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进行日常管理,以保证指标的完成
日常管理也叫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的类型
1.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1)事前控制。指组织在一项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所进行的管理上的努力。它主要是对活动最终产出的确定和对资源投入的控制,其重点是防止组织所使用的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2)事中控制。在某项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控制,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始终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3)事后控制。它发生在行动或任务结束之后。这是历史最悠久的控制类型,传统的控制方法几乎都属于此类。2.预防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1)预防性控制。它是为了避免产生错误和尽量减少今后的纠正活动,防止资金、时间和其它资源的浪费。(2)纠正性控制。它常常是由于管理者没有预见到问题,当出现偏差时采取措施,使行为或活动返回到事先确定的或所希望的水平。3.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1)反馈控制。指从组织活动进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中发现偏差,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偏差。(2)前馈控制。又称指导将来的控制,即通过对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其未发生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⑵ 我国衡量政府财政投入的指标主要有哪两个
相对量指标中,目前世界各国主要采用政府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以及政府财政支回出对GNP的弹性和边际支出倾向等答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增长变化情况。
财政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指标表示由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引起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大小,表现为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的比例,用公式表示:
财政支出弹性 = 财政支出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该公式计算结果的含义是:如果财政支出弹性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反之,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小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如果财政支出弹性等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处于同步增长状态。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弹性状况基本上维持在2[b]-[/b]3%之间。
边际财政支出倾向指标的含义是: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中,用于财政支出部分所占份额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如下:边际财政支出倾向 = 财政支出增加额÷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100%
⑶ 人文GDP 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 )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你这是城市管理学的作业吧…上回也有人问结果没找到答案。我后来发现是空格后少了个顿号…
人文GDP 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⑷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方法
投资估算指标及其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工作,涉及建设项目的产品规模、产品方案、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和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到现阶段技术状况,又要展望近期技术发展趋势和设计动向,从而可以指导以后建设项目的实践。: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应当成立专业齐全的编制小组,编制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并应制定一个包括编制原则、编制内容、指标的层次相互衔接、项目划分、表现形式、计量单位、计算、复核、审查程序等内容的编制方案或编制细则,以便编制工作有章可循。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一般分为3个阶段进行。
1、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收集整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符合现行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有可能重复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图、标准设计以及相应的竣工决算或施工图预算资料等,这些资料是编制工作的基础,资料收集得越广泛,反映出得问题越多,编制工作考虑得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提高投资估算指标的实用性和覆盖面。同时,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要选择占投资比例大、相互关联多的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由于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程的设计意图、建设时间和地点、资料的基础等不同,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才能重复利用。将整理后的数据资料按项目划分栏目加以归类,按照编制年度的现行定额、费用标准和价格,调整成编制年度的造价水平及相互比例。
2、平衡调整阶段
由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源不同,虽然经过一定的分析整理,但难免会由于设计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时间上的差异带来某些影响,使数据失准或漏项等,必须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平衡调整。
3、测算审查阶段
测算是将新编的指标和选定工程的概预算,在同一价格条件下进行比较,检验其“量差”的偏离程度是否在允许偏差的范围之内,如偏差过大,则要查找原因,进行修正,以保证指标的确切、实用。测算同时也是对指标编制质量进行的一次系统检查,应由专人进行,以保持测算口径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予以全面审查定稿。
由于投资估算指标的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在现阶段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工作。
⑸ 谁知道如何保证绩效指标有效性
设定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企业绩效导向的正确与否,同时,它也是员工实现绩效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在制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注意绩效指标的有效性,导致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最后影响了绩效目标的达成。
通常情况下,绩效指标在设置方面主要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
1.指标并不是来源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而是来自于工作任务。不少企业往往会制定这样的一些指标,如:“做好仓库保管”、“做好宣传工作”等。这些指标属于工作的任务,而非战略目标的逐层分解。定这样的指标会出现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在做个人的工作任务,即使工作任务完成的很好,部门的目标不一定会完成,企业的目标也不一定会达成。
在制定绩效指标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各级指标,这个基于战略分解的指标才是真正有效的指标。
比如某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抢占市场,定下当年市场占有率30%的公司目标。那么在进行战略目标分解时,销售总监的指标就是市场占有率为30%。而对于30%还需要进一步分解:负责A产品的销售经理,他的绩效指标是A产品市场占有率30%;B产品的销售经理,他的绩效指标是市场占有率为30%;依此类推,销售总监会把所有的绩效指标进行分解或分配下去。而A产品的销售经理则会对A产品的销售目标进行继续分解,A员工的销售目标是10万,B员工的销售目标是20万,一直把A产品30%的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标分解完为止。这样员工每个人所分解或者分配的指标就是与公司战略目标直接相关的绩效指标了。
2.多个部门或者多人共用一个指标。有不少企业在对绩效指标进行设定的时候,会出现好几个部门或多人共用一个指标的现象。
比如财务部考核成本控制率,生产部门也考核成本控制率。这样的结果就是多个部门都对这个指标负责,往往多个部门对一个指标负责会导致出了问题大家相互推脱责任。
绩效指标必须责任明确,每个部门必须对本部门的指标负责,如果出现多个部门负责一个指标的时候,多半是指标的分解出现了问题。
以成本控制率为例,财务部考察的是公司的整体成本控制率,各个部门考核的是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率,这样加以区分,就不会出现所有的部门都为一个指标负责的问题。
另外,多人对一个指标负责也是不科学的,也会使绩效指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对绩效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配或分解,直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指标为止。
3.绩效指标的数据收集成本很高。有些企业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考虑指标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最后导致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比如某企业考核行政部的指标:外部满意度。这个考核指标数据的收集成本就很高,因为行政部与外部打交道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如工商局、公安局、车管所等。而想从这些政府部门获取数据,根本不是很现实的,其数据收集的难度异常的大。
当遇到很难收集数据的考核指标时,我们建议可以放弃这个指标,待具备收集的条件时,再去设置这个指标。
4.绩效指标的数据来源为本人或者本部门。一般来说,绩效指标的数据来源应该是在其他部门,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即使数据来自于本部门,但也绝不能是被考核者本人提供数据来源。否则,很容易导致被考核者恶意撰改数据,从而使考核结果失真。
比如某游戏公司策划人员的考核指标为游戏内容的满意度,而数据的收集是由策划人员负责向客户收集而获取的,其考核结果必定会受到其他同事的质疑,因为策划人员可以对满意度的分数进行更改。
如果要使数据客观合理,游戏内容满意度的数据来源应该是市场部,市场部通过向市场调研获取这些数据,这样考核的结果才会更加的客观真实。
考核的指标其实是可以用数据去量化的,对于无法衡量的指标要进行替换或者修改,比如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修改为质量合格率,即产品合格数量/产品总数,这个指标就非常容易衡量了。
6.绩效目标不可完成。每个企业都期望本企业的绩效目标越高越好,但是在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需要衡量这个目标是否可实现,往往很多考评者在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忽略了绩效目标的可实现性,最后导致员工普遍完成不了绩效目标,这样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与一些HR同行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谈到的话题就是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的问题,细问人员流失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少员工感觉业绩目标太重,无法达成,从而产生了离职的念头。
企业制定绩效指标,一定要确保员工通过适当的努力可以实现目标,切勿让绩效目标高不可攀,吓跑了员工。
以上是绩效指标设置时最容易出问题的6个方面,也是绩效指标的制定者需要重点关注的。绩效指标的有效性关乎企业战略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一定要认真对待。
⑹ .评价投资效益的静态和动态指标分别有哪些说明各个指标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不考复虑资金时间价值制的经济效益指标称为静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
优点有: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可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
缺点有:只考虑投资回收之前的效果,不能反映回收投资之后的情况,即无法准确衡量项目投资收益的大小;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无法正确地辨识项目的优劣。
动态评价指标常用的一般有: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净年率、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优点: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状况;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净收益;能直接说明项目投资额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关系。
缺点:必须首先确定一个符合经济现实的基准收益率,而基准收益率的确定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不能直接说明在项目运营期间各年的经营成果;不能真正反映项目投资中单位投资的使用效率。
(原创不容易、加分要给力!)
⑺ 如何确保投资估算,工程概算,工程预算的合理性,正确性及保证措施
工程估算;1)采用投资估算指标、概算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编制。2)采用单项内工程造价指标编制。容 3)采用类似工程概、预算编制。 4)采用近似(匡算)工程量估算法编制。 5)采用市场询价加系数办法编制。 6)采用民用建筑快速投资估算法编制。
工程概算:概算定额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匠编制方法: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单位工程概算投资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组成。
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法、单价法、实物法。
赚这5分不容易啊
⑻ 投资估算指标的内容和编制方法有哪些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收集整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符合现行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有可能重复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图、标准设计以及相应的竣工决算或施工图预算资料等,这些资料是编制工作的基础,资料收集得越广泛,反映出的问题越多,编制工作考虑得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提高投资估算指标的实用性和覆盖面。同 时,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要选择占投资比重大、相互关联多的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由于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程的设计意图、建设时间和地点、资料的基础 等不同,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才能重复利用。将整理后的数据资料按项目划分栏目加以归类,按照编制年度的现行定额、费用标准和价格,调整成编制年度的造价水平及相互比例。
(二)平衡调整阶段
由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源不同,虽然经过一定的分析整理,但难免会由于设计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时间上的差异带来的某些影响,使数据失准或漏项等,必须对有关资料进
行综合平衡调整。
(三)测算审查阶段测算是将新编的指标和选定工程的概预算,在同一价格条件下进行比较,检验其量差的偏离程度是否在允许偏差的范围之内,如偏差过大,则要查找原因,进行修正,以保证指标的确切、实用。’.测算同时也是对指标?编制质量进行的+次系统检查,应由专人进行,以保持测算口径的统-,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予以全面审查定稿。
⑼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方法是什么求解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收集整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符合现行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有可能重复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图、标准设计以及相应的竣工决算或施工图预算资料等,这些资料是编制工作的基础,资料收集得越广泛,反映出的问题越多,编制工作考虑得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提高投资估算指标的实用性和覆盖面。同 时,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要选择占投资比重大、相互关联多的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由于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程的设计意图、建设时间和地点、资料的基础 等不同,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才能重复利用。将整理后的数据资料按项目划分栏目加以归类,按照编制年度的现行定额、费用标准和价格,调整成编制年度的造价水平及相互比例。
(二)平衡调整阶段
由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源不同,虽然经过一定的分析整理,但难免会由于设计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时间上的差异带来的某些影响,使数据失准或漏项等,必须对有关资料进
行综合平衡调整。
(三)测算审查阶段测算是将新编的指标和选定工程的概预算,在同一价格条件下进行比较,检验其量差的偏离程度是否在允许偏差的范围之内,如偏差过大,则要查找原因,进行修正,以保证指标的确切、实用。’.测算同时也是对指标?编制质量进行的+次系统检查,应由专人进行,以保持测算口径的统-,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予以全面审查定稿。
由于投资估算指标的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在现阶段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