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画龙点睛指标公式及技术研讨

画龙点睛指标公式及技术研讨

发布时间:2021-04-26 02:07:41

① 智商是怎么测出来的啊

智力测试一般比较偏重逻辑推理和数字智商,不会测试你的记忆力和文化能力
答对一道题,给出一个大概的分数,通过整套试题来测试出你大概的智商是多少
但这也只是一个推测值,并不是100%的正确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② 钱龙画龙点睛选股公式

请补充5个代码:
VAR4:=1;
VAR5:=1;
VAR6:=1;
VAR7:=1;
VAR8:=1;

③ 智商分级

智商的等级

140
以上

天才或近于天才

120-140

智力优异

110-120

智力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迟钝偶为低能

70-80

介乎迟钝与低能之间(每可归入低能)

70
以下

确定为低能

④ 如何使教学中的提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摘要】 教学提问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提问设置一是要在教学知识的关键之处;二是要在新旧知识探索规律中;三是要在相似并易于混淆之处。做到了这些,就可使学生在解疑答难的提问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961713.htm
【关键词】 教学 提问 方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42-01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难以开展和深入。”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也对此阐述说“在可疑之处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使自己的提问能够问得恰到好处呢?怎样能使自己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作用呢?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知识的关键处设置提问。
要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做游戏(两队各三名同学挟珠子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我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提问:“怎么不公平”谁能举例说明:怎么不公平呢,如学生说:淘气队是4个人挟的珠子,23+35+21+28=107个,而笑笑队是3个人挟的珠子:34+40+26=100个,就不公平了。就引出对平均数含义的进一步的了解,我可以继续提问:要做到公平又不能重新比赛了,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是要平均分?我继续提问:怎么平均分呢?请举例说明,淘气队:(23+35+21+28)÷4求出淘气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是26个。笑笑队:(34+40+26)÷3求出笑笑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33个。我提问:26是那组数据得平均数呢?33呢?学生回答以后。继续提问:在参加比赛时人数不同的情况下,要是比赛公平,应该比较总数还是平均数呢?应该怎么求平均数呢?学生发现: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记得牢,很快就能求出平均数的值。
2 在新旧知识探索规律中设置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注意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是旧知的引出:6x4=( ),学生算出结果是24,然后再出示60x4=( ),600x4=( ),在引出新知0.6x4=( ),6x0.04=(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可拟定如下提问:(1)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2)你发现什么问题呢?(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从而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使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3 在相似并且易于混淆处设置提问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平均数和平均分”是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图解配合设问的方式辨折。借助平均分和平均数的意义设问:平均分和平均数是不是完全一样呢?举例说明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能分多少块糖呢?是什么意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平均每个孩子分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多少块糖呢?)(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4是什么数?学生:(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分4块糖。通过以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分法的异同点比较,经过对比,可以沟通过两种关系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使学生恍然大悟,在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学生真正理解了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意义及区别。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充满着数学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设置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中的提问,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切忌“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聊的问答。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从思索问题中得到启迪。
教学实践表明:“提问”的恰切使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同学之间的团结的合作关系及创新思维能力,对课堂教学效率很大的提高。

⑤ 写文章时,提出经验公式怎么分析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
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受到大家重视,但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
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
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
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
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⑥ 测智商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智商测量方法标准 对智力测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测验法等。 现代心理学最早使用智力测验的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1904年法以国教育部长邀请科学家与教育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学校判断低能儿童的方法问题。比奈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他与西蒙合作,于1905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具有成效的量表,叫做可量的智力表。

1908年,比奈与西蒙对这个智力量表做过一次订正与补充,1919年双做了第二次订正。这个量表儿作比奈-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量量表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中国,20年代初期有陆志韦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谬世承、陈鹤琴合作的《智力测验法》。30年代有陆志韦、吴天敏再次订画龙点睛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 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它是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在1912年提出的。

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智商用英文IQ表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 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智力年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不能表示不同生理年龄不同儿童的智力高低。

例如:甲儿童生理年龄5岁,智力年龄6岁,而乙儿童年龄10岁,其智力年龄11岁,两个儿童的智力年龄都比自己的生理年龄大了1岁,这就很难比较他们两个人的智力的高低。采用智商就能相对比较出他们智力水平的高低。甲儿童的智商力5/6×100=120,乙儿童的智商等于11/10×100=110。从甲乙儿童的智商我们可以认为,甲儿童智力水乙儿童的智力水平高。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⑦ 关于股票问题

要通通讲清楚,只能去复制!

我只告诉你方法:

1、买最简单的书或是营业大内厅去"实习容"----要下问!

2、到BBS.GUPZS.CN有个栏目(最基础都有)
http://bbs.gupzs.cn/school/gszd.aspx

3、所有股件,你如不会用,一个方法解决:按F1看帮助说明

4、剩下就是你要付的努力!

祝你早日发财!

对了,关于指数的说明,你到上交所或深交所网站去看,有具体算法和股本等

⑧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的结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自然结尾法 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结尾的方法例如:《月光曲》的结尾:“兄妹俩被美妙的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又如:《飞夺泸定桥》:“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最前线。”《李闯王渡黄河》:“闯王谢了船夫,带领大军胜利渡过了黄河。”
二、点题结尾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在总分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变化和土特产及名贵药材后,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作结尾,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如《大理石街》、《一个苹果》|《大森林的主人》等文章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我们常用的结尾法。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
三、发问结尾法 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
四、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结尾具有启发、感染、强调和肯定的作用。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
四、抒发感情结尾法 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
例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结尾写道:“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样结尾,老班长那种关心同志、舍己救人、忠于革命的品质便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海上日出》、《珍贵的教科书》、《桂林山水》、《桥》等课文均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明。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
五、启发式结尾法 即结尾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发,作者用恰当的词语能使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例如:《小马过河》结尾:“……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不论做什么事,不能光听人家怎么说,而应该自己去试一试。另外,如《草地夜行》、《在艰苦的岁月里》等课文的结尾均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结尾法适合于童话、寓言故事,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给读者留下思考、想像的余地。不要赤裸裸地写出来。
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结尾:“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作者先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接着描写“我”的心情,最后描写“我”鼓起勇气向前走的形象。
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描写要为突出中心服务,切忌毫无目的描写或为了描写而描写。
七、展望未来结尾法 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结尾“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祖国的南大门。随着社会主交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结尾紧扣题目,照应文章的开头,衔接文章的重点和主体,不仅能引起读者对文章全文的回味,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印象,而且会使读者受到启示和鼓舞。
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是用展示未来的方法作结尾,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
写好文章的结尾- -
一、自然流畅的结果交代法
这种结尾方法常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作结尾,读完课文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只觉得痛快淋漓、干净利落,并为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行为拍手叫好。
二、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如课文《郑成功》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诗句等,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课文《雾淞》结尾写道:“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尾方法。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这种结尾,语言含蓄,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结尾不但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添加的两个省略号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好的结尾是多种多样的,上面谈到的只是其中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同学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和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恰当的结尾,达到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如何写好文章的结尾 (2007-01-16 16:48:12)分类:精华转载 文章的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文章的结尾往往决定于文章的内容、文体的性质和写作的具体情况等,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例如“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遐思。好的结尾,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耐人寻味。文章结尾的基本要求是:要按照文章的内容发展和作者的思想脉络自然写出,不拖泥带水。举例如下:1 提出希望 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你永远“如日之升”! 杨朔:《泰山日出》2 发出号召 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们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3 指明方向 “奋斗,是改革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陈群:《理想的阶梯》4 强调作用 写了读书笔记,还要养成一种习惯,经常翻读,反复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所得,而且可以加深理解。 巫继学:《作好读书笔记》5 自然收束全文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中小学通用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鞠躬尽瘁》6 总结归纳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7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8 点明主题 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9 抒情议论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峻青:《秋色赋》10 以人物描写结尾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11 以景物描写结尾 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完这座大厦的时候,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杏黄色的墙壁上,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12 以诗歌结尾 抚今追昔,人们都说:要是陈毅同志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挥笔写诗和我们一起欢呼:万里江山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顾寄南:《黄桥烧饼》13 结尾扣题 毛主席站在黄河的身旁,望着它壮丽的远景,笑了。 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14 与开头呼应 开头: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 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杜鹏程:《夜走灵官侠》

⑨ 测量IQ的方法

智商就是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 要测量智力,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给予一个测验,测验里的问题很明显地要体现到以上能力的运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设计世界上第一智力测验。这些测验,每个都共30题,由浅入深,测试人的判断理解及逻辑等能力。这套测验,给当时的法国政府采用,用来测试学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较低者,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务。 其后不断修正先前设计的测验,得出一个"智力年龄"的概念。 智力年龄(Mental Age)是指某个年龄组别的孩子,平均而言,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比如,一个8岁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测验的表现,跟普通10岁的孩子一样好,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年龄是10岁,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只有8岁。 1916年,心理学家Stern提出一个“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的概念:如果一个小孩子的智力年龄与他的生理年龄一样,那么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龄高于或低于他的生理年龄,则他的智力便是高于或低于一般水平。 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比如上例中,小孩的智力年龄是10,生理年龄8,故智商=(10÷8)×100=125。
智商(I.Q.) 智力等级
140以上 天才或近于天才
120-140 智力优异
110-120 智力较高
90-110 普通智力
80-90 迟钝偶为低能
70-80 介乎迟钝与低能之间(每可归入低能)
70以下 确定为低能
根据统计,
约50%的人口,智商介于90与会110之间即“普通智力”
约25%的人口,智商小于90,(根据定义,智商100当然就是人口的平均智力水平)。
智商介于是110与120者,约占人口14.5%;
介于是120与会130者约占7%
介于是130与会140者,约3%
智商超过140者,仅占人口的0.5% 。
在低智力的一边,亦有类似的分布情况。例如智商,在介于70与80者,有7%等等。
可见,“天才”与“迟钝”的人都很少;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般智力。 对智力测量的方法很多,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测验法等。

阅读全文

与画龙点睛指标公式及技术研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新手投资理财活动 浏览:234
cj期货 浏览:809
融资合同公证 浏览:342
萨斯喀彻温省钾矿吸引大量投资 浏览:550
融资租赁irr计算器 浏览:526
什么人不适合期货 浏览:329
日照1124豆伯价格 浏览:160
建行贷款买车要几天 浏览:28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724
投资理财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浏览:496
外部融资困难 浏览:704
燕郊49800民间互助理财 浏览:990
产权交易所管理办法 浏览:516
科创基金和战略配售基金的申购费 浏览:843
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举措 浏览:221
8万投资人彻夜难眠 浏览:240
12月28日上海金交所铜期货价格 浏览:219
易方达基金网基金 浏览:381
p2p理财人跑路了怎么办 浏览:310
期货橡胶未来 浏览:108