不久被朝廷派到云南镇

守达10年。66岁的礼馆篡病逝安葬在山东。

据老师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学校的前身曾是明瓦廊小学,后来小学搬走后,这块地方成了建邺区行政执法局办公场所。如今,这块地被他们学校接管。老师们说,这块石碑是民工在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的,之前,附近一户人家常来他们学校,说学校这块地曾是这户人家的大院,里面有许多房子,面积要超过目前的甘家大院建筑面积。而且这户人家还告诉老师,他们祖上曾是乾隆皇帝的老师。采访中,有人认为,虽然乾隆与光绪是清朝的皇帝,但相距近百年,至少说明一点,房基的主人到了光绪年间,一直在享受皇恩。

对于目前的学校这块地方,是否就是清代乾隆老师的住宅,目前还无法考证。不过,记者在学校的房基边上,还发现了一些带款的瓷器碎片,从上面的落款看,都是“大清光绪年制”字样。虽然是碎片,但都是官窑制造。看来,这所学校的地下,还真有点神秘色彩。

昨天下午,南京市白下区文化局文物科李科长赶到现场,查看了石碑上的文字。李科长称,上面的文字记载了礼馆篡的生平事迹,其字数达100多个。礼馆篡是不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李科长表示,他们将把石碑运到郑和公园陈列馆保存,并查找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如果是的话,那么这块石碑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Ⅳ 这枚乾隆有没有价值老师

图片上无法辨别真假,乾隆时期的钱币太多了,是真的也不值钱。收着吧。

Ⅳ 我是乾隆老师常对我们说别紧张

答案:C 提示: 考察标点符号。

Ⅵ 乾隆皇帝老师叫什么名字

朱轼、潘仕权、孙廷铨、徐用锡。
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
潘仕权,字三英,号龙庵,生于康熙四十六年,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尤精象、数、音律、八卦,著有《学庸一得》、《大乐元音》、《洪范补注》等书。
孙廷铨,初名廷铉,字枚先,山东益都(今山东博山)人。明崇祯进士,官至清康熙朝秘书院大学士。康熙十三年病卒,谥文定。
徐用锡,原名杏,字增长,号鲁南,清代宿迁大兴集北汉林庄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Ⅶ 清朝历代皇帝的老师

一、帝师列表

1、顺治帝:通琇、汤若望

2、康熙帝:汤若望、陈廷敬、彭而述、南怀仁

3、雍正帝:巩建丰、何世璂、徐元梦、蒋廷锡

4、乾隆帝:朱轼、张廷玉、嵇曾筠、潘仕权、洛桑丹贝准美、张照、刘尊和

5、嘉庆帝:王尔烈、周煌公、戴联奎、朱珪

6、道光帝:戴联奎、曹振镛、沈岐

7、咸丰帝:师匡源、杜受田、翁心存

8、同治帝:刘崐、李鸿章、翁同龢

9、光绪帝:李鸿章、翁同龢、孙家鼐、夏同善

10、宣统帝:陆润痒、陈宝琛、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

二、帝师资料:

1、朱轼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2、沈岐

沈岐,(1773年—1862年),字鸣周,号饴原,别号五山樵叟,沈猷之次子。江苏如皋(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清代帝师。

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44名进士,入庶常馆历练,结业,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进讲经书等。曾辅导过太子旻宁(清宣宗道光帝)。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卒,谥文清。

3、杜受田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

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4、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5、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

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帝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家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翁同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受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沈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朱轼

Ⅷ 乾隆的两个老师的名字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潘仕权——清乾隆皇帝启蒙老师 潘仕权,字三英,号龙庵,生于康熙四十六年,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尤精象、数、音律、八卦,著有《学庸一得》、《大乐元音》、《洪范补注》等书,颇得吏部尚书赞赏。在京时为钦天监博士、太常寺博士。潘仕权出生在湘西舞水河畔的荆坪古村,荆坪自古以来就对易经特别信奉,整个荆坪村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龙脉。潘三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当然很早就接触了易经等天文地理学说,所以他十六岁就进京,雍正年间考补天文生,后授予钦天监,为皇宫中的御用风水先生,撑管礼乐。 此时正值大清朝的“康雍盛世”,天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时康熙最疼爱的小孙子弘历出生了,弘历从小就十分聪明活泼,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但弘历从小就不太喜欢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八股文,皇上请了很多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学士来教他都无济与事。久而久之,弘历都不肯开口说话了,这可急煞了皇宫上下文武百官们。实在没办法,一天足智多谋的大学士纪晓岚向皇上献计:“皇上,听说太常寺有位钦天监潘仕权很厉害,要不把他请来给弘历上上课试试如何?”皇上正犹豫着想:“一个钦天监有这么大的能耐吗?满朝的文武百官翰林院大学士都没有办法,难道他还有什么过人之处?”纪晓岚见皇上拿不定主意又说:“那就叫他先试教三天看看,如果太子爷开口说话了就继续用他,否则就把他处置了吧。”皇上还是有点不放心地说:“纪爱卿你看着办吧。”就这样,纪晓岚亲自来到太常寺内求见潘仕权。因为潘仕权早就算到皇上会派人来找自己去教太子,但这件事非同小可,弄不好可要掉脑袋的,所以他一早就在房间里打座念禅。等到纪晓岚来到太常寺找他的时候,他已闭关座禅了,纪晓岚只好在外面等。几个时辰过去了,还不见潘仕权出来,纪晓岚有点坐不住了,但他心里清楚的很,此人博学多才、造诣高深,是不可多得的贤才,不可轻易打扰。所以他只好在外面说:“潘老先生,在下有一事相求,只因先生有事在身不便打扰,我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纪晓岚如期而来,但潘仕权闭门打座,仍不接见。直到第三天,潘仕权才出门接见纪大学士,一见面不容纪晓岚开口,潘仕权就说:“先生是想要我去教太子爷弘历吧。”纪晓岚心想:“果然是高人,早已算到了。”潘仕权接着说:“别的我没什么,只是有一事想请纪大学士先答应我如何?”“先生请说。”潘仕权沉思片刻说:“我只教三年,而且无论我怎样教你们都不准干预我,弘历登基后就准许我告老还乡。”纪晓岚也是聪明人,心想他一定是害怕皇宫里人心险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吧。想到这里也就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在弘历六岁时,潘仕权开始做起了太子爷弘历的启蒙太师。他深知弘历天资聪明,只是因为长期受到不正确教育方式的压制而导致的沉默寡言。潘仕权一开始并没有教弘历学习文化,而是找来一帮子年龄相仿的阿哥、格格们陪他天天玩乡下的一些土游戏。晚上就边弹奏自编的宫庭音乐边给他讲天文星相,讲民间神话故事。说来也怪,过了三天弘历真的开口说话了,而且比以前更活泼聪明。这下可把皇上高兴坏了,文武百官也对潘仕权另眼相看,但其中那些个大学士们却不很服气。潘仕权从此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教了弘历三年,期限满了后仍回到他的太常寺做钦天监。这以后,潘仕权几次想告老还乡却都得不到皇上的恩准,弘历登基后还是得不到恩准,因为皇宫上下都不愿这么一位才学高深的风水先生离去。直到潘仕权四十二岁那年,从家乡传来噩耗,父亲年老去世了。这才借丁忧三年的机会向皇上恩准其告老还乡,因为乾隆对他这位启蒙恩师感情至深,临走之前把潘仕权传到身边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您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为使恩师能荣归故里,特为恩师备了七顶官帽,您随便挑一顶吧。”潘仕权沉思许久,回答说:“臣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求高官奉禄。”乾隆感触地说:“恩师真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呀,我朝如都能像您这样,那我大清江山定能保万万年。”乾隆感动之余御笔给恩师提写了一封圣谕“见官高三级”。 潘仕权回乡后,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也为荆坪村的文化、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有了皇上赐的这封“见官高三级”的圣谕,在当地的官员和路过此地的文武百官都得敬他三分,所以在荆坪古渡码头边修有一座“下马亭”,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直到解放后才被拆除。 清乾隆皇帝老师徐用锡 徐用锡,原名杏,字增长,号鲁南,清代宿迁大兴集北汉林庄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预修《朱子全书》、《周易折衷》、《性理精义》等书,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会试不久被免官归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读,以80岁高龄参与纂修《三礼》,后以原来官职的品级而告老还乡,卒于家。 据宿迁文史资料记载,徐用锡在宿迁城内有别墅一处,位于极乐庵草园南、华陀殿北。 徐用锡自幼即以好学知名,后游学京师,遂入大兴县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聘请他教自己几个孙子,并时常同他一起讨论治学的道理和方法。于是徐用锡学问大进,于经、史、性、理,旁及乐律、音韵、历数、书法,都有精深造诣。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宿迁,驻跸宿迁皂河行宫,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师徐用锡就是宿迁人,便叫御史传报要去登门拜望。徐用锡闻之,想起当初在翰林院任侍读,由于治学严谨,对乾隆皇帝因年幼贪玩曾予以严厉的体罚,不由地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与家人商议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灵棚,谎称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驾临徐府,一见老师突然过世,心里非常悲痛,便决意要前往祭拜。徐用锡于灵榻上听得真真切切,因为是装死并未入殓。也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闹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扑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请罪,说明自己装死的原委,请求乾隆皇帝治罪。哪知乾隆皇帝听了哈哈一笑,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大加赞赏他当年治学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谆谆教导,乾隆哪有今日如此的长进呢?言罢,君臣重新使礼共叙旧情。为此,乾隆皇帝宿迁拜老师的故事,一时在城乡传为佳话。 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北马陵山西麓(今属新沂市),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马陵山名胜景点之一。

Ⅸ 乾隆的英语老师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

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时年24岁,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而且从现存的郎世宁作品上看,弘历在即位前任宝亲王期间,就与郎世宁相识,并有颇多接触,关系甚为密切。即位后的乾隆皇帝多次颁赐钱和实物奖赏宫廷画家,几乎每次都有郎世宁的份儿,与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冷枚、唐岱等人待遇相同。后来乾隆皇帝还为郎世宁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七十岁寿辰祝寿仪式,赏赐寿礼甚丰,并亲笔书写了祝词。 这时郎世宁已77岁,谙习内廷事务,于是教会高级人士令他向皇帝呈递奏折,此举很危险。某日乾隆照常来看他作画,郎世宁匍匐跪下,说了几句有关“我们的神圣教律”遭受谴责之类的话后,就从怀中掏出一卷用黄绸包裹的耶稣会奏折呈上。当时内廷太监看见郎世宁的大胆举动,都吓得心惊胆战,乾隆却温和地说:“朕并没谴责你们的宗教,朕只是禁止臣民皈依罢了。”从此以后,郎世宁每晨入宫必受搜查,以保证他的确没有怀带什么奏折。
1746年有5名本笃会传教士判处死刑。一日乾隆命郎世宁呈一幅新画的画稿时,他又跪下说:“求陛下对我们忧伤戚戚的宗教开恩。”乾隆面有愠色,不置答复,皇帝的决定是不能更改的。
清乾隆 纯惠贵妃像 镜心
不过郎世宁在宫中也有轻松的时刻。某日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
此后郎氏就没再受作弄。不过他还是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这是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仅在该画完竣、七十万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宴会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哈萨克贡马图”,整个绢卷轴中笔触挥洒自如,景色生动逼真。

Ⅹ 乾隆皇的老师是谁

是朱轼而不是2楼所说的蔡世远,蔡世远是皇子侍读。你可以去网络查下这俩个人就知道了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边雍正也觉得过分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雍正见说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朱轼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
蔡世远只是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选拔经术德行兼优的学者任诸皇子侍读,蔡世远奉诏入京,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

阅读全文

与乾隆老师外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鸟巢融资模式 浏览:984
2016国家外汇局面试 浏览:11
中国银行S工行贵金属买卖 浏览:476
外汇交易员的工资 浏览:582
忘记股票帐号 浏览:779
股票市场功能 浏览:696
英国沃尔克外汇 浏览:383
巴菲特持有多少伯克希尔股票 浏览:270
合成股票多头 浏览:22
汇添富医药基金006113 浏览:946
汉森黄金平台 浏览:195
四中全会股票 浏览:411
股票缠论视频 浏览:167
广州本田股票 浏览:249
外汇交易平台选择哪种 浏览:368
基金002315怎么样 浏览:491
汽车制造股票 浏览:401
4月复牌股票 浏览:51
摇旺理财官网 浏览:28
国际煤炭指标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