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香港公司与大陆公司的SWIFT Code(银行国际代码)是否一样!
不一样的。NYCBHHH位于香港,NYCBCNSXXXX位于中国大陆。同一银行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SWIFT Code。如香港银行SWIFT Code包含香港的缩写HK,大陆是CN,台湾是TW。
银行国际代码(SWIFT Code)一般用于发电汇,信用证电报,每个银行都有,用于银行间电报交易的快速处理。像工行和农行这样的大银行也会给其内部分行分配不同的Swift code。
(1)南洋商业银行交易员扩展阅读
银行国际代码特点及用户类型
1、SWIFT需要会员资格。我国的大多数专业银行都是其成员。
2、SWIFT的费用较低,速度快。对于同样数量的内容,SWIFT的成本仅为电传的18%和电报的2.5%。
3、SWIFT有很高的安全性。SWIFT的安全性比电传更可靠、更安全、更自动化。
4、SWIFT的格式是标准化的。对于SWIFT电文,SWIFT组织有着统一的要求和格式。
有三种类型的用户:成员(股东)、子会员和普通用户。会员可享受所有迅捷服务;普通用户只享受与其业务相关的服务,主要来自证券行业,如证券中介、投资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⑵ 香港宝生银行是哪年倒闭的倒闭原因是什么
没有倒闭,合并到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了。
中银国际于年7月1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以持有其主要营运附属公司中国银行(香港)的全部股权。中银香港(控股)在成功的全球公开售股后,其股份于2002年7月25日开始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十家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七家内地成立银行(广东省银行、新华银行、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国华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盐业银行)的香港分行,以及香港注册的华侨商业银行和宝生银行。
(2)南洋商业银行交易员扩展阅读
宝生银号原为广东的陈氏兄弟开办,规模不大,一个租用铺位,二十几个职员,经营维艰。1948年12月,陈氏兄弟向银号的大客户、公开身份为香港可惠公司东主的张锡荣,提出“增资改组”的建议,希望将宝生银号继续办下去。
张锡荣当时其实是华东财经委员会派驻香港的代表,正有意在香港开办银行,于是,他马上同意了入股宝生银号的请求,以个人名义向宝生银号注资40万港元。由于所占股本较大,张锡荣被推为总经理。后来,张锡荣介绍大量客户到宝生银号,银号的经营有了起色。
1949年2月,宝生银号完成改组,在香港皇后大道中83号正式对外营业。宝生银号是香港金银业贸易场行员,也是金银业贸易场标准金条集团成员,具有熔造金条的资格,并经营黄金、白金、白银贸易,在香港和国际黄金市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拥有“黄金银行”的美誉。
同时,宝生银号还大力吸收外汇、外币存款,经营放款、汇款、代理保险业务,与上海、广州等地的同业早有往来,成为同业中最早通汇全国的金融机构。
⑶ 香港最大的银行是哪个排名前几位的是哪些
最大的银行是汇丰银行(香港人称大笨象,或者狮子银行)。
排名前几的是以下几个:
汇丰(香港人称大笨象,或者狮子银行, 香港最大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译为"香港和上海银行有限公司",英文缩写HSBC,中文简称汇丰,取"汇款丰裕"之意)。
中国银行(香港)——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行(香港)"或"中银香港")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持牌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合并了原中银集团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银行*的业务,并同时持有香港注册的南洋商业银行、集友银行和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的股份权益,使之成为中银香港的附属机构。
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又称标准渣打银行;英语:Standard Chartered Bank;LSE:STAN,港交所:2888,OTCBB:SCBFF)是一家总部在伦敦的英国银行。它的业务遍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在英国的客户非常少。 渣打集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总资产高达5165.42亿美元,第一级资本比率及总资本比率分别为11.5%及16.5%。渣打银行的母公司渣打集团有限公司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成份股之一。
恒生银行(已被汇丰收购了, 不过没有改名)——恒生银行有限公司(Hang Seng Bank Limited,港交所:0011,OTCBB:HSNGY)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是一间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是汇丰集团成员之一。截至2009年6月12日,恒生的总市值达2141亿港元,以市值计,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册上市银行。长远的目标是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一带。恒生银行亦负责算出香港股市的参考指数:恒生指数。
⑷ 建行转账到南洋银行多久
1、不来超过5万的普通源跨行转账一般半小时内转入收款行(涉及双方银行和人行的资金清算,通常情况不会超过2个工作日到账),
超过5万的在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营业时间内,一般实时转入收款行(人行大额系统的开放时间一般为工作日的8:30-17:00,请以交易时系统提示为准)
2、网银或手机银行的加急跨行转账一般实时转入收款账户
3、此外由于跨行转账涉及双方银行资金清算,实际到账时间还需参考收款行的处理
⑸ 南洋商业银行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多少
1美元=6.8902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0.1451美元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7-03-30 17:43
⑹ 中银香港、中国银行还有南洋商业银行 这三家有什么关系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香港”)是香港主要商业银行集团,并且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亦是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唯一清算行。中银香港的控股公司—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为香港最大上市公司之一,股份代号“2388”。中银香港一直以提升股东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不断提高财务实力,持续强化风险管理,致力维持优良的公司治理机制。凭借持续卓越的营运表现,中银香港连续五年荣膺《亚洲银行家》“亚太及香港区最稳健银行”,并获《亚洲货币》选为2018年“香港最佳企业社会责任银行”,充分肯定了中银香港在推动慈善事业和普及金融发展的贡献。
中国银行简介:1912年2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中国银行正式成立。从1912年至1949年,中国银行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坚持以服务社会民众、振兴民族金融为己任,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在民族金融业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金融界占有一席之地。1949年以后,中国银行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侨汇和其他非贸易外汇业务,大力支持外贸发展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牢牢抓住国家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经济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长期经营外汇业务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家利用外资的主渠道。1994年,中国银行改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06年6月、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2016年,中国银行再次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连续6年入选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截至2017年末,在中国内地及53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并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及中银保险有限公司经营保险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通过控股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营基金管理业务,通过控股中银航空租赁有限公司经营飞机租赁业务。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银行始终秉承追求卓越的精神,将爱国爱民作为办行之魂,将诚信至上作为立行之本,将改革创新作为强行之路,将以人为本作为兴行之基,树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得到了业界和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中国银行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最好的银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您欲了解南洋商业银行信息,烦请您与南洋商业银行客服进行咨询。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相关产品/业务政策、操作步骤、收费标准等信息以您实际办理业务时为准。
如有疑问,请继续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如有其他业务需求,欢迎下载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或微信关注“中国银行微银行”继续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⑺ 在深圳南洋银行用港币做的房贷还款时可不可以用人民币结算
这要看当时你和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是以什么货币来结算,但一般情况下,你贷的港币就必须还港币。这牵涉到外币平衡的问题,所以还人民币是不可以的。
⑻ 我是中国人,可以去马来西亚银行和大众银行开银行户口吗 然后怎么把马来西亚里面的钱转到中国银行来呢
邵逸夫香港“娱乐业大王”
一、影坛杰出老兵
数十年来,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展,电影奖颁奖大会以及一切与电影有关的场合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位个子瘦小但精力充沛的老人。他就是影坛杰出制片人邵逸夫。不管是东南亚影展、亚洲影展、亚太影展以及金马奖的颁奖大会,人们几乎每一次都能见到这位“电影王国”的大老板。早年,他都是亲自以代表团团长身份参加,这些年来,因为年岁已高,不再担任代表团团长,但仍以香港地区贵宾身份与会,大会主办人士能见到这位影坛元老与会,无不感到愉快。邵逸夫从事电影业数十年,制作影片1000多部,在海峡两岸资深影人中,他算是硕果仅存的制片元老之一。可以说,在中国电影史上,邵逸夫及其一家是拓荒英雄。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演变都有邵逸夫及其一家献出的心血。从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经历了电影不同时代的演变,目睹过中国电影的成长,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
二、邵氏兄弟与天一公司
邵逸夫祖辈原是浙江宁波的富商,从父辈开始向上海发展。20年代初,邵逸夫的父亲在上海经营漂染业,膝下4男2女,都已长大成人。这4兄弟排名是仁杰、仁棣、仁枚、仁愣。4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都投进了娱乐圈,并将本名弃而不用,全都改成别号,分别叫做,醉翁、(屯阝)人、山客、逸夫。4兄弟中的大哥邵醉翁,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开始大展拳脚。中国电影在1921年以前,都是拍纪录性的短片,制作化验室曾有多家,但没有人敢尝试拍剧情长片(1个半小时),直到1922年,影坛才出现剧情片,开始拍摄剧情片的公司有“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是第3家公司。20年代初,这3家成了上海拍剧情片的“三大”。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的家族班,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屯阝)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善搞发行,老四邵逸夫,擅长摄影。“天一”创业初期,都是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为了省钱,很多电影都是则大嫂陈玉梅领衔主演。这样一个家族班搞电影,不必求助于外人成本少。容易支持下去。
“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卖座率极高,两千大洋的成本不仅很快收回,而且像一个雪球般滚起来,越滚越大,这意想不到的成功使邵氏兄弟欣喜若狂,更加雄心勃勃,坚定不移于电影事业,大量新影片接二连三地从“天一”影片公司推出,也就在这时,年仅17岁的邵逸夫,对电影开始入迷了。“天一”的事业兴旺了,但仍无法跟当时的“明星”、“联华”等大公司对抗,面对业务上的竞争与生存需要。身为“天一”公司营业经理的邵仁枚,深谋远虑,看准了南洋一带华人众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国产片市场,他决心将邵氏事业向南洋发展。
三、向南洋发展
1925年,邵仁枚带着3部“天一”公司拍摄的影片,只身南下来到新加坡,他在马来半岛上到处看了一遍发现这半岛上一家电影院都没有,惊喜之余,他立即着手租借戏院,开始了在新加坡的电影事业。
由于邵仁枚具有生意头脑,善于经营,很快在新加坡打开局面,当年就获得利非浅,于是,邵仁枚立即通知当时远在上海的六弟邵逸夫,前来新加坡共同大展鸿图。
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离开上海,南下新加坡,从此,邵氏兄弟二人通力合作,致力电影带来,为日后驰名世界的邵氏电影王国 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段时间,邵仁枚和邵逸夫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片放映机和数十卷“天一”出口的影片,在举目无亲的国外开拓市场。他们走遍了星马的穷乡僻壤,巡回放映影片,备尝辛酸劳碌,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站稳了脚跟,不但获得戏院的放映权,若干年后,还购地建戏院,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成为南洋和香港的电影巨擘。在购地建戏院上,邵逸夫有他独到的考虑。他不但购地建戏院,而且还常购进毗连的地皮,善价而沽或供日后发展。邵逸夫认为,戏院总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附近的土地亦将因此而涨价。
1930年,美国和欧洲出现有声电影,邵逸夫看准了默片已没前途,有声电影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他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拍出有声电影。邵逸夫循着有声片的发源地去了美国,经过一个月艰苦的航程才到达。他在美国购进了大批器材设备,又经过昏天黑地的一个月才回到新加坡。回到新加坡他立即着手寻找合作者,合作拍有声电影。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到1937年,兄弟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州等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游乐场9家,游乐场设有舞台、剧场,每晚可娱乐观众数万人,几乎雄霸了东南亚影业市场。当时,“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新加坡,形成犄角之势,同舟共济,造成了邵氏家族影业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四、邵氏影城
1959年,邵逸夫将新加坡的业务交给了邵仁枚,来到香港开始创立他自己的电影事业,他一边在钻石山租借片场拍摄影片,一边与香港政府接洽买地事宜。30多年的影业生涯使邵逸夫认识到,没有一个配套完整的拍摄场地——摄制工厂,影片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租借片场拍电影,非长久之计。要想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香港政府官员对他说,地少,供不应求,一定要买地的话,可以把清水湾卖给他,那是一座山。邵逸夫别无选择,他毅然地把这座山买了下来。这实际上是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话说,当时如果他在这座山上向四周开枪射击,都不会击中任何人。他买下后,将这座山削平了60英尺,使高山化为平地,再在上面建立制片场,这项工程,光是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邵逸夫自赴港坐镇制后,在他的魄力感召下,罗致了许许多多一流导演、一流明星,更拍出了许多一流叫座的电影。香港老一辈的影人每谈及邵老板对他们的栽培,都感激不尽。一位香港影视界人士曾感慨地说:“没有大制片家,哪来的大导演、大明星?”邵逸夫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从一开始步入电影带来时就十分明确地认为,电影院是电影制片事业的堡垒。搞电影带来必须产销结合,把生产发行联系起来,方有出路,从60年代开始,邵逸夫和其三哥邵仁枚共同展开了一个庞大扩张计划,实行“每月一院”的办法,到处选择适当地点,大开影院,在香港和东南亚,邵氏影院星罗棋布,形成一张巨大的发行网络。70年代,邵氏影院开始走出东南亚,打入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若干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国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这不仅娱乐了各国观众,对传播中华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邵氏公司曾遇到来自“电懋”的挑战。那时,星马巨子陆运涛派人到香港成立“电懋公司”,发展电影制片,以供应“国泰”在星马两百多家戏院的片源,“电懋”影片拍得不错,发展迅速,与邵氏形成竞争。有着强烈进取心的邵逸夫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亲自坐镇发展制片扩大招兵买马,网罗各种电影人才。那段时间,服务于邵氏、“电懋”的导演与明星是很吃香的,两家为了竞争,人才抢来抢去,邵氏不要“电懋”要,而且都是出高价,所以那段时间港报常常可见某某明明星、导演跳槽,甚至电影闹双胞案也发生不少,这种纠纷,直到大老板陆运涛在台中乘飞机罹难,“国泰”结束才停止。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讲求赚钱。因此,邵氏出品,商业色彩十分浓厚。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差的影片“媚俗”,缺少艺术价值;邵氏拍片多,传世少,但在商言商,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认为,他并非不要艺术,而要的是大众艺术,市民口味。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赏的下里巴人,才是他选择的道路。为了取得商业效益,邵逸夫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他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问他为什么,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为此,邵逸夫时刻把握着文化动向,分析着观众的喜好,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或许,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五、影视双栖
正当邵氏影业经历全盛之时,电影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在一些国家如日本、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夕阳企业”,逐渐衰落,失去了昔日鼎盛时期的灿烂光辉。电影的市场在日益缩小,竞争日益激烈。毕生从事娱乐业的邵逸夫敏感地意识到,必须把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向电影的姐妹艺术——电视进军。
早在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以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时,邵逸夫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合作,闯进了电视广播领域,成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台)的董事。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精明的邵免夫收缩制片业务,结束了一部分电影院的营业把更多的金鱼与时间投资在无线电视上,当时曾有人批评他选择错误,然而邵逸夫却笑骂由人,我行我素。1980年,邵逸夫出任“无线”董事局主席,他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时至今日,“无线”每年为他带来巨大的盈利,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80年代末,“无线”在港岛电视领域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亚视”通过加强资金投入,重金招聘著名艺人或设法控空“无线”墙角,以及在节目的编排上改故创新,对“无线”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新攻势。邵逸夫也不甘示弱,他通过加速培养和物色新人,以新人新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使“无线”的收视率继续遥遥领先于“亚视”。作为香港影视界的元老,邵逸夫在竞争敌手遇到困难时赙现了宽宏大度,一次,正当“无线”与“亚视”为争夺奥运会转播权大打官司时,“亚视”大楼失火,影响了电视片的制作,此时,邵逸夫并未幸灾乐祸,而是立即叫下属致电“亚视”,“无线”随时准备借出场所和设备,供“亚视”制作影片用,这一举动,使“亚视”主席邱德根感激不已。
六、性格与事业
曾有人这样形容邵逸夫:“虽然整天笑脸迎人,骨子里却是一个铢锱必计的家伙”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在经济上精打细算,锱铢必计,邵逸夫的确是闻名遐迩的。十多年前,李小龙在美国拍摄《青锋剑》,郁郁不得志,很想回港发展,托人找邵逸夫,开价片酬6万港元,以60日为期拍摄一部电影,但邵氏还价每部片酬3千至9千港元,时间不限,结果李小龙怏怏而去,嘉乐影片公司却大得其利。又一次,一位临时副导演拍完戏后,制作部开了1千元副导演费给他,可邵逸夫签支票时却大为不悦,找会计部与其交涉,让他自动“折扣”收款。这位副导演一怒之下,把单据撕碎,索性一个钱也不要,并负气说:“邵老板多了1千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千元也穷不到哪去。”然而,若说邵逸夫是个斤斤计较的人,那又看错了他。他每次捐款都是“大手笔”,9月8日甚至是美国三藩市的“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对该市福利的贡献。
从1973年开始,邵逸夫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最近几年,更泽及中国大陆,据保守的估计,至目前为止,邵逸夫的捐款已超过15亿港元。对一向给人以“吝啬”印象的邵逸夫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邵逸夫虽然贵为香港“电影王国”的大老板,待人接物却十分平和,丝毫没有大老板的架子。在许多不同场合,他用一口浙江方言与人交谈,使人颇感亲切。从个性来看,他给人的印象是圆滑,机警。某天,邵逸夫正与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里谈生意,忽然一个小员工匆匆走进办公室,满脸仓皇地说:“老板,不好了!后山着火了。”邵逸夫望着他,笑了笑,挥挥手说:“知道了!你去吧!”小员工满脸不解,怏怏而去。那朋友也是一头雾水,他奇怪邵逸夫为什么一点都不紧张,后山可是影棚所在呀!邵逸夫解释说:“这个员工是邀功来的,后山着火,根本用不着他来通告,如果事态严重,经理级的人,怕早已来通告,现在还不见,情况一定不严重,来来来!我们还是谈生意吧!”
根据《资本》杂志的富豪排位榜,邵逸夫的财富曾进入香港前10名之内,难怪邵逸夫自己说:“下一代也用不完 了。”
邵逸夫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来自他强烈的事业心。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他熟悉电影制片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内行。公司从审查剧本到影片拍摄、推销、发行和剧院管理等每一步工作,他都要研究、过问,他与公司里的同事讨论工作,意见总是十分中肯,使人口服心服。
作为一个电影制片人,看电影已成为邵逸[夫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他通常早上6时起床,吃少许早餐,做一些中国式的柔软体操,然后更衣,读一两个剧本,就驾着他的两部“劳斯莱斯”之中的一辆,直驱影城,在清水湾山道曲折迂回大概5分钟,就可以到达片场。那时大概是早上8点钟,巡视完各片场之后大概是9点15分,以后整个上午就用来看影片,包括昨日所拍的毛片。在70年代,他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近年来,他仍每天看两三部影片。对世界各地的影片以及其竞争对手的片子,他尤为注意。看完片子,如果还有时间,就读剧本,直到中午,午餐后休息半小时左右。再回到办公室,直到黄昏。星期日,他也要看半天电影。因此,邵逸夫被称为“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对拍电影,邵逸夫更昭醉如痴。他说:“你拍过两套电影,便知道全世界没有一样事有这么好玩,这么够刺激。我爱上这种行业。电影不知给了我多大的满足。”“我好钟意电影事业。”
邵逸夫的事业,毕生离不开娱乐,虽然从60年代开始,也旁及股票、房地产,那不过是副业罢了。商场流传邵逸夫做房地产的一段轶事。80年代初,曾有人愿出40亿元,再加一处同现在“邵氏”大小相同不过地点较远的地皮,与邵氏交换他名下的资产和片厂土地。结果邵逸夫却放弃了这桩交易。他说:“40亿是笔不少的钱,放在面前,自然动心,不过,再回头想想,我现在的钱以后也用不完,至少下一代也用不完,40亿不过是个银行户口里的数字,哪里用得到,因此我决定不找这个麻烦了。”的确,邵逸夫的精力只用在他所钟爱的影视事业上,影视之外的事情,他并不过多用心,自然也不计较成败得失。
⑼ 南洋理工大学的msc in information studies专业怎么样
可以把你这些GPA、专业等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748947/中去,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专你情况相属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这样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了,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⑽ 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转账到内地建设银行需要多久
从2016年12月1日起,银行柜面(仅对个人客户),以及除自助柜员机以外的非柜面专渠道,将提供实时到属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三种转账方式供客户选择。
1、“实时到账”:将在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即时处理扣款并汇出,单笔金额不超过5万元。。
2、“普通到账”:普通到账即非实时到账,将在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延时2小时扣款并汇出。
3、“次日到账”:将在受理存款人的转账申请后,延时到第二个自然日扣款并汇出。请注意次日到账并不是24小时后到账。
4、以上汇款时间均是指银行扣款并发起汇款的时间,如为跨行交易,到账时间还取决于人行跨行清算系统和收款行入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