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烽火通讯历史交易记录

烽火通讯历史交易记录

发布时间:2021-01-05 16:17:48

⑴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距离目视通讯设施是烽火台,它始于( )朝.

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回很高兴答,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这这就证明当时的诸侯们可以远距离的看到烽火.

⑵ 烽火通信历史最高股价

2010年12月31日,烽火通信最高股价:45.1元。

⑶ 烽火通信股的分析

一、 近段时间 A 股的波动性与 600498 波动性对比 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该股股价明显受大盘影响,随大盘波动;此 阶段操作主要依据大盘;特征:长期向上+中期平淡;说明长期利好 长期向上+中期平淡; 长期向上 还未与股价进行良好的切合;操作以大盘为主要矛盾。 二、5 月 15 日 600498 消息影响分析 光纤光缆行业: 成本改善凸显投资价值(13:35) 光纤光缆行业:价格企稳 成本改善凸显投资价值(13:35) 我们在此时点关注光纤光缆行业的投资价值,主要逻辑在于:1、2012 年光纤供需状况明显改善,行 业总体供需呈弱势均衡、总体偏紧的态势,从而为光纤价格提供了极强支撑,为行业盈利改善提供了基本 保障;2、行业内主要厂商均在 2012 年实现较大规模光纤预制棒自产产能,使得此部分光纤企业盈利能力 得到较大改善。 全球及中国光纤 中国光纤[1.19 1.71%]产业的发展历史均表明,光纤产品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工业品属性,其价 中国光纤 格涨跌与供需关系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过往历史中,全球光纤价格三次大幅下跌均是由于光纤出现严重的 供过于求所导致,彼时全球光纤供需比均远大于 1.25;而 2006 年以后,全球光纤供需比维持在 1~1.20 之 间,全球光纤价格虽有小幅下降,但总体价格基本维持稳定。 我们判断, 2012 年中国光纤行业总体供需将实现基本均衡, 但总体供给呈偏紧状态。 从需求层面而言, 在接入网及传输网的双轮驱动下,2012 年光纤行业总需求将实现 30%左右的大幅扩张,行业总需求为 1.3 亿芯公里左右。而在供给端,自 2010 年后行业内主要厂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行业总体产能在 1.25-1.3 亿芯公里左右。由于行业新增光纤产能投产相对需求存在滞后,因此,行业在 2012 年的供需状 况得到极大改善。基于此,我们认为,2012 年光纤光缆行业的供需偏紧,将为光纤价格提供极强支撑。 2010 年前后,行业内主要厂商均进行了光纤预制棒的产能准备。主要的考量在于:1、光纤预制棒占 据光纤产业链中利润的 70%,光纤预制棒实现自产将有效改善企业盈利能力;2、中国光纤预制棒进口率超 过 50%,通过光棒自给可有效降低对国外厂商的原材料依赖度。经过前期的研发与试产,中国主要光纤厂 商在 2012 年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光纤预制棒产能, 而光纤企业预制棒产能的明显提升将使得光纤光缆企 业投资价值得到显现。 纵观光纤光缆行业,其制造业属性决定了行业内公司的竞争力体现于成本控制能力。对于行业内公司 的成本控制,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为:1、产能规模,即更大的产能规模具备更明显的规模效益,利于成本控 制,且对于价格上升的盈利改善弹性更大;2、光纤预制棒自给率,原材料的自产能有效节省生产成本,提 升其盈利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行业内具备光纤预制棒自产能力以及拥有产能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具备优 烽火通信[28.69 2.32% 股吧 研报]、亨通光电 亨通光电[21.71 0.84% 股吧 研报]、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10.25 势。我们看好烽火通信 烽火通信 亨通光电 中天科技 1.28% 股吧 研报]的投资价值,给予“推荐”评级 受该片推荐报告的影响,烽火通信 60 分钟出现拉升。 一量能方面: 尾盘 1 个小时内, 换手率 0.44%, 折算全天换手率 1.76%; 大于平均换手率 2 倍;如果后续量能继续放大,未必不是切合点得发 酵时间。 二行业方面:烽火通信最大的竞争商中兴通信,也出现全天 3.7 的上 涨及 2 倍以上的换手率,说明通信板块的行情属板块性机会,存在继 续发酵的可能。 三未来可预期的利好题材: ①行业政策性受益;宽带中国 9 月份开始实施;专项资金年内到外。 ②公司中报预增题材: 二季度量价均得到整体性提升, 中报 (8 月份) 预增可能性大增。 结论:从时间切合点,以及股价对利好消息的敏感程度,有理由相信 今日的大涨是通信板块崛起的起点。 今后影响股价的矛盾逐渐由整体 市场聚焦到行业公司本身。 策略:如果行业股价近期继续能够超过大盘走势,有极大可能是通信 板块的崛起。

⑷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距离目视通讯设施是烽火台,它始于( )朝。

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内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容。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这这就证明当时的诸侯们可以远距离的看到烽火。

⑸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距离目视通讯设施是烽火台,它始于( )朝

貌似没有具体的时间,但绝对早与长城,周幽王曾有过烽火戏诸侯,可见应早与周朝

⑹ 我国最早的通讯记载是在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⑺ 昨天收到了烽火移动通信有的录用通知书,但我只是在网上投了简历,烽火还没有面试过我啊!会是骗子吗

如果以任何理由跟钱搭边,那十有八九是了。如果没有,是不是你投的简历,正好符合人家的胃口,可以去看看。毕竟骗子最终以骗钱为目的,还得楼主自己来真别。

⑻ 我国通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知道的古代通信方式有飞鸽传信、烽火什么、邮驿什

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通信塔。

⑼ 我想知道古代的通讯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通讯的发展

(一)从烽火台谈起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讯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讯了。当时人们通讯,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讯方法。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讯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讯的。

以物示意的通讯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讯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bāo-sì〕

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讯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①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②;各台还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这种有组织的通讯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这种通讯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境传达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还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二)两千多年的邮驿通讯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那时邮驿通讯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于秦晋两个大国的势力威胁之下,处境危急,为瓦解敌军进犯,郑国便派使者到秦军营建议:“秦郑之间隔着一个晋国,灭亡郑国,只有利于晋,而不利于秦。不如秦郑结盟,将来秦国使者到东边来,郑国还可以做秦国的东道主。”秦国认为有理,即罢兵,并派杞〔qǐ〕子、逢孙、杨孙三人驻守郑国。郑国为了表示和好,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交给三个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却向秦密报说,他们已掌握了郑国北门,请派兵偷袭郑国。可是当秦国派往偷袭郑国的军队走到滑国(在今河南洛阳东面)地方的时候,便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弦高感到祖国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装成郑国特派使者,用他贩运的十二只牛,去犒〔kào〕劳秦兵,暗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郑国的邮驿,星夜给国内报信。郑国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严密戒备。秦兵发现郑国已经作好应战准备,只得停止前进,顺便灭掉滑国而回。可见当时的邮驿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邮驿通讯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备起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筑驰道,“车同轨”,“书同文”①,更促进了邮驿通讯的发展。到了唐朝,这种制度更是盛极一时。唐朝的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三种,共有一千六百多处,其中水驿二百六十多处,水陆兼办的也有八十多处。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如陆驿规定马每天走七十里,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各级官吏使用车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受到处分。遇有紧急事情,驿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诗人岑〔cén〕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描绘邮驿速度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lǒng〕山头。”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反对唐朝,当时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今陕西临潼县境),离范阳有好几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这个消息。可见唐朝邮驿通讯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时期,由于军事活动范围的扩大,通讯事业就更加发展了。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元朝将驿馆音译为“站赤”,所以后来通称邮驿为驿站。

有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所著《马可•波罗行纪》这部书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设一处驿站。每个驿站都有宏大华丽的房屋,内备床铺,被褥皆以绸缎制成,住宿时所需物品,无不俱全,专为钦使来往休息之用。他

说,即使国王来住,也必定觉得非常舒适。他还说,这样大的驿站,足有一万多处,驿马共有三十万匹。马可•波罗的描写,可能有些夸大,但元朝驿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另外元朝还沿袭宋朝的办法,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门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有点象现在的军邮,全国估计约有两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这些铺丁腰里挂着铃铛,手里拿着枪,夜间还要拿着火把。他们走到路狭地方,就用力振铃,叫路上车马行人让路。在快到下一个急递铺时,也在很远地方振铃,下铺一闻铃声,即作好准备,接递文书,继续前进。这样,一铺接一铺不停地传递,一昼夜规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驿站,基本上沿袭旧制。清朝中叶以后,近代邮政逐渐发展起来,代替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两千多年来的邮驿通讯,虽然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广大人民却是个沉重的负担。例如,唐明皇为了让他的宠妃杨贵妃吃到新鲜荔〔lì〕枝,就为她从长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专设了一路邮驿,昼夜飞驰,运输新鲜荔枝。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有名的诗句,就是对这件事的讽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间,贵州巡抚①佟〔tóng〕凤彩就曾上书皇帝,诉说贵州地区驿站的痛苦情况。他说,天下最苦最累的莫过于驿站,而驿站最险最远的又莫甚于贵州。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qué〕脊烂。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种地织布,死的死,逃的逃,流离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实,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邮驿通讯都普遍有这种现象,这不过是两个典型例子而已。

(三)民信局和侨批局

驿站是官府的通讯组织,只许传送官府文书,除了宋朝还准许高官显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准附寄私人信件。既然这样,私人如遇有紧急事情,需要通讯,地主、富商还可以派家丁或雇脚夫远道传书;一般老百姓只有托人捎带,不但辗转传递,缓不济急,而且往往延误或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了许多“鸿雁传书”一类的故事,古代人民通讯的困难,可以想见。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的往来频繁,出外经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家乡亲友通讯。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等,更迫切需要通讯。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时而起。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主要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做“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再凭收据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数取钱。这实际上就是汇兑业务的萌芽。当时还发行了一种叫做“邸〔dǐ〕报”的手抄或木刻报纸,通过邮驿传到各地,好象现在的报刊发行一样。到了明朝,就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乡约”,相传起源是这样的: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想念家乡,相约每年推同乡回乡几次,来往带送土产和信件,后来就形成专业的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直到东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发展最盛的时期,当时全国大小信局总共有几千家。自从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五口通商条约以后,上海商业和交通畸〔jī〕形发展,各民信局便纷纷扩大组织,在上海设立总号,在各地商埠设立分号、联号或代理店。规模小的民信局,就联合起来营业。这样,在全国各商埠和交通较方便的大市镇联成了一个稀疏的民间通讯网。

民信局是一种商业组织,由东家(俗称老板)出资,雇用店员经营。因为它是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够获利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争设机构和路班,无利可图的偏僻地区就无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商人。为了招揽业务,各民信局还给他们的主顾以种种便利。例如:在晚间商店结帐后,派人到各商店,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长年主顾还可以记帐总付信资,甚至还可以打折扣。

从很早的时候起,广东、福建等省沿海地区的贫苦人民,到海外谋生的很多。还有一些人,是被帝国主义强盗骗到外国去作苦工的。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和他们的家属通讯,或者把千辛万苦挣得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讯和汇兑业务。因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华侨汇款附寄的信叫做“侨批”,所以把这种寄递华侨信件和汇款的机构叫做“侨批局”。侨批局除在国内出国华侨较多的城镇开设外,还在国外设立分号。据1930年统计,全国登记的侨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属国内外分号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还有侨批局一百多家,国内外分号共一千多家。它们对便利海外华侨寄信汇款和与祖国联系起了积极作用,受到了海外广大侨胞的欢迎;本身也获得丰厚的利润。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并没有设法对中国官办的驿站和民办的民信局以及侨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夺我国的邮权。民信局和侨批局虽然遭到侵略势力的打击和摧残,但是由于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还维持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没有被扼杀。后来,由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创办海关邮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对民信局采取登记办法,强令民信局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交运邮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邮件总包费用,遭到民信局联合罢业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办法,将海关邮政国内平信资费由四分降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为半分。以资本主义竞争手段,将民信局打击得一败涂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后,官办邮政还仿照民信局信件随到随投的优点,强迫官邮信差,实行每日由四次改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递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罢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勒令限期结束的高压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办。

--------------------------------------------------------------------------------

①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为简。古书《诗经》记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诗中已有“简书”名称。汉代的竹筒就叫汉简。
② 汉时河西四郡,把守边境重要关口的武将称为都尉;把守一处小城的武官称为鄣尉;管理边境侦察敌情的武官称为候官;管理一个烽墩即一个侦察中心点的称为候长;最基层的侦察哨长称为燧长。燧长通常管有三至三十个戍卒。
① “轨”就是两轮之间相距的度数。战国时,车轨的宽狭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车轨一律六尺宽。同时秦始皇又废除了原来的文字,改用一套叫做“小篆”的新文字,把全国的文字统一起来。
① 巡抚,职官名。明初设置,清朝时为一省行政长官,兼管军事。

阅读全文

与烽火通讯历史交易记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黑市换汇技巧 浏览:676
中国铁建股票历史最低价格 浏览:862
2月23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浏览:36
股指期货一手涨跌多少点爆仓 浏览:611
新华制药最新资金流向 浏览:30
秋林集团投资者索赔 浏览:311
2014年中国银行贷款利率是多少 浏览:886
股票双鸭头 浏览:500
多少钱可以炒股票 浏览:597
粘胶短仟股票 浏览:982
外汇分为那些 浏览:488
怎么发现一字板的股票 浏览:948
鼎誉融资租赁深圳 浏览:440
海航投资金控 浏览:469
澄西新荣股票 浏览:765
共青城乾和投资创始人 浏览:346
怎样学做贷款这行业 浏览:778
现货白银投资k线 浏览:200
大陆期货开户不入金可以吗 浏览:377
湖南信托官网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