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个网站可以查询交易所公开交易信息的历史数据
证券之星
Ⅱ 网上怎么查股票的历史交易明细
答:登录你的股票软件,在交易界面找到“查询”,或者“搜索”选回项。
虽然股票交易软件答可能不一样,不过类似功能肯定大同小异。
搜索选项或者查询选项,一般都是用一个放大镜图标表示。
在查询这一目录下面寻找到交割单选项,或者资金流水选项,
这些都能查询出你的历史交易数据。
Ⅲ 怎样查询一只股票的历史行情详细数据,高分求详细步骤
1、打开自己的手机桌面,选择大智慧这个图标进入。
Ⅳ 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的数据图
我也想找历史上中国股票数次大跌数据图!最好是有大盘和个股的!
可惜,这个工作量大,又没有什么实质用途,相信没有人做的!
Ⅳ 我中国股票的历史交易量从2000年开始, 每周交易量的历史记录,哪款软件什么的可以搞到
这个需要自己从软件上翻查并计算,没有现成的自动统计好的。
Ⅵ 中国应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近年来,在利好政策下,我国应急产业有了很大提升,且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市场年容量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但作为最基本的应急通信,却仍相对薄弱,需尽快提高应急通信产业的发展。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作为保障最基本民生的应急产业,在近年来越发受到政府重视,要求在2020年基本形成应急体系。虽然应急产业已有长足发展,但暴露出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阻碍着应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急通信更是如此。
在应急产业链中,应急通信是作为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保障。从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到处置救援、灾后重建,保持信息通畅是应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应急管理快速、高效、安全的首要前提。
应急通信是一种特殊通信机制,具有临时特性。因为应急通信是在出现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时,利用各种通信设施,来保障救援、救急、救助通信顺畅的手段。
正因为这种临时特性,所以在出现突发性紧急情况时,多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但显然,单靠电信运营商,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急通信需求。
未来,还需要建设大范围的共用互通政务专网,与电信运营商协同合力,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规范,形成有线与无线、固定与移动相结合的应急通信格局,最大程度地保障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的通信顺畅。
Ⅶ 那个网站可以查出中国股市的历史行情走向图表
在东方财富网上可以查的到网上行情
http://www.eastmoney.com
或者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你网络下就知道了。具体现在不方便打,请见谅了
Ⅷ 中国一重股票历史交易数据
有企稳迹象,目前只适合轻仓短线出击,明天关注5日线得失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Ⅸ 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和近况
自然过程的变异是原来就有的,它之所以成为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出现及人类对自然过程变异的不适应,因此,有了人类,自然过程变异就成为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与中国文明历史记录并存,如公元前2598年,黄帝时期发生的地裂;世界最早期的地震记录是公元前2221年舜帝时期“夏冰、地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中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震、干旱、台风、严寒、饥荒和瘟疫最为严重,自公元前l80年到1949年,死亡人数过万的就有近230次,如1876~1878年,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同时特大旱灾,约1300万人死亡。
1556年l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2万人。
从公元前221年到1949年的217a间,我国发生大旱灾1026次,小旱灾1013次、地震686次、风灾512次。由于自然灾害集中群发,加上社会动乱,出现了几次全国总人口减少一半的悲惨局面:
1)西汉向东汉过渡时期,即公元元年前后l00a,全国连年多灾,加上战乱,人口由接近6000万人降至2000多万人;
2)东汉末年到西晋期间(三国时代),公元157~280年,全国连年多灾,人口由接近6000万人降至不足2000万人;
3)唐天宝末年乾元初的安史之乱,加上连年大旱、瘟疫,人口由5000万人降为1700万人左右;
4)明末清初,连年重灾,人口由6000多万人降到不足3000万人;
5)晚清早期(即19世纪早中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如1810年死亡8000万人、1811年死亡2000万人、1846年死亡28万人、1849年死亡1500万人、1857年死亡500万人、1876~1878年死亡1000万人等。
20世纪20~30年代,多年出现灾民2000~3000万人及以上的自然灾害(杨达源等, 1993)。
1949年前灾情特点是重大灾害伴随社会动乱,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49年后灾情特点是人员死亡比过去大大减少,但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举例如下:
1984年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大水,死亡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1959~1961年连年大旱,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000万人;
1975年河南大水,受灾人数1100万人,直接灾损约100亿元;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24.2万人,伤16万人,全年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减少2.7%;
1986年东北洪涝、沿海三次台风、数省雹灾、旱灾,全国损失500亿元;
1988年浙江台风、全国大灾220起,损失470.63亿元;
1990年湖南、江西洪灾,损失36亿元,全国616亿元;
1991年淮河和太湖地区大水,损失近120亿元;
1994年华南特大洪灾,仅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广西达362亿元;
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芦山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据初步统计,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1/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每年粮食生产灾损约390亿~425亿kg,32.5%的地区和 45%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平均每年地震灾损 10亿~20亿元,70 多个县城受崩滑、泥石流威胁,30 多个城市出现明显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面积150万km2,沙漠化危害15.8万km2,而且自然灾害有逐年加剧的趋势,如20世纪60年代洪灾受灾人数约520万人,70年代猛增至1540万人。
Ⅹ 中国应急管理系统体系发展历程
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不能再像面对非典那样仓促应战,而要沉着应对,有章可循。章从何来?这就是应急预案。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5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加上法案的实施07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