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分级指标体系下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

分级指标体系下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

发布时间:2021-01-02 23:07:19

Ⅰ 评价指标体系

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定量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与指标体系相应的分级标准,将各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识别区域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一)确定原则

建立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主体特征、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

2)独立性。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多个指标来描述,但是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交叉,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识别与剥离,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强的指标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层次性。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包括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子系统,每一子系统又可以用众多的指标进行标度,最终合成一个指标体系描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状态。

4)动态性。时间维上的持续性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且地下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必须选择相应的指标来标度系统的动态,将时间显性或隐性地包含在体系之中,使评价模型具有“活性”。

5)可操作性。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尽可能利用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成果数据;指标的设置尽可能简洁,避免繁杂。

(二)指标体系

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取决于地下水系统资源水平、社会经济系统需求和生态环境系统约束等方面,可概括为3个层次(表3-7)。

表3-7 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表

最高层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

第二层次为系统层,分解为地下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分别反映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水平、社会经济系统对地下水系统的干扰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对地下水系统资源开发的响应水平。

第三层为指标层,是对第二层次3个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和描述,是进行评价时的具体指标。各指标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分述如下:

1)地下水补给资源模数(万m3/km2·a):区域单位面积上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

2)地下水可采资源模数(万m3/km2·a):区域单位面积上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资源量。

3)地下水质量状况综合指数:根据国家地下水水质标准,采用综合指数法所求得的地下水质量综合指数,可直接利用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成果。

4)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

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区域平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总用水量。

6)区域地均地下水利用率(%):区域亩均地下水开采量/亩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7)区域人均地下水利用率(%):区域人均地下水开采量/人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8)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可按下式计算: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f为污染综合指数;Ci为第i个因子的实测浓度(mg/L);Ci0为第i个因子的标准规定浓度(mg/L);n为统计的污染因子总数。

9)地面沉降速率(mm/a):年均地面沉降量。

10)海水入侵程度(%):海水入侵面积/区域总面积。

11)区域湿地减少率(%):计算公式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12)区域土地沙化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13)区域土地盐渍化增长率(%):计算公式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三)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

根据我国北方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各指标划分为5级,其划分标准见表3-8。

表3-8 区域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分级标准值表

Ⅱ 什么是舆情指数

舆情来指数是通过对网络源中各种类型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观察,形成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并结合算法推导、归纳总结而最终形成的一套网络舆情指数体系。
补充: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客、视频类网站、社交类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社会化媒体的日新月异及其对网络舆情状态更加复杂多元深刻的影响。
同时随着我国正处的改革关键期、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冲突的叠合积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度和稳定度的标志,成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网络舆情指数体系”通过对网络舆情量化及指数化实现网络舆情的科学收集、分析研判和预警对策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
初步解决了以往舆情识别中的漏报、少报、瞒报、错报、误报问题;初步解决了以往舆情判断中的假判、误判和错判问题以及舆情处置中的盲目、缩小、夸大、无力、耽搁等问题,提升了基于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预警力、判断力和处置力。

Ⅲ 分等指标体系

(一)确定分等因素及其权重

农用地分等是依据构成农用地质量的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分等因素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确定的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是否符合区域实际,直接关系到整个分等工作的质量。选定分等因素,确定指标区参评因素体系和野外踏勘指标,是农用地分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搜集、调查、整理各分等因素状况。

1.选取分等因素的原则

在分等因素的选取上主要遵循了以下6个原则:

(1)稳定性原则。所选因素都比较稳定,从而保证依据此指标评判的农用地等别在一段时期内稳定。

(2)生产性原则。所选因素都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因素。

(3)差异性原则。指标值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显著,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可以反映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变化。

(4)主导性原则。所选指标都是对农用地质量起主要影响的因素,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小,以免重复计算。

(5)可操作性原则。尽可能选取易获取、易量化的因素,所选指标应是野外可以识别的,或是容易从已有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或相关成果资料中提取的。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分等因素要以定量计算为主,对目前难以定量的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参与计算。

2.确定方法

在分等因素指标体系中,各分等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把各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重要性称之为权重,其定量的表示就是权重值。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C的有关内容,甘肃省农用地分等工作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首先,根据土壤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生产经验对全省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然后,邀请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的推荐因素统一进行填表打分,根据省级专家组的意见综合,分别确定甘肃省各指标区分等因素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再将表格反馈到开展分等工作的试点县里,邀请各县农牧局、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生产调查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熟悉本县情况的农业专家对表格进行进一步分析打分;最终,确定全省选用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证率、剖面构型、盐渍化程度、灌溉水源这10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的分等因素(其中,河西走廊区涉及8个因素,其他各区涉及7个因素)。各省级三级指标区推荐分等因素及其权重见表3-4。

表-3 作肃省农用地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指定甘物最大产量、最大“产量-成本”比数、产量指系数统计表

表3-4 a甘肃省省级三级指标区推荐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统计表

表 3-4b 甘肃省省级三级指标区推荐分等因素及其权重统计表

(二)分等因素分级标准

1.地形坡度

水田、水浇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都作为平地处理,只对旱地进行坡度分级。共分为 5 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地形坡度< 2°,梯田按< 2°坡耕地对待。

(2)2 级,地形坡度为 2°~ 6°。

(3)3 级,地形坡度为 6°~ 15°。

(4)4 级,地形坡度为 15°~ 25°。

(5)5 级,地形坡度≥ 25°。

受资料收集难度的限制,甘肃省此次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对《农用地分等规程》推荐的地形坡度分级方法略加调整,采用了与土地详查结果一致的 5 个级别(详见附录 5)。受经费及人员限制,甘肃省没有购买 1∶5 万的地形数据,而是根据各县(市、区)资料收集的状况,采取不同方法确定耕地的地形坡度。

对于已经完成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部分县(市、区),将县级 1∶10 万耕地图与 1∶1 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对应耕地图斑“分区域对照”,将 1∶1 万图斑中的耕地坡度综合平均后填入位置对应的 1∶10 万分等单元图各图斑的属性中。这种方法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精度较高。但是,由于大坡度耕地一般面积较小,在 1∶10 万地图上难以用图斑表示,与相邻小坡度图斑综合平均后,其大坡度特性难以体现,所以,经综合平均后的图斑中,大于 25°的坡耕地面积略小于实际情况。

对于没有 1∶1 万耕地坡度数据的县(市、区),将县级 1∶10 万耕地图与 2000 年完成的同比例尺的县级坡耕地分布评价图进行叠加分析,判定耕地坡度。

对于少部分没有坡度资料的县(市、区),由该县国土资源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底图上勾绘出耕地坡度分布图,划片确定了耕地坡度。

2.地表岩石露头度

地表岩石露头度是指基岩出露地面部分占地面的百分比。根据地表岩石露头度对耕作的干扰程度,可分为 4 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岩石露头< 2%,不影响耕作。

(2)2 级,岩石露头为 2% ~ 10%,露头之间的间距为 35 ~ 100 米,已影响耕作。

(3)3 级,岩石露头为 10% ~ 25%,露头之间的间距为 10 ~ 35 米,影响机械化耕作。

(4)4 级,岩石露头≥ 25%,露头之间的间距为 3.5 ~ 10 米,影响小型机械耕作。

地表岩石露头度属于国家推荐的因素之一,经省级专家讨论后确定予以保留。但是,在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区),耕地的土层较厚,地表岩石露头情况较少,只有陇南山区和甘南高原区有部分耕地存在地表岩石露头状况,达到影响耕地耕作便利的程度。

甘肃省采取室内分析土壤图和土壤报告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地表岩石露头度。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地表岩石露头度,然后结合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地表岩石露头度状况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分等单元地表岩石露头度的级别。

3.有效土层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是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是衡量土壤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对土壤存储养分、水分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有效土层厚度是山地丘陵区土壤划分土种的标准之一。

有效土层厚度共分为 5 个等级,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有效土层厚度≥ 150 厘米。

(2)2 级,有效土层厚度为 100 ~ 150 厘米。

(3)3 级,有效土层厚度为 60 ~ 100 厘米。

(4)4 级,有效土层厚度为 30 ~ 60 厘米。

(5)5 级,有效土层厚度< 30 厘米。

甘肃省采取室内分析土壤图和土壤报告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有效土层厚度。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有效土层厚度,然后结合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有效土层厚度状况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分等单元的有效土层厚度。

4.表层土壤质地

表层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表层固状颗粒组成,表层土壤质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个综合标志,决定着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分配关系以及土壤的松紧度和孔隙状况,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和农业生产性能影响很大。表层土壤质地一般指耕层土壤的质地,分为壤土、粘土、砂土和砾质土 4 个级别。

(1)1 级,壤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沙壤、轻壤、中壤和 1978 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壤土。

(2)2 级,粘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粘土、重壤和 1978 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粘土。

(3)3 级,砂土,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紧砂土、松砂土和 1978 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砂土。

(4)4 级,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 1 ~ 3 毫米的砾石等粗碎屑的含量大于 10%;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强石质土和 1978 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多砾质土。

甘肃省采取室内分析土壤图和土壤报告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表层土壤质地。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表层土壤质地,然后结合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表层土壤质地状况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分等单元的表层土壤质地。

5.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土壤中各种养分的供给来源,还可以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况,改善土壤结构。动植物残体分泌物、微生物以及施入的有机肥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农田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途径。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 6 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4.0%。

(2)2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3.0% ~ 4.0%。

(3)3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2.0% ~ 3.0%。

(4)4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1.0% ~ 2.0%。

(5)5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0.6% ~ 1.0%。

(6)6 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0.6%。

甘肃省采取室内分析土壤图和土壤报告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土壤有机质,然后结合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分等单元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6.土壤 pH 值

土壤 pH 值是土壤的基本性质,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按照土壤 pH 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可将其分为 6 个等级,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土壤 pH 值为 6.0 ~ 7.9。

(2)2 级,土壤 pH 值为 5.5 ~ 6.0 或 7.9 ~ 8.5。

(3)3 级,土壤 pH 值为 5.0 ~ 5.5 或 8.5 ~ 9.0。

(4)4 级,土壤 pH 值为 4.5 ~ 5.0。

(5)5 级,土壤 pH 值< 4.5 或为 9.0 ~ 9.5。

(6)6 级,土壤 pH 值≥ 9.5。

甘肃省采取室内分析土壤图和土壤报告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土壤 pH 值。根据土壤图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各单元的土壤 pH 值,然后结合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土壤 pH 值状况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各分等单元的土壤 pH 值。

7.灌溉保证率

在作物整个需水周期内,作物体内水分的多少对其生长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水分胁迫下作物需水关键期内,水分的有效保证更成为影响作物生命和产量的决定性因子。

耕地灌溉保证分为 4 个级别,灌溉水田为充分满足。水浇地根据其灌溉系统的供水状况分为充分满足、基本满足和一般满足,主要根据各县(市、区)在实地调查中填写的外业调查表与勾绘的灌溉保证状况分布图判定。旱地由于没有灌溉设施,靠天吃饭,定为无灌溉条件。

(1)1 级,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

(2)2 级,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关键需水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

(3)3 级,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浇地。

(4)4 级,无灌溉条件,包括旱地与望天田。

8.剖面构型

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次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剖面构型分为 3 个种类、10 个类型。

(1)均质质地剖面构型,即从土表到 100 厘米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质地的土层的连续厚度< 15 厘米,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 40 厘米;续分为通体壤、通体砂、通体粘以及通体砾 4 种类型。

(2)夹层质地剖面构型,即从土表 20 ~ 30 厘米至 60 ~ 70 厘米深度内,夹有厚度 15 ~ 30厘米的与上下层土壤质地明显不同的质地土层;续分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 砂 / 壤 4 种类型。

(3)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即从土表 20 ~ 30 厘米以下出现厚度> 40 厘米的不同质地的土层;续分为砂 / 粘 / 粘、粘 / 砂 / 砂、壤 / 粘 / 粘、壤 / 砂 / 砂 4 种类型。

9.盐渍化程度

随着季节的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上层的含水量相对降低,水分蒸发而盐分表聚,以盐霜或薄结皮的形式聚集于地表。由于甘肃省特别是河西走廊区降水量极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蒸发量较大,导致部分地区产生了盐渍化现象。盐渍化主要会引起农作物缺苗,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可采取灌溉冲洗和排阴的方法,使盐分随水排走;新垦区栽植耐盐作物也可带走部分盐分;此外,推去表层含盐分较高的土壤,增施有机肥料等也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办法。陇中北部引黄灌区合理布设灌、排渠系,也可以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盐渍化程度分为 4 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级,无盐化。土壤无盐化,作物没有因盐渍化引起的缺苗断垄现象,表层土壤含盐量< 0.1%(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 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 0.3%(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2)2 级,轻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作物缺苗 2 ~ 3 成,表层土壤含盐量为 0.1% ~ 0.3%(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为 0.2% ~ 0.4%(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为 0.3% ~ 0.5%(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3)3 级,中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作物缺苗 3 ~ 5 成,表层土壤含盐量为 0.3% ~ 0.5%(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为 0.4% ~ 0.6%(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为 0.5% ~ 0.7%(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4)4 级,重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作物缺苗≥ 5 成,表层土壤含盐量≥ 0.5%(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 0.6%(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 0.7%(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10.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分为 4 个级别:

(1)1 级,用地表水灌溉。

(2)2 级,用浅层地下水灌溉。

(3)3 级,用深层地下水灌溉。

(4)4 级,无灌溉水源。

(三)编制各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技术组根据各地调查资料上报情况,结合《农用地分等规程》推荐的因素因子、指标分级、分值、因素权重,综合分等因素指标与分值的关系以及不同指定作物对水土等条件的要求差异,参考土壤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生产经验,征询了省级专家组的意见后,分大区域、分指定作物确定了因素因子、指标分级、分值。编制了全省小麦、玉米、马铃薯、青稞、棉花、油菜等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采用0~100分的封闭区间体系,因素指标的优劣均在 0 ~ 100 分内计算其相对得分,最优的条件取值 100。在试点过程中,进一步征求各县(市、区)农业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甘肃省各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附录 5)。

Ⅳ 网络结构指数怎么计算有没有计算工具

网络结构指数反映了该区域载波叠加的程度,指数越高表示越难排频,潜版在频率干扰权风险越高,该指标在数值上表示由于网络结构问题导致平均受到干扰的概率。网络结构指数较高的区域定义为结构复杂区域。
网络结构指数的计算公式定义如下:
网络结构指数=总和(COsi×Ni)/Nall
其中,COsi:周边小区i对服务小区s的同频相关系数,即周边小区i在服务小区s的测量报告中出现且信号强度差>-12dB的比例;
Ni:周边小区i的载波数;
Nall:总频点数,900网络取值95(不含EGSM),1800网络取值125(或100,不含带外频点)。

Ⅳ 指标的含义与分级

(一)盆地评价指标

盆地评价即适宜CO2地质封存的沉积盆地筛选。此阶段应最大限度地搜集盆地地质资料(包括盆地类型、构造、沉积、地热等)、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料(包括含气量、煤层气丰度、煤炭储量等)、煤矿开采、钻井情况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盆地煤层气资源量和CO2的封存潜力进行评估。盆地评价的主要指标有不可开采煤层中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和CO2地质封存潜力,以及与盆地地质构造相关的安全风险因素。

表5-1 煤层CO2地质封存选址指标体系一览表

1.潜力指标

(1)煤层气资源潜力:盆地煤层气资源潜力用煤层气资源丰度表示。煤层气资源丰度以108m3/km2作为测量单位,它是煤含气量和净煤厚度的函数。具体评价指标分为I(好,下同)、Ⅱ(中,下同)、Ⅲ(差,下同)类。对于煤层CO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煤层气潜力,采用不可开采煤层中煤层气资源丰度大于等于2的盆地为I类;大于等于1、小于2的盆地为Ⅱ类;小于等于1的盆地为Ⅲ类。据此确定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含煤沉积盆地是否适宜CO2地质封存。

(2)CO2地质封存潜力:煤层CO2封存潜力是封存场地选址的最基本指标,它与煤层气资源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广泛采用的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价方法是美国能源部(DOE)和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推荐的计算方法。

DOE推荐的方法中(Goodman et al.,2011),煤层CO2封存潜力由式(5-1)计算。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

式中:GCO为煤层中封存CO2的质量;A为煤田盆地的面积;hg为煤层的累积厚度;Cs,max为原地条件下单位体积煤岩对CO2的标准状态吸附量;ρCo为标准状态CO2密度;Ecoal为CO2封存效率(反映起封存作用的煤占总煤体积的比值)。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2007)推荐的煤层CO2封存潜力可由式(5-2)计算。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

其中: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

考虑到CO2煤层封存过程一部分煤层中的部分气体会被置换,CO2封存过程中的有效封存量可由式(5-4)计算。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南研究

式(5-1)至(5-4)中各参数的意义见表5-2。

表5-2 CSLF煤层CO2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各参数的意义

注:L代表长度;M代表质量;S代表时间。

采用美国能源部(DOE)或者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提出的煤层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可以对煤层CO2封存潜力进行预测。

为了能更好地反应每个沉积盆地的CO2地质封存潜力,可把单位面积的CO2封存潜力作为评价指标,以108m3/km2作为单位,把具体评价指标分为Ⅰ、Ⅱ、Ⅲ类。采用单位面积CO2封存量大于等于4的沉积盆地为Ⅰ类;大于等于2、小于4的沉积盆地为Ⅱ类;小于等于2的沉积盆地为Ⅲ类(表5-3)。

表5-3 盆地煤层气资源/CO2封存潜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2.安全性指标

CO2地质封存要求能够大量、长久、安全地将CO2封存在地层中。影响沉积盆地CO2地质封存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煤层上覆盖层的厚度及封闭性、断层发育的复杂程度与断层封堵性,以及地震发生的概率等。

(1)盖层的封闭性:由于在CO2灌注过程中,灌注压力都大于煤层的原始压力,而煤层上覆盖层的封闭性对CO2地质封存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控制CO2灌注压力低于煤层上覆盖层的破裂压力。

一般认为,泥岩或页岩作为盖层的封闭性最好,其次是致密砂岩,最后是裂缝发育的灰岩(目前灰岩的封闭性尚存争论)。盖层的厚度越大,封闭能力越好。

根据油气圈闭的实验研究结果,当泥岩厚度大于50m时,盖层的封闭性较好;厚度50~10m的泥岩封闭性一般;小于10m的泥岩作为盖层的封闭性较差。一般认为砂岩没有封闭性,而多作为常规储层。

(2)断层的发育:断层的发育将影响CO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在封存区有大的断层发育,并且断层是开启状态,那么CO2将有可能沿着断层裂缝系统运移到其他的地层,甚至运移到地面。据此,初步认为CO2灌注井10km范围内没有大的断层,认为断层不发育;灌注井5km没有大的断层,认为断层较为发育,灌注井2km范围内没有发现大的断层,认为该区块断层发育一般。

(3)地震发生的概率:将CO2封存到地下的安全时间尺度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至少在100年以上,即发生矿物捕获(作用的时间尺度为100~10 000年)才能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因此,应该掌握灌注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据此初步确定,100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被认为是地震多发区;5级地震以上的地区为地震较多发区;5级地震以下的地区为地震发生较少的区域。

盆地评价的安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见表5-4。

表5-4 盆地安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二)区块评价指标

区块评价是在盆地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个沉积盆地内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同一构造带的诸多局部区块做进一步评价和分析预测的过程。区块评价时,应依据煤岩特征参数(包括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镜质组反射率等)、井下岩心的分析测试等,确定煤层含气量、等温吸附特征、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进一步评价煤层气资源量和CO2封存潜力,获得更为准确的评价数据,还需根据不同区块煤层渗透率重点评价煤层的CO2可灌注性。

1.潜力指标

煤层气资源潜力和CO2地质封存潜力指标与盆地评价阶段相同,只是各区块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和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拥有的数据应更为丰富,评价精度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更加可靠。

2.安全性指标

该阶段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各区块的煤层和盖层的埋深与厚度、已有煤田勘探井的完井和废弃井处理好坏情况等。

(1)煤层埋深:受深部煤层开采的技术经济等因素制约,目前国内煤炭开采深度大都在0~1000m的深度范围内。据此,初步确定煤层深度大于等于1500m的区块为Ⅰ类;深度在1200~1500m的区块为Ⅱ类;深度在1000~1200m的区块为Ⅲ类。

(2)盖层封闭性:区块评价阶段的盖层封闭性指标划分与盆地评价阶段的相同。

(3)废弃井的处理:如果区块内存在各类勘探井或废弃井,需要对这些井的处理资料进行查阅。对于已使用水泥填充全部井筒者定义为处理好的废弃井;部分井筒被填充者为处理差的废弃井;如果全井未进行水泥填充处理,认为该井为泄漏井。同时对废弃井的数量进行统计。

区块安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见表5-5。

表5-5 区块安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3.灌注性指标

煤层渗透率是决定气体在煤层中流动特性的重要指标,决定了煤层中CH4气体的可采性,同时也影响着CO2地质封存过程中CO2的灌注性。

一般认为煤层初始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时,煤层的可灌注性较好,为Ⅰ类区块;煤层初始渗透率在(1~10)×10-3μm2时,煤层的灌注性一般,为Ⅱ类区块;煤层初始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煤层的可灌注性较差,为Ⅲ类区块。煤层灌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见表5-6。

表5-6 煤层灌注性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通过上述区块评价可对每一沉积盆地内的诸多局部区块CO2地质封存的适宜性进行排序,从而优选出适宜CO2地质封存的区块,进入下一阶段场地评价。

(三)场地评价指标

场地评价阶段的诸多评价指标已包含在前述盆地评价和区块评价两个阶段中。对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而言,在明确场地边界条件后,需增加CO2地质封存工程实施方面的评价指标,如CO2供给能力、封存场地工程控制程度和市场潜力等。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见图5-5。

图5-5 CO2-ECBM项目场地评价指标构成示意图

1.潜力指标

场地评价阶段的潜力评价指标与盆地评价和区块评价阶段的评价方法相同,只是在场地评价阶段需要对场地进行煤层气的资源潜力和CO2封存潜力做精确评价。评价标准与盆地阶段的评价等级相同。采用不可开采煤层中煤层气资源丰度大于等于2的场地为Ⅰ类;大于等于1小于2的场地为Ⅱ类;小于等于1的场地为Ⅲ类。单位面积CO2封存潜力大于4×108m3/km2的场地为Ⅰ类;大于2×108m3/km2,小于4×108m3/km2的场地为Ⅱ类;小于2×108m3/km2的场地为Ⅲ类.

2.安全性指标

场地评价阶段的封存安全性指标包括场地的煤层埋深、场地煤层上覆盖层的封闭性和场地断层发育情况,以及场地内及其周边已有勘探井和废弃井的完井及废弃井处理情况。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与盆地评价的标准相同。

3.灌注性指标

场地评价阶段的灌注性指标与区块评价阶段的相同。

4.CO2供给潜力指标

CO2的供给潜力指标包括封存场地附近的CO2排放源的大小、类型、CO2浓度、捕集成本、离评价场地的距离、可采用的运输方式和成本等。

(1)CO2源的供给能力:大量廉价的CO2供给是煤层CO2地质封存实施的必要条件。适合于封存的CO2主要来自于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一般认为,年排放在10×104t以下的排放源无法满足大规模CO2地质封存的需求。目前CO2年排放量在10×104t以上的排放源主要包括火电、水泥、钢铁、合成氨、制氢、炼油、乙烯和环氧乙烷等行业(Li et al.,2009),但是这些排放源中大部分排放的CO2浓度较低,进行地质封存之前还需进行捕集、提纯等工艺,而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从工业气体中大规模捕集、提纯CO2工艺的成本比较高。而其中一部分行业,如合成氨和制氢等,排出的气体中CO2的浓度本身就很高,可以直接用于地质封存,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提纯的成本,从而提高封存工程的经济性。

(2)CO2的运输距离:CO2排放源与封存场地的距离是决定封存工程成本的一个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着CO2运输的成本。在此初步确定距离CO2源在50km以内的场地为Ⅰ类;50~150km的场地为Ⅱ类;大于150km的场地为Ⅲ类。根据中国主要含煤区分布图(USGS,2000)和CO2排放源分布图(Li et al.,2009)可以初步判断各排放源属于哪一类。

(3)CO2的运输成本:CO2的运输方式包括汽车运输、管道运输、火车运输和船运。各种运输方式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如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船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火车的运输成本较低,但一般还需要转为汽车运输到封存场地。汽车的运输成本最高,但对于灌注量较小的场地,仍不失为最方便和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而对于大规模、长距离的CO2运输,管道则是最佳的选择方案。

(4)CO2的捕获成本:CO2的捕获成本明显决定着封存工程的经济性。然而,CO2地质封存工程并不要求CO2的浓度必须为100%的纯CO2,由此可降低CO2的提纯成本。此外,在CO2地质封存工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降低CO2捕获成本的潜力也相对最大。

综上所述,CO2供给潜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见表5-7。

表5-7 场地CO2供给潜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图5-6 煤层气开采井不同生产阶段灌注CO2的煤层气生产曲线图

5.工程控制程度指标

(1)现有井的数量:为了对煤层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进行正确评价,须获得必要的地质和工程资料。数据资料不充足将增加选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如果场地中已有煤层气抽采钻井,则该区的工程控制程度可以认为会比较高。据此将30km2范围内有5口井的场地列为Ⅰ类;5~3口井的场地为Ⅱ类;小于3口井的场地为Ⅲ类。

(2)场地地球物理勘探程度:如果场地内已有地震或者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测线,可初步认为有三维地震测线的场地勘探程度高;有二维地震测线的场地地球物理勘探程度较高;只有其他地球物理方式勘探或没有地球物理勘探的场地为地球物理勘探程度低。

(3)现有井的生产时间: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煤层气井达到高峰的时候灌注CO2能达到提高产量的最好效果,且能实现最大量的CO2封存。具体分析见图5-6。

其中,图5-6(a)表示没有灌注CO2的情况下,煤层气井的生产情况;图5-6(b)表示从CO2减排角度看,灌注CO2越早,越能达到减排的目的。但是在生产初期就灌注CO2,可能导致灌注压力过大,灌注总量减少,并且灌注CO2后,CO2在煤层气井达到最高产量之前就突破了,最终导致煤层气井生产出来的CH4含量降低,CO2含量很高,生产井也被迫废弃。

图5-6(c)表示在煤层气井的产气高峰后期灌注CO2,煤层气井的产量将会迎来另一次高峰,并且CO2能够在较低的灌注压力下灌注。同时,CO2的突破时间将延后,煤层气井的总产量增加。直到CO2突破后,灌注压力仍然不是很高,可以继续灌注一段时间,从而增加了灌注CO2的总量。一般情况钻井抽采10年内会达到煤层气产量峰值。

场地工程控制程度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见表5-8。

表5-8 场地工程控制程度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6.市场潜力指标

市场潜力是指在煤层CO2地质封存过程中开发的煤层气资源,通过销售获取利益,抵消CO2封存成本或者形成附带经济效益的潜力。成熟的煤层气销售市场,是利益最大化的保障。煤层气作为一种天然气,需要通过管线运输到集输中心。一旦煤层气被运输到集输中心,就需要分销网络将煤层气运输到用户。如果在候选场地附近事先存在这样的管线基础设施,那么煤层CO2封存过程中开发的煤层气资源的市场潜力就被极大地提高。市场潜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见表5-9。

表5-9 场地市场潜力评价指标等级划分表

Ⅵ 指标量化及分级体系

指标数据的提取是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指标数据源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经过论证的。一般评价指标数据的提取是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类型的不同,从测试分析数据中提取、从各种报告的基础图件中提取、从经验数据中提取等方式。本书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设计图件、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的档案资料等,相应于评价单元的勘察报告柱状图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基坑设计单元剖面、评价单元工况记录、已建房屋、道路及管线的建设年代、位置和埋深等。

指标分级体系目前多数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环境质量划分为三态、四态、五态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采用四值逻辑分类法,即: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差(Ⅳ)。通过对环境影响因子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两个极限值,划定指标的级差范围,在两个极限值之间,按一定的级差,以阈值递减或递增规律取值来实现量化分级。各指标量化分级体系如下:

(1)降水方式分级体系:按照帷幕的封闭状态分级(吴林高,2009),第一类为完全封水,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隔水底板,属于疏干降水,降水运行时间短,环境影响小;第二类为隔水帷幕未深入降水含水层,属于减压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进程相关,基坑及周边环境潜在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类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层,地下水呈典型的三维流,降水运行持续时间大幅度延长,降水难度和潜在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第四类为无隔水帷幕的全降水,降水运行时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进程同步,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根据20余项基坑降水与正常开挖和运行所用时间的统计分析,基坑开挖时间和运行时间基本相同,基坑降水时间与开挖时间的比值(Ut)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第一类疏干降水,基坑开挖不到一半时,可能已经降水完毕,即Ut<0.5;第二类减压降水,先降水后开挖,几乎同步进行,即0.5≤Ut<1.0;第三类基坑开挖前为减压降水,基坑开挖与运行至局部地下室完成时为疏干降水,即1.0≤Ut<2.0;第四类全降水,降水与基坑开挖和运行几乎同步,即Ut≥2.0。

(2)岩土性质分级体系:-(GB500072002)和相关资料:地基土的压缩性按压缩系数a(降水深度范围内厚度加权平均)划分为高压缩性土a≥0.5MPa—1、中压缩性土0.1MPa—1≤a<0.5MPa—1、低压缩性土0.001<a<0.1MPa—1、基岩a=0.001。

(3)水文地质边界分级体系:在有边界存在的含水层中,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附录J岩土渗透性分级和水文地质边界性质参数a(葛晓云,1992)综合考虑,可用渗透系数表示K(cm/s)。微透水(K<10—5),隔水边界如黏土-粉土;弱透水(10—5≤K<10—4),补给边界如粉土-细粒土质砂;中等透水(10—4≤K<10—2),含水层无限扩展如砂砂砾;强透水(K≥10—2),定水位补给边界如砾石、卵石,管线破裂、大气强降水等。为方便计算可设定KT=—logK,即分级指标参数分别为KT>5、4<KT≤5、2<KT≤4、KT≤2。

(4)基坑侧壁状态分级体系:根据基坑止水和降水效果、工艺影响、基坑侧壁的稳定性,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可用基坑侧壁的流水量Q(L/min,10m坑深)表示,分为干燥或潮湿(Q≤5)、渗水或滴水(5<Q≤25)、线状流水或管涌(25<Q≤125)、涌水或流土(Q>125)。

(5)边载分布分级体系: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关于变形和动荷载计算的规定,可用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表示。地面超载(q)与地面表层承载力特征值(fak)的比值为Uq,则当Uq≥1时,ψs=1.4;当0.75≤Uq≤1时,ψs=1.25;当0<Uq≤0.75时,ψs=1.1;当Uq=0时,ψs=1。其中地面超载(q)为静荷载,当搬运和装卸重物、车辆起动和刹车等动荷载时,可用动荷载的自重乘以动力系数1.3作为地面静荷载(q)。

(6)建设年代分级体系: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不同年代的建筑规定了不同的“后续使用年限”,所谓“后续使用年限”是指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只需进行正常维护而不需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按年代以及当时设计所依据设计规范,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30年;上世纪80、90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至少40年;2001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新近建造的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70年。

(7)基础型式分级体系:基坑开挖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除了建设年代外,主要是基础型式和基础埋深,基础型式按照基础埋深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根据大量降水工程不同基础的沉降分析,可以总结为因降水已有建筑为深基础(桩、箱基础)的基本没有;为筏形基础的沉降甚微,且均匀;为扩展基础(柱下条基)的有沉降,且有不均匀沉降;为无筋扩展基础的有明显沉降,且不均匀沉降明显。按照对已有建筑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为Ⅰ~Ⅳ级。

(8)监测数据分级体系:可用差异沉降(δ)表示。根据《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选择评定内容中结构部分的地基基础专项作为本文的评定目标,由于砖石结构的建筑物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而言其破坏的敏感性较大,选择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划分完损等级偏于安全,所以本文根据砖石结构建筑物的地表倾斜变形值来划分完损等级。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Ⅰ级),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无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δ<0.003);基本完好标准(保护等级Ⅱ级),有承载能力,稍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但已稳定(0.003≤δ<0.006);一般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Ⅲ级),局部承载能力不足,有超过允许范围的不均匀沉降(0.006≤δ<0.010),对上部结构稍有影响,局部有微裂缝;严重损坏标准(保护等级Ⅳ级),承载能力不足,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δ≥0.010),并仍在继续发展,对上部结构有明显影响,多处出现裂缝。

Ⅶ 谁能告诉我,新浪微舆情热度指数跟百度指数、微信指数都有什么区别

新浪微舆情热度指数:
是基于算法计算出来的,根据官方数据显示算法覆盖全内网对指定关键词的容热度,比如“战狼2”最近很火在微博、微信、网络等传播渠道上热度很高,新浪微舆情会基于这些平台的监测数据结合算法计算热度
考量指标比较复杂
比如发布账号影响力:粉丝数、发文数
传播影响:转发率
受众影响:点赞评论量等
(微舆情是微博官方平台,所以微博数据方面的权威性较高,网络微信方面嘛就不敢恭维了)
网络指数:
网络指数分为搜索指数及媒体指数
搜索指数简单说就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网民通过网络搜索相关关键词的频次(官方算法说明:以网民在网络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网络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搜索指数分为PC搜索指数和移动搜索指数。)
媒体指数算法说明:媒体指数是以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的新闻中,与关键词相关的,被网络新闻频道收录的数量,采用新闻标题包含关键词的统计标准,数据来源、计算方法与搜索指数无直接关系 微信指数:
微信指数的计算范围包含且只包含微信搜索、公众号文章及朋友圈公开转发的文章。
也就是说微信指数主要构成是 关键词的搜索量及曝光量

Ⅷ 什么是舆情指数

舆情指数是通过对网络中各种类型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观察,形成量化版统计和定性分权析,并结合算法推导、归纳总结而最终形成的一套网络舆情指数体系。
补充: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客、视频类网站、社交类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社会化媒体的日新月异及其对网络舆情状态更加复杂多元深刻的影响。
同时随着我国正处的改革关键期、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冲突的叠合积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度和稳定度的标志,成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网络舆情指数体系”通过对网络舆情量化及指数化实现网络舆情的科学收集、分析研判和预警对策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
初步解决了以往舆情识别中的漏报、少报、瞒报、错报、误报问题;初步解决了以往舆情判断中的假判、误判和错判问题以及舆情处置中的盲目、缩小、夸大、无力、耽搁等问题,提升了基于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预警力、判断力和处置力。

Ⅸ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指标量化

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客观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目前多数地质环境质量分级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四类、五类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本书根据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现状以及相关标准将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四类:优等(Ⅰ)、良好(Ⅱ)、一般(Ⅲ)、较差(Ⅳ)。详见表3-4。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主要考虑了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环境地质问题和人类工程活动三个方面,具体的评价标志为:

表3-4 胶东半岛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与对应评价指标取值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良好,开发程度较弱,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少,人类工程活动微弱。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好,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局部分布且强度较弱,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低。

地质环境质量一般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一般,开发程度中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发育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较高。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分布普遍,局部地段地质环境破坏强烈。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量化是在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的基础上,通过对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因子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两个极限值,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以递减规律进行取值来实现对指标的量化分级。

Ⅹ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指标选取

本次工作主要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二)》和《地下水功能评价与方法推广应用教材》,并结合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选取和建立了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恢复、利用等特点,本次评价未考虑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的地下水储存资源方面的指标“储存资源占有率”、“补储更新率”和“可用储量模数”。其余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指标全部选取。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都存在,如泉水衰减、湖沼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因此生态功能评价方面,选取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全部指标。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由此造成的地面沉降很小,开采承压水也没有引起咸水下移问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不明显,本次评价中没有考虑此类问题。在地下水系统衰变中,由于疏勒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地表水资源调配而引起了地下水系统的强烈时空变化,因此,全部选用了地下水系统衰变方面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分析,首先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要素指标,然后根据层次关系和群组关系,组成评价属性指标和功能准则层,在此基础上构成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表7-1),该体系是一个由驱动因子群、状态因子群和响应因子群组成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评价体系由1个系统目标层、3个功能准则层,9个属性指标层和25项要素指标层4级层次结构组成。

表7-1 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划分

续表

体系第一层为系统目标层,只有1个要素——系统综合功能。第二层为功能准则层,包括3个要素: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第三层为属性指标层,包括9个要素。其中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和资源可用性为资源功能的支撑要素;景观环境维持性、水环境关联性、植被环境维持性和土地环境关联性为生态功能的支撑要素;地下水系统衰变性为地质环境功能的支撑要素。第四层为要素指标层,主要用来描述第三层各属性指标,共选取了25个要素指标,其中,以区外补给占有率、区内补给资源占有率和可利用资源占有率描述资源占有性;以补给可用率、补采平衡率和降水补给率描述资源再生性;以水位变差补给比、水位变差开采比和水位变差降水比描述资源调节性;以可采资源模数、资源质量指数和资源开采程度描述资源可用性;以湖沼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景变指数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景观环境维持性;以水环境矿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氮磷指变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水环境维持性;以草场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天然植被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绿洲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植被环境维持性;以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土地盐渍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土地环境关联性;以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泉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地下水补给变率与水位变差比描述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三)评价标准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系统(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和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

系统(总目标层)与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均划分为5级,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标准亦划分为5级,其评价级别指数值阈及状况分级情况如表7-2。

表7-2 地下水功能评价分级标准

续表

二、评价方法

(一)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及单元划分

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基础及项目工作区范围,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范围为疏勒河流域玉门-踏实盆地、安西-敦煌盆地和花海盆地。根据流域中游和下游各盆地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状况等,各盆地又划分为入渗补给带、径流储存带和蒸发排泄带。共划分了9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7-1)。

图7-1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

1区为安西-敦煌盆地地下水主要排泄区,为冲湖积平原区与北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北山山前局部大于5m;2区处于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前部与湖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3区为安西-敦煌盆地的疏勒河干三角洲、党河洪积扇中上部和卡拉塔什塔格山前冲洪积坡,干三角洲区局部为多层结构,其他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5~50m,局部大于50m;4区为玉门-踏实盆地下游地下水浅埋区,属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5区处于玉门-踏实盆地榆林、昌马洪积扇前缘细土平原区,为主要泉水溢出带及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6区为玉门-踏实盆地南部的榆林、昌马洪积扇中上部,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30~150m,昌马洪积扇中上部大于150m。7区属花海盆地北部地下水浅埋区,为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8区处于花海盆地中部细土平原区,为主要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20m;9区为花海盆地南部的石油河洪积扇和宽滩山前冲洪积坡,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20~50m,局部大于50m。

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评价单元的剖分。在MapGIS中按1.5×1.5km2进行了单元剖分,共得到有效计算单元10621个。

根据以上分区和单元剖分结果,通过Map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中心点的坐标及所在分区的区号,并按GFS软件要求建立分区及剖分信息输入数据文件。

(二)指标数据

指标数据是指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层各指标在剖分单元中的数据信息。

1.资源功能类指标数据

资源功能类指标主要涉及数据包括:补给资源模数、可采资源模数、降水量、开采量、水位变差和资源质量。各类资源模数直接采用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对于降水量和水位变差,根据降水量等直线图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m的区域及水位变差等值线图,形成相应的面属性文件。开采量数据是以各灌区内村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各灌区的开采量及其面积计算出开采模数,然后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对于资源质量指数,直接采用本次评价的五级分类成果,由好到差分别赋予1~0之间的数值,其中,Ⅰ级水赋值0.80,Ⅱ级水赋值0.60,Ⅲ级水赋值0.50,Ⅳ级水赋值0.30,并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利用以上各类面属性文件,通过Map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提取各剖分单元相应指标数据。

获得各单元各类指标的数据后,按《技术要求》给出的公式计算各单元的相应指标,然后采用极值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类数据文件共有12个。

2.生态功能类指标数据

疏勒河流域平原生态环境状况依赖于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地下水水位埋深过大,易引起湖泊湿地萎缩、泉水衰减、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地下水水位过浅,易造成土地盐渍化。生态功能类指标,均采用专家打分法直接给出不同区带的指标数值。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解译资料和相应时期的地下水位变差,通过各生态类指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由不同专家根据不同区带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分值(0~1之间),其中,分值愈靠近1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密切,分值愈靠近0,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不明显。最后综合不同专家意见,取相应区带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带相应指标的数值。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湖沼环境主要指各盆地下游地下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较集中区等;景变指数是指各盆地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或独特景观泉域分布区(如月牙泉)。

评价区湖泊和湿地均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9,其他地区依据地下水径流与湖沼、景观变化的联系强弱打分为0.1~0.3。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平原区水环境矿化主要指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区内由于地下径流强弱及地下水位引起的含盐量变化;氮磷指变主要是指湖泊、湿地区与相邻农业耕种区化肥农药应用及地下水位变化而起的作用。

评价区湖泊、湿地区地下水矿化与水位变化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75,其他地区为0.2。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其中,自然植被有小片树林、灌丛、草地、耐旱草丛等;人工植被主要分布于灌区内的种植树林及草地等。西北干旱区降水补给极少,地表植被受地下水水位的制约而呈现随水位埋深的增大而植被也有规律地变化。水位小于3m,以草地、灌丛为主,长势良好,覆盖率高;水位3~5m,以灌丛、小树林,如红柳、梭梭、胡杨为主,长势较好,覆盖率较高;水位5~8m,以梭梭、骆驼刺等耐旱植物为主,长势一般,甚至很差,覆盖率低;水位大于8m,基本无自然植被。

在昌马、榆林洪积扇带、党河洪积扇、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石油河洪积扇、宽滩山山前洪积坡及戈壁区,地下水位埋深大(大于10m),零星的旱生地表植被靠降水与洪水维持,与地下水位没有关系,因此,在该带赋值为0;平原区其他地带的天然植被与草场的生存状态均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根据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生长情况赋值,由差到好赋值结果为0.4~0.9,人工绿洲主要为农业灌溉区,人工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相对较弱,按植被对地下水的依靠程度和水位埋深来赋值,赋值结果为0.1~0.8。根据以上规律进行赋值,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土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性中,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按地下水对防止沙化的作用大小及各区带沙化情况来赋值;土地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埋深浅,排水不畅地区,按水位埋深及盐渍化程度分别以轻度盐渍区、中度盐渍区和重度盐渍区来赋值;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主要以沙漠、戈壁、土漠、荒滩、盐碱地、沼泽、湿地、草地、耕地等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来赋值。

土地沙化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影响,根据疏勒河流域具体情况,专家给出的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为0~0.7。非沙化区赋值为0.1,流域西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南部与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沙漠地下水埋深大(大于10m),该区沙化的发展与地下水关系极小,因此,赋值为0.1;库姆塔格沙漠北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大部分地带为3~5m,地下水对防止沙化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赋值为0.4,各盆地中部沙化区根据沙化程度和地下水为埋深情况进行赋值,以沙化程度赋值0.4~0.7。

地下水位埋深浅是土地盐渍化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专家给出的盐渍化区与地下水关联度值为0.2~0.9。而各盆地南部地下水位埋深大的戈壁、中部土漠不存在土地盐渍化问题,赋值为0;各灌区及其周边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区,是轻度盐渍化区,视不同情况分别赋值0.2~0.6;其他盐渍土分布区,则根据盐渍化程度和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进行赋值,其中,灌区内水位埋深浅区的盐渍化区,如黄花农场、桥子、双塔、西湖灌区的土地盐渍化区赋值为0.6~0.8,其他疏勒河、北石河下尾闾湖区重度盐渍化区赋值为0.80~0.90。

土地质量赋值主要依据土地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专家赋值为0.1~0.9,南部戈壁、沙漠区赋值0.1,中部荒滩、土漠、部分耕地赋值0.4~0.75,北部地下水埋深浅区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密切区赋值0.75~0.9。

根据以上专家赋值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

3.地质环境功能类指标数据

据前述原因,地质环境功能评价只考虑地下水系统衰变性。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以地下水TDS来表示,水位浅埋区地下水径流缓慢,蒸发强烈,TDS高,反之水位深埋区TDS低。地下水质量需根据TDS大小与地下水位埋深综合来赋值。泉水流量大小与泉域地下水位高低密切相关,同时,与泉域上游地下水位关联性较强,与下游则弱。根据本次资源评价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各区带地下水的补给量与地下水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地下水系统衰变重要表现。

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赋值0.1~0.6,评价区内南部(上游)TDS低,水位深,专家赋值0.1~0.2,中下游赋值0.4~0.6。

泉水流量与泉域区地下水位关联度高,专家赋值0.75~0.85,如昌马、党河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月牙泉泉水补给带等;泉水溢出带上游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区,其水位变化对泉流量大小影响较强,专家赋值为0.6~0.7,如昌马、榆林、党河、石油河等洪积扇区;其余下游区则影响比较弱,专家赋值0~0.3。

补给变率是根据不同时期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率与地下水位变差之比,并形成评价区各区带的MapGIS面属性文件。

根据以上专家赋值与评价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将补给变率评价结果采用极值法归一化处理,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

(三)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中求解各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它运用两两指标比较准则,采用1~9级评判标度来描述各因子的重要性,如表7-3所示。具体做法为,按照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层次结构和功能评价分区,由项目组专家根据各下层要素对相应上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逐分区打分,然后对各专家打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评价最终采用的分值建立判断矩阵,共建立判断矩阵117个,并按GFS软件输入要求形成判断矩阵文件。

表7-3 层次分析定权法的判断矩阵标度分级及其意义

(四)功能评价

运行GFS软件,将各类数据文件输入程序,通过软件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数,然后按照《技术要求》中各指标的分级原则,在MapGIS中采用Kring插值法绘制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成果图。

阅读全文

与分级指标体系下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西防城港市贷款 浏览:475
期货交易的指令 浏览:679
公积金贷款可以贷几成 浏览:606
外汇cctv 浏览:819
期货大宗商品为什么会停盘 浏览:302
易方达并购重级基金161123 浏览:254
期货筹码计算公式 浏览:142
白银外汇投资 浏览:598
股票投资堂 浏览:636
期货分时量峰如何判断顶底 浏览:740
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浏览:591
如何查询个人持有的基金净值 浏览:777
贵州省铁路投资公司 浏览:883
中国贵金属交易所发展史 浏览:598
进口高纯贵金属材料 浏览:54
会理财的意思 浏览:124
红枣期货上市受益股票 浏览:745
陕西金叶股票千股千评 浏览:747
交易师多屏全推122 浏览:708
信托打包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