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腾讯为什么选择在港交所上市
腾讯控股在H股上市的时候是2004年,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创业板,主板对公司财务要求很严格,需要连续三年赢利,腾讯网络这样的公司上市的时候还是亏损的,根本达不到要求。
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内地市场对于高科技企业或者说互联网企业的认可程度,全美宽带的普及达到了70%,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应用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而中国才只有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从投资的角度来说,NASDAQD的投资者会更认可互联网项目。而且海外市场的资本力量更加雄厚,也能够满足互联网公司一旦上市就像丑小鸭变小天鹅一般的蜕变过程。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几乎没有互联网公司会在内地市场上市,甚至宁愿选择香港,像慧聪,腾讯,化工网等等。
“腾讯选择在香港主板上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炽平回忆说。选择香港还是美国是这个项目中的难点之一。当时选择在美国上市非常有利,因为处于互联网
行业重新升温的美国市场,同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估值应该会高很多,创始人可以赚更多的钱。但腾讯上市并不只是追求那一刻更高的估值,也不是为了短期的
套现,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才是腾讯上市的最终目的。高盛和腾讯的领导层达成了共识,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比起美国纳斯达克,香港的投资者更了解腾讯,
更明白腾讯的价值。当然也要让熟悉QQ、熟悉腾讯的用户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接触腾讯,获得参与腾讯发展的机会。
除了以上的考虑,腾讯员工的利益才是选择香港主板最重要的一颗砝码。因为腾讯在上市之前承诺了员工持股,如果起初的估值越合理的话,便可以让员工,和投资者以同样的金额获得更多的股票数量,长期来看,增值空间更大。
刘炽平继续说道:“腾讯这种关心公司长期发展,关心公司员工的文化和思想,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在一家企业稳固发展的时候,你很难看出领导人的本质,但是当要做一些关乎自己命运,或者是做一些比较艰难决定的时候,我们看到腾讯做出了正确和长期的决定。”
❷ 小米为什么选择港交所上市
7月8日报道,“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这段感慨来自于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
19年前,马云带着50万在香港注册了阿里巴巴,2013年,为了能让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顺利上市,他在大陆与香港两地之间辗转周旋,多次表明阿里“合伙人制度”的立场。最终,港交所坚持不改变制度,阿里与港交所的这场博弈最终没能和解,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阿里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一年后,马云带着团队远赴美国纽交所上市,并创造了当年最大IPO,目前市值已超过4000亿美元。
如今,意识到“传统”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一笔的港交所,从去年开始着手IPO改革,对科技企业在港股上市的限制放宽。近日,小米向港交所递交IPO,搭上改革后的第一班车,有消息称,蚂蚁金服、美团等公司也将在港上市。
2013年9月27日更新的,由港交所及香港证监会刊发的《海外公司联合政策声明》里,明文规定并限制了一点:“业务重心”位于大中华区内的公司,如果想申请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这在当时是被禁止的。
之后,港交所在一份“概念文件”中表示,如果这项政策不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只能在港交所申请双重第一上市,而不可以选择第二上市。
而这次,港交所公布的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相关公司需在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以及伦交所等地最近至少两个财年有良好的合规记录,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时,预期市值最低100亿港元。
这项标准的修改,主要目的便是吸引已经在国际上市的大型科技创新产业公司。
港交所提供的一组数据,也比较有意思。
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其中制药、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占1%,软件与服务占比9%,若抛开腾讯的因素,软件与服务同样仅占比1%。
看到这组数据,好像能理解港交所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吸引科技公司到他那去上市了。目前发展最快的几个行业,在港交所的占比是在太低,和国际市场相比,其比例更是远低他们。
然而,港交所的这次如意算盘,不知道能不能打响了。如果CDR(中国预托证券)正式公布启动,香港作为第二上市的吸引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除了港交所的三项新吸引政策外,近期,各大证券交易所们也都频频有新的动作。Spotify在纽交所直接上市,纳斯达克也表达了“选择合适时机对上市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的态度。
❸ 为什么国内一些企业会选择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资
国内的上市规则跟香港的有所区别,上市实行核准制,尤其是2000年以前要上市需要严格的审批,并且每个年度有额度的,这个额度很少,一般公司很难在A股上市,而香港的上市条件相对要宽松一些,所以很多公司选择到香港上市。
海外上市的时间成本和再融资成本低。由于上市程序市场化、上市手续透明化,海外上市的周期相对较短。以香港为例,拟上市公司一般6—12个月就可以挂牌交易,而要在内地上市,企业从改制、辅导一年到通过发审会再到发行,往往需要三年左右。
还有在A股走入熊市的时侯,例如90年代和2000年到2005年,市场上融资环境不好,很多大型国企就走出国门到海外去融资。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通过在香港等海外证券市场上市,将是内地企业国际化的捷径。香港、美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严格规范的运作体系,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将促使内地企业更好地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用国际化标准和国际管理规范企业运作,并借助国际证券市场的严格监管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❹ 为什么同样的制度,香港交易所拒绝了马云的阿里,却让小米,美团等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不是香港错过了阿里,而是阿里错过了香港。”2014年9月5日,在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马云说,自己非常尊重香港的决定,支持香港不应该为了一家公司而改变原则,自己乐于见到香港变得更好。
合伙人”不能直接任命董事,凡提名的董事,都需要经过股东会投票通过才可获得任命。
彼时,包括马云在内的管理管对持有阿里巴巴股份比例仅有9.4%,阿里的两大股东软银和雅虎则分别持有阿里巴巴35%和24%的股份,若按照“同股同权”的上市规则,阿里高管团队在上市后将直接丧失决策权。而“合伙人”是一种平衡阿里的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的措施,管理层拿着微弱的股份同时,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投票权,以此避免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被其他股东所取代。
❺ “上交所、深交所”与“香港交易所”有什么区别啊
按照目前的定位,上证所定位为主板市场,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因此上市公司将以大盘为主。深交所定位为中小板市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因此上市公司以中小盘为主。事实上自从深交所恢复发行新股以来所发新股全部为中小板股票。
顺便说一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简称应该是上证所,不是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简称是深交所。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通称香港交易所,简称港交所英文全称为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英文简称HKEx,股票代码HKEx: 0388)是一家控股公司,全资拥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附属公司。主要业务是拥有及经营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以及其有关的结算所。
1999年,香港特区财政司提出对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和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根据改革方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三家公司于2000年3月6日完成合并,2000年6月27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
目前香港交易所是唯一经营香港股市的机构,在未得财政司司长同意下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持有港交所超过5%的股份。2006年9月11日,港交所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
❻ 企业为什么要在香港上市
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的要求:
(1) 必须是在中国正式注册或以其他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且必须受中国法律、法规的制约;
(2) 上市后最少在三年之内必须聘用保荐人(或联交所接受的其他财务顾问),保荐人除了要确定该公司是否适合香港上市之外,还要向该公司提供有关持续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和其他上市协议的专业意见;
(3) 必须委托2名授权代表,作为上市公司与联交所之间的主要沟通渠道;
(4) 可依循中国会计准则及规定,但在联交所上市期间必须在会计师报告及年度报表中采用香港或国际会计标准。上市公司的申报会计师必须是联交所承认的会计师;
(5) 必须委任1人与其股票在联交所上市期间代表公司在香港接受传票及通告;
(6) 要香港上市,必须为香港股东设置股东名册,只有在香港股东名册上登记的股票才可在联交所交易;
(7) 在联交所在市前要与联交所签署上市协议。另外,每个董事和监事需向联交所作规定的承诺,招股书披露的资料必须是香港法例规定披露资料。主要股东的售股限制:上市半年内不能出售该部分股票,半年以后仍要维持控股权。
香港主板上市的要求
· 主场的目的:目的众多,包括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
· 主线业务:香港主板上市对企业的主线业务并无有关具体规定,但实际上,主线业务的盈利必须符合最低盈利的要求。
· 业务纪录及盈利要求:上市前三年合计溢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再之前两年合计)。
· 业务目标声明:并无有关规定,但申请人须列出一项有关未来计划及展望的概括说明。
· 最低市值:上市时市值须达1亿港元。
· 最低公众持股量:25%(如发行人市场超过40亿港元,则最低可降低为10%)。
· 管理层、公司拥有权:三年业务纪录期须在基本相同的管理层及拥有权下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