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电解液指标

电解液指标

发布时间:2021-01-04 13:57:02

Ⅰ 成人电解质指标

三聚氰胺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化学上微溶于水的概念是溶解度小于内1克大于0.01克,也就容是说每100克水中可以溶解0.01克`1克,可溶的概念是溶解度大于1克,大于10克一般称为易溶)。
三聚氰胺水解可以形成三聚氰酸,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可以化合成盐,这种盐的毒性比单纯的三聚氰胺或者三聚氰酸都要大。
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密度1.573g/cm3 (16℃)。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Ⅱ 电解质全套指标合格后是否停药

电解质全套指标合格后是否要停药?当电解质传到指标合格之后的话是没有必要进行停药的,因为一旦。各项指标合格之后的话,你可以选择不再服用药物了。

Ⅲ 电解质的各项指标和临床意义!

1、钾(K)

[正常参考值]

3.5-5.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摄入过多,如大量输入库存血,补钾过快过多,过度使用含钾药物。钾排泄障碍,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长期使用保钾利尿药物,长期低钠饮食。细胞内钾外移增加,如大面积烧伤,创伤,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等。

减低 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

2、钙(Ca)

[正常参考值]

2.1-2.6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维生素D过多症、结节病、急性骨萎缩、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多发性骨肿瘤、血液中二氧化碳张力增加等。

3、钠(Na)

[正常参考值]

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减低 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毒症的多尿期等。

4、血清磷

[正常参考值]

0.87-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

减低 见于佝偻病、软骨病、糖尿病、肾小管病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过少症、长期吸收不良及腹泻致磷摄入减少等疾病。

5、镁(Mg)

[正常参考值]

0.8-1.2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阿狄森病、肾功能衰竭、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症、关节炎、镁制剂治疗过量、糖尿病昏迷等。

减低见于呕吐、腹泻、使用利尿剂、慢性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高血钙、糖尿病酮中毒、低白蛋白血症、长期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等。

6、铁(Fe)

[正常参考值]

男:8.95-28.64μmol/L;女:7.16-26.85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贫血、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坏死、维生素B6缺乏症、铅中毒、雌激素及铁剂治疗时。

减低缺铁性贫血、感染、尿毒症、痔疮、溃疡病、子宫功能性出血、饮食中缺铁或铁吸收障碍、恶性肿瘤等。

7、锌(Zn)

[正常参考值]

7.65-22.95umol/L。

[临床意义]

减低青少年可产生生长迟缓、贫血;成人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乙醇中毒性肝硬化、慢性感染、胃肠吸收障碍、肾病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白血病、长期多汗、反复失血等。

增高见于急性锌中毒、溶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8、铜(Cu)

[正常参考值]

男:10.99-21.98μmol/L;女:12.56-24.34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风湿热、白血病、贫血、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肾脏病透析者、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肝硬化、各种感染等。

减低见于肝硬化、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所致的低蛋白血症、脑组织萎缩。

9、汞(Hg)

[正常参考值]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0.25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汞中毒。

10、硒(Se)

[正常参考值]

用荧光法:1.27-4.32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贫血、心肌损害、恶性肿瘤等。

增高见于硒中毒、白内障、肝硬化等。

(3)电解液指标扩展阅读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单质、混合物不管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能够导电,都不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如所有的金属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化合物,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

1、是否能电离(本质区别):电解质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电离的化合物,而非电解质不能电离。

2、常见物质类别:电解质一般为酸、碱、盐、典型的金属氧化物和某些非金属氢化物。非电解质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和绝大多数有机物。

3、化合物类别:电解质为离子化合物和部分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全部为共价化合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血液电解质检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解质

Ⅳ 直接饮用水电解质标准是多少

我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PH值城镇应在6.5至8.5之间,农村应在6.5至9.5之间,此标准为常规限值指标. 满意请采纳,谢谢支持。

Ⅳ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核心技术是什么

锂电池的特点
1、具有更高的能量重量比、能量体积比;
2、电压高,单节锂电池电压为3.6V,等于3只镍镉或镍氢充电电池的串联电压;
3、自放电小可长时间存放,这是该电池最突出的优越性;
4、无记忆效应。锂电池不存在镍镉电池的所谓记忆效应,所以锂电池充电前无需放电;
5、寿命长。正常工作条件下,锂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远大于500次;
6、可以快速充电。锂电池通常可以采用0.5~1倍容量的电流充电,使充电时间缩短至1~2小时;
7、可以随意并联使用;
8、由于电池中不含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对环境无污染,是当代最先进的绿色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 电压高,单体电池的工作电压高达3.6-3.9V,是Ni-Cd、Ni-H电池的3倍
2) 比能量大,目前能达到的实际比能量为100-125Wh/kg和240-300Wh/L(2倍于Ni-Cd,1.5倍于Ni-MH),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比能量可高达150Wh/kg和400 Wh/L
3) 循环寿命长,一般均可达到500次以上,甚至1000次以上.对于小电流放电的电器,电池的使用期限 将倍增电器的竞争力.
4) 安全性能好,无公害,无记忆效应.作为Li-ion前身的锂电池,因金属锂易形成枝晶发生短路,缩减了其应用领域:Li-ion中不含镉、铅、汞等对环境有污染的元素:部分工艺(如烧结式)的Ni-Cd电池存在的一大弊病为“记忆效应”,严重束缚电池的使用,但Li-ion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5) 自放电小,室温下充满电的Li-ion储存1个月后的自放电率为10%左右,大大低于Ni-Cd的25-30%,Ni、MH的30-35%。
6) 可快速充放电,1C充电是容量可以达到标称容量的80%以上。
7) 工作温度范围高,工作温度为-25~45°C,随着电解质和正极的改进,期望能扩宽到-40~70°C。
锂离子电池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
1) 电池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正极材料LiCoO2的价格高(Co的资源较少),电解质体系提纯困难。
2) 不能大电流放电。由于有机电解质体系等原因,电池内阻相对其他类电池大。故要求较小的放电电流密度,一般放电电流在0.5C以下,只适合于中小电流的电器使用。
3) 需要保护线路控制。
A、 过充保护:电池过充将破坏正极结构而影响性能和寿命;同时过充电使电解液分解,内部压力过高而导致漏液等问题;故必须在4.1V-4.2V的恒压下充电;
B、 过放保护:过放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恢复困难,故也需要有保护线路控制。
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简述了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机理理论研究状况,总结归纳了作为核心技术的锂电池正负电极材料的现有的制备理论和近来发展动态,评述了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和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问题和改进发展情况。、成本高。与其它可充电池相比,锂电池价格较贵。

Ⅵ 蓄电池电解液用的纯水数值是多少

各厂家要求的标准不一样,但一般来说纯水电导率达到≤2μs/cm,或电阻达到≥0.5MΩ就可以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该指标适当放宽一些对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Ⅶ 电解质化验结果中氯指标98.9,比正常指标稍低点,是什么情况

常见的自--
K:3.5-5.5mmol/L;
NA:135-145mmol/L;
CL:96-105mmol/L;
Ca:婴儿 2.5-3.0mmol/L 、成年 2.1-2.55mmol/L;
P :0.96-1.80 mmol/L;
Mg:0.65-1.15 mmol/L ;
Fe:7.34-23.6 umol/L 。

Ⅷ 血清电解质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有哪些

一、血清钾(K+)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3.6-5.0 mmol/L
2.临床意义
血清钾浓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钾的平衡情况,但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清钾浓度较高,而细胞内可能低钾;反之,慢性体内低钾时,血清钾却可在正常范围内。故判断结果时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其他资料(如心电图)。
(1)血清钾减少
① 钾供应不足,如长期禁食、幽门梗阻、厌食等,钾摄入量不足,而肾脏对钾的保留作用差,尿中几乎仍照常排钾,致使血钾降低。
② 钾的不正常丢失,如频繁呕吐、腹泻、消化道内瘘管、胃肠道引流等丧失大量消化液,使钾丢失;又如长期使用利尿剂,钾自尿中大量排泄而致血清钾降低。
③ 激素的影响,如原发性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征,或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脏滞,排钾,使钾排泄增多,血清钾降低。
④ 酸碱平衡失调,如代谢性碱中毒时,肾脏对HCO3-重吸收减少,K+随之排泄增多,肾小管性酸中毒,H+排泄障碍或HCO3-重吸收障碍,前者使K+-Na+交换增多,钾排泄增加;后者尿中排泄HCO3-增多,使肾小管泌K+增加,K+排泄增加,致使血清钾降低;又如糖尿病性酸中毒经纠正,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同时尿量增多,尿内含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K+随之排泄增多,可出现低钾血症。
⑤ 周期性麻痹,发作期间血清K+明显降低。主要是由于血清钾大量移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梯度差扩大,使肌肉动作电位不易产生和传布,从而出现肌肉麻痹,发作间歇期血清K+的水平亦偏低。
⑥ 血液透析,也可能引起低钾血症。
(2)血清钾增加
① 肾功能不全,尤其在少尿或无尿情况下,排钾功能障碍可导致血钾增高,若同时又未限制钾的摄入量更易出现高钾血症,这种情况在急性肾功能不全尤易发生。
②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发生高血钾,但很少增高至钾中毒的情况;醛固酮缺乏或应用抗醛固酮药物时,因排钠滞钾而致血钾增高的趋势。
③ 酸中毒,由于H+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向细胞外转移,引起高血钾。
④ 大量组织损伤、急性血管内溶血,可导致高血钾。这是细胞内K+大量逸至血液中所致。
⑤ 输入大量库存血,因库存血时间越久,红细胞内钾逸出越多,这是因为离体红细胞能量消耗,Na+—K+泵活性渐减弱,红细胞膜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大量钾逸入血浆中。
3.注意事项
(1) 标本不能溶血,否则结果偏高。
(2) 标本应及时分离血清,时间过长,红细胞内钾外逸,使结果偏高。
(3) 输入葡萄糖液后所取标本常可能使结果偏低,因K+可随葡萄糖移入细胞内。

二、血清钠(Na+)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136-145 mmol/L
2.临床意义
正常人体中钠约为40-44 mmol/kg体重,其在细胞外液中占总钠量的44%,细胞内液中占9%,骨髓中占47%。体内钠有交换性钠和非交换性钠,交换性的占75%,非交换性钠占25%,后者沉着在骨骼中;细胞外液中钠离子对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对肌肉的活动亦很重要。
(1)血清钠降低
① 钠的丢失,如自肠胃道丢失(呕吐、腹泻、肠瘘管等) 。
② 高血糖,如糖尿病,因高糖浓度使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的水向细胞外移行,血浆稀释,钠被稀释而降低。
③ 高温并大汗,可丢失钠,但血清钠常呈正常范围,这与同时有失水、细胞外液浓缩有关。
④ 高脂血症,由于血清中脂质多,钠浓度下降,血清水分被大量疏水分子所占据,实质上,总体钠并不减少。
⑤ 急性严重感染,可出现低血钠,其原因可能系体液和电解质调节不全;慢性感染,如肺结核也可现低血钠,这可能因细胞代谢障碍,Na+进入细胞而发生轻度低血钠。
⑥ 慢性肾功能不全,如尿毒症可出现低血钠,因血中尿素浓度增加,为了维持血浆渗透压,水从组织间移向血液,钠被稀释而降低;另一方面肾功能不全病人的肾脏保钠能力削弱,钠的内稳态机制变得脆弱。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常有血浆心钠素增加,可能与低钠发生有关,因心钠素有利钠作用。失盐性肾炎(或称肾性失盐综合征),是因肾小管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醛固酮的反应降低,钠大量排泄,而致血清钠降低。
⑦ 内分泌疾病,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削弱了肾脏的保钠作用,水和钠从肾脏丢失。
⑧ 肝硬化,常有低钠血症,可能与反复放腹水,或常用利尿剂有关,肝硬化患者常有血浆心钠素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血清钠降低的另一因素。
⑨ 脑部疾病,如脑炎、脑脓肿、脑脊髓膜炎、脑外伤、脑出血等也可出现血清钠水平降低,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神经体液因素。
⑩ 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发生低血钠。
(2)血清钠增高
① 体液容量减少,如脱水。
② 肾脏疾病,如急性和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带有钠、水潴留,但由于同时有水潴留,故临床检测血清钠可以无明显变化。
③ 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现高血钠;柯兴综合征可能有轻度血清钠升高,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小管钠重吸收亢进,而致血清钠偏高。
④ 脑损伤,可引起高钠血症,由于渗透压调节中枢障碍,成为外伤性尿崩症,尿不能被浓缩,液体丢失,血清钠增高,血浆渗透压升高,而出现低渗尿。这种情况即使大量补水也难以使血清钠正常化。

三、血清氯(Cl-)测定及意义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总体氯仅有30%存在于细胞内液。 Cl-不仅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还对酸碱平衡有影响。Cl-亦受肾脏调节。
1.正常参考值
98-106 m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氯离子增加
①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有Cl-潴留,它常与Na+同时滞留。
② 碳酸氢盐丧失,常有相对的Cl-增高,导致高氯性酸中毒,如I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或输入含Cl-量高的药物时,如盐酸精氨酸的输入、大量服用氯化铵,可引起血清氯增高。
(2)血清氯离子减少
① 频繁呕吐和胃肠道减压,丢失大量胃液,使血清氯离子减少。
② 急性肾功能不全,常出现低氯血症,这是因尿素潴留影响血浆渗透压,血浆中NaCl 减少,以此来调节渗透压的变化。
③ 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如柯兴综合征,可表现低钾和低氯性碱中毒。
④ 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如肺心病等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因CO2潴留,血浆[HCO3-]相应增加,Cl-自肾脏排泄增加,血清Cl-减少。
⑤ 心功能不全,肝硬化腹水,不适当地限制盐和应用袢性利尿剂。如速尿等可使Cl-丢失,而引起血清Cl-降低。

四、血清钙(Ca2+ )测定及意义
血清钙水平相当稳定。血清中钙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弥散性钙,以离子状态存在,为生理活性部分;另一种为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称为非弥散性钙,无生理功能。血清钙的水平受甲状旁腺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及降钙素等调节,肾脏亦是钙的调节器官。另外,离子钙测定逐渐已为临床所重视,因为有些疾病血清总钙测定并无变化,而离子钙有明显改变。
1.正常参考值
2.25-2.75 mmol/L
2.临床意义
血清钙的浓度受甲状旁腺素(PTH)的调节。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有相互拮抗作用,而且 PTH与1,25-(OH)2-D3(活性的维生素D3)有关联作用。因为PTH可以刺激1,25-(OH)2-D3的生成,PTH和1,25-(OH)2-D3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使骨中钙溶解、释出至血液,使血中钙含量增高,同时又抑制了降钙素的作用。1,25-(OH)2-D3还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故亦有使血钙升高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血钙达一定水平时可抑制PTH分泌,并刺激降钙素分泌,钙移向骨质沉着,使血钙下降。由于PTH减少,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亦就减少,有助于血钙的下降。低血钙可刺激PTH分泌,抑制降钙素,骨钙释入血中,使血钙升高。这样形成一个反馈机制调节血钙,使其维持稳定平衡状态。
(1)血清钙增高
① 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促进骨钙吸收,肾脏和肠道对钙吸收增强,使血钙增高。
②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可产生甲状旁腺素(PTH)样物质,如肾癌、支气管腺癌等可产生PTH,以致促进骨钙吸收释入血中,使血清钙增高。
③ 维生素D中毒,可引起高钙血症。这是由于促进肾脏和肠道对钙的重吸收所致。
④ 肾上腺皮质机能降低,常可出现高血钙。正常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有拮抗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抑制肠道内钙的吸收,由于肾土腺皮质机能减低,这种拮抗作用减弱,就易引起高血钙。
⑤ 骨髓增殖性疾病,特别是白血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发生骨髓压迫性萎缩,引起骨质脱钙,钙进入血中,出现高血钙,也可能从白血病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样物质所致。
(2)血清钙降低
① 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如甲状腺手术中误切了甲状旁腺、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低下,或由于自身免疫和炎症等原因所引起,都可出现低钙血症。
②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因1,25(OH)2-D3生成不足而致血钙降低,引起继发性PTH分泌亢进,可导致肾性佝偻病。
③ 急性胰腺炎,亦可发生低血钙。

五、血清无机磷(P)测定及意义
血清磷的水平亦相当稳定。它和钙一样,骨骼中的磷不断地与血浆中的磷进行交换以保持血浆磷水平的稳定。PTH有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作用:1,25(OH)2-D3可促进磷的重吸收。
1.正常参考值
维生素C-磷钼酸比色法
成人:0.97~1.61mmol/L
儿童:1.29~1.94m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磷增高
①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因PTH分泌减少,肾小管对磷重吸收亢进。
② 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高血磷。
③ 维生素D中毒,出现高血钙同时有高血磷。因为维生素D亦可促进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也促进肠道对磷的吸收。
④ 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使尿磷排泄减少,故肢端肥大症患者可出现高血磷。血清磷升高与否可作为肢端肥大症病情是否活动的指标。
⑤ 慢性肾功能不全,可有磷潴留而致高血磷。
(2)血清磷降低
①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使尿中磷排出量增加,导致血清磷减少。
② 肠道吸收不良或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血磷降低。
③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缺陷,如范可尼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可出现血清磷降低。

六、血清镁(Mg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甲基百里酚蓝法:0.87-1.12 mmol/L。
2.临床意义
镁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占第二位的阳离子。血清镁的浓度甚微,血清中镁l/2左右为离子形式存在,其余主要与蛋白质结合。镁是机体中的一种重要离子,它关系到骨质的成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作为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酶的辅助因子。
(1)血清镁降低
① 摄入不足,如长期禁食、营养不良、厌食等,常可引起低血镁。
② 丢失过多,如严重腹泻、胃肠道减压、脂肪泻等使镁丢失或吸收障碍;肾小管损害,如庆大霉素中毒、慢性间质性肾炎影响肾小管对镁重吸收,镁从尿中丢失过多而致血清续降低;糖尿病酸中毒经治疗后镁向细胞内转移,同时因尿量增加续排此增加亦可导致低镁血症。
③ 高钙血症,尤其是由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亦引起低镁血症,这是因PTH分泌增多引起高血钙;原尿中钙浓度增高,而钙与镁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时二者有相互竞争作用,导致镁重吸收减少,尿中排出增多,引起血清镁降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PTH分泌减少,使镁迅速沉积于骨质,同时促进肾脏排镁增加,导致血清镁下降。
④ 其他疾病,低镁血症亦可发生在急性胰腺炎、肺炎等疾病时。
(2)血清镁增加
① 肾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少尿或无尿时侯可潴留而使血清镁增加。
② 严重脱水,因少尿使镁容易滞留。
③ 某些内分泌疾病,如阿迪生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重吸收镁增加,可出现高镁血症;甲状腺机能降低亦可使肾小管镁重吸收增加而出现高血镁。
④ 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未治疗前,可因细胞内镁向细胞外转移而导致血清镁升高。

Ⅸ 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物化指标是什么

  1. 其实不光扣电,全电池注液后也会有电压,只是电压值微小,约0.3V左右,原因在于正负极在电解液中发生了类似离子交换反应,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存在离子吸附、交换或转移反应,相应的,为了维持电路系统电荷平衡,回路产生相等电子,造成正负极间的电势差,这个电压值与电极、隔膜、电解液性质有关,主要取决于电极;

  2. 严格地说,不同SOC下,伴随着电池充放电的进行,锂离子由电极材料晶格中嵌入或脱出,会有一个阳离子重排和相变的过程,比如钴酸锂过充时发生结构坍塌,晶格释氧造成安全问题,一般来说,这种严重的或轻微的晶格变化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为这理论上会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3. 目前负极主要以碳材料为主,理化指标为粒径、比表面积、pH值、振实密度、压实密度、石墨化度、灰分、首次效率、克容量、倍率、循环容量保持率等;

  4. 电解液是有保质期的,一般不能超过半年,另外就是隔离氧、水等,禁止置于高温或暴晒处,轻拿轻放,勿倒置,尽量使用钢瓶包装等。理化指标主要有电导率、浓度、密度、熔沸点、闪点、蒸汽压等,需要针对不同设计要求来选择不同的电解液体系;

  5. 晶格结构——XRD——电极晶格结构、结晶度影响电池容量和内阻等发挥,

    形貌和能谱分析——SEM——与电极反应动力学相关,

    粒径分析——激光粒度仪——通常认为粒径小缩短离子扩散距离,

    pH测试——pH计——与材料加工性能有关,

    振实密度——粉末振实密度仪——影响容量大小,

    压实密度——影响电池容量、循环及锂离子利用率,

    比表面积——氮吸附比表面测试仪——与电池反应活性及副反应有关,

    克容量、首次效率、倍率、循环、高低温性能等指标——充放电测试——电化学性能指标。

阅读全文

与电解液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大同是什么股票 浏览:420
昨天理财 浏览:416
百度港币人民币 浏览:241
厦钨股票 浏览:669
房子二押贷款的公司 浏览:627
股票十个涨停 浏览:712
基金经理行业分析 浏览:85
跨境并购外汇规定 浏览:778
7000皮索和人民币 浏览:943
理财工具数据 浏览:295
公司理财第九版课后答案英文版 浏览:820
关于期货交易市场 浏览:389
一枚日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784
个人理财产品可靠吗 浏览:180
公司理财第九版课后习题答案 浏览:397
摩拜如何融资的 浏览:263
庄河股票开户 浏览:664
恩威股票 浏览:711
黄金头条app 浏览:248
美元对人民币一年最近走势图 浏览: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