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质量指标有什么分类
质量指标分类:
质量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指标,即产品适合一定用途、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性,反映其使用效能的大小。它取决于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内在质量表现在产品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上,外观质量表现在产品的美观、色泽等方面。常用的产品本身质量指标有:
(1)产品的使用寿命、效能。
(2)产品平均技术性能或有效成分的含量。
(3)产品的质量等级率。另一类是反映工作质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工作质量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常用的工作指标有:工作目标实现程度;耗费的时间多少;速度;成本费用;工作者之间的协调度和满意度等。在产品方面会反映在产品合格率、成品率、废品率、成品返修率等指标上。
质量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质量上要达到的目标。它是反映企业的生产效果或工作质量以及对社会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质量指标通常用相对数(即比例、比值、百分率)来表示。如反映生产或工作效率的劳动生产率;反映生产水平的单位面积产量;反映产品质量的产品一等品率;反映工作质量的产品返修率和漏验率;反映原材料利用情况的原料制成率和材料利用率;反映设备利用情况的设备利用率;反映成本水平的产品单位成本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各种利润率等等。质量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效,它不但有助于发现和推广先进,以利于挖掘企业各部门的潜力,还能发现数量指标所无法表明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⑵ 经济指标的分类
在中国,按照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不同,有以下分类:
①按照经济指标反映经济现象的范围,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
②按照经济指标反映计划目标或实际情况,分为计划指标和统计指标。
③按照经济指标的计量单位属性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④按照经济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或生产经营效益,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⑤按照经济指标职能的不同,分为核算指标和考核指标。
⑶ 指标分类利用原则
1.根据评价目标筛选评价指标
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量、营养元素含量水平、特色优质农产品适宜性、土地利用综合规划等。不同的评价内容、应用服务目标,其评价指标体系各不相同。例如,为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壤的总体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影响农产品安全性)、土壤肥力条件(决定农业生产力)是决定土壤质量的两大重要自然要素,土地利用规划则必须在土壤总体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土地作为农业耕作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林业、牧业、居民区、商业区用地的适宜性,以土壤保护、最有效利用为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再如,作物适生地质环境模型是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的基础,由于不同农作物对生长环境条件(光、热、水、气、土、肥、种、生物等)的要求各不相同,各种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环境模型也不相同,科学的种植布局规划必须考虑作物类型及其特点,根据影响作物生长、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要素和指标,以各种农作物特别是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环境模型为依据,衡量土地种植适宜性。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以服务于浙江省农业生产和发展规划为工作目标,结合农业地质调查实际资料,筛选贡献大、资料系统齐全、可量化的地质环境因子和指标参与评价研究。如以重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植物营养有益元素、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评价土壤质量。
2.指标的生态环境意义是确定其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要确保评价成果的科学性,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必须全面系统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高层次的综合性规划评价。由于自然环境要素间普遍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种环境要素、指标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在短期内要完全掌握和揭示这种内在联系和作用规律还有很大难度,各种要素和指标重要性的确定需要在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观察、实验研究、试验验证加以确定。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试图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确立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即关键性制约因素,从而为规划布局原则和工作流程的建立提供依据。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为技术平台,兼以农业地质背景、遥感、农产品安全、特色农产品立地背景、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为研究内容和方法手段的一项综合性多学科调查研究项目,建立了包括地质、地球化学、地形地貌、农业生产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为综合性评价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
众多指标参数应用于各种评价时,必然面临着各种指标的优化筛选和相对重要性的确定。显然,各种指标参数的农业、环境、生态意义是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理论依据,针对评价应用目标,筛选关键要素和指标用于评价研究,是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
3.确定农业地质环境指标重要性的数学方法
为克服人为判别各种指标重要性存在的主观影响,逐步提出和形成了判别指标重要性的数学方法。专家评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逐步或多元回归法、相关系数检验法、分异系数法、特尔斐分析法等是现有的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当然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要求。
在现时条件下,专家评分仍不失为可取的方法,如全国耕地地力调查试点研究,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将重金属分为严控指标(Cd、Hg、As、Cr)和一般性控制指标(Cu、Zn、Pb、Ni),严控指标采用一票否决法,而一般性指标则采用综合指数分级控制法。由于浙江省土壤多呈中酸性的特点,土壤中As的有效性较低,而Pb等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较高,初步的农产品安全性调查也表明农产品中Pb超标较为多见,因此,初步确定Cd、Pb、Hg、Cr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严控指标,而将Cu、Zn、As、Ni作为非敏感性的一般性指标,严控指标超标执行“一票否决法”,非敏感性指标超标则降级处理。
⑷ 统计学指标的分类是什么
统计指标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基础指标是反映总体基本状况的指标,由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构成。特征指标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特征的指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集中趋势的平均指标;二是反映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变异指标;三是反映数据分布形状的偏态和峰度系数。
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也可以说统计指标是指反映实际存在的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表现为: 标志反映的是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有能用数量表示的数量标志,还有不能用数量表示的品质标志,而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都能够用数量来表示。指标是通过标志的综合得到的,因此标志是总体指标的来源和基础,指标则是标志的综合。但不能因此而把指标看成仅仅是标志值的量的积累,总体指标能反映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获得个体标志难以显现的信息。
⑸ 企业评价指标的指标分类
企业的评价指标按照数量化的程度可以分为计量指标和非计量指标。计量指标就是数值分析指标,它还可以继续细分,按计量方式不同,分为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按用途不同,分为总量指标和比率指标。计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时有明确的实际数值和可供参考的标准值,评价结果表现为具体的分数,对企业所作的评价结论直接、明确,给外界的印象清晰。非计量指标即是人们通常说的定性指标,一般采用基本概念、属性特征、通行惯例等对被评价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语言描述和分析判断,达到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非计量指标的特点是外延宽、内涵广,难以具体化。但非计量指标能将无法计量却反映了企业某方面状况的潜在因素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分析判断,验证计量指标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论。对非计量指标进行评价计分,关键是要严格定义指标的内涵,并给出评价参考标准,如此才能实现经验判断的分数转换,融入整个评价指标体系。
⑹ 统计指标是怎样分类的
①根据统计指标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
⑺ 指标体系的分类是怎样的
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门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⑻ 股票技术指标 分类
一,股票技术指标分类:
1,随机指标KDJ
① K值由右边向下交叉D值做卖,K值由右边向上交叉D值做买。高档连续二次向下交叉确认跌势(死叉),低档高档连续二次向下交叉确认跌势,低档连续二次向上交叉确认涨势(金叉)。
② D值<15% 超卖,D值>90% 超买;J>100%超买,J<10% 超卖。
③ KD值于50%左右徘徊或交叉时无意义。
2,ASI指标
①股价创新高低,而ASI 未创新高低,代表对此高低点之不确认。
②股价已突破压力或支撑线,ASI未伴随发生,为假突破。
③ ASI前一次形成之显著高低点,视为ASI之停损点。多头时,当ASI跌破前一次低点时卖出;空头时,当ASI向上突破其前一次高点回补。
3,布林指标BOLL
①布林线利用波带可以显示其安全的高低价位。
② 当易变性变小,而波带变窄时,激烈的价格波动有可能随即产生。
③ 高低点穿越波带边线时,立刻又回到波带内,会有回档产生。
④ 波带开始移动后,以此方式进入另一个波带,这对于找出目标值有相当帮助。
4,BRAR指标
【指标说明】
AR为人气线指标,是以当天开盘价为基础,比较一个特定时期内,每日开盘价分别与当天最高价、最低价之差价的总和的百分比,以此来反映市场买卖的人气;
BR为意愿指标,是以前一日收盘价为基础,比较一个特定时期内,每日最高价、最低价分别与前一日收盘价之价差的总和的百分比,以此来反映市场的买卖意愿的程度。
⑼ 简述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分类
(一)统计指标的含义
1.是用来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
【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
2.是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例如】某年我国的年末总人口为136782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5.3%、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
(二)统计指标的分类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总体规模,以绝对数形式来表现,如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如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
3.平均指标
又称平均数或均值,它所反映的是客观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
⑽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 。
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全国工业状况的指标体系,等等。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单位运行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反映一个科研单位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等。
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条件的指标体系,如我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的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及补充表所列的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是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人口统计的指标体系、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指标体系等等。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等情况的指标体系,如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人、物、财条件,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等指标体系。
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基本指标体系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框架形成的指标体系。专题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某方面社会经济问题的指标体系,如能源指标体系、运输指标体系、教育指标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