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要退出黄金定价
黄金的涨价,罗斯柴尔德家族其实早已预见,金价低迷的时候,定价权可以稳定金价;但是在金价将要爆发之际,过多地掌握定价权,相反会压抑黄金涨价的程度(毕竟生产方面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可以完全掌控)。
2.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要退出黄金定价
最早识破漏洞的人,往往能得到最高的利益
3. 肯尼迪总统遇刺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背后操作吗
应该说是有关系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肯尼迪和林肯总统都不是共济会会员,而共济会是操纵欧美的神秘组织,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基本上连为一体的,以下是具体环节:
肯尼迪遇刺前两分钟
对于美国人来说,1963年11月2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噩耗传来,整个美国都陷入了震惊和悲伤之中。几十年以后,人们在说起这一时刻时,很多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在干什麽。究竟是谁,为什麽刺杀肯尼迪至今仍众说纷纭。美国官方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名叫奥斯瓦德的凶手单独作案,但是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几十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各种阴谋论。
最明显的疑点是凶手被警方抓获不到48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另一名犹太杀手近距离枪杀,上百万人在电视机旁看到了谋杀全过程,而该凶手的动机竟然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犹太人的胆量”。
Jack Rubyshooting Lee Harvey Oswald.
另一个巨大的疑点是到底几个人参与了谋杀肯尼迪,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是奥斯瓦德在5.6秒的时间里连发三枪,其中一发子弹打飞,一发击中肯尼迪的颈部,另外一发致命的子弹命中头部。几乎没有人相信奥斯瓦德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准确射击三次,更奇怪的是打中肯尼迪的颈部的子弹是先击中了坐在肯尼迪前方的德州州长后,再射中肯尼迪的,而这样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人们称之为一发“神奇的子弹”。更多的专家相信,不只一人从不同的方向朝肯尼迪开枪,而且不止三发子弹。
据后来护卫肯尼迪车驾的一名巡警回忆,“当肯尼迪在机场忙着和欢迎的人群握手时,约翰逊(副总统)的秘密特勤(Secrete Service)走过来给我们做安全工作指示。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说总统在德利广场(刺杀现场)的行车路线临时作了修改。如果保持原来的路线,杀手可能完全没有机会下手。他们还给我们下了一个闻所未闻的命令,通常情况下,我们四个摩托护警应该紧靠总统座车的四周,但是他们这次让我们全部退到车后,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总统座车的后轮。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没有遮拦的视野’……我的另一位朋友(保护副总统约翰逊)看见他(约翰逊)在听到第一发子弹前30或40秒时,开始在车里弯下身来,甚至在车队拐上休斯敦大街之前。也许他在车里的地毯上找什么东西,但是他看起来就好像预感到会有子弹飞过来一样”。
当第一夫人杰奎琳随着丈夫的遗体乘空军一号到达华盛顿机场时,她仍然穿着溅满肯尼迪鲜血的大衣,她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犯下的罪恶”,此时的凶手奥斯瓦德仍被警方看押,杰奎琳所说的“他们”又是?杰奎琳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在她死后50周年(2044年5月19日),如果她的最小的孩子已经去世,她授权肯尼迪图书馆公开一份500页的关于肯尼迪的文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小的儿子在1999年的一次飞机失事中丧了命。
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著名的民权运动推动者,在1968年当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几乎肯定可以最终当选总统,但是就在他欢庆胜利的时候,又是在大庭广众的场合被乱抢打死。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英国的一名数学家在1967年2月的伦敦星期日时报声称,这种巧合的概率为10万万亿分之一。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事件中自杀或被谋杀。〔注 7.8〕
沃伦委员会让人生疑的还有封存所有文件、档案和证据长达75年直到2039年才解密,这些文件涉及CIA、FBI、总统特警保镖、NSA(国家安全局)、国务院、海军陆战队等机构。另外,FBI和其它政府机构还涉嫌销毁证据。
2003年肯尼迪遇刺40周年,美国ABC广播公司搞了一次调查,70%的美国人认为刺杀肯尼迪是一个更大规模的阴谋。
如此大规模地协调和组织,如此明显的证据和证人的封杀都说明肯尼迪刺杀事件其实已经不是一次秘密谋杀,而更像是公开处决,意在警告今后的美国总统们要搞清楚谁才是这个国家的真正主宰。
问题是,肯尼迪家族也是国际银行家集团中的“圈里人”,其父约瑟夫就是1929年股票崩盘时大发其财,后来被罗斯福总统任命的首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主席,早在40年代就跻身在亿万富豪的行列中了,如果不是这样显赫的家境,肯尼迪也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总统。那麽肯尼迪何以开罪了整个统治精英阶层,以至于落得杀身之祸呢?
毫无疑问,肯尼迪是一位富有雄心和才干的人物,当年纪青青的他坐上了总统的宝座,就碰上了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重大挑战,他的表现坚定陈稳,可圈可点,面对和苏联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巨大危险而毫不妥协,最终逼退了赫鲁晓夫。肯尼迪还意气风发地推动了美国航天计划,最终使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尽管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伟大的时刻,但他的神奇的感召力却伴随着整个计划。在推动民权运动方面,肯尼迪兄弟更是功勋卓著。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全美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民权运动的这个焦点上。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此举震惊美国社会,肯尼迪顿时深得人民爱戴。在他的号召下,美国青年踊跃参加和平队(Peace Corps),志愿奔赴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当地的教育、卫生和农业的发展。
在肯尼迪主政的短短3年中,能有如此耀眼的政绩,的确堪称一代豪杰。这样雄才大略的抱负,如此果断坚毅的心志,再加上美国人民的热爱和世界各国的敬仰,肯尼迪岂是愿做“傀儡”的人物?
当肯尼迪越来越强烈地想按照自己良好的意愿来运作这个国家时,他就必然与他背后的强大而无形的统治精英集团产生尖锐的冲突。当冲突的焦点涉及到国际银行家所主导的统治精英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 货币发行权的时候,肯尼迪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 Order),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 Certificate)”,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如果该计划最终得以实施,美国政府将逐步摆脱必须从美联储“借钱”并支付高昂利息的荒谬境地,并且以白银为支撑的货币不是“透支未来”的债务货币,而是基于人们已有劳动成果的“诚实货币”。“白银券”的流通将逐渐降低美联储发行的“美元”(Federal Reserve Note)的流通度,很可能最终迫使美联储银行破产。
如果失去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国际银行家对美国这个最大的财富创造国将失去大部分影响力,这是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要搞清楚11110号总统令的由来和意义,我们必须从白银在美国的几起几落说起。
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Coinage Act of 1792),该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克,金银比价1比15。美元作为美国货币最基准的度量衡是基于白银之上的。此后美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矿产和黄金供应,他们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货币供应。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分散,产量和供应量也大得多,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大部分国家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美国也是这个总体步骤中的一步。这个法案在美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1873年恶法”(Crime of 1873),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美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Bland-Allison Act of 1878),要求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于支付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币,以便于流通。
(一美元的“白银券”,可直接兑换一美元等价银币)
后来《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被《1890年谢尔曼白银采购法》(Sherman Silver Purchase Act)所取代,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在以前的基础上,财政部必须每月增加450万盎司的购买量。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开始发行,到1929年大衰退时,“美联储券”已经逐渐占有货币流通的主要份额。到1933年时,“美联储券”仍能兑换等价黄金。
(1914年一美元“美联储券”,可以间接兑换等价金币)
在1933年时,在货币流通领域中还有“黄金券”(Gold Certificate)和“美国政府券”。
(1913年50美元黄金券,可直接兑换50美元等价金币,1933年后持有该货币违法)
“美国政府券”(United States Note)就是林肯在内战时期发行的美国第一种法币,即“林肯绿币”(Greenbacks)。它的总发行量被限定在6,681,016。1960年,它仅占美国货币流通总量的1%。
(“美国政府券”,即“林肯绿币”)
除了上述4种主要货币,还有少量的其它货币形式共存。
在1933年罗斯福废除金本位并宣布拥有黄金非法之后,黄金券即退出流通。美国货币流通领域仅剩下“美联储券”、“白银券”和“美国政府券”,由于“美国政府券”先天不足,有发行上限,所以不被国际银行家视作重大威胁。“白银券”就麻烦多了。
由于美国财政部被法律规定常年购买白银,到30年代,美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多亿盎司(Troy Once)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再加上白银矿产遍布世界,生产量也颇为可观,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案》中规定,如果美联储解散,所有还在流通领域的美联储券必须以等价白银回收,1933年罗斯福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之后,美国货币流通实际上是处在“银本位”之下。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廉价货币”和“赤字财政”的“大业”就会受到严重掣肘,国际银行家梦寐以求的通过通货膨胀这种更高效率的金融工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掠夺公民财富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赤字财政的推行,再加上战后重建欧洲经济的庞大开支以及朝鲜战争的卷入和越南战争升级,美联储大规模发行国债货币逐渐被市场发觉,美国人民从40年代开始不断用“白银券”兑换成银币和银锭,导致财政部天文数字的白银储备急剧缩水。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对白银的需求量急剧增长,更是雪上加霜,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财政部的白银储备已锐减到19亿盎司。同时白银的市场价格猛涨,已逐渐逼近银币的货币价值1.29美元。当“白银券”被兑换成白银实物后,“白银券”也就自然退出流通,“劣币驱除好币”的“格雷欣法则”的效应显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
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对于国际银行家而言,彻底废除黄金的货币地位已在全盘计划之中,但解决白银问题拥有着更高的优先级别。由于白银的潜在矿藏资源非常巨大,一旦世界各国在市场价格引导下开始更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不仅废除金本位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而且还将陷入黄金和白银的两线作战。一旦白银供应量大涨,“白银券” 很可能死灰复燃,重新与“美联储券”一争高下,由于美国政府掌握着发行“白银券”的大权,到时候鹿死谁手尚无定论。“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所以国际银行家最紧迫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压低银价,一方面让世界银矿行业处在亏损或是微利状态,从而延缓银矿的勘探和开发,减少供应量;另一方面促使工业用银量猛增,使得替代白银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毫无必要,从而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国财政部仅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白银券” 自然就不战而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关键是争取时间。
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Douglas Dillon)并非他的心腹,第伦出身于华尔街银行大家族,身为共和党人被国际银行家强塞到肯尼迪的民主党内阁中,主要财政大权由第伦向国际银行家们负责。在第伦上任后,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果然第伦不负众望,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美国白银用户协会(TheSilverUsersAssociation)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注 7.9〕
1961年3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
参议员抱怨美国(财政部)低价抛售(白银)
参议员艾伦.百博(Alan Bible)今天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审查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白银的政策。这位内华达的民主党议员在给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的信中说,美国国内的银矿开发已经落后于消费需求,而财政部的倾销行为是控制一个不现实的价格上限。世界性的白银短缺只有通过在北美和南美地区大量开发新产能来解决。他说‘只有当财政部缓解对国内市场和邻国的严酷的价格压力后,这一切才谈得上。”
1961年8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还登载了这样一篇消息:
主要来自产银州的13个西部民主党参议员今天向肯尼迪总统提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银的行为。财政部的倾销压低了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白银价格。
1961年10月16日,纽约时报:
财政部抛售白银储备已经对白银市场的价格加上了一个紧紧的盖子。工业用户知道他们可以从财政部得到每盎司91到92美分的白银,所以他们拒绝支付更多的钱给新的白银生产商。
1961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
白银生产商们昨天欣喜地听到一则消息,肯尼迪总统已经下令财政部体停止向工业界抛售货币白银。白银的工业用户被震惊了。
1961年11月30日,纽约时报:
白银的价格冲上了41年来纽约市场的最高价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出售不必支撑纸币(“白银券“)的白银的行为。
肯尼迪总统终于出手了,虽然时间已经稍显晚了一些,因为财政部的白银此时已剩下不足17亿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断措施已经使市场银价向世界各地的白银生产厂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银产量的上升和财政部的存量企稳都是可以预期的事。白银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
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
1963年4月,美联储主席威廉.马丁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美联储委员会确信,没有必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使用白银。尽管有人觉得把白银从支撑我们一部分货币系统中抽出可能会造成货币贬值,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按照一般规律,当白银市场得到明确的价格上涨的信号,到重新开始新的资源勘探,新增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最后提高总供应量,需要5年左右的周期,所以能否最终保住白银的货币地位,从而保留下美国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希望,关键时刻将是1966年。
肯尼迪与国际银行家争夺的制高点就是白银的货币地位,整个战役关系着美国民选政府是否能够最后保留住货币发行权。一旦白银重新开始大量供应,肯尼迪就可以与西部白银生产州联手进一步推动美元货币的白银含量重估的立法,加大“白银券”的发行量,“白银券”势必再度崛起。
到那时,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的11110号总统令就会立刻成为对付“美联储券”的利害杀招。
可惜的是,国际银行家也同样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这个深受选民热爱的总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1964年底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年总统,局面将变得无法收拾。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选择。
当国际银行家中意的副总统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在飞机上继任美利坚第36届总统时,他深知国际银行家们对他的期许是什么,他不能也不敢辜负这种“期许”。
4. 为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要退出黄金定价权啊
跟二战无关,跟没落更没关系,04年退出,在采访里没有回答“为什么放弃”。
罗斯柴尔德家族没有在二战中没落。换句话说二战怎么可能影响到他们,军火是他们家的,打仗也是他们布局和投资的。
罗斯柴尔德从古至今一直都不是做打仗的一方,是做投资打仗的一方,所以他们在战争中什么资产被打爆了这个说法太儿戏了。。。根本不合理。还有到现在都在和各国政府合作,美国吃掉他们是什么时候传出来的谣言?还没人辟谣了?三个银行不也都是他们的怎么变成美国的了。外国都可以打听到,要觉得不官方,央视的采访也有提到,要什么都觉得不官方也没办法了,参考的信息那么全面了。
反正。二战他们压根没屁事。。。
他们还有N本书,不信一本总不能都不信吧?他们也有各类新闻,现代的,09年中国还有央视采访,也都不信?还有他们的银行确实不行了,但是他们早就不玩银行了。。。全世界学金融的都知道,人家现在是投资神。上市的东西他们都不太去管,族规要求不能公布资产的,只上市小项目,大项目永远都不上市的。这叫做表面。
其实二战对他们的损失完全就是假的。。
网上说他们的二战的损失是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资产被摧毁,美国财团利用这一有利时
机反过来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建立了花旗财团,摩根
财团,美洲三大财团的现代格局。
要打仗前他们不会把资产转移?网上说二战毁了他们的资产这怎么合理啊?你没发现到处都是
BUG吗?以前他们投资打仗的时候都会资产转移,这次就不会了?美国怎么吞没的?莫名其妙吧
以前吞没不了德国打个战争就吞没了?
你没发现二战后他们有的东西仍然有吗?现在那些东西不也还是他们的。好,那些我不拿出来
说。我就说你说的花旗等等,你去查查,去西方也查查,那些根本就也是罗斯柴尔德他们掌控
大股的东西啊,你说自己把自己竞争下去了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极其大的矛盾啊。
还有,法国的罗斯柴尔德被国有化是什么说法?后面法国里它们的项目不是仍然被他们管着吗
?
5. 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黄金定价与黄金价格飙升有什么关系吗
黄金价格飙升主要是受其避险功能的影响
两百年过去了,现在国际的金融体制渐渐发生着变化,不得不说主要是受到过去的一些危机的催化。现在,黄金市场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5万亿美金,早已不是200年前用一个家族的资产就能捏住一个国家的时代。92年索罗斯可以搞定英国,或多或少罗斯柴尔德有插手,但是,这绝不是危机或者战争,拿索罗斯本人的一句话:“炒作就像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专门攻击弱者,这种做法往往能够百发百中。”
最早识破漏洞的人,往往能得到最高的利益,同时,他又促成了体制的改革与健全
6.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要退出伦敦黄金定价系统
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控制金价了。
7. 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黄金定价权,大政团拥有强大军事体系,强势夺回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不夺回
对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什么不能?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这个家族的神秘历史背景。
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个经典的家训:“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罗斯柴尔德一词起源于“红盾”。这个家族从16世纪起定居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区。当时因为没有街名和门牌号码,每家的家族便被称为“罗斯柴尔德家”,一直沿用至今。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兰克福城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两个多世纪,直到18世纪才开始发迹。使这个古老的家庭开始兴旺发达的,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AmschelRothschild,1744年2月23日—1812年9月19日;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国际金融之父,欧洲银行巨擘,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首创国际金融业务)。
梅耶自小就很聪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犹太宗教学校学习,希望他长大后当一名拉比。但梅耶对此没有多大兴趣,当他父母去世后,他便弃学经商,走进了生意场。当时,他20岁,开始做买卖古董和古钱币的生意,同时也兼兑换钱币。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并依靠当地有权势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兴旺。后来,他不仅经营棉制品、烟酒,并开始从事银行业,20多年之后便成为法兰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在法兰克福经营,其影响仅限于德国。然而,目光远大的梅耶·罗斯柴尔德让他的5个儿子走出法兰克福,走出德国,分散到欧洲各地。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向国外发展的是梅耶的三儿子内森。他于1804年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开始时做一些棉布生意。当时欧洲正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流亡到了英国,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内森购买了大批英国的债券,内森便借机自己也做起了债券和股票生意。 内森凭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不久便发了财,成为伦敦金融证券界的巨头。后来,他又不失时机向英国政府提供巨额军费,与伦敦军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罗斯柴尔德兄弟经营技巧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他们分布在欧洲各国的分支获取政治、经济情报,迅速互相沟通。这样,他们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经济动向,推选采取行动,出奇制胜。这其中现今流传最广的就是1814年拿破仑与欧洲联军对抗时,战局变化无常,英国的证券交易因此很不景气。后来,战事发生逆转,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当时在伦敦的内森(三儿子)在英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之前便预先得到情报。他乘伦敦债券价格尚未上涨之际,大批吃进,结果大大地赚了一笔。一个世纪之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又比日本驻英国的使馆早两天获得日本海军全歼俄国舰队的消息。由于罗氏家庭消息灵通,被人们称为“无所不知的罗斯柴尔德”。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迅速又可靠,以至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有时也宁愿用罗家的信使来传递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国的外交邮袋。
到19世纪中叶,一个庞大的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在欧洲形成。每当有战争,他们便向各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战后又为战败国提供赔款。他们在各地开办银行,从事证券,股票交易和保险业务投资工商业、铁路和通讯业,后又发展到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其影响渗透到欧美及殖民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欧洲历史的影响,从它帮助英国政府购买苏伊士运河一事中体现出来,也因此使列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内森之子,1808-1879年)一夜之间成为举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维护犹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赚钱更重要。罗氏家庭大多数人坚持族内通婚,这个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教廷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
罗氏家族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金。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被全世界犹太人赞颂为“真正的大宪章”),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犹太人的营财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家族始终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其家族虽然支脉庞大,但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力量。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始终拒绝上市,这意味着它根本不用公布年报。更增加了这个家族的冷酷理智和神秘,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金融帝国。老罗斯柴尔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绝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这一规定在前期被严格执行,后来放宽到可以与其他犹太银行家族通婚。)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到19世纪中叶,英、法、德、奥、意等欧洲主要工业国的货币发行大权均落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控制之中,“神圣的君权被神圣的金权所取代“。此时,大西洋彼岸美丽繁荣富庶的美利坚大陆早已落入了他们的视野。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到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控制的财富估计达到了当时世界总财富的一半。如果以6%的回报率计算,在1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家族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
但是,作为犹太人家族,罗斯柴尔德在纳粹统治下受到的打击是惨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家族成员被杀害,资产被侵吞,超过2/3的旗下金融机构完全不存在了。 美国财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反过来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建立了花旗财团,摩根财团,美洲三大财团的现代格局。 容克财团在战争中也失去了绝大多数成员,成功的转化成新的寡头势力,并且利用瑞士5大银行转移战争中掠夺的财富逃过了2战失败的损失,在战后成为欧洲第一大金融寡头财团。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机构和资产全军覆没,靠在英国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机构艰难恢复,并在战后逐步恢复元气。 目前的全球金融势力,还处在这个时期。虽然英国总部基本没有损失,但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资产是不会退回来的。
可是,外界对于这个神秘家族具体拥有多少财富其实至今没人能知道。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目前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就是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 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如今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资产有法国罗斯柴尔德银行(自称有1000亿欧元的资产,控制了法国的解放报以及法国最大的私人收藏博物馆),英国罗斯柴尔德银行(控制了伦敦黄金、经济学人杂志等,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日本中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RIT公司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及美国黑石集团的董事会成员。
1838年:阿姆斯洛·梅耶·罗斯柴尔德宣称:“只要让我掌握一个国家的金钱。我就不会关心由谁来制定法律。 ”当今世界流传这样一句话说美国:“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是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世界黄金的定价一般以英国为准,以前英国黄金的定价有英国四家家族公司每天到罗斯柴尔德公司一起决定黄金价格。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伦敦黄金定价系统时,他们正在悄悄地远离未来世界空前的金融风暴的中心,撇清他们与黄金价格之间的关系。
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就是掌握着美元发行权简称”美联储“的组织(注:美联储不属于美国政府),美联储是一个私营银行的联合体。在美联储中9个大股东,其中有七个是罗斯才尔德家族的银行,另两个银行是罗斯才尔德参股的银行。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在罗斯才尔德家族手中。而美国政府用钱怎么办呢?那就是发行美元国债,然后向美联储借贷美元的形式来维持美国政府运转。这不是白借的是要给利息的,美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都要交给美联储还债还利息。
这还不算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用金融控制全球,而其家族组织便是更加神秘的”共济会“。 现任”共济会“老大就是菲利普- 罗斯柴尔德勋爵, 大家可以看看 G20首脑有19个是共济会成员。据现今有资料显示,共济会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期,1198年3月5日,成立于阿卡(Acre),今巴勒斯坦境内的【条顿骑士团】,其后一直以阿卡作为总部至1291年。而条顿骑士团,早期成员全来自德意志民族。可这只是有关这个神秘组织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更加极端的说法,根据其纲领文献《共济会宪章》(共济会标志,传说1701年写成,出版于1723年)第一部《历史篇》的解释,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成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他们自称为该隐的后人,通晓天地自然以及宇宙的奥秘。
以上种种这些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还只是简单对这个家族介绍,所以,一个富可敌国的庞大家族不是说什么随便能够夺回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家徽)
8. 罗斯柴尔德家族放弃黄金定价权的目的是什么不要网上复制什么实力大减,他们仍然是美联储的大股东
不清楚,以我个人看法,随着金融行业的日益完善,黄金作为价值本身将会大大被削弱,黄金的使用价值及其有限,大部分用于镶牙,其使用价值不及钢铁,你问的问题很深奥,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答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所舍就有所得,肯定是看好更好的资源,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种子和医药,人类在牛,离不开食物,避免不了死亡,与其守着不会下蛋的黄金,资金投到这两方面更有效率。
9. 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伦敦黄金定价系统有什么好处
在这个世界上,只怕没有其他人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更能深刻理解黄金的真正意义。当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伦敦黄金定价系统时,他们正在悄悄地远离未来世界
10.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在2006年放弃黄金定价权
2004年的4月14号,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了黄金的定价体系,而在这之前,200多年的历史当中,这个家族一直是牢牢掌握着世界黄金的定价权,这是一个放弃。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退出黄金定价权呢?
那个决定就是戴维爵士亲自做出来的,首先,这有历史的原因,就是黄金的价格在历史上来说是固定的,在以往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伦敦的银行固定了黄金的价格。那么所以当时所有的投机的活动、投资的活动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办公室所操纵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黄金这个行业市场上,因为已经运筹帷幄多年了,所以罗斯柴尔德家族有那种黄金定价权、控制权。——罗斯柴尔德家族本身也做黄金的买卖,买进、卖出。从戴维的堂兄弟那里戴维爵士把这个黄金的业务接手过来,他当时却发现,其实要在黄金行业做成功,必须要做大,要花很多的钱去投资,如果你是黄金市场上一个小的交易者的话,没有办法找到人来帮你做代理,人家不愿意来做,因为你的交易量太小,当时,戴维爵士就决定要放弃黄金的定价权,一个重要的解释的原因,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即使放弃了也没什么关系,不错,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前是黄金定价权的把持者,这似乎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家族的荣耀,但就当时来说,黄金已经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家族一个很小的一部分了,所以放弃了也没关系。
第三个放弃,就是当全世界都看到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的时候,所有的投行可能在此之前都发了大财,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却从来不碰这个业务。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为什么当别人都觉得是机遇的时候,反而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戴维爵士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个非常复杂的行当,——如果你有很大的交易量,有非常昂贵的IT的设备,然后有非常的成熟的控制能力,那么你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不久前大家知道很多投资银行在衍生业务上面亏了很多,所以那些大的金融机构他才做得起衍生品的,但是对一个家族来说,你也去做金融衍生品的话,就太蠢了。
"当然我承认在过去二十年,这些金融衍生品创造了大的财富,但是很多人却不讲过去二十年当中也有很多人做金融衍生品是亏了的。"也许戴维爵士很冷静,但是遍布全球的这些分支机构,是要靠自己的业绩来说话的,所以如果他们内心也有这样的冲动,作为掌门人怎么来控制好他们?
其实,这应该是两方面,戴维讲。说服罗斯柴尔德家族内部的员工这很容易,从选材开始——这些来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的这些人,他们都要经过面试,他们都了解罗斯柴尔德家族公司的业务模式,而且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所坚持的一些信念,所以进来以后,他们应该知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投资取向。那么如何去说服其他人呢,其实很少去给其他的客户或者对外提供顾问,以前没有其他外部的客户来问该不该从事金融衍生品投资,因为每一次罗斯柴尔德家族提供的这些咨询都特别是针对某一种,比如说特别大型的银行,对于其它的银行,小的客户来说,金融衍生品对他们来说不代表任何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